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产系统管理
- 格式:pdf
- 大小:125.12 KB
- 文档页数:8
(四)生产能力核算(重点,主要掌握单一品种生产条件下生产能力核算)◆企业生产能力的核算,是根据决定生产能力的三个主要因素,在查清和采取措施的基础上,首先计算设备组的生产能力,平衡后确定小组、工段、车间的生产能力,然后各车间进行平衡确定企业的生产能力1、单一品种生产条件下生产能力核算(掌握计算)★生产能力计算的简单过程:(1)设备组生产能力的计算◆公式:M=F×S×P或M=(F×S)÷t设备组生产能力=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设备数量×产量定额设备组生产能力=(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设备数量)÷时间定额* 注意:上述公式计算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1)产量定额(P):单位时间(如:每小时、每分钟等)生产的产品数量,通常题目会以“每小时生产xxx件产品”表示(2)时间定额(t):生产一件产品所需的时间,通常题目以“单件产品时间定额xxx小时(或分钟)”表示(3)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F):一台设备正常运转的工作时间,做题时要注意看需要计算的是“一个工作日的生产能力”还是“一年的生产能力”,如是计算“年生产能力”的,注意要把“整年的有效工作时间”算出来再代入公式计算【例1】已知设备组有机器20台,每台机器一个工作日的有效工作时间是15小时,每台机器每小时生产60件产品,该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求该设备组一个工作日的生产能力是多少?【解析】根据设备组生产能力公式:设备组生产能力=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设备数量×产量定额,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得到:设备组生产能力=15×20×60=18000(件)【例2】某车间单一生产某产品,车间共有车床10台,全年制度工作日为250天,两班制,每班工作7.5小时,设备计划修理时间占制度工作时间的10%,单件产品时间定额为0.5小时,那么该设备组的年生产能力是多少?【解析】根据计算公式:设备组生产能力=(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设备数量)/时间定额,计算如下:(1)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250×2×7.5×(1-10%)=3375(小时)(2)设备数量:题目已知“10”台(3)时间定额:题目已知“单件产品时间定额为0.5小时”,即“0.5”小时将上述数据代入公式,设备组生产能力=(3375×10)/0.5=67500(件)(2)作业场地生产能力的计算公式:M=(F×A)/(a×t)作业场地生产能力=(单位面积有效工作时间×生产面积)/(单位产品占用生产面积×单位产品占用时间)* 注意:(1)式中的生产面积(A)指的是“总的生产面积”,如整个车间的面积(2)注意题目要求计算的是“年度生产能力”还是“日生产能力”【例3】某车间单一生产某产品,单位面积有效工作时间为每日8小时,车间生产面积1000平方米,每件产品占用生产面积2.5平方米,每生产一件产品占用时间为2小时,问该车间的生产能力? 【解析】根据计算公式,作业场地生产能力=(单位面积有效工作时间×生产面积)/(单位产品占用生产面积×单位产品占用时间),计算如下:(1)单位面积有效工作时间:题目已知“8小时”(2)生产面积:题目已知“1000”平方米(3)单位产品占用生产面积:题目已知“2.5”平方米(4)单位产品占用时间:题目已知“2”小时将数据代入公式,作业场地生产能力=(8×1000)/(2.5×2)=1600(件)(3)流水线生产能力计算公式:M=F/r流水线生产能力=流水线有效工作时间/流水线节拍* 注意:计算时留意“小时”和“分钟”的单位要换算一致【例4】某齿轮生产企业的流水线有效工作时间为每日8小时,流水线节拍为10分钟,求该企业流水线每日的生产能力?【解析】根据计算公式,流水线生产能力=流水线有效工作时间/流水线节拍,计算如下:(1)流水线有效工作时间:题目已知为8小时,即8×60 =480分钟(2)流水线节拍:题目已知为“10”分钟将数据代入公式,流水线生产能力=480/10=48(件)【例题:单选题】某企业生产单一品种产品,生产该产品的设备共5台,每件产品台时定额为10分钟,单位设备每天有效工作时间为480分钟,则该设备组每天的生产能力为()件。
第四章生产系统的布局小组成员:盛佳工商11 01081006邱晓坚尹振龙工商12 01081096参与成员:刘静静工商11 01081005郑芳芳工商11 01081009生产系统的布置包括企业厂址选择,平面布置包括总平面布置,生产单位布置,以及车间内部设备的安装排列等内容。
这些管理活动都是生产系统组织职能的前期工作,工作质量的好坏对整个企业的经营效果有长远影响,需要企业认真考虑。
该项工作总的要求是运用科学方法,使建成的生产系统能够满足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
第一节厂址选择厂址选择不仅仅是新建企业所面临的决策,对于老企业在考虑企业发展时,企业改建,扩建,搬迁以及扩张兼并,选择合作伙伴时都会遇到这个问题。
选址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第一步,具有很大风险。
厂址的优劣,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直接的影响。
一、影响厂址选择的因素影响因素很多,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自然条件方面的,另一类属于社会环境方面的。
(一)自然资源条件1.土地资源。
土地的地理位置、面积、地价等;2.气候条件。
尤其是对气候有特殊要求的企业;3.水资源。
兼考虑数量与质量问题;4.物产资源。
是否接近原料产地等。
(二)社会环境条件1.劳动力资源。
2.基础设施条件。
3.工业综合化基础。
4.市场空间。
5.公众态度。
6.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规。
7.生活条件。
二、选址的原则全面评价各因素的影响作用,需要作科学的定量分析。
但在选址问题上,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
在做定性分析时,有以下几项原则:1.费用原则。
2.集聚人才原则。
3.接近用户原则。
4.长远发展原则。
三、厂址选择的方法基于厂址选择的重要性和高风险性,选择场址时必须提供较多的备选方案,因此它是一个多方案多因素的决策问题。
厂址选择方法一般有优缺点比较法、分级加权评分法、因次分析法、重心法、线性规划—运输法、德尔菲分析模型和层次分析法。
解决这类问题都是计算出一个综合性的数值,从中挑最好的。
(一)分级加权评分法1.确定权数。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维护公司利益,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生产线、自动化设备、信息系统等。
第三条本规定遵循以下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系统监控,实时反馈;3. 逐级负责,责任到人;4. 信息化管理,提高效率。
第二章监控体系建立第四条公司应建立健全生产系统监控体系,包括硬件、软件、人员等方面。
第五条硬件监控体系应包括:1. 生产现场监控摄像头;2. 自动化设备传感器;3. 信息系统服务器;4. 网络设备等。
第六条软件监控体系应包括:1. 生产管理系统;2. 设备管理系统;3. 质量管理系统;4. 人员管理系统等。
第七条人员监控体系应包括:1. 监控人员职责明确;2. 监控人员培训;3. 监控人员考核等。
第三章监控内容第八条生产系统监控内容主要包括:1. 生产进度监控;2. 设备运行状态监控;3. 质量指标监控;4. 能耗监控;5. 安全生产监控;6. 人员操作监控。
第九条生产进度监控:1. 实时掌握生产计划执行情况;2. 分析生产进度偏差原因;3. 及时调整生产计划。
第十条设备运行状态监控:1. 实时监测设备运行参数;2. 分析设备故障原因;3. 制定设备维护保养计划。
第十一条质量指标监控:1. 实时监测产品质量;2. 分析质量波动原因;3. 制定质量改进措施。
第十二条能耗监控:1. 实时监测生产能耗;2. 分析能耗变化原因;3. 制定节能降耗措施。
第十三条安全生产监控:1. 实时监测生产现场安全;2. 分析安全事故原因;3. 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第十四条人员操作监控:1. 实时监测人员操作行为;2. 分析操作不规范原因;3. 制定操作规范培训计划。
第四章监控实施第十五条公司应设立监控中心,负责生产系统监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第十六条监控中心应配备专业监控人员,负责监控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维护。
公司生产系统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生产系统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司生产系统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环节,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设备管理、生产计划、质量控制等方面。
第三条公司生产系统管理制度的宗旨是通过合理的规范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确保生产安全。
第四条公司生产系统管理制度执行由公司生产部门负责,全公司所有员工必须严格执行本制度。
第二章生产计划和生产管理第五条公司生产部门负责制定公司的生产计划,并根据市场需求、原材料库存情况、设备状况等因素进行合理安排。
第六条生产计划必须经过公司领导的批准后方可执行,不能擅自改动。
第七条生产部门负责制定生产任务单,明确生产任务和完成时间,将生产任务下达给各生产岗位。
第八条生产部门负责监督各生产岗位的生产进度,确保生产计划的顺利执行。
第九条生产部门要根据市场订单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确保产品的按时交付。
第十条生产部门要保障生产场地、设备、人员等生产条件的安全和有序。
第三章生产设备管理第十一条公司生产部门要负责公司生产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第十二条生产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应有详细的记录,包括维护时间、内容、人员等。
第十三条生产设备的维护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持证上岗。
第十四条生产设备的维修工作必须由经验丰富的维修工程师和工作人员进行,维修后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五条生产设备出现故障时,生产部门要及时进行维修,确保生产不受影响。
第十六条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由生产部门提出申请,并经公司领导审批决定。
第四章原材料采购管理第十七条公司采购部门负责对公司所需原材料进行采购计划,并与供应商进行谈判和签订合同。
第十八条采购部门要对供应商的信誉和产品质量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原材料的质量达标。
第十九条采购部门必须对原材料进行验收,并提供详细的验收记录和报告。
第二十条如果发现原材料存在质量问题,采购部门必须及时与供应商协商处理,并留存相关证据。
生产系统管理规定生产系统管理规定一、总则为了规范企业生产系统的管理工作,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保障员工的工作安全和健康,制定本生产系统管理规定。
二、生产计划管理1.生产计划应由生产部门负责编制,需要经过企业领导层审批后方可实施。
2.生产计划要根据市场需求、设备状况和人力资源等进行合理安排,确保生产进度的稳定和产品质量的保证。
3.生产计划需要与供应链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获取原材料的到货情况及合理的库存管理,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三、生产工艺管理1.生产工艺要按照科学方法进行设计和优化,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生产工艺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别是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污染环境或损害员工的健康。
3.生产工艺必须经过验证和验证,确保其可行性和可靠性。
4.生产工艺的调整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并进行必要的试验和验证。
四、设备管理1.设备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选用和购买,必须具备必要的安全保护装置。
2.设备必须经过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保证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3.设备故障和维修必须及时上报,并进行记录,以便进行分析和改进。
4.设备的调整和改造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并进行试运行和验证。
五、质量管理1.质量管理必须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从原材料的购买到产品的出厂,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2.质量管理要采取合理的检测方法和设备,确保产品的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企业的质量要求。
3.质量管理要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手册、操作规程等文件,明确质量管理的责任和流程。
4.质量管理要进行持续的改进,通过分析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六、安全生产管理1.安全生产管理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别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确保员工的工作安全和健康。
2.安全生产管理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标准,明确安全管理的责任和流程,做到人人有责。
生产系统管理规定前言生产系统是企业的核心,生产系统的合理管理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转,规范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本规定制定。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企业所有相关人员、设施和财产。
任何与生产系统相关人员和设施的使用、维护、保养、管理等行为应遵守本规定。
管理要求1.生产车间、工艺流程和生产的基本工作原则应严格执行,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2.原料和半成品的统一分类、编号、标记,存放须遵守标准制度。
3.生产现场的卫生、安全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作业人员必须佩戴符合规定的劳动保护用品。
4.机器设备的安装、维护和保养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人员操作,遵守标准制度。
5.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必须进行,所有产品必须通过严格的质量检测才能发往下一流程或包装。
6.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上报,并做好相应记录。
7.生产车间的工作人员必须完成与工作相关的培训,每月要进行一次安全知识的培训。
8.严格遵守生产计划表的执行,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缩短生产周期。
9.现场维修或处理异常情况时要遵守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
10.严格禁止一切违反公序良俗、违法违纪的行为,如赌博、吸烟等。
权责分明1.生产车间主任及工段负责人应对工作区域内的人员、物品、设施进行管理,并对其安全责任负责。
2.工作人员如有不按本规定进行操作时,应及时提出建议,以保证正常生产进行。
3.物料仓库管理员应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仓库的产品进行定期检查,并进行合理的储存管理。
4.生产车间主任应负责完成生产计划、产品质量、设备维保等工作,并负责组织生产安排和员工培训。
5.生产车间主任有权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合理的派工,保证生产工作的有序进行。
6.销售部门负责人需做好产品销售工作与生产的沟通协调,并及时反馈销售情况给生产车间主任。
总结生产系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对于生产系统的管理必须严格规范。
本规定是在为了保证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转、提高生产效率、维护企业形象和生产环境的清洁卫生而制定的。
第四章 生产系统管理
第一节 生产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一 生产系统的概念
1.生产系统的一般概念
为加工、生产某种产品和(或)提供某种服务而构造的一种人工系统
2.国际生产工程学会的定义
生产系统是生产产品企业的一种组织,具有销售.设计.加工.交货等综合功能,并有对其提供服务的研究与开发功能
二 生产系统的功能
1 生产系统的目标
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以适宜的价格和完美的质量,提供满足顾客需求,包括需求期望的产品和服务。
任务:
(1)合理进行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2)合理进行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
(3)合理进行生产规模与系统柔性的组织
(4)合理设立维护保障体系
2 生产系统的功能与管理
功能的定义: 根据GB8223—87,功能是指属性对象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
功能是隐蔽在产品和服务背后的本质,产品和服务是功能的载体。
顾客和企业衡量产品和服务的共同标准是该对象的功能价格比(价值)。
生产系统有以下基本功能:
(1)计划的功能 (2)分析的功能
(3)控制的功能 (4)合理配置生产资源的 功能
3 生产系统的构成
(1)供应保障子系统
(2)计划与控制子系统
(3)加工制造子系统
第二节 生产系统的设计与组织
一 加工制造系统的设计与组织
1 生产类型
大量流水生产方式 单件小批生产方式
成批轮番生产方式
2 不同生产类型的技术经济特征()
大量流水生产方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重复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标准化.系列化产品的生产方式。
单件小批生产方式是指,在接到一件或少数几件产品订单后,才开始组织生产活动的生产方式。
成批轮番生产方式是一种介于大量流水生产方式和单件小批生产方式之间的一种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每个工作中心按一定周期进行轮番批量生产。
3 生产类型的划分方法
(1)工作第生产类型的划分
①工序数目法 ②工序大量系数法
(2)工段 、车间、企业生产类型的确定
4 生产类型的选择
成批轮番生产方式是一种介于大量流水生产方式和单件小批生产方式之间的一种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每个工作中心按一定周期进行轮番批量生产。
3 生产类型的划分方法
(1)工作第生产类型的划分
①工序数目法 ②工序大量系数法
(2)工段 、车间、企业生产类型的确定
4 生产类型的选择
二 大量流水生产的组织
1 流水生产的特点与组织条件
特点()
条件(1)产量要足够大 (2)结构及工艺性能要稳定
2 流水线的种类 ()
3 单一对象流水线的组织设计
(1)流水线的组织设计和技术设计
(2)流水线组织设计的准备工作
①进行产品零件的分类 ②改进产品结构
③审查和修改工艺规程 ④收集整理设计所需资料(3)单一对象流水线的组织设计
①确定流水线的形式和节拍
②工序同期化
③计算设备(工作地)数量和设备负荷系数。
④计算工人人数
⑤确定流水线节拍的性质和实现节拍的方法
⑥流水线的平面布置
直线形 直角形 开口形 山字型 环形 蛇形
⑦流水线标准计划指示图表的编制
⑧计算流水线的经济效果指标
(3)单一对象流水线的组织设计
①确定流水线的形式和节拍
②工序同期化
③计算设备(工作地)数量和设备负荷系数。
④计算工人人数
⑤确定流水线节拍的性质和实现节拍的方法
⑥流水线的平面布置
直线形 直角形 开口形 山字型 环形 蛇形
⑦流水线标准计划指示图表的编制
⑧计算流水线的经济效果指标
三 成批生产的组织与设计
(一)批量和生产间隔期
批量是指一次投入或产出同种物料的数量
生产间隔期是指前后相邻两批同一制品投入或产出的时间间隔。
批量=生产间隔期×平均日产量
1 以量定期法
(1)计算最初批量
①最小批量法 ②估计批量法
③最小费用法 ()
(2) 确定批量
2 以期定量法
(二)生产周期
1 零件工序生产周期
2 零件加工过程生产周期
3 产品生产周期
(三)生产提前期
生产提前期指产品(毛坯零件)在各工艺阶段出产或投入的日期比成品出产的日期应提前的时间。
1 投入提前期
2 出产提前期
(四)在制品占用量
四 单件小批生产的设计与组织
(一)单件小批生产的特点与要求
1 特点 (1)品种多样化 (2)生产过程复杂 (3)采用通用万能装备(4)生产柔性强 (5)计划管理与调度工作复杂
2 要求 (1)合理选择订货 (2)按工艺原则组织生产单位 (3)强化在制品管理与运输管理 (4)有必要的技术与物资储备 (5)有较高素质的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
(二)单件小批生产期量标准的制定
第三节 生产保障体系
一 生产技术准备系统
(一)生产技术准备
三个阶段 九个环节(第146页)
(二)生产技术准备计划
1 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的种类
(1)年度综合生产技术准备计划
(2)产品生产技术准备计划
(3)科室年、月生产技术准备计划
2 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的编制依据和程序
二 物资管理系统
(一)物资消耗定额
1 物资消耗的构成
2 物资消耗定额的分类
3 制定物资消耗定额的基本方法
(1)技术及算法 (2)实验测定法
(3)统计分析法 (4)经验估计法
(二)物资储备量决策
1 库存问题概述
在传统的意义下,库存是指存放在仓库中的物资,暂时
派不上用场的备用品。
从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角度,对管理者来说,库存的概念是十分广泛的:从生产 与运作管理角度,库存是指一切闲置的.用于未来的.有经济价值的资源
2 物资储备定额
(1)经常性储备定额 (2)保险储备定额 (3)季节性储备定额
3 库存的基本概念
(1)需求量 (2)补充量
(3)供应间隔期 (4)提前期
一般库存包含的费用
(1)存储费 (2)订购费 (3)缺货费
4 存量决策()
三 设备管理系统()
(一)设备故障规律
1 设备可用性
2 设备无故障寿命的分布
(二)设备寿命
1 设备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2 设备寿命的种类
(1)设备的物理寿命 (2)设备的折旧寿命 (3)设备的技术寿命(4)设备的经济寿命 (5)设备的设计寿命
3 设备经济寿命的确定
(三)设备维修
四 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一)生产管理的目的
(二)生产活动的基本构成
1 生产能力
2 标准 (1)质量标准 (2) 时间标准
(3)产量标准
3 库存
4 生产进度安排
5 生产控制
(三)生产计划
长期计划 中期计划 短期计划
(四) 生产综合计划
1 品种指标的确定
2 质量指标的确定
3 产量指标的确定 盈亏平衡分析
(五)生产作业计划
1 生产作业计划的作用
2 生产作业计划工作的任务和内容
3 生产作业计划的分类与编制计划的依据
(六)生产作业控制
第四节 当代先进制造方法简介
一 准时生产系统
• 一、准时制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
准时制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按需要的数量生产需要的产品。
准时制生产方式的主要推行者是大野耐一,他从无人售货商店得到启示,如果把无人售货商店看作流水线的前工序,则顾客就是后工序。
顾客只在其需要的时间.去取得所需的品种和数量的产品。
随着准时制(丰田)生产方式的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世人所瞩目。
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尔•琼斯教授在“国际汽车计划”项目的中,在对准时制(丰田)生产方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精益生产方式。
JIT追求的总体目标是彻底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
具体目标主要包括:1.零废品:即消除各种引起不合格品的原因,每道工序都要达到最好水
平;
2.零库存:即在JIT生产系统中,要努力减少工序间在制品数量,使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库存(即一切闲置的资源)压缩到最低限度;
3.零准备时间:即在JIT生产系统中,要努力减少更换制品品种时的作业
更换时间;
4.提前期最短:
5.搬运量最小;
JIT的效果:节约人力资源50% 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50-75%
在制品库存降低90% 成品库存降低75% 生产面积占用减少50% 不合格品率下降75% 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率)下降80-90%
二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基本思想:1.生产过程(从产品研制到售后服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组成过程紧密连接不能单独考虑;2整个生产过程的活动,实质上是一系列数据处理过程,最终生成的产品可看作是数据的物质表现。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即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思想的具体体现系统。
数字程序控制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如:数字程序控制机床(NC),柔性加工单元(FMC)
计算机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
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