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心衰指南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1
心衰的诊断金标准
1. 什么是心衰?
心衰是指心脏无法完成该完成的任务,即为“心脏泵衰竭”,是
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病,在我国成年人群中有5%至10%的发病率。
心衰
常常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等心脏疾病相关,其首要病
理特征是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2. 心衰的诊断依据
心衰的诊断标准分为临床判断和实验室检查两大方面,目前国际
公认的诊断标准是欧洲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联合制定的
“2016 ESC指南”。
3. 临床表现
心衰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主要包括呼吸困难、疲乏无力、心悸、气促、咳嗽、腹胀、晕厥等,同时,还会出现水肿、腹水、肝区压痛
等症状。
4. 实验室检查
心衰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脑钠肽(BNP)测定、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
其中,BNP作为心衰的敏感指标,对心衰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
5. 心衰的诊断标准
心衰的诊断需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两方面的检查结果确诊,通常包括以下标准:
(1)有心衰典型的超声心动图或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或心脏磁共振成像表现;
(2)静息时心脏BNP水平大于等于35pg/ml或NT-pro BNP水平大于等于125pg/ml;
(3)存在临床主观症状和体征,包括呼吸困难、水肿、肝脏淤血等。
6. 总结
心衰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表现不典型,而且存在病情波动和易于误诊等问题,因此,对于有心血管病病史或高危人群应及时进行心脏检查和BNP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和诊断心衰,降低心衰致死率和病残率。
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译者序言今年5月发表的《欧洲心脏协会2012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是心血管领域重要的国际指南之一,具有权威性、经典性,被列为继续医学教育课程。
正如国内著名心血管专家黄峻教授所评论的那样:这次更新的指南对原来的指南进行了重要修订,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大指导和参考价值。
该指南内容丰富全面,几乎涉及到心衰临床领域的各个方面,指南内容表述清晰明了,几乎看不到有含糊其辞的说法。
新指南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实用性很强。
新指南发表后,为了让更多同行及时了解其中的信息,本科组织几名医师利用业务时间,对新指南全文进行了翻译和校对。
由于全文较长,故将分几个部分陆续刊出。
希望通过学习新指南,开阔眼界,增进知识,启迪思维。
当然,国情不同,不能照搬该指南中的所有推荐,建议结合国内相关指南的推荐和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更好地诊治心衰患者。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译文中难免有错误或不恰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工作组成员: John J. V. McMurray (主席) (英国)* ,Stamatis Adamop oulos (希腊), Stefan D. Anker (德国), Angelo Auricchio(瑞士), Michael Bo hm (德国), Kenneth Dickstein (挪威),Volkmar Falk (瑞士), Gerasimos Fili ppatos (希腊), Caˆ ndida Fonseca(葡萄牙), Miguel Angel Gomez Sanchez (西班牙), Tiny Jaarsma (瑞典),Lars Køber (丹麦), Gregory Y. H. Lip (英国), Aldo Pietro Maggioni (意大利),Alexander Parkhomenko (乌克兰), Burkert M. Pieske (奥地利), Bogdan A. Popescu(罗马尼亚), Per K. Rønnevik (挪威), F rans H. Rutten (荷兰),Juerg Schwitter (瑞士), Petar Seferovic (塞尔维亚), Janina Stepinska (波兰),Pedro T. Trindade (瑞士), Adriaan A. Voors (荷兰), Faiez Zannad(法国), Andreas Zeiher (德国)。
葛氏分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传统药物及治疗方法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中往往缺乏确切疗效。
究其原因,可能与这类患者的病因异质性较大、病理生理学通路不一致有关。
葛氏分型是一种基于病因学的新型分类方法,不仅有助于对病理生理学机制相似的HFpEF患者进行分组,而且还有助于为不同类型的心衰患者制定合适的诊治方案、预后评估及管理措施,有望成为未来针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设计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死亡率;预测指标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指南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将心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
与HFrEF相比,HFpEF发病率并不低,约占所有心衰住院患者的一半以上,其特点是老年患者占比更大,高血压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并存患者占比较大,但NYHA Ⅳ级的患者更少,NT-ProBNP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HFpEF患者的住院率高,生活质量下降,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治疗来改善预后。
但现有治疗药物及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等治疗策略在HFpEF患者中均未能取得显著疗效。
HFpEF是一类异质性很高的综合征,其病因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走出HFpEF治疗困境的关键就在于基于科学分型、回归“病因治疗”原则。
葛氏分型作为一种基于病因学的HFpEF分型方法,不仅有助于对病理生理学机制相似的HFpEF患者进行分组,而且还有助于为HFpEF患者制定合适的诊治方法、预后评估及管理措施,有望成为未来针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设计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对葛氏分型与HFpEF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HFpEF葛氏分型的提出背景1.1HFpEF相关临床研究概述纵观各项临床研究和指南,截至目前,尚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传统药物可显著降低HFpEF的患病率、死亡率和再住院率。
虽然近年来HFpEF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早年HFpEF治疗药物领域的几个主要的大型临床试验,包括CHARM-Preserved(坎地沙坦)、PEP-CHF(培哚普利)、I-Preserve(厄贝沙坦)、TOPACT研究(螺内酯)的结果均为阴性。
心衰分级标准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为了更好地评估心衰的严重程度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医学界提出了心衰的分级标准。
这些分级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心衰的分级标准。
一、心衰的分级标准。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共同制定的心衰分级标准,将心衰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I级、II级、III级和IV级。
1. I级心衰,无心血管症状和体征,但存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比如,心肌肥厚、心脏瓣膜异常、心脏扩大等。
2. II级心衰,存在轻微的心血管症状和体征,比如运动时出现呼吸急促、乏力、心悸等不适感。
3. III级心衰,存在明显的心血管症状和体征,即在日常活动中出现不适感,但安静状态下无不适。
4. IV级心衰,无论在活动还是休息状态下,都存在严重的心血管症状和体征,甚至在极轻微的活动下也会感到不适。
二、心衰分级标准的意义。
心衰的分级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将患者的心衰分级,有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2. 治疗,不同级别的心衰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比如对于I级心衰,主要采取观察和干预措施;对于III级和IV级心衰,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器械治疗甚至手术治疗。
3. 预后评估,心衰的分级也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预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三、心衰分级标准的应用。
心衰的分级标准不仅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患者自我管理和健康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自我管理,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心衰分级,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减少心衰的发作风险。
2. 健康教育,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心衰分级,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合理用药,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四、心衰分级标准的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心衰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心衰的分级标准也将不断完善和更新,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慢病标准
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疾病,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美
国心脏协会(AHA)的共同定义,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如下:
1.典型的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咳嗽、乏力、浮肿等
症状。
2.心力衰竭的体征:心力衰竭常表现为心脏杂音、肺部啰音、
肺部水肿、体循环淤血、外周水肿等症状。
3.心功能分级:根据心衰病情的严重程度,将心力衰竭分为不
同的分级,常用的是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标准。
根据NYHA的标准,心力衰竭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第一级(NYHA I级):患者在正常的日常活动中不会感到
疲劳和呼吸困难。
- 第二级(NYHA II级):患者在容许范围的活动中会感到疲
劳和呼吸困难,但在休息后可以缓解症状。
- 第三级(NYHA III级):患者在轻度的日常活动中就会感到疲劳和呼吸困难,休息后症状得以缓解。
- 第四级(NYHA IV级):患者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会出现严重的症状,活动时病情加重。
以上就是心力衰竭慢病的一些常用标准和分级,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如果怀疑自己或有心脏疾病的亲友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心衰指南解读 一、指南更新要点 1.新概念 指南将心衰分成三种类型: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HFrEF,LVEF<4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LVEF 40%~49%)、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LVEF≥50%)。对三种心衰的诊断标准做出明确建议;
2.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s,诺欣妥)适应证的推荐;
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应证的修正; 二、指南建议要点 (一)疑诊或确诊心衰患者影像学检查的建议 1. 疑诊心衰的患者,建议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以确定HFrEF、HFmrEF或HFpEF诊断。(I类推荐,C级证据);
2. 建议用TTE评估LVEF,以便识别出适合循证药物和装置(ICD、CRT)治疗的HFrEF患者。(I类推荐,C级证据)
3. 建议用TTE评估已经确诊心衰(无论是HFrEF、HFmrEF,还是HFpEF)患者的瓣膜病、右心室功能和肺动脉压,以便识别出适合矫正的瓣膜病患者。(I类推荐,C级证据)
4. 建议用TTE评估心肌结构和功能,以便发现可能损伤心肌的治疗(如化疗)。(I类推荐,C级证据)
5.建议心脏磁共振(CMR)用于声窗差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包括右心)的评估(应考虑CMR的注意事项或禁忌证)。(I类推荐,C级证据)
6.疑诊心肌炎、淀粉样变性、结节病、恰加斯病的心肌组织的表征,法布瑞氏症致密化不全心肌病变和血色素沉着症时,建议CMR用于心肌组织特征显像(应考虑CMR的注意事项或禁忌证)。(I类推荐,C级证据)
7. 在决定血运重建前,可以考虑无创负荷成像(CMR、负荷超声心动图、SPECT、PET)用于评估心衰和冠心病(适合冠脉血运重建术)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和心肌存活性。(IIb类推荐,C级证据)
8. 建议冠状动脉造影用于心衰患者和需要药物治疗,或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复苏的顽固性心绞痛患者(适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以便确诊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I类推荐,C级证据)
(二)预防或延缓明显的心衰进展,或预防症状出现前死亡的建议 1. 建议治疗高血压,以预防或延缓心衰发生、延长生命。(I类推荐,A级证据)
2. 无论是否伴有左室收缩功能异常,冠心病或具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者应接受他汀治疗,以预防或延缓心衰发生、延长生命。(I类推荐,A级证据) 3. 吸烟或酗酒者,应督促患者戒烟限酒,以预防或延缓心衰发生。(I类推荐,C级证据)
4. 应考虑治疗其他与心衰有关的危险因素(如肥胖与糖代谢异常),以预防或延缓心衰发生。(IIa类推荐,C级证据)
5. 应为2型糖尿病患者考虑应用恩格列净治疗,以预防或延缓心衰发生、延长生命。(IIa类推荐,B级证据)
6. 对于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和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建议使用ACEI,以预防或延缓心衰发生、延长生命。(I类推荐,A级证据)
7. 建议不伴心肌梗死病史的无症状性左室功能异常的患者应用ACEI治疗,以预防或延缓心衰发生、延长生命。(I类推荐,B级证据)
8. 即便不存在左室收缩功能异常,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均应考虑予以ACEI治疗,以预防或延缓心衰发生、延长生命。(IIa类推荐,A级证据)
9. 对于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和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建议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以预防或延缓心衰发生、延长生命。(I类推荐,B级证据)
10. 建议以下患者接受ICD治疗,以预防猝死、延长生命:1)急性心肌梗死至少40天后、缺血相关性无症状性左室收缩功能异常(LVEF≤30%)的患者;2)经过最佳药物治疗后的无症状性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LVEF≤30%)的患者。(I类推荐,B级证据)
(三)症状性HFrEF患者(NYHA II–IV级)的药物治疗 1. 对于症状性HFrEF患者,建议在ACEI基础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以降低心衰住院和死亡风险。(I类推荐,A级证据)
2. 对于稳定的症状性HFrEF患者,建议在β受体阻滞剂基础上应用ACEI,以降低心衰住院和死亡风险。(I类推荐,A级证据)
3. 对于经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仍有症状的HFrEF患者,建议使用MRA,以降低心衰住院和死亡风险。(I类推荐,A级证据)
4. 伴有充血性心衰症状和/或体征的患者,建议应用利尿剂治疗,以改善症状与运动耐量(I类推荐,B级证据);应考虑应用利尿剂治疗,以降低心衰患者的住院风险(IIa类推荐,B级证据)。
5. 对于经ACEI、β受体阻滞剂和MRA充分治疗仍有症状的HFrEF非卧床患者,建议使用ARNI药物,Sacubitril/缬沙坦替代ACEI,以进一步降低心衰住院和死亡风险。(I类推荐,B级证据)
6. 经过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量的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和MRA(或ARB)充分治疗后,患者仍有症状,且射血分数<35%、窦性心率≥70次/分,应考虑使用伊伐布雷定降低心衰住院与心血管死亡风险。(IIa类推荐,B级证据)
7. 对于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存在该药禁忌证的有症状患者,且射血分数<35%、窦性心率≥70次/分,应考虑接受伊伐布雷定治疗。此类患者应继续接受ACEI(或ARB)和MRA(或ARB)治疗。(IIa类推荐,C级证据)
8. 不能耐受ACEI治疗、有症状的心衰患者,应接受ARB治疗(患者需同时接受β受体阻滞剂与MRA治疗),以降低心衰住院和心血管死亡风险。(I类推荐,B级证据) 9. 不能耐受MRA治疗的患者,经过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仍存在症状,可考虑应用ARB治疗,以降低因心衰住院与死亡风险。(IIb类推荐,C级证据)
10. 不能耐受ACEI与ARB治疗、有症状的HFrEF心衰患者,可考虑应用肼苯哒嗪联合硝酸异山梨醇酯治疗。(IIb类推荐,B级证据)
11. 经过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与MRA充分治疗后,仍有症状且为窦性心律的心衰患者,可考虑应用地高辛治疗以降低住院风险。(IIb类推荐,B级证据)
12. 有症状性的心衰患者,可考虑应用n-3多不饱和脂肪酸,以降低因心血管病住院与心血管死亡风险。(IIb类推荐,B级证据)
(四)症状性HFrEF患者(NYHA II–IV级)可能有害的治疗 1. 不建议心衰患者应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格列酮类),因为此类药物会增加心衰恶化与心衰住院风险。(III类推荐,A级证据)
2. 不建议心衰患者应用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或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因为此类药物会增加心衰恶化与心衰住院风险。(III类推荐,B级证据)
3. 不建议HFrEF患者使用地尔硫?和维拉帕米,因为这些药物会增加心衰恶化与心衰住院风险。(III类推荐,C级证据)
4. 心衰患者联合使用ACEI和MRA时,不建议加用ARB(或肾素抑制剂),因可能增加肾功能不全与高钾血症风险。(III类推荐,C级证据)
(五)心衰患者ICD建议 1. 二级预防 对于从室性心律失常所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中恢复者,以及预期良好功能状态生存>1年者,建议ICD以降低猝死和全因死亡风险。(I类推荐,A级证据)
2. 一级预防 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患者,建议ICD以降低猝死和全因死亡风险:症状性心衰(NYHA II–III级),尽管接受≥3个月OMT但LVEF≤35%,预期良好功能状态生存>1年,且:
- IHD(40天内的心肌梗死病史除外)。(I类推荐,A级证据) - DCM。(I类推荐,A级证据) 3. 不建议40天内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植入ICD,因为此时植入不能改善预后。(III类推荐,A级证据)
4. 不建议症状严重、药物难以治疗、NYHA IV级的患者ICD治疗,除非患者准备CRT、植入心室辅助装置或心脏移植。(III类推荐,C级证据)
5. 在更换电极前,应由经验丰富的心脏科医生对患者进行仔细评估,因为管理目标、患者需要和临床状态可能已经改变。(IIa类推荐,B级证据)
6. 对于有心脏猝死风险的心衰患者,可考虑短期应用可穿戴ICD或将其作为植入装置的桥接。(IIb类推荐,C级证据) (六)心衰患者CRT建议 1. 符合下列条件的症状性心衰患者,建议CRT以改善症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窦性心律,QRS间期≥150 ms,QRS波呈LBBB形态,尽管接受OMT但LVEF≤35%。(I类推荐,A级证据)
2. 符合下列条件的症状性心衰患者,应考虑CRT以改善症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窦性心律,QRS间期≥150 ms,QRS波呈非LBBB形态,尽管接受OMT但LVEF≤35%。(IIa类推荐,B级证据)
3. 符合下列条件的症状性心衰患者,建议CRT以改善症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窦性心律,QRS间期130-149 ms,QRS波呈LBBB形态,尽管接受OMT但LVEF≤35%。(I类推荐,B级证据)
4. 符合下列条件的症状性心衰患者,可以考虑CRT以改善症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窦性心律,QRS间期130-149 ms,QRS波呈LBBB形态,尽管接受OMT但LVEF≤35%。(IIb类推荐,B级证据)
5. 对于HFrEF患者,无论NYHA分级如何,若存在心室起搏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