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的发展与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5
二人转详细介绍二人转,这一充满浓郁东北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艺术宝库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二人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它在东北地区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发展壮大。
最初,它是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农闲时节的一种娱乐方式,用来缓解劳作的辛苦,表达内心的情感。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独特而灵活。
通常由一男一女两个演员组成,所以被称为“二人转”。
他们通过说、唱、扮、舞、绝等多种手段来展现节目内容。
“说”,就是幽默风趣的对白,往往贴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东北方言特色,让人听了忍俊不禁;“唱”,那更是二人转的核心,演员们用嘹亮的嗓音唱出各种曲牌,如胡胡腔、喇叭牌子等,旋律优美,韵味十足;“扮”,则是通过化妆和服装来塑造不同的角色形象,有时是古装人物,有时是现代百姓,活灵活现;“舞”,演员们的舞蹈动作夸张而有力,充满了节奏感,常常能带动观众的情绪;“绝”,指的是一些独特的绝活,比如手绢功、扇子功等,令人惊叹不已。
二人转的曲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各种题材。
有讲述爱情故事的,如《西厢记》《蓝桥》;有反映民间生活的,像《回杯记》《马前泼水》;还有一些充满幽默和讽刺的作品,如《包公赔情》等。
这些曲目不仅具有娱乐性,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在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人转的服装和道具也很有特点。
演员们的服装色彩鲜艳,款式多样,常常搭配着大花棉袄、红头巾等具有东北特色的元素。
道具方面,手绢和扇子是必不可少的。
手绢可以在演员手中旋转飞舞,变幻出各种花样;扇子则能辅助演员表达情感,增加表演的韵味。
二人转的音乐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它融合了东北民间小调、秧歌调等元素,节奏明快,旋律动听。
伴奏乐器主要有唢呐、板胡、二胡等,这些乐器的配合使得二人转的音乐更加富有感染力。
二人转之所以能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其精彩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它反映了东北人民的喜怒哀乐,展现了东北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东北“二人转”研究
作为一种流行的东北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通常由两个表演者配合演出,其中一个扮演“说唱”角色,另一个演奏各种乐器协调配合。
二人转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强烈的地方特色,其歌词和表演形式大多以东北方言为主。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东北地区的二人转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关注的重点主要涉及其历史演变、文化内涵、表演技巧和市场现状等方面。
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得出了以下结论:
1. 二人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主要源于东北地区的民间唱腔以及清代宫廷音乐。
2. 二人转在演化的过程中,受到了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和民俗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民间文化特色。
3. 二人转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人情味。
4. 二人转的表演技巧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演员们通常通过对唱和对答来增强表演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5. 当代社会的变化和全球化影响,对东北二人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同时东北二人转艺术的魅力也在不断被发掘和传承。
总之,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二人转文化也不断发展和更新,其价值和意义得到了不断的体现和传承。
中国二人转的历史介绍编者按:东北二人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与其它种类的文化遗产有所不同,它不是刻碑立石的文化遗产,也不是藏于深山或历史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它深深植根于东北老百姓的精神品质之中,带有着民族的生命力和穿透力,至今仍然活在东北农民的心中。
中国二人转的历史介绍东北二人转2006年就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又推出二人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东北二人转已走过了270余年的历史,经过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三种不同形态的二人转:一种是始创初期到上个世纪30年代定型的农村民间传统二人转;第二种是建国后专业队伍组建的可城可乡的专业团体二人转;第三种是目前在各种小剧场演出的城市市民民间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与其它种类的文化遗产有所不同,它不是刻碑立石的文化遗产,也不是藏于深山或历史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它深深植根于东北老百姓的精神品质之中,带有着民族的生命力和穿透力,至今仍然活在东北农民的心中。
那些忠实的观众苦苦留恋着农村传统二人转,也许是留恋幽默滑稽的说口,也许是留恋令人惊心动魄的绝活,也许是留恋赏心悦目的优美唱腔,百听不厌的小曲小帽,这些是,又不全是,对喜欢二人转的人们来说,他们最珍惜最留恋的还是东北化的农民化的二人转人物。
二人转是最具“人性”的艺术。
它以“二人”的简单形式,打造了让东北千千万万老百姓为之陶醉并且与自身命运息息相关的人物。
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在“行乞于市”的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曾经创造了数不清的技能技巧和令人惊心动魄的绝活,关东名丑徐大头浑身能出七七四十九种“相”;小骆驼有震撼人心的唱腔,能让农村妇女跟着他一道笑一道哭……随着老艺人的谢世,“技艺也随身俱灭”,其记忆也在人间消逝了。
但是,老艺人却留下最丰富的遗产,那就是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的二人转人物,这些人物成为了永不消磁的记忆的电波,牢牢地刻印在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心头。
过去,那些最值得尊敬的民间艺人,白天还在沿街乞讨,到了晚上,他们把个人的苦难都付与他所钟爱的艺术。
舞蹈东北二人转教学大纲舞蹈东北二人转教学大纲舞蹈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展现艺术的形式,而东北二人转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舞蹈形式。
东北二人转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东北二人转,制定一份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一、东北二人转的起源和发展东北二人转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村,最早是农民在农闲时通过歌唱和舞蹈来娱乐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二人转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且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它的歌曲内容多涉及生活琐事、爱情和家庭等主题,通过歌唱和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东北二人转的特点和风格东北二人转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和舞蹈上。
音乐方面,东北二人转常使用二胡、琵琶和唢呐等传统乐器,以及口琴等西洋乐器。
它的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舞蹈方面,东北二人转的舞蹈动作大气磅礴,富有力量感,舞者常以跳跃、旋转和转身等动作展示自己的技巧和魅力。
三、东北二人转的教学大纲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东北二人转,制定一份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份可能的东北二人转教学大纲:1. 基础舞蹈技巧训练- 身体平衡和协调性的训练- 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的训练- 舞蹈姿势和动作的基本训练2. 东北二人转音乐的学习- 了解东北二人转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学习演奏二胡、琵琶和唢呐等传统乐器- 学习演唱东北二人转的歌曲3. 东北二人转舞蹈的学习- 学习基本的舞蹈动作和舞步- 学习舞蹈的节奏感和表达技巧- 学习舞蹈的编排和演出技巧4. 舞蹈表演和演出技巧的训练- 学习如何与伴舞者协调合作- 学习如何与音乐和观众进行互动- 学习如何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魅力四、东北二人转的传承和发展制定一份教学大纲只是传承和发展东北二人转的一部分工作。
为了保护和推广东北二人转,还需要加强对东北二人转的研究和宣传,培养更多的舞蹈教师和演员,举办更多的演出和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文化东北二人转文化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
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
历史背景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
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
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外带至关外的。
首次出现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流派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
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
演出形式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
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
标题:二人转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东北风情与文化交流二人转,一种源于东北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成为了国际关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本文将从二人转文化的起源、特点、影响等方面,探讨其在国际关系中的东北风情与文化交流。
一、二人转文化的起源与特点二人转起源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舞,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融合了民间音乐、舞蹈、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二人转的特点包括幽默诙谐、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具有强烈的东北地域特色。
它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说、做、打等多种元素,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二、二人转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1.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二人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通过将东北地区的文化特色传递给世界各地的观众,二人转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在国际舞台上,二人转已经成为了一种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观众。
2.增强国家形象塑造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通过将二人转这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推向国际舞台,东北地区能够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增强国家形象塑造。
3.推动经济发展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将二人转艺术推向国际市场,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关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三、未来展望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二人转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广泛。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二人转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使其更加符合国际审美标准。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节庆,进一步扩大二人转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总之,二人转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东北风情与文化交流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构建和谐的世界文化格局做出贡献。
东北二人转发展问题探究
东北二人转是指以二人合唱、弹唱演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间音乐艺术,主要流传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等地。
这种艺术形式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而,在当今社会,东北二人转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传承困难。
东北二人转早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形成,是东北地区民间音乐艺术瑰宝之一。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文化的快捷流传已成为人们所追求的方向。
由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对于西方音乐风格的追慕,目前在东北地区,二人转传承面临很大的困难。
也就是说,有关于东北二人转的演唱和承传人员供不应求的问题。
二、市场散落。
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音乐市场及相关经济的变动使得东北二人转的市场散落问题愈发显著。
演出市场分散,表演场所逐渐减少,导致了演员的消费力不断降低。
这就减弱了该艺术较大的生命活力,甚至背负着被淘汰的压力。
三、文化环境的改变。
除了市场方面的问题,生长环境对于文化艺术的传承以及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落地广泛,生活节奏急促,使得年轻人不再像以前一样向往、青睐这些传统
艺术形式。
这个问题导致了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不愿意承担二人转承传的使命,无法满足文化的转移和推广的需求。
面对以上的种种问题,东北二人转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推动它前行。
在吸取其他地区民间音乐的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市场需求让传统的东北二人转更具有现代音乐的感觉;同时,也可以在学校里实行文艺课程,加强文化素质培养,提高职业素养。
这样东北二人转就会逐渐适应社会变革,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吉林二人转大事记•作者:东北二人转演员徐小二放大字体:[ 大中小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开心网腾讯微博人人网吉林二人转大事记资料整理:东北二人转演员徐小二乾隆四十五年(1780)二人转大约形成于这时期。
二人转的正式形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河北莲花落及姊妹艺术而形成的。
另一种是说随着清初从关内向关外大量移民,河北莲花落等流传到东北后,与当地大秧歌相结合,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乐器、曲调等而形成的。
《包公赔情》和《蓝桥》在社会上流传很广。
乾隆四十九年(1784)《小天台》是一部经常下单的戏。
它产生于评戏以前,至今已有二百来的历史了。
在结构上吸收了曲艺、杂耍等表演形式。
嘉庆七年(1802)怀德县最早出现的蹦蹦戏,艺人们称为双玩艺儿。
据传四平地区蹦蹦戏产生在一百九十年前。
怀德县艺人按师承关系推算,该县蹦蹦戏产生在清嘉庆七年左右(1802年左右)。
嘉庆十八年(1813)十不闲已传入沈阳。
二人转的产生和发展与十不闲有一些联系。
据说今天二人转中的《摔镜架》还是原来什不闲的段子。
嘉庆二十年(1815)刘富贵(艺名刘大头)的师傅董傻子大约生于这一年。
道光元年(1821)这时东北唱莲花落的只用竹板、手玉子、一锣一鼓几件乐器。
道光二年(1822)怀德县八子屯的普济寺(俗称老爷庙)出现庙会演出,见蹦蹦(二人转)演唱。
剧目有《西厢》、《蓝桥》、《纲鉴》等。
程喜发的师爷姓孟,艺名大亮子生于这一年。
《林冲发配》和《劈关西》已经流传。
道光十年(1830)栾继承(艺名筱兰芝)的师爷娄大嘴(南边道艺人)约生于这一年。
《摔子劝夫》已经流传,“诗头子”也已经出现。
道光十九年(1839)二人转最早只有大板子和碎嘴子。
弦(槟榔瓢)是后进来的。
弦(槟榔瓢)这时已经进入二人转乐台。
道光二十年(1840)桦甸县夹皮沟金矿常有二人转艺人演唱,很受欢迎。
道光二十三年(1843)程喜发的师爷开始“吃唱饭”。
道光三十年(1850)唢呐已经为二人转伴奏。
东北二人转概说第一章东北二人转概说东北二人转,旧称“蹦蹦”,是我国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至今已有300度年的发展历史。
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的一种小场演出活动,俗称“小秧歌”。
后来,随着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关内关外的文化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成为近现代的二人转艺术。
二人转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东北民间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课件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节二人转的定义与别名一、二人转的定义二人转是在东北特定的文化土壤上,东北民众喜爱的民间歌舞秧歌、民歌和民间说唱莲花落合流,在此基础上,又吸收了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多种成分,发展成至今仍有旺盛生命力的独特1艺术形态。
至于二人转的表演应该属于喜剧形式还是曲艺形式,艺术节一直存在争议。
如《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一书,把二人转归为东北的剧种,而《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则把二人转归在曲艺中。
东北二人转艺术工作者也各自有不同的看法。
二、二人转的别名二人转诞生后,曾经有过很多别名,有些现在还是沿用,比如:蹦蹦:过去流传很广,也叫“蹦蹦戏”、“地蹦子”,是以其舞蹈蹦蹦跳跳而得名。
碰碰:是指两班不相识的艺人,碰在一起,打板就可以合演而得名。
小秧歌、莲花落:二人转以“大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故名。
对口唱、对口戏、双玩意儿、双调:以二人转主要由旦、丑两角色表演而得名。
边曲、呦喝:早年二人转常唱“边关调”、“呦喝呛”,故名。
东北二人转的前世今生作者:来源:《吉林农业》2010年第09期随着赵本山、小沈阳等众多二人转演员被大家所熟知,东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也逐渐被广泛的传播开来,并受到人们的欢迎。
东北二人转的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北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
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
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
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
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
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
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
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
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
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论文一、东北二人转的起源1、东北二人转产生的地域文化条件萨满文化是东北古老而独特的一种文化,在北方各民族中的影响根深蒂固,它是东北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的记忆。
二人转是萨满文化的完美继承和延续,它的演唱形式与萨满祭祀歌舞形式几乎同出一辙,它的音乐唱腔来自萨满神歌,它的舞蹈动作来源于萨满的激素舞蹈,二人转的很多曲目也是由萨满神歌发展而来。
东北人是由东北各民族先民和关内移民组成,前者自古以来大都过着渔猎、游牧的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与豺狼为伍,形成了粗犷、彪悍、豪放、朴实的性格。
后者是清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向东北地区大量迁入汉人,而这些汉人大多都来自我国北方地区,本身豪放的北方汉人进入民风朴实彪悍的东北,遇到更为粗犷、豪放的东北人民,变得更加勇武、豪爽。
这些人所带来的先进的汉族文化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而又不拘一格的东北文化。
二人转正是在本土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的。
2、东北二人转产生的社会条件二人转成熟于在清末民初,这个时期正是中华民族最为孱弱的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火炕之中。
东北山川大泽地广人稀,物资丰富,但也绝非唾手可得,不但要面对风霜雪雨、豺狼虎豹,还要面对官府的压迫和土匪的盘剥,生活的艰辛不难想象。
特别是东北的流人们,他们撇家舍业、孤身漂泊,在精神上的折磨远远超过了生活中的疾苦。
所以只有苦中作乐,才能期盼熬过漫长的艰苦岁月。
近代中国混乱的社会秩序,是二人转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客观因素。
民歌和二人转的唱词中很大一部分是借助历史故事来表现东北人民对官府压榨、封建礼教压榨的不满,但多是“悲剧喜唱”,可见东北人在这样艰难和痛苦之下,更多的是一种“苦中作乐”的精神。
二、东北二人转狂欢文化的特点与表现形式1、东北二人转狂欢文化的特点现在的东北二人转是在绝大多数保留传统二人转精华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时尚综艺性的内容,有现代的歌舞融合其中,有时像小品,有时像相声,这都让东北二人转穿上了七彩的外衣。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尽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
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
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
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
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
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
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
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
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
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
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
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
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在新的世纪,辽宁省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演员赵本山,立志要将二人转这个在东北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发扬光大,使其再现辉煌。
二○○一年,由赵本山发起组办的“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为二人转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赵本山也在本次大奖赛中收了五位优秀的二人转演员为徒,他们分别是翟波、王小宝、王小力、张小飞、唐鉴君,他们都出演了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十八集农村题材轻喜剧《刘老根》。
二人转的起源发展与演变作者:王丹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0期摘要: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最重要的地方戏,俗话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二人转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东北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同时也是我国民族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萨满歌舞的基础上,吸收“莲花落”“什不闲”等逐渐演变而成的。
关键词:二人转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最重要的地方戏,俗话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二人转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东北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同时也是我国民族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萨满歌舞的基础上,吸收“莲花落”“什不闲”等逐渐演变而成的。
二人转能从东北民间走到现在,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地域问题,三百年来没有可以培养,没有金钱和物质的资助,依旧生机勃勃,这是因为它是一直跟观众的情感沟通也很密切。
二人转以独特的娱乐方式,让观众在生活的忙碌和辛酸里忘却忧愁,开怀畅笑,老百姓花比较少的钱就能取得最大的快乐。
可以说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二人转音乐多变,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主要形容二人转的曲牌非常之多,曲调非常的美。
让观众很快就能进入剧情中。
二人转有很多名段,大约400多个保留曲目,如《大西厢》、《回杯记》、《马前泼水》、《包公断后》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深入广大观众的喜爱。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喜剧特色游许多的表现形式,他分成五种形式:说唱扮舞绝,唱功中的“数板”。
说口中的“口”做工中的“相”舞功中的“浪三场”,绝功中的“手绢功,扇子功”等。
但主要的还是丑角艺术及其各种各样的“说口”与使相。
二人转的丑角艺术,集中了二人转的喜剧与喜剧色彩。
正是因为这样丰富的形式,所以在东北流传很广,所有的东北人都是听着二人转长大的。
足可见二人转在人们心中坚不可摧的地位。
但二人转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必然会出现问题。
演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有待提高,近年来,对于二人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如何界定“雅”与“俗”,必须承认,,二人转不能够太雅,它本身就不是大雅的艺术。
东北二人转发展与形成
专业年级:音乐学09级
学生姓名:韩鲁星
班级学号:2班13号
摘要:
二人转,黑土地上盛开的艺术之花,它在农村的大舞台上异常活跃,甚至在蚕食着城市,有些农民观众真是“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农民喜欢二人转,不仅仅在于喜欢它外在的舞蹈、音乐、语言之类,以达到直觉上的快感;而是透过那载歌载舞、化入化出的精湛表演,去体味人物的命运,去理解世态炎凉的艰辛,从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或悲或喜,或恨或怨,以达到感情上的愉悦.为什么二人转能有如此的魅力?我想,除去它在剧本、音乐、表演等方面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之外,最突出的特点是二人转在表演中有着独特的交流方式,唤起了观众感情上的极大满足,使其在
整个欣赏过程中得到了丰富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二人转活跃舞蹈表演
引言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从最初形成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传统二人转历史上没有固定的名字,俗称双调、蹦蹦儿、对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等,二人转的最初定名大约是在伪满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但它一直生存于东北民间,并且常常被禁演,许多艺人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传承并发展这门艺术的。
到了50年代,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在新中国的文艺界得到承认,它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和合法生存的空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广大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
应该说是东北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一:最具东北特色的文化品牌
谈到东北文化,二人转总是要放在很高的位置。
东北人有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由此可见,东北人对二人转的喜爱。
三百多年来,东北二人转就像一朵朴素的野花,在东北民间傲然开放。
如今,二人转这一地方戏剧品种已经转出东北,“烧遍”中国大地,各路二人转艺术团体纷纷进军北京、广州、上海等各大城市的舞台。
2004年和2005年,长春和平大戏院的头牌演员和吉林省吉剧团联袂进京演出,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之后,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行的“东北二人转名家名段演唱会”、“转星进羊城”、《秋天的二人转》转进首都剧场……演员们精彩的唱腔、惟妙惟肖的模仿能力、各怀绝技的特色表演让观众领略到二人转那别具一格的热辣风情和强大的生命力。
今年,赵本山和辽宁民间艺术团预计要在全国几十个城市进行百场二人转巡回演出,要把二人转这把“火”
再度烧旺。
二:起源和发展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
场等演变而成。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
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三:表演形式
首先1、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来看。
二人转一树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三种,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演员扮角色同台演出,俗称“拉场戏”。
二人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户,据记载,直到20世纪初,二人转的演出还是:“村店之间,时有二三人在屋内、窝棚等地演唱杂剧”,并逐渐发展成小戏班,走村串店,在窝棚、地窨子、“子孙窑”(农户家)、打鱼人的“网房子”、挖参人的“棒槌营子”、大车店等地演出,后来才发展成为唱“屯场”、唱庙会、唱江边码头的茶馆、长伐木的“木邦”,唱金矿、煤矿等。
这与东北地区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区,几千年的时间里,这里虽有很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却依然是未开发的蛮荒僻野。
虽然历史上这里不时也有少数汉族人流入,有人定居,但是相对于辽阔的大平原而言,仍然是寥寥无几。
所以这里四野茫茫,地广人稀,广袤的大平原上,不知相隔多远,才能稀疏地见到几户人家,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因此很难有固定的戏园子,很难有可供大戏班演出的舞台,居民更少有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经济实力。
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地方艺术只有以小而灵活的特点,才能生存下来。
二人转演员人数少,演出形式简单,道具较少,有小型乐队伴奏即可,各处行走方便,所以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当然,“单出头”的形式在人数少这一点上似乎更占优势,但表现力远不如“双玩意儿”,因此二人转便成了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
其次1、从二人转的演出时间来看。
在东北民间,二人转演出的季节性比较强,一般都是在东北地区的“农闲时间”,在一年之中有两个主要阶段,一般是从每年的农历九月初秋收结束开始,至第二年农历三月中旬的春耕时节结束,为演出的第一阶段,从每年的农历六月农村挂锄开始直至农历八月初秋收开始时节为止,为演出的第二阶段。
从时间上看,一年之中大约有八个月时间可以演出二人转。
2、演出的这种季节性特点,是东北地区气候条件造成的。
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纬度较高,属寒温带地区,一年之内大约只有120天的无霜期,农耕的特
点是春种秋收。
加之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大自然给了东北地区的农民以丰厚的赏赐,使得这里的农民不必像南方农民那样,一年到头都要埋头在田地里,靠精耕细作才能勉强糊口,一年一季庄稼的收成,就已经够他们生存所需了。
他们一年之中只有春秋两季是真正的农忙季节,而冬闲时间竟然多达几个月,所以这里的农民形成了“猫冬”的习俗,挂锄的时节也不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是追求闲散和娱乐消遣。
东北地区历史上开发比较晚,文化积淀较薄弱,老百姓的文化娱乐形式比较单调,休闲消遣的常见方式无外乎走亲戚、串门子、喝酒玩牌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几乎也成了一种娱乐的方式,也多是发生在这个季节。
在所有的娱乐形式中,最受欢迎的当然就是二人转这种民间演唱艺术了。
因为二人转虽然形式比较简单,但在东北民间却是艺术型最高的表演形式,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最具魅力的艺术享受。
四:二人转民间演员及代表作
【二人转十大宗师】
李青山王尚仁李庆云杨福生刘士德阎永福王悦恒栾继承程喜凤谷柏林
【著名演员】
男:秦志平韩子平董孝芳李雷董宝贵孙文学尹为民董连海佟长江徐振武岳春生李海阎光明傅昌发丁少良
女:郑淑云李晓霞关长荣闫书平董玮朱和平白凤兰苏文秀郑桂云陈树新王艳春白玉民于莲李丽颖石桂琴张建华杨宏伟阎学晶杨金华孙晓丽赵晓波【民间演员】
王文轩白玉令刘桂玉孙艳芳赵晓军小豆豆王小力张涛关小飞瞿波路小波关小平李小宇董明珠于小飞常艳萍张小波刘冬梅孙丽荣毕佳琪吉忠利徐秀丽魏三唐鉴军王小宝蒋小东李毛毛王小福张松涛赵春雷张小野崔大笨崔明亮王槐阳孙小宝郭旺向阳英三
【二人转导演、编剧、编曲及研究人员】
王中堂王轶夫高凤阁高云梯隋国钧刘文彤刘新
张明远牛正江张文奇白万程张连俊王兆一何川
崔广林孙士学隋书今张宪彬于永江杨维宇王肯
董延瑞赵云程张志勋那炳晨顾玉增于宪涛王彻
苗中一王凤贤李忠堂金士贵李鹏飞何庆魁耿瑛
陈功英马金萍马力张震赵月正崔凯孙野波邹军
【二人转代表作】
《西厢记》《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回杯记》、《连心曲》、《马前泼水》、《梁赛花擀面》、《皇亲梦》、《攀亲家》、《老汉背妻》、《单出头》、《包公赔情》、《孙二娘开店》、《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集》、《送鸡还鸡》、《李翠莲还魂》、《六月雪》、《劈山救母》、《红月娥做梦》、《打龙袍》、《密建游宫》、《刘金定探病》、《罗成算卦》、《大将名五更》、《春哥对花》、《张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韩琪杀庙》、《小拜年》、《富贵九子图》、《游西湖》、《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妻》、《楼台会》
参考文献
1、杨朴二人转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9
2、王国华李平万人围着二人转【M】沈阳:文化艺术 2007
3、朱恒夫聂圣哲中国艺术论丛【M】上海:同济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