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起源于儒家学说

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起源于儒家学说

我们都知道,以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为标志的法国大革命促成了制宪会议于1793年制定了法国《宪法》及其所附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确立了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按照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前夕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一大批思想开明的人物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是真正促成法国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些启蒙思想家领导的启蒙运动就是法国大革命的先声。

按照后世公认的结论,西方世界的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则是伏尔泰,“伏尔泰启蒙了西方”是迄今为止人们公认的看法。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伏尔泰的民主自由思想又来自哪儿呢?也就是说,是谁启蒙了伏尔泰呢?

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据说,伏尔泰盛赞“孔子是真正的圣人”,他二十余年如一日地在家中悬挂孔子像。可见,是孔子启蒙了伏尔泰!

除了1793年制定的法国《宪法》及其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外,1795年制定的法国《宪法》所附《人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把外国先哲的格言写入宪法,这可算第一例。正宗的儒家学说当时在法国的自由民主人士中受到推崇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据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论语》中的经典如今十分醒目地镌刻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大厅里,被誉为处理国家关系的“黄金法则”。

是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自己不喜欢受人压迫你就不要去压迫别人!自己喜欢自由你就要也给人家自由!《论语》第12章第2段写道:“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段话意思就是: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

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在《论语》中不止出现一次,《论语》第15章第24段写道:“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意思就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根据考证,这句话的起源早于孔子,比如,《管子?小问第五十一》记录的管仲与齐桓公的对话中就有“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这么一句,而管仲出生时间比孔子早170多年,管仲死后近百年孔子才出生。我们可以认为,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当时流行的一句谚语,只是孔子把他收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作为对“仁”、“恕”的一种解释。

近来我发现有不少人总把儒家学说与西方的自由民主对立起来,其实,这是一种很无知的表现。实际上,西方的自由民主恰恰是儒家学说对西方的输出而形成的!虽然我没啥证据,但我可以武断地认为,世界级的大恶魔、独裁专制的代表人物希特勒、斯大林绝对不可能是精通儒家学说的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