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4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复习特训第一篇第1题【单选题】伽利略认为,在讨论自然界的现象时不应当从圣经的权威地位出发,而应当从明智、有理性的实验和必要的演示开始。
因为,无论是圣经,还是自然界都同样出自神旨。
这反映出伽利略( )A、深受宗教的困扰B、仍受宗教思想影响C、对圣经不以为然D、对科学持怀疑态度【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欧洲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其所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对于欧洲人民从天主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张扬人文主义的个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列关于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即可得救”的实质意义,最为恰当的是( )A、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B、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权威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九十五条论纲》指出:“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材料反映作者的态度是( )A、认可教皇搜刮财富B、天主教徒应该忠于信仰C、赞同教会建造教堂D、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其实质意义是(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马丁·路德认为:“武力可以用来增强信心,也可以用来增强异端,或用来粉碎正直并把一个传异端者变成心口不一的假冒伪善的人。
”这说明他( )A、强调以暴力反对天主教会B、反对宗教异端思想C、强调温和改革,反对动乱D、主张“因信称义”【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他进一步蔑视教廷权威,把《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翻译为德语,让所有人都有机会阅读和理解上帝的言论。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背景(1)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席卷欧洲以后,各国的____________思想十分活跃。
2.序幕: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________,马丁·路德发表了《关于赎罪券的功效》,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
3.主张(1)强调____________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2)宣称____________的功效微不足道,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4.性质: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5.意义(1)宗教改革运动在________拉开了序幕。
(2)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会与____________、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1.背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2.著作:1536年出版《______________》。
3.主张(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__________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为__________,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4.意义(1)为资产阶级____________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为以后的______________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知识点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右图反映的是1517年教皇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大量出售“赎罪券”的情景。
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出售赎罪券①这是罗马教会无耻的谎言和明目张胆的搜刮②罗马教会已变得十分腐败③成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④直接促成了加尔文宗教改革的进行A.①② B.②③C.①②③ D.②③④2.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马丁·路德身上的是( )A.正在兜售赎罪券B.正在演讲中呼吁“信仰耶稣即可得救”C.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D.正与一修女举行结婚仪式3.马丁·路德认为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得救。
2021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岳麓版必修31.“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材料出自( )A.《圣经》B.《十日谈》C.《神曲》D.“九十五条论纲”【答案】D【解析】材料的观点是“信仰得救”,这出自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2.马丁·路德说:“穿美好的衣服,追求正当的生活,乃是必须,而不是罪。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纵欲主义B.人文主义C.民族主义D.理性主义【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正常需求,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
3.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答案】B【解析】宗教改革并非废除宗教信仰,也不是不信仰上帝,而是使人们取得宗教信仰的自主权,A、C两项错误,D项太绝对,选B项。
4.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A.因行称义B.因信称义C.先定论D.理性主义【答案】B【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体现了“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两种观点的对立和不同,从“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等信息看,可知材料反映的思想是B项。
5.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答案】C【解析】马丁·路德与教皇的主要分歧在于信仰的自主权,两者都信仰宗教、都信奉《圣经》、都信仰上帝,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不符。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专题训练山东曹县三中陶国华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肯定人和人性,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C.人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的重要地位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解析】B。
文艺复兴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
2、《最后的晚餐》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态和常人无异.这幅面主要体现了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B、人文主义的思想C、成熟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D、主权在民的原则【解析】B。
《圣经》画中人物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态和常人无异.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
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高明”之处在于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解析】D。
文艺复兴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而康有为则是借儒学的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所以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新思想。
4、文艺复兴时期成立的新寄宿学校,对课程的设计围绕着教育学生快乐而健康地生活,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
这主要体现了当时的A.蒙昧主义思潮B.人文主义思潮C.理性主义思潮D.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解析】B。
对课程的设计围绕着教育学生快乐而健康地生活体现了对人的重视,既人文主义思想,这是文艺复兴指导思想。
5、右图是1490年米开朗琪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的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
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子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
作品表明作者意在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D.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解析】A。
文艺复兴主张人性,重视人的价值,圣母玛利亚子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体现了普通人真实自然的人性。
1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选择题 1.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这说明了( ) A.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 B.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 C.德国的畜牧业发达 D.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 解析:选A。解答本题要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来理解。试题题干强调的是“德国是教皇的奶牛”,很明显这是表明教皇对德国的压榨和搜刮掠夺,并不是说德国的畜牧业发达。 2. 1517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B.否定对上帝的信仰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解析:选D。“教徒自读《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体现了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思想,旨在否定和挑战教会的权威,选D项。宗教改革既不主张废除宗教仪式,也不否定对上帝的信仰,故A、B两项说法错误,D项与C项相比,D项更符合题意。 3. 马丁·路德曾说:“除了以《圣经》为根据证明我是错误的以外,我将永不改悔。”“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这表明该宗教改革家( ) A.主张信仰得救,给人以精神的自由 B.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要建立本民族教会 C.使人们以本民族语言解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 D.批判神权统治,否定宗教礼仪,鼓吹人性解放 解析:选A。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人的灵魂得救无须教士作为中介,不能靠向教会购买赎罪券,而要靠自己虔诚信仰。材料内容反映了路德“信仰得救”的思想。 4.1525年7月23日,这位不受法律保护的僧侣娶了逃亡的修女。婚礼不在教堂,而是在路德的住所举行。……路德结婚的消息……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这说明马丁·路德( ) A.开始向现实世俗生活转变 B.努力实践其“因教称义”的主张 C.其行为严重背离了新教伦理 D.坚持国家权力与罗马教会平等 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看,路德的婚礼在其住所举行,说明其注重现实世俗生活。 5.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甫和主教 B.神甫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 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在上帝面前是权利平等的教士 解析:选D。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从材料看,马丁·路德认为,尽管每个人工作、职务不2
同,但都和神甫和主教一样神圣,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在上帝面前都是权利平等的,故选D。 A、C说法过于绝对,B与材料信息不符。 6. 德国学者韦伯发现在欧美的一些多宗教国家,“商界领袖和资本所有者,还有现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人员,绝大多数是新教徒”。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思想密切相关( ) A.人文主义 B.“因信称义” C.“先定论” D.理性主义 解析:选C。考查宗教改革。题目信息显示,富有的人的“绝大多数是新教徒”,这是受加尔文“先定论”思想的影响,这一思想为资产阶级发家致富提供了神学依据。 7.“一切生活现象皆是由上帝设定的,而如果他赐予某个选民获利的机缘,所以虔信的基督徒理应服从上帝的召唤。你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持这种观点的人最有可能是( ) A.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 B.明末清初到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 C.路德教派的教徒 D.源自加尔文教派的清教徒 解析:选D。从材料内容主张有虔诚信仰,可以判断是宗教改革,排除A、B两项,从“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发财致富是上帝的意愿,说明这是加尔文教派的主张,与路德教派的教徒无关,排除C项,选D项。 8.(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的《世界文明史》认为:“路德由于他的因信得救学说而与罗马决裂;德意志群众之所以追随他,主要是因为他们卷入了宗教民族主义的浪潮;王公们之所以立路德教为其辖区官方教会,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绝对的政治主权。”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因信称义否定了罗马教皇的原有权威 B.统一的德意志宗教民族主义情绪浓厚 C.路德教适应了世俗王权的需求 D.多种因素导致马丁·路德反叛罗马教廷 解析:选B。16世纪时的德意志并未实现国家统一,也没有实现宗教统一。1555年,通过“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在德意志取得合法地位。因此B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王守仁(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当时(1517年)还是维滕堡大学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阳明的基本主张,并概括其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由此引发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社会思潮带来了什么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阳明和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王阳明和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第(1)问,依据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概括王阳明的思想及其地位;第(2)问,从“削弱了教会的权威”的角度回答路德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影响;第(3)问,两人的相似之处可从思想观点内容、价值和产生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答案:(1)基本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等。 地位: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观点:“上帝之语”(或真理)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人的灵魂得救无须教士作为中介,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对话;《圣经》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 影响: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将西欧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3)相似之处:强调人的信仰自由;敢于挑战正统(或具有叛逆的思想),敢于批判权威;促使社会的主流思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_教材答疑·名师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与思考(教材P54) 你怎样理解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 提示:罗马教会为了树立教会和教皇的绝对权威,宣扬“因行称义”论,声称信徒们只有遵守教会制定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仪式,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这就把教徒们束缚在教会的控制之下,使他们失去了个人选择的自由,听命于教会的统治。而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这里的“信”是与生俱来的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这样,他便把拯救人的灵魂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每一个拥有真正信仰的基督徒自己的手中,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所以说它的潜台词里面包含着个性解放的革命主张。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宗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 二、解析与探究(教材P54) 阅读以上材料,请思考:“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三种学说有什么异同?如何理解16世纪的西欧宗教改革运动? 提示:同: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灵魂得救以升入天堂。 异:“因行称义”本质仍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和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因信称义”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赎罪券的掠夺,简化宗教仪式,给教徒极大的解放。“信仰得救”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 理解:16世纪天主教的根本变革就是指西欧宗教改革运动。16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西欧各国,宗教改革家们否定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主张建立不受罗马天主教会管辖、符合资产阶级意愿的新教会。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削弱了天主教会的经济实力,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天主4
教会的精神垄断,人文主义得到发展;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三、自我测评(教材P54) 结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提示: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