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3
12.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
2.理解罗布泊变化的原因和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联系现实,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 自主预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萧瑟.( ) ②和煦.( ) ③干涸.( ) ④吞噬.( )⑤裸.索( ) ⑥戈.壁滩( ) ⑦无垠.( ) ⑧边缘.( )2. 解释下列词语。
①萧瑟:②和煦:③干涸:④裸露:⑤戈壁:⑥沧海桑田:3.分析题目中隐含了哪些信息?4.针对题目,你能还能提出哪些问题?5.仿写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
6.我的疑难:[ 文本研讨 ]活动一走进仙湖,科学探秘7.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问题:①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②罗布泊为什么会消失?在文中找出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③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④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活动二品味语言,展开想象8.本文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
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
试分析本文体现在哪里?9.热合曼是一个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
假如你也是一个百岁老人,你该怎样向人讲述罗布泊的沧桑?活动三保护生态,人人有责10.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 书声琅琅 ]◎美文赏读藏羚羊跪拜这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
发生故事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
可是,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要想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
就是在今天,可可西里的枪声仍然带着罪恶的余音低回在自然保护区巡视卫士们的脚步难以到达的角落。
当年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成为凤毛麟角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参考答案课前预习1、sè xù hé shì luǒ gē yín yuán lù sī bì qiān tiào2、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3、答案:B C D A A4、C5.罗布泊曾经是非常美丽的,而现在却消逝了。
它告诉了我们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
【合作展示】小组讨论交流,合作释疑1.罗布泊过去是怎样的,现在又是怎样?用四字短语形容。
过去:充满生机广阔美丽环境怡人生命绿洲现在: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死亡荒漠2.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3、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只图眼前利益,盲目开发;不顾长远整体利益,不保护生态平衡,没有可持续发展观念。
4、本文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烈的感染力?根本上,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悲剧。
写法上,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的运用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5.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造成的悲剧而痛惜。
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6.语句品析(1)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列数字,具体、准确说明人们是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
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任意”一词,更突出了人们破坏水资源的无知和愚昧。
(2)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一词,写出人们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眼光狭隘,不顾整体利益,滥用水资源的悲剧。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了解罗布泊的消亡原因。
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自主预习】作家作品本文是一篇(),它兼有()和()两种特点。
新闻的特点要求(),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讲究()、()。
作者吴岗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字词积累1、查字典,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萧瑟()()和煦()干涸()裸露()()吞噬()2、查字典或词典,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近在咫尺:浑然一体:广阔无垠:沧海桑田:【合作探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今日的罗布泊是怎样的?2、过去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3、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解难答疑】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数据,,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
直抒胸臆的句子: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引用数据的句子:1、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反馈拓展】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盲目增加耕地①水、盲目修建水库②水、盲目掘堤③水、盲目建泵站④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⑤干了。
A抽 B.用 C.截 D.引①处填____ ②处填____ ③处填____④处填____ ⑤处填_____2、为下列句子中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②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yàng(),岸边胡杨丛生,树木茁壮。
③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复习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根据课文,在横线上给拼音写汉字,在括号内给汉字注拼音,并解释底下加横线的字词:萧瑟(sè)和煦(xù)干煦(hé)吞噬(shì)张骞(qiān)荡漾(yàng)裸(luǒ)露无垠(yín)边缘(yuán)崩塌(ta)绵(mián)延不绝浑(hǔn)然一体沧海桑田:原来的大海变成了农田,形容自然发生巨变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一)本文是报告文学,详细报道了罗布泊消失的过程、后果和原因。
1、看课文回答:罗布泊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它原本有仙湖的美誉。
2、报告文学有其新闻性,就是其报道真实、具体、详尽。
另外,本文又有其科普性,它普及了有关罗布泊自然变迁方面的科学知识。
(1)填写下表,了解罗布泊消失的过程与后果:罗布泊的环境恶化的过程和后果变化项目从四世纪至上世纪80年代(叙说顺序:时间顺序)原本后来气温变化阳光和煦夏季气温高达70℃河流长度流量变化1321公里不足1000公里牲畜种类数量变化牛羊成群禽鸟种类数量变化野鸭鱼鸥小鸟天空不见一只飞鸟植物种类数量变化万顷绿地遍地麦浪没有一棵小草胡杨长势的变化780万亩420万亩人类居住状况、劳作方式变化310户村民农耕,游牧逃离家园水域面积变化两万平方公里水域干涸耕地面积的变化5万亩耕地受到威胁沙漠化的进程以每年3米至5米地速度向湖中推进(2)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采用了下列说明方法的语句:摹状貌: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列数据:以每年3米至5米地速度向湖中推进作比较: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
举例子:悲剧并没有止住。
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3、报告文学有其文学性。
课文在描述和说明罗布泊的今昔变化时采用了各种修辞方法:(1)判断下边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且说说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修辞:拟人。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提炼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语言的感受,了解报告文学的两个特性:真实性和文学性。
3、结合画面和文字,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通过对文本的体验,了解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和文学性。
2、通过朗读感悟,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三、教学思路:以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是悲剧。
”为主线贯穿课堂,先营造罗布泊过去美的环境(依据文字,越美越好),再把这个美生生的毁灭。
在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反差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挖掘美被毁灭的原因。
除了这些铺垫,还有必要通过图片的再现罗布泊消失前后的反差,进一步触碰学生内心的柔软面,以真正达到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引——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探险八年》):Ppt.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它小鸟欢愉地歌唱着……问题设计一: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罗布泊?预设:悠游自在美丽静谧富有生命力诗意……出示课题:罗布泊,仙湖(板书:仙湖)(二)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阅读课文,寻找勾画:文章描写罗布泊的句子,请用笔划出相关词句。
Ppt.语段一: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
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问题设计二:现在,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罗布泊?预设:一片死寂荒芜恐怖(板书:死地)语段二: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问题设计三:情感朗读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指导)预设:无奈沧桑痛苦饱受欺凌(板书:垂垂老者)2、情感齐读三段文字,感受罗布泊的演变悲剧美。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自主预习一目标导入1. 通过对比,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明晰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重点)2.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理解引用数据和拟人、排比手法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难点)3.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难点)二背景资料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
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面,若羌县北部,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
呈葫芦形,公元四世纪时面积为2万平方公里,1941年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到1972罗布湖干涸时仅为450平方公里。
塔里木河,中国最大内陆河。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部,河水靠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中下游河水渗漏蒸发,且由于灌溉,水量愈往下游愈小。
下游河道迁徙无定,过去曾多次同孔雀河合流入罗布泊。
1952年在尉犁县筑坝,同孔雀河分离。
三字词预习1.识记音形栖.息( )干涸.( ) 张骞.( ) 鹭鸶..()罗布泊.( )..( )裸露萧sè( ) 和xù( ) bì()护远tiào()吞shì( )无yín( )2.辨识字形(gē)壁游(yì)(lèi)骨威(xié)(hè)定(shè)免清(chè)(chè) 退车(zhé)富(ráo)(jiǎo)幸妖(ráo)崩(tā)床(tà)糟(tà)3.理解词义(1):形容冷落、凄凉。
(2):温暖。
(3)干涸:。
(4):吞食,并吞。
(5):保护。
(6)饶有兴趣: 。
(7)浑然一体:。
(8)沧海桑田:。
一、课文感知(一)内容概括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列举了哪些与“罗布泊”同样的悲剧?二、深层探究(一)内容理解3.为什么说如今的罗布泊“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4.作者写胡杨林大面积死亡有何用意?(二)写法借鉴5.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具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加以形象性和抒情性。
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型:自读课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词语,感知课文筛选信息。
2.认识罗布泊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
3.通过学习本文,增强同学们的环境忧患意识,自觉地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重点难点:1.了解文章的内容,认识罗布泊的过去和现状以及变化的原因。
2.借助本文的学习,增强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同学们进行环保教育。
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无垠()庇护()戈壁滩()2.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海桑田相形见()精巧绝()美味佳()海()山盟3.解词。
(1)萧瑟:(2)和煦:(3)裸露:(4)庇护:(5)沧海桑田:4.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用笔画出写罗布泊过去和现状的语句,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③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④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⑤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活动展示:活动一:检查预习并导入新课。
活动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罗布泊的今昔对比说明什么?2.美丽的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是什么?3.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4.写了罗布泊后,在文章的最后为什么要写青海湖、月牙泉?5.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活动三:理解本文对比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活动四:拓展延伸热合曼是一个108岁高龄的罗布泊老人。
假如你也是一个百岁老人,你该怎样向人讲述罗布泊的沧桑?达标练习:请仿写一条有关绿色环保的公益广告语(语言要精练得体)例句:(1)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何妨。
(2)春花烂漫,请您手下留情。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文献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请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
二、资料展播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X读,学生听读。
需掌握的词语:萧瑟(xiāo sè):形容冷清、凄凉。
和煦(hé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裸露(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2、学生熟读课文。
3、教师提问:同学们,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那些必要的消息呢?提问: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明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4、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前自学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远眺.()庇.护()和煦.()吞噬.()罗布泊.()裸露..()()干涸.()荡漾.()萧瑟.()二.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干涸:吞噬:沧海桑田:三.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二、知识积累:1、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的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2、关于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浦海、盐泽、洛浦池在某某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从背面注入成葫芦形,面积3006平方千米,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沿岸盐泽广布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今有很多孤魂在此游荡,古丝绸之路上的枯骨到处皆是有时路人就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因为是滴水成泉,很难找到泉眼……1949年,从某某飞往迪化(乌鲁木齐市)的—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在罗布泊东部盐壳地上被发现时,机上人员全部死亡本来是东西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谁也说不清楚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警卫员骑马冲出重围而走失1982年,地质队在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原若羌县南山区书记魏建英说:“他那颗金牙是在某某镶的,解放了某某后,我们比赛蓝球,他碰掉—颗门牙当时曾派部队寻找,谁知他竟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外被发现”1976年7月3号,某某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9分队的—辆汽车在罗布泊以北给野外运送物资时失踪,后在鄯善县南沙山中找到司机、司助,地质技术员全部渴死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党和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大规模寻找没有结果1990年,哈密有七个人乘—辆客货小汽车去罗布泊及嘎顺戈壁找水晶矿,一去不返两年后地质队员在一陡坡下发现三具坐卧的干尸汽车距死者30公里其他4人下落不明1995年夏,米兰农场一职工带领他的两个亲属乘一辆吉普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被某某大自然旅行社探险家X葆华在距楼兰17公里处发现尸体两具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只外一人下落不明死因也不明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 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其死亡原因还是个谜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区时曾写道:“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罗布泊,人们何时才能揭开你神秘的面纱?三、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民教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通过阅读本文能够总结出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因为: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四盲”行为。
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都有哪些。
3、中招考点(1)主旨探究;(2)语句品析;(4)修辞手法及作用。
4、学情分析学习本文后,学生的忧患意思会增强,但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脉络,训练概括能力还不够好。
二、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能够总结出罗布泊消逝的原因;2、通过学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这是热爱地球的人所发出的沉痛的呼唤。
今天我们要聆听的是一位作家同样痛苦的呐喊。
(今夕图片对比导入,激发兴趣;)2.板书示题,揭示目标;四.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学习了一些生难字,感受了作者那深深的忧患意识!五. 当堂训练:完成《课时练》前四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2、体味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联系现实,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三.当堂检测:1、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强烈的情感?2、文章是如何体现报告文学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的?3、(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3、请拟一条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在10—20个字之间)•。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案
教师寄语: 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重难点:
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难点: 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注音并解释:
(1)萧瑟.( ): (2)和煦.
( ):
(3)干涸.( ): (4)吞噬.
( ):。
(5)裸.
露( ): (6)沧海桑田:
二、自主探究
1、问题: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它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2、开始写的是( )的罗布泊,接着过渡到写( )的罗布泊,接着就写( )。
最后又举出两个例子-----( )和( ),作为进一步的证据。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说说变化的过程。
罗布泊过去怎样?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请用“罗布泊过去……现在……”的句式进行概括表述。
2、探探变化的原因。
① 绿洲是在什么时候变成荒漠的?仙湖是在什么时候消逝的?
②“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逝。
”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
天壤之别,原因何在?(是什么原因让罗布泊消逝的?)
③齐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同桌讨论: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是谁?(哪个原因主要----谁盲目----人类为了什么)
3、思思变化的教训。
(1)胡杨诉衷肠 。
由于人们的贪婪与盲目,仙湖般的罗布泊消逝了。
罗布泊上生长着一种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树,那就是生命力极强的胡杨树,请看他的勃勃生机。
可就是这样的树,面对人们无知和无尽的对水的掠夺,今天他成了什么样儿了?
(2)罗布泊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
(3)今天,我们喝的是自然甘露;明天,我们喝的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请以罗布泊的消逝为例,分组讨论人类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四、拓展延伸
1.文章第23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为罗布泊构画未来发展的蓝图)
2.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引用数据,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他们的作用。
五、达标测试
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 ) 和煦.( ) 干涸.( ) 吞噬.( ) 裸露.
( )
戈.壁( ) 栖.息( ) 无垠.( ) 罗布泊.
( )
2.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1)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 )
(2)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 )
(3)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 )
(4)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
(5)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
3.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援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
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
(a)进入罗布泊,(b)要有两辆汽车,(c)备足食品和水。
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农,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
对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1.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第2段的括号内的a、b、c,选择恰当的词语,并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A假如;B设若;C就;D那么;E必须;F若想;G一定;H至少。
a()b()c()
表达作用:
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4.结尾句“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为什么用“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中第五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课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