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133.20 KB
- 文档页数:2
螺旋CT对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方法:患者采用螺旋CT 对胸部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必要时行薄层扫描,发现16例肺动脉栓塞。
结果:16例肺动脉栓塞的CT表现:①6例栓子位于血管中央,呈中心性充盈缺损;9例栓子附着于管壁一侧,呈不规则状充盈缺损;2例栓子完全阻塞肺动脉。
②肺动脉主干扩张8例,右心室增大6例。
③肺缺血表现3例。
④肺梗死表现5例。
⑤胸腔积液8例。
患者经对症治疗后,10例病情好转出院,6例死亡。
结论:螺旋CT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但对于亚段及远端肺动脉内血栓敏感性有限。
标签:肺动脉栓塞;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周围静脉内血栓脱落入肺动脉引起的肺动脉主干及分支的栓塞[1]。
此病在西方国家常见,仅次于肿瘤和冠心病,居第三位[2],在我国则相对少见。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的发病有增多的趋势。
大部分肺动脉栓塞患者可无症状,但也可导致突然死亡,而肺动脉栓塞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均较高[3-4]。
据文献[5-8]报道,肺动脉栓塞的漏诊率达67%~79%,病死率达20%~30%,其中,44%死于症状发生后15 min,22%死于2 h内。
如能快速诊治,病死率可降至8%。
我院自1999年开始采用螺旋CT扫描对临床怀疑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进行诊断,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CT改变,探讨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螺旋CT诊断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男女比例为1.3∶1,年龄25~93岁,平均58岁。
临床表现为突发胸闷、呼吸困难、胸痛8例,心脏疾病5例,外科手术后4例,义务献血时血液反流、空气反流导致栓塞1例,有高血压病史7例。
5例行B超检查,3例提示深静脉血栓,2例未见异常。
5例行心脏彩超检查,2例提示肺动脉高压,1例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心包积液,1例未见异常。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10006)冯敏张卫东周星帆王书智毛存南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目前急性肺血管栓塞已成为我国常见心血管疾病,每年约29.64万例死亡[1]。
本研究回顾29例PE患者图像,分析其表现,比较不同重建图像的效果,探讨多层螺旋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在PE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2008年1月到2012年6月我院资料完整PE患者29例。
其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32~80岁,平均(56±7)岁。
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胸闷、胸痛、咳嗽、咯血,其中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产后,1例肝癌术后,2例下肢外伤后。
1.2检查方法:CT检查采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16层螺旋CT机。
扫描条件:探测器准直16mm×0.75mm,螺距1.00~1.25mm,电压120kV,电流220~300mA。
注射及触发: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100~150 mL,注射速度3.0~3.5mL/s。
轴位扫描完成后,原始数据送工作站,作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
2结果29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的效果,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肺叶动脉、肺段动脉显示良好。
左右肺动脉受累24例,29例均有肺叶动脉、肺段动脉受累。
CT表现为肺动脉及其分支完全阻塞或充盈缺损,部分病例局部血管可见增粗。
此外,19例可见胸腔积液,3例可见受累动脉相应肺组织实变,考虑为肺梗死。
CT轴位图像能很好显示血管及其周围结构,但整体观较差。
MPR能从各个方向上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可以显示受累血管全长,较CT轴位图像直观,但对血栓的显示对比度稍差。
本组病例采用层厚15mm的MIP重建图像,整体观好,对于血管内充盈缺损显示清晰,优于MPR图像,但对肺内病变显示不佳。
多层螺旋CT(16排、64排)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作者:熊文亮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R8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266-01【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技术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机(Toshiba aquilion16、GE Light Speed VCT)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15名患者进行平扫+增强扫描,并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三维重建,以观察血栓累及的部位,表现形式及其他改变。
分析 15例受检者肺动脉主干至段肺动脉的显示率为100%,对亚段及5级肺动脉的显示率约70%。
其直接征象:部分性充盈缺损;附壁性充盈缺损;中心性充盈缺损即轨道征;完全阻塞;间接征象为局限性肺纹理稀疏;“马赛克”征;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肺梗死。
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肺动脉栓塞部位和血栓栓子的形态,因此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无创、快速、敏感性高,应当作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血管造影术重建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症,其中发生肺出血或坏死者称肺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血管性疾病。
由于PE缺乏特异性症状与体征,与冠心病、心肌梗死、胸膜炎等疾病临床表现相仿,顾临床上发生漏诊率和误诊率普遍较高。
近年来,随着CT技术发展和图像后处理软件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安全可靠无创的诊断方法,不但对诊断中心性肺动脉栓塞十分有效,对周围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敏感性也很高。
2009年6月—2011年4月份我们对15列肺动脉栓塞患者行CT肺血管造影成像检查,并对PE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PE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超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肺栓塞的78例患者行ct血管造影检查,以多种检查结果及溶栓治疗效果为金标准,评价ct检查的精确性。
结果:螺旋ct血管造影共发现栓塞动脉1167支,其中中央性盈缺140支,完全性盈缺357支,偏心性盈缺670支。
综合其他相关检查及临床治疗效果共确定49例肺栓塞患者,ct检查的敏感度91.8%,特异度86.2%,真确度89.7%,阳性预测值91.8%,阴性预测值86.2%。
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肺动脉及其分支显示较为清楚,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敏感度、特异度较高,可作为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关键词】螺旋ct;肺栓塞;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中图分类号 r56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7-0045-02肺栓塞是由血栓、羊水、脂肪、空气等多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所致。
其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发病率居第3位,死亡率较高。
早期诊治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患者死亡率可降至10%以下。
但国外报道肺栓塞的误诊率高达73%,国内误诊率也近80%。
而螺旋ct由于其较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而逐渐在肺栓塞的诊断中崭露头角[1],文献[2-4]报道其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
本研究分析了78例疑似肺栓塞患者的ct检查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8例临床高度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25~79岁,平均(55.4±17.2)岁;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痛、呼吸困难、痰中带血、咯血、发热、紫绀、气促、胸闷等。
其中63例患者存在双下肢肿胀,57例患者同时合并有下肢静脉血栓,5例有外伤病史,1例剖宫产术后,3例恶性肿瘤患者。
所有患者均存在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都行下肢深静脉b超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18例行mri检查,10例行放射性核素灌注扫描,9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多层CT联合成像的诊断价值。
方法31例患者行CT肺动脉血管造影,其中15例同时行下肢深静脉联合成像,采用16层螺旋C T,l.25 m m×16模式采集,注射对比剂120~150m l,注射流率3.5~4.0m l/s,肺动脉延迟2O~25秒扫描,下肢静脉延迟15O~180秒扫描。
并结合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共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16侧,肺栓塞31例51 处,其中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存在15例。
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联合成像可一次性评价肺动脉和下肢静脉,是肺栓塞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关键词】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095-02肺动脉栓塞简称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P E是常见的心肺血管病,死亡率高达20%~30%, 但若能及时诊断、及时治疗,病死率可以降至8%[1]。
据报道90%以上的肺动脉栓子来源于下肢和盆腔深静脉[2],而PE病人中有49%发现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3]。
我们运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一次性诊断肺动脉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获得较好效果,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共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33~77岁,平均56岁。
经超声多普勒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 T)16例,骨折病史8例,肺癌1例,剖腹产术后1 例,不明原因5例。
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肿16例,胸痛、咯血、呼吸困难27例。
其中18例行下肢深静脉造影。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16多层螺旋CT,用高压注射器自肘静脉注入对比剂碘海醇300m g I/m l 120~150 m l,注射速度4m l/s,肺动脉CTA延迟时间为18~24 s,扫描范围肺尖水平至膈肌水平,下肢静脉延迟时间150~180s,扫描范围为双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水平至膝关节以下5cm,扫描速度:0.5s/圈,重建层厚1.25mm, 重建间隔为1.2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