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斯蒂格利茨

斯蒂格利茨

斯蒂格利茨
斯蒂格利茨

新发展经济学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摘要:建立在信息不完全和需要付出成本环境中的理性农民基础上的农业组织理论对欠发达国家中存在的大量不同现象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释。该理论提供了两点见解,即为什么分成租制(sh盯ecropping)如此普遍以及为什么它呈现出它所具有的特定形式;该理论还对信贷市场与土地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结(interlinkage) 以及成本分担(costshareing)之间的相互联结提供了一种解释。本文认为,同相互竞争的其他理论相比,这个理论对这些现象提供了一种更好的解释。这个理论可以被看作对一个更为一般的范式即“不完全信息范式”(the imperfect informationp咖digm)的一次重要的应用,而“不完全信息范式”有助于解释各种不同背景下的经济现象:包括在竞争、寡头垄断和垄断背景中的经济现象;在劳动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产品市场背景中的经济现象;以及在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背景中的经济现象。

一、引言

在过去的15年中,我一直在试图构建一个与欠发达经济和发展过程相一致性的观点,来判别它们与更为发达的经济相比在哪些方面相似,在哪些方面不同(以及为什么不同)。①在这里,我甚至还不能就这些观点给出一个概述。我被要求做的事情是提供与乡村部门的组织相关的一种看法,并解释为什么我(或者其他人)应该“相信”这些理论,或者至少是这些理论为什么比一部分广泛讨论的可选择的理论更为合理。

我的思路包括5项主要的原则:

(1)个人(包括在欠发达国家乡村部门中的农民)是理性的,也就是说,他们是以一种(合理的)一致的方式——即一种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方式——而采取行动。

(2)信息是需要支付成本的。这一点有许多重要的含义。个人不能获得完全的信息,因此,他们的行为可能明显地不同于假如他们拥有完全信息情况下的行为。当个人从事交易时(购买劳务、增加贷款、租用土地或牲畜)有关这些交易项目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于是,出现完全信息的合意的交易是不可能发生的。与此同理,如果某些合约,比如以某种标准履行某种服务,尤其是事后(expost)要弄清楚这些服务是否履行或者履行的质量是否很好是需要支付成本的话,那么,这些合约也许是不可行的。

(3)制度的改变反映了这些信息(以及其他交易活动)的成本。因此,制度不能被认为是外生的,而是内生的,而环境中发生的变化有可能导致制度结构变迁的滞后。

(4)但是,个人是理性的以及制度是可以调整的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经济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市场经济的效率只有在阿罗和德布鲁所探讨的特定的环境集之下才可以达到。这些环境集包括一整完整的市场集和完全信息假设,该假设如果在更为发达经济中受到质疑的话,那么,该假设在欠发达国家中显然是不适合的。欠发达国家经济与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市场相伴随,这种经济几乎总是受约束的帕累托低效率,也就是说,存在着一系列税收和补贴,它们使得每个人的境况得以改善(参见格林沃德和斯蒂格利茨(GrenwaldandStiglitz),即将发表)。

(5)这意味着存在着政府的潜在作用。也就是说,政府能实现帕累托改进,假如第一,政府对经济结构有充分的了解;第二,那些负责实施政府政策的人至少与私人部门中的人有同样多的信息;第三,那些负责设计和实施政府政策的人被激励去引导政策,以便实现帕累托改进,而不是——例如——对收入实行再分配(要么把收入从穷人转向富人,要么反之亦然,甚至要么把收入从其他人那里转向他们自己),这常常造成国民产出的巨大损失。包括激励问题在内的信息问题在公共部门和在私人部门同样重要;我们对私人部门中的信息问题已经做了很好的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问题在公共部门中不会出现。这些说法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我们在推荐特定的政府行动时应保持谨慎,这些特定的政府行动旨在弥补市场中某些被观察到的低效率。

二、乡村组织理论的基本要点

在这一节,我希望对以上谈到的关于乡村部门经济组织的一般思路做一个概述。在不同的欠发达国家中,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不同的制度安排。一个令经济学家长期以来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分成租制(sharecropping)。有关分成租制的早期观点认为它是一个无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工人所得到的要低于他的边际产品价值,因而他没有足够的激励去付出努力。问题在于,这样一个看似无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怎么能存在如此长的时间(而且为什么这样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在不同的时间、在如此多的不同地点会如此盛行呢?)。对于那些即使只相信一点点经济理性的人来说,必须找到某些解释。

一个可以想到的解释是农民比地主更厌恶风险;如果工人从地主那里租用土地,他们将不得不承担所有的风险。虽然工人的风险厌恶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但这种解释并不全面:存在着可供选择(也许是更有效率)的分担风险的安排。特别是,在

工资制度下,地主承担了所有的风险,工人无任何风险。在地主和工人之间任何程度的风险分担,都能够通过工人对自己的时间划分为作为一个获取工资的工人(wage-laborer)工作以及在他自己的土地上工作或租用土地工作来实现。

另外一种对分成租制进行解释的主要内容是,在面临昂贵的监督成本的情况下,分成租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激励制度。由于在工资制度下,工人所得到的报酬同他的产出没有直接联系,于是,地主必须动用资源来确保工人实际上在工作。在分成租制度下,由于工人的报酬直接取决于其产出,他有某种激励去工作。这种激励也许不如假如他们自己拥有土地的情况下那么强烈(比如说,由于他只能得到产出的一半);但是,这不是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选择。这样一来,分成租制提供了界于租赁制度和工资制度之间的某种折中:在租赁制度下,激励是“正确”的,但是所有的风险都由工人来承担;而在工资制度下,地主在承担风险方面处在一个更佳的位置上,并承担了所有的风险,但在这种制度下,只有通过把支出用在监督上努力才能维持下去。这种新的见解(斯蒂格利茨,1974)把传统的对分成租制的批评转到了关键问题上:分成租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相对于相关的选择例如工资制度来说,具有激励的特性,正因为这种特性分成租制才会被采用。

然而,那种认为租赁制度提供了正确激励的观点并不完全准确。租赁制度确实对付出努力的决策提供了正确的激励。但是,佃农除了要作出涉及努力的决策之外,还要作出其他许多决策;他们作出的决策涉及技术的选择、肥料的使用、收割的时间等等。这些决策对与产出相关的风险施加影响。例如,许多高产的种子品种有一个高的平均产出,但却对降雨量更为敏感。任何时候只要存在着一个有限的违约可能性(也就是说,佃农不支付所承诺的租金)的时候,那么在租赁制度下,佃农就不会有与这些决策相关的正确的激励。当然,在无限责任(with unlimited liability)条件下,工人要被迫承担所有的成本。即使在佃农做出了所有“正确的”的决策的情况下,他也许仍然无能力支付其租金,而且由于难以确认个人是否承担了“不必要”的风险,大多数社会在转让无限责任方面都很勉强,或者采用诸如将债务人投入监狱这类极端手段,以确保个体不去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因此,由佃农承担的风险成本的部分实际上由地主来承担。而在分成租制下,地主和佃农所面临的风险是相同的。

这样一来,分成租制可以被看作是为了对如下方面作出反应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这些方面是:第一,在工人这方面是厌恶风险的;第二,当佃户显然没有能力支付地租时,强迫佃农支付地租的能力(愿望)是有限的;第三,监督佃农行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或者这样做需要支付很高的成本)。

这个一般性的理论已经扩展到了一些研究方向上,这里我只讨论其中的三个方面:成本分担、相互联结(interlinkage)和技术变迁。

在许多情况下,除了劳动和土地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投人品,例如牲畜或肥料。应该如何支付这些投入品?很明显,如果工人支付所有的费用,而他只能得到收益中的一部分,他将没有足够的激励对这些其他的投人品提供供给。成本分担就成了一个被提议的补救办法。如果工人获得50%的产出,并且支付50%的成本,这似乎对他来说是一个正确的激励:收益和成本都承担一半。

但是事实上,虽然成本分担等于产出分享的做法司空见惯,但是并不很普及。我们如何解释这些偏离于那些看起来既简单合理又能确保经济效率的规则的现象呢?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再一次返回到我们关注于不完全信息的作用的一般理论框架上来。首先,很明显,如果增加肥料扩大了劳动的边际产出并因此而诱导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的话,地主可能要求佃农提供多于他在50--50规则之下所愿意提供的肥料。需要记住的是,地主的主要问题在于他不能直接控制工人的行为;他必须诱导他们努力工作。分成租制之所以被采用的原因在于,它提供这类额外的激励。

但是,如果成本分担的安排能够被执行的话,那就意味着支出能够被监督;而如果支出可以被监督的话,就没有必要实行成本分担;相反,合同条款将会是仅仅对不同的投入水平作出详细的规定。但是,从特定意义上说,在有关当前环境方面,工人比地主拥有更多的信息(按照流行的术语,我们应当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一份明确规定了投入水平的合同无法适应正在发生变化的环境。有关成本分担的合同为有关这些需要适应的方面提供了能力和激励,因而比简单地规定投入水平的合同更有效率。①

在许多欠发达国家中的经济组织的另一个方面是市场的相互联结(thein-terlinkageofmarkets):地主还可以提供贷款(而且他也许还会提供食品和投入品)。我们怎样解释这种相互联结呢?有人断言,它只是地主剥削其工人的另一种方式。我们随后将对这些可供选择的解释进行评价。就现在而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一般理论能够(在竞争性环境下和非竞争性环境下)对相互联结的盛行作出解释。我们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地主在诱导工人努力工作和做出对他来说“正确的”决策(关于技术的选择等)这两个方面所遇到的难题。相类似的难题也出现在贷款者方面。贷款者所关心的是借款者将在贷款上违约。违约的可能性部分地取决于借款者所采取的行动。于是,佃农一借款人(tenant-borrower)的行动对贷款者和地主都将产生影响。

也要注意到,同地主签订的合同条款将影响贷款者,反之亦然:例如,如果地主能够通过提供更多肥料的方式来减少违约发生的可能性的话,则贷款者境况将改善。借款者的行动(就努力程度和对技术的选择而言)可能因个人负债而受到影响,以致于地主的(预期)收入可能因负债的数量(以及条件)而受到影响。似乎在地主的行为和贷款者的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而且也许是重要的外部性。任何时候,只要存在着这来外部性,一个自然而然的市场解就是把外部性内在化,而这恰恰正是市场相互联结所做到的。②

这样一来,相互联结是由于追求经济效率的愿望所驱动的,而不一定是由进一步剥削工人的愿望所驱动。

反过来看,相互联结已经被人们与地主有抵制有利可图的创新的激励联系在一起。例如,巴杜瑞认为③,地主兼债权人(1andlords-cum-creditors)可能抵制创新,这是因为创新减少了对贷款的需求,并由此减低了他们作为债权人而获取收入的能力。布雷弗曼和斯蒂格利茨①则表明,没有任何假设认为创新会导致对贷款需求的减少。贷款被用来对跨期收入起平滑作用(smoothincomeacrossperiods),而且在完全说得通的条件下,创新要么可能增加对贷款的总需求,要么可能减少对贷款的总需求。但是,他们进一步认为,贷款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动,这与问题无关。

中心问题只是在于,创新是把与经济相关的效用可能性边界(economical—1yrelavantutilitiespossibilities schedule)向外推移还是向内推移。给定其他人(例如工人)的(预期)效用水平不变,效用可能性边界所给出的是一个群体(例如地主)的最大化的(预期)效用水平。与经济相关的效用可能曲线考虑到了信息问题,到目前为止信息问题一直是我们讨论的中心,例如,在伴随着分成租制的环境下,对个人的激励事实上与他们在监督无需支付成本的环境下的激励是不同的。与监督无需支付成本相伴随的效用可能性边界可能沿着一个方向移动,而与经济相关的效用可能性边界则可能沿着另一个方向移动。于是,例如,存在着这样一类创新,它们在每一个投入水平上增加了产出,但与此同时,又使得监督一激励问题恶化。这样的创新可能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地主们将会抵制他们本来就应该抵制的这类创新,虽然从“管理”的观点看,这类创新也许看起来是需要的。

对于采用创新来说,相互联结的结果——从这个观点来看——是含糊的。有些创新在存在相互联结的情况下将会被采用,但在不存在相互联结的情况下将不会被采用,反之亦然;但是,创新对贷款需求的效应似乎并不起关键作用。

虽然地主对一项能够带来激励一监督后果的创新(thein centive- monitoring cones quences of aninnovation)表示担忧是正确的,但是,人们不应当匆忙得出结论说,要么地主们集体地做出了使其自身福利达到最大化的决策,要么地主们总是会做出具有社会效率的决策(the sociallyefficientdecision)。在一个竞争性环境中,如果在现价水平上(例如根据合约条款等)对地主来说采纳某一项创新是有利可图的,该地主将采用这一创新。当然,当所有的地主们都采用了这一创新,价格(合约条款)将发生变化,而且这些价格可能会按地主们受到不利影响的方式发生变化。②在一个竞争性环境中,地主们不会仅仅因为这样做对他们不利而抵制创新(相反,如果他们处于“垄断”地位,因为假设他们能够获得与创新相关的所有的剩余,所以他们将不希望抵制这类创新)。

但是,在任何时候,只要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市场配置就不是受约束的帕累托有效率(即使假定了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而(与创新相关)的市场决策同样也不是受约束的帕累托有效率(我们使用受约束的帕累托最优的术语,旨在提醒我们对施加在信息上的种种限制作出解释:我们假定除了私人个人所拥有的信息之外,政府不拥有任何信息)。虽然从原则上说,(在对信息成本作出解释的前提下)存在着能够使每一个人境况得以改善的政府干预,但是,这样一种帕累托改进式的于预(Pareto improving interventions)是否能够从政治过程中产生出来,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三、可供选择的理论

在这一节中,我希望就我认为的主要的竞争的思路作一个归纳,用以理解乡村部门中经济活动的组织。

在许多方面,我把我的观点看作是处在其他更为极端的观点之间。在其中的一个观点中,农民被看作是理性的,在一个伴随着合理的完全信息和完整的、竞争性市场的环境中工作。因此,按照这种观点,欠发达国家与更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在于,与其说在经验丰富的追求最大化的农场主和未受教育的受规则约束(rule-bound)的农民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倒不如说差异在于经济环境的不同,由这些经济体所生产的产品不同,各国的资源禀赋不同,以及这些资源禀赋如何被用来进行生产的方式不同。按照这种观点,分成租制是对风险分担问题所作出的理性反应;但是,同我所表达的激励问题相比,仍然存在着不那么关注激励问题的现象;在伴随着完全信息和完全的合同履行能力(perfectenforceabilityofcontracts)的背景下,分成租制合同能够强制合意的劳动供给水平和有效率的技术选择得以实现。这些理论关于我所讨论的其他一些现象中的部分现象几乎没有说出任何东西:这些现象包括相互联结、技术变迁和成本分担。相互联结也许可以用交易成本优势的术语来解释,但是,如果交易成本成为中心问题的话,那么,人们将只能(在成本分担等于产出分成(outputshare)的条件下)观察到

简单的成本分担规则。

与此相应的是,也有人把农户看作是非理性的,他的行为受到习惯和制度的支配,而这些习惯和制度在早期某些时候可能被用作有用的功能曾经发挥过作用,但是现在不再能发挥作用了。这种思路(对此我将松散地把称作制度一历史思路(institutional—historicalapproach))可能试图对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分成租制、相互联结或者成本分担的种类做一个描述。该思路试图把当前的做法与早期的做法(cyrrentpractice to earlierpractice)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制度一历史思路可以对那些导致分成租制的建立或者促成信贷制度发展的特定的历史事件加以确认。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对如下这个问题作出回答,即为什么如此多的欠发达国家发展了相似的制度结构,或者说,为什么在一些国家成本分担等于产出份额,而在别的国家这两者却不相等。更为根本性的问题是,一种理论必须能解释早期的做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而且为了提供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其他理论中的某一种理论。这样一来,制度一历史思路本身就是不完善的。

第三种观点仍然强调的是乡村部门偏离了竞争以及随之产生的地主具有剥削工人的能力等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工人被束缚在其土地上;法律约束也许使得地主处在一个剥削工人的位置上。但是,在缺乏这类法律约束的情况下,人们必须解释地主们是如何使用其所谓的强制力的(exercisetheirallegedlyco—ercivepowers)。在许多欠发达国家,存在着发展得很好的劳动市场。许多地主在收获季节和种植季节需要劳动者。工人选择为谁工作。重要的是需要承认,剥削假说不能解释当存在许多地主时,地主们如何使用其剥削能力的机制。①更为一般的情况是,这一理论不能解释跨期的以及不同国家的剥削程度的变化。事实上,工资低并不必然成为剥削的证据:当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偏低的时候,竞争性市场将会产生低工资。剥削假说同样无法解释乡村组织的详细结构:为什么成本分担采用它们现在被采用的这种形式,或者说,能够对其工人进行剥削的地主们为什么(或如何)利用信贷款市场来进一步实现赢利能力。

在所有这些思路中也许存在着一部分真实性(some grain oftruth)。人们已经能够对那些目前具有机能障碍的制度和习惯(currentlydysfunctionalmech—anismsandcustoms)的重要例证明确地加以确认。制度结构显然无法通过即刻作出调整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然而,作为社会科学家,我们的目标仍旧在于对系统的各个构成部分(systematicalcomponents)、社会行为的规则加以确认,以便寻找潜藏于各种现象背后的一般原则。虽然对欠发达国家乡村部门中所建立的制度进行描述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描述仍然是不够的。

因此,我把理性假设看作是一个方便的起点,看成是一个用来理解经济行为的简单而又具有一般意义的原则。那些偏离理性的重要例证也许已经被充分地观察到了。作为社会科学家,我们的目标在于寻找系统的偏离(systematicdepartures)。例如,在特沃尔斯基(Tversky)的著作中,在涉及有关个人对概率的判断特别是对那些小概率事件的判断时,一些系统的偏离已经被注意到了;但是,正如宾斯旺格(Binswanger)在他1978年所从事的研究中注意到的,在“重要的”决策中对理论的偏离与不太重要的决策相比,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许多被注意到的那些看起来偏离了“理性”的现象可以被解释为当出现不完全信息背景下所作出的“理性的”决策。

我同样把竞争性假设作为一个便利的起点。①许多有趣的重要现象不用求助于剥削假设就能作出解释。某种程度的不完全竞争并非与不完全信息范式不相吻合:不完全信息范式部分地对缺乏完全竞争的原因作出了解释;这有助于对地主们可能处于剥削工人的有利地位的状态加以确认。此外,至于不完全信息在多大程度上甚至对一个居于垄断地位的地主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所能达到的程度加以限制,不完全信息范式能够就地主如何增加其垄断利润这个问题提供见解。于是,由我们所发展起来的相互联结理论可以用来分析一个居于垄断地位的地主的行为。

另外一种思路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这种思路实际上与我所提倡的一个思路密切相关:就是交易成本思路,该思路试图通过关注交易成本来对经济关系作出阐释。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信息问题在其他的背景下同样会发生)。我对交易成本思路有所保留之处在于它缺乏特定性(its lackofspecificity):尽管信息范式提供了一个定义清晰的结构,该结构使得人们可以推导出涉及——例如——合同的设计这类清晰的命题,但交易成本范式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交易成本思路也许对于为什么成本分担会被采用这个问题提供某些见解,但却不能就成本分担协议的诸项条件提供见解。交易成本范式也许认为规模经济对于为什么地主会供给贷款这一点提供了某种解释,但却不能就何时地主兼债权人(thelandlord-cum-creditor)会对贷款给予补贴或者就什么时候他会对贷款“征税”这类问题提供见解。此外,尽管信息范式确认了对地主和债权人之间外部性的量级(themagnitudeoftheexternal—ities)产生影响的参数,这就使得在原则上对相互联结更有可能产生的环境加以确认的过程能够被观察到,而交易成本范式对下面的问题几乎没有发言权,即存在着一些范围不经济(the diseconomies ofscope)胜过范围经济的环境,而且在这些环境中,相互联结将不会存在。

四、对一些可供选择的理论进行评价的标准

在前一节,我对一些主要的相互竞争的假说做了一个简要的讨论。在这一节,我希望大体上勾勒出评价某种理论的一整套标准,并把这些评价标准应用到这些可供选择的理论上。这些标准没有任何创新之处;也没有任何企图去尝试提供某种一般意义上的认识论理论(ageneralepistemologicaltheory)。①这些标准更像是本着一个“工作人”标准的精神(inthespiritofa “workingman's”criteria)来提供的。

我们可以把标准分为两类:内部的和外部的。内部的标准包括:②

(1)内部一致性(internalconsistency):各公理(起支撑作用的假设)相互之间是相容的吗,以及结论是从这些假设中推导出来的吗?

(2)简单性(simplicity):一般而论,为解释给定的现象所需要的假设越少,则越好。

(3)完全性(completeness):模型中的假设应该尽可能是“初始的”(as“primitive”aspossible)。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宏观经济学中,某种根据工资刚性来解释失业的理论是不完全的:它没有回答为什么工资是刚性的这个问题。

外部标准包括:

(1)可证实性(verifiability)(或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一般来说,理论至少应当有某些结论是可以证实的或可以证伪的;也就是说,它至少应当使得设计思想试验成为可能(should at least be possible to design thought experi—ment),在这些试验中,理论的某些结论能够被拒绝。

(2)外部一致性(externalconsistency):模型中所有的结论与观察结果相吻合吗?注意,在模型中的那些(明显的和直接的)结论是从假设直接推出来的结论;这样一来,如果假设本身是可以被证伪的,模型将不会具有外部一致性的特征。按照这个观点,弗里德曼有关一种理论应当只根据其结论的有效性来对其作出判断的论点是错误的。那些假设看起来是不合理的各种理论,例如其假设本身能够被证伪或者其假设得出了其他不能被接受的结论(例如,也能够被证伪),这一类理论应当被拒绝。许多“坏”理论的一些结论可能是正确的;的确,没有任何一种已经引起注意的理论,其结论都会与(至少是对数据作出了某些解释)数据不相吻合,这是有可能的。但是,一种好的理论,其结论应当不会与观察结果不相吻合。

(3)外部完备性(externalcompleteness):理论应该尽可能对在该研究领域中已经被观察到的那些规律有话可说。于是,一个能够解释为什么存在着分成租制以及对分成起决定作用因素的理论,要比简单的解释为什么存在着分成租制的理论更好。这一点与下面的标准密切相关:

(4)特定性(specificity):一种好的理论应当就特定的现象尽可能多地做出特定的预测。

(5)可预见能力(predictivepower):一种好的理论不仅应当与已经被注意到的那些规律相吻合,而且应当提出还没有被注意到的新的规律。

(6)普适性(generality):同样的一般性假设应当能够对存在于各种各样不同环境中的现象作出解释。

我现在想根据这些基本标准对这些不同的理论的表现(performance)作出评价。以所有这些标准为依据,我认为不完全信息范式表现良好。这一领域著述的特点就在于,试图清晰地对假设作出陈述,并且从这些假设中推导出自己的结论来:根据内部一致性标准,该范式表现良好。同样道理,根据其他两个内部标准,它也表现良好:假设是简单的,而且从理性的意义上说它又是的简朴的(reasonabllyprimitive)。尽管在大多数著述中,信息技术被认为是给定的,但是,在一些正在从事的研究中(例如,参见布雷弗曼和斯蒂格利茨即将发表的论文),这甚至被认为是内生决定的。这一理论提供了可以被证实的特定的预测,而且的确能够对涉及乡村经济组织的所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言权。不完全信息范式对在欠发达国家中应当被发现的大量的规律作出了相关的预测,但是,不幸的是,这些预见还没有经受严格的检验。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看起来与理论不相吻合的那些规律还没有很好地达成共识。

然而,其中最有吸引力的一个特征在于,信息范式提供了一个既可以应用到发达经济体又可以应用到欠发达经济体的一般框架。在分析更为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时,作为分成租制核心问题的对努力的关注和技术选择,以一种或多或少经过修正的形式再次出现了。它与那种“在完全市场和完全信息背景下的理性农民”的范式持有相同的特征。但是,后一种范式不能为发达经济体与欠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异提供一个好的解释。

但是,我之所以反对伴随着充分信息和完全市场的理性农民模型(正如有关发达经济体的相应的理论一样)的主要理由在于,该模型与许多观察结果不相一致,而且它不能对其他现象作出解释。

该模型的确不能解释为什么分成租制被采用的原因(在伴随着完全信息背景之下,存在着大量的具有同等效果的(equivalent)合同形式:如果分成租制被采用,合同将详细地列出需要供给的劳动的数量)。

该模型也未能对成本分担作出解释,特别是对成本分担为什么不同于会与产出分成(outputshares)这一点作出解释。

该模型假定存在着一个风险市场的完整集(acompletesetofriskmarkets):很明显,个人不可能通过购买保险来规避许多重要的风险,而这一点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后果。

在大部分小村庄里,没有理由作出这样的假设:如果一个地主向他的获取工资的工人们(wagelaborors)少发一个卢比,这个地主将雇不到工人。在许多情况下,似乎工人们愿意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工作,但是却仍然无法就业:似平存在着非自愿失业,这是一种看起来同古典竞争模型不相吻合的现象。

这个理论能够经过调整使它至少看起来能够对所研究的现象作出解释,并且减少它与事实不相吻合的程度:①的确,我们的不完全信息范式可以被看作是一次这样的调整。但是,我们情愿认为,这是一次根本性的改变,一次在许多不同的环境下将会对我们有关经济关系的看法产生影响的改变。当一种理论所提供的预测与各种各样环境里的事实不一致的时候,而且当它不能为重要规律提供解释的时候,所需要的并不是根据每一个案例(onacase-by-casebasis)逐步对模型进行特别的调整,而应当是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转变:不完全信息范式就提供了这样一种转变。

交易成本思路所代表的是以某种一致性的方式对基本理论作出修正的另一种尝试。正如我们在上面所评论的那样,信息成本是一种特定形式的交易成本,而且我发现交易成本思路的许多方面是很有吸引力的。②但是,这一理论不符合某些重要的外部标准:这种理论对无法观察到的交易成本的依赖达到这个程度,以至于它常常似乎无法通过对证伪性的检验;正如现有的经济关系集(thepresentsetofeconomicrelations)被当前(无法观测到的)交易成本证明是合理的那样,经济关系在本质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也能通过参照无法观察到的交易成本相类似的变动来作出“解释”。这一理论同样既无法通过预测特定性(thetestspecificityofpredictiond)检验,也无法通过外部完备性检验。正如我们所注意到的,尽管它可以对为什么分成租制会被采用提供某种解释,但是,它却不能对成本分担安排的本质作出解释,而且有关分成租制合同中其他条款几乎没有发言权。

与此相比,剥削理论不符合对理论进行评价的内部标准和外部标准。不存在一个经过清晰表述的并且借此能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来的初始假设集(asetofprimitiveassumptions)。例如,如果地主剥削其工人的企图能够对经济关系的结构起决定作用的话,那么,什么因素能够对他们这样做的能力起限制作用呢?这种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分成租制同其他合同形式相比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剥削方法;它不能解释为什么成本分担提高了地主剥削其工人的能力。它不能对那些导致成本分担比产出分成更优越的环境作出解释。而且,它不能解释为什么追加贷款反而提高了地主剥削农民的能力。它无法解释当某个社区中存在着很多地主的情况下,地主们如何聚集起来通过合谋采取行动。在其他领域里同卡特尔有关的经验是,当参与者变得更多而不是只有几个参与者时,就很将自愿形成的合谋安排维持下去。如果在这里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话,那么,这种理论只是对在地主数量有限的村庄中的经济关系的结构提供了某种解释;如果这个观点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是不正确的,那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理论对权力概念的依赖达到了无法独立地加以量化(cannot be inde-pendently quantified)的程度,那么,这种理论就无法被证伪;人们总是能够以跨时合同为依据来解释差异,或者从地理学角度以权力为依据来解释差异。①如果一种理论达到了无法对这些问题提供答案的程度,那么,这种理论就是极其不完善的。

五、结论

以信息不完全而且需要耗费成本环境中的理性农民为基础的乡村组织理论,对欠发达国家中的各种不同的现象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释。这意味着把一种更为一般意义上的范式—~被我随意地称作“不完全信息范式”——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应用。这种范式被用来解释在许多不同背景之下的各种现象,包括在竞争、寡头垄断、垄断以及在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产品市场中各种现象。社会现象是如此丰富,但是,如果期望任何一种理论去解释被观察到的制度中和行为中的所有变化,这样的期望是不合理的。但是,一种理论应当至少能对重要的规律作出解释。在这里,我们所关心的是从分成租制被使用的广度以及它所采取的形式这两个方面作出解释;它应当在伴随着成本分担经常有别于产量分成以及在信贷市场与土地市场之间存在相互联结的背景下对成本分担作出解释。这是我们的理论所做到的,而相互竞争的各种理论却未能做到。许多进一步的预测起源于我们的理论,但这些预测还有待于检验。当这些检验完成时,理论是否仍然站得住脚,或者是否需要加以修正,或者将被抛弃,我们拭目以待。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9篇 宏观经济学的其他专题【圣才出品】

第9篇宏观经济学的其他专题 第37章通货膨胀与失业 一、概念题 1.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答:菲利普斯曲线指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一曲线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提出来的。这条曲线表示,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高。因此,如图37-1所示,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货币工资增长率(W),菲利普斯曲线(PC)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根据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决定了价格增长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 图37-1菲利普斯曲线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调节经济的依据,即当失业率高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承受一定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当通货膨胀率高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借助提高失业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货币主义者对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提出了质疑,并进一步论述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以进一步解释不同条件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以理性预期为依据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他们既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也不同意货币主义的说法。他们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短期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情况,所以,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都不存在稳定的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只能是一条垂直线。 2.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 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货币银行学笔记整理(全)

第一章:货币和金融体系 1、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 的货币。 3、复本位制:以金铸币和银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 4、格雷欣法则: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 对低的货币就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良币基础流通,也称“劣币驱逐良币”。 5、金本位制:一国的基本货币单位与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维持固定关系。(金币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6、货币制度内容: 1、确定本位货币,规定制作本位币和辅币的材料。 2、确定本位货币的名称、货币单位 和价格标准。3、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及流通。4、规定货币的发行和保证制度。 7、信用货币制度有哪些特点? 答:1、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2、纸币本位制下,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的。 3、纸币本位制下,非现金结算占据主导地位。 4、国家对货币流通管理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8、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以美元充当国际货币,确定黄金和美元并列的储备体系。 2、实行固定汇率。 3、实行多渠道的国际收支调节。如逆差国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的贷款弥补逆差。 4、建立一个长久性的国际金融体系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先河。 9、牙买加体系 内容:1、浮动汇率合法化2、黄金非货币化3、国际储备多元化4、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相互补充 不足:1、浮动汇率制度不够稳定,外汇风险明显;2、大国侵害小国利益,南北冲突远没有解决;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健全,几个渠道各有局限性(1、使一些国家放松内部约束,滥用财政扩张政策,延误必要的国内经济改革和调整。2、各国资本管理放松,国际资本流动迅猛扩张,容易导致金融动荡和货币危机。)

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任何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最终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章:外部性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如果没有市场失灵,竞争市场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即最 大化了总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失灵):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由于自利的买卖者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收益,有外部性时,市场结果是没有效率的。政府行为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即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能够提高效率。 负外部性的例子:空气污染,狗叫,邻居吵闹,噪声污染,二手烟,驾车时打电话对路人不安全 市场均衡,最大化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表示私人成本,卖着直接承担的成本。需求曲线,表示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就是支付意愿)。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对旁观者负外部性影响的价值。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征税=社会成本 当市场参与者必须支付社会成本时,市场均衡=社会均衡。 正外部性的例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创造知识,教育(减少了犯罪和改善了政府)。存在正外部性时,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私人价值(对买者的直接价值)+外部利益(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社会最优数量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补贴=外部利益 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市场生产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征税。 如果存在正外部性,小于。补贴。 技术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旨在扶持增进技术的企业。 专利法,技术政策的一种,对个人或公司创造发明的产权予以专利保护。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限制排污,强制使用某项技术。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决策者提供由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激励。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庇古税。理想的矫正税=外部成本。 对于正外部性的活动,理想的矫正补贴=外部利益。 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使私人激励和社会利益结合,使私人决策者做决策时考虑行为的外部利益和外部成本,使经济向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的方向移动。 不同企业削减污染成本不同,有效率的结果: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减少最多的污染。 污染税是有效率的: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减少污染,进而减少税收负担;减排成本高的企业更愿意支付税收。 管制是无效率的:需要所有企业都减少一定数量的污染。 矫正性税收对环境更有利:给企业激励,只要减污成本低于税收。而管制没有给企业继续减 排的激励。 汽油税,消除三种负外部性:拥挤,车祸,污染。

边沁的功利主义(全稿)

十九世纪英国功利主义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 边沁的功利主义 讲述人:吴金府 讲述所参考的主要书目: [1] 边沁,(沈叔平译).《政府片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边沁,(时殷弘译). 《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 周敏凯.《十九世纪英国功利主义思想比较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 舒远招. 《系统功利主义的奠基人:杰里米·边沁》.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5] 阎照祥. 《英国政治思想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背景知识简述:十九世纪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潮 十九世纪的欧洲,盛行着各种社会思潮,其中主要包括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浪漫主义、实证主义、社会主义等。这些思潮在各个国家之间,甚至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理论表现形式。而对边沁的思想和学说发生了重要影响的思潮主要就是自由主义思潮。所以,在此有必要对自由主义思潮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自由主义本源于十九世纪初西班牙一个政党的名称,1810年西班牙议会中,主张英国式宪政主义的政党被称作自由主义的政党。1812年,这个称呼被西班牙的自由派政党所采纳政党所采纳。1822年,英国文学家拜伦、雪莱等人创办了一份以《自由主义》命名的杂志,但影响甚微。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自由主义"才开始在英国被广泛使用,而后在欧洲、北美广泛流行使用,成为一种资产阶级思想流派的代名词。然而,自由主义这一概念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诸多混乱。在几个世纪当中,其含义一直在变化,用法一直相当宽泛,没有明确的界定。 但大致说来,我们还是可以从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论述中总结出自由主义的若干基本原则: ①自决原则:个人的生活只有在他们是自我决定的即自由选择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 ②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国家应保障每个人与他人的同等自由相容的最大的个人自由 ③多元主义:由于个人确实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有可能作出不同的选择,简言之,存在善的观念的多样性。 ④中立性:从前三项原则可以推出,国家应当保持中立并且反对完美主义。 ⑤善的原则:应当公平分配资源,以使所有人都有追求其自身善的观念的公平机会。 ⑥正当对善的优先性:正义或正当原则约束个人对其自身善的观念的追求。 总之,十九世纪欧洲自由主义最典型的发展是在英国,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功利主义。而功利主义是英国近代自由主义的重要翼翅,边沁就是功利主义的公认创始人。 (本人讲述的主要思路及框架:一个核心、两个维度、三个基点、五个部分。) 一、边沁生平及重要著作(略述)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边沁出生在伦敦东城区的斯皮塔佛德的一个保守党律师家庭,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律师,他母亲是安多弗地方一个商人的女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总需求与通货膨胀)

第31章 总需求与通货膨胀 31.1 复习笔记 1.实际利率与资本市场 (1)实际利率与总支出 实际利率是影响总支出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封闭经济中,较高的实际利率通过两条基本渠道来降低总支出:①较高的利率降低了投资的盈利性,导致厂商缩减投资项目。②消费者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较高的利率使家庭减少对新住宅和耐用消费品(例如汽车)的购买。 (2)实际利率与资本市场均衡 图31-1 实际利率与资本市场均衡 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实际利率调整将平衡储蓄和投资。当经济不处于充分就业时,储蓄和投资仍然必须平衡以保证资本市场的均衡。储蓄和投资既依赖于实际利率,也依赖于产出水平。图31-1显示了两个不同的产出水平上资本市场的均衡。当经济在充分就业水平时,储蓄和投资曲线由f S 和f I 给出。当收入从f Y 下降到1Y 时,将使储蓄曲线f S 从左移到1S 。

如果投资曲线保持不变,资本市场的均衡将出现在较高的实际利率1r 和较低的实际收入水平 上。然而,当企业在每一实际利率值缩减投资支出时,产出的下降可能使投资曲线向左移动。如果新的投资曲线是1I ,利率就是2r 。 2.总需求—通货膨胀曲线(ADI 曲线) (1)美联储的政策规则 美联储对经济的系统反应被称为货币政策规则,政策规则是美联储变动利率以对经济状况作出反应的说明。美联储所采用的一个非常简单的政策规则是:当通货膨胀上升时,美联储提高利率;当通货膨胀下降时,美联储降低利率。 (2)总需求—通货膨胀曲线(ADI 曲线) ①含义 通货膨胀与支出的反向关系被称为总需求—通货膨胀曲线(或ADI 曲线)。它显示了在每一通货膨胀水平,由收入—支出分析所决定的均衡产出水平。 ②原理 在简单政策规则下,如图31-2所示,当通货膨胀上升时,实际利率上升,总支出和产出下降;当通货膨胀下降时,实际利率下降,总支出和产出上升。这意味着通货膨胀与产出的运动方向相反,它们有着反向的关系。 图31-2 简单货币政策规则及其影响 ③均衡产出与ADI 曲线 对于每一通货膨胀率,ADI 曲线显示了经济的均衡产出水平。如图31-3所示,如果通货膨胀率为0 ,与均衡一致的产出水平为0Y ,在0Y ,总支出等于产出。在较高的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的分类和经济学的分类

看了很多bbs上的讨论,发现大家都不说阿罗-德布鲁,而是在重复阿马蒂亚.森论证过的工作。但其实经济学的研究路径有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之间也有不同的分工。我冒不讳,斗胆说几句。 sologram的三人经济学包括哈福德周其仁和薛兆丰,我怎么觉得这是一位忠诚的FTchinese 读者?呵呵,至少加上张五常和科斯吧,没有这两位使用经济解释的路子,大概也就没有哈福德、周其仁和薛兆丰什么事情了。而对这一路的经济解释来说,逻辑上推到底,的确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对这一路有兴趣的可以偶尔去看看铅笔经济研究社https://www.doczj.com/doc/a212267287.html,/,如果我们可以分一类的话,应该可以分到媒体经济学家这一类。 另外阿罗-德布鲁的分支与真实世界的关联甚小,可以被认为是学院派的经济学家,他们不关心时事,但对经济学的理论本身有很强的感觉。钻研基本假设或者经济研究的新方法是他们的长处。这一类现在还要包括一些实验经济学家,例如神经元经济学https://www.doczj.com/doc/a212267287.html,/subject/2063520/ 再有是政府经济学家,主要关注一些公共政策的效应问题,林毅夫,李玲等都是这一路,还包括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一路与媒体经济学家有重叠之处,例如周其仁曾经就数网竞争问题发表看法,直接参与了电信分拆的决策等。而最近沸沸扬扬的医疗体制改革,更是吸引了诸多政府经济学家的眼球。 以上三类,职业无贵贱,理论有高下。学院经济学家为另外两类经济学家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持。以哈福德为例,他自己没有什么原创性的贡献,我评论过他的书:https://www.doczj.com/doc/a212267287.html,/review/1084979/他的每一个文章都来自其他人的paper作为观点支撑。 (注:还有人指出企业经济学家也应该算一类,比如投行经济学家,说实话,我觉得投行经济学家之类的那纯粹是乱说了,我之所以分类中没有这一类,是因为我认为投行向来只有经济师而没有经济学家:)) 除了这三种按照职业来分之外,还有种分类是按照研究领域来分,除了微观宏观的基础理论之外,我觉得至少有那么几类: 1,计量和数理,我觉得一般bbs上很少讨论这一块,因为写字不方便。 2,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包括经济学与伦理学,最著名的是森的那个小册子《伦理学与经济学》,以及最近的《理性与自由》。 3,经济学与心理学,以弗农.史密斯和卡尼曼等人的工作为基础。建立在普通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行为经济学等属于这一分支。 4,经济学与生物学,以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为代表,后面跟了一串研究演化的经济学者。这一路有不少做计算机模拟的学者,已经出了些很厉害的研究成果。 5,经济学与生理学,这是以上面所谓的神经元经济学为代表,其中也得益于3-4的发展,主要目的在于找寻理性的生理基础,或者说,理性决策的脑神经元表现,主要利用Fmri等技术手段来进行。 6,经济学与政治学,这一路其实是最古老的经济学传统,叫做政治经济学,新的发展是在布坎南研究的基础上推进宪政经济学的研究,包括投票,社会选择等。

经济学学习笔记

西方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学的产生 1.稀缺性:是相对人的欲望而言的,是指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时状态。一方面,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这种资源的有用性,即可以满足人类的欲望。 2.选择:研究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的满足人类欲望。 具体内容包括:(1)如何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2)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3)如何选择满足欲望的方式;(4)在必要时如何牺牲某些欲望来满足另一些欲望。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人们才需要研究如何把有限的资源有效的在社会中配臵。 二、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只要资源是稀缺的,并且只要人们对于稀缺资源的使用进行选择时,就必然会产生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用途以后所放弃的任何其他用途所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认识机会成本的意义: 三、经济学的分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1.研究对象:家庭、厂商等经济个体单位——全国经济活动+国与国之间 2.基本假设:充分就业(稀缺性)——不具有稀缺性,短期有失业现象3.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方法——总量分析方法 4.主要目标:效用最大,利润最大——全国福利最大 5.重点理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报酬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联系:一方面,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另一方面,微观与宏观实际上是整体和构成整体的个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第一节需求 一、需求的概念 (一)需求的定义: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或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在各种价格下其所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二)需求的表达方式: 1.表列法:指一个消费者在特定的时间内,对某商品在不同价格下所形成的需求量的表列。 2.需求曲线:根据需求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坐标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3.需求函数: (三)需求规律 二、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二)商品本身的价格(三)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四)预期

两宋功利特点

宋代功利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宋代功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北宋主要是李觏和王安石。李觏是宋代功利主义思潮的倡导者。他作的《周礼致太平论》及《强兵策》、《安民策》、《富国策》等,深入探讨富国强兵安民的政策,受到范仲淹的重视,其功利主义的思想为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和支持。王安石创立了“荆公新学”的功利主义学派,并且以功利主义思想指导变法实践,提高了功利主义的地位和影响。南宋时期,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陈亮和叶适。陈亮是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与朱熹以通信的方式开展义利、王霸之辩,其交锋之激烈,为学术史上所少见。这一交锋推动了对功利主义研究的深化,也扩大了功利主义的学术影响。叶适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陈亮交往甚笃。在与程朱学派的斗争中,他们站在同一立场。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在当时被称为浙学,与朱熹所代表的闽学,陆九渊所代表的江西之学鼎足而立。李觏、王安石、陈亮和叶适的思想把中国古代功利主义思想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论形态和高度,他们的功利主义思想,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节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和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有不同,不同的思想家都有不同的对于本体认知,任何哲学研究都必须从这个方面开始,对于宋代功利主义思想家的思想的研究多是零散的总结,在这里我们先对他们对“天”或“道”的观点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试图找出一些他们的相同之处。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宋代功利主义思想家们归结为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对于万物从何而生这个问题,李觏把天地阴阳都认定为物质性的气,他解释了形气性命之理,万物生成变化的形气性命之理就是“天道”的自然之理。这是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论。对此问题王安石认为万物是由水、火、木、金、土这五种元素构成的,他认为整个宇宙是气构成的,王安石又用“道”来概括“气”的静止和运动两种存在形式,王安石把宇宙的生化理解为由“道”的运行而分为阴阳二气,再由阴阳而生五行,再由五行而构成万物这样一个过程,这里的“道”实际上就是宇宙的物质本体。实际上这种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正体现了李觏、王安石试图用现实的物质本体来解释虚无缥缈的“道”,使“道”实体化为贴近生活现实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而为变法革新等政治观点提供一个合理的哲学解释。同样作为功利主义思想家的陈亮也主张“道在事中”。陈亮的唯物主义倾向是鲜明的,不过陈亮并没有太多的探讨深入的哲学问题。与陈亮相比叶适则有更完备的哲学学说。陈亮与叶适从“道在事中”出发,力图使道德与现实生活中的功利相协调,试图在日用之间为道德寻找依据,这形成了他们的功利主义的道德观。 在天人关系上,功利主义思想家们承认自然界有自己的产生和变化的规律,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是有作为的,李觏在论证“常”与“权”的关系时还是给人事的作用留下了广阔的余地,“常”指规律;“权”指权变,这些都是靠人来确定和把握的。李觏虽然没有辩证的解说“常”与“权”的关系,但是却明白地指出“常”要靠“权”才能济,从而肯定了人为的作用。王安石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之中,认为这种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彼此相生相克引起的。王安石把这种关于事物内在矛盾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视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根本。叶适也重视的实测,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空言,由此可见,面对自然人类的力量是可观的。 从上面的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来功利主义思想家们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所持的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这些思想家们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和价值,在他们的思想中也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子。

斯蒂格利茨和信息经济学

三、斯蒂格利茨和信息经济学 柯荣住 一、斯蒂格利茨的保险市场模型 (一)以自行车险为例: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完全信息下,投保人的信息为保险公司所知道,此时不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1.道德风险: 由于其行为无法被保险公司所观察到,投保人看管自行车的努力可能会因为投保而发生改变,从而可能使自行车被盗概率上升,保险公司就可能会亏损。结果是没有公司愿意提供自行车保险,即前面所说的“无交易”:社会中有帕累托有效的一些交易可能不会发生。 2.逆向选择: 每个投保人可能知道自己自行车失窃的概率,而保险公司不一定知道这种信息。那些觉得自己的自行车被盗的概率比较大的人会更有积极性投保,这样保险公司赔偿的概率也会变高,会更加容易亏损。同样最终这个保险市场也会不存在。 3.改进方法 A. 提高保费 斯蒂格利茨(1976):提高保费不能使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消失。 提高保费时,那些犹豫不决的客户可能就会选择不保险,而这部分人往往是丢车概率比较小的人,因为丢车概率越小,他所能接受的保费就越低。这时保险市场同样难以存在。 B. 分离均衡 斯蒂格利茨证明: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混同均衡,只存在分离均衡。这是因为保险市场存在竞争。比如保险公司A提供一种合同使这两类人都选择投保,那么总会有另外一个保险公司设计一个合同,把低丢车概率的人吸引过去。 混同均衡:使丢车概率高的人和丢车概率低的人都愿意接受的合同; 分离均衡:保单会使不同的人做不同的选择。 (二)斯蒂格利茨的模型和斯宾塞的不同之处 1.斯宾塞模型

拥有信息的人如何传递信息,不拥有信息优势的人只能消极地等待拥有信息优势的人传递出他的信号。 2.斯蒂格利茨模型 不拥有信息的人可以主动设计一个菜单,来甄别不同人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必然存在均衡。 二、斯蒂格利茨的信贷市场配给模型(1981,1983) 古典经济学认为:既然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能够决定利率的话,利率币供需平衡时的利率要低是偶然的短期的现象,长期来看供求平衡。 斯蒂格利茨认为:借贷市场上供求不相等是一个长期的现象,瓦尔拉斯均衡是不存在的,而实际的利率比瓦尔拉斯的均衡利率要低。 一个人借钱投资,如果投资风险很低,回报率不高,那么他会不愿意借比较高利率的钱;而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率的投资,会越有可能申请比较高利率的贷款。这时如果银行想通过提高利率来来弥补自己的亏损,就会把那部分有稳定回报率的那部分投资者拒之门外。 银行不得不采用信贷配给,即所有申请贷款的人中只有一部分人能得到满足。这样银行通过有选择性地给申请人贷款的办法来降低风险,而不是通过提高利率的办法来增加收入。 斯蒂格利茨除了在这两方面做出了贡献之外,还在发展经济学上,国际贸易上,关于金融市场有效假说上,都有大量的文献。 三、斯宾塞、阿克洛夫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贡献的运用 (一)契约经济学 契约经济学的运用非常广泛,如保险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 (二)组织设计 1.组织制度的设计,必须考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在设计官僚选拔机制的时候,必须在要求说真话和不偷懒之间作一个折衷。比如老师让没做作业的学生举手,如果对举了手的学生惩罚太重,那么下次就没有人会再说真话;而如果惩罚太轻,又会诱使更多的人不做作业。 2.在中央集权制下,数目化管理不可实施。 人事任免权在上级官僚手中,而只要上机官僚对下级官僚的政绩是不完全信息的话,必然出现数字造假。

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重点笔记

第一部分金融学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 一、货币职能 1、价值尺度:用以衡量和表现所有商品和劳务价值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流通手段职能. 3、支付手段:货币在偿还债务或作单方面支付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 5、世界货币:尤为世界货币,充当国际间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转移财富的手段 二、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货币制度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制度大体涉及: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等。完善的货币制度能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三、与货币制度有关的概念 1、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最小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 2、无限法偿,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指无论支付数额有多大,无论属于何

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3、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受。? 4、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良币退出流通被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这个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美国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美元对黄金贬值,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1973年3月,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的风潮。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实行了对美元的。至此,固定汇率制度完全垮台。 第二章利息和利率 一、利率的决定 ①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论经济学与经济学家

论经济学和相邻学科 科斯的著作《论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中,有一篇文章谈及经济学相之于其他社会学科的不同点与研究经济学的优势。名为“经济学和相邻学科”。本文即论述科斯对于该文章的写作思路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科斯既然提及了“相邻学科”这一概念,他文章开头便陈述了“学科的边界”这一概念。是什么决定了学科之间的边界?他自己的观点是学科的边界是由竞争决定的。他认为每个领域的学者都有扩大自己研究领域并将另外领域的学者逐出的欲望。所以在两方的竞争中,学科的边界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之后解释经济学家把他们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包括几乎所有的社会学科,及所谈论的相邻学科。 之后科斯便诠释为什么经济学家能够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扩展到所有的社会 学科,而这就是他本文所重点论述的内容。之后的论述以“提出解释——驳论——再提出解释——驳论”的方式进行分析。第一种解释是经济学家已经解决经济体系的主要问题,为找到新的课题而进入其他领域。科斯提出任意经济领域不可能找不出可供研究的未解答的问题,于是解释不能接受。第二种解释是现代经济学家的兴趣更为广泛,从而扩大了研究领域。然而通过观察发现,经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的研究范围相之于现代经济学家更为广泛,现代反而更专,更精于数学演算,从而驳斥。第三种解释是经济学理论或经济学分析方法可以构成经济学家涉足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手段。经济学家的决定性优势在于他们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或方法是把人当作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然而一旦人们认识到这种经济学智慧,其他领域的从业者也会获得这种方法,而使经济学家失去其优势。最后,科斯提出他自己的观点。经济学家的优势在于:一.经济学家把经济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依赖的系统来研究,因此相对于那些不太把体系运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学者相比,经济学家更可能揭示社会体系中的基本相互关系;二.经济学研究很难忽略那些在所有社会体系中都发挥重要作用的明显因素。而经济学家进入其他领域的动机在于研究其他社会科学的同时可以促进其对经济体系的研究。 在本文中科斯还穿插提到了如何定义经济学的问题。他认为经济学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学科黏合力”。即是说共同的分析技巧、共同的理论或方法以及共同的研究对象将研究不同领域的人分到了不同的类别。也就是说是研究对象——即

曼昆《经济学原理》笔记

曼昆《经济学原理》汇总 第一章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不同的目标之间做出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比如读大学,要考虑到不能工作带来的工资损失)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比如应该读到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最好的工资,博士,硕士呵呵)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很便宜,于是我们去买,结果买了很多的不需要的东西,反倒花了更多的钱) 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 5) 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想想如果没有贸易,我们还处于自然经济的状况,那么我们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需要去做冰箱,彩电……不可能吧。没有贸易就没有竞争了,那么我们就可能在某一领域被人们垄断,想想封闭的中国,我们可能不能得到很多的先进的科技,但是我们现在和很多的国家贸易,这样我们可以享用更多的先进的技术)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这个东西从我学过的邓小平理论当中可以反复地看到,无形的手,价格!) 7) 政府有的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我们需要政府来维持这个社会的治安……,抄一句: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尽管很多的时候他们是一对矛盾,有的时候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市场失灵)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就是劳动生产率,你工作一个小时,那么你能够创造出多少的财富。那么我们要提高生活水平,我们就需要去得到良好教育,现在我就在这么做,呵呵,拥有生产工

具——我现在需要一台电脑,速度要快些,屏幕要液晶的更好,以及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这我需要向导师和图书馆,师兄多多请教了,还要自己去争取机会!)

论边沁的功利主义及其现实意义

论边沁的功利主义及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功利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在西方乃至全球范围内影响巨大。本文立足于全面分析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并进一步认为其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边沁;功利主义;现实意义 功利主义,又称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在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伊壁鸠鲁派和斯多噶派。到了17 世纪,资产阶级储备力量准备和发动革命,作为理论武器,霍布斯和培根就已经提出了他们的伦理功利论,之后法国爱尔维修发展了这一理论,但是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直到18 世纪末19 世纪初,英国的边沁和密尔才使之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自19 世纪后期以来,功利主义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西方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生活观、道德准则,影响甚大。所以,人们提及功利主义,都是指19 世纪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并称边沁为功利主义学说的创始人。 一.边沁功利主义的内部结构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深受快乐主义、哲学经验论、英国情感论和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影响,是西方伦理学、哲学传统的沿袭。功利是这样一种事物特性,它能给人带来快乐( 或利益、好处等) 或者减轻、避免痛苦( 即不幸福)。总而言之,功利就是趋乐避苦。大多数国内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观点,笔者赞同三分法,即快乐论原则、功利原则和唯效果论构成了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三个基本点,并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其道德最高原则。

(一)快乐论原则:趋乐避苦是人做出行为选择的终极原因 边沁认为,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人做出行为选择的终极原因。人做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得到快乐逃避痛苦。在他看来,趋乐避苦是人的自然本性,人的一切所思所想所为都受其支配。在他的专著《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的开篇就如是阐述:“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具由其定夺。凡我们所行、所言、所思,无不由其支配:我们所能做的力图挣脱被支配地位的每项努力,都只会昭示和肯定这一点。一个人在口头上可以声称绝不再受其主宰,但实际上他将每时每刻对其俯首称臣。”在这部著作中,很明显,已经说明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建立在苦乐原理的基础上的。他认为,自然将人类置于快乐和痛苦这两个至上的主人的统治之下,只有快乐和痛苦才是人类行为唯一的是非标准。在他看来,快乐的增加或痛苦的免除是人的本性,追求快乐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初始点与最终目的。 但边沁对快乐的看待主要是物质性层面的,即物质的快乐或物质利益的得失所引发出来的生理感受的快乐,由于快乐主要是物质性的和生理意义的,所以快乐是可以计算的。边沁特别提出了“七种”快乐计算方法,其中包括判断快乐和痛苦大小的四个计算因子:强度、持续性、确定性、远近性,以及最大幸福的三个标准:繁殖性、纯洁性、广延性。边沁认为,可依据这些因素对于某个行为产生的快乐或痛苦的价值进行计算。然而,不同的行为所产生的不同的苦与乐,在边沁功利主义看来,只有量的区别。边沁认为,小孩的图钉游戏的快乐与大人从诗中得到的快乐性质上是一样的。把不同质的快乐看成在性质是一个东西,是边沁的基本的重要的论点。因此,边沁主张以最大的快乐的总量为行为的道德标准, 并具体地依赖于快乐的计算,这就显得过于狭隘。 (二)功利原则: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边沁认为,所谓功利主义就是对利益的追逐、获得、享受与满足。当然这里也包括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心灵上的利益追求、获得与满足。他说:“功利不仅仅是个人对自身利益生活的追求,也是个人对自身利益之外的他人利益的设定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篇 宏观经济学引言 【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第5篇宏观经济学引言 第21章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前景 一、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 相对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

2.滞胀与通货紧缩 答:(1)滞胀指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同时并存情况下的状态。滞胀最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经济状态超出了凯恩斯主义和菲利普斯曲线所能解释的范围。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并存的,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滞胀现象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不呈交替关系,因此凯恩斯主义政策不能调整滞胀状态。 (2)通货紧缩指在经济均衡的状况下,由于企业债务负担加重、货币供给锐减或银行信贷收缩等原因造成投资需求突然下降或泡沫破灭,居民财富萎缩造成消费需求突然剧减等原因使总需求下降,从而出现供给大于需求,于是物价水平显著、持续地下降。 二、判断题 1.作为基本分析工具的供给和需求分析正如在微观经济学中一样,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处于核心地位。() 【答案】√ 【解析】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 2.宏观经济模型中的“外生”变量包含政策变量,如政府防务采购。() 【答案】√ 【解析】政策性变量,如军事支出,是已知变量,因此根据定义,它在模型中没有行为方程。同样地,考虑经济条件对军事经济的影响,这个考虑要求将军事支出的行为“模型化”,

商业银行业务货币银行学复习笔记银行笔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

商业银行业务 一、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 (一)放款业务--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 一信用放款 信用放款,指单凭借款人的信誉,而不需提供任何抵押品的放款,是一种资本放款。 1、普通借款限额 企业与银行订立一种非正式协议,以确定一个贷款,在限额内,企业可随时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限额的有效期一般不超过90天。普通贷款限额内的贷款,利率是浮动的,与银行的优惠利率挂钩。 2、透支放款 银行通过允许客户在其帐户上透支的方式向客户提供贷款。提供这种便利被视为银行对客户所承担的合同之外的“附加义务”。 3.备用贷款承诺 备用贷款承诺,是一种比较正式和具有法律约束的协议。银行与企业签订正式合同,在合同中银行承诺在指定期限和限额内向企业提供相应贷款,企业要为银行的承诺提供费用。 4.消费者放款 消费者放款是对消费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费用的放款,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这种贷款时,要进行多方面的审查。 5.票据贴现放款 票据贴现放款,是顾客将未到期的票据提交银行,由银行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而取得现款。 二抵押放款 抵押贷款有以下几种类型 (1).存货贷款。存货贷款也称商品贷款,是一种以企业的存贷或商品作为抵押品的短期贷款。 (2).客帐贷款。银行发放的以应收帐款作为抵押的短期贷款,称为“客帐贷款”。这种贷款一般都为一种持续性的信贷协定。 (3).证券贷款。银行发放的企业借款,除以应收款和存货作为抵押外,也有不少是用各种证券特别是公司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债券作押的。这类贷款称为“证券贷款”。 (4).不动产抵押贷款。通常是指以房地产或企业设备抵押品的贷款。 三保证书担保放款 保证书担保放款,是指由经第三者出具保证书担保的放款。保证书是保证为借款人作贷款担保,与银行的契约性文件,其中规定了银行和保证人的权利和义务。 银行只要取得经保证人签字的银行拟定的标准格式保证书,即可向借款人发放贷款。所以,保证书是银行可以接受的最简单的担保形式。 四贷款证券化 贷款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一定程序将贷款转化为证券发行的总理资过程。具体做法是:商业银行将所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贷款,组合成若干个资产库(Assets Pool),出售给专业性的融资公司(Special Purpose Corporation,再由融资公司以这些资产库为担保,发行资产抵押证券。这种资产抵押证券同样可以通过证券发行市场发行或私募的方式推销给投资者。出售证券所收回的资金则可做为商业银行新的资金来源再用于发放其它贷款。

2-2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

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章 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需求与需求法则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各种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法则:就一般商品来说,需求和价格呈现反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对商品的需求量越低,反之则反。 需求法则存在的原因:一是收入效应,二是替代效应 ●需求曲线不一定是直线,而可能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 二、需求法则的例外 ●吉芬商品属于需求法则的例外。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是劣等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两个条件时,才可以被称之为吉芬商品。 三、需求量的变动以及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是指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由需求曲线上的某一点来表示。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自身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购买量的相应变动。 ●与需求量不同,需求并非指某一特定的需求量,而是指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所有的特定需求量的集合。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需求量变化的全部情况。四、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 (1)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2)消费者的偏好 (3)相关商品的价格 (4)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如果某种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发生变动,则该种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替代品价格的提高(降低)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增加(减少)。如果某种商品的互补品的价格发生变动,则该种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互补品价格的提高(下降)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降低(增加)。 ●需求价格弹性指某一商品的需求量(Q)对它本身价格(P)变化的反应程度,即Ed=(ΔQ÷Q)/(ΔP÷P)。Ed>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为高档消费品(奢侈品);Ed<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缓和,这类商品为生活必需品。 五、恩格尔曲线和恩格尔系数 由于食品支出同收入的比率会随收入提高而降低,因此,这一比率常被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读后感 此书的作者是近代功利主义者,约翰·密尔。 我之所以对功利主义感兴趣,可能一开始不是源于其理论本身,而是当我了解到理论的影响的时候,我惊讶于我们现在社会的很多经济、社会政策包括社会福利等都受其影响,我惊讶于一个离我们那么遥远时代的理论可以有如此的前瞻性的生命力,我非常的好奇和感动,于是我读了一些关于功利主义理论研究的书,其中包括密尔的《功利主义》。我主要是想通过一些例子或者话题来展开我的理解。 1、如果一个中年男人路过一座偏僻的小桥时,他听见桥下有人喊救命,可他不会游泳,而周围又没有任何人,现在打电话叫警察也来不及,所以他明知不会游泳还是跳下去了。这样的精神该如何看待? 在边沁的《道德与立法的原理》中强调当每个人都真正得到自己的最大利益时,社会也就达到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因为“最大幸福原理”依赖于每个人的最大幸福之加总。于是,功利主义道德基本上就在于苦乐的计算。 我们平常人都会两种观点,一种就是这个人太有奉献精神了,是高尚的人,这种精神是一种美德。另一种就是此人真是太傻了。密尔认为这也不是一种高尚或者是美德。功利主义并不反对自我牺牲,但是反对把自我牺牲本身看作善事。“一种牺牲如果没有增进或不会增进幸福的总量,那么就是浪费。它唯一赞成的自我牺牲,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或利于他人幸福的某些手段而做出的牺牲”,我觉得这是一种情境功利主义的观点,“自我牺牲”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才会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否则盲目无用的牺牲只能是资源的浪费。或许此人跳入水中因溺水死亡,但是他本人觉得自己的行为使他自己得到了幸福,那这是功利主义式行为的幸福吗?不是的,在功利主义看来,行为的幸福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以相关人员的幸福,在一个公正无私的仁慈的旁观者看来,此人因溺水死亡不仅没有救出落水的人,而且还使自己丧失了生命。这不仅会使其家人朋友等其他人伤心,还浪费了抢救等社会设施和资源,这种行为是不利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实现的。 2、甲有一个乐趣是看搞笑无厘头电影,还有一个乐趣是品味博物馆里一件件美妙绝伦的艺术品,如果一定要分出哪个乐趣更高尚,该选哪个? 这个例子,如果从自由主义来看,喜好是每个人的自由,不能妄加评断。所以仅是从功利主义思想去讨论。密尔没有违背边沁的假设,依然坚持“效用是道德的唯一标准”。他的区分低级乐趣和高级乐趣的方法是:“就两种快乐来说,如果所有或几乎所有对这两种快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