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7
“五观”主要内容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 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 VI.列宁对K.马克思、 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 3层含义: 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 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 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 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 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 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 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 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 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 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 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 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 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 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 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 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 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 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 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 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 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有关民族的谚语有哪些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是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行为、生物特征而与其它有所区别的群体。
下面店铺整理了有关民族的谚语,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民族的谚语(精选)学习是学问之本,不学是愚昧之根。
知识的源泉是劳动,生活的明灯是知识。
物品愈用愈少,学问愈学愈多。
天际无尽头,学问无终止。
早晨是刹生的刽子手,下午是度人的大上师。
没有佛法伪作上师,没有毛儿装为羊皮。
闲时不上供,急时呼神灵。
不教佛法而教心,心地善良是佛法。
上等凡夫俗子,不如下等僧侣。
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地上的知识学不尽。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再聪明的人不学不会,再愚蠢的人苦学必成。
闲着不工作的学者,就象下不了雨的云。
夜空之美不在云彩,而在于繁星闪烁;青春之美不在于穿戴,而在于见广识多。
博学多知的人,是国家之宝;和蔼善交的人,是广众之友。
惜时应早起,珍时应晚睡。
与其看守山大的黄金,不如学得豆大的学问。
箭虽锐利,不射不发 ;人虽聪明,不学不知。
骑马需要缰绳,学习需要脑子。
常做手艺高明,常用脑子机灵。
学习是前进的伴侣,努力是胜利的伙伴。
误农时庄稼难丰收,不勤奋的人难进步。
日日走才能行千里路,时时学才能读万卷书。
有关民族的谚语(热门)最好的记忆不如最烂的笔头,最强的记忆不如最浅的墨水。
爱财人看金钱是命根,勤奋者视时间是生命。
夜空靠繁星发亮,才干凭知识增长。
刀要常磨不生锈,人要常说不落后。
读书会使脑子变灵,日出会使万物见亮。
使你惹祸的是酒,使你明理的是书。
财富只是装潢门户,学问才能武装头脑。
钻研的辛苦,胜于玩乐的幸福。
学不完的知识之海,研究不尽的物质之洋。
宝石不经琢磨,不会发出光明;聪明人不学习,也会变愚蠢。
喷涌的泉水清凉,茂盛的花卉清香。
黄土堆积多了成山,滴水汇集多了成河。
费尽心血盖起来的房屋牢固,费尽脑汁积起来的知识牢靠。
万里之路一步步走过来,人间之才一点点练出来。
火越烧越旺,才越练越精。
天空中的彩虹,用手抓不住;多智博学的人,用话难不住。
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一(共5份附答案)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40分)1、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国家。
2、我国确认56个民族成份,其中少数民族有个。
3、各民族共同、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4、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的重大问题。
5、民族,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
6、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的权利。
7、每年的月份为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
8、,新疆省人民政府年月日宣告成立。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1、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
A、毛泽东B、邓小平C、胡锦涛2、我国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以上。
A、六B、七C、八3、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
A、民族团结B、民族平等C、民族区域自治4、社会各行各业都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不得生产经营含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产品,不得拒载、拒住、拒餐、拒售。
A、民族B、经营C、经济5、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的民族成份确定。
A、父亲B、母亲C、父亲或母亲三、判断题(每题4分,共20分)1、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平等、团结、互助、进步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3、各少数民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代表,至少有代表二人。
()4、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兴办民族院校和民族中小学,开展“双语”教学。
()5、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四个认同”的内容是什么?答:2、马克思主义“五观”是什么?答:试题答案填空题:1、民族2、55 3、团结奋斗 4、前途命运5、平等6、语言文字7、58、1949 年12月17选择题:1、A 2、C 3、 C 4、 A 5、C判断题:1、√ 2、√ 3、X 4、√ 5、√简答题:1、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在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怎样看待“民族文化认同”问题?民族:指的是一群人觉得他们自己是一个被历史、文化、和共同祖先所连结起来的共同体。
特质可能包括地域、语言、宗教、外貌特征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观”的特质,特别是人们对其民族性(nationality)认知和感情。
民族与人种不同,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国外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中国学术界理解也不尽一致。
因此民族与人种不同,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说:“人类受多种物质的支配,就是:气候、宗教、法律、施政准则、先例、风俗习惯。
结果就在这里形成了一种一般的精神。
这里的“一般的精神”指的就是一个民族的一般的精神,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纽带-----民族认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从这种文化中升华出的民族精神,也就是说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精髓之所在。
研究民族精神不能不涉及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源泉,离开民族文化,民族中的个体之间就不能互动,不能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个体也就不能理解,自然就无法产生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载体涵养和生发着民族精神。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从这种文化中升华出的民族精神,也就是说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精髓之所在。
研究民族精神不能不涉及民族文化。
民族的含义: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国外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中国学术界理解也不尽一致。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因此民族与人种不同,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
我国民族的现状一是要把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我们讲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不能离开民族这一重要因素。
我国民族的基本状况,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一是多。
我国56个民族成分,55个是少数民族。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
我国几乎所有的县市,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共同居住。
二是长。
56个民族历史很长,56个民族中绝大部分都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形成的。
三是大。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大,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4%。
四是边。
全国2.2万公里陆地边界线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全国135个边境县有107个在民族地区。
边境2100多万人口中,近一半是少数民族。
五是穷。
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落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落后。
这五个字包含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时绝不能忽略的。
中国民族: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民族。
汉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甘陕以及云贵川渝等地区。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满族分布在东北;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
台湾当局将大陆通称的台湾高山族称为原住民,并将其划分为12个民族。
中华民族虽然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和政治宣传,并非人类学社会学里的民族。
但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题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族历史范畴和多元一体格局作者:杨社平龚永辉来源:《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01期摘要: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形成发展及消亡的自身规律。
本单元的讲习思路不仅需要学生通过线上自学,充分理解我国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是随着民族自身发展规律造就的,还需在线下翻转课堂中,带领学生以生机勃勃的校园生活具体环境比拟薪火相传的民族社会历史范畴,具体感悟民族过程。
关键词:民族历史范畴;中华民族共同体;位育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1.013[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1-0074-04民族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历史范畴,其产生、发展和消亡就是人类社会历史中的民族现象整体生灭的全过程,其中包含着无数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任何具体民族的具体生灭,都离不开族性的交融涵化规律。
基于这个规律,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数千年的交融涵化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
本专题围绕民族过程的交融涵化规律展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生成根源,从学理上位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在线学习内容提要在线学习的内容为“民族大义五十六讲”的第七至十一讲。
第七讲:民族上限——从部族之争看舶来民族史观的片面性在一般西方民族主义理论里,民族形成的上限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这种狭隘的民族史观,曾在大半个世纪以前引发我国学术界的“汉部族”概念之争。
围绕“汉部族”概念展开的十年论战,最终从整个民族理论话语体系中排除了“部族”概念。
这场争论由我国一个具体民族的形成史实入手,结论落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的重要理论原则上:民族范畴的上限,应当与国家的起源相伴,正值部落制度瓦解的原始社会末期。
回顾这一学术史过程,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民族史观。
点题用立锥令:民族上限啥时代?文明古国开;部族说,歪。
第八讲:民族下限——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不等于民族全融合在民族理论话语里面,一度将民族融合概念绑定民族的下限,只承认民族历史范畴最后终结阶段的民族融合,不敢涉及现实或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有关民族的基本属性、基本结构、基本素质2019-06-05【摘要】民族作为⼀个客观实体是在与周围世界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在外部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的下它也必然有其或共有、或专有、或抽象、或具体的各种属性中⼜有最主要、最基本的⽅⾯也就是它的基本属性。
民族结构,概括来说,就是民族的物质产品⽣产、精神产品⽣产和⾃⾝⽣产及其有关⽅⾯的有机的排列组合。
民族素质,概括来说,就是民族在⽣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产及⼈类⾃⾝⽣产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的和显现的⼒。
【关键词】基本属性基本结构基本素质⼀、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之间的关系属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不可缺少的性质,它的外在表现常常是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如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民族作为⼀个客观实体是在与周围世界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在外部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的下它也必然有其或共有、或专有、或抽象、或具体的各种属性中⼜有最主要、最基本的⽅⾯也就是它的基本属性。
(1)民族的⾃然属性:民族是⼈们共同体存在的⼀种形式,是⼀种特定的⼈们共同体。
民族作为⼀种⼈们共同体⾃然具有⼀定的特征,如⼀般所说的共同语⾔、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共同⽂化或⼼理素质。
这些特征或其总合是民族的⾃然特征(或民族族体的⾃然特征),是民族与其他⼈们共同体的⾃然差别、⾃然分界点,也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然区别之点(从特征的具体内容⽽⾔)。
(2)民族的社会属性:民族是社会存在的特定形式。
从民族产⽣以后,⼀定的社会是由⼀定的民族组成的;若⼲特定的民族是特定的社会存在的实体。
社会的民族,民族的社会,就是讲民族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民族作为⼀种社会现象,⽣活在⼀定的⽣产⽅式、社会形态中,具有⼀定的内部结构;⽣活在⼀定的社会关系、民族关系中,具有⼀定的外部交往结构。
因此,任何具体民族都处在⼀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定的⽣产⽅式,是由特定的阶级、阶层组成的。
民族所处的⽣产⽅式和民族内部的阶级构成,决定了民族的性质(社会性质)。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发生和发展,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几方面构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
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
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民族理论、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法(专科)学校名称:学生学号:学生姓名:考核成绩: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业1一、不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A )A壮族 B回族 C蒙古族 D满族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格局是( B )A小杂居,大聚居 B大杂居,小聚居C大杂居,大聚居 D 小杂居,小聚居3.中华民族的含义是( CE )A主要指汉族B泛指中原地区各民族C是我国56个民族的总称D只包括当代中国各民族,不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已消失的民族E既包括当代中国各民族,也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已消失的民族4.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三者的关系是( BCDE ) A三者不存在必然的联系B三者互相联系,辩证统一C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D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E民族互助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5.第一次完整提出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是(C ) A马克思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6.民族与氏族、部落的界限在于( C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以共同语言为基础C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以共同的经济关系为纽带D具有不同的体质形态、遗传特征7.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是( A )A国家消亡——阶级消亡——民族消亡B民族压迫彻底消灭——世界经济中心的形成——世界并同语言形成C阶级消亡——国家消亡——民族消亡D阶级消亡——民族融合——民族消亡8.民族的基本特征是( BCDE )A具有共同的血缘 B具有共同的语言 C具有共同的地域D具有共同的经济生活 E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质9.民族的形成( ABCDE )A大体要经历氏族—部落—部落联盟这样一些阶段B是在原始社会末期至阶级社会确立初期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决定因素D地缘关系的确立是民族形成的基础E国家政权的建立为某些大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政治纽带作用10.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和发展总问题的关系是( BCD )A民族问题等同于社会革命和发展总问题B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和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C民族问题的内容、性质和任务由社会革命和发展总问题决定的D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础上,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E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其理由,每小题2分,共10分)。
第三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教学目的】了解“民族”概念和形成的时间、条件。
熟悉民族形成、发展过程。
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意义。
认清民族与国家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
【教学难点】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意义。
民族与国家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班级】会计审计1305;网络1301;应用1301 ;五年应用1301;自动化1301;酒店管理1301;会计审计1306;物流管理1301;五年汽检1101、1102、1103【教学时间】9月23日——9月26日【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法、讨论法【教学过程】2、列宁对民族概念的理解列宁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对民族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地域、语言、心理、生活条件是民族的特征。
3、斯大林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民族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认真总结、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最后写成《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1913)、《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1929),概括性地提出了较科学和完善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理论基础---马、恩、列关于民族特征的论述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客观依据---欧洲、俄国民族情况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现实目的---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民族理论特点:1.继承性、发展性2.科学性、完整性3.针对性、批判性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2005年5月民族工作会议上的民族定义: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1、民族的构成要素共同历史渊源: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本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
(民族从哪里来)共同生产方式:在生产、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经济关系。
解放初,采集、渔猎、狩猎经济类型——(鄂温克、鄂伦春等);游牧、畜牧经济类型——哈萨克、蒙古、藏族等)。
共同语言: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
比如:藏族有藏语、彝族有彝语……民族语言是民族共同体内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共同文化: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共同的风俗习惯:由自然环境的不同二形成的习惯叫做“风”,由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俗叫做“俗”。
所以,风俗习惯包括了风土人情、情趣、禀性、礼仪、节庆等内容。
风俗习惯具有民族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
共同的心理认同:共同心理素质指一个民族的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这是一种比较抽象、复杂、微妙却又可以体会和观察到的精神现象。
2、民族与其它共同体的区别(一)民族与种族的区别民族与种族的形成均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压迫与种族歧视相互交织。
在同一种族里可以包含不同民族;一个民族里面可以包含不同种族。
民族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
划分的标志是各民族不同的语言、习俗和经济生活的文化特征;而种族则体现了人的生理属性,划分的标志是肤色、毛发、面容、遗传基因等生理特征。
落过着游牧生活,以“黑车白帐”为家,逐水而居举例子:家谱原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祭黄帝陵纸币文字闽南语蒙古长短三少民族酒老乡美国四种人(二)民族与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氏族部落是民族的前身,在氏族部落解体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初的民族与国家。
民族是阶级社会以来的人们的共同体,而氏族是原始社会人们共同体;民族的形成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而氏族部落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氏族部落同时具有管理社会的职能,而民族仅以传承文化为主要功能。
(三)民族与阶级的联系和区别阶级的分化导致民族与国家的最初形式;每个民族内部都存在着阶级划分,阶级压迫是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
阶级是按照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所形成的社会等级来划分的;而民族是按照历史渊源所形成的不同文化来划分的,消除了阶级压迫之后仍然会有民族问题存在。
第二节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一、民族形成的时间和基本条件1、民族形成的时间:原始社会末期阶级社会初期(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至文明时代的低级阶段)。
在原始社会末期后发生的两次社会大分工,是生产发展引起的。
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加速了氏族制度的瓦解,为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于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贫富分化出现,阶级形成,国家诞生,民族形成。
2、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它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1)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2)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逐渐向民族的地缘关系过渡为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国家政权的建立为某些大的民族的形成起了政治纽带的作用。
3、民族形成的基本过程在人类社会的童年,即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存必须依赖于自然的赐予,人们只能使用石器和弓箭,靠集体采集和狩猎生活。
在这种条件下形成“原始群”。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萌发了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
人们逐渐地稳定的定居下来,于是出现了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
随原始社会晚期金属工具的使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及交换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两次社会大分工。
一部分部落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中过上了“以农为本”的生活;一部分则在广阔的草原牧场发展畜牧业,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于是,形成了最初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生产力的发展,还导致了原始社会内部的深刻变化,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的分化和解体,使得在人们共同体中血缘30分钟鲁宾逊漂流记藏族蒙古族满族关系被逐步废除。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私有制。
(2)不同氏族、不同部落成员的相互杂居现象“一代比一代厉害”,从而给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向民族的地缘关系转化创造了条件。
(3)国家的产生作为一种政治力量,促使最初民族完成了有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从而成为取代了氏族、部落的一种新型的人们共同体。
原始群——氏族——胞族——部落(血缘部落—地区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二、民族的发展1、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社会发展决定民族发展。
所有的民族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而社会的人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又属于一定的民族,民族的成员同时也是社会的成员,所以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民族的发展。
民族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社会发展决定民族发展。
民族从产生到发展,消亡,总的一般性过程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序列相一致的。
单一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发展,是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相一致的。
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发展,是与社会发展,民族关系的发展密切联系着的。
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殊情况决定了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殊道路(三种例外:一是已经消失了的民族;二是新产生的民族;三是跳跃性发展的民族)。
2、制约民族发展的因素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社会生产、分工及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1)民族发展的内因:社会生产力发展;(2)民族发展的外因:民族间的交往,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因素,此外,自然环境、民族要素、社会环境、人口状况、横向联合、宗教信仰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等等,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影响。
3、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民族常态发展:指民族在没有外部力量影响和干扰下的正常发展。
与人类社会大致过程相对应。
民族异态发展:指民族在自身因素和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一定程度偏离正常发展轨道,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演进态势。
一是民族发展极度缓慢,长期滞留在某个社会形态中,迟迟未能向下一个社会形态过渡。
二是民族发展出现族体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失衡;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失调等畸形现象。
民族的跳跃性和跨越式发展:跳跃性发展,是在社会历史发展总进程制约下,具体民族由于其内在矛盾的非均衡性和外部条件的压力所驱动而引起的跨越历史发展的一个或几个阶段,直接进入某一高级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态势。
跨越式发展则是一种中断原来发展进程,以爆发式的途径进入新社会发展阶段态势。
4、民族发展的类型和趋向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可以划分为:(1)前资本主义民族(包括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2)资本主义民族;(3)社会主义民族。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形成各民族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大多数民族发展的缓慢性;(2)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消灭了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铲除了私有制,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走向共同发展繁荣(依据:各民族一律平等,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国家和政府提供发展的机会相同)。
三、民族的消亡1、民族消亡民族消亡,不是指个别民族的消亡,而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2、民族同化:民族同化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的类型: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
匈奴、鲜卑、契丹等族的一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以后,受到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逐渐地接受了汉族的文化,最后丧失了本民族的特征,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如王莽新朝时,强迫匈奴人改匈奴称号为汉族称号,改匈奴人姓名为汉人姓名。
清初满族统治者强迫汉人改穿满人服装,照满人习惯蓄发。
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有本质的区别:○1、民族同化是部分或个别民族的消失,民族融合则是所有或全部民族的消失。
○2、民族同化是单方面的变化,民族融合则是互相转化的3、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某些部分从这一民族的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如元朝统治者把各族人从政治上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汉人(包括契丹人,女真人和北部中国的汉人),南人(南部中国的各族人)。
4、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部分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如历史上“异源同流”的现象就属于这种情况5、民族消亡的途径及一般规律(1)民族消亡不是指个别民族的消失,而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特征和差别的最终消失,民族融合的实现。
(2)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实现的结果。
(3)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渐进的历史过程。
不能用人为的、暴力的方式去实现。
是在各民族密切联系交往中,不断增加共同性,减少差别性,最终趋于一致。
(4)民族消亡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最后才是民族的消亡,这是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
6、民族消亡的时间和主要标志西藏美国匈奴、鲜卑、契丹王莽清初满族日本奴化元朝中华民族联合国语言(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民族消亡是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实现的事情;主要标志是各民族心理素质差别的消失和全人类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各民族语言差别的消失和全人类共同语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