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行政决策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 格式:pdf
- 大小:161.28 KB
- 文档页数:6
!""#?(-=##/(=#收稿日期@!""#A"BABC作者简介@梁仲明%BDECA">
政府行政决策失误的成因分析及防范措施——由“广州亚运免费公交执行仅5日”想到的【摘要】当前我国行政决策失误时有发生,严重浪费国家各类资源,造成不少损失。
本文深入分析了造成决策失误的原因,主要有决策者素质和能力不高、决策体制健全和决策技术落后这三方面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决策技术运用水平以及决策者道德伦理素养等建议,从而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伦理化。
【关键词】行政决策失误,科学决策,行政管理目录前言-------------------------------------------------------------11. 行政决策的含义及重要性-------------------------------------------22. 决策失误的现状---------------------------------------------------33. 行政决策失误的成因及表现-----------------------------------------4 3.1决策者素质方面的原因------------------------------------------4(1)以权谋私---------------------------------------------------4 (2)随意盲目---------------------------------------------------4 (3)错误绩效观-------------------------------------------------6 (4)缺乏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7 3.2决策体制方面的原因--------------------------------------------7(1)权力配置不合理,过分集中------------------------------------7 (2)决策系统构建不全,运行不良----------------------------------8 (3)决策程序不规范----------------------------------------------9 (4)责任追究不力------------------------------------------------93.3决策技术方面的原因-------------------------------------------- 104.克服决策失误的六种防范措施---------------------------------------125.结论------------------------------------------------------------14 参考文献-----------------------------------------------------------15前言近期,笔者看到一则新闻:广州为成功举办亚运会而推出的免费公交政策执行5天后戛然而止,转变为发放交通补贴。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 圈圈避圈蟹筮i竺堡!!墅!f苎型查塾金论移代中国公民参鸟公鲁改策决策的制度路径吴云霞靳洪波摘要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是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为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公平性、合法性和稳定性,有必要让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中来,建立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关系。
虽然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诸多困境。
本丈从经济制度、行政制度、社会制度三个方面入手,剖析了我国公民参与失效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公民参与状况的制度路径。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政治体制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144-02公共政策的基轴是公共权力与公民的关系。
在实行代议民主政治体制的今天,公民同时作为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双重角色的矛盾只有在公民充分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且政策结果体现和维护公民利益时才能真正获得解决。
但我国公共政策决策存在着民意基础薄弱的现象,公民事实上只是政策的执行者、服从者。
政治现代化促进公民主体意识的觉醒,经济市场化导致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公共政策过程向利益平衡方向发展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都使得公民参与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认为,政策决策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理性的过程,而是党派之间利益调适、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
公民为了自身利益必然要求参与到公共政策过程中去,但由于各种现实的因素,我国公民参与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参与能力的制约作为公民个人来讲,普通公民“常常不能理解政策质量标准中包含的知识,所以,他们可能会对专业领域或科学界认定的政策质量标准提出质疑”。
这样就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形成了一定的限制。
公民作为~个群体来讲,由于我国许多社团对政府的依赖性大,业务活动受主管行政部门的指导,履行职责不到位,受到政府的控制,这就使得公民集体参与也受到了影响。
《商场现代化》2012年8月(中旬刊)总第692期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思想(1)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纵观整个公共行政学发展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研究以往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基础上,即忽略个体在政治领域中自利性选择的研究,而默认政治系统内的每个个体都是无私奉献的利他主义者。
这种观点抛开了个体行为选择在市场和政府领域中的同质性特点,无疑具有很大的缺陷性。
对此,公共选择学派抛开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创性地将经济学分析方法纳入到政治决策的过程中,并认公共领域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和市场主体一样,他们做出行为选择有可能存在着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
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布坎南及其追随者坚持认为,同一个人不会因为政治角色的转换而改变他们自身在经济领域自私自利的一面,而成为大公无私的人。
所以,经济人假设成为了公共选择理论的逻辑起点。
即政治市场中的主体包括政治家、政客、选民和利益集团与市场经济的中的主体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目标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
不同之处在于,经济市场交易的是私人物品,经济市场交易主体的行为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交易的是公共产品,政治市场交易主体的行为目标则表现为公共利益或政治支持的最大化。
(2)引入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意义传统的政治学理论认为,政治家会为了公共利益而无私奉献,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政策失败的原因只是能力的不足或者偶尔的操作失误。
避免这种失败可以通过提高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自身能力的方式得以实现。
而公共选择理论则打破了传统政策分析中这种完美利他主义之政治人假设的幻想,认为政府失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对自身利益过分追求的动机。
因此,要不断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必须从传统公共政策制定的最大主体———政府入手,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权力加以限制。
而从公共事务越来越复杂的现实情况以及政府能力有限的角度出发,要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合理化,也要求政策制定主体的多元化与政策制定过程中社会主体参与方式的合理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分析【内容摘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政策执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行政现象。
本文分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探究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原因、提出了。
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动因;对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本质来说是把上级政策肢解、曲解为我所用,实现狭隘的地方部门利益,甚至是个人私利,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变通,是对原政策的背离。
少数领导干部为了部门和小团体利益,借口地方和部门的特殊性,置中央的三令五申于不顾,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破坏了政令的统一和畅通。
因此研究分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很有必要和意义重大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一)额外添加与执行政策不符的条款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单位和部门并不少见,这些执行者在明里打着理论联系实际、政策执行原则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旗号,来做获取自身利益的事。
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国家的政策及法规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在这一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蛀虫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将与之不符甚至相悖的东西附加在了国家的相关政策之中,为自己谋福利。
(二)以形式遮掩实质一直以来,我们提倡少说多做,多思考、多动手、少说话,可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利益的驱使使得单位或者个人抢出风头,在大家的意识中,这已不是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所以有的东西要让别人知道,没有的东西也要编出来让别人信服。
所以,在执行相关政策的过程中,有的和无中生有的都要大肆的宣传,以提高单位和个人的形象。
形式有了,可是事实或许根本就没有做。
(三)改其实质、曲解其义执行者有可能无意曲解上级的政策,但有存在自身对于政策的理解不够,而按自己的意思执行,同时也有一些人员在解读政策时只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部分,将其提炼出来作为最终的执行指南,而忽略了其制约因素和可行性。
总而言之,这样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的实际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还有给他人带来损失或者伤害。
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建议但荣露【摘要】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的行政和立法部门决策中得到广泛应用,是我国公共决策体制的一次巨大变革。
当前我国的行政听证制度在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机关决策的民主科学性,保障政府公信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与此同时,由于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等因素,我国行政听证制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严重削弱了行政听证制度应有的作用,需要去完善和解决。
本文于立足我国行政听证制度发展现状,针对我国行政听证制度中存在的公开透明性不足、适用范围不全面、听证代表遴选机制不完善、听证笔录效力不明确等问题,在分析内在原因的基础上,从强化行政听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度、扩大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转变法制观念和强化公民权利意识、完善听证代表人制度、明确行政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建立行政听证的监督救济制度入手等六方面提出了作者就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几点建议。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2页(P98-99)【关键词】行政听证;完善;建议【作者】但荣露【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2.1一、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发展现状我国行政听证制度首次确立确立于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其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也相继确立了行政听证制度。
进入21世纪以来,行政听证的数量和频率有了较快提升,范围也越来越宽,这对于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但是,目前我国仅在行政领域中的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中明确了听证制度,在行政立法和行政决策领域中的相关立法和具体操作还有待细化。
导致了诸多听证问题的出现:打了折扣的听证、预设结果的听证、逢“听”必涨的听证等听证问题出现腐蚀着公众对于听证制度的信任。
二、我国行政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我国行政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1)行政听证不够透明与公开。
公共组织发展趋势与中国行政机构变革科层制理论的提出及实践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所体现出的对效率以及理性的追求具有长远的价值。
但科层制组织在当下暴露出的僵化、腐败以及低效等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目前看来,公共组织的发展有扁平化、公开化和虚拟化等趋势。
这些趋势对中国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具有引导作用。
大部制改革、政府信息公开化以及电子政务的发展与这些趋势不谋而合。
中国政府的行政機构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当深入分析并理解这些趋势,深化行政机构改革。
标签:扁平化;公开化;虚拟化;大部制;电子政务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ublic Organization and the Reform of Chinese AdministrativeXiong Xuan(Nankai University,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TianJin,JinNan 300350)Abstract: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ureaucracy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s a whole. However,the exposure of rigidity,corruption and inefficiency of the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s in the moment can not be ignored. It now appears that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public organizations mainly are flat,open and virtual. These trends have a guiding role in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Super ministry system reform,the opening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coincide with these trend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which should be analyzed and understood and fixed.Key words:flattened;open;virtualization;large system;e-government科层制长久以来一直是公共组织的主要形式,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刻。
我国政府行政组织设置现状及改革方案[摘要]自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短短六十多年,我国政府行政组织的设置就经历了六次比较大的改革,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不停地寻求更好的改革方案?现阶段我国政府行政组织设置现状又是什么?未来我国政府行政组织的设置将会怎样改革?这些问题我将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详细介绍。
[关键词] 民主职能划分行政效率改革作为国家行政职能的承担者、运用行政权力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主体,行政组织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大。
一个政府是否得民心、一个政党能否被百姓拥戴并长久留存于世,与他们的行政组织结构形态和运行机制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中国一句古老的名言警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很明确地指出了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政府是人民选出来的,没有人民拥护的政府只是一具空壳。
真正具有服务意识的政府,其行政组织的设置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民生、发展生产力,才能使自己的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一、我国政府行政组织设置现状分析:(一)从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来看,我国行政组织的设置有以下一些特点:1、从目标要素来看,我国行政组织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行政组织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行政组织,因此,党的最终目标即为行政组织的最终目标。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我国行政组织的目标就是尽快实现社会主义,使我国早日进入发达国家之列。
但是,我国行政组织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彻底消灭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国家消亡的社会。
2、从制度要素来看,我国行政组织的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式结构,组织程序是各种行政法律、规章制度的结合。
由于单纯的纵向和横向组织结构各有优缺点,我国也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采用了网络型的直线职能式结构。
电子政务对我国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作用分析作者:张洋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6期摘要:个科学民主规范的政府决策机制体系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机制:问题察变机制;公众诉求表达机制;决策协调机制;专家咨询论证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决策监督机制;决策责任追踪机制等。
本文在特定的电子政务建设环境下,分析电子政务建设对政府决策机制的优化作用和消极影响。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决策决策机制电子政务的基础环境为政府决策机制的优化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环境,同时,也给政府决策机制的优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一、电子政务对政府决策机制的优化作用1.电子政务对决策问题察觉机制的优化作用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可以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广泛地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信息,决策者可以扩大信息选择的空间,并通过数据库进行信息的筛选和统计分析,敏锐地察觉问题,为进一步的科学决策做好准备。
2.电子政务对公众诉求表达机制的优化作用电子政务的发展为公民的诉求表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一站式”的“在线政治”根本改变了民众的诉求表达渠道不畅的状况。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没有歧视,网络媒体的高容纳性,可以让每个公民通过点击政府网站,提出自己的政治诉求,参与和影响政府的决策,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电子政务对决策协调机制的优化作用电子政务在政府机构之间架起了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使得各部门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多层次、跨部门的信息共享,突破了部门间信息沟通与工作协同的传统界限。
[1]扁平化网络组织形态的电子政务,上下之间、纵横方向上都相互连通,形成一个无缝隙的政府和无缝隙的行政决策机制。
这些变化对政府决策的协调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电子政务对专家咨询机制的优化作用电子政务建设,为政府决策人员扩充专家思想库、主动获取专家智慧,提供了比传统政务方便得多的条件;同时,也为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与政府有关的社会事务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他们改善研究条件,提升议政能力。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简介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是指在政府决策过程中,为了确保公正、公开、透明、高效的决策结果而制定的一系列程序规定和要求。
在中国的现行法律法规中,对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的要求已经很明确,这也是为了避免过度集中权力、降低政府决策风险、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现有法律法规,详细介绍我国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相关的内容。
决策程序的基本原则首先,对于重大行政决策的制定,必须要遵守以下原则:1.法律原则:重大行政决策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
同时,必须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责任。
2.程序公开原则:决策程序的各个环节,必须依照规定对公众公开,通过公开来增加决策的透明度以及公信力。
3.民主参与原则:民主参与原则是指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民主化,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接受正义、公正、合法、有序的建议和反馈。
4.独立客观原则:对于重大行政决策的制定,必须客观、合理、科学地进行评估和分析,避免政治和其他因素的干扰。
决策程序的实施针对以上原则,在重大行政决策的实施中,需要遵守一定的决策程序要求,其中包括:1. 立项决策在决策开始前,需要进行项目区域、内容、期限、投资预算、决策方式、组成机构、相互关系等基础信息的规定,并审批确定。
2. 决策研究决策研究是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制定决策方案,评估成本、效益、风险等重要指标,同时吸收外界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决策研究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化、民主化、公正化、透明化等原则。
3. 决策座谈会在决策研究环节结束后,必须组织重要领导、专家和学者参与决策座谈会。
座谈会必须公开、民主、科学、客观以及独立。
决策座谈会的目的是收集专业意见和完善方案,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公信力。
4. 组织实施决策完成后,需要制定执行方案,实施决策,同时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和改进。
同时,要对决策结果与实际效果进行评估,不仅度量经济效益,也应考虑社会、环境和可持续性。
读《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有感《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张维为2024年十月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这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从政治体制、决策机制、政府职能、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深感其中的可贵之处。
其次,这本书还强调了中国决策机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中国,决策的过程是集体讨论和共识的过程,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这种决策机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决策机制强调了全面分析和综合考量,注重把握大势和全局,注重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这种决策机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使得中国能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及时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再次,这本书还强调了中国政府职能的优化与创新。
在中国,政府不再只是简单地管理和执行职责,而是更加注重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民生福祉。
这种转变来自中国政府的和创新意识。
中国政府积极探索和推动政府职能的变革,加强了服务能力和效能,提高了政府的责任感和执行力。
政府的创新和优化使得中国的国家治理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民生福祉,这也是中国国家治理制度逻辑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这本书还强调了中国行政管理的现代化。
在中国,行政管理不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和监督,而是通过制度建设和制度供给来实现行政目标。
中国政府通过建立行政管理体系、深化行政审批、推进纳税服务等方式,不断完善行政管理制度体系。
这为中国国家治理提供了更加稳定和规范的行政环境,提高了行政效率和行政公正。
通过行政管理的现代化,中国能够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总之,《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这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对于理解中国国家治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政治体制的有效性、决策机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政府职能的优化与创新以及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年第10期 地方政府财政决策机制的完善 曾维涛 (江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昌 330013)
一、
引言
公共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都有一个隐含的假定 前提,就是在任何国家,公共部门都是由单一的政 府实体组成的。然而在实践中,每个国家除了中央 政府以外,实际上都存在着多级地方政府,并且地 方政府的收支关系对于社会总供求平衡具有很大的 调节作用。尤其是我国地方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 中有着相对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其经济职能既秉承 中央政府职能,又有分层管理和调节的特点,既 是国家上层建筑体系和国家行政序列中的一个重 要环节,又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量。钱颖一和温加斯特把财政分权后所形成的中 国政府体制格局称为“维护市场的经济联邦制 (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1 据国家财政部 提供的资料,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份 额在“一五”期间是26.8 ,以后一直呈递增趋 势,到“十五”期间已经达到71.9 ,占2/3强 (见表1)。
表1 我国“一五”时期至“十五”时期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份额 时 期 “一五” “三五” “五五” “六五” “七五” “八五” “九五” “十五” 地方财政支出 占全国财政支 26.8% 39.1% 5O.3 5O.2% 65.6% 7O.o oA 69.4% 71.9% 出份额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财政年鉴》整理计算。
二、地方政府的职能之一:提供公共品 由于公共品具有层次性,决定了地方公共品必 须由地方政府来负责提供。地方公共品具有空间限 制的特点,如公共教育、交通安全、环境卫生等只 能是就近的居民才能享受,因而地方公共品相应地 处在某个特定的地理位置。 从公共品效率的角度考察地方公共品由地方政 府来提供,会产生更高的效率。因为地方公共品的 供应不只是与受益范围有关,而且与各地区居民的 不同偏好有关。由于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不一致以及诸如文化、习俗等因素,各地居民对地 方公共品的偏好是不同的,对同一公共品的需求量 也不一样,最典型的是我国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 区。西部人均GDP约为全国平均值的2/3,为东 部沿海地区的1/3。为了使问题简化,笔者假设东 部和西部两地区内的居民分别对本地区公共品的偏 好是相同的,其中东部地区居民对公共品的需求大 于西部地区。再假定公共品的人均成本是不变的。 如果由中央政府统一提供公共品,这两个地区的差 别只是供应量问题。中央政府为了公平起见,只能 在两个地区居民的需求量中取一个折中水平来提供 公共品。这样,对西部地区居民来说中央政府的公
我国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审查机制研究摘要自从十八届四中全会议题为依法治国后,合法性视为新一时期改革的代名词,在中央下发的文件当中,重大行政决策的字眼也是屡见不鲜,因此,本文从法治视角出发,研究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及其审查制度,在决策层面上剖析依法行政的过程,诠释法治政府的建设,以法律法规为本文的实证点,进一步说明当前的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亟需完善的必要性。
关键词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作者简介:侯霁桐,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研究生会主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法治的国度,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古有商鞅,今有宪刑,自1954年实行宪法以来,中国便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围绕着宪法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经过了行政事务法制化、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和依法治国,可见,我国的法律已经步入正轨。
一、界定重大行政决策的概念对于重大行政决策的解析,专家和理论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尽管大家的分歧较大,但在共性的认识上可谓达成一致,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凡事有关政策事宜皆由法制机构或咨询有关专家进行审查,要求公众参与其中;界定重大行政决策又必须在行政决策的基础上,行政决策是管理决策的一种,它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履行行政职能过程中,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而进行的各种决策。
所以,作者认为,重大的行政决策是由较高层作出指示,须有对国家政策维护、对社会有价值和对人民有益的决策,使得围绕这个决策布局下一阶段的事物具细,是一个全局性、政策性和战略性的顶层设计。
二、合法性审查制度在重大决策中的体现法律层面上讲,“无法律不行政”。
顾名思义,没有法律规范不得实施行政活动,也便是依法行政。
近年来,伴随着依法行政日趋成为行政活动的一项基本准则,重大决策的制度化、合法化也逐渐迈开了步伐。
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合法的重大行政决策才具有公共理性,才具有法律上的正当性。
在刚刚落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首次以依法治国作为会议议题,更加明确指出未来中国的大政方针发展趋势和肯定任何行政活动一定在法律制约下按照一定的行政程序进行。
!""#年$月第##卷第#期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23405+673*4608%9(:6,-9:63+:3&;)<=>!""#?(-=##/(=#
收稿日期@!""#A"BABC
作者简介@梁仲明%BDECA&>男>陕西彬县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学教学与研究F王建军
%BDGEA&>男>陕西长安人>陕西教育学院生化系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H
I公共管理J论中国行政决策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梁仲明B>王建军!
%B=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CB""GDF!=陕西教育学院生化系>陕西西安CB""GB&摘要@政府职能的巨大变化>对政府的行政决策及其机制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影响中国行政决策科学化K民主化的主要问题是决策机制问题F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K民主化>应建立和完善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增强行政决策活动的透明度F健全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建设一支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智囊队伍F建立和健全决策议事规则和协调机制>保证行政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和有效性F实行行政决策责任制>加强对行政决策的法律监督H
关键词@行政决策F决策机制F科学化F民主化中图分类号@LE!#=#B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B"""A!C#B%!""#&"#A""D"A"G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K民主化列为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八项内容之一HMBN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H我们要在本世纪头!"年>抓住机遇>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K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首先必须做到政府的各项决策科学而不随意K正确而不失误K民主而不专断H当前>影响我国行政决策科学化K民主化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决策机制问题>我们应当按照党的O十六大P提出的具体要求>顺应当代行政决策机制的发展趋势>积极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K民主化H一K现代行政决策机制的发展趋势行政决策机制是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关行政决策活动的运行过程和工作方式所形成的相关规则和制度体系H行政决策机制是随着社会政治K经济K文化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条件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变化的H在小生产方式和封建专制制度时期>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变化节奏缓慢>政府行政活动的政治性职能突出>行政决策机制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体现着高度集权K
独断专行的家长制特色H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在政治上建立了三权分立K政党竞争K议会民主制度以及政治与行政相分离的现代公务员制度>行政管理活动体现出社会管理性职能H行政决策机制由此摆脱了小生产时代的特点>迈入了现代化的门坎H
!"世纪是人类社会获得空前大发展的时期H特别是!"世纪E"年代以来>以信息K高电子等产业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加速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原有的经济结构K社会结构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H与此相应>各国政府职能进行了重大调整H一是职能规模不断扩大H自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开出以政府这只O看得见的手P来大力干预经济K社会发展>刺激有效需求>缓和经济危机的O药方P以来>西方各国政府职能迅速膨胀>尽管C"年代末期以后>
新古典经济学家重新强调市场和货币的作用>反对政府强制干预>主张地方分权K权力下放等>但政府职能的总体规模并未明显收缩H二是服务职能不断加强>统治职能相对弱化H随着阶级对立和冲突的相对缓和>政府用于政治事务的开支占政府总支出的
"D万方数据比例有所下降!而社会服务职能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拓展!例如在信息和商业服务"教育"文化"娱乐和保健服务!交通"通讯和能源服务!道路"水电"照明等市政服务方面!政府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三是影响政府职能的因素增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深刻变革!公民权利迅速扩张!普通公民直接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增多!各种利益集团"社会中介组织迅速发展壮大!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影响政府职能的调整和行政决策的制定!因此!强调增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回应性%!几乎成为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行政学研究中的最强音#政府职能的巨大变化!对政府的行政决策及其机制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观现代行政决策机制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征&’(行政决策机制循着新的行政模式的实践路径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世纪+*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发起$行政革新%"$重塑政府%等运动!努力告别以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为代表的科层制行政模式!积极探索与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为代表的$后层级制行政模式%#这种行政模式正是奥斯本和盖布勒所设计的$企业化政府%!在他们看来!$大多数企业化政府都促进在服务提供者之间展开竞争-它们把控制权从官僚机构那里转移到社区!从而授权给公民-它们衡量各部门的实绩!把焦点放在后果而不是投入上-它们行为的动力不是来自规章条文!而是来自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使命-它们把服务的对象重新界定为顾客!让顾客有所选择-它们防患于未然!而且不是问题成堆以后才来提供各种服务-它们下放权力!积极采取参与式管理#%.)/等等#另一位行政管理学家彼得斯进一步把这种新的行政模式分成市场化政府模式"参与性政府模式"灵活政府和非管制政府模式等四种不同类型#新的行政模式的普遍推行!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诚如澳大利亚学者欧文,休斯所指出的!它$并不是一种改革事务或管理方式的微小变化!而是政府作用以及政府与公民社会关系的一种深刻变化#%.0/行政决策机制正是循着这种新的行政模式的实践路径不断得到改革和完善!并且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1($谋%和$断%的相对分工"$断%与$行%的适度分离更加明显!政府由$出主意%的角色变成$选主意%的角色随着治理关系的日趋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行政决策主体日益扩大!社会对决策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在许多发达国家!政府决策层作为决策的支持系统!尽管在决策过程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拥有对决策方案的最终裁定权!但它们在整个决策系统中的地位已经由$惟一%变成$部分%!由$出主意%角色变成了$选主意%角色#政府决策层主要承担$断%的任务!负责提供决策需求"主持方案论证"做出最后决断#而$谋%的任务则交由政府所属的研究部门和社会咨询机构来完成#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决策!政府往往以$客户%的身份!通过$利用%和$购买%方式获得需要的各种方案!择优选用#决策咨询早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产业#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行政决策专业化水平的要求愈来愈高!各类智囊机构和专家群体正在成为决策的主体!正是这种专业化趋势的显著标志#另外!社会各方面的规范程度正在逐步增强!
许多执行性"服务性的工作越来越走向程序化和制度化!并脱离某种依附!变得更加专业化和专门化!
由下级政府部门或者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来承担#
决策制定与决策执行的适度分离!正是这一变化特征的具体体现#正如奥斯本和盖布勒所指出的!当政府收缩战线!不再无所不包时!它就$开始转向一种政策制定2掌舵3同服务提供2划桨3分开的机制#%
4(行政决策民主化已汇聚成一股世界性的潮流!重视利益表达!合理利用利益博弈促进决策的合理性决策民主是政治家和管理学家普遍关注和孜孜以求的目标#渐进决策理论的创立者林德布隆姆认为!$决策是一种合作的集体努力#%它如同$一架梯子%&$行政首脑在上!普通公民在下!其他参与者居中#公民自下而上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偏爱#%.5/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奥斯特罗姆对政府决策民主化的实质和目的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他指出!当代政府决策的民主化$是在传统普选制度"政党政治与利益集团政治基础上实现政府行政日益公开化"提高政府政策对公民需求的回应性等#%.6/许多国家政府普遍注重通过宪法和各种立法!从制度上创造和疏通渠道!建立公民参与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赋予公民在政府决策上的发言权!使他们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表达各种政治主张和意见!通过合理利用利益博弈来促进决策的合理性#
7(以法律形式规范行政决策过程和基本程序行政决策过程是许多决策理论学家重视和感兴趣的问题#早在)*世纪5*年代!美国著名决策理论学家赫伯特,西蒙就对决策过程进行过深入探讨!
89万方数据提出决策过程!四阶段"理论模式#$%&’(世纪)(年代*美国公共行政学家安德逊在其代表作+公共决策,中指出*决策过程是!某一有序的行动方式"*包含着若干行动的!具体功能"过程#$)&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好的财政部长之一"的鲁宾也认为*!决策过程的品德往往比决策结果还重要"#自-./%年美国制定+行政管理程序法案,*规定!行政管理机构在制定规则时使用的程序"以来*许多国家都制定和颁布了类似法律*规范行政决策程序*保证行政决策程序化运行*防止主观随意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知识向决策系统的输入是决策科学化的必然趋势#但有时决策层的随意性与知识的输入会发生冲突*甚至会出现权力对知识的排斥*而克服这种现象的有效方法就是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决策过程和程序#01建立严格的决策评估制度*对决策结果实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世纪2(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作为政府管理实践的新模式*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关注产出或结果*主张建立明确的绩效标准*实行严格的绩效评估#决策付诸实施后*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是目前国际比较流行的监督措施*是新公共管理理念精神的体现#例如香港实行!衡工量值制度"*对政府决策效果进行监督#由核数署就任何政府部门或其他受审核的机构*在履行职务时所达到的节省程度3效率和效益*提供独立资料和意见*推动政府部门提高效率#新加坡政府建立了!结果预算"制度*对政府部门产出预算系统的产出在量化和成本估计的基础上*迫使决策者提高决策质量和管理效率#!结果预算"制度的推行*实现了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使决策约束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3中国行政决策机制的现状分析中国行政决策机制是根据中国国情和宪政状况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尤其是改革开放’(多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度集权的3封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相对分权的3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社会结构也由传统的封闭性3简单性变得越来越富有流动性和复杂性#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相适应*中国传统的行政决策机制也在不断厘革和调适中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但毋庸讳言*中国尚未真正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3现代化的行政决策机制#现行行政决策机制存在尚待完善的方面*具体表现为451行政决策运作不完全符合宪政要求按照中国现行宪法的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所有重大决策都要由它做出或得到它的批准*而国务院及各级人民政府则是它的执行机关#但考察中国现阶段的行政决策与执行的实际运行过程*人们便不难发现*国务院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并非如宪法中所规定的那样仅是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的执行机关*他们同样依法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独立决策职权和在执行过程中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与此同时*由于各级人大自身建设以及行政工作的专业性3灵活性等因素*致使各级人大在行政决策中实际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远没有达到制度安排所应达到的程度6许多行政决策往往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先斩后奏"*人大在很大程度上只起!给予认可"的程序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