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_李克建
- 格式:pdf
- 大小:213.27 KB
- 文档页数:6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在整体上具有一个共同的民族认同和文化基础,但又包含着多种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成分,呈现出多元的文化面貌和社会结构。
该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具有丰富的历史依据。
本文将从史前时期到现代的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首先要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需要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就已有了丰富的文化和民族成分。
史前时期的中华民族,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华夏文明。
在这个过程中,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共生,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这时期各种地方文化开始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
各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也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繁荣多元的文化局面。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形成,统一了一体中原地区,更多的少数民族和中国主体民族进行了交流融合。
秦汉政权也开始向南方和西北向外扩张,各种不同民族文化在这一时期开始相互融合。
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开始逐渐形成。
隋唐时期,统一的中央政权重新出现,统一了民族文化,发展经济,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形成了大唐文化辉煌的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实现了两次政权更替,结合了不同的文化和民族。
在这一时期,多个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加速了各个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更加复杂和多元的文化格局。
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后,中国历经了多次政治和社会变革,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民族关系得到了新的调整和发展。
中国政府积极倡导民族平等、和谐相处,各民族文化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加速了各个地区的文化融合和发展,形成了更加多元的文化格局。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历史依据。
临沧傣族分布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
杨逸平
【期刊名称】《临沧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14)003
【摘要】综合文献资料和传说,论述傣族在临沧各地分布格局的形成。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杨逸平
【作者单位】临沧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研究所,云南临沧6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8.15
【相关文献】
1.巧用时间轴和地图册,弄清历史时空的分布——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课为例 [J], 陈长锁
2.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 [J], 李克建
3.藏语方言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历史地理人文背景 [J], 陈荣泽
4.巧用时间轴和地图册,弄清历史时空的分布--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课为例 [J], 陈长锁
5.藏语方言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历史地理人文背景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在统一的整体意识下,具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地域、语言和习俗。
这种多元格局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多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本文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一、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1. 古代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系和文化传统。
中原地区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西南地区则形成了巴蜀文化和楚文化。
这种分裂局面也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2. 统一中央政权的建立: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的统一格局逐渐形成。
秦朝和汉朝统一中央政权的建立,也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提供了政治和制度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并没有被完全同化,而是保持了一定的多元性。
汉朝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采取了包容政策,使得他们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3. 文化大融合:在隋唐时期,中国的统一格局基本确立,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也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
尤其是唐代,作为中国古代最繁盛的时期,各地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
当时的唐诗宋词和文人墨客文化,便是汇聚了各地不同文化精粹的体现。
5. 现代多元文化格局:在近现代,中国的多元文化格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革命运动,加速了中国的现代文化的多元发展。
二战后,中国的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又出现了多元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融合发展态势。
二、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依据1. 地理环境: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造就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传统。
北方平原、南方丘陵、西南山地、东北平原等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也有了不同的发展特点。
2. 历史文化传承: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种文化在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特有的民族关系模式,指的是中华民族内部拥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同时又有着丰富多元的民族成分和地方文化。
历史演进: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中国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更迭,统一的中央政权尽管面对着各个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挑战,但通过吸纳、融合、接纳多元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统一的格局。
明清时期,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文化传承进一步加强,各地的地方文化得到了更多的保护和发展,这也为后来一体多元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经历了多次挑战和变迁。
19世纪以来,中国面对殖民侵略和内外压力,国家整体遭受到深刻的动荡和分裂。
此时,中国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脆弱,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重新实现了统一,形成了一个大、团结、强大的国家。
在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全国各个民族共同协作,共同努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依据。
中国历史上形成的统治模式和民族政策为一体多元格局提供了制度和政策支持。
中国历代王朝倡导和实行“皇汉并治”,尊重和保护各个少数民族的权益,形成了较为宽容和包容的统治模式。
中国历史上还存在着一系列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和交融的政策,如“亲亲、宾德、官越、迎娶”的管辖制度等,使各少数民族得以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与汉族共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民族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平等。
中央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各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如实行区域自治、文化自治,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权益,鼓励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精神纽带和价值观念,也成为维护一体多元格局的力量。
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的历史沧桑和考验,形成了崇尚和平、和谐相处的传统,强调“天下为公”的观念,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走向一体多元格局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的文化整合与民族认同以北朝后期为分析中心
李克建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北魏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后,二者在对待民族文化和民族融合方面的态度不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不同,收到的政治效果也不同。
东魏北齐大力推行鲜卑化政策,导致鲜卑族和汉族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在政治上败于西魏北周。
西魏北周推行“外鲜内汉”的“关中本位政策”,成功地促成了鲜卑文化和汉文化的结合,促成了鲜卑族和汉民族的融合。
【总页数】6页(P18-23)
【作者】李克建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6
【相关文献】
1.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民族国家——民族政治学视野下的现代国家分析 [J], 刘永刚
2.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变迁的实证研究*--基于甘肃、青海、新疆三地的调查分析 [J], 杨鹍飞
3.从族群认同走向民族认同——20世纪中后期广西的民族识别研究之三 [J], 覃乃昌
4.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何以和谐共生——基于民族认同基础理论的分析 [J], 陈茂荣
5.民族地区中学生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心理资本和民族交往态度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J], 陈立鹏;张珏;汪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不同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历史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一体多元的格局。
这种格局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一体性,又充分尊重了各个民族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1. 古代中华民族的形成古代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
在远古时期,华夏族、夷族、蛮族、戎族、狄族等部落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相继形成。
逐渐形成了华夏文明,这是中华民族的基石。
2. 封建统一下的多民族共存在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通过宗法制度和贵族制度,统一了全国各地的各个部族和民族。
同时封建王朝又实行了民族融合政策,使得各民族得以共存。
3. 帝国主义时期的多民族并存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各民族共同抵抗外敌。
在这一漫长的抗争过程中,各民族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共同体意识。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团结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文件,保障了各个少数民族的权益和自主权。
中央政府还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使得各少数民族得以自主管理自己的地方事务。
5. 当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形成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中国各民族间的沟通和交流日益频繁,各少数民族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中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格局日益明晰。
二、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依据1. 历史积淀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格局在历史上已经形成并得到了不断强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不断融合交流,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2. 地理环境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3. 民族政策中国政府一直秉持着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支持和保护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
4. 共同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的各个成员共同奋斗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团结稳定。
历史时期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演变及其原因初探摘要:中国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不同历史时期各有特点,本文试图认识我国民族格局的形成,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这是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军事因素、政策影响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民族格局;演变;形成原因1 引言历史时期的中国疆域辽阔,内部地区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各具特色。
不仅有适合各民族先民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而且有容纳各民族迁徙和回旋的广袤空间。
数千年来,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内,少数民族从周边地区向中原大规模内迁,汉民族从中原腹心地带向周边地区大量辐射的人口流动从未停止过。
正是在这个复杂的互动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得以形成。
2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分布总体上讲,先秦时期是中国民族分布格局定型前的萌芽时期。
秦汉大一统时期,为华夏族形成一个庞大而紧密的主体民族创造了条件。
从此,秦汉统一的版图也就成了华夏族聚居区的地域范围,从而为新的民族分布格局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民族格局破裂与重组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时期。
这一时期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掀起了我国民族大迁徙和大流动的高潮,尤其是以匈奴、羯、鲜卑、氐、羌为代表的“五胡”纷纷入主中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格局,中原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胡汉杂居局面。
由于胡族大量内迁,中原战乱不已,晋末永嘉之乱后又掀起了中原地区汉族大迁徙和大流动的高潮。
北方汉族人口的大量南迁,对我国南方地区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格局影响颇大。
我国南方地区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各民族容易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相对独立的聚落区,因而南方少数民族聚族而居的特征较为明显。
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加之汉族人口不断进入南方少数民族聚落区,南方少数民族如山越、俚、僚、蛮等族也不断出居平地,与汉族成犬牙交错居住的态势。
民族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流动使得各个地区的民族构成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初步成型。
我国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作者:田烨王存祖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04期【摘要】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历史上封建王朝采用了不同的行政区划模式管理民族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行政建制管理民族地区,一方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一个伟大创举。
【关键词】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历史演变【作者】田烨,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存祖,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甘肃兰州,730000。
【中图分类号】K9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0)04-0099-010行政区划是一个融合地理因素、文化因素、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的概念,其形成的前提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
我国自秦朝开始,正式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从而开创了行政区划的历史。
学界普遍认为汉族形成于秦汉时期。
[1]汉族形成后,才有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概念。
虽然古人并未使用“民族地区”一词来指代非汉族分布区域(在有些文献中被称为边疆地区),但历史上边疆地区未必完全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从古至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始终存在并未发生较大的改变,因此本文使用“民族地区”一词来指代历史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通过前期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国内学术界大多从“治人”的角度来研究历史上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治理,如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少有学者从“治地”的角度来探索历史上统治阶级对民族地区的管理,特别是对历史上封建王朝对民族地区设置的行政区划进行研究。
因此,本文通过追溯历史上我国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设置情况,对我国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进行梳理,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设置特点及其成效。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回顾我国民族发展史,探讨我们伟大民族的发展历程。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从远古时期到现代,我国民族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辉煌与挑战的历史。
一、远古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形成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就分布着多个原始部落。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部落逐渐融合,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如夏、商、周等。
二、秦汉时期:民族大融合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汉时期,我国进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了对边疆地区的开拓和民族融合。
汉朝时期,汉武帝实行“开疆拓土”政策,扩大了疆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隋唐时期:民族关系和谐,文化繁荣隋唐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各民族共同繁荣。
这一时期,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使节、学者和商人来华。
同时,我国的文化、科技、艺术等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四、宋元时期: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宋元时期,我国民族矛盾较为突出,但民族融合趋势依然明显。
宋朝时期,民族矛盾加剧,北方民族与汉族的矛盾尤为激烈。
元朝时期,蒙古族统治中国,各民族之间实现了大融合。
五、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明清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明朝时期,实行民族优惠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清朝时期,民族政策更加完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六、近现代:民族觉醒与民族复兴近现代,我国民族觉醒,民族复兴成为时代主题。
在抗击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和勇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实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总之,我国民族发展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 李克建[摘要]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过程。
从我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历史演变历程来看,“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既是我国各民族长期以来自然分布状态的历史延续,也是2000多年来民族迁徙和人口流动的历史结果,更是我国古代各民族互动和民族融合的自然产物。
从宏观上把握我国民族分布格局的演变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分布格局;民族迁徙;人口流动;民族融合;民族关系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7)09—0026—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民委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建国后民族历史记忆建构中的几个问题”(项目编号:07X N06)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克建(1973-),女,土家族,西南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四川成都 610041 任何民族的生息繁衍都离不开具体的生存空间,都必须立足于特定的地域,并随着其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中华大地的地理环境具有相当的特殊性:西部是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及其相邻的帕米尔高原,西北部和北部是难以穿越的沙漠和草原,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南是山高谷深的滇西岭谷地带,覆盖着难以通行的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缘环境。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宽广,地势差异明显,气候多样,自然环境各具特色,因而不仅有适合各民族先民生存和居住的地理环境,而且有容纳各民族迁徙和回旋的广袤空间。
数千年来,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内,少数民族从周边地区向中原大规模内迁,汉民族从中原腹心地带向周边地区大量辐射的人口流动从未停止过。
正是在这个复杂的互动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得以形成。
本文试图从宏观上梳理我国民族分布的历史演变过程,以求客观认识我国今天的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客观认识我国历史上民族互动的真实面貌。
一、先秦时期中国的民族分布情形中国是世界上人类古文明最早、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迄今为止,在中华大地上发现的原始人类的遗迹的地理分布非常广泛,在今陕西、北京、湖北、安徽、山西、辽宁、广东等地发现了很多古人类化石和遗址。
大量考古学成果证明,处于黄河流域中部地带的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都是华夏民族集团及其文化最初形成的阶段,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则分别属于蛮、夷、戎、狄等民族集团的原始文化。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指出:“按地区及文化遗物来推测,新石器时代的人,就是后来构成中华民族各族的祖先。
”[1]这些文化遗址的分布,反映了原始社会后期人类活动的范围,也是我们探寻中国早期民族分布格局的源头。
我国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故事及华夏与蛮夷戎狄民族集团情况的记载,据此可以推知中国早期的民族分布情形。
《史记·五帝本纪》言及帝尧统治时说:“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
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2]虞舜统治期间,重划天下为九州,又把各地区按距离都城远近划分为五服,即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史载“方五千里,至于荒服。
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
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2]夏、商、周三代,不仅是华夏族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蛮夷戎狄民族集团分化、形成和演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关于华夏和蛮夷戎狄的记载就更多了。
据《禹贡》记载,夏朝时华夏民族集团周边各族的情况是:冀州东北部有“岛(鸟)夷”;青州滨海之地有“嵎(堣)夷”、“莱夷”;徐州淮水边有“淮夷”;扬州海岛上有“岛夷”;梁州有“和夷”;雍州西南部有“三苗”以及西部有“昆仑、析枝、渠搜”等。
商代有“九夷”、“十蛮”,甲骨文还记载了居于华夏周边的许多“方”、夷及其他族群。
著名的如西北方的土方、鬼方、羌方、犬戎、熏育(荤粥),北边的猃狁、燕,东北的肃慎、孤竹,东南方的蓝夷、夷方、虎方、班方和盂方,西南地区的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族,西边的周、氐、昆夷等。
周朝境内的民族构成情况更加复杂。
经过夏、商二代,华夏民族集团有了长足发展,周初“周礼”的形成,标志着华夏族最终形成了[3],而蛮夷戎狄民族集团内各民族尚在形成过程中。
当时居于华夏族四周的民族种类繁多,文献多有记载,如《周礼·职方氏》中有“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说,《尔雅·释地》中亦称周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
到西周时期,各民族在长期分族定居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区域性文化,人们在日益频繁的相互交往中也逐渐具有了民族差别意识。
对此,《礼记·王制》作了精彩的描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
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4]可见,“五方之民”在居住地域、生产方式、语言、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都各有特点,华夏族和蛮夷戎狄在一定的区域内都以聚居为主。
关于西周时期的民族分布情形,《国语·郑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论断:当成周(在今河南洛阳市)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皱、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夷戎狄之人也。
[5]后来,宋朝学者洪迈参照古文献对先秦时期民族情况的记载,对西周的疆域和民族分布情况作了进一步的深入阐发,他精辟地指出:成周之世,中国之地最狭,以今地里考之,吴、越、楚、蜀、闽皆为蛮;淮南为群舒;秦为戎。
河北真定、中山之境,乃鲜虞、肥、鼓国。
河东之境,有赤狄、甲氏、留吁、锋辰、潞国。
洛阳为王城,而有杨拒、泉皋、蛮氏、陆浑、伊雒之戎。
京东有菜、牟、介、莒,皆夷也。
杞都雍丘,今汴之属邑,亦用夷礼。
邾近于鲁,亦曰夷。
其中国者,独晋、卫、齐、鲁、宋、郑、陈、许而已,通不过数十州,盖于天下特五分之一耳。
[6]先秦时期,中华大地长期处于小国林立的“万邦”时代,“万邦”不仅成为民族分布和演变的最重要的空间特征[7],而且更加凸显了我国古代各民族“聚族而居”的分布特点。
因此,洪氏所论也成为我们判定西周及春秋初年民族分布格局的重要依据。
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高潮。
蛮夷戎狄在中原诸国相互兼并的争霸战争中纷纷向中原地区汇聚,与华夏族渐成杂居状态。
春秋初年,西边的戎和北边的狄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出现了“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四周夷狄趁全国动乱之机纷纷入侵中原,以致“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若线”。
这就是中国古代各民族互动的客观反映。
进入中原地区的蛮、夷、戎、狄大部分融入华夏族,成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梁启超先生言及华夏族的形成时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8]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另一方面,华夏族向蛮夷戎狄地区的流动也是当时的普遍现象,从孔子“欲居九夷”的想法,到春秋时代“用夏变夷”思想,再到荀子“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之说,都表明华夏族与周边民族保持着频繁的族际交往。
华夷之间的这种双向交流和族际互动有利于杂居格局的形成。
正如有学者所说“按地区分族而居是古代社会的共同现象,中国古代亦不例外。
”[9]从先秦时期的民族分布情形来看,中国早期的民族分布格局确实呈现出显著的“聚族而居”的特点。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初步成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经历了这个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流动和大融合高潮以后,全国范围内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初步成型。
秦汉时期胡、汉民族的双向迁徙和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先秦时期的民族分布情形。
这一时期向中原地区迁徙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氐、羌等族。
规模较大者如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后,南匈奴率5000余落内附东汉,主要在今甘肃东部、山西与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与汉族渐成杂居状态。
东汉末年,鲜卑分裂后一部分鲜卑进入云中、雁门、北地、代郡、上谷及太原等郡边塞与汉族杂居相处。
西羌诸族经过向东向南迁徙后主要集中在今甘肃、青海、四川等地与汉族杂居。
另外,中原汉族也随中原王朝开疆拓土而向边疆地区四处移民。
如秦筑长城徙民北上实边;开“五尺道”打通了中原地区与云贵高原之间的通道;开发江南,一次戍岭南者就达50万人;汉代开河西四郡,置西域都护,设西南七郡等等,都为汉族人口迁入这些地区创造了条件。
汉魏以后,随着我国北境和西境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掀起了我国民族大迁徙和大流动的高潮,尤其是以匈奴、羯、鲜卑、氐、羌为代表的“五胡”纷纷入主中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格局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西晋初年,曾经是汉族聚居的关陇地区变成了“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10]的局面,到西晋末年,关中及以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数倍于汉民族的人口[11]。
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更迭频繁,统治中心不断转移,被迫强迁的人口数量多,规模大,民族成分复杂。
如匈奴刘汉将关中士女8万余口驱掠回平阳;前赵刘曜徙上郡氐、羌20余万口以实长安;后赵石虎徙氐、羌15万落于司、冀两州(在今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带)[12],徙雍、秦二州华戎10余万户于关东;苻坚曾将关中氐人1万余户迁到冀州邺城、并州晋阳、河州枹罕、豫州洛阳、雍州蒲板等地[13];苻坚灭前燕,徙燕主慕容暐及其王公以下并鲜卑4万余户于长安,灭后燕,徙“关东豪杰及诸杂夷10万户于关中”;西燕慕容顗退出长安时,“帅鲜卑男女40余万口去长安而东”[14];至于北魏孝文帝率鲜卑贵族、官僚、军队及民众100万余口从平城迁往洛阳,就更加轰轰烈烈了。
随着氐、羌、匈奴、鲜卑等族不断深入中原腹心地带,中原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胡汉杂居局面。
由于胡族大量内迁,中原战乱不已,晋末永嘉之乱后又掀起了中原地区汉族大迁徙和大流动的高潮。
从全国范围来看,当时北方汉族主要往三个方向流徙:东北、西北和南方。
流向东北的主要是冀、豫、青、并等州人,托庇于鲜卑慕容政权之下。
流向西北的中州人士落脚于凉州张轨的领域,他们对五凉政权的建立,对河西凉州地区胡族的影响也非常大。
流向南方的汉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主要侨寄于孙吴的故壤[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