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二人转曲目大全二人转曲目大全东北二人转分为三种演出形式分别是: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
单出头:《王二姐思夫》、又叫《摔镜架》《红月娥做梦》、二人转:刘家戏:《双锁山》、又叫《高君保招亲》《扎花帐》、《刘金定观星》、《刘金定探病》、《阴魂阵》、《力杀四门》、《五雷阵》、《墓生高旺》、包公段:《包公赔情》、《秦香莲》、《包公错断严查散》、《韩琪杀庙》、《包公赶驴》、《包公砸銮驾》《包公吊孝》《五鼠闹东京》、《包公断后》、又叫《凤还巢》《包公铡侄》、《乌盆记》、《打龙袍》、三国段:《灞桥》《甘露寺》又叫《刘备招亲》《关公战貂禅》又叫《十问十答》《单刀赴会》《草船借箭》《靡氏托孤》又叫《长坂坡》《华容道》《哭典韦》《黄老打犬》又叫《诸葛亮招亲》《凤义亭》又叫《吕布戏貂禅》《张飞审瓜》红楼《露泪缘》《尤三姐》《宝玉哭灵》《凤姐大闹宁国府》西游《猪八戒拱地》《猪八戒醉酒》《高老庄》《猪八戒招亲》《火焰山》又叫《三调芭蕉扇》《李翠莲盘道》《李翠莲还魂》《刘全进瓜》《小白龙造反》《打八仙》《如来佛封仙》二十四孝:《丁香孝母》《王祥卧鱼》《董永葬父》《谭香哭瓜》《白桂香割肝》《吴猛喂蚊》《丁郎寻父》水浒段:《十字坡》、又叫《孙二娘开店》《五龙堂》、又叫《武松坐轿》或叫《李虎抢亲》《燕青卖线》、又叫《密访神州》《劈关西》、《单膀擒方腊》、《宋江杀楼》、又叫《乌龙院》《坐楼》、《血溅鸳鸯楼》、《武松打店》、《武松杀嫂》、《宋江怒杀阎颇嬉》、《浔阳楼》、《铁冠图》、又叫《崇祯观画》《三狐洞》、《杜十娘》、《孟姜女哭长城》、《十八里相送》、《楼台会》、《大西厢》、又可以分《西厢听琴》、《西厢写书》、《西厢观画》《黄氏女游阴》、《马寡妇开店》、又叫《状元图》《玉堂春》、《密建游宫》、《李三娘打水》、又叫《井台会》《汾河湾》、《小王打鸟》、又叫《龙凤配》《劈山救母》、《杨二舍化缘》、这里有《王美蓉观花》《穆桂英指路》、又叫《杨宗保招亲》《杨金豹出世》、又叫《仙人指路》《赵匡胤出世》、《施不全出世》、《张郎休妻》、《伍子胥过江》、《蓝桥》、分为《头本蓝桥》、《二本蓝桥》《末本蓝桥》《纲鉴》、《清律》、《庆功楼》、《胡玉娘》、《白蛇传》、又叫《白蛇诉功》《雷劈刘一》、《富贵九子图》、又叫《王员外休妻》《杨宗保抗令》、《宫门挂玉带》、又叫《监斩李世民》《杨八姐游春》、《杨八郎探母》、又叫《灰岗岭》《罗成算卦》、又叫《白虎星归位》《寒江关》、又叫《三请樊梨花》《罗章跪楼》、《夜宿花亭》、《王娇鸾》、又叫《百年长恨》《六月雪》、又叫《窦娥冤》《卖油郎独占花魁》、《天缘配》、又叫《张四姐临凡》《太子要表》、《太公卖面》、《辕门斩子》、《相思树》、《刘伶醉酒》、《柜中缘》、《黄鹤楼》、《刀劈三关》、《小放牛》、《小姑贤》、《白玉楼》、《游武庙》、《送情郎》、《白猿偷桃》、《唐二主探病》、《李香莲卖画》、《朱洪武放牛》、《三关认夫》、《五奎元逃学》、《商俊搬兵》、《鞭打紫金门》、《罗成枉梦》、《凤伙豪》、《刘翠萍哭井》、《罗成叫关》、《棒打薄情郎》、《白狗瞻卷》、《耗子告狸猫》、《战北律》、《郭君反奉》、《包公游阴》、《小两口争灯》、《天阁楼》、《铁佛寺》、《五峰山》、《香罗带》、《双配合》、《妈妈会》、《哪咤出世》、《岳母刺子》、《千里送京娘》、《张飞醉审》、《柳毅传书》、《龙女出嫁》、《何氏卖身》、《打黄狼》、《夫人梦》、《牛皋招亲》、《呼延庆打擂》、《郭巨埋儿》、《三贤劝母》、《鲍不平》、《糜氏托孤》、《打娇》、《白玉楼画画》、《铡国舅》、《刘秀坐楼》、《王婆骂鸡》、《秋胡戏妻》、《上北楼》、《狠毒记》、《五女哭坟》、《补汗榻》、《双拐》、《云秀英劝夫》、《李逵夺鱼》、《霸王别姬》、《百忍图》、《春香闹学》、《大站琵琶精》、《断桥》、《武松哭灵》、《如来佛封仙》、《杀子祭》、《楚幼主登基》、《王天保讨饭》、《王令安借当》、《天河配》、《石秀杀楼》、《瞎子观灯》、《老少换妻》、《太君辞朝》、《二大妈探病》、《柴郡主送饭》、《刘三姐上寿》、《潘金莲》、《牧羊圈》》、《开店后传》、《祝九红逼嫁》、《打狗劝夫》、《李陵碑》、《大闹董家庙》、《李慧娘》、《跑关东》、《一枝花捎书》、《张彦赶船》、《小送饭》、《单刀赴会》、《野猪林》、《小三分家》、《草船借箭》、《十女夸夫》、《李桂英寻夫》、《黄半仙算卦》、《胶胯郎认母》、《化蝶》、《郝摇旗杀妻》、《茨儿山》、《李桂香打柴》、《裔成借嫂》、《樊梨花下山》、《穆苛寨》、《双回门》、《鸿雁捎书》、《苏岱赔妹》、《孟良搬嫂》、《辕门斩子》、拉场戏:《秦雪梅吊孝》、《刘云打母》、《马前泼水》、《黄爱玉上坟》、《回杯记》、《老回怀记》、《前本回杯记》、《冯奎卖妻》、《梁赛金擀面》、又叫《罗裙记》。
二人转基本舞步二人转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由两个人共同表演的相声或小品。
而二人转的基本舞步则是指在二人转表演中常见的身体动作和舞蹈动作。
下面将介绍二人转基本舞步的一些常见内容。
一、进场舞步在二人转表演开始之前,演员通常会进行一段进场舞步。
这段舞步主要是为了烘托气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演员可以选择跳跃、转身、踢腿等动作,配合音乐和节奏,展现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对台舞步在二人转表演过程中,演员通常会有一些对台的动作和舞步。
这些舞步一般是通过两个演员的配合来完成的。
例如,两个演员可以做出相互追逐、相互推搡、相互合作等动作,来表达剧情和情感。
三、互动舞步二人转表演中的互动舞步是指两个演员之间的身体接触和配合动作。
这些舞步通常是通过身体的近距离接触来完成的,例如,手拉手、肩并肩、背靠背等。
这些动作可以增加表演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展示演员的默契和配合能力。
四、舞台舞步在二人转表演中,演员通常会利用舞台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舞台魅力。
例如,演员可以利用舞台的宽度和长度进行跳跃、转身、滑行等动作。
同时,演员还可以利用舞台的高度进行跳跃、翻转等动作,以增加表演的视觉效果和观赏性。
五、扮相舞步在二人转表演中,演员的扮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演员通常会通过服装、化妆和道具来展示角色的特点和个性。
在扮相舞步中,演员可以利用服装的特点和道具的特点来进行舞蹈动作。
例如,演员可以利用长袖舞动、利用帽子、扇子等道具进行舞蹈动作,使表演更加生动和有趣。
六、落场舞步在二人转表演结束之后,演员通常会进行一段落场舞步。
这段舞步主要是为了结束表演,向观众致谢。
演员可以选择跳跃、转身、鞠躬等动作,配合音乐和节奏,展现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艺术魅力。
总结起来,二人转基本舞步是指在二人转表演中常见的身体动作和舞蹈动作。
这些舞步包括进场舞步、对台舞步、互动舞步、舞台舞步、扮相舞步和落场舞步等。
这些舞步通过演员的身体协调和配合,展现了演员的舞蹈技巧和艺术魅力,同时也丰富了二人转表演的艺术形式和观赏效果。
浅谈二人转的艺术魅力二人转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在京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中都有衍生,并在各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人转以其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和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内容,深受观众喜爱。
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二人转扮演了独特的角色,其艺术魅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人转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
二人转的表演往往以幽默搞笑为主题,演员们通过夸张的表情、滑稽的动作和巧妙的台词,带给观众欢乐和笑声。
传统的二人转表演通常由两名演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舞台上展开一段口技对话和小品表演。
演员们通过对声音的运用和表情的夸张,使得观众不仅仅是听到了笑声,更是看到了笑脸。
这种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让二人转成为了戏曲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目光。
二人转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内容。
二人转源于民间,因此其表演内容往往反映了当地民风民俗和社会生活。
不同地方的二人转,通常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演内容。
比如山东的二人转以山东方言为基础,表演内容多以山东的民间传说、谚语、笑话为素材,富有地方特色;湖北的二人转则以湖北方言为基础,表演内容多以湖北的风土人情、农村生活为素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内容,使得二人转成为了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为观众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风貌。
二人转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特别注重口技和唱腔的技巧,演员们要在台上同时说笑话、诙谐、唱戏,并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转换角色,是一种综合了言语、动作、歌唱等多种表演形式的艺术。
演员们需要具备精湛的口才和表演技巧,才能在舞台上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让观众沉浸其中。
由于二人转通常是由两名演员共同完成,他们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成为了观众们喜爱的一部分,两人在台上的互动,更是增添了戏剧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二人转的艺术魅力也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人转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二人转的艺术魅力二人转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宋元时期,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由两个人搭档表演的形式,通过快速对唱、对打的表演方式,以及幽默风趣的台词、丰富多彩的表情和动作,以及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二人转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形式,在其上演的过程中,常常给人以欢乐愉悦之情,堪称是一种乐趣无穷的艺术表演形式。
下面就让我们来浅谈一下二人转的艺术魅力。
二人转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
二人转以其幽默而风趣的表演方式,常常使观众忍俊不禁,笑声不断。
表演者通过对唱、对打的形式,以及夸张夸大的表情和动作,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滑稽情景或小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忍俊不禁。
这种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不仅能够让观众在欢笑中得到娱乐和放松,更能够使他们在笑声中领略到二人转所传递的文化和情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精神食粮。
二人转的艺术魅力在于其丰富多彩的台词和表情动作。
在二人转的表演中,表演者不仅要有美妙的嗓音和出色的唱功,更要擅长运用丰富多彩的台词和表情动作,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体验。
通过声情并茂的台词和丰富多彩的表情动作,表演者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表达,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赋予二人转作品更为鲜活的艺术魅力。
观众在观赏二人转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领略到表演者娴熟的演技和表演技巧,更能够感受到人物形象所传递的深刻情感和思想内涵,使他们在此过程中得到心灵的震撼和感动。
二人转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二人转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之一,在其表演内容中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更能够丰富丰富现代社会文化生活,融合了古老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审美观念,使其在不断创新发展中不仅让观众得到了娱乐,更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所传递的精神内涵,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二人转正戏东北二人转是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表演形式,由两名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方式,表演出各种角色和故事情节。
它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活泼生动的表演方式和丰富多样的内容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其中的正戏更是二人转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二人转正戏是东北二人转的一种戏曲剧目,也可以称之为主戏。
正戏的编排和演出需要专业的演员和团队来完成,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精心的筹备。
正戏的题材多样,常常根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当代事件等进行改编而成。
整个演出过程中,正戏常常是压轴的节目,承载着观众对整个演出的期待。
东北二人转正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过对白、唱词和动作来传达剧情和角色的情感。
演员需要准确地掌握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体验,通过面部表情、舞姿和身体语言来展现。
同时,演员的声音要有音乐感和表演力,唱腔要准确、有力,能够抓住观众的心弦。
东北二人转正戏的演出还注重节奏和节奏感的把握。
通过快慢、高低、重轻的对比和变化,以及适当的停顿和转折,使得整个演出具有律动感和张力。
演员的配合和默契也是成功演出的关键之一,需要相互配合和互相呼应,形成整体的美感和协调。
正戏的剧情通常是情节丰富、跌宕起伏的。
它常常通过戏曲表演来讲述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并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正戏的故事常常反映社会的善恶和道德的挣扎,以及人物的成长和追求。
在表演中,演员通过不同的角色和情节,展现出东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东北二人转正戏在东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受众基础,每年都有大量的演出和观众。
不仅在舞台上受到热烈的欢迎,也在电视台和网络平台上备受关注。
正戏的成功演出离不开演员的努力和团队的支持,他们通过训练和排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和演出水平。
正戏作为东北二人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观众对东北二人转的期待和喜爱。
它不仅传承了东北地区的戏曲文化,也成为了东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符号。
通过正戏的演出,观众可以感受到从东北地区传递出的独特的情感和精神。
二人转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幽默和机智深受观众的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一些经典的二人转剧目,并探讨其中的幽默和机智所在,让读者更好地领略二人转的魅力。
一、《刘老根》《刘老根》是北京二人转的经典剧目之一,讲述了一个老百姓刘老根的生活琐事和喜怒哀乐。
该剧以幽默的语言和机智的情节展开,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嘲讽和对人性的揭示,勾勒出一个真实而又搞笑的形象。
观众在观看《刘老根》时既能感受到其中的幽默,又能从中汲取智慧和人生的启示。
二、《拗相公》《拗相公》是山东二人转的代表作品,以自虐、自嘲的方式展现了小人物拗相公的生活百态。
这个剧目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巧妙的对白,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奈和社会的荒诞。
《拗相公》充分展示了二人转的幽默和机智,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和反思。
三、《笑傲江湖》《笑傲江湖》是湖南二人转的经典剧目之一,改编自金庸先生的同名武侠小说。
该剧通过对武侠故事进行二人转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幽默效果。
演员们运用自己的悟性和创造力,将原本紧张刺激的武侠情节变得轻松愉快,让观众在欣赏精彩武打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四、《张天师》《张天师》是河南二人转的代表作品,以民间传说中的道士张天师为主角,讲述了他与各种鬼怪斗智斗勇的故事。
该剧融合了神话、历史和戏曲元素,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展现了张天师机智过人的一面。
观众在欣赏《张天师》时既能感受到其中的幽默和机智,又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论:二人转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幽默和机智深受观众的喜爱。
经典的二人转剧目如《刘老根》、《拗相公》、《笑傲江湖》和《张天师》等,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巧妙的对白,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能从中思考和反思。
二人转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智慧的传递和生活哲学的体现。
在今天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不妨通过欣赏二人转的幽默和机智,让自己放松心情,体验生活的乐趣。
东北二人转大全东北二人转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源于东北地区,以其幽默、风趣、生动的表演风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在东北地区,二人转被称为“二人台”,它是一种通过对唱、对打、对腔等形式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通常由两名演员进行表演。
在东北地区的农村,二人转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常常在集市、庙会、婚礼等场合进行表演,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单口相声,也有对口相声,有的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表演,有的以唱段的形式进行表演,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
二人转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既有对时事政治、社会现象的讽刺,也有对生活琐事、家庭矛盾的描绘,既有对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的演绎,也有对爱情、友情、亲情的歌颂,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生活,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演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口才和表演技巧,需要能够随机应变,根据观众的反应进行即兴表演,这对演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同时,演员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表演经验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才能够将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艺术的表现,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二人转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些二人转表演团体开始尝试将二人转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推出了一些新颖的节目,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同时,一些二人转表演团体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直播表演,使二人转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总的来说,东北二人转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在东北地区深受欢迎,也逐渐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东北人民的智慧和幽默,传承了东北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二人转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搞笑二人转大全二人转是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多种元素的组合,以幽默、夸张、生动的方式表现出人物形象和情节,给人以欢乐和启迪。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些经典的搞笑二人转,让大家一起开怀大笑。
1.《打架》。
A,你干嘛呢,干嘛呢?你干嘛非得跟我打架呢?B,我干嘛?我干嘛?我不是你老婆,我不是你老婆!A,你说什么?你说什么?你这是什么意思?你这是什么意思?B,我这是什么意思?我这是什么意思?我这是什么意思你都不懂?A,我不懂?我不懂?你给我解释一下,你给我解释一下!B,我给你解释?我给你解释?我跟你解释个屁!2.《相亲》。
A,你好,你好,我是来相亲的。
B,相亲?相亲?你是来相亲的?你看看你,你看看你!A,我看看我?我看看我?我有什么问题吗?我有什么问题吗?B,你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问题?你问问你自己吧!A,我问问我自己?我问问我自己?我到底有什么问题?B,你到底有什么问题?你到底有什么问题?你还真不知道?3.《买菜》。
A,你给我买菜去了没有?你给我买菜去了没有?B,我给你买菜?我给你买菜?我去了哪里?A,你去了哪里?你去了哪里?你不是说你给我买菜了吗?B,我给你买菜了?我给你买菜了?我哪有时间去买菜?A,你哪有时间去买菜?你哪有时间去买菜?你不是说你去了吗?4.《偷鸡》。
A,你偷鸡了吧?你偷鸡了吧?你看你嘴巴上的油!B,我偷鸡?我偷鸡?你看你手上的毛!A,你看我手上的毛?你看我手上的毛?我是鸡吗?B,你是鸡?你是鸡?你不是鸡,你是鸭!5.《抢劫》。
A,抢劫!抢劫!把你的钱包交出来!B,我的钱包?我的钱包?你有病吧你!A,你有病?你有病?你还敢反抗?B,我敢反抗?我敢反抗?我可是警察!以上是一些经典的搞笑二人转,它们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对话,给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多一些欢笑,让快乐成为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风景线。
二人转,旧时叫蹦蹦,其母体是产生于辽南的地秧歌。
它主要流行于辽阳、鞍山、海城、大石桥等地区,约有近200年的历史、表演上载歌载舞,演出形式有“单、双、群、戏”四大类型。
“单”是单出头,也叫独角戏。
一人演唱,既表演剧中的主人公,也时而模拟未出场的其他角色。
故有“一人一台戏”的说法。
“双”是“双调”,即二人转。
女为旦角,男为丑角,二人有说有唱,不管故事中有多少人物,都由男女二人“分色赶角”,故有“千军万马,全靠咱俩”之说。
“群”是群唱、群舞、坐唱等形式,集体表演。
但大多数节目,仍由男女一对主角领唱领舞。
传统戏《大观灯》中就有集体大秧歌场面,但还不是独立的艺术形式,解放后才发展成独立形式。
“戏”是指三五个角色的拉场戏,即以喇叭戏为主的四五人混场,以唱为主,讲求气口和节奏,以平板夺字为特点。
二人转表演技巧讲究“唱、说、做、舞”四功,外加一绝(绝技)。
“唱”功讲究韵味厚,字句清,音色美,气力足。
艺人说:“唱说做舞,以唱为主。
”二人转曲牌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
演员要根据剧中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需要,来安排不同曲牌,运用不同唱法,方能使词曲结合,水乳交融。
“说”功主要是“说口”。
“说口”类似相声,男逗女捧,要滑稽幽默,俗不伤雅。
一般演出是开场先唱小帽儿(东北民歌),接着“说口”把观众逗乐了,最后才演唱正文。
此外,还有正戏中的“对白”、“背白”、“插白”、“念白”等各种道白,也在说功之内。
“做”是指做派身段,包括面部表情和体型动作。
演员要“装龙像龙,装虎像虎”,“装文像文,装武像武”,除了要表现出人物的各种感情外,还要吸收一些戏曲的身段表演。
但又与一般戏曲不同,讲究“以虚代实”,“拿轻比重”。
如右手托腮,表示入睡,一把扇子可代刀枪棍棒,要求神似,点到为止。
“舞”是舞蹈。
二人转原有舞蹈,多来自民间大秧歌,基本动作有跳跃、走动、翻身、扭摆、错步、转身、扇肩、抖腕等等。
老二人转开头的“浪三场”,讲究“头场看手、二场看扭,三场功夫全在走”。
东北二人转特点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特色表演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尤其在吉林、黑龙江、辽宁等省份广为流传。
它以滑稽幽默和真实生活的刻画为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一、简介东北二人转是一种由两位演员表演的戏曲形式,通常一个扮演男性角色,一个扮演女性角色。
演员们通过对话、歌唱、舞蹈等方式,以幽默风趣的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同时还会加入许多生活化的细节和笑点,让观众乐不思蜀。
二、流派东北二人转有多个流派,其中以吉林流派和黑龙江流派最为著名。
吉林流派的表演风格独特,强调快节奏和诙谐幽默,以小品和对口相声脱颖而出。
黑龙江流派则更偏向于歌舞元素,演员们擅长歌唱和舞蹈技巧,通过动感的节奏和优美的动作表演,吸引观众的眼球。
三、幽默与滑稽东北二人转的最大特点就是幽默和滑稽。
演员们以夸张的表演手法,把平凡的生活情节变成了令观众捧腹大笑的娱乐节目。
他们常常运用夸张的动作、夸张的音调、夸张的表情来刻画角色,让观众在欢笑之余更能体会到剧情的乐趣。
四、真实生活的刻画东北二人转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在于它对真实生活的刻画。
演员们以东北方言演唱、对白,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琐事的描绘,展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东北二人转可以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找到共鸣。
五、社会风气的批判除了体现生活的喜剧面,东北二人转也常常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方式来批判社会风气和不良现象。
他们会以生动的方式披露社会上的不公和不合理,通过让观众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间接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六、传承与发展东北二人转虽然在各种传播方式的冲击下正在逐渐减少观众的数量,但仍然有不少演员坚持着传统形式的演出,并致力于传承和发展这个艺术形式。
他们会结合现代社会的元素,创作出更有时代感的剧目,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加入到东北二人转的爱好者行列中。
总结:东北二人转以其滑稽幽默、真实生活的刻画、社会风气的批判等特点,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枝奇葩。
编辑本段东北二人转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
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在历史上有“小秧歌”、“双玩意儿”、“双调”、“边曲子”、“蹦蹦”等称谓。
二人转一名始见于1934年的《泰东日报》,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前,才统称为二人转。
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
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
东北二人转以唱为主,有舞有做又有“说口”,它幽默热闹,粗犷泼辣,有浓厚的东北色彩。
它的唱词与鼓词相似,长的达千句,短的二、三句,一般的二、三百句。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
二人转音乐以九腔十八调七十嗨嗨之称,其主要腔调有“胡胡腔”、“柳子腔”、“嗨嗨腔”、“二窝子腔”、“迷子腔”、“喝喝腔”、“茉莉花调”、“铺地锦调”、“鸳鸯扣”、“小拜年”、“茨儿山”、“叫五更”、“文嗨嗨”、“武嗨嗨”、“十三嗨”、“喇叭牌子”、“句句双”、“五匹马”、“满堂红”、“柳青娘”、“红柳子”、“三节板”、“穷棒子调”、“四平调”、“大悲调”、“小悲调”等。
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多样,有分段轮唱、分句,化唱、一句分唱、接唱、对唱、帮唱、一人帮唱、众人帮唱等。
二人转名词解释二人转是一种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以东北农村流行的民间小调为基础,唱腔质朴、通俗易懂。
二人转又名过口、双玩艺、蹦蹦,在早期东北二人转的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转椅子”的演出方式。
现在二人转中所指的转椅子实际是演出中武场子中的扎场(大板胡)和走边,当地叫作“旋子”。
转椅子是在二人转演出时,因剧情的需要而临时组成的一个特殊的戏剧表演形式。
一般有五把椅子,正对着舞台,演员坐在每把椅子上,扮演各自的角色,就能连贯地演一个完整的戏。
通常情况下都是由两个人完成。
其中一人扮演出主角,另外一人扮演配角。
二人转演员平时训练中也有“串椅子”的形式。
就是说演员在排练时,可以随意地穿梭于几把椅子之间,自然地将自己融入到表演当中。
同时也起到了相互交流的作用。
这些坐在椅子上的演员,后来被称作为“椅子功”,这个表演形式现在已经成为东北二人转舞台表演的标志。
看二人转演员表演技艺时,台下观众要在不干扰演员表演的前提下,适当掌握自己鼓掌、喝彩的力度。
既不能将手中的扇子打开,拍得啪啪直响,也不能目瞪口呆,面无表情,给演员造成心理压力。
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曾多次强调:“好戏一定要捧,烂戏一定要摔。
”意思是说,一部好戏,观众看得非常舒服,必须要有鼓掌声、喝彩声,否则观众会觉得失望;而一部糟糕的戏,即使台上演员如何卖力,台下观众依旧鸦雀无声,那么这样的戏即便台上演员再卖力气,演得再投入,观众也很难为他们鼓掌加油。
如果鼓掌喝彩,反而会影响观众的欣赏情绪,打乱演员的表演节奏,甚至使演员感到难堪。
二人转舞台上的“摔打出手”实际上与京剧表演中的“甩发”、“水袖”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虽然是表现男女之间的亲昵关系,但只限于剧中主要角色间才有,并且在甩发、舞袖等动作中,还包含有打斗内容,例如老丈母娘“夺女婿”的情节。
唱,是二人转演员的最重要的特长之一。
二人转演员必须具备歌唱的能力。
“好嗓子”是衡量一个二人转演员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人转八大扯一、概述二人转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幽默搞笑的对话、夸张滑稽的表演而闻名于世。
而八大扯则是指二人转中最具特色的八个扯皮段子,以其巧妙的言辞和独特的表演风格,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笑。
本文将介绍二人转的发展历史以及八大扯的魅力所在。
二、二人转的发展历史二人转起源于中国北方,古称“北曲”或“京剧快板”,最早流传于明朝。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转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既保留了原有的表演元素,同时也加入了更多的创新与发展。
二人转以其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深受观众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八大扯的由来八大扯是二人转中的精华部分,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八大扯包括“从民初扯到三国”,“两个老头去找抗日英雄”,“二人转风景协会”,“外卖员大战地下党”,“张云雷场座失手惹祸”等八个经典的扯皮段子。
这些段子以其独特的主题和富有创意的对话,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四、八大扯的魅力所在1. 幽默搞笑八大扯以幽默搞笑作为其核心特色,通过巧妙的言辞和夸张滑稽的表演,将观众带入一个荒诞又欢乐的世界。
演员们用精巧的台词和动作,让观众忍俊不禁,笑声不断。
2. 独特的表演方式八大扯采用了独特的表演方式,演员们通常以两人对话的形式进行表演。
他们通过妙语连珠、顶嘴、互相调侃等手法,使得对话更加生动有趣。
他们的动作表演也非常夸张,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将观众带入情景,增强了戏剧的魅力。
3. 深入生活八大扯的剧情通常都是以日常生活为背景的,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和讽刺,展现了人生百态。
观众在笑声中,也会对其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弊端产生思考,从而更加贴近生活。
五、二人转与八大扯的现状二人转和八大扯在中国北方地区一直流行至今,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
在各种文化演出和综艺节目中,二人转和八大扯都有出色的表现。
很多年轻的演员也加入了二人转的行列,并通过创新与突破,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什么是二人转?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儿、蹦蹦、东北地方戏等。
二人转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三百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属于走唱类曲艺。
现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
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
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二人转演出形式也并不仅仅只是两个人转,它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植根于民间文化的二人转,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
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其独特魅力。
由著名演员赵本山净化为绿色版本之后始得以上台面,
并以《刘老根大舞台》为基地发扬光大。
有人对此表示赞赏,也有人认为其失去了田间地头二人转的乡土味道。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东北地区广泛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文化表达方式。
它以幽默风趣的表演、夸张的动作和生动的语言,体现了东北人民豪爽、乐观、热情的性格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东北二人转最早起源于清代,起初是一种街头艺术表演形式,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舞台表演艺术。
它的表演者一般由两人组成,一男一女,男扮女装,女扮男装,他们通过对话、歌唱、舞蹈等方式,诙谐幽默地讲述一些生活故事,反映社会风俗和民间文化。
东北二人转的剧目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是传统的故事、历史传说,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小事情、笑话等,无论是什么题材,都能够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娱乐。
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人物形象夸张,演员在表演中通常会夸大其词,以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二是语言风格幽默,东北人的口音和方言本身就具备幽默的效果,演员在表演中通常会加强口音和方言的使用,使得笑话更加生动有趣。
三是歌舞表演精彩,东北人热爱歌唱和舞蹈,所以东北二人转中经常会搭配歌舞表演,增加观赏的乐趣。
东北二人转所呈现的也不仅仅是演艺形式,更是对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一种传承和演绎。
东北是中国的一个边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东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
东北人性格豪爽,喜欢交际和娱乐,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而东北二人转正是通过它独特的表演方式,将东北人的性格特点和民俗文化传达给观众,成为东北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东北二人转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近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不仅在东北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崇。
许多东北二人转节目和演员在各种文艺活动中频繁亮相,为观众带来无穷的欢乐和回忆。
同时,东北二人转也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非遗文化代表,得到了国家级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幽默风趣的表演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东北人民豪爽、乐观、热情的性格特点。
东北二人转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
“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
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浑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
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
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二人转唱腔曲牌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
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
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很多,计有三百多个。
艺人有“四梁四柱”之说。
“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钢鉴》、《清律》、《浔阳楼》和《铁冠图》。
“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厢》、《兰桥》、《阴魂阵》和《李翠莲盘道》。
这也是二人转艺人的拿手曲目。
此外,还有《双锁山》、《华容道》等。
近几十年来,又有大批的新创作曲目,如《丰收桥》、《接姑娘》、《柳春桃》等,均深受欢迎.二人转伴奏分文场和武场,文场是指没有锣鼓的伴奏,武场加锣鼓。
1.常见的乐器(1)唢呐俗称喇叭,东北唢呐从音高上大致分为高中低三种,二人转主要用以伴舞和托腔,可造成欢快,红火,大喜大悲的舞台气氛。
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
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
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
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
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
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在民间中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
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
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
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荤段子”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
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
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
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
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
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黄色”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
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点色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
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娱乐精神。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
二人转的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
“四功”即唱、说、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
四功“唱”为首,高亢红火,风趣幽默,讲究味、调、劲;
“说”指说口,多采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以插科打浑为主,机智灵活;“扮”则指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假乱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称奇。
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
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
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
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特别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电声乐器等也已揉进二人转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一门综合曲艺形式,表演形式与唱腔也更加丰富了。
二人转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
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随着女演员的不断增多,男串女装的现象也已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