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咳嗽86例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对小儿慢性咳嗽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8年11月收治的86例小儿慢性咳嗽患者,根据用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n=43)和对照组(布地奈德治疗,n=43),比较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3.02% VS 69.77%)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均无显著用药不良反应病例。
结论:采用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慢性咳嗽,可提高疗效,改善咳嗽症状,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布地奈德;孟鲁司特钠;小儿慢性咳嗽【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0-0147-01小儿咳嗽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不仅对患儿身体健康具有明显影响,同时也会对患儿正常发育产生一定影响。
本研究对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为此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11月期间小儿咳嗽病例进行分析,报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86例小儿慢性咳嗽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本次研究所选病例均满足相关诊疗标准[1],患儿意识清晰,家属能够做好护理配合,能够正确掌握服药方法,了解服药相关注意事项。
根据用药方法分组,观察组(n=43)男性19例,女性24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6.63±0.27)岁。
对照组(n=43)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4~13岁,平均年龄(6.55±0.32)岁。
本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
纳入标准:(1)纳入治疗依从性较高者;(2)无脏器功能严重损伤者;(3)自愿参与治疗者;(4)家属对相关治疗知情同意;(5)无严重并发症;(6)无先天性严重疾病者。
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功能、心肺功能严重损伤不适宜用药治疗者;(2)多种原因导致中断治疗者;(3)合并免疫系统、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者;(4)入组前采用本研究涉及药物但无效者;(5)存在用药过敏者。
慢性咳嗽86例临床治疗与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
方法:对第一组28例,第二组5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慢性咳嗽是支气管哮喘、职业性哮喘病的一种临床表现。
结论:对于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越早使用气道抗感染治疗(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其日后肺功能的损害越小。
关键词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糖皮质激素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当耳、鼻、咽喉、支气管、胸膜、肺等脏器受到炎症(包括病毒)、瘀血、物理化学或过敏等因素刺激时,均能引起慢性咳嗽反射。
咳嗽动作首先是快速短促吸气,膈下降,声门迅速关闭,随即呼吸肌与腹肌快速收缩,使肺内压迅速上升;然后声门突然开放,肺内高压气流喷射而出,冲击声门裂缝而发生咳嗽动作与特别声响,呼吸道内分泌物或异物等也随之排出。
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患者86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本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为5~48岁,平均23.6岁。
支气管哮喘开始以频繁的咳嗽为主要表现,且无喘息症状。
咳嗽多在夜间或清晨,呈阵发性发作,且多干咳,常伴有胸闷或咳少量的黏痰,长出一口气,以求缓解。
病程3~24个月不等,平均10个月。
28例患者均不伴发热、盗汗、气急。
开始肺部均无哮鸣音和细湿啰音。
追问病史本组病例大多数有过敏体质,其中10例有过敏性鼻炎,3例有皮肤划痕症,15例幼年时有过淡疹。
作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均增高,最高达0.761×109/l。
全部病例曾到多家医院诊治,也曾作胸片检查,有8例查痰找抗酸杆菌,6例曾作ot试验,均无阳性发现。
先后按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治疗,以多种抗生素和镇咳祛痰药治疗,但疗效不明显。
由于基层条件限制,未作呼气峰带和呼气峰速波动率及变应原皮肤试验。
结合病史28例均符合症状不典型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给予超声雾化及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案例分析病案一患者赵先生,男性,62岁,间断咳嗽、咳痰伴喘息近5年,加重2周。
5年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伴喘息,痰量中等且粘稠,自服抗炎及止咳药(具体不详)后缓解。
此后5年间断出现上述症状,多于冬季气候交替时出现,咳嗽以晨起和夜间明显,咳嗽时伴有排痰,多为白色粘痰,时有痰量增多、痰液变稠或呈黄色,常迁延1个月以上,经治疗或自然缓解后偶有轻微咳嗽和少量痰液,每年发作3-4个月左右。
2年前患者再次发作时曾于一所三级医院行X片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经治疗后缓解。
2周前患者于受凉后流涕、咽痛,而后转为咳嗽、咳痰伴喘息,痰量多,痰粘稠不易咳出,自服急支糖浆、甘草片等未见缓解反而逐渐加重,尤其夜间明显以至影响睡眠。
自发病以来食欲差,进食少烦躁,吸烟史30余年,每日吸烟量20支左右检查体格检查:BP120/70MMHG,HR90次/分,P:18次/分,T36。
8精神差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少量散在细小湿罗音及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2000/MM3,中性粒细胞分类78%X片:双下肺纹理增粗、紊乱。
诊断分析1、病史及临床表现:本次发病为受凉后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导致急性发作并加重。
2、体征: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少量散在细小湿罗音及哮鸣音3、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2000/MM3,中性粒细胞分类78%X片:双下肺纹理增粗、紊乱。
目前赵先生患有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但尚未并发阻塞性肺气肿。
赵先生病程较长(5年),且有长期吸烟史,反复发作很可能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甚至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引起心肺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健康。
(应干预/预防)发病情况流行状况和危险因素“老慢支”本病发病初期症状较轻,常不引起人重视,等到病变持续进展并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时,就会引起心肺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健康,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急性发作期治疗1、非药物治疗:A生活方式指导:劝导赵先生戒烟尽量避免吸入空气中有害粉尘和气体多吃蔬菜、水果、优质蛋白饮食保持心态平衡B、吸氧:赵先生家中有制氧机,可以在家中进行吸氧治疗,每次1-2小时,每日2-3次。
慢性咳嗽8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临床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慢性咳嗽提供实践依据。
方法对番禺区中医院2010年5月~2011年9月收治的86例慢性咳嗽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临床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较多,常见的包括CV A、PNDs、EB、GERC,临床可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各项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
经上述治疗,本组咳嗽症状完全消失者52例,明显改善者27例,无效者7例,总有效率为91.9%。
结论慢性咳嗽病因复杂,针对病因给予对症治疗可显著改善咳嗽症状。
标签:慢性咳嗽;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临床上咳嗽是内科患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引起咳嗽的病因繁多,且涉及面广,特别是胸部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治疗起来往往十分棘手。
这些患者容易被临床医生忽视,很多患者长期被误诊为急、慢性支气管炎,给予大量抗生素治疗,结果不理想[1]。
针对慢性咳嗽临床诊断困难、治疗棘手的问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收治的86例慢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治疗结果各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86例患者均为医院2010年5月~2011年9月收治的慢性咳嗽患者,符合慢性咳嗽临床诊断标准即:咳嗽时间超过8周,以咳嗽为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排除心肺器质性病变。
86例患者中男47例,女39例;年龄23~68岁,平均(37.6±4.5)岁;病程11周~7年,平均(2.1±0.9)年。
1.2 临床表现
本组所有患者均以持续性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为刺激性比较剧烈的咳嗽,也可为慢性刺激性咳嗽,阵发性痉挛性咳嗽,36例患者伴有少许黏痰,16例患者夜间咳嗽加重,感冒、冷空气、灰尘、油烟、异味、讲话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9例患者伴有咽喉部滴流感、口咽黏液附着、频繁清喉、咽痒不适或鼻痒、鼻塞、流涕、打喷嚏等;5例患者伴有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嗳气、胸闷等,咳嗽发生与体位有一定关系。
3例患者伴有气短、呼吸困难、发热,2例患者伴有血痰。
大多数患者均无明显肺部阳性体征。
1.3 慢性咳嗽诊断程序
由于咳嗽感受器不仅存在于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呼吸系统部位,食管、副鼻窦、外耳道、胸膜、心包等部位也有咳嗽感受器的分布,因此上述系统或部位的病变均可能产生咳嗽症状。
本研究根据Irwin提出的慢性咳嗽解剖学诊断程序进行诊断,主要包括[2]:(1)病史和查体,不仅要注意呼吸系统的情况,还要注意消化系统、耳鼻咽喉系统的病史询问和查体。
(2)胸片检查。
(3)肺通气功能和支气管激发试验。
(4)副鼻窦照片、鼻咽镜检查。
(5)支气管镜检查。
(6)24 h食管pH值监测。
(7)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治疗有效后明确诊断。
1.4 慢性咳嗽病因
本研究患者病因诊断主要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CV A)、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及其他慢性咳嗽。
各个病因所占比例见表1。
1.5 诊断标准
(1)CV A 常规抗感冒、抗感染治疗无效,支气管扩张剂
可以有效缓解咳嗽症状,肺通气功能和气道高反应性检查是诊断CV A的关键方法,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最大呼气流量(PEF)昼夜变异率≥20%。
(2)PNDs 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以白天咳嗽最为严重,夜间咳嗽减少;鼻后滴漏和(或)咽后壁黏液附着感;检查发现咽后壁有黏液附着、鹅卵石样变;给予鼻炎治疗后症状缓解[3]。
(3)EB 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少量黏痰;肺通气功能正常,气道高反应性检测为阴性,PEF日间变异率正常;痰细胞学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03。
(4)GERC 患者咳嗽主要发生于日间;对24 h食管pH值监测发现Demeester积分≥12.70,和(或)SAP≥75%;给予抗反流性药物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4]。
(5)其他类型的慢性咳嗽还包括AC、ACEI诱发的咳嗽或心理性咳嗽等。
1.6 治疗方法
(1)CV A 避免和消除引起CV A的变应原或其他非特异性因素。
临床给予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抗胆碱药物、抗过敏和稳定肥大细胞膜类药物等。
对于激素抵抗患者适当给予免疫抑制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茶碱类药物、长效β受体激动剂等治疗[5]。
(2)PNDs 避免诱发因素、抑制炎症反应和减少分泌物、控制感染和纠正结构异常。
常给予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和鼻黏膜消肿剂联合治疗。
(3)EB 糖皮质激素是当前治疗EB的唯一有效药物。
一般给予吸入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干粉剂每次200~400μg,每日2次;治疗2~3周起效,4周后咳嗽症状才能得到明显改善。
初始治疗时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使用口服强的松10~30 mg连续7~10 d。
(4)GERC 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减少反流发生或改变反流物的化学特征。
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进餐后不宜立即卧床,避免进食高脂肪、巧克力、浓茶、烟酒等,尤其睡前2 h避免进食,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抑酸治疗,给予促胃动力药物加强胃排空,积极治疗胃或十二指肠炎症、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基础疾病。
(5)其他AC给
予抗组胺药物治疗,必要时给予短期吸入糖皮质激素;ACEI诱发咳嗽给予停药,或换其他药物治疗;心理性咳嗽给予暗示疗法,可短期内应用止咳药物辅助治疗,如严重者加用抗焦虑药物。
2 结果
本组86例患者均根据病因治疗,连续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结果咳嗽症状完全消失者52例,明显改善者27例,无效者7例,总有效率为91.9%。
未治愈病例包括CV A 2例,PNDs 2例,EB 1例,GERC 1例,AC 1例。
3 讨论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其能够将呼吸道内异物或分泌物排出体外。
另外,咳嗽也是一种病理性反应,是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
随着近年来空气污染加重、饮食结构不合理、并发疾病较多等因素影响,导致慢性咳嗽的病因越来越多[6]。
由于临床医生诊断不谨慎或过于依赖经验诊断,导致部分慢性咳嗽患者得不到确诊,而应用抗生素等治疗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这时候我们应该针对慢性咳嗽的真实病因进行对症治疗,本研究86例慢性咳嗽患者以咳嗽变异性哮喘最为多见,其次为鼻后滴漏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及其他原因慢性咳嗽。
而这些疾病的临床诊断往往依靠实验室辅助检查,如胸片、肺功能检查、痰细胞学检查、24 h食管pH值监测等,这说明临床工作者应重视实验室辅助检查的作用,对症状、体征不足以明确诊断的慢性咳嗽病例应积极进行实验室辅助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进一步确诊而得到有效治疗。
在治疗方法方面,避免和消除相关咳嗽的诱发因素是最基础的治疗方法,由于现在许多原发性咳嗽具有诱因及致敏原,而引起咳嗽的病理过程多涉及免疫变态性反应,这就使得临床治疗不应见咳治咳,而应该从更深层面认识到咳嗽的发生原因及致病机制,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临床常用的治疗咳嗽的药物包括激素类、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抗胆碱药物、抗过敏和稳定肥大细胞膜类药物等,对于伴有心理障碍的患者还应给予精神类药物及心理暗示治疗,以积极改善患者咳嗽症状、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亚青.新疆喀什地区慢性咳嗽患者病因分析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9):1518-1519.
[2] 米彦芳,耿曼英.169例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9):72-74.
[3] 许智华.儿童鼻后滴漏所致慢性咳嗽临床诊疗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8):1062-1063.
[4] 邹娜.小儿慢性咳嗽病因分析与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129-130.
[5] 刘艳玲.成人慢性咳嗽常见病因分析[J].医学信息,2012,25(6):241-242.
[6] 赵国厚,袁开芬.病因不明慢性咳嗽268例诊治结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31(15):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