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存在问题与改革思路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行政区划历史、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优化思路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具体地讲,就是国家根据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因此,城镇规划君认为,研究我国的行政区划的历史、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思考分析未来如何优化行政区划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行政区划的比较分析1. 我国行政区化的总体现状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区(地级市、自治州、盟)、县(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市辖区、特区和林区)、乡(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等五级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截至2021年8月,我国共有省级行政区共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地级行政区共333个,包括293个地级市、7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
县级行政区共2843个,包括977个市辖区、394个县级市、1301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个特区、1个林区。
乡级行政区共38741个,包括8773个街道、21157个镇、7693个乡、962个民族乡、153个苏木、1个民族苏木、2个县辖区。
乡(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之下还设有村委会、居委会(社区居委会)之类的一级城乡自治组织,村委会、居委会之下又设有村民小组、居民小组等。
全国共设市691个,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93个(包括副省级城市15个),县级市394个。
2. 我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与比较我国自夏商之际,国家建设初具结构,组织形式以联盟形式为主。
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强大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国家建设跃上了新的台阶。
战国秦汉之际,开始采用郡县制,以郡统县。
至此,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行政体系开始建立并巩固。
论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存在问题与改革思路摘要: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制度,是二千多年来中央集权制度下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或不适应时代需要的一面。
本文就现行的行政区划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谈了以下看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行政区划;改革;思路行政区划(regionalism)是国家结构体系的一种安排,国家或地区根据政权建设、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遵循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口、民族、文化、风俗等客观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则,将一个国家(小国除外)的领土划分成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置对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区(地级市、自治州、盟)、县(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市辖区、特区和林区)、乡(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等五级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
一、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1.行政区划层级设置与现行宪法存在不一致之处。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但是,在当前行政管理实践中,却存在更多层级的行政区划设置,如省级、副省级、地市级、县区级、乡镇级等,行政层级过多、过杂。
2.现有行政区划设置的个体间差异较大。
目前各级行政区划,特别是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在管辖范围、人口规模、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既不利于统一和规范管理,也不利于合理确定管理幅度和管理层级,同时会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成本的降低。
3.省级以下行政区划调整过于频繁,缺乏统一和长期的规划行政区划设置。
应进行科学规划,其调整和变化应确立统一、明确的原则,避免变动过于频繁。
从历史发展看,我国各级行政区划设置经历了多次变动,特别是省以下区划范围调整的频率过高,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问题研究内容摘要我国实行的是五级管理体制,既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市、自治州、盟)、县(县级市、城市的区)、乡(镇),每一层都有相应的五大家(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军事单位)和其相应的组阁部门与工作部门,由于机构臃肿、中间协调层次较多,大大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而且对信息上传下达,造成相对的困难,而且信息有失真或缩水的可能性,工作效率必然低下。
因此,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改革行政区划是大势所趋,将使我国各级政府从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行政区划改革设想目录一、我国行政区划的现状 (1)(一)我国行政区划的设置 (1)(二)我国现行行政区划的比较 (1)二、我国行政区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2)(一)省级数目偏少,规模过大 (2)(二)管理层级过多而乱 (2)(三)设置不规范 (2)(四)行政区划不尽科学 (3)三、我国行政区划的改革设想 (3)(一)分省 (3)(二)撤地 (3)(三)并县 (4)(四)设置规范统一 (5)参考文献 (6)我国行政区划改革问题研究行政区划是国家结构体系的一种安排,国家或地区根据政权建设、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遵循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口、民族、文化、风俗等客观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则,将一个国家的领土划分成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置对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行政区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是国家把其领土划分为各级“行政区”的过程。
行政区划解决了如何对广阔领土、庞大人口和巨大经济的统治与管理问题,但同时一些问题与矛盾也随而来,主要有在:行政区划的具体操作问题,即行政区划的方式、尺度、范围、层级的合理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和统治的有效性问题;行政区划在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成功解决了对广阔领土、庞大人口和巨大经济体实施有效统治与管理的同时,也为以此之基础进行国家的分裂提供了根据与可能,从而对国家的统一构成严重的挑战;行政区划是一个十分重要、严肃的政治问题,所以一定要规范、合理,既要重视历史的继承与现实的需要,又要兼顾与现代国际世界的一些普遍规则接轨,使其符合世界规范,便于相互交流与往来。
行政区划调整的规划思路与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行政区划调整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行政区划的调整可以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然而,行政区划调整需要有一定的规划思路和科学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行政区划调整的规划思路,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背景介绍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基本单位。
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的行政区划可能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行政区划界限不清、行政管理效能低下等。
因此,行政区划调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规划思路行政区划调整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划思路,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城市发展规划行政区划调整应该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衔接。
首先,要明确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目标,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然后,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例如,如果城市的发展需要建设一个新的经济特区,就可以考虑将原有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划出一个新的行政区域。
2.人口分布和流动行政区划调整应该考虑人口的分布和流动情况。
首先,要了解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确定人口密集区和人口稀疏区。
然后,根据人口的流动情况,确定行政区划的界限。
例如,如果某个行政区域的人口流动较大,可以考虑将其划分为两个行政区域,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服务。
3.资源配置和利用行政区划调整应该考虑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情况。
首先,要了解城市的资源分布情况,确定资源丰富区和资源匮乏区。
然后,根据资源的利用情况,确定行政区划的界限。
例如,如果某个行政区域的资源利用率较低,可以考虑将其与其他行政区域合并,以便更好地利用资源。
4.行政管理效能行政区划调整应该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首先,要考虑行政区划的大小和人口规模,避免行政区划过大或过小。
其次,要考虑行政区划的行政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确保行政管理的顺畅进行。
例如,可以根据行政区划的规模和人口规模,合理设置行政机构和配备人员。
三、建议在行政区划调整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新时代,我国行政区划需要解决的5方面问题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现行行政区划有必要进一步做出适当优化和调整,具体而言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飞地问题飞地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
比如河北廊坊的北三县,行政上隶属于河北,但却被北京和天津包围,地缘上与河北其他地区不接壤。
再比如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段园镇,三面被安徽省宿州市环绕,一面与江苏省徐州市接壤,与淮北市其余乡(镇)不相邻。
著名飞地——廊坊北三县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拥有各类飞地的省份就有26个之多。
这些飞地多处于省(市、县、区)界边缘地带,虽然它们的形成各有各的历史渊源,但就行政管理而言,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控制难度与管理成本。
在某些地区人们甚至用“三不管”来形容飞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飞地是政府控制力相对薄弱的地区。
同时,飞地的形成给当地百姓生活或多或少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除少数飞地以外,大部分飞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会受到其特殊性影响,发展相对缓慢。
针对这一情况,行政层面应该高度重视,坚持就近原则,通过行政区划调整,以地换地,整体移交等方式方法着手解决,让飞地不再远离“故土”,让它们不再孤独,不再爹不疼娘不爱。
小县(区、县级市)合并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在我国所有市辖区中面积不足50平方公里的约有38个,主要分布在辽宁、黑龙江等11个省和四个直辖市。
这其中最小的鹤岗市向阳区面积只有8平方公里。
除了小的市辖区以外,我国还存在着许多辖区面积较小的县(县级市),这一问题以河北省最为突出。
这些小县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南部的保定、石家庄、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市。
河北省中南部密密麻麻的县级行政区在河北现有的121个县(含自治县、县级市)中,辖区面积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有68个,这其中辖区面积在600平方公里以下的有29个。
面积最小的大厂回族自治县只有176平方公里,除此之外高邑、柏乡、深泽三县面积均未超过300平方公里。
我国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难题和改革思路一、我国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难题虽然我国城市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已取得了明显进步,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现实难题,尤其是以下这5个“不能适应”的问题。
1.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不能适应新城新区发展的需要2.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不能适应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需要3.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不能适应城市空间管控的需要4.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不能适应县域自主发展的需要5.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不能适应立足更大空间尺度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二、我国城市行政区划的改革思路我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迈向新时代的改革应该着眼于解决现实的突出问题,从以下 6 个改革方向精准发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地方政府和微观主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
(一)因势利导启动新城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试点1.建立新城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体制。
2.促进行政区与城市功能区有机融合。
(二)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园区的行政区划调整我国绝大多数的产业园区现阶段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腾退纳新亟须园区发展功能调整,不宜继续停留于产业发展功能,而需要建立相应的城市配套功能。
具体而言,主要的思路是:1.支持面积较大、集中连片的产业园区设立行政新区。
2.探索设立功能型、分散布局的产业发展功能区。
3.撤并衰退的城区老工业区。
(三)从行政区划调整入手,完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空间治理1.撤并中心城区,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
2.合理调整郊区和远郊区行政区划,承接城市非核心功能分散疏解。
3.利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方法指导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行政区划调整。
(四)有保有压,调整撤县(市)设区审批政策长期以来,我国撤县设区和撤市设区审批政策争议较大,为此,我国民政部门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对现行的审批政策进行调整,以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1.稳妥有序推进撤县设区。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我国行政区划的变革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行政区划的变革对于响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的背景、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展开,对我国行政区划变革进行研究。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时间。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市场经济体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给行政区划变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我国行政区划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城乡二元结构、行政区划重叠和职能分散等。
这些问题使得行政区划变革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行政区划可以分为省、市、县三级。
省级行政区划主要负责省级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市级行政区划负责市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县级行政区划负责县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
在这种行政区划体制下,行政管理效率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强。
我国需要进一步研究行政区划变革,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行政区划体制。
在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行政区划变革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和特点,不能一刀切地进行改革。
需要解决行政职能和财政体制改革的问题,以确保行政区划变革的顺利进行。
需要加强政府的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推动行政区划变革的实现。
需要进行充分的社会调研和民众参与,确保行政区划变革的合法性和民主性。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与挑战,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例如德国的联邦制、美国的州省制和日本的府县制等。
还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为行政区划变革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还需要推动政府职能和财政体制的改革,加强地方政府的独立性和责任意识。
关于中国现行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考.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对现行行政区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健全行政区划体系,是解决中国当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一个必要的、有效的办法。
其主张既有涉与行政层级的撤消地级市、改革“市管县”等,又有涉与行政边界的“缩省”、“分省”等等。
一国行政区划受诸多复杂因素影响,但如何使中央有能力维护统一性,又让地方以自主性来实现良好的地方治理,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困扰中国政治的一个关键难题。
本文试图从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地方间的权力于权利分配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建国后的行政区划与调整,并试图对当前行政区划改革的各种主张进行重新审视。
一、政治地理方面的考虑行政区划是国家结构形式在地理上的空间投影,是在充分考虑历史渊源、人口聚集、经济条件、民族分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而划定的,它既可能长期固定不变,也可能发生变化。
统治阶级总是根据需要不断地对其调整,比如边界的改划;建制的置、废、并;行政中心的变迁;政区名称的改动等。
如何使中央有能力维护统一性,又让地方以自主性来实现良好的地方治理,也是困扰中国政治的一个关键难题。
从政治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有四个要素:一是层次。
一般而言,层次少便于中央管理,上情容易下达;层次多,上下阻隔,政令不易通达。
中国幅员大,地形复杂,层次不能任意减少,但也不能过多,否则会使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中央权力。
中国目前的地方政府是基本上是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乡镇四级。
二是幅员,即政区的。
中国历史上有所谓“百里之县”、“千里之郡”、“万里之州”的说法,即指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管理幅员,以便有效地进行统治。
三是边界,即国家内部政区之间的界线。
政区既然是中央集权国家为管理地方而设置的一种区划,其边界的划分当然应以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为原则,同时为考虑经济的发展,尽可能与地理环境相一致,这也是巩固中央集权的基础。
因此历史上出现过“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两条相矛盾的原则。
关于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一些思考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就必须坚决地实施地方自治制度,各自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权限职责。
同时,坚决地减少行政层次(地方政区以设两级为宜),才能保证政令的畅通,防止扯皮,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现行的省级行政区(京、津、沪是例外)辖区范围太大,既不利于行政管理,又容易造成地方势力的过大(尾大不掉)对国家的统一形成一种潜在的威胁。
缩省扩县,把现行的省级行政区扩大至50或60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即便如此,许多省份的辖区还是偏大。
所以“虚省设州”把现行的地级行政区划升格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广域地方自治体,京、津、沪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设置保留)并将其统一称之为“州”,同时,把省改为完全从属于中央的中央行政派出机构。
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州作为国家的一级地方行政区是一个以地域管理为主的广域地方自治体。
而其治下的二级地方行政区应该是一种以社区管理为主的地方社区自治。
因此,在国家的有关地方自治法律的制定与地方政区的设置上最好以此为标准和依据。
按照上面这种思路,现行的省(直辖市除外)和县(县级市、区除外)这两级行政区的地位应该减弱。
再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是不合适的。
但完全撒消,一者涉及到人员安置的困难,二者由于中央管辖下地方一级政区和各州治下的地方二级政区的增多,给中央与州的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保留其设置,逐步精减其机构、并将其分别作为从属于中央与州的地方行政派出机构。
处理中央与州交办的事宜和协调其辖区内陆方自治体的工作,这样既可为中央和州分担一部分管理责任,同时,也降低了改革成本,提高了改革的可操作性。
中小城市是一些社区功能齐全的居民聚居点,将它们(包括其周边郊区的自然村镇)称之为“市”作为一个标准的二级地方政区(社区自治体)是再合适不过了。
大城市大多是所在“州”的州治所在地,并且往往是本地区、甚至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其辖区范围广,治内往往形成了许多功能齐全的社区(其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领域存在哪些问题?谈谈你的对策和建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
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
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
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
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
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
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洽。
3、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
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
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4、“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
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
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
分析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路和建议一、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存在的问题中国目前的行政区划存在: 行政层级过多,以至于机构繁杂臃肿,造成了政令滞后; 行政区划单位名称概念混淆,层次混乱,造成了较多同音甚至同名的行政区划; 直辖市数量太少,导致各省之间、市县之间发展水平悬殊等问题。
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区划已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其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 一) 我国行政区划层次过多我国现行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但在经济较为繁容的地区,为改善城乡和工农的管理、沟通隔阂,打破条块管辖的障碍,充分提高城乡各方面的能动性,开始施行市管县的行政区划制度。
于是在市管县的地方实行区划四级制度,即在省和县中间增加市一级的行政区划。
中国在这种的情况下,机构繁杂,工作人员众多,不利于对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管,滋长了官僚主义。
并且,由于我国层次划分过多过杂,导致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大大降低,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与反馈效率低下,导致信息失实,进而对上下级政府之间决策的落实、执行产生影响。
( 二) 行政区划单位名称较为杂乱行政区划的单位名称,应当具备特定性与高度区分性。
所谓高度区分性,就是指从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就能知道其历史文化背景与地域特征,进而与其他行政区划区别开来。
而我国现有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杂乱,存在一名多义与一义多名的现象。
首先,一名多义主要体现在对市和区的多义,致使行政区划不具有特指性。
例如在我国现行区划中,可以将市分为直辖市、设区的市以及不设区的市,此外还有副省级市以及省辖市。
除此之外,我国一些乡镇地名也带有市字。
以至于让人无法分辨市字在我国究竟属于哪级行政区划。
再者,涉及区字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也具有多种含义: 有一般的地级市辖区; 相当于县级的特区; 相当于地级的地区。
可见我国目前所有的层级中,都有以区命名的行政区划,其涵盖范围已复杂到了滥用的地步,国家应出台新的规定对区滥用的现象加以规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格局的变化,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愈发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是指对我国行政区划进行合理划分和调整,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地域面貌的变化,提高地方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本文将从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现状、调整的必要性、影响因素及调整的原则和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现状目前,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呈现出多层次、复杂的特点。
按照行政级别,我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等四级行政区划。
在各级行政区划下,又有市、县、乡、镇等多级行政单元,使得我国地方行政区划体系层级齐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
地方行政区划划分不够科学合理。
一些地区的行政区划划分不合理,导致一些行政单元面积过大,行政管理难度加大;另一些地区则出现了行政区划划分过细,造成资源和管理的浪费。
这种情况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效率。
地方行政区划划分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行政区划划分导致了不同行政单元的发展水平不均,制约了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而且,由于相关政策和规划的不适应,一些地区的行政区划划分也会受到限制,局限了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管理和发展规划中的自主权。
地方行政区划划分不符合人口分布和生活习惯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行政区划划分与当地人口分布和生活习惯不相契合,使得一些地方在人口管理、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着困难和矛盾,制约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水平。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目前存在着种种问题和矛盾,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制度改革。
二、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变化,调整地方行政区划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和需要。
调整地方行政区划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
第一,调整地方行政区划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原有的地方行政区划在资源分配、产业布局、城乡关系等方面已难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问题思考国家为实施行政管理而划分疆域,是为“行政区划”,属于政权体系中的基础要政。
中国近现代百年来,风云变幻,地覆天翻:每当国家政权更替,行政区划的改革措施纷纷出台;每当社会进程转折,关于行政区划的议论再度鹊起。
百家争鸣、且言且行之余,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问题仍无定论,故陈述己见权充一家之言……省区之“大”有益今自西安驱车汉中,横穿秦岭动人心魄:疾行于峰峦叠嶂、云遮雾罩之间,时入漫长隧道,时过凌空桥梁;已是阳春三月,山北阴冷干旱,山间或遇鹅毛大雪,山南一派南国风光,汉中居民多南方习俗、操四川口音……一道横亘数省的秦岭,高大、雄浑,行车非两小时不能穿越,难怪能挡住北上的暖汽、南下的寒风,成为天然的南、北方分界岭。
当初,硬将秦岭南北气候、景观、民风迥异的两类地域划为一省,全然不合一般行政区划常规,古人这是怎么了?现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称,古代“只考虑如何有利于当时的封建统治,而是否有利于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根本不在考虑之列”,所遗存不合理的行政区划,“最显著的莫过于陕西省”——元朝系蒙古高原游牧民族“逐步南侵”完成统一的,“所以它一贯推行以北制南政策,藉以加强其统治,它不愿意秦岭以南完整地划属于一个行政区,才硬划一部分(今汉中、安康2地区)以属陕西,形成了700年来这样一个地跨秦岭南北的极不合理的行政区划。
”谭又指出,源自明代“直隶”、“南直隶”和清代前期“江南省”的江苏、安徽2省,“都是既跨有长江南北,又跨有淮河南北的不符合自然、经济和文化区域的区划”——其前身“江南省”,“直到康熙初年,才觉得这个省太大,要把它一分为二。
又因如果分成南、北2省,则贫富过于悬殊,所以就分成东、西2省,东为江苏,西为安徽。
这样划分下来,便形成了2省都有江南、江北、淮北3个不同经济、风俗地域的格局。
”对元代形成、明清大致沿袭并屡有局部调整的省制,1913年由康有为的《废省论》首开先河,民国年间有过几次“批判”高潮。
我国行政区划存的问题和策略分析摘要:我国的行政区划历年来广为人们诟病,尤其是有关层级过多行政效率低下更是饱受攻击。
因此,行政区划改革是大势所趋。
本文着重对我国行政区划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对行政区划改革方向进行展望,对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行政区划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一、现行行政区划简介1982年宪法第三十条规定,我国行政区划的层级实行三级制。
但实际情况是,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对1982年《宪法》规定的行政区划作了凋整,各省逐步实行省、市、县、乡四级行政建制,同时实行“市管县”体制。
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形成了五级制。
二、行政区划问题1.行政管理层级过多、幅度偏小当前,我国行政区划有虚四级、实四级制、虚五级制、实五级制。
虚四级制是因为我国大部分省或自治区在省、自治区与和县市之间设置了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
实四级制是随市管县体制推行而出现的。
另外,在多数省、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政府设立了自己的派出机关,即街道办事处,这些街道办都可以视为虚五级制的表现。
此外,在西藏、新疆自治区个别地方,还存在实五级制。
由于层级繁多,使各层级地方政府管理幅度偏小。
截至20XX年底,全国27个省与自治区管辖了333个地级行政单位,平均每个省或含自治区管辖个地级行政单位;全国共20XX个县级行政单位仅辖6 个县级单位。
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山东枣庄市、湖北随州市只辖1个县级市,还有少数地级市不辖任何县市。
2.政区规模不合理,且差异悬殊总体上,自古以来我国行政区划中省级一直实行的“大而多”的模式。
“大”主要指省区面积大,“多”则指的是行政区划层级多、省区所辖人口较多。
由于各种原因,各省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民族等差异。
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加上省级行政区划设置过少,导致管辖区域面积过大,人口众多,难以有效管理。
3.区界划分多争议,纠纷迭起,影响团结据统计,67条省界线中只有一条省界经过勘定属法定线,其余66条,大约有40000公里从来全面勘定过,其中大约有93600公里存在争议。
论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存在问题与改革思路
摘要: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制度,是二千多年来中央集权制度下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或不适应时
代需要的一面。
本文就现行的行政区划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谈了以下看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行政区划;改革;思路
行政区划(regionalism)是国家结构体系的一种安排,国家或地区根据政权建设、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遵循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口、民族、文化、风俗等客观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则,将一个国家(小国除外)的领土划分成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置对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区(地级市、自治州、盟)、县(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市辖区、特区和林区)、乡(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等五级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
一、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
1.行政区划层级设置与现行宪法存在不一致之处。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但是,在当前行政管理实践中,却存在更多层级的行政区划设置,如省级、副省级、地市级、县区级、乡镇级等,行政层级过多、
过杂。
2.现有行政区划设置的个体间差异较大。
目前各级行政区划,特别是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在管辖范围、人口规模、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既不利于统一和规范管理,也不利于合理确定管理幅度和管理层级,同时会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成本的降低。
3.省级以下行政区划调整过于频繁,缺乏统一和长期的规划行政区划设置。
应进行科学规划,其调整和变化应确立统一、明确的原则,避免变动过于频繁。
从历史发展看,我国各级行政区划设置经历了多次变动,特别是省以下区划范围调整的频率过高,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在基层政区层面,国民待遇问题(即城乡同等待遇)及居民(聚落)自治问题尚未解决。
政区格局及其权力的空间配置方式本来应该致力于维护公民(国民)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这涉及到城、乡之间的平等地位、居民的同等国民待遇问题。
中国选择了一条以城市(大中城市聚落)剥夺乡村(小的、分散的、相对无权和弱势的乡村聚落)的城市化发展之路,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体制,由此产生了基层政区管理体制的城乡差异和城乡居民的差别国民待遇。
另一方面,尽管法律上承认社区自治,但实际上基层自治受到上级政府的多重行政干预和约束,无法真正实现。
5.在各级行政层级上,地级政区和乡级政区的问题尤为突出。
从法律上看,地级政区本应是省级政府机构的派出机构,但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采取的地级市管县、县级市方式却把“地区”实体化了。
这种地级市管理县和县级市的行政设置不仅没有法律依据,而且造成了经济利益、行政管理以及城乡关系方面的种种矛盾。
乡级政区的问题则是国家权力过分深入到基层社区,导致基层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过于庞大,农民的供养负担太重。
6.直辖市数量过少且分布不平衡。
建国初,我国曾经设有十多个直辖市,而目前仅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总体数量明显偏少。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且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有的发展较快的非省会城市在经济总量上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其所在省区的省会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取代省会城市而成为省内的经济中心(例如:大连、青岛、深圳等),这些城市已经具备直辖的条件和基础。
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一种很尴尬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会对这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许多人为的制约因素。
此外,从地区分布来看,原有的几个直辖市都集中于沿海,广大中西部地区没有直辖市,分布很不平衡。
重庆市的升格消灭了西南地区直辖市的空白点,但西北、东北、华中、华南地区仍缺少作为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的省级大城市。
二、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路
1.划小省区、增设一级行政区划划小省区、增设一级行政区划是改变目前行政区划体制混乱的最好办法。
现代社会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建议增设一级地方管理,这是世界各国普遍遵从的行政
区划模式。
划小省区、增设一级行政区数量的关键问题在于寻找一个较为合适的数字。
根据德国地理学家克瑞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数量应该在49个左右。
当前,许多学者在借鉴国外行政区划设置模式基础上(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多,管理层次少,即“多一少”模式。
)也提出了把全国一级行政区划增设到50个左右。
增设一级行政区数量,具有积极而又广泛的意义。
2.减少区划层级、精简机构,提高管理效率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表明,行政组织每一多出一个层次,资讯的失真失落率就会成倍增加。
从科学管理角度而言,资讯传递的中间环节要尽可能减少,以缩短决策层和实施层的行政距离,便于上下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而在1983年地级市出现后,我国省县之间的层次由虚变实,地方行政层
次变由省—市—县(市)一乡(镇)四级组成的情况。
市管县体制的设计,人为地制造出一个中间层级,省县之间的权力被截留,资讯沟通受到阻滞,这在资讯网路高度发达和交通十分便利的今天更是不合时宜。
因此,减少层次即取消地区(地级市、自治州和地区)这一层级,按照宪法实行“省县一乡”三级制行政区划体制,己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并且已经在辽宁、山东、河南等部分省份开始试行。
3.规范行政区划名称正如上面所讲,我国行政区划名称混乱主要集中在市、县、区三个行政区划单位。
首先,针对市、县级别混乱,在新的省—市—县直辖的行政区划体制下,可以按照经济实力、人口和辖区大小划分标准,进行市县分级(县与市在行政上平级)。
可
以把市分为直辖市、一级市、二级市、三级市共四级;县则分为一级县和二级县;区则分为三类:开发区、相当于一级县的市辖区和相当于镇的县辖区。
再次,针对市、县名称混乱,政区通名层级重复,专名重名、同音等,可以进行统一调整,从而达到规范化的区划名称。
4.撤并乡镇村由于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历史上形成的某些乡镇村过小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了。
因为乡村规模过小,管理成本就高,这必然要加重财政负担和群众负担,制约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东中部地区一些省份进行了大规模的撤乡并镇工作,有的地方还开展了并村工作,收到了好的效果。
行政区划的改革、调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尊重历史,制订出实施行政区划改革和调整的方案,及时进行改革、调整,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文范.重视和加强行政区划战略研究[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地理.1989(2),5—6.
[2]王新坚.论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方法[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地理.1994(5),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