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眼内炎29例临床治疗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94.04 KB
- 文档页数:2
眼内炎是指发生在眼球内部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包括视网膜、脉络膜、玻璃体和眼内结构的感染。
眼内炎的病因多样,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该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失明。
以下是一篇关于眼内炎治疗方案的详细说明,字数不少于1500字。
一、病因诊断1. 病原学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定病原体种类。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病毒检测和寄生虫检测等。
2. 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眼部影像学检查,判断眼内炎的严重程度和范围。
二、治疗方案1. 抗感染治疗(1)抗生素治疗:对于细菌性眼内炎,首选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万古霉素等。
对于真菌性眼内炎,首选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
对于病毒性眼内炎,可选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
(2)抗真菌治疗:针对真菌性眼内炎,采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
同时,注意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调整剂量。
(3)抗病毒治疗:针对病毒性眼内炎,选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
注意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调整剂量。
2. 眼内注射治疗(1)玻璃体腔注射:针对严重的眼内炎,如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等,可采用玻璃体腔注射。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2)眼内注射术: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眼内炎伴有视网膜脱离,可采用眼内注射术。
术中,将药物注入眼内,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
3. 手术治疗(1)玻璃体切除术:针对严重的眼内炎,如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等,可采用玻璃体切除术。
术中,清除感染组织,减轻炎症反应。
(2)视网膜脱离复位术:针对视网膜脱离的眼内炎,可采用视网膜脱离复位术。
术中,复位视网膜,减轻炎症反应。
4. 支持治疗(1)营养支持: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
(2)抗炎治疗:给予患者抗炎药物,减轻炎症反应。
(3)对症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如疼痛、视力下降等,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与调整1. 根据病因、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论 著·白内障术后早期眼内炎的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效果应文闯(浙江省绍兴县中心医院眼科,浙江绍兴县312030)摘要: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早期眼内炎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效果,以指导临床提高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白内障术后早期眼内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12例)、对照组(11例),对患者的感染情况、感染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3例患者中,细菌和真菌培养阳性16例,检出表皮葡萄球菌10株、头状葡萄球菌3株、腐生葡萄球菌2株、乙酸钙不动杆菌1株;经治疗23例患者眼内炎均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治愈14例,好转9例,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83.3%,对照组为36.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视力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白内障手术围手术期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对眼内炎患者应及早诊断并合理治疗,快速有效地降低病变程度,最大程度地改善视功能,对提高白内障手术疗效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白内障;眼内炎;防治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529(2013)02-0353-03Causes of early endophthalmitis after cataract surgery an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YING Wen-chuang(Central Hospital of Shaoxing,Shaoxing,Zhejiang31203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an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early endophthalmitis after cataractsurgery so as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icacy.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patients with earlyendophthalmitis after cataract surgery who enrolled the hospital from in Jan 2007to Jan 2012were retrospectivelyreviewed,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rit group(12cases)and the control group(11cases)accordingto the treatment methals.The infection status,causes of infections,and prevention measures were analyzed andsummarized.RESULTS Of the 23patients who treated in our hospital,7cases were negative with bacteria andfungi training,16cases were positive,10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strains were detected,3 Staphylococcus capraestrains were detected,2 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 strains were isolated,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strainswere positive in 1case.The endophthalmitis in the 23cases has been controlled well,14patients were cured,9improved,the cur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83.3%)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36.4%),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vision restored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ataract surgery and quality oflife to take active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measures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cataract surgery,to diagnoseand treat in the early stage,to quickly reduce the pathological lesions,and to improve the visual function to thegreatest extent.Key words:Cataract;Endophthalmiti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收稿日期:2012-10-17; 修回日期:2012-11-30 白内障是我国致盲主要眼病,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广泛开展,有效地提高了白内障的治愈率,但有部分患者在白内障术后早期并发眼内炎,使视力急剧下降甚至丧失,后果较为严重。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真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是致病性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致盲性角膜病,在我国居感染性角膜病致盲率的首位[1]。
该病主要与植物外伤有关,近年来其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角膜感染的主要真菌菌属在不同地区差别较大。
发达国家及气候较寒冷地区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念珠菌属;我国主要以镰刀菌属(占70%~80%)和曲霉菌属(占10%)为主心[2]。
本病有明显的致病危险因素,多与植物性眼外伤、配戴角膜接触镜、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以及患慢性眼表损伤性疾病有关[2]。
真菌感染的发生,取决于真菌毒力和宿主防御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角膜上皮损伤后,真菌的孢子或菌丝通过黏附进入角膜基质,在毒素和水解酶的作用下向角膜基质内侵袭性生长。
不同种属真菌感染所致角膜炎的临床表现不同,这主要与其毒力强弱、菌丝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及机体免疫状况有关。
研究发现镰刀菌属的菌丝在角膜内主要呈水平生长,曲霉菌属菌丝和念珠菌属的假菌丝主要呈垂直生长[3]。
严重感染时,真菌的菌丝可穿透角膜后弹力层进入眼内,引发真菌性眼内炎。
二、临床表现感染早期眼部刺激症状一般较轻,病变发展较细菌性角膜炎缓慢,与细菌混合感染时,病情可迅速加重。
眼部可出现明显的异物感或刺痛、视物模糊等症状,伴有少量分泌物。
典型体征可有菌丝苔被、伪足、免疫环、内皮斑、卫星灶和前房积脓等。
(1)菌丝苔被:表现为角膜病灶处灰白色轻度隆起,外观较干燥,无光泽,与下方炎症反应组织紧密相连。
(2)伪足:在角膜感染病灶边缘呈树枝状浸润,也称为毛刺。
(3)卫星灶:位于角膜主要感染灶周围,与主病灶之间看似没有直接联系的、小的浸润或溃疡灶。
(4)免疫环:在角膜感染灶周围的环形致密浸润,与感染灶之间有一模糊的透明带。
(5)内皮斑:位于角膜内皮面的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常见于病灶下方或周围。
(6)前房积脓:是判断角膜感染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多发生于感染已达角膜深基质层,或菌丝已穿透角膜后弹力层进入前房者。
盐酸万古霉素综合方案治疗眼内炎彭娟;沙翔垠;杨瑞明【摘要】目的:探讨盐酸万古霉素综合方案治疗眼内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收集我院2009-07/2011-08眼内炎住院患者27例27眼,采用盐酸万古霉素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取玻璃体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盐酸万古霉素,全身使用盐酸万古霉素联合左旋氧氟沙星.炎症无明显好转者,2~4d 后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使用含盐酸万古霉素的灌注液.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和玻璃体混浊情况.对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眼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27例眼内炎均治愈,视力均有提高.细菌培养检出率56%.革兰氏阳性菌占67%,对盐酸万古霉素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氧氟沙星较敏感.8例患者经过静脉滴注及玻璃体腔内注药后眼内炎症控制,19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临床症状体征好转.结论:早期细菌培养对眼内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盐酸万古霉素综合治疗方案能有效治疗眼内炎.【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2(012)007【总页数】3页(P1308-1310)【关键词】眼内炎;盐酸万古霉素;玻璃体腔注射;玻璃体手术【作者】彭娟;沙翔垠;杨瑞明【作者单位】510260,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510260,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510260,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眼内炎是眼科最严重的并发症。
眼内炎病情进展迅速,治疗棘手,很多患者最终眼球萎缩甚至需要眼内容摘除或眼球摘除[1]。
盐酸万古霉素是一种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高效作用的多肽类抗生素,该药已成为治疗眼内炎的首选药物[2]。
但文献报道仍有一定比例敏感菌导致的眼内炎症使用盐酸万古霉素后无法控制[3]。
我们对眼内炎患者实行盐酸万古霉素的综合治疗,即玻璃体腔内注射盐酸万古霉素,静脉滴用盐酸万古霉素和氧氟沙星,联合盐酸万古霉素灌注下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炎,临床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29例青少年青光眼临床治疗分析本文以实践中29例青少年青光眼的临床实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青少年青光眼的发病原因的探究和如何治疗用药及防治等的解析,来阐述临床实践中,对于青少年青光眼治疗的重要性,如何使得治疗更为有效及更好的防治青光眼,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标签:青光眼;眼压;病因学青光眼主要是某些病理性因素或者房水流出障碍导致的,常见的原因还是房水流出障碍,导致循环不畅。
房水是眼睛主要的“养分”,一旦被阻断,不能正常循环,不能排出去,在眼内蓄积,就会导致眼压升高,眼压升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视神经损害,视神经视网膜损害以后,就造成视野缺失、视力障碍、致盲。
就是这样的一个发病过程。
接触电脑比较多,一般对青光眼没有影响。
临床表现先天性青光眼大多出生時已存在。
属遗传性眼病,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能借助于突变而发生,约40%的先天性青光眼初生时表现为婴幼儿性青光眼,3岁以上30岁以下者称为青少年性青光眼。
病因学房水排出所致的眼压升高除房角异常的表现,并不合并眼部其他构造异常。
房角为一层半透明膜覆盖着小梁面,这层膜是不能渗透的表面膜,这层膜阻塞了房水排出,称为先天性中胚叶组织残留。
可能是由于房角组织在发育过程中未能正常地组合排列,巩膜嵴未能正常长成,睫状肌不能后移到巩膜嵴,都会在小梁上。
由于这种原因,小梁被肌纤维牵拉挤紧及小梁柱增厚而失去房水流通的间隙。
一、青光眼手术治疗1、激光手术疗法。
优点:快速、方便;不需特殊的恢复时间;在医生办公室或诊所内均可进行;眼睛感染及普通并发症的危险最小。
缺点:不能马上知道结果;术后通常需要药物;长期效果不肯定;不能用于所有类型的青光眼。
2、滤过手术疗法。
优点:术后通常不需药物,普遍成功且效果持久;适用于大多数类型的青光眼;治疗结果立即可以知道。
缺点:需要一定的恢复时间;必须在医院或诊所进行;有出血、感染和一般并发症的危险。
3、药物疗法:有几种形式:药片,眼药水,眼膏,可能有副作用;有不同的目的:增加房水排出量或者减少房水生成量。
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药治疗真菌性眼内炎
赵晓辉;邢怡桥;陈樱
【期刊名称】《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年(卷),期】2007(029)004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药治疗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3例(13眼)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采取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药治疗,随访1~2年,观察疗效.结果 13眼中有6眼保存有用视力,眼前数指~手动者2眼,光感者1眼,眼球萎缩者2眼,2眼因术后疼痛行眼内容物摘出.结论真菌性眼内炎的预后不佳.早期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药,可拯救部分视力,是目前治疗真菌性眼内炎有效方法.
【总页数】3页(P260-262)
【作者】赵晓辉;邢怡桥;陈樱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湖北,武汉,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湖北,武汉,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湖北,武汉,430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1.2;R779.62
【相关文献】
1.玻璃体腔内注药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162例 [J], 陈颖;应佳;俞颂平
2.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护理 [J], 张
迎;安燕;王海莹;张静静
3.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护理 [J], 钟梅;
4.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护理 [J], 钟梅
5.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注药治疗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远期疗效分析 [J], 游志鹏;姜德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角膜真菌病的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摘要】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的综合治疗方法和效果。
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27例进行诊断,运用综合方法治疗,结果:27例真菌性角膜经治疗,26例患者角膜溃疡愈合,角膜上皮遗留不同程度云或癍翳,1例角膜穿孔。
结论:角膜刮片镜检是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综合治疗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关键词】感染;角膜真菌病;诊断;综合冶疗【中图分类号】r7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278-02真菌性角膜炎是由致病真菌感染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一种角膜病变,真菌性角膜炎病程相对较慢,多有植物性外伤史或角膜接触镜佩戴史,临床症状上有一些特征性表现,但与细菌及病毒性角膜炎有相似的眼部刺激症状,并且有较多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合并多重感染,在疾病早期易误诊、漏诊。
临床诊断的失误会造成治疗的失误、延迟,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如角膜溃疡穿孔、眼内炎甚至眼内容物剜除,这些都是真菌性角膜炎致盲的重要因素。
所以该病的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是病情发展转归的关键,因此,在临床上积极采取综合治疗,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复明率。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05年9月至2010年9月,我院收治角膜真菌病患者27例。
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23~65岁,多数有角膜外伤史,病变部位的色泽及形态与霉菌菌株不同,感染时间的长短以及个体差异悬殊很大[1]。
但仍有其共性和特征:自觉症状轻,眼局部反应重,浅层炎症即可出现角膜实质水肿,角膜内皮皱褶,房水混浊;溃疡面垢状,色灰白,表面干燥,边缘组织坏死脱落形成窄沟;溃疡进展时,周围可见分枝状基质浸润、浆糊状kp、前房灰白积脓、眼痛剧烈、真菌性眼内炎[2]。
1.2 诊断依据①角膜外伤史:麦秆、玉米叶、树枝扎伤较多。
②裂隙灯检查:角膜表面干性溃疡、树根状卫星灶、分界沟、免疫反应环、内皮斑、前房积脓。
真菌性眼内炎
29例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
2019-03-05T10:04:37.63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1期 作者: 张丽敏
[导读] 外源性真菌眼内炎较内源性预后差。两性霉素B敏感率高。
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双丰林业局职工医院
152511
摘要:目的
:对真菌性眼内炎的29例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真菌性眼内炎患者29例(29眼)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
真菌性内源性眼内炎
23眼。外源性6例(6眼),全部为眼球穿通伤所致;内源性23例(23眼)中,其中12例原因不明,5例继发上呼吸道
感染,
6例继发泌尿系统感染。共培养出4个真菌属:念珠菌属15例,曲霉菌属5例,枝顶孢属2例,粘束孢属1例;内源性眼内炎的主要致
病菌为白色念珠菌(
75%),外源性眼内炎的主要病原体为曲霉菌(33.3%)。在可测视力的29例患者(29眼)中,内源性眼内炎通过治
疗有
16眼(55.17%)视力提高,而外源性眼内炎只有1眼(3.4%)视力改善。24例进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患眼,70.8%有视力提高。5-
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的念珠菌敏感率为
100%。结论:外源性真菌眼内炎较内源性预后差。两性霉素B敏感率高。
关键词:真菌性眼内炎;临床治疗;分析
Clinical analysis of 29 cases of fungal endophthalmitis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29 cases of fungal endophthalmiti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and follow-up data
of 29 patients (29 eyes) with fungal endophthalmit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Fungal endogenous endophthalmitis 23
eyes. Exogenous 6 cases (6 eyes), all caused by eye penetrating injury; endogenous 23 cases (23 eyes), 12 cases of unknown cause, 5
cases of secondary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6 cases of secondary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 A total of 4 fungal genus were cultured:
15 cases of Candida, 5 cases of Aspergillus, 2 cases of Acremonium, 1 cases of Myxosporium; the main pathogen of endogenous
endophthalmitis was Candida albicans (75%), the main pathogen of exogenous endophthalmitis is Aspergillus (33.3%). Among the 29
patients (29 eyes) with measurable visual acuity, endophthalmitis had improved visual acuity in 16 eyes (55.17%) and only 1 eye (20%) in
exogenous endophthalmitis. In the eyes undergoing vitrectomy, 70.8% had improved vision. The susceptibility rate of 5-fluorocytosine
and amphotericin B to Candida was 100%. Conclusion: Exogenous fungal endophthalmitis has a worse prognosis than endogenous.
Amphotericin B has a high sensitivity rate.
Key words: fungal endophthalmitis; clinical treatment; analysis
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是指真菌经血源性播散至眼球而引起房水、玻璃体、视网膜炎症的一类疾病。念珠菌属、曲霉菌属、新型隐球菌
属等真菌均可引起此类疾病。临床典型表现包括前房积脓、玻璃体黄白色团状混浊、弥散性视网膜或视网膜下黄白色的病灶。血、眼内液
的真菌培养和涂片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进行性眼内炎患者,必须行玻璃体切除术。但是由于大多数的患者视力转归较差,因此
早期、及时、正确的诊断与治疗仍然是个巨大的挑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眼科治疗,通过血培养、前房水培养或者玻璃体液培养确诊为内源性眼内炎的患者29例(29
眼)。患者发病时年龄29~74(49.72
±12.80)岁,均随访12~18个月。排除标准:内眼手术史及眼部外伤史。
1.2
方法
回顾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来源、眼别、既往病史、致病原因、延误治疗时间、入院视力、临床表现、手术
方式、病原体培养结果、系统性疾病、感染灶、微生物阳性结果、治疗方法、初始视力、最终视力及眼球形态等。
1.3
标本采集
在进行玻璃体切除或眼内容物剜除术时,用2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至少0.5mL的前房脓液、玻璃体液或眼内容物,分别进行涂片和
真菌培养,对念珠菌阳性者进行药敏试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9
例(29眼)真菌性眼内炎中,24例患者(24眼)进行了玻璃体切除手术, 另5例(5眼)因术后感染不能控制再次进行了眼内容物
剜除术。内源性眼内炎通过治疗有
16眼(66.6%)有视力提高,2眼(8.3%)视力稳定,1眼(4.1%)视力下降甚至丧失;外源性眼内炎
通过治疗只有1眼(
20%)视力提高,1眼(20%)视力稳定,另外3眼(60%)视力丧失。内源性眼内炎的最终视力有17眼(70.8%)
在数指以上,而外源性眼内炎只有
1眼。24例真菌性眼内炎患者中,10例患者(41.6%)使用了静脉滴注抗真菌药物治疗,14例患者
(
58.3%)因涂片真菌阴性,故未静脉用药(表格序号后标有“外”均为外源性,其余为内源性)。
本研究中,玻璃体切除术的患眼,70.8%得到了视力改善,这提示我们对于真菌性眼内炎,如果有条件和指征,应尽早进行玻璃体切
除术。
3.
讨论
药物治疗(局部用眼药和静脉用药)和手术治疗是真菌性眼内炎的主要治疗方法。本研究中,除了1例因病情严重立即行眼内容物剜
除的患者外,只要涂片或培养查到真菌,均进行了局部和静脉用药。从5例药敏试验来看,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为
100%,
而5-氟胞嘧啶主要对念珠菌属敏感,两性霉素B具有较宽的抗真菌谱,这提示我们可把两性霉素B作为真菌性眼内炎的首选抗真菌药
物,这与另外两项研究一致。玻璃体切除术可有效清除病原体、坏死组织、巨噬细胞和毒素,同时改善血眼屏障的通透性。还可直接在玻
璃体腔注射抗真菌药物,同时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查,被广泛应用于真菌性眼内炎的治疗。
综上,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菌为曲霉菌属,主要为外伤所致,预后较差,内源性真菌性的主要致病菌为念珠菌属,相当部
分原因不明,容易误诊但预后相对较好。两性霉素B药物敏感率较高,可作为真菌性眼内炎的首选药物。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真菌性眼内
炎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宝霞,李虹,孔凡芳,等.16SrDNA测序技术对细菌性眼内 炎房水和玻璃体标本中细菌的鉴别作用[J].中华实验眼科杂
志,2016,34(10):883-887.
[2]
杨斌. 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16,26(5):112-113.
[3]
前方维持器下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效果[J]. 田秀红.医疗装备.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