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篇 宏观经济学引言 【圣才出品】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篇 宏观经济学引言 【圣才出品】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篇 宏观经济学引言 【圣才出品】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篇 宏观经济学引言 【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第5篇宏观经济学引言

第21章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前景

一、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

相对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

2.滞胀与通货紧缩

答:(1)滞胀指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同时并存情况下的状态。滞胀最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经济状态超出了凯恩斯主义和菲利普斯曲线所能解释的范围。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并存的,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滞胀现象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不呈交替关系,因此凯恩斯主义政策不能调整滞胀状态。

(2)通货紧缩指在经济均衡的状况下,由于企业债务负担加重、货币供给锐减或银行信贷收缩等原因造成投资需求突然下降或泡沫破灭,居民财富萎缩造成消费需求突然剧减等原因使总需求下降,从而出现供给大于需求,于是物价水平显著、持续地下降。

二、判断题

1.作为基本分析工具的供给和需求分析正如在微观经济学中一样,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处于核心地位。()

【答案】√

【解析】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

2.宏观经济模型中的“外生”变量包含政策变量,如政府防务采购。()

【答案】√

【解析】政策性变量,如军事支出,是已知变量,因此根据定义,它在模型中没有行为方程。同样地,考虑经济条件对军事经济的影响,这个考虑要求将军事支出的行为“模型化”,

以使这个变量由外生变为内生。

三、单项选择题

1.大多数经济学家相信,价格()。

A.在长短期中都是黏性的

B.在短期中是灵活的,长期中大部分是黏性的

C.在长短期中都是灵活的

D.在长期中是灵活的,短期中大部分是黏性的

【答案】D

【解析】弹性价格是指可以对供求变动作出即时调整的价格,反之,调整比较缓慢的价格被称为黏性价格。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是有弹性的,但凯恩斯学派则认为短期内价格是黏性的,长期内才是完全伸缩的。

2.宏观经济学区别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

A.加总的应用

B.强调总量(如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总产出)的作用

C.强调总量(如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总产出)的相互作用关系

D.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宏观经济学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它分析的是诸如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变动及其与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是()。

A.相互独立的

B.两者建立在共同的理论基础上

C.两者既有联系又有矛盾

D.毫无联系

【答案】C

【解析】当把经济视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时,必须考虑经济个体的决策。总量是描述许多个别决策的变量之和,因此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微观经济决策是所有经济模型的基础。但两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又有所区别。微观经济学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行为,偏重演绎法和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则主要对经济总量进行研究,偏重归纳法和总量分析。

四、简答题

1.试述宏观政策目标及它们相互间的制约关系。

答:(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①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范畴为4%。

②物价稳定,即把通胀率维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上。物价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总物价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通货膨胀率为零的状态,而是维持一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

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经济状态,一般指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十以下。

③经济增长,保持合意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是指单纯的生产增长,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率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的。

④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对外经济目标,必须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使用;正确处理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矛盾。

(2)货币政策目标的相互制约性

货币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既有相同也有相冲突的地方的。充分就业与经济成长这两者是正相关的:经济成长,就业增加;经济下滑,到失业增加。但除此之外,各个目标相互之间都有矛盾。

①目标之间的冲突首先表现在充分就业与稳定物价的矛盾上。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所以按照非利普斯曲线,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只有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某一适当的组合点,而不可能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②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是四大目标之间的另一有待协调之处。就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而言,经济的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涨。原因也就是上面分析物价上涨与充分就业关系所说明的道理。

③经济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冲突还表现在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上。经济增长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要,同时由于国民收入增加带来支付能力的增强,一部分本来用于出口的商品被用来国内消费支出。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使出口的增长慢于进口的增长,这就可能导致贸易差额的恶化。就资本项目而言,要促进经济增长,就要增加投资,在国内资金源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外资的流入,外资流入可能使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出现顺差,

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贸易逆差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一定能使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共存。

④经济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冲突也体现在物价稳定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上。在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时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利率。但利率的降低,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有可能导致资本外流并使资本项目恶化。如果经常项目不能保持顺差或者这种顺差不足以抵补资本项目逆差的话,就可能使国际收支失衡。然而,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如果采取的是降低货币供应量而非降低利率的办法,那么外资可能继续流入,而且由于国内物价的下降和总需求的减少,经常项目可能因出口增加和进口而出现顺差。由此可见,物价稳定又并不总是与平衡国际收支相矛盾。

处理上述目标之间的冲突,无非是:第一,侧重于统筹兼顾,力求协调。第二,侧重于权衡或选择,视经济环境的需要而突出重点。由于对目标间冲突协调的难度看法不同,各国中央银行也就有着不同的政策选择目标。

2.亚当·斯密、马歇尔和凯恩斯这三位经济学家的代表作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答:(1)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书出版,标志着一门独立完整的经济学正式诞生。该书总结了前任的经济研究成果,对商品和货币、收入分配、资本和利润、经济增长、国家财政等各个方面作了全面的研究,并考察了欧洲各国经济发展历史和当时已出现的各种不同的经济学说,最早对经济自由主义作了经典性论证和表述。以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根据各个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时间,对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坐了种种论证、补充、发挥和修正,才逐步形成今天的比较完整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

(2)马歇尔于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将他之前传统经济学的生产费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