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知识点: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苗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藏族分布区域贵州、云南、湖南、重庆、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市区。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以及贵州等地。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在四川、西藏,以及云南、四川间的泸沽湖畔。
西双版纳、德宏两自治州,其次为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等自治县。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主要聚居区是西藏自治区,其次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
语言文字属汉藏语系。
建国后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通用汉语文。
属汉藏语系,彝文属音节文字,经整理的规范彝文已正式使用。
属汉藏语系,通晓汉语言文字。
属汉藏语系,东巴文和哥巴文仅是东巴教东巴使用的文字;通用汉语文。
属汉藏语系。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卫藏、康巴和安多三种方言。
藏文是七世纪前期参照梵文创制的宗教信仰信仰万物有灵或多神鬼,也信仰天主教、基督教。
流行多神崇拜,祭司称毕摩。
属多神信仰,多数人信佛教,少数人信道教。
奉祀“本主”(保护神)是白族宗教信仰的明显特点。
普遍信仰东巴教,部分纳西人信仰藏传佛教,极少数信仰道教、基督教。
普遍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
早期信奉原始宗教苯教,七世纪开始信仰佛教,大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
文化艺术银饰工艺品、蜡染、织锦、刺绣等享誉国内外。
常用歌舞表达感情,有“飞歌”、芦笙舞、铜鼓舞、踩堂舞等。
大理古城、石钟山石窟均具有鲜明的白族民族文化特点。
白族调是民间音乐。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即大研镇);东巴文及哥巴文书写的东巴经数千卷;《创世纪》等三部史诗;丽江古乐和丽江壁画。
东巴教、东巴经、东巴文学艺术。
有自己的历法、文献和民间文化艺术。
著名的孔雀舞和“赞哈”(歌手)演唱民间叙事长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古代建筑以布达拉宫为代表,有众多的藏传佛教寺庙;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以藏医名著《四部医典》与藏传佛教经典《甘珠尔》、《丹珠尔》为代表的古典文献遗存在全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藏医学、藏戏、唐卡、“锅庄”、“热巴”、“羌姆”等藏族民间舞蹈举世闻名。
导游基础知识重点——民俗1.什么是民族?狭义概念:指人们在一事实上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如汉族。
广义概念: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
2、中华民族:中国境内56 个民族的总称。
3、民俗的范围;包括: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
4.导游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风俗习惯应持的正确态度:应持尊重其“保护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态度,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5.中国民族的人口结构及少数民族的含义:根据1990 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汇总资料,截至1990 年7 月1 日零时,我国大陆人口为113368 万余人,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 个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
因为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小,所以称为少数民族。
人数最多,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珞巴族。
6.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特点: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少数民族多住在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原汉族居民,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分布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
这种居住格局决定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领带的密切关系。
7.中国民族的语言:除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4 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
8.汉族的族源: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是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
民族泛指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行为与其他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
狭义的民族概念,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壮族等。
广义的民族概念认为,民族一词的含义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
现代发展的民族概念主要指文化的概念,而淡化了语盲、历史、宗教的问题。
比如同一个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个民族可以有不同历史渊源;相反,不同的民族也可以使用相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也可以在后期融合成新的民族。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第一节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一、中国的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确定的民族有56个,即:汉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拉枯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汉族人口比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1%。
其他55个民族的总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
8.49%,故称为少数民族。
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一)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
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汉族聚居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人居住。
人口分布呈现出了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中下游和东北平原。
其他少数民族虽然所占的人口比例很小,但分布的地区却很广,呈“C”字形分布在从东北、内蒙古到华北、西北、西南的广大边疆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
(二)中国民族的语言与文字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除汉、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共有l0个语族、16个语支、60多种语言。
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外,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使用的文字。
我们可以将这些文字分为非拼音文字和拼音文字两大类。
前者包括汉字、音节文字(如彝文);后者可按字母形式和来源分为印度字母变体体系(如藏文、傣文)、阿拉伯字母体系(老维文、老哈萨克文)、回鹘字母体系(蒙古文、满文、锡伯文)、朝鲜文字母体系、拉丁文字母体系和斯拉夫字母体系(俄文)。
二、中国的民俗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
比如我国56个民族在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统称为中国各民族的民
俗。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类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增加了民族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