肝血管瘤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肝血管瘤有哪些症状肝血管瘤症状是什么肝血管瘤的症状1、临床症状瘤体多是呈现出紫红色或蓝紫色的颜色,多会呈现出不规则的分叶状,病患区的质地柔软、富有弹性,通过切面可呈现蜂窝或海绵状,有血栓以及纤维疤痕区,偶伴有钙化现象,当疾病发展到晚其,会成为硬化性瘤体。
2、易发人群该病是一种肝脏的良性肿瘤,瘤体的类型也有很多种,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多见。
在临床统计中发现,该病多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数患者是30至60岁之间的成年患者,并且女性多于男性,在超声显像中观察多为多个瘤体。
3、压迫症状由于巨大的血管瘤可能会对邻近的器官产生推挤,进而出现压迫感。
若压迫到食管则可出现吞咽困难;若压迫到静脉系统可,可能会出现脾脏增大以及腹水现象,压迫到肺脏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等等,这些都属于肝血管瘤的症状。
以上简要介绍的就是肝血管瘤症状的知识,希望大家及时的了解,出现症状及时的就医。
生活中多加了解肝血管瘤有哪些危害,清楚危害可早日治疗疾病,让自己早日摆脱疾病,生活健康。
肝血管瘤患者的饮食禁忌和治疗偏方肝血管瘤发病年龄十分广泛,换句话说肝血管瘤的危害是很大的。
一般情况下肝血管瘤是先天性疾病,初期症状并不明显,不易患者察觉,这种情况下治疗肝血管瘤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我们可以简单的从饮食控制肝血管瘤病情,下面就为您总结了肝血管瘤饮食相关事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肝血管瘤早期症状肝血管瘤早期多无症状,常在体格检查中经超声波偶然发现,大都出现的症状是消化不良、恶心、腹胀,或肝区胀痛不适等。
肝血管瘤生长缓慢,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肝肿大,但肝功能正常,脾脏也不肿大。
近年来,根据较多病例的追踪观察,发现不少患者的肝血管瘤发展很慢,甚至随访多年也没有明显发展,且未发现有恶变者。
现肝区肿痛、腹胀不适,纳食不好等症状可服中药治疗。
肝血管瘤进行性增大,3厘米以上的需要积极的配合治疗,以免因肝血管瘤破裂出血而发生危险,应早发现,进行治疗。
对于大多数疾病来说,如果步入晚期后,不仅治疗起来相对困难,而且对人们的身体危害也会越来越大。
血管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血管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血管瘤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血管瘤如何诊断鉴别,血管瘤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血管瘤常见检查:常见检查:胸部CT检查、肝、胆、胰、脾的MRI检查*一、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结果无特异发现。
对于较表浅,肿瘤较局限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对于较深在部位发病或肿瘤巨大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B”和“A”。
X线摄片对于了解深层瘤体大小、范围或瘤体是否侵蚀颈椎或喉部软骨有一定价值。
如果术前做血管造影,可了解血管瘤的营养支,则在血管瘤两端结扎供应血管,可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血管瘤全部切除。
*以上是对于血管瘤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血管瘤应该如何鉴别诊断,血管瘤易混淆疾病。
*血管瘤如何鉴别?:*一、鉴别与血管球瘤、血管肉瘤等相鉴别,其特点如下:1、血管球瘤指、趾甲床及其附近的锐性疼痛性肿物。
寒冷刺激时疼痛尤甚。
位于甲下者,可见指、趾甲局部隆起,表面可呈浅红色、紫色或稍暗,多不让触碰。
2、血管肉瘤较少见,肿瘤呈结节状,无痛,紫红色,浅表者易出血和破溃。
镜下所见众多的杂乱无章的肿瘤性血管,瘤细胞在基底膜内增生,可贴附于血管内壁,形成结节状突出于管腔。
瘤细胞多呈梭形,未分化者呈多边形,类内皮细胞样,核大,深染,核分裂较多。
可见到多核瘤巨细胞。
免疫组化对确定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可选择敏感的内皮标记物,第八因子相关抗原,CD31、CD34等对确定诊断有重要帮助。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血管瘤应该做哪些检查,血管瘤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血管瘤”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肝囊肿与其他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它是由于肝脏内部的液体充满的囊肿形成而导致的。
与其他肝脏疾病相比,肝囊肿的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探讨肝囊肿与其他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和注意事项。
首先,肝囊肿与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是非常关键的。
肝血管瘤是一种由血管组织形成的肿块,它通常是良性的。
在鉴别诊断方面,肝血管瘤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在超声或CT扫描中,它呈现为均匀的强化或低密度区域,而肝囊肿则呈现为液体充满的囊肿。
此外,肝血管瘤可以通过肝动脉造影来进一步确认其血供来源,而肝囊肿则无需进行此类检查。
其次,肝囊肿与肝癌的鉴别诊断也是非常重要的。
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治疗和预后与肝囊肿完全不同。
在鉴别诊断方面,肝囊肿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在超声或CT扫描中,它呈现为光滑的囊肿,而肝癌则呈现为不规则的肿块。
此外,肝囊肿一般不会引起肝功能异常,而肝癌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如肝功能酶的升高等。
如果存在疑问,可以通过肝穿刺活检来进一步确定诊断。
此外,肝囊肿与肝脓肿的鉴别诊断也需要特别关注。
肝脓肿是一种感染性疾病,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在鉴别诊断方面,肝脓肿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在超声或CT扫描中,它呈现为囊肿周围的炎症浸润和坏死区域,而肝囊肿则呈现为光滑的囊肿。
此外,肝脓肿常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而肝囊肿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
如果存在疑问,可以通过脓液培养来进一步确认诊断。
最后,肝囊肿与肝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也需要特别注意。
肝血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其治疗方法与肝囊肿截然不同。
在鉴别诊断方面,肝血吸虫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在超声或CT扫描中,它呈现为肝内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状病灶,而肝囊肿则呈现为单个或少数的囊肿。
此外,肝血吸虫病常伴有发热、腹痛、嗜睡等症状,而肝囊肿一般不会引起这些症状。
如果存在疑问,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或粪便检查来进一步确认诊断。
综上所述,肝囊肿与其他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和准确率判断【摘要】目的:探究B超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准确性。
方法:选择2017年1月到2018年2月在来院疑似为肝脏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10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均接受CT 和B超检查,对比两种影像学诊断准确率、特异性、敏感度以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B超诊断准确率为90.00%,高于CT平扫诊断准确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
对比B超与CT诊断特异性,差异性并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
结论:B超和CT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能够有效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肝脏血管瘤。
临床应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建议对于疑似存在肝脏血管瘤患者首选B超诊断,不仅费用较少而且诊断率较高,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B超;肝脏血管瘤;应用效果;准确率肝脏血管瘤指的是肝脏部位血管性肿瘤,该疾病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海绵状血管瘤,是良性肿瘤的一种。
该疾病常见于成年女性人群中,目前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但是该疾病早期并无明显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在常规体检中确诊还有部分患者由于血管瘤体积过大引起肝脏不适入院就诊[1]。
一般情况下,肝脏血管瘤直径低于4cm,少部分患者可能过大或过小,存在个体差异性。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CT、MRI、B超等方式进行诊断,为了了解B超和CT在肝脏血管瘤中的诊断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对本院100例疑似肝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1资料、方法1.1资料从2017年1月-2018年2月间来院收治的疑似肝脏血管瘤患者中,抽选出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诊断方式分为CT组、B组。
10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中,男性患者病例数为44例,女性患者病例数为56例,患者的年龄范围32-70岁,平均年龄值为:43.5±3.4岁;腹部不适就诊者40例、常规体检者38例、其他22例[2]。
/肝血管瘤的诊断标准肝血管瘤相信在生活中大家都很少见,因为肝血管瘤的发生不专业检查的话是很难发现的,而且对于肝血管瘤的治疗,目前也是很难的。
所以对于自身的肝血管瘤疾病,做好确诊及早治疗是重要的,那么,肝血管瘤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肝血管瘤的诊断标准:肝血管瘤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
黑白B超就可以诊断肝血管瘤。
在黑白B超上肝血管瘤常表现为实质性增强光团,有时其内可见管道结构。
尽管肝血管瘤内充满血液,但多为低速静脉血流,因此,彩色超声很少显示动脉频谱。
此特征正好与原发性肝癌相反。
一般情况下,对肝血管瘤患者,并不常规行彩色超声检查。
但在不典型病例,可加用彩超检查来与恶性肿瘤鉴别。
在特殊情况下或对需要手术者应行肝脏CT扫描。
单纯平扫(不注射造影剂的扫描)是不够的,应申请注射造影剂的增强CT扫描。
肝血管瘤在增强CT扫描上有特征性表现:在静脉相可见造影剂成团成块地集中在肝血管瘤的周边,并从肿瘤外周向中心集中。
一般讲,CT扫描在显示病变的全面性、直观性和客观性方面均比B超有更大的优势,无论在肿瘤的定位及定性方面均可使人一目了然,特别有助于外科医生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手术安全性的提高。
另外,还有两项检查,磁共振(MRI)和同位素血池显像,也可确诊血管瘤。
但因价格较贵或敏感性较低而不作为血管瘤的常规检查武器。
血管瘤在MRI上表现为典型的“亮灯征”,故在肝血管瘤不典型或与原发性肝癌鉴别困难时应考虑申请MRI检查。
肝血管瘤在同位素血池显像上也有特征性表现:开始(动脉相)病灶处呈低灌注,为放射性缺损区,其后(静脉相)病灶处逐渐出现放射性聚积,再以后出现放射性浓聚,呈过度填充。
据此诊断血管瘤几乎有100%特异性。
但缺点是敏感性较低,小肝血管瘤常不易被发现和诊断。
肝血管瘤的诊断标准?肝血管瘤确诊每个患者都要坐回到,另外就是肝血管瘤患者一定要听从医生的话,根据自己病情的确诊来进行肝血管瘤的治疗,还要提醒广大肝血管瘤患者治疗肝血管瘤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去正规确诊治疗。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要点
1. 嘿,你知道肝血管瘤在超声下是什么样子吗?就好比一个小小的“气球”呀!超声诊断首先要看它的边界,边界清晰锐利得很重要哦,就像画好的线条一样,要是模糊不清那可就不好啦!比如有一个患者的超声图像上,那肝血管瘤的边界就特别清晰,这就是一个重要的诊断点。
2. 哎呀呀,还有形状呢!肝血管瘤通常是圆形或类圆形的哟,这不就像是一个圆滚滚的皮球嘛。
如果看到奇奇怪怪的形状,那可就得好好琢磨琢磨啦!记得那次看到一个形状不规则的,我们就特别仔细地去分析,毕竟这可关系到诊断呀。
3. 肝血管瘤的内部回声也很关键呀!常常是高回声的哦,就好像亮晶晶的宝石一样。
如果不是高回声,那是不是得怀疑一下呀?曾经遇到一个病例,回声不太对劲,我们立马就警惕起来啦。
4. 它的血流情况也不能忽视呀!就如同水流在水管里流动一样。
要是没有血流信号,或者血流信号很奇怪,那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了!有一次遇到血流很特别的,真让我们费了一番脑筋去研究呢。
5. 再来看看它的位置呀,在肝脏的这个“大操场”里,得找对地方呢。
要是位置不对头,不就奇怪了嘛。
有个患者的肝血管瘤位置就有点特别,让我们多关注了好久。
6. 最后呀,要综合起来判断哟!不能只看一点就下结论呀,得像拼图一样把各个要点都拼起来。
就像解开一个谜团,每个小细节都不能放过呢。
只有这
样,才能更准确地诊断出肝血管瘤呀!总之,超声诊断肝血管瘤就是这么有趣又重要!。
征兵体检肝脏血管瘤标准近年来,肝脏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其中肝脏血管瘤作为一种常见的肝脏病变,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征兵体检来说,肝脏血管瘤的筛查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本文将介绍征兵体检肝脏血管瘤的标准和相关注意事项。
征兵体检肝脏血管瘤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肝脏超声检查:超声是一种无创性、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肝脏血管瘤的存在和大小。
在征兵体检中,应该进行肝脏超声检查,以排除肝脏血管瘤的可能。
2. CT或MRI检查:对于超声检查发现可疑病变的个体,进一步进行CT或MRI检查可以提供更加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这些检查可以确定血管瘤的位置、大小、数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3. 血液检查:在征兵体检中,血液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通过检查肝功能、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等指标,可以评估肝脏的功能和炎症程度,为肝脏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4. 临床症状评估:除了以上检查,医生还需要了解个体的临床症状,如是否有腹痛、腹胀、乏力等,这些症状可能与肝脏血管瘤有关。
在征兵体检中,对于肝脏血管瘤的评估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血管瘤的数量和大小:根据国际上的研究数据,肝脏血管瘤的数量和大小与出血和破裂的风险密切相关。
因此,在征兵体检中,应该对肝脏血管瘤的数量和大小进行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2. 血管瘤的类型:肝脏血管瘤可以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畸形两种类型。
这两种类型的血管瘤在临床上的处理方式和预后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行准确的鉴别和评估。
3. 年龄和性别的影响:研究发现,肝脏血管瘤的发病率在女性和年龄较大的人群中较高。
在征兵体检中,应该根据年龄和性别的不同,对肝脏血管瘤的筛查和评估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总结起来,征兵体检中的肝脏血管瘤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通过肝脏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血液检查和临床症状评估,可以对肝脏血管瘤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筛查。
肝血管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诊断标准以及与常见其它疾病的鉴别。
方法 2010年5月以来,我院ct室确诊的肝血管瘤患者120例,搜集其ct诊断方法。
结果 120例患者均为肝血管瘤,其影像学表现为典型的在造影剂强化时的“慢进慢出”改变。
结论肝脏血管瘤很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查体时才被发现,ct强化是确定肝血管瘤的金标准。
【关键词】肝血管瘤;ct强化;诊断及鉴别诊断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病变,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自然人群尸检发现率为0.35-7.3%[1],占肝良性肿瘤的5-20%[2]。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高及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的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
多数病例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长、生长缓慢,预后良好。
2010年5月以来,我院ct室确诊的肝血管瘤患者120例,现就对其临床ct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论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以来,我院ct室确诊的肝血管瘤患者120例,其中男80例,女4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岁。
其中85例患者是经临床查体发现,35例患者因血管瘤较大,出现腹痛腹胀的临床症状就诊,b超可疑血管瘤,后经ct强化扫描确诊,其中最大的直径为10cm,最小的直径为0.5cm。
1.2 方法采用simens公司16层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30kv,管电流80ma,扫描层厚3mm,造影剂为扬子江制药生产的碘海醇100ml,注射速度为3ml/s,扫描前一天嘱咐患者禁食进水,扫描时嘱咐患者饮水800ml-1200ml。
扫描采用三期扫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
扫描范围为由膈肌顶部至肝脏下缘。
2 结果2.1 血管瘤的大小以及数目肝血管瘤最大的为10.0cmx8.0cm,最小的0.5cmx0.5cm,其中肝右叶大约140个,肝左叶120个,其中边缘规则的155例,边缘模糊105例,病灶呈现圆形的160例,椭圆形的60例,不规则的40例。
肝血管瘤的中医诊治肝血管瘤(中医名为:肝症瘕)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肿瘤,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则可以引起食欲不振、嗳气、胁胀痛等症状。
本病属于中医学症瘕范畴。
中医古籍对症瘕颇多认为是七情内伤,导致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瘀积日久,则成症瘕。
本病的病因以气滞血瘀者为多件,或因饮食失节,脾虚失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滞脉络,与血气相结聚积而成症瘕。
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行气疏肝、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但在具体治疗中应分辨气滞、血瘀之偏重。
如血瘀,就采用:羚羊骨、水牛角、牛黄、赤芍清热凉血止痛;柴胡、黄皮核、素磬针等理气开郁;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软坚散结、走窜经络。
如气滞,就采用:柴胡、郁金、黄皮核、素磬针等行气解郁;配丹参、红花、三棱、莪术、大黄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软坚散结、通络止痛。
采用经多年铁氏祖方临床实践成果首创:“活血化瘤系列”与“清肝解毒颗粒”制剂疗效更佳。
症瘕之症,与一般的气滞血瘀病症不同,其往往淤积日久,非单纯行气活血之法可以奏效,故在选用药材时,在用行气、活血药的同时,配炒山甲、皂角刺、川足,不仅能软坚散结,而且能通络止痛,具有独当一面的功效。
肝血管瘤的治疗偏方:组成:党参30g,赤芍、枳壳、郁金、白术、鳖甲各15g,当归、柴胡、茯苓、鸡内金、淫羊藿、山茱萸各12g,三棱、莪术各10g,丹参、何首乌各20g。
疗效:经服药1个月后自觉症状减轻,食欲增加,精神佳。
继以上方随症加减调治3个月,经ct复查肿块比前缩小1/3。
后以上方加工成药散间断服至1年。
经省某医院彩超检查:肝脏右后叶见1个椭圆形结节状肿物,回声约2.2cm×1.7cm,肿块周边尚清晰,内部回声分布均匀,呈较强回声。
提示:右肝结节型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肝血管瘤。
随访近2年,患者体健,能正常工作。
组成:柴胡、郁金、赤芍、白芍、枳壳、甘草、丹参、刘寄奴各10g,鳖甲6g。
加减:肝质硬者,加三棱、莪术、黄芪;神疲乏力者,加党参、茯苓、白术;结石者,加大黄、金钱草;胁胀痛者,加丝瓜络、金橘叶。
简述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1.引言1.1 概述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是两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影像学鉴别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在肝血管瘤中,血管瘤是最常见类型,占所有肝血管瘤的大部分,而肝细胞肝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
虽然它们在影像学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肝血管瘤往往是良性病变,主要由扩张的血管组成。
它们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清晰的边界,可以单个或多个。
在血供方面,肝血管瘤常常呈一种动脉和门静脉双供血的模式,而门静脉成分可能更具有支配性。
在增强扫描中,肝血管瘤往往显示早期均匀强化,且延迟期仍保持明显强化。
此外,肝血管瘤还可以表现为多发性或巨大血管瘤,这些特点在影像学上有助于与肝细胞肝癌相鉴别。
与此相反,肝细胞肝癌是一种恶性病变,即癌细胞来源于肝细胞。
在影像学上,肝细胞肝癌常常呈现为不规则的结节性病灶,边界模糊,形状多样。
血供方面,肝细胞肝癌主要通过肝动脉供应血液。
在增强扫描中,肝细胞肝癌通常呈动脉早期强化,但延迟期常表现为强化减退。
此外,肝细胞肝癌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肿块内坏死、出血、包膜侵犯等特点。
为了准确鉴别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我们需要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
除了形态学特征外,我们还需注意其病灶血供情况、强化模式和延迟期的变化。
此外,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肝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提高鉴别的准确性。
总之,了解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特点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进一步研究这两种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要点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和管理肝脏疾病患者。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确保文章有条理、易读和易理解。
本文主要介绍了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在影像学上的鉴别要点。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些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的概念和重要性。
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结构,并说明了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肝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和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特点。
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
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
一般是单发的,多发生在肝右叶;约10%左右为多发,可分布在肝一叶或双侧。
血管瘤在肝脏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
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
病人一般无自觉症状。
血管瘤形成原因未明。
本症中年女性多见,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6倍。
因本病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肝内占位性病变,故临床上要注意与肝癌相鉴别。
编辑摘要∙wanghui6438内容全面∙我来点评肝血管瘤肝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s/Liver hemangioma)是肝脏的良性肿瘤。
大多数属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1863年Virchow首次报告。
该病遍及全世界,尸检中发现率为0.4%-7.4%,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30-45岁居多,男女发病率比例为1:6-10。
发病部位:可见于肝脏任何部位,常位于包膜下,多为单发(约10%为多发),据151例资料统计,右肝叶47.20%,左肝叶36.4%,其它如尾、方、副叶11.2%,两肝叶同时受累5.2%。
单发性66.4%-90%,多发性10%-33.6%。
绝大多数无症状,少数因肿瘤较大而出现肝区不适。
肿瘤直径多小于4cm,但亦可小至数毫米,个别大至30cm者。
如有增大趋势,或者位于肝包膜下,有大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应尽早治疗。
[1]根据纤维组织的多少肝血管瘤可分为以下四型:海绵状血管瘤其切面呈蜂窝状、充满血液、镜检显示大小不等囊状血窦、其内充满红细胞,时有血栓形成,血窦之间有纤维组织隔,纤维隔内见有小血管及小胆管,偶见被压缩之肝细胞索。
纤维隔及血窦内的血栓可见钙化或静脉石。
硬化性血管瘤其血管腔闭合,纤维间隔组织较多呈退行性改变。
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易致恶性变。
肝毛细血管瘤血管腔窄,纤维间隔组织多。
[2]肝血管瘤目前就肝血管瘤的病理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现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其一认为是血管畸形,其增长是由于血窦在血流作用下的扩张,血窦有完整内皮细胞,其下有丰富弹力纤维,中膜层有成纤维细胞及平滑肌细胞,间质中有极丰富和广泛分布的胶原纤维,造成内、中、外膜层界线不清及弹力纤维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可填充血窦腔,内皮细胞不同程度肿胀,甚至半脱落、脱落状;红细胞可大量渗出至间质中,从而证实了肝血管瘤为肝动脉末梢的动脉畸形。
肝血管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肝血管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肝血管瘤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肝血管瘤如何诊断鉴别,肝血管瘤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肝血管瘤常见检查:常见检查:肝显像、肝脏疾病超声诊断、肝、胆、脾CT检查、肝动态血池显像、肝、胆、胰、脾的MRI检查、血清总蛋白(TP,TP0)、胸部CT检查、肝实质显像、血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肝血流灌注显像*一、超声表现:显示肝内均质、强回声病变,边界大多清楚,或病变区内强回声伴不规则低回声,病变内可显示扩张的血窦。
*二、CT表现:(1)平扫:肝内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
(2)增强扫描:①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超过2分钟。
②随着时间延长,增强幅度向病变中央推近,而病变的低密度区相对变小。
③延时扫描病变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平扫时病变内更低密度无变化)。
增强扫描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方法,具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正确率可在90%以上。
一般典型表现出现在动脉早期,即注药后30~60秒。
因此强调正确的检查技术,即快速、团状注射造影剂,快速扫描,适时延时扫描。
否则,因未见到特征性表现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3、同位素99mTC肝血池扫描及肝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肝血管瘤的诊断,表现为无肿瘤染色,边缘清楚锐利,血管瘤显影时间较长。
4、MRI:T1图像呈低信号强度,T2弛豫时间延长,表现为高信号强度组织。
*以上是对于肝血管瘤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肝血管瘤应该如何鉴别诊断,肝血管瘤易混淆疾病。
*肝血管瘤如何鉴别?:*一、鉴别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与肝内恶性肿瘤的鉴别。
1、肝细胞癌:一般有肝炎、肝硬变病史,AFP可为阳性,静脉增强扫描有助鉴别。
2、肝转移瘤:部分肝内转移瘤增强扫描可表现边缘强化,类似血管瘤早期表现,但延时扫描呈低密度可资鉴别。
肝血管瘤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由于肝血管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定期检查身体可以及早发现肿瘤的状态,对于身体的康复会有所帮助,肝血管瘤是肝胆外科疾病,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中医治疗等治疗手段均可治疗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
肝血管瘤B超确诊率为57.0%-90.5%,超声造影为94%,CT为73.0%-92.2%,MRI为84.0-92.7%,肝动脉造影为62.5%。
B超
超声检查价格便宜,简便易行,普遍率高,无创伤痛苦,安全可靠,可短期反复动态观察病灶变化,获得更多的信息,它是CT、MRI所不及的。
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多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
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造影超声
近年来,造影超声在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逐渐被广大医生所认识。
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病例,可考虑选择性采用肝脏造影超声检查。
典型的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于周边出现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延长增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此扩展过程缓慢,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这种“慢进慢出”的增强特点与螺旋增强CT类似。
有报道造影超声对小肝血管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达100%、87%、94%。
螺旋增强CT
CT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CT值约30HU左右。
动态CT或螺旋CT多期对比增强扫描多数具体典型表现:在快速注射对比剂后20-30s内,动脉早期病灶边缘出现结节状强化,增强密度高于正常肝脏的增强密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在注射对比剂后50-60s,即进入门静脉期增强,对比增强灶相互融合,逐渐向病灶中心推进,强度逐渐降低;数分钟后延迟扫描,整个肿瘤均匀增强,增强密度也继续下降,可高于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增强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出现“早出晚归”的特征。
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延迟扫描时肿瘤中心可有无强化的不规则低密度区,然而肿瘤周围部仍显示这种“早出晚归”的特征。
MRI
周围肝脏反差明显,被形容为“灯泡征”,这是血管瘤在MRI 的特异性表现。
MRI 动态扫描的增强模式同CT。
当CT和MRI的特征性征象已明确诊断时,则不必再行其他价格昂贵或有创检查,更要避免肝穿刺活检。
其它
肝穿活检准确率低且可导致出血,肝动脉造影为有创检查,多无必要。
近年来出现的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对于排除代谢活跃的恶性肿瘤有一定价值。
温馨提示:忌用动物油,忌食煎炸食品,植物油的总量也不超过20克。
每天吃的鸡蛋黄不超过两个。
不吃动物内脏,即下水、下货、鸡皮、肥肉及鱼籽、蟹黄。
【参考文献:《肝胆外科诊疗与风险防范》《肝脏肿瘤外科学》】
原文链接:/gxgl/2014/0519/173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