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
- 格式:doc
- 大小:182.50 KB
- 文档页数:11
二人转曲目大全二人转曲目大全东北二人转分为三种演出形式分别是: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
单出头:《王二姐思夫》、又叫《摔镜架》《红月娥做梦》、二人转:刘家戏:《双锁山》、又叫《高君保招亲》《扎花帐》、《刘金定观星》、《刘金定探病》、《阴魂阵》、《力杀四门》、《五雷阵》、《墓生高旺》、包公段:《包公赔情》、《秦香莲》、《包公错断严查散》、《韩琪杀庙》、《包公赶驴》、《包公砸銮驾》《包公吊孝》《五鼠闹东京》、《包公断后》、又叫《凤还巢》《包公铡侄》、《乌盆记》、《打龙袍》、三国段:《灞桥》《甘露寺》又叫《刘备招亲》《关公战貂禅》又叫《十问十答》《单刀赴会》《草船借箭》《靡氏托孤》又叫《长坂坡》《华容道》《哭典韦》《黄老打犬》又叫《诸葛亮招亲》《凤义亭》又叫《吕布戏貂禅》《张飞审瓜》红楼《露泪缘》《尤三姐》《宝玉哭灵》《凤姐大闹宁国府》西游《猪八戒拱地》《猪八戒醉酒》《高老庄》《猪八戒招亲》《火焰山》又叫《三调芭蕉扇》《李翠莲盘道》《李翠莲还魂》《刘全进瓜》《小白龙造反》《打八仙》《如来佛封仙》二十四孝:《丁香孝母》《王祥卧鱼》《董永葬父》《谭香哭瓜》《白桂香割肝》《吴猛喂蚊》《丁郎寻父》水浒段:《十字坡》、又叫《孙二娘开店》《五龙堂》、又叫《武松坐轿》或叫《李虎抢亲》《燕青卖线》、又叫《密访神州》《劈关西》、《单膀擒方腊》、《宋江杀楼》、又叫《乌龙院》《坐楼》、《血溅鸳鸯楼》、《武松打店》、《武松杀嫂》、《宋江怒杀阎颇嬉》、《浔阳楼》、《铁冠图》、又叫《崇祯观画》《三狐洞》、《杜十娘》、《孟姜女哭长城》、《十八里相送》、《楼台会》、《大西厢》、又可以分《西厢听琴》、《西厢写书》、《西厢观画》《黄氏女游阴》、《马寡妇开店》、又叫《状元图》《玉堂春》、《密建游宫》、《李三娘打水》、又叫《井台会》《汾河湾》、《小王打鸟》、又叫《龙凤配》《劈山救母》、《杨二舍化缘》、这里有《王美蓉观花》《穆桂英指路》、又叫《杨宗保招亲》《杨金豹出世》、又叫《仙人指路》《赵匡胤出世》、《施不全出世》、《张郎休妻》、《伍子胥过江》、《蓝桥》、分为《头本蓝桥》、《二本蓝桥》《末本蓝桥》《纲鉴》、《清律》、《庆功楼》、《胡玉娘》、《白蛇传》、又叫《白蛇诉功》《雷劈刘一》、《富贵九子图》、又叫《王员外休妻》《杨宗保抗令》、《宫门挂玉带》、又叫《监斩李世民》《杨八姐游春》、《杨八郎探母》、又叫《灰岗岭》《罗成算卦》、又叫《白虎星归位》《寒江关》、又叫《三请樊梨花》《罗章跪楼》、《夜宿花亭》、《王娇鸾》、又叫《百年长恨》《六月雪》、又叫《窦娥冤》《卖油郎独占花魁》、《天缘配》、又叫《张四姐临凡》《太子要表》、《太公卖面》、《辕门斩子》、《相思树》、《刘伶醉酒》、《柜中缘》、《黄鹤楼》、《刀劈三关》、《小放牛》、《小姑贤》、《白玉楼》、《游武庙》、《送情郎》、《白猿偷桃》、《唐二主探病》、《李香莲卖画》、《朱洪武放牛》、《三关认夫》、《五奎元逃学》、《商俊搬兵》、《鞭打紫金门》、《罗成枉梦》、《凤伙豪》、《刘翠萍哭井》、《罗成叫关》、《棒打薄情郎》、《白狗瞻卷》、《耗子告狸猫》、《战北律》、《郭君反奉》、《包公游阴》、《小两口争灯》、《天阁楼》、《铁佛寺》、《五峰山》、《香罗带》、《双配合》、《妈妈会》、《哪咤出世》、《岳母刺子》、《千里送京娘》、《张飞醉审》、《柳毅传书》、《龙女出嫁》、《何氏卖身》、《打黄狼》、《夫人梦》、《牛皋招亲》、《呼延庆打擂》、《郭巨埋儿》、《三贤劝母》、《鲍不平》、《糜氏托孤》、《打娇》、《白玉楼画画》、《铡国舅》、《刘秀坐楼》、《王婆骂鸡》、《秋胡戏妻》、《上北楼》、《狠毒记》、《五女哭坟》、《补汗榻》、《双拐》、《云秀英劝夫》、《李逵夺鱼》、《霸王别姬》、《百忍图》、《春香闹学》、《大站琵琶精》、《断桥》、《武松哭灵》、《如来佛封仙》、《杀子祭》、《楚幼主登基》、《王天保讨饭》、《王令安借当》、《天河配》、《石秀杀楼》、《瞎子观灯》、《老少换妻》、《太君辞朝》、《二大妈探病》、《柴郡主送饭》、《刘三姐上寿》、《潘金莲》、《牧羊圈》》、《开店后传》、《祝九红逼嫁》、《打狗劝夫》、《李陵碑》、《大闹董家庙》、《李慧娘》、《跑关东》、《一枝花捎书》、《张彦赶船》、《小送饭》、《单刀赴会》、《野猪林》、《小三分家》、《草船借箭》、《十女夸夫》、《李桂英寻夫》、《黄半仙算卦》、《胶胯郎认母》、《化蝶》、《郝摇旗杀妻》、《茨儿山》、《李桂香打柴》、《裔成借嫂》、《樊梨花下山》、《穆苛寨》、《双回门》、《鸿雁捎书》、《苏岱赔妹》、《孟良搬嫂》、《辕门斩子》、拉场戏:《秦雪梅吊孝》、《刘云打母》、《马前泼水》、《黄爱玉上坟》、《回杯记》、《老回怀记》、《前本回杯记》、《冯奎卖妻》、《梁赛金擀面》、又叫《罗裙记》。
东北民俗二人转作文英文回答:Northeast China is known for its rich folk culture, and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forms of entertainment is the traditional art of "Errenzhuan" or "Two-person Performance". It is a unique folk form of comedy that combines singing, dancing, and storytelling. The performers, usually a manand a woman, use humor, wit, and satire to entertain the audience.Errenzhua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deeply rooted inthe local culture of Northeast China. It originated fromthe traditional folk songs and dances of the region and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distinctive form of performance. The performers often wear colorful costumes and use props such as fans, handkerchiefs, and umbrellas to enhance their acts.The comedy in Errenzhuan is often based on everydaylife situations, and the performers use dialects and local accents to add authenticity and humor to their acts. They skillfully use wordplay, puns, and funny gestures to create laughter. For example, they might imitate the localfarmers' way of speaking or exaggerate their gestures to make the audience laugh.Apart from comedy, Errenzhuan also includes singing and dancing. The performers sing local folk songs, often accompanied by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erhu or the pipa. The dances are lively and energetic, with the performers showcasing their skills and agility.Errenzhuan is not only a form of entertainment but also a reflection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way of life in Northeast China. It portrays the resilience, humor, and spirit of the people in the region. The performances often touch upon social issues, such as family relationships, love, and the struggles of everyday life. Through laughter and entertainment, Errenzhuan brings people together and creates a sense of community.中文回答:东北地区以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而闻名,其中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之一就是传统的二人转。
东北民俗二人转作文英文回答:The Northeast Minzu Errenzhuan is a traditional art form from China's Northeast region. It is a form of two-person comic dialogue that combines singing, dancing, and acrobatics. The performers often use exaggerated costumes, makeup, and props to create a humorous and engaging performance. Errenzhuan is traditionally performed in rural areas, but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urban areas as well.Errenzhuan is typically performed by two performers, one male and one female. The male performer is usually the main comedian, while the female performer provides support and comic relief. The performance typically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short skits, each with its own unique story and characters. The skits often draw on everyday life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and they often feature humor that is both topical and satirical.Errenzhuan is a vibrant and expressive art form that is beloved by audiences of all ages. It is a unique and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t continues to entertain and delight audiences today.中文回答:东北民俗二人转是一种源自中国东北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
东北二人转大全东北二人转是一种源自东北地区的地方戏曲形式,以其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贴近生活而广受欢迎。
它是东北地区独有的艺术形式,深受东北人民的喜爱,也逐渐走向全国甚至国际舞台。
在东北地区,二人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能听到二人转的笑声。
二人转大全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二人转剧目,每一部作品都是东北二人转艺术的珍品,让人回味无穷。
在东北二人转大全中,有许多经典的剧目,比如《卖狗肉》、《卖拐》、《卖猪肉》等等。
这些剧目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描绘了东北人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百态,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颇具深意。
通过这些剧目,观众可以感受到东北人的豪爽、直率和乐观,也能够了解到东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东北二人转大全中的剧目形式多样,有的是单口相声,有的是对口相声,有的是小品,有的是评书,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能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东北人的豪爽和幽默。
东北二人转大全中的作品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生活,既有农村的故事,也有城市的故事,既有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也有社会现象的讽刺,内容丰富多彩,让观众目不暇接。
东北二人转大全中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东北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东北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也可以感受到东北人的豪爽和直爽。
东北二人转大全中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是东北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总的来说,东北二人转大全中的作品是东北地区文化的瑰宝,是东北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东北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东北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
希望东北二人转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也希望东北地区的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东北民俗二人转作文500字左右二人转,东北人的心头好。
听说了吗?昨晚那二人转演出,真是火到不行!观众们都笑翻了,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这二人转,就得看现场,那氛围,那
感觉,太带劲了!
哎呀,你别说,那俩演员真是一对活宝。
一个丑角,一个旦角,配合得天衣无缝。
丑角逗趣得很,一上台就让人忍不住想笑;旦角呢,嗓音甜美,舞姿翩翩,真是美呆了!两人一唱一和,把大家都
逗得前仰后合。
你知道吗?这二人转可不是简单的玩意儿。
它融合了东北的民
间音乐、舞蹈、戏曲等元素,是东北文化的瑰宝。
每一段唱词、每
一个动作,都透露着东北人的热情和豪爽。
听那曲调,高亢激昂,
就像东北人的性格一样,直来直去,不含糊!
说实话,我特别喜欢二人转。
每次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仿佛
回到了家乡,回到了那个充满欢笑和温暖的地方。
这二人转,不仅
仅是艺术,更是情感的寄托,是东北人的骄傲!下次有演出,我一定还得去,太带劲了!。
东北二人转的动作总结东北二人转在动作表演的技巧上有“唱、说、做(扮)、舞”四功。
唱功:东北二人转的表演主要以唱为主,唱功讲究以下几个方面:“味儿、字儿、句儿、板儿、调儿、劲儿”,亦即是韵味要足,并且吐字要清,句子结构要完整,板头要严实,腔调要优美,唱得要有劲,才能达到引人入胜。
说功:即指说口。
说口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成口”,也叫作”套子口”,类似于现在的对口相声,一般为男逗女捧,内容风趣,讲究”包袱儿”,在老艺人当中流传有”唱丑唱丑,全仗说口,不会说口,别想唱丑”的说法。
另一种是”零口”,也叫作”疙瘩口”,也就是穿插在正戏中的说白。
说口词的体例一般有散文体和韵文体两种,散文体的说口词大多为民间笑话;韵文体的说口词,也叫作”串口”,通常必须一气呵成,说得流利。
做功:(在吉林一带也称为”扮功”,即指扮演剧中人物)即指做派身段、表演动作。
通常要讲究”手、眼、身、法、步”五法,演员要善于表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种类的感情。
表演时,二人”跳入跳出,分包赶角”,时而叙述故事,时而进入人物,也即所谓的”千军万马,全靠咱俩”。
东北二人转在20世纪初曾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30年代的时候又曾与评剧同台演出,所以现在戏曲表演的成分逐渐增加。
舞功:东北二人转的舞蹈主要来自于东北大秧歌,也吸收了诸如单鼓、凤阳花鼓等其他民间歌舞的成分,新中国建国后东北二人转又先后吸收了其他系种的诸多表演技巧,例如二人台、川剧及芭蕾的某些舞蹈技艺。
东北二人转舞蹈的基本动作可以概括为”跳、走、翻、扭、错、转、扇、抖、耍、打”十个字:其中”跳”是指各种跳跃技巧;”走”是指前后左右走法和步法;”翻”是指各种翻身动作;”扭”是指大小快慢各种扭法;”转”是指原地转身、行进转身、男女换位转身和二人挎肘转身等动作;”扇”是指扇动两臂和双腕;”抖”是指抖肩和抖腕;”耍”是指耍扇子、手绢;”打”是指打大板(大竹板及”碎嘴子”)、打手玉子。
其中最后两种是专属于东北二人转表演的绝技。
东北二人转作文800字东北二人转,是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幽默风趣的对白在全国范围内备受欢迎。
这种艺术形式源自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戏曲,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的演出形式通常是由两人组成,一人扮演男性角色,一人扮演女性角色。
他们通过对白、动作和表情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情感,以及逗笑观众。
演员们大多是东北地区的农民或乡村居民,他们生活经验丰富,善于观察并模仿生活中的人物和情境。
他们的表演方式真实、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和共鸣。
通过东北二人转,观众可以了解东北地区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感受到东北人民豪爽、坚韧的性格特点。
东北二人转的剧情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生活琐事、家庭纠纷、社会风俗等。
演员们通过幽默的对白和夸张的表演来制造笑点,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精彩的表演和有趣的剧情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东北二人转在民间广受喜爱,被誉为“东北的微笑”。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东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人民传承和弘扬民间艺术的重要方式。
东北二人转的演出形式丰富多样,除了舞台演出外,还有其他形式的演出,如街头巷尾、农家院落等,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东北二人转的魅力。
他们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将观众带入到真实的东北民俗文化中。
通过东北二人转,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地区特有的语言风格、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感受到东北地区人民勤劳、乐观的精神风貌。
东北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东北人民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情感的表达。
它通过幽默风趣的表演形式,将普通的生活琐事变得有趣,给观众带来欢乐和愉悦。
它也是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和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
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具有东北地区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东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通过东北二人转,我们可以感受到东北地区的浓厚艺术氛围,体验到东北人民豪爽、真挚的情感。
它是东北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东北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东北民俗二人转作文500字左右英文回答:Northeast Folk Duet.Northeast China, also known as Dongbei, is a regionrich in culture and tradition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forms of traditional entertainment in Dongbei is the folk duet, or Errenzhuan in Chinese.Errenzhuan is a unique performance art that combines singing, dancing, and storytelling. It is usually performed by a man and a woman, who dress in colorful costumes and use various props to enhance their performance. The performers often use dialects and local accents in their singing and dialogue, adding a touch of authenticity to the act.The origins of Errenzhua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hen it was mainly performed inteahouses and local theaters. Over the years, it has gained popularity and is now performed on various occasions, such as weddings, festivals, and cultural events.The content of Errenzhuan performances usually revolves around everyday life, love stories, and social issues. The performers use humorous and witty dialogues to entertain the audience, while also conveying moral lessons and social commentary.Errenzhuan has its own unique charm that attracts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e lively music, energetic dance moves, and humorous dialogues create a joyful and festive atmosphere, leaving the audience in stitches.中文回答:东北民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论文一、东北二人转的起源1、东北二人转产生的地域文化条件萨满文化是东北古老而独特的一种文化,在北方各民族中的影响根深蒂固,它是东北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的记忆。
二人转是萨满文化的完美继承和延续,它的演唱形式与萨满祭祀歌舞形式几乎同出一辙,它的音乐唱腔来自萨满神歌,它的舞蹈动作来源于萨满的激素舞蹈,二人转的很多曲目也是由萨满神歌发展而来。
东北人是由东北各民族先民和关内移民组成,前者自古以来大都过着渔猎、游牧的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与豺狼为伍,形成了粗犷、彪悍、豪放、朴实的性格。
后者是清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向东北地区大量迁入汉人,而这些汉人大多都来自我国北方地区,本身豪放的北方汉人进入民风朴实彪悍的东北,遇到更为粗犷、豪放的东北人民,变得更加勇武、豪爽。
这些人所带来的先进的汉族文化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而又不拘一格的东北文化。
二人转正是在本土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的。
2、东北二人转产生的社会条件二人转成熟于在清末民初,这个时期正是中华民族最为孱弱的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火炕之中。
东北山川大泽地广人稀,物资丰富,但也绝非唾手可得,不但要面对风霜雪雨、豺狼虎豹,还要面对官府的压迫和土匪的盘剥,生活的艰辛不难想象。
特别是东北的流人们,他们撇家舍业、孤身漂泊,在精神上的折磨远远超过了生活中的疾苦。
所以只有苦中作乐,才能期盼熬过漫长的艰苦岁月。
近代中国混乱的社会秩序,是二人转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客观因素。
民歌和二人转的唱词中很大一部分是借助历史故事来表现东北人民对官府压榨、封建礼教压榨的不满,但多是“悲剧喜唱”,可见东北人在这样艰难和痛苦之下,更多的是一种“苦中作乐”的精神。
二、东北二人转狂欢文化的特点与表现形式1、东北二人转狂欢文化的特点现在的东北二人转是在绝大多数保留传统二人转精华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时尚综艺性的内容,有现代的歌舞融合其中,有时像小品,有时像相声,这都让东北二人转穿上了七彩的外衣。
东北二人转当王八顺口溜
1.世上有七种蛋:鸡生的叫鸡蛋,会爆炸的叫XX,看短信是混蛋,在笑的是蠢蛋,生气的是大笨蛋,在骂我的是王八蛋,没反应的是完蛋。
2.话说有一天,你从路边捡到一盏魔灯;你擦叻一擦,出现一个魔鬼;他说、能满足你一个愿望!你说、我想长生不老,想刀枪不入,想学会游泳!结果咔!你变成一王八。
3.不听不听,王八念经,不看不看,王八下蛋。
4. 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
5. 鱼吃鱼,虾吃虾,乌龟吃王八
6. 胸口挂王八————心里有鬼
7. 王八上面站个小王八上面又有新规定。
东北二人转的歇后语以下是 9 条关于东北二人转的歇后语及例子:1. 草包竖大汉——能吃不能干,这就好比有些人看二人转光知道叫好,却不懂其中的门道。
例子:“哎呀,那家伙就是草包竖大汉,看二人转看得挺热闹,让他讲讲好在哪儿,就傻眼了!”2. 城隍与玉皇——有天壤之别,就像专业的二人转演员和随便扭几下的可差得远呢!例子:“你看那专业的二人转一上场,和平时咱们自己瞎扭的相比,那可真是城隍与玉皇啊!”3. 蛤蟆跳井——不懂(扑通),不懂二人转艺术的人不就像蛤蟆跳井一样嘛!例子:“他呀,看二人转就是蛤蟆跳井,啥也没看懂,就知道瞎乐呵。
”4. 黑瞎子打立正——一手遮天,那厉害的二人转演员在舞台上可不就是能一手遮天啊!例子:“看人家那名角儿,在台上就跟黑瞎子打立正似的,气场强大得很呐!”5. 豁牙子啃西瓜——道儿多,二人转的表演手段也是多得很呐,就像豁牙子啃西瓜。
例子:“二人转那真是豁牙子啃西瓜,各种花样,让人应接不暇。
”6. 拉二胡的练功——耍手腕,这和二人转里的一些技巧多像呀!例子:“你瞧那动作,跟拉二胡的练功似的,明显是在耍手腕呢,哈哈。
”7. 马背上打掌子——离题(蹄)太远,有些表演可不就是和二人转主题离题太远啦!例子:“哎呀,刚才那段演的,简直是马背上打掌子,扯得没边了。
”8. 牛吃稻草鸭吃谷——各人享各人福,不同的人看二人转有不同的感受,不就像这样嘛!例子:“你觉得好看,我觉得一般,这真是牛吃稻草鸭吃谷,各人享各人福啊。
”9. 骑驴拿拐杖——多此一举,有的时候多余的装饰在二人转里不就是骑驴拿拐杖嘛!例子:“那段表演加那个道具,简直是骑驴拿拐杖,画蛇添足啊!”我觉得东北二人转那真是咱老百姓的艺术瑰宝啊,充满了魅力和乐趣,让人看了就开心,就陶醉!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没法比的呀!。
编辑本段东北二人转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
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在历史上有“小秧歌”、“双玩意儿”、“双调”、“边曲子”、“蹦蹦”等称谓。
二人转一名始见于1934年的《泰东日报》,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前,才统称为二人转。
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
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
东北二人转以唱为主,有舞有做又有“说口”,它幽默热闹,粗犷泼辣,有浓厚的东北色彩。
它的唱词与鼓词相似,长的达千句,短的二、三句,一般的二、三百句。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
二人转音乐以九腔十八调七十嗨嗨之称,其主要腔调有“胡胡腔”、“柳子腔”、“嗨嗨腔”、“二窝子腔”、“迷子腔”、“喝喝腔”、“茉莉花调”、“铺地锦调”、“鸳鸯扣”、“小拜年”、“茨儿山”、“叫五更”、“文嗨嗨”、“武嗨嗨”、“十三嗨”、“喇叭牌子”、“句句双”、“五匹马”、“满堂红”、“柳青娘”、“红柳子”、“三节板”、“穷棒子调”、“四平调”、“大悲调”、“小悲调”等。
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多样,有分段轮唱、分句,化唱、一句分唱、接唱、对唱、帮唱、一人帮唱、众人帮唱等。
二人转包括“双玩意儿”(或“双调”、“对口”)、“单出头”、“拉场戏”等表演形式。
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编辑本段历史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
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
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
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
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
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
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
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
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
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
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
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
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
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
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在新的世纪,辽宁省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演员赵本山,立志要将二人转这个在东北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发扬光大,使其再现辉煌。
二○○一年,由赵本山发起组办的"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为二人转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赵本山也在本次大奖赛中收了五位优秀的二人转演员为徒,他们分别是翟波、王小宝、王小力、张小飞、唐鉴君,他们都出演了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十八集农村题材轻喜剧《刘老根》。
随着这部电视剧的热播,在全国掀起了"东北二人转热"。
剧里二人转演员的精彩表演,也使全国人民对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信由这些优秀的二人转演员的努力创新、创作,会出现更多优秀的作品,将二人转这种东北的艺术推向全国,使更多的人喜欢二人转。
编辑本段特色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
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东北二人转"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
"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
"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诗头"。
"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
"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
"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
"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
编辑本段表演手段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
"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东北二人转、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
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
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
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编辑本段音乐唱腔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
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
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很多,计有三百多个。
艺人有"四梁四柱"之说。
"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钢鉴》、《清律》、《浔阳楼》和《铁冠图》。
"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厢》、《兰桥》、《阴魂阵》和《李翠莲盘道》。
这也是二人转艺人的拿手曲目。
此外,还有《双锁山》、《华容道》等。
近几十年来,又有大批的新创作曲目,如《丰收桥》、《接姑娘》、《柳春桃》等,均深受人们欢迎。
二人转唱词以七言和十言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表演讲究唱、说、做、舞四功的综合运用,其中唱功讲究"字儿、句儿、味儿、板儿、腔儿、劲儿",高亢火爆,亲切动听;说功分"说口"、"成口"(亦称套口)和"零口",丑逗旦捧,多用韵白,也有说白和数板,语言风趣幽默,招人讨笑;做功(亦称扮功)讲究以身段和动作辅助演唱,强调手、眼、身、法、步等功法的综合运用;舞功以跳东北大秧歌舞为主,也吸收有其他民间舞蹈和武打的成分,并有耍扇子、耍手绢、打手玉子、打大竹板等杂技性的绝活穿插其间,舞台效果十分热闹火爆。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二人转术词说口是二人转形成地方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常所说的唱、扮、说、舞“四功”中的东北二人转“说”,指的就是“说口”,甚至认为,“唱丑唱丑,必得说口,不说口不算唱丑。
”唱上装的不“说口”,只给下装“勾口”或“捧口”。
建国以后,伴随着二人转艺术的新发展,“说口”已经突破了下装说,上装捧或勾的局限,在好多演出当中,旦角也有“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