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肝血管瘤ct表现有哪些?文章导读肝血管瘤虽然是一种良性的,但是对于这些病症的发生,患者朋友也应该注意讲究正确的应对解决方法,尽可能的降低他造成的危害,而要积极的做检查,肝血管瘤ct扫描检查是诊断的方法。
1、肝血管瘤CT扫描均有特征性表现,平扫几乎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密度均匀的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病灶显示更清楚,且具有特征性的从病灶边缘开始呈结节样强化,逐渐向病灶中心扩展,直至造影剂完全填充病灶,呈“慢显慢退”特征改变。
这种特征表现是诊断肝血管瘤的可靠重要依据,诊断符合率可达95%以上,本组病例均据此征象予以诊断。
2、\u3000肝脏血管瘤主要CT征象:单发多见,病灶形态为圆形、椭圆形,少见不规则型,边缘大多不清,平扫密度为低密度,以均匀多见,常有中心更低密度。
增强扫描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增强区域进行性向中央扩展。
延时扫描呈等密度充填,为快进慢出。
肝血管瘤的平扫及增强表现极具特征性,这与其组织学改变密切相关。
本组平扫中病灶边界多模糊,这与肝周组织受压,肝血窦受压有关。
本组中密度均匀者有39例,不均匀11例,这可能与其瘤体内存在瘢痕纤维或血栓形成有关,若增强时中心低密度始终不强化,则提示有血栓形成或血栓机化改变。
由于血管瘤瘤体腔隙壁多很薄,造影剂进入较多,而腔壁内缺乏肌肉组织,造影剂停滞较久,且可以逐渐弥散。
因此CT增强扫描时表现为造影剂延迟填充,最终可以表现为与肝实质等密度改变。
但也有极少数病例表现为CT增强不明显,或完全不强化。
这是由于瘤体腔壁厚,腔隙过小,造影剂不易进入或进入较少。
部分病例可以表现为部分强化与部分无明显强化的混合病灶,这与瘤体由厚壁与。
肝血管瘤如何进行鉴别诊断由于肝血管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定期检查身体可以及早发现肿瘤的状态,对于身体的康复会有所帮助,肝血管瘤是肝胆外科疾病,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中医治疗等治疗手段均可治疗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
肝血管瘤B超确诊率为57.0%-90.5%,超声造影为94%,CT为73.0%-92.2%,MRI为84.0-92.7%,肝动脉造影为62.5%。
B超超声检查价格便宜,简便易行,普遍率高,无创伤痛苦,安全可靠,可短期反复动态观察病灶变化,获得更多的信息,它是CT、MRI所不及的。
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多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
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造影超声近年来,造影超声在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逐渐被广大医生所认识。
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病例,可考虑选择性采用肝脏造影超声检查。
典型的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于周边出现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延长增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此扩展过程缓慢,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这种“慢进慢出”的增强特点与螺旋增强CT类似。
有报道造影超声对小肝血管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达100%、87%、94%。
螺旋增强CTCT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CT值约30HU左右。
动态CT或螺旋CT多期对比增强扫描多数具体典型表现:在快速注射对比剂后20-30s内,动脉早期病灶边缘出现结节状强化,增强密度高于正常肝脏的增强密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在注射对比剂后50-60s,即进入门静脉期增强,对比增强灶相互融合,逐渐向病灶中心推进,强度逐渐降低;数分钟后延迟扫描,整个肿瘤均匀增强,增强密度也继续下降,可高于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增强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出现“早出晚归”的特征。
肝血管瘤的鉴别方法有那些了解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对于患者病情的治疗来说是个极大的福音,因为肝血管瘤疾病通常在早期无明显症状,肝血管瘤的诊断除了依靠临床表现,还需要结合B型超声、放射性核素肝血池扫描、CT、磁共振成像等检查结果来判断。
1、B型超声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为均匀一致的强回声改变,边界大多清楚,少数不清楚,血管瘤较大时病变区内强回声可伴不规则低回声,病变内可显示扩张的血窦(血窦【译】:血窦腔大、壁薄、形状不规则。
其内皮细胞间常有较大的间隙。
主要分布在脾、肝、红骨髓及一些内分泌腺中。
)。
2、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可分为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两种:①平扫肝内可见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均匀,发生血栓机化或纤维分隔时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少数可见到钙化。
②增强扫描早期病变边缘显着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超过2分钟;随着时间延长,增强幅度向病变中央推近,而病变的低密度区相对变小;延时扫描病变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
3、放射性核素肝血池扫描同位素99mTC肝血池扫描及肝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肝血管瘤的诊断,表现为无肿瘤染色,血管瘤显影时间较长。
4、磁共振成像肝血管瘤的MRI检查显示,T1相呈低信号强度,T2相弛豫时间延长,表现为高信号强度组织。
温馨提示:体虚的血管瘤病人可食用。
鸭子、乌龟、鳖、鲫鱼、娼鱼是具有补益健脾的食品,海参、海蜇、鲍鱼、海带、荸荠、菱角能软坚散结,可以消"痞块",木耳、猴头蘑、香菇、金针菇等多种食用磨菇都是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参考文献:《肝胆外科诊疗与风险防范》《肝脏肿瘤外科学》】原文链接:/gxgl/2014/0519/173282.html。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摘要目的: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脂肪瘤ham的ct表现及增强特征提高与肝脂肪瘤、脂肪肉瘤及肝癌等的鉴别能力。
方法:收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及1例超声下经皮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患者共7例均经螺旋ct检查并做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果:7例病灶中有6例通过薄层螺旋ct扫描测得脂肪密度影1例病灶中未测得脂肪密度影7例病灶动脉期呈点状、片状、条状及扭曲血管样不规则强化。
静脉期肿块实质进一步强化。
延迟期持续强化但低密度区始终不强化。
1例病灶ct血管成像上病灶血供来源于肝右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
结论:病灶同时含有脂肪成分及血管影是ham的ct特征性表现结合ct薄层平扫及动态分期增强扫描有助于提高该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肝脏病学脂肪瘤 x线计算机诊断鉴别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间叶性肿瘤由不同比例的血管、平滑肌和脂肪构成临床鲜有报道。
笔者收集我院自1年月~8年7月经ct检查及手术和穿刺病理证实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例并结合文献报告5例做回顾性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1年月~8年7月资料完整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例病历及临床报道资料完整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例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经肝皮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男1例女6例年龄1~7岁平均75岁。
无肝炎及肝硬化病史无口服避孕药和合成类固醇病史甲胎蛋白ap及癌胚抗原等各项检查均阴性。
7例均经超声检查提示肝占位性病变其中例临床上以腹部肿物中上腹部隐痛或腹胀不适就诊病程6个月~年其中1例老龄患者腹部肿物渐进性增大年。
采用西门子somatom:ar双排螺旋ct机及ge公司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扫描参数1v、5ma层厚1mm螺距1矩阵51×51层厚及间隔均1mm加薄层~5mm。
全部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浓度mgi/ml于肘前静脉注射剂量15~ml/kg以ml/秒流率高压团注于注入对比剂后5~秒时行动脉期65~7秒时行静脉期分钟时行延时期扫描。
肝血管瘤45例CT诊断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征象及诊断价值。
方法:45例患者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对其影像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所有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强化,随时间进展呈向心性强化,部分直至完全充填,然后强化逐步减退,表现为快进慢出,即“早出晚归”特征。
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意义极大,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标签:肝血管瘤;增强扫描;CT诊断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尸检发现率为7.3%[1],女性居多,一般多无临床症状,常在腹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
随着多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中的应用,肝血管瘤的正确检出率明显提高,其重要性在于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现将我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行螺旋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诊断,临床最后确诊为肝血管瘤的45例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中,女性37例,男性8例;年龄22~65岁,平均39岁。
全部病例无肝硬化病史,甲胎蛋白定性、定量均为阴性,31例行B超检查,其中,23例B超诊断为肝血管瘤,8例B超未能确诊,诊断为肝内占位病变;14例因右上腹不适直接行CT 检查。
1.2 方法检查前,患者空腹喝水800~1 200 ml,以充盈胃肠道,使用Siemens SOMATOM欢悦6多层螺旋CT扫描机,先平扫后增强扫描。
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上至膈肌,下至肝脏最下缘,全部显示至满意为止。
层厚6 mm,层距6 mm,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100 ml行增强扫描,流速2.5 ml/s,在降主动脉段进行预监测,当降主动脉内造影剂达到一定浓度时自动进入动脉期扫描,时间为注射碘海醇后10~20 s,后在45~60 s进行门静脉扫描,延迟期为2~10 min,对小病灶进行薄层重建。
2 结果2.1 平扫表现累计发现53个病灶,病灶分布为肝右叶32个,肝左叶18个,肝尾叶3个。
肝血管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诊断标准以及与常见其它疾病的鉴别。
方法 2010年5月以来,我院ct室确诊的肝血管瘤患者120例,搜集其ct诊断方法。
结果 120例患者均为肝血管瘤,其影像学表现为典型的在造影剂强化时的“慢进慢出”改变。
结论肝脏血管瘤很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查体时才被发现,ct强化是确定肝血管瘤的金标准。
【关键词】肝血管瘤;ct强化;诊断及鉴别诊断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病变,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自然人群尸检发现率为0.35-7.3%[1],占肝良性肿瘤的5-20%[2]。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高及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的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
多数病例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长、生长缓慢,预后良好。
2010年5月以来,我院ct室确诊的肝血管瘤患者120例,现就对其临床ct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论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以来,我院ct室确诊的肝血管瘤患者120例,其中男80例,女4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岁。
其中85例患者是经临床查体发现,35例患者因血管瘤较大,出现腹痛腹胀的临床症状就诊,b超可疑血管瘤,后经ct强化扫描确诊,其中最大的直径为10cm,最小的直径为0.5cm。
1.2 方法采用simens公司16层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30kv,管电流80ma,扫描层厚3mm,造影剂为扬子江制药生产的碘海醇100ml,注射速度为3ml/s,扫描前一天嘱咐患者禁食进水,扫描时嘱咐患者饮水800ml-1200ml。
扫描采用三期扫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
扫描范围为由膈肌顶部至肝脏下缘。
2 结果2.1 血管瘤的大小以及数目肝血管瘤最大的为10.0cmx8.0cm,最小的0.5cmx0.5cm,其中肝右叶大约140个,肝左叶120个,其中边缘规则的155例,边缘模糊105例,病灶呈现圆形的160例,椭圆形的60例,不规则的40例。
肝小血管瘤与小肝癌的CT鉴别诊断
李向平
【期刊名称】《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11)003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肝小血管瘤和小肝癌(SHCC)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临床诊断的12例肝小血管瘤患者和14例SHCC患者的CT 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HCC患者共发现18个病灶,其增强的密度-时间曲线成速升、速降型,符合“快进快出”的典型特征;肝小血管瘤患者共发现15个病灶,其增强的密度-时间曲线成速升、缓降型.结论 CT多期扫描能反映出肝小血管瘤和SHCC病灶的强化特点,在肝小血管瘤、SHCC的临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总页数】2页(P276-277)
【作者】李向平
【作者单位】528445 广东省中山市三角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相关文献】
1.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血管瘤和小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J], 赵佰川;陈首名;何志兵;左斌;马方伟;李光纪
2.二维及三维超声鉴别诊断肝小血管瘤与小肝癌 [J], 曹军英;白晓忠;蒋苏齐;张筠;王巍;高越;于馨
3.低场MR在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J], 秦海松
4.螺旋CT在小肝癌与肝小血管瘤中的鉴别诊断意义 [J], 张金丽
5.肝血管瘤,肝腺瘤和小肝癌的B超鉴别诊断分析 [J], 刘军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血管瘤的中医诊治肝血管瘤(中医名为:肝症瘕)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肿瘤,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则可以引起食欲不振、嗳气、胁胀痛等症状。
本病属于中医学症瘕范畴。
中医古籍对症瘕颇多认为是七情内伤,导致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瘀积日久,则成症瘕。
本病的病因以气滞血瘀者为多件,或因饮食失节,脾虚失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滞脉络,与血气相结聚积而成症瘕。
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行气疏肝、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但在具体治疗中应分辨气滞、血瘀之偏重。
如血瘀,就采用:羚羊骨、水牛角、牛黄、赤芍清热凉血止痛;柴胡、黄皮核、素磬针等理气开郁;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软坚散结、走窜经络。
如气滞,就采用:柴胡、郁金、黄皮核、素磬针等行气解郁;配丹参、红花、三棱、莪术、大黄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软坚散结、通络止痛。
采用经多年铁氏祖方临床实践成果首创:“活血化瘤系列”与“清肝解毒颗粒”制剂疗效更佳。
症瘕之症,与一般的气滞血瘀病症不同,其往往淤积日久,非单纯行气活血之法可以奏效,故在选用药材时,在用行气、活血药的同时,配炒山甲、皂角刺、川足,不仅能软坚散结,而且能通络止痛,具有独当一面的功效。
肝血管瘤的治疗偏方:组成:党参30g,赤芍、枳壳、郁金、白术、鳖甲各15g,当归、柴胡、茯苓、鸡内金、淫羊藿、山茱萸各12g,三棱、莪术各10g,丹参、何首乌各20g。
疗效:经服药1个月后自觉症状减轻,食欲增加,精神佳。
继以上方随症加减调治3个月,经ct复查肿块比前缩小1/3。
后以上方加工成药散间断服至1年。
经省某医院彩超检查:肝脏右后叶见1个椭圆形结节状肿物,回声约2.2cm×1.7cm,肿块周边尚清晰,内部回声分布均匀,呈较强回声。
提示:右肝结节型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肝血管瘤。
随访近2年,患者体健,能正常工作。
组成:柴胡、郁金、赤芍、白芍、枳壳、甘草、丹参、刘寄奴各10g,鳖甲6g。
加减:肝质硬者,加三棱、莪术、黄芪;神疲乏力者,加党参、茯苓、白术;结石者,加大黄、金钱草;胁胀痛者,加丝瓜络、金橘叶。
简述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1.引言1.1 概述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是两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影像学鉴别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在肝血管瘤中,血管瘤是最常见类型,占所有肝血管瘤的大部分,而肝细胞肝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
虽然它们在影像学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肝血管瘤往往是良性病变,主要由扩张的血管组成。
它们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清晰的边界,可以单个或多个。
在血供方面,肝血管瘤常常呈一种动脉和门静脉双供血的模式,而门静脉成分可能更具有支配性。
在增强扫描中,肝血管瘤往往显示早期均匀强化,且延迟期仍保持明显强化。
此外,肝血管瘤还可以表现为多发性或巨大血管瘤,这些特点在影像学上有助于与肝细胞肝癌相鉴别。
与此相反,肝细胞肝癌是一种恶性病变,即癌细胞来源于肝细胞。
在影像学上,肝细胞肝癌常常呈现为不规则的结节性病灶,边界模糊,形状多样。
血供方面,肝细胞肝癌主要通过肝动脉供应血液。
在增强扫描中,肝细胞肝癌通常呈动脉早期强化,但延迟期常表现为强化减退。
此外,肝细胞肝癌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肿块内坏死、出血、包膜侵犯等特点。
为了准确鉴别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我们需要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
除了形态学特征外,我们还需注意其病灶血供情况、强化模式和延迟期的变化。
此外,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肝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提高鉴别的准确性。
总之,了解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特点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进一步研究这两种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要点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和管理肝脏疾病患者。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确保文章有条理、易读和易理解。
本文主要介绍了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在影像学上的鉴别要点。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些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的概念和重要性。
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结构,并说明了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肝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和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特点。
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
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
一般是单发的,多发生在肝右叶;约10%左右为多发,可分布在肝一叶或双侧。
血管瘤在肝脏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
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
病人一般无自觉症状。
血管瘤形成原因未明。
本症中年女性多见,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6倍。
因本病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肝内占位性病变,故临床上要注意与肝癌相鉴别。
编辑摘要∙wanghui6438内容全面∙我来点评肝血管瘤肝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s/Liver hemangioma)是肝脏的良性肿瘤。
大多数属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1863年Virchow首次报告。
该病遍及全世界,尸检中发现率为0.4%-7.4%,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30-45岁居多,男女发病率比例为1:6-10。
发病部位:可见于肝脏任何部位,常位于包膜下,多为单发(约10%为多发),据151例资料统计,右肝叶47.20%,左肝叶36.4%,其它如尾、方、副叶11.2%,两肝叶同时受累5.2%。
单发性66.4%-90%,多发性10%-33.6%。
绝大多数无症状,少数因肿瘤较大而出现肝区不适。
肿瘤直径多小于4cm,但亦可小至数毫米,个别大至30cm者。
如有增大趋势,或者位于肝包膜下,有大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应尽早治疗。
[1]根据纤维组织的多少肝血管瘤可分为以下四型:海绵状血管瘤其切面呈蜂窝状、充满血液、镜检显示大小不等囊状血窦、其内充满红细胞,时有血栓形成,血窦之间有纤维组织隔,纤维隔内见有小血管及小胆管,偶见被压缩之肝细胞索。
纤维隔及血窦内的血栓可见钙化或静脉石。
硬化性血管瘤其血管腔闭合,纤维间隔组织较多呈退行性改变。
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易致恶性变。
肝毛细血管瘤血管腔窄,纤维间隔组织多。
[2]肝血管瘤目前就肝血管瘤的病理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现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其一认为是血管畸形,其增长是由于血窦在血流作用下的扩张,血窦有完整内皮细胞,其下有丰富弹力纤维,中膜层有成纤维细胞及平滑肌细胞,间质中有极丰富和广泛分布的胶原纤维,造成内、中、外膜层界线不清及弹力纤维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可填充血窦腔,内皮细胞不同程度肿胀,甚至半脱落、脱落状;红细胞可大量渗出至间质中,从而证实了肝血管瘤为肝动脉末梢的动脉畸形。
---------------------------------------------------------------最新资料推荐------------------------------------------------------
肝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的 CT 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要】目的:
分析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对 83 例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 CT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83 例血管瘤中, 72 例为单发,其中右叶 52 例,左叶 20 例;多发 11 例,其中 4 例均位于右肝。
83 例共发现病灶 116 个,其中直径大于 5CM 者 12 例。
结论:
对于有典型的 CT 增强表现的肝血管瘤患者, CT 可做出明确诊断。
【关键词】肝血管瘤; CT 表现;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 R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9)11-0788-01 肝血管瘤十分常见,尸体解剖时发现率达 4%~7%。
50%~70%的肝血管瘤无临床症状,仅在查体或其它原因行 B 超或 CT 时发现,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临床上不需要进行治疗,因此与肝脏其它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是十分有意义的[1]。
本文对 83 例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进行分析、归纳。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肝血管瘤患者 83 例,其中女 39 例,男 44 例;年龄 21~85岁,平均 52.
1 / 5
3 岁。
其中,因右上腹部不适、隐痛就诊发现 15 例,住院期间发现 23 例,余者为体检发现。
检查前 30 分钟患者空腹口服水 1000ml,扫描前 10 分钟再次口服水 300ml,以充盈胃肠道。
使用西门子 64 排螺旋 CT 扫描机,先扫描定位相,在定扫描范围,采用容积扫描,先平扫,设靶血管,进行动脉期/、门静脉区和平衡期扫描,部分病例增加延迟扫描。
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速度为 4. 0~5. 0ml/s. 图像重建轴位均为7mm 和 1mm。
2 结果 2. 1 大小和部位:
83 例血管瘤中, 72 例为单发,其中右叶 52 例,左叶 20 例;多发 11 例,其中 4 例均位于右肝。
83 例共发现病灶 116 个,其中直径大于 5CM 者 12 例。
2. 2 CT 平扫:
在 116 病灶中,呈等密度者 15 个,呈高密度 1 例为脂肪肝,密度不均 15 个,余者均呈低密度。
2. 2 CT 增强:
17 个病灶为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等密度; 3 个病灶动脉期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边缘点状强化并逐渐向中心填充; 86 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呈结节状、片状或环状,强化程度与腹主动脉相仿,门脉期强化向病灶中心扩展,延
---------------------------------------------------------------最新资料推荐------------------------------------------------------ 迟期后呈等或略高密度; 19 个病灶延迟中央见低密度区,呈不规则、裂隙状或星形。
5例病灶动脉期可见肝实质一过性强化, 2 例病灶动脉期可见门静脉早显。
3 讨论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一般无任何临床症状,为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
少数大的血管瘤因压迫肝组织或临近脏器产生腹部不适、腹痛或可触及包块。
本组 83 均符合上述表现。
文献报道本病以成年女性多见,但本组病例男女比例相当,发病年龄女性最早 21 岁,男性 35 岁,以 40~60 岁年龄组多见,与文献不一致,有待进一步发现。
本组 83 例血管瘤患者,平扫多为低密度、边界清楚;少数因脂肪肝呈高密度; 15 个病灶呈等密度,多为小病灶和脂肪肝所致,为 CT 增强扫描发现。
CT 增强典型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多表现为结节状、片状或环状,其强化程度极高,接近腹主动脉的密度,门静脉期强化区逐渐由病灶中央扩展,延迟后病灶呈等或略高密度[2]。
19 个病灶内低密度区未强化,呈不规则、裂隙状或星形,其原因可能为瘢痕或出血和血栓形成。
3 个病灶血管瘤动脉期无强化,随时间推移,出现点状强化,
3 / 5
有学者认为,此 ct征象为血管瘤的典型表现,可明确血管瘤的诊断,不必进一步检查。
5 例瘤周动脉期一过性强化和 2 例门静脉早显,为动静脉瘘所致,此种征象少见。
我们发现病灶的密度和填充速度和病灶大小有关,病灶越小,密度越均匀,充填速度越快,而病灶越大,密度越不均,充填速度越慢。
对于 CT 表现不典型的血管瘤,常需与肝内其它病变鉴别。
本组 83 例116 个病灶中,动脉期均匀强化 17 个,需和肝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腺瘤等鉴别。
原发性肝癌:
多有肝炎、肝硬化史,增强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当发现有包膜、 AFP 阳性、门脉癌栓和肝门淋巴结转移有助于肝癌的诊断。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可有中心瘢痕延迟强化。
肝腺瘤:
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与口服避孕药有关,有包膜、血供丰富、易出血且脂肪含量高,CT 增强动脉期强化程度低,可见包膜延迟强. , MR 有助于进一步定性诊断。
3 个病灶动脉期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边缘点状强化,需与少血供病变鉴别,当强化程度和血管接近时,有利于肝血管瘤的诊断。
---------------------------------------------------------------最新资料推荐------------------------------------------------------ 总之,尽管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多种多样,对于大部分病灶,依据其典型的 CT 增强表现,可做出肝血管瘤的定性诊断;对于少数不典型的病例,需结合 MR 检查,才能做出进一步诊断。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蔡祖龙. 全身 CT 诊断学【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444. [2] 周康荣,严福华,曾蒙苏等. 腹部 CT 诊断学.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 2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