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专题三第二讲定稿

新课标专题三第二讲定稿

新课标专题三第二讲定稿
新课标专题三第二讲定稿

专题三第二讲: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下)

专家介绍:廖伯琴教授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学物理课程标

准研制组组长《物理教学探讨》主编

杜明荣博士河南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高忠明博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

教授邓磊博士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物理教学探

讨》编辑

邓老师: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大家再次走进远程研修课堂!在上一讲当中,我们讨论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在这一讲当中,我们将讨论的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以及如何进行评价的预测。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方式。

杜老师:关于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有很多的讨论,但是讨论的结果没有调查显示的结果来的直接,这里有一个对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有50. 8%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的教学方式:30. 5%的学生喜欢引发讨论交流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有12%的学生表示喜欢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邓老师:我这里有一份资料,资料显示的调查结果和刚才柱老师呈现的调查结果内容比较相似,其中有一个这样的题目:你是怎样学习物理的?说出你的真实的做法而非你的想法。其中,调查结果显示:71&的学生认为听课、复习笔记,学习公式,做练习以及看课本是他们真实的做法:只有10W的学生认为,与实际经验相联系,国绕课程内容广泛阅读是他们真实的做法。该研究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有人向你请教如何学习物理,你会给他什么建议?听课、复习笔记、学习公式和做练习是25%的人所给出的建议;另外,有25&的人给出了寻求对问题的理解一一明了原理是怎样起作用的,与其他同学讨论:36啪勺同学建议与现实世界相联系,阅读与内容相关的书籍。从这些数据我们看到了,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问题解决, 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通过自学的方式来学习物理,而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以复习、做练习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物理的。

廖老师但是你刚刚的调查结果,即前而一个结果说明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物理的时候, 大部分是用做笔记,听课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的,所以这两者是矛盾的。

邓老师:对学生来说,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和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从调查上显示是完全不相同的。

高老师:刚才你们所展示的调查实际上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另外还有一项调查是通过学校校长和教师来调查学生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这一项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随年级的提升有所变化。比如这一项调查显示:在小学,有79%的学生主要是以被动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在初中阶段,这个比例达到90加实际上,从教师和校长角度上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还是被动学习。

廖老师:对。从刚才杜老师显示的结果说明,学生学习更喜欢用实验的方式、讨论交流的方式来学习。但是,从刚刚高老师呈现的结果来看,真正学生采用的方式,即真实的学习物理的方式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这个也与我们上一讲所说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有一定的关联。一般的中学老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更侧重知识技能,这是由诸多因素导致其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由于他们的教学目的更侧重知识技能,这就势必影响他们选择教学方式,因此才有现在我们大家所说的学生们真正学习的方式大部分都是传授式。实际上,我们要提升学生们的科学素养,除传授式以外,还有另外的一些教学方式,比如说探究式。传授式和探究式各具功能,而且对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有不同的作用。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相应的条件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可以用传授式,也可以用探究式,或者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或者合作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等等。那么,这也和我们课标里强调的“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是一致的。

高老师:对。但是我们从实验区所了解情况看,事实上,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廖老师:这个转变是逐步的,因为老师教学积累了很多经验,继承好的教学方式的同时要做些调整。比如说,以前不太注重的探究式,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老师也意识到了探究教学的重要性,也要逐渐地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这方面也需要一定的积累,一定的总结才能逐步到位。所以,实验区在用探究式教学上正在逐步地向前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

杜老师:我想这种转变应该是一种渐变过程,它是由传授式向探究式转变的过程中,可能是以传授式为主,加入了很多探究的思想,就是在传授式教学里也有一些启发,实验以及

提升学生参与意识的操作,对传授式应该是一个促进或者说是改进的方式。

瘦老师:对。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强调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不仅在课程内容上体现这样的理念,而且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也应该有这样的理念。老师无论是在进行传授式的课,还是进行探究式的课,都应该注重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逐步走进物理学的内

容。其实在课改之前,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在用这样的方法,他们认为,这不是课程改革带来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他们以前就在采用这样方法了,我认为他们说的很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课程改革是在以前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把这些优秀老师的做法作为一条理念放在我们的课标里,就是提倡所有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都要注重这个理念的体现。

高老师:实际上,对传授式教学或讲授方式教学来说,只要能够直正地把学生调动起来, 许多内容还是适合这种方式的。

廖老师:对。传授式教学也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一些知识、概念、定律这样的内容, 其信息量比较大,而且在展开知识点的层次、逻辑的时候,效率比较高。

高老师:所以说,也不能完全抛弃了传授式,而一味地追求探究式,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功能。

廖老师:在这次课程改革当中,绝对不能抛弃传授式,一味强调探究式。但是,在实验区,有的老师或者非实验区少数老师有这样的误解,觉得课程改革来了,以前的教学方式都不能用了,需要每节课都去探究,甚至每个内容都要探究,这也是不对的,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显然对我们完成教学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内容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如果只用一种教学方法的话,是不可能的。

杜老师:我想廖老师所说的就是课标中所提到的教学方式多样化。

廖老师:是这样的理念。

邓老师:刚才大家讨论了传授式和探究式教学法的优劣所在。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传统的以讲授和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好的信息背景,也就是说,可以让学生更快的聚焦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上去,从时间的组织上、空间的组织上说,也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教学行为。虽然它存在一定的劣势,这个劣势即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抑,也许学生认为所学习到的内容是枯燥的,而老师没有给予这些内容关注,导致了老师苦教,而学生没有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

廖老师:传授式除了你说了被动式,还有主动的,主动建构意义。传授式本身也有被动传

授式也有主动传授式。探究式也是一样的,有主动探究,也有被动探究。

邓老师:那可不可以给我们举一些具体的案例,就传统的以讲授和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及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让我们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

高老师:是这样的。对传授式教学来说,如果应用得当,完全可以转换成主动的学习方式,而不一定就是被动的。比如,在传授式教学导入的时候,以提问学生的方式,从问题入手,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这就由被动变为主动了。

瘦老师:对。除了以问题导入之外,常见的传授式导入方式也有复习旧课,“温故而知新”,从已有的旧课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模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新的内容,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式,而且是中学老师常用的导入方式。

杜老师:不管是传授式还是探究式,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这课就应该是成功的。那么在新课引入的时候,除了刚才两位老师说的“温故而知新”以及提问等引入方式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导入方式,比如说以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设疑提问,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那样追问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疑惑,产生探究的欲望;再有,可以采取课堂辩论的方式来引入新课,比如说,在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堂课的时候,有些老师是这样做的:一上课就让同学辩论,例如三峡工程的利与弊。这个问题提出后,课堂马上非常活跃,通过一番唇枪舌战,学生对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就会非常感兴趣,接下来的新课也就水到渠成。除了这个方式之外,老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还有其它的一些引入方式,比如说通过诗歌分析引入。如有的老师在讲述参考系,或运动描述这节课,在讲参考系的时候,老师先来一段诗歌,他分析电影《闪闪红星》里的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嫩操青山两岸走”,然后问“青山怎么会走呢?”对这个诗歌的分析就引来了参考系的教学,这样问题即引入了;比如说在讲光的衍射以及声音的衍射的区分,就是光的衍射不明显,而声音的衍射到处可见,或者说在讲声音的传播、声音的衍射这里,先展示一首唐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学生对物理老师上台写唐诗有疑问,老师即分析前两句的意境“空山不见人,人哪儿去了?没有人啊, 有人,人被山挡住了,不见了。但闻人语响,为什么能听到人的声音呢?山能挡住人,为什么没有挡住人的声音呢?”这就引出了声音的衍射现象。这就是说,在老师的教学实践当中,有很多的引入方式。

廖老师:你刚刚说到以诗歌导入。我们的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老师也力图把物理学和其它学科结合起来,力图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中的做法也有牵强之处,感觉“揉合”的不太好。我曾经在海南听过一次课,个人觉得这堂物理课直?的把诗歌融入物理

课堂融入的非常美,这堂课讲的是万有引力定律。刚开始上课用的是视频,展示了神秘太空,星球运转,同时音乐起,老师富有激情地朗诵一首诗,当时的课堂非常安静,画而很美,音乐很美,诗歌也很美,我当时很震撼,物理学和诗歌以及音乐融合的那么好。接下来,老师的讲述其实是传授课,但是由于有了这样很美妙的导入,学生们完全融入了美的气氛中,后面的课也非常成功。这是我见过把物理学和其它学科交融的很好的一堂课。这也是一个导入。

杜老师:这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即“物理与社会,物理与人文,物理与科技,自然等融合”的理念。

高老师:正如上面两位老师所说的一样,不管用什么方式导入。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就会积极投入、参与。只要能参与,后面的教学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瘦老师:对。像我们刚刚谈到的这些事例,在课改之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样的理念有所体现一样,其实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在采用我们刚刚说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我们这次课程改革中,除了我上而所说的理念之外,比如学科渗透,学科融合等等也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中有所强调,而且我们之前谈的是传授课教学中相应的一些导入,而这样的导入在探究教学中也是相似的,只是重点有所不同:可能前面的导入更多的是为了引出知识, 而探究课的导入更多在于怎么引出探究活动。

高老师:对探究课来讲,导入新课最多的是引起学生的疑惑。对于这种现象,需要知道其本质及出现的惊异现象,与平时不一样,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这其实还是我们刚才谈到的让学生参与。

邓老师:我这里有一份数据,事实上和几位的描述,应该来说没有问题,它体现的是学生认为最能符合自己学习兴趣的、最能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成绩的三种新课导入的方式,分别是联系实际。这里的联系实际就是生活常识或者说是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引入,有17%的学生认为这是很好的方式:第二个是以故事的方式。这里的故事包括科学史,物理学史或者说物理名人轶事、趣闻引入,大概占到18也第三个就是实验方式引入,大概也是18凯这三种方式加起来大概有60W的学生认为这三种方式是很好的新课导入方式,这个也和你们刚才所说的传统的讲授和新课改的探究方式联系的比较紧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探究为主的新课导入需要和生活联系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产生疑问,这里的疑问就是和他以前的经验产生的矛盾,

这里的矛盾和学生所认为的联系生活实际比较紧密。同时,刚才我们说探究需要做实验,虽然说探究不仅仅是做实验本身,它包括动手,包括动脑,但是实验也是探究的某一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而另外一种,即故事或轶事就和刚才杜老师引用的那些诗歌联系在一起,让人感觉物理很美,物理很有意思。同时想到刚才您说的那个,我们可以引用那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来反映,这些都会让我们感觉到其实物理的引入“引人入胜”的地方非常多。

廖老师:正像你刚刚说的,一类导入是烘托气氛,营造一种氛国、情境:另一类就是制造认知冲突,让他觉得已有的经验和现在的现象发生矛盾,发生认知冲突,这时学生就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杜老师:提到认知冲突,有这样一个例子,在新课程中加入了伯努利方程这打课,一老师在讲方程的时候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用一个倒扣的漏斗,在漏斗的下方放一乒乓球,他问学生“松手以后,乒乓球会掉下来吗?”学生说“会”。一松手,“啪”的一声,果然掉下来了。为什么?因为重力嘛,老师说“同学们的判断是正确的”,然后他又说“我对着漏斗吹气

磨老师:它应该掉的更快,设想应该掉的更快。

杜老师:对。这时候老师松手后,球会掉下来吗?学生说“掉的更快,因为不仅仅有重力的作用,还有吹气的作用”,结果老师吹气之后再松手,乒乓球反而不掉下来了。这给学生一个认知冲突,学生急想探究。老师就会引入:“学了今天的伯努利方程,大家就知道了”。

邓老师:在这种情况下确实能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活跃,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接下来的正题开始了,那么请高老师谈谈传授教学中,您是怎么做的; 请柱老师谈谈探究性教学中您是怎么做的。

高老师:好的,在传授课里老师在导入完新课之后,仍然想办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去。但是究竟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面还是以问题作为线索串起来,让学生始终不脱离这条主线,从问题开始,采取什么方式,得出结论,虽然从表而看是由教师主导,但是学生也把积极思维,这也是一种主动的方式。

杜老师:在探究课中,问题的提出相当于新课的导入这个环节。提出了问题就开始提出问题的假设,制定计划,收集数据,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是合作交流,最后对探究的成果进行分享。

廖老师:通常,在传授课上,老师比较清楚怎样进行,他的概念和规律是怎样一环扣一环展开的,而且老师是主动的。他希望通过他的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形成合力,就达到效果了。但在探究课中,常常教师的行为是隐含的,而且在设计的探究活动过程中也没有像传授课那么明显。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特别是探究性教学,要注意每一步的设计目的是什么,一个一个的活动往下,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这些都应该有一系列的预设。比如我看见过的一个实例,他刚开始通过多媒体引入,通过视频,导出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运动速度。他这节课最主要的目的是探究速度的变化。在这节课里,他特别强调收集数据的能力。他的设计是这样的,在导入之后就开始了探究活动,把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器材收集数据。这些数据用来证明物体的运动速度发生了变化。这个活动是不同组用不同的器材,而且他们的结果也可以共享,其中探究之一是,一个大球从斜而滚下来, 探究其运动过程中球的运动速度的变化。这期间需要收集数据,其中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记录数据,另一个使球从顶端运动到底端。记录球运动的时间和斜而的长度。算出平均速度就可以证明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了变化。但是不论是球掉下来还是滚下来,记录时间的孩子一直按着表不停,这样测得的时间显然是无效的、不准确的,但这两个小孩不知道仍然这样测时间。这样的数据无效,结果也就无效。这样的过程反应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错,这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估计出学生可能的错误,而且要很好的把这些错误的资源作为及时的课程资源。给学生一个反馈,这样的探究课就很有效了,这就是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课设计时应该注意的,比如学生在什么地方可能出问题,是否可以作为我们及时的课程资源。

高老师:在科学探究中并不是把学生完全放开,让学生自己做,老师要关注和监控他们, 对易于出错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地指导,才能引导他进行探究。

廖老师:05年我参加了中美基础教育论坛,一位全美理科教学协会执行主席谈到:他长期以来一直探究科学探究在中学的实施。他的结果是这样的:小学阶段老师的指导应该多一些,到了初中和高中,随着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老师的指导就灵活一些了,这当然也跟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关,你希望学生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你的学生本身的探究水平有多少。你对学生的开放程度有一个预设,什么地方给予指导,何时让他们自己思考,都应该注意的。

高老师:其实科学探究里边的这几项分别设计在不同的实验探究中,并不是在一个实验里边,或一个实验探究里边就要把这几项都解决掉。

邓老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过程设计,现在我们讨论如何进行结尾的设计了。

第1讲 菱形(培优课程讲义例题练习含答案)

菱形(提高) 【学习目标】 1. 理解菱形的概念. 2. 掌握菱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要点梳理】 要点一、菱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要点诠释:菱形的定义的两个要素:①是平行四边形.②有一组邻边相等.即菱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增加一对邻边相等这个特殊条件. 要点二、菱形的性质 菱形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外,还有一些特殊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菱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对称轴的交点就是对称 中心. 要点诠释:(1)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过中心的任意直线可将菱形分成完全全等的两部分. (2)菱形的面积由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 另一种是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四个小直角三角形面积之和). 实际上,任何一个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都是两条对角线乘 积的一半. (3)菱形可以用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直线平行,垂直及有关计算问题. 要点三、菱形的判定 菱形的判定方法有三种: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要点诠释:前两种方法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外加一个条件来判定菱形,后一种方法是在四边形的基础上加上四条边相等. 【典型例题】 类型一、菱形的性质 1、如图所示,菱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B=∠EAF=60°,∠BAE =18°.求∠CEF的度数. 【思路点拨】由已知∠B=60°,∠BAE=18°,则∠AEC=78°.欲求∠CEF的度数,只要求出∠AEF的度数即可,由∠EAF=60°,结合已知条件易证△AEF为等边三角形,从而∠AEF=60°.

《小学数学经典专题课程集锦》

目录 行程综合 (3) 圆的周长和面积 (14) 解决问题的策略 (21) 行程问题 (34) 探索规律 (47) 工程问题 (54) 小学方程与应用题专题解析 (66) 小升初应用题解题指导课程 (79)

行程综合 【知识梳理】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基本类型 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追及问题: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差; 流水问题:关键是抓住水速对追及和相遇的时间不产生影响;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也就是顺水速度、逆水速度、船速、水速4个量中只要有2个就可求另外2个) 时钟问题:时钟问题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圆形轨道上2人追及或相遇问题,不过这 里的两个“人”分别是时钟的分针和时针。 具体是:整个钟面为360度,上面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为30度;60个小格,每个小格为6度。 分针速度:每分钟走1小格,每分钟走6度, 时针速度:每分钟走1 12小格,每分钟走0.5 度。 其他问题:利用相应知识解决,比如和差分倍和盈亏; 复杂的行程 1、多次相遇问题; 2、环形行程问题; 3、运用比例、方程等解复杂的题; 【典例剖析】 例1 甲、乙二人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相向而行,乙的速度是甲的32 ,二人相遇后继续行进, 甲到B 地、

乙到A地后立即返回。已知二人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第一次相遇的地点是20千米,那么,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此题为直线型的多次相遇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图形和比例解题。 【解】如图:C为第一次相遇的地点,D为第二次相遇的地点,将AC作为3份,则CB是2份 第一次相遇,甲、乙共走一个AB,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甲、乙共走2个AB,因此, 乙应走CB的2倍,即4份,从而AD是1份,DC是2份(=3-1)。 但已知DC是20千米,所以AB的长度是20÷2×(2+3)=50(千米)答:A、B两地相距50千米。 反馈练习: 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B地54千米处相遇。他们各自到达对方车站后立即返回 原地,途中又在距A地42千米处相遇。求两次相遇地点的距离。 例2 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60米,丙每分钟走70米,甲乙两人从A地,丙一人从B地同时相向出发,

浙江省2020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三第二讲磁场讲义(含解析)

第二讲磁场 知识内容考试要求备考指津 1.磁现象和磁场 b 1.本讲在高考中的考查频率非常高,考查的热点 主要集中在磁场的理解、安培力的应用和带电粒 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 动. 2.高考题型包括选择题和计算题.选择题侧重考 查磁场的基本概念、安培力的简单应用和洛伦兹 力的有关分析;计算题则侧重考查带电粒子在磁 场中或在复合场中的运动以及与电磁感应相结 合的问题.特别注意“边界问题”以及由周期性 引起的多解问题. 3.高考也注重实际应用,如质谱仪、回旋加速器、 霍尔元件、磁流体发电机、速度选择器、磁电式 电流表等都可能成为命题的背景. 2.磁感应强度 c 3.几种常见的磁场 b 4.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 的力 d 5.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 的力 c 6.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 的运动 d 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力 【重难提炼】 1.安培力公式 安培力大小的计算公式:F=BIL sin θ(其中θ为B与I之间的夹角). (1)若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垂直:F=BIL. (2)若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平行:F=0. 2.安培力方向的判定——左手定则 (1)左手定则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2)特点:由左手定则知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既跟磁场方向垂直,又跟电流方向垂直,所以安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磁感线和通电导线所确定的平面. (2018·浙江选考4月)处于磁场B中的矩形金属线框可绕轴OO′转动,当线框中通以电流I时,如图所示,此时线框左右两边受安培力F的方向正确的是( )

[解析] 根据左手定则可知,D 正确. [答案] D 【题组过关】 考向一 磁场的叠加 1.三根平行的长直导体棒分别过正三角形ABC 的三个顶点,并与该三角形所在平面垂直,各导体棒中均通有大小相等的电流,方向如图所示.则三角形的中心O 处的合磁场方向为 ( ) A .平行于A B ,由A 指向B B .平行于B C ,由B 指向C C .平行于CA ,由C 指向A D .由O 指向C 解析:选A.如图所示,由右手螺旋定则可知,导线A 中电流在O 点产生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方向平行BC ,同理,可知导线B 、C 中电 流在O 点产生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分别平行于AC 、AB ,又由于 三根导线中电流大小相等,到O 点的距离相等,则它们在O 点处产生 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再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可得O 处的合磁场方向为平行于AB ,由A 指向B ,故选A. 2.如图所示,现有四条完全相同的垂直于纸面放置的长直导线, 横截面分别位于一正方形abcd 的四个顶点上,直导线分别通有方向垂 直于纸面向里、大小分别为I a =I ,I b =2I ,I c =3I ,I d =4I 的恒定电流.已 知通电长直导线周围距离为r 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k I r ,式中 常量k >0,I 为电流大小.忽略电流间的相互作用,若电流I a 在正方形的几何中心O 点处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则O 点处实际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及方向为( ) A .22 B ,方向由O 点指向ad 中点

最新三级下期期数学培优训练复习课程

三年级下期数学训练(一) 1.在数学考试时,淘气把一个数除以3误算成了乘3,结果得63。正确结果应该是多少? 2. 工程队修一条107千米的公路,修了5天后,还剩27千米。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 3.有50盆花,摆成4行,还余2盆。平均每行摆了多少盆? 4. 在算式中,根据余数写出被除数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5. 在算式中,要使除数最小,被除数应为几? 6. 算式28÷()=()……4中,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三年级下期数学训练(二) 1.元宵节前,学校在教学楼上挂了一串彩灯,彩灯按红、黄、蓝、绿、紫的顺序排列, 那么第38盏是什么颜色? 2. 在算式中,余数和商相同,被除数最大是多少? 3. 小体操队排队时发现,恰好可以排成8列纵队,已知体操队人数在90~100人之间,你知道体操队有多少人吗? 4. 在算式()÷7=()……()中,商和余数相等,被除数可以是那些? 5. 在算式12÷()=()……()中,不同的余数有多少个? 6. 甲、乙两数的和是23,甲数除以乙数商2余2,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三年级下期数学训练(三) 一.用竖式计算。 84÷4= 91÷7= 357÷3= 505÷5= 420÷3= 二.脱式计算。 400 – 804÷4 (193+209)÷2 460÷2 – 158 408÷4×2 三.解决问题。 1. 把一箱橘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最后还剩5个,如果每个小朋友分到5个橘子,那么这箱橘子至少有多少个? 2. 除法算式A÷9=B……C中,B、C都是一位数,A最大是多少? 3. 30名学生去公园游玩。他们每人要准备一瓶矿泉水,超市推出“买5送1”的促销活动,他们只需购买多少瓶矿泉水?

2018届高三英语复习试题:专题三第二讲 词义猜测题 题型突破含解析

第二讲词义猜测题 题型1 猜测单词类 [示例] (2016·全国卷Ⅱ,B)Once I had a boy who worked experimentally with Tinkertoys in his free time. His constructions filled a shelf in the art classroom and a good part of his bedroom at home. I was delighted at the presence of such a student. Here was an exceptionally creative mind at work. His presence meant that I had an unexpected teaching assistant in class whose creativity would infect(感染) other students. Encouraging this kind of thinking has a downside. I ran the risk of losing those students who had a different style of thinking. Without fail one would declare,?But I’m just not creative.? 27.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downside? in Paragraph 4 probably mean? A.Mistake. B.Drawback. C.Difficulty. D.Burden. [解题思路] 第一步阅读文章,在画线词前后找出相关信息词 ①Encouraging__this__kind__of__thinking__has__a__downside. ② I__ran__the__risk__of__losing__those__students__who__had__a__differen t__style__of__thinking. 第二步对比信息词与选项,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尝试解答____B____ [答题技巧] 1.识别题干关键 (1)The underlined word...probably means____________.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underlined word...? 2.?文中信息”巧利用

高考数学大二轮专题培优浙江专用练习:专题五 小题考法课一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课时跟踪检测] [A 级——基础小题提速练] 一、选择题 1.已知函数f (x )=????? log 12 x ,x >0, 3x ,x ≤0,则f (f (4))的值为( ) A .-1 9 B .-9 C.19 D .9 解析:选C 因为f (x )=????? log 12 x ,x >0, 3x ,x ≤0, 所以f (f (4))=f (-2)=1 9. 2.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f (x )满足f (x )=x 2-2(x >0),若f (a -2)≥0,则a 的取值范围为( ) A .[2-2,2]∪[2+2,+∞) B .[2-2,2+ 2 ] C .[2-2,2] D .[2+2,+∞) 解析:选A 函数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由题可知f (0)=0且f (2)=0,则-2≤a -2≤0或a -2≥2,解得2-2≤a ≤2或a ≥2+2,故选A. 3.函数f (x )=(e x -e -x )cos x 在[-2π,2π]上的大致图象为( )

解析:选D 因为π2<2π,3π2<2π,且f ? ????π2=0,f ? ???? 3π2=0,则函数f (x )在(0,2π] 内有两个零点,选项A 、B 错误;结合0<1<π 2,且f (1)=(e 1-e -1)cos 1>0,可排除C 选项,故选D. 4.(2019·七彩阳光联盟联考)函数y =2-|sin x |的部分图象可能是( ) 解析:选D 由题可得函数y =2-|sin x |是偶函数,且-|sin x |∈[-1,0],所以y ∈???? ?? 12,1,当x =0时,y max =1,结合图形可知D 正确,故选D. 5.设f (x )为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当x ≥0时,f (x )=log 2(x +2)-3x +a (a ∈R ),则f (-2)=( ) A .-1 B .-5 C .1 D .5 解析:选D 因为f (x )为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 所以f (0)=1+a =0,即a =-1. 故f (x )=log 2(x +2)-3x -1(x ≥0), 所以f (-2)=-f (2)=5.故选D. 6.(2019·全国卷Ⅱ)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R ,满足f (x +1)=2f (x ),且当x ∈(0,1]时,f (x )=x (x -1).若对任意x ∈(-∞,m ],都有f (x )≥-89,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 ???-∞,94 B.? ? ???-∞,73 C.? ? ? ??-∞,52 D.? ? ? ??-∞,83 解析:选B ∵当x ∈(0,1]时,f (x )=x (x -1), ∴当x ∈(0,1]时,f (x )∈???? ?? -14,0.

江苏专用高考英语二轮培优复习专题三阅读理解第二讲主旨大意题习题

1 第二讲│主旨大意题 一、题型解读 主旨大意题是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中常考的题型之一,主要考查考生把握全文主题和理解中心思想的能力。通常以概括文章或段落大意以及选择标题等形式出现。主旨大意题是阅读理解题中的高难度题,能够拉开考生的分数差距,所以此类题目在高考试题中具有很好的选拔作用,属于能力型题目。 主旨大意题一般分为三类: 主旨大意题考点1 精确归纳标题 考点2 概括文章大意 考点3 总结段落大意 二、设问方式 解答主旨大意题时要抓住文章的首尾段和每一段的首尾句,要注意贯穿文章始终的词语。 1.标题归纳类主旨大意题的主要设题形式 ·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The title that best expresses the idea of the passage is ________. ·The most suitable title of this passage is ________. ·What would be the most suitable title for the text? ·The suitable title of the passage may be ________. 2.文章大意类主旨大意题的主要设题形式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_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st summarize the passage? ·What is the subject discussed in the passage? ·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deal with? 3.段落大意类主旨大意题的主要设题形式 2 ·The main idea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is probably that ________. ·What is the last paragraph chiefly concerned with? ·What does the writer try to express in Paragraph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st summarize Paragraph 1?

六年级课程讲义培优课程之三

六年级课程讲义 第一节:基础部分 第一题:直接写出结果(每小题1分,共10分) 27×97= 203×80= 613×18= 25×154= 42×149= 256×1.5= 5.6×89= 6.3×98= 85×52= 169×185= 第二题:填空(每题5分,共15分) 1、 108米=( )厘米 5 1分=( )秒 2、一根木料长48米,用去83,用去了( )米,还剩( )米。 3、在 厘米填上“>,< 或者 = ”。 85×7885 1473?2872? 7885?7 8 第三题:简便计算(每题8分,共24分) 6.58372??? ? ??+ 201918? 651765+? 241736551???? ??? ? 第四题:解答题(共51分) 1、王奶奶喜欢捏小面人,捏一个孙悟空需要250克面团,捏一个猪八戒需要的面团数比捏一个孙悟空多5 2,捏一个猪八戒需要多少克面团?

2、六年级三个班为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捐了324.8元,其中六一班捐的钱数占总钱数的7 2,六一班捐了多少钱? 3、实验小学的操场占校园面积的32,学校安排五六年级打扫操场卫生。小明说:“五年级扫了其中的。52”小莉说:“。六年级打扫其中的53”问:两个年级分别打扫了校园面积的几分之几? 4、一辆汽车每千米耗油升。253这辆汽车第一天行驶了47千米,第二天行驶了53千米,两天一共耗油多少升? 5、一场电影要放映120分钟,小明看了50分钟,爸爸说:“剩下的时间比全场放映时间的21少10分钟。”小明说:“剩下的时间比全场放映时间的4 3少20分钟。”想一想,爸爸和小明谁说的对?为什么?

专题三 第二讲 提能力

1.(2011·海淀三模)钾(K)与Na 在性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K 比Na 的活泼性强,下面是根据Na 的性质对K 的性质的预测,其中正确的是( ) A .K 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大,熔点高 B .K 在空气可以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且产物只有K 2O C .K 与水能够反应,但不如Na 与水的反应剧烈,产物都有氢气 D .K 也可以与氯气反应,且比Na 与氯气的反应剧烈 解析:锂(Li)、钠(Na)、钾(K)、铷(Rb)、铯(Cs)等元素称为碱金属。由于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都容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因此,在性质上有相似性。但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因此,它们的金属活动性逐渐增强。碱金属单质的硬度都很小,熔点都较低,故A 错误;由于K 的活动性比Na 更强,更容易与O 2、Cl 2、H 2O 等反应,故B 、C 错误,D 正确。 答案:D 2.下列金属冶炼的反应原理,错误的是( ) A .MgCl 2(熔融)=====通电 Mg +Cl 2↑ B .Al 2O 3+3H 2=====△2Al +3H 2O C .Fe 3O 4+4CO=====高温3Fe +4CO 2 D .2HgO=====△ 2Hg +O 2↑ 解析:金属冶炼的方法很多,由于金属离子得电子的能力不同,因此必须采取不同的冶炼方法。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后面的金属(Hg 、Ag 等)的氧化物受热就能分解;位于前面的几种金属(如K 、Na 、Ca 、Al 等)的还原性太强,这些金属都很容易失去电子,只能用电解其熔融盐或氧化物的方法来冶炼。 答案:B 3.(2011·山东高考)Al 、Fe 、Cu 都是重要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者对应的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B .三者的单质放置在空气中均只生成氧化物 C .制备AlCl 3、FeCl 3、CuCl 2均不能采用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 D .电解AlCl 3、FeCl 3、CuCl 2的混合溶液时阴极上依次析出Cu 、Fe 、Al 解析:A 项,Al 2O 3为两性氧化物;B 项,Cu 在空气中的CO 2和H 2O(g)的作用下与O 2反应生成Cu 2(OH)2CO 3;C 项,三种盐均为强酸弱碱盐,加热时都水解,且生成易挥发

专题拓展课三 竖直面内圆周运动模型及临界问题

专题拓展课三竖直面内圆周运动模型及临界问题 【学习目标要求】 1.通过建立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轻绳模型,应用动力学方法分析临界问题。2.通过建立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轻杆模型,分析与绳模型的区别。 3.会通过分析临界状态,找到临界条件,解决临界问题。 拓展点1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轻绳模型 1.模型概述 无支撑物(如球与绳连接,沿内轨道运动的“过山车”等)的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称为“轻绳模型”。 2.模型特点 比较项目特点 情景图示 弹力特征弹力可能向下,也可能等于零 受力示意图 力学方程mg+F T=m v2 r 临界特征F T=0,即mg=m v2 r,得v=gr v=gr的意义物体能否过最高点的临界点 绳系着盛水的杯子,抡起绳子,让杯子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 动。如图所示,杯内水的质量m=0.5 kg,绳长L=60 cm(g =10 m/s2) 。求: (1)在最高点水不流出的最小速率; (2)水在最高点速率v=3 m/s时,水对杯底的压力大小。

解析 (1)杯子运动到最高点时,设速度为v 时水恰好不流出,水的重力刚好提 供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 =m v 2 L 代入数据解得v = 6 m/s 。 (2)对水研究,在最高点时由水的重力和杯底的弹力的合力提供水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N +mg =m v ′2L 代入数据解得F N =2.5 N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水对杯底的压力大小为2.5 N 。 答案 (1) 6 m/s (2)2.5 N 【针对训练1】 如图所示,某公园里的过山车驶过轨道的最高点时,乘客在座椅里面头朝下,身体颠倒,若轨道半径为R ,要使体重为mg 的乘客经过轨道最高点时对座椅的压力等于自身的重力,则过山车在最高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 A.0 B.gR C.2gR D.3gR 解析 由题意知F N +mg =2mg =m v 2 R ,故速度大小v =2gR ,选项C 正确。 答案 C 拓展点2 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轻杆模型 1.模型概述 有支撑物(如球与杆连接,小球在弯管内运动等)的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称为“轻杆模型”。 2.模型特点 比较项目 特点

专题三 第二讲 数列的综合应用

一、选择题 1.(2011·安徽高考)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是a n =(-1)n ·(3n -2),则a 1+a 2+…+a 10= ( ) A .15 B .12 C .-12 D .-15 解析:a 1+a 2+…+a 10=-1+4-7+10+…+(-1)10·(3×10-2)=(-1+4)+(-7+10)+…+[(-1)9·(3×9-2)+(-1)10·(3×10-2)]=3×5=15. 答案:A 2.向量v =(a n +1-a n 2,a 2n +12a n ),v 是直线y =x 的方向向量,a 1=5,则数列{a n }的前10项和为( ) A .50 B .100 C .150 D .200 解析:依题意得a 2n +12a n =a n +1-a n 2 ,化简得a n +1=a n .又a 1=5,所以a n =5,数列{a n }的前10项和为5×10=50. 答案:A 3.等差数列{a n }中,a 1>0,公差d <0,S n 为其前n 项和,对任意自然数n ,若点(n ,S n )在以下4条曲线中的某一条上,则这条曲线应是( ) 解析:∵S n =na 1+n (n -1)2d ,∴S n =d 2n 2+(a 1-d 2 )n ,又a 1>0,公差d <0,所以点(n ,S n )所在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在y 轴右侧. 答案:C 4.已知函数f (x )=????? (1-3a )x +10a ,x ≤6,a x -7, x >6.若数列{a n }满足a n =f (n )(n ∈N *),且{a n }是递减数列,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13,1 B.????13,12 C.????13,58 D.????58,1

培优课 专题一 阿伏加德罗常数

高三化学培优课专题一阿伏加德罗常数(9.15)1.(2020年全国3卷)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2.4 L(标准状况)氮气中含有7N A个中子 B.1 mol重水比1 mol水多N A个质子 C.12 g石墨烯和12 g金刚石均含有N A个碳原子 D.1 L 1 mol·L?1 NaCl溶液含有28N A个电子 2.(2019年全国2卷)已知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3 g 3He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 B.1 L 0.1 mol·L-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PO43- 数目为0.1N A C.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 D.48 g正丁烷和10 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 3.(2018年全国二卷)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24 g P4中所含P-P键数目为4N A B.100 mL 1 mol·L-1 FeCl3溶液中所含Fe3+的数目为0.1N A C.标准状况下,11.2 L甲烷和乙烯混合物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N A D.密闭容器中,2 mol SO2和1 mol O2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为2N A 4.(2018年全国一卷)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6.25 g FeCl3水解形成的Fe(OH)3胶体粒子数为0.1N A B.22.4 L(标准状况)氩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 A C.92.0 g甘油(丙三醇)中含有羟基数为1.0N A D.1.0 mol CH4与Cl2在光照下反应生成的CH3Cl分子数为1.0N A 5.(2017年全国二卷)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L 0.1 mol·L-1 NH4Cl溶液中,NH的数量为0.1 N A B.2.4 g Mg与H2SO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 A C.标准状况下,2.24 L 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N A D.0.1 mol H2和0.1 mol I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0.2N A 6.(2017年全国三卷)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1 mol的11B中,含有0.6N A个中子 B.pH=1的H3PO4溶液中,含有0.1N A个H+ C.2.24 L(标准状况)苯在O2中完全燃烧,得到0.6N A个CO2分子 D.密闭容器中1 mol PCl3与1 mol Cl2反应制备PCl5(g),增加2N A个P-Cl键 7.(2016年全国二卷)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 A B.1 mol 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 A C.1 mol 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 A D.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 A

密度培优专题

密度培优专题 问题1:混合物体的密度 例题1已知甲、乙两金属的密度分别是ρ1、ρ2,若将质量相等的两块金属制成合金,则该合金的密度是,若将体积相等的两块金属制成合金,则该合金的密度是。 练习1:某工厂生产的酒精,要求含水量(按质量计算)不超过10%,若他们用抽测密度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检验,那么合格酒精的密度应该在 kg/m3至 kg/m3之间.(ρ酒精=0。9*103 kg/m3) 练习2:用密度不同的两种液体装满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甲和乙,甲杯中两种液体的质量各占一半,乙杯中两种液体的体积各占一半.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1和ρ2,且ρ1<ρ2.若两种液体之间不发生混合现象,则甲、乙两杯液体的质量m甲和m乙的关系为() A.m甲m乙 D.无法确定: 问题2:几种测量密度的方法 练习1在平整地面上有一层厚度均匀的积雪,小明用力向下踩,形成了一个下凹的脚印,如图所示.脚印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成冰层,利用冰的密度,只要测量下列哪组物理量,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 A.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深度 B.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 C.冰层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 D.脚印的深度和脚印的面积 练习2利用称重法测固体的密度 小强用测力计等器材测量一块石灰石的密度,请将下面实验步骤中的数据补充完整。(g=10N/kg) (1)如图甲所示,用测力计测出该石灰石在空气中的重力G=2.5 N; (2)将该石灰石浸没在水中静止时,如图乙所示, 测力计的示数F= N; (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算出该石灰石的体积V= m3 ; (4)根据密度公式算出该石灰石的密度ρ= kg/m3. 练习3在一次物理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某小组同学准备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吸盘、滑轮、细线来测量木块(不吸水)的密度。 (1)如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在空气中的重力为 N。(2)将滑轮的轴固定在吸盘的挂钩上,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吸盘在的作用下被紧紧压在烧杯底部,如图(乙)所示。在烧杯中倒人适量的水,将木块放入水中后,用弹簧测力计将木块全部拉入水中,如图(丙)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0.4N。 (3)如果不计摩擦和绳重,图(丙)所示的水块受到的浮力为 N,木块的密

专题三第2讲

《创新设计》图书 第2讲 三个二次”关系与恒成立问题、存在性问题 高考定位 高考对本内容的考查主要有:(1)一元二次不等式是 C 级要求,要求 在初中所学二次函数的基础上,掌握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之间的联 系和区别,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函数、方程等构成综合题; 立问题、存在性问题通常以不等式为载体,体现了转化与化归思想 真题感悟 1.(2017江苏卷)记函数f (x )"6+ X — X 2 的定义域为D.在区间[—4, 5]上随机 取 一个数X ,则x € D 的概率是 解析 由 6 + x — x 2>0 得一2< x <3,贝U D 为[—2, 3]. 故所求概率p = 3 一(一 2 ) = 9. 5—(— 4) 9 2.(2015江苏卷)不等式2x2— x <4的解集为 解析 由2x2— x <4,知x 2—x<2,解得一1

—专vm<〒,解得 3 —2

故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答案—乎,0 普,0. 考点整合 1.三个二次”的关系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般要先判断二次项系数的正负也即考虑对应的二次函数图 象的开口方向,再考虑方程根的个数也即求出其判别式的符号, 有时还需要考虑其对称轴的位置,根据条件列出方程组或结合对应的函数图象求解 2.解含有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要注意对参数的取值进行讨论:(1)对二次项系 数与0的大小进行讨论;(2)在转化为标准形式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后,对判别式 与0的大小进行讨论;⑶当判别式大于0,但两根的大小不确定时,对两根的大小进行讨论;(4)讨论根与定义域的关系 3.四个常用结论 (1)ax2+ bx+ c> 0(a工0恒成立的条件是a> 0, A< 0. (2)ax2+ bx+ CV 0(aM 0恒成立的条件是av 0, A< 0. (3)a>f (x)恒成立? a>f (x) max, a< f(X)恒成立? a< f (x)min. ⑷ 存在 f (x)f (x)min,存在 f (x)>a 成立? 热点一含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关于x的不等式(X- 2)(ax—2)>0.

中小学培训机构课程体系精华版

新概念英语 【适合对象】 小学四年级至高中学生 【课程特色】 当今社会,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是最让人羡慕的,不仅是身份、能力的体现,而且无论去哪里都畅通无阻,谈笑风生。 可以说,学好英语,一生受益。英国权威报纸《经济学人》的数据表明:懂一门外语的年轻人一生至少多赚67000美元(约45万人民币)。 新概念英语,主打“听说读写译,自信说英语”,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课程体系】 【选择新概念英语的理由】 听:纯正英语发音,边听边学,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说:创设贴近生活的交流情境,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读:精选英文原版名家名作,从阅读中感悟英式思维。 写:从入门到精通,从模仿到原创,掌握英文写作必备技巧。 魅力语文

【适合对象】 小学1~ 6年级学生 【课程特色】 学语文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读写能力,形成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一个孩子如果不爱读书,或者连一篇几百字的短文都不会写,那就是语文没学好。 魅力语文,就是把学生带到母语的文字世界里,让他们感受母语的魅力,从而理解母语、爱上母语,展现非凡的文采。 【课程体系】 【选择魅力语文的理由】 ●易学易懂教学形式活泼,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容易接受 ●能力为先着重提高学生必备的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 ●增强自信激发学习语文的成就感,为小升初打下扎实基础 新思维数学 【适合对象】

小学1~ 6年级学生 【课程特色】 数学是一门让人变得聪明的学问,我们不仅授人以鱼,传授数学知识;更懂得授人以渔,启迪数学思维,总结解题策略。 新思维数学,旨在激发、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孩子手脑并用,轻松学习,教给孩子真正的智慧。 【课程体系】 【选择新思维数学的理由】 ●同步高效与现阶段小学教材完美衔接,直面考试,提高成绩 ●趣味教学采用多媒体动画授课,方法简单高效,营造快乐课堂 ●培养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潜力激发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对学好数学充满信心 初中数学培优课 【课程特色】

第3讲:专题培优 长方形和正方形 面积

第 3讲: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2) 【知识点归纳】 1.使用面积单位时.: ①比较小的土地面积,如:公园、体育场馆、超市、果园、广场等一般情况下填“公顷”; ②比较大的土地面积,如:某城市的占地面积、国家的面积、江河湖海的面积等一般情况下填“平方千米”。 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 = 面积÷宽;宽 = 面积÷长 3.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4.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宽 = 周长÷2—长;长 = 周长÷2—宽 5.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6.铺地砖问题:①先算出所铺地面的总面积;②计算出每块地砖的面积; ③将这两个面积统一成相同的面积单位;④地砖的总块数=所铺地面的总面积÷每块地砖的面积. 7.计算格点图形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将不够一个单位的面积拼凑成几个单位的面 积;再加上所有整个单位面积就是整个图形的面积. 注意: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它们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8.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中,长方形的周长最长;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中,正方形面积最大. 【典例讲解】 例1.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判断对错) 例2.计算如图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例3.如图,一个大正方形,它里面的涂色部分是两个小正方形,这两个小正方形 1

的周长是60分米.你能算出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吗? 【培优练习】 一.判断题 19.把面积为1平方米的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0平方 分米.() 20.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和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一样大.()21.我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米.()22.5平方米>5米.()23.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二.计算题 24.计算如图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三.应用题 25.李大爷有一块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菜地,共收白菜768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白菜多少千克? 26.慧丰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长增加6米或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原来这块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先根据题意画图,再解答) 27.一面墙每行有15块瓷砖,每列有8块瓷砖.每块瓷砖长30cm,宽20cm,这面墙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专题三 第二讲 冠词

[综合演练] Ⅰ.单句语法填空 1.(2019·江西联考)I had just purchased a new backpack.I filled the backpack with snacks, drinks, a new pair of trousers and some new socks. 2.(2019·山西适应性考试)All too soon it was time to leave. I really enjoyed my stay in Xi'an. It is indeed worth a second visit. 3.(2019·南昌市重点中学高三段考)It's fitted with different technology, such as an alarm, a GPS tracker, and even a camera. 4.(2019·湖南石门一中模拟)As is known to all,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big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5.(2019·龙岩质检)“Start out at that end,” she said. “Just go along the line and pick out what you want.At the other end they'll tell you how much you have to pay.” 6.(2019·河北定州中学模拟)The teacher decided to teach us a very important lesson. 7.(2019·九江模拟)We also visited the Three Gorges Dam, a symbol of Chinese pride and power. 8.(2019·湖北省十校联考)It is a common mistake for students to present something as a proven fact when it is actually an opinion. Ⅱ.单句改错 1.(2019·东北三省四市联考)He said he painted for a pleasure. 答案:He said he painted for a﹨pleasure. 2.(2019·河南豫南九校质量考评)The blog serves as open platform where you can do lots of things. open platform where you can do lots of things. 答案:The blog serves as ∧ an 3.(2019·龙岩质检)They think that taking notes with cell phones instead of by the hand can save time. ﹨hand can save time. 答案:They think that taking notes with cell phones instead of by the 4.(2019·九江模拟)When my father bought me a computer as birthday present last year, I felt very excited. 答案:When my father bought me a computer as ∧ birthday present last year, I felt very a excited. 5.(2019·湖南石门一中模拟)The camp is at a bottom of a mountain close to a beautiful river. 答案:The camp is at a bottom of a mountain close to a beautiful river. the 6.(2019·九江模拟)Sam has been appointed the manager of th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to

专题培优解析几何专题培优课

[课时跟踪检测] [A 级——易错清零练] 1.已知抛物线C :y 2=2px (p >0)上一点P (x 0,y 0),满足|PF |=|x 0|+1(点F 为抛物线C 的焦点),则p 的值是( ) A.1 2 B .1 C .2 D .4 解析:选C 由|PF |=|x 0|+1知p 2=1,故p =2. 2.过点P (2,1)作直线l ,使l 与双曲线x 24-y 2 =1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这样的直线l 共有( )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解析:选B 依题意,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y =±12x ,点P 在直线y = 1 2x 上. ①当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时,直线l 的方程为x =2,此时直线l 与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2,0),满足题意. ②当直线l 的斜率存在时, 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1=k (x -2), 即y =kx +1-2k , 由????? y =kx +1-2k , x 2-4y 2=4,消去y 得x 2-4(kx +1-2k )2=4, 即(1-4k 2)x 2-8(1-2k )kx -4(1-2k )2-4=0,(*) 若1-4k 2=0,则k =± 12, 当k =12时,方程(*)无实数解,因此k =1 2不满足题意;

当k =-12时,方程(*)有唯一实数解,因此k =-1 2满足题意. 若1-4k 2≠0,即k ≠±12,此时Δ=64k 2(1-2k )2+16(1-4k 2)[(1-2k )2 +1]=0 不成立,因此满足题意的实数k 不存在. 综上所述,满足题意的直线l 共有2条. 3.双曲线x 2a 2-y 2 b 2=1(a >0,b >0)的左焦点为F 1(-2,0),点A (0,5),点P 为双曲线右支上的动点,且△APF 周长的最小值为8,则双曲线的实轴长为________,离心率为________. 解析:设双曲线的右焦点F 2,则由双曲线的定义,得△APF 1的周长为|AF 1|+|P A |+|PF 1|=|AF 1|+|P A |+(2a +|PF 2|)=2a +|AF 1|+(|P A |+|PF 2|)≥2a +|AF 1|+|AF 2|=2(a +|AF 1|),则2(a +|AF 1|)=8,解得实轴长2a =2.又由焦点坐标知半焦距c =|OF 1|=2,所以离心率e =c a =2. 答案:2 2 4.(2019·宁波模拟)已知双曲线x 2 -y 2 m =1(m >0)的离心率是2,则m = ________;以该双曲线的右焦点为圆心且与其渐近线相切的圆的方程是________. 解析:因为双曲线的离心率e 为2,所以e 2=1+m =4,解得m =3.所以该双曲线的右焦点为(2,0),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y =±3x ,所以右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d = 233+1 =3,则圆的半径为3,所以以(2,0)为圆心、半径为3的 圆的方程为(x -2)2+y 2=3. 答案:3 (x -2)2+y 2=3 5.已知圆C 1:(x +3)2+y 2=1和圆C 2:(x -3)2+y 2=9,动圆M 同时与圆C 1及圆C 2外切,则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