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3PPT演示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29.50 KB
- 文档页数:10
东北二人转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大区和经济大区。
“东北”一词,起源较早,《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
东北与、关外、关东、满洲等名称具有前后相继的历史承接关系,但它们具体所代指的地域范围有一定差别。
东北地区不是行政区划,只有个别时期,东北地区才与东北行政区重合,比如元朝辽阳行省、清朝1636--1644年盛京总管、1947--1954年东北人民政府管辖的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松江省、吉林省、辽东省、辽西省、热河省,就是现在的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河北省承德市、秦皇岛市;东北地区是文化地理区域,相对于东北文化区的地理范围。
四季分明的东北地区坐拥中国最大的平原,是资源丰富、文化繁荣、经济实力雄厚、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深度融合的区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先秦时期东北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聚居地,在中国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周天子分封诸侯以屏藩王畿,锅炉管赐周召公姬奭以东北之地,是为燕国的始祖。
周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纪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
姓姬名奭(音「是」shì),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
燕国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封国。
关于它的始封,《史记》卷34《燕召公世家》有明确的记载,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史记》卷4《周本纪》也说武王伐纣之后,“封召公奭于燕”。
召公名奭,姬姓,是与周室同姓的贵族,因食邑于召,称为召公。
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开国奠业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为信任、倚重的人。
燕昭襄王(?—前279年)在位的时候,向东袭破东胡修筑长城,向南讨伐齐国,燕国达到极盛。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秦灭韩、魏、楚后,再遣王贲攻燕辽东,燕军战败,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
秦军回师攻代,代王嘉被俘。
燕辽东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别设为辽东郡和代郡。
二人转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
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
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
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
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
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在民间中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
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
二人转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尽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它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
每年
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
一、“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
二、“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
三、“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
诗头”。
“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
四、“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
“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
“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五、“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六、“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
“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