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炎专家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505.50 KB
- 文档页数:15
一、预案背景眼内炎是一种严重的眼部感染性疾病,可导致视力丧失。
为了确保患者在发生眼内炎时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降低眼内炎导致的视力丧失风险。
2. 提高医护人员对眼内炎的应急处置能力。
3. 加强眼科感染控制,防止眼内炎的传播。
三、预案组织机构1. 成立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预案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2. 设立应急处理小组,负责具体事件的应急处置。
四、应急预案流程1. 患者发现眼内炎症状(1)医护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初步检查,判断是否为眼内炎。
(2)如确诊为眼内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应急处理小组接到报告后,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处置:(1)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包括抗感染治疗、眼部护理等。
(2)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3)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及治疗方案,取得家属配合。
(4)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眼内炎传播。
(5)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件情况,寻求支持。
3. 患者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治疗,降低视力丧失风险。
五、应急物资准备1. 抗感染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2. 眼部护理用品:如眼药水、眼药膏等。
3. 隔离设施:如隔离病房、隔离床等。
4. 其他应急物资:如体温计、血压计、心电图仪等。
六、应急预案培训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眼内炎诊疗知识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2. 对医护人员进行应急处理技能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七、预案总结与改进1. 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总结,分析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根据总结结果,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提高预案的实用性。
八、预案实施时间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为五年。
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九、预案解释本预案由眼科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引用本文:感染性眼病细菌学检查操作专家共识(2019).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9, 21(2): 81-85. DOI: 10.3760/cma.j.issn.1674-845X.2019.02.001.编者按:感染性眼病细菌学检查操作专家共识(2015版)自2016年1月份出版以来,共识得到了业内同行的一致认可,也收到了同行专家的建设性建议。
根据2015版共识中的说明,试用2年后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后再正式发布,因此在经过书面征求意见及再次集中讨论后,形成2019版的内容。
本次修订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了感染性眼病病原菌谱/定植谱相关内容 2. 修订了报告内容和格式要求 3. 修订了标本保存和运送相关要求 4. 修订了标本培养操作相关要求 5. 根据MCM最新版本内容,明确一些具体操作细节 鉴于以上更新内容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尤其是眼部病原谱及定植谱知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重要性以及规范的实验室报告对临床的重要作用,决定再次出版。
·专家共识·Consensus·感染性眼病细菌学检查操作专家共识(2019)眼科检验协作组通信作者:郑美琴(ORCID:0000-0002-5262-8110),Email:zmqlyllh@关键词:细菌性眼感染;微生物技术;专家共识DOI: 10.3760/cma.j.issn.1674-845X.2019.02.001Expert Consensus for the Operating Procedures for Bacterial Examination of Ocular Infection (2019) Ophthalmological Examination Assistance GroupKey words:bacterial eye infection; microbiological techniques; expert consensusDOI: 10.3760/cma.j.issn.1674-845X.2019.02.0011 细菌学检查标本采集基本原则及指征1.1 基本原则①应在病程早期、急性期,且尽可能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
123医院关于印发《内眼手术术后眼内炎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的通知各科室:为规范我院内眼手术围手术期抗感染流程和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流程,有效预防和控制术后眼内炎感染,我院在《关于白内障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措施规范化的专家建议》(2013年)、《我国白内障摘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防治专家共识》(2017年)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的基础上,结合我院临床实际,特制定《内眼手术术后眼内炎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请各科室认真组织学习,遵照执行。
附件:《内眼手术术后眼内炎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123医院2018年8月24日一、内眼手术术后眼内炎防范措施适应人群:内眼手术患者,眼外伤患者。
(一)术前防范措施1. 术前排除眼部感染灶,术前1d或更早给予泪道冲洗,若为择期手术,冲洗泪道后有脓性分泌物,则先予以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
2.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3. 局部抗生药物的使用。
常规术前连续1-3d使用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的广谱抗菌滴眼液,4次/d;若仅使用1d,则采用频繁点眼6-8次/d。
4.睫毛处理。
采用眼部专用消毒剂冲洗结膜囊以及消毒睫毛根部,并使用手术薄膜将睫毛或睑缘完全包入。
5、全身抗菌药物的使用。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等文件精神,I类切口手术全身抗菌药物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
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
常规白内障手术一般不宜使用全身抗菌药物,如有遇到高龄(60岁以上)、糖尿病、外伤、独眼等特殊病例可酌情使用全身身抗菌药物作为预防措施,并在病例上做好备注。
眼内炎玻璃体内注射(2013—07—20 15:03:40)转载▼分类:眼科标签:读书笔记二、局部给药的药物配备方法1.选用万古霉素(每瓶0.5g)、头孢他啶(每瓶1 g)。
2.溶解:从50 ml的生理盐水瓶中吸取5ml用于溶解药物,得到溶解原液.(0.5g+生理盐水5ml)3.稀释:用余下的45 ml生理盐水稀释5 ml溶解原液(稀释10倍),得到溶解稀释液,浓度为万古霉素(10g/L)、头孢他啶(20g/L).(45ML+0。
5g+生理盐水5ml)4.应用方式:得到的溶解稀释液将用于不同的治疗方案:(1)分别吸人1ml注射器中,各O.1 ml玻璃体内注射;(2)分别吸入1ml注射器中,各1 ml加入500ml眼用平衡盐液或其他眼用灌注液中,行前房灌洗、玻璃体内灌流.高浓度的万古霉素和头孢他啶混合,溶解液会出现混浊,但在上述各种溶解稀释浓度下,该两种药物混合不会出现混浊.以上摘自《我国白内障术后急性眼内炎专家治疗共识2010版》万古霉素1.0mg/0。
1ml(配置方法:0。
5g+生理盐水5ml,取0.1ml+生理盐水0。
9ml)注射时最好常规消毒铺巾从角巩缘后4mm处垂直进针,避开血管进针,从瞳孔中观察针尖位置,避免损伤晶体及眼球壁,先抽出玻璃体腔中的脓液,然后换上万古霉素的注射器(针头不换),注入万古霉素。
必要时48~72小时后可重复注射。
注意事项:注意眼压及勿损伤无关组织,防止出血。
万古霉素 1mg/0。
1ml复达欣(头孢他啶) 1-2mg/0.1ml两性霉素 10微克/0.1ml阿米卡星 0.4mg/0.1ml (国外推荐用,但国内现在认为属氨基糖甙类有黄斑毒性,报道有引起黄斑坏死的案例,已禁用眼内注射)感染控制可注射地塞米松400微克/0。
08ml我国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服内炎治疗方案。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真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是致病性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致盲性角膜病,在我国居感染性角膜病致盲率的首位[1]。
该病主要与植物外伤有关,近年来其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角膜感染的主要真菌菌属在不同地区差别较大。
发达国家及气候较寒冷地区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念珠菌属;我国主要以镰刀菌属(占70%~80%)和曲霉菌属(占10%)为主心[2]。
本病有明显的致病危险因素,多与植物性眼外伤、配戴角膜接触镜、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以及患慢性眼表损伤性疾病有关[2]。
真菌感染的发生,取决于真菌毒力和宿主防御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角膜上皮损伤后,真菌的孢子或菌丝通过黏附进入角膜基质,在毒素和水解酶的作用下向角膜基质内侵袭性生长。
不同种属真菌感染所致角膜炎的临床表现不同,这主要与其毒力强弱、菌丝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及机体免疫状况有关。
研究发现镰刀菌属的菌丝在角膜内主要呈水平生长,曲霉菌属菌丝和念珠菌属的假菌丝主要呈垂直生长[3]。
严重感染时,真菌的菌丝可穿透角膜后弹力层进入眼内,引发真菌性眼内炎。
二、临床表现感染早期眼部刺激症状一般较轻,病变发展较细菌性角膜炎缓慢,与细菌混合感染时,病情可迅速加重。
眼部可出现明显的异物感或刺痛、视物模糊等症状,伴有少量分泌物。
典型体征可有菌丝苔被、伪足、免疫环、内皮斑、卫星灶和前房积脓等。
(1)菌丝苔被:表现为角膜病灶处灰白色轻度隆起,外观较干燥,无光泽,与下方炎症反应组织紧密相连。
(2)伪足:在角膜感染病灶边缘呈树枝状浸润,也称为毛刺。
(3)卫星灶:位于角膜主要感染灶周围,与主病灶之间看似没有直接联系的、小的浸润或溃疡灶。
(4)免疫环:在角膜感染灶周围的环形致密浸润,与感染灶之间有一模糊的透明带。
(5)内皮斑:位于角膜内皮面的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常见于病灶下方或周围。
(6)前房积脓:是判断角膜感染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多发生于感染已达角膜深基质层,或菌丝已穿透角膜后弹力层进入前房者。
【指南解读】玻璃体腔内注药专家共识Part1导读有数据库统计2013年玻璃体腔药物注射(IVT)注射数量达到4百万例/年,并预计2016年IVT注射数量将达到6百万例/年。
随着IVT注射数量的快速增长,有关IVT注射方法和技术的临床证据也越来越多,美国专家小组在2004版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新证据做了补充和修改。
更新后的指南也由术前、术中、术后部分构成。
此指南既便于学习最佳临床操作,也强调了需要特别注意的部分。
我们会分两期介绍指南的相关内容。
接受IVT注射前的护理和预防抗菌素运用指南: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术前、术中或者术后需常规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小眼内炎风险。
指南证据:距2004年发布的上一版指南已经10年,DRDR小组发布的回顾性数据显示,使用眼用抗生素的患者眼内炎发生率高于未使用抗生素的患者(0.13% vs0.03%)。
其他的大型回顾性研究,也未能证明注射前或注射后使用抗生素能带来临床获益。
专家小组强调,聚维酮碘的使用可能是唯一最重要的预防眼内炎的步骤。
单纯局部应用抗生素无法替代聚维酮碘。
注意:在使用抗生素前应仔细考虑,使用抗生素并不能带来获益,反而会带来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风险,并增加经济负担。
注射前护理和预防要点特殊患者IVT 注射无绝对禁忌症,然而,有些情况需要医生的综合判断。
评论:IVT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然而,每种具体的药物有其相对禁忌症,并在包装上有说明,要注意查看。
•青光眼/高眼压症的患者:1.应由注射医师评估患者风险并给出合理的注射方案,术前及术后监测眼压。
2.如IVT注射对患者保存视力有益,不应因患者有青光眼/高眼压症的病史取消IVT。
3.不推荐此类患者术前/术后常规行前房穿刺术评论:在IVT注射前应先控制患者眼压,保存视功能,对基线IOP>25mmHg者行IVT注射需谨慎;手指按摩软化眼球应当是降低眼压的首要选择,只有当术后眼压急剧升高,对视功能可能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风险时,才行前房穿刺术。
我国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治疗专家共识(2010年)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学组作者单位:刊名:中华眼科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年,卷(期):2010,46(8)1.美国眼科学会;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科临床指南 20062.Forster RK The endophthalmitis vitrectomy study 19953.The Eye M.D Association,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Basic and clinical science course:lens and cataract 20074.李凤鸣中华眼科学 20055.Maguire JI Postoperative endophthalmitis:optimal management and the role and timing of vitrectomy surgery 20086.Doft BH Treatment of postcataract extraction endophthalmitis:a summary of the results from the Endophthalmitis Vitrectomy Study[外文期刊] 2008(4)7.Results of the Endophthalmitis Vitrectomy Study A randomized trial of immediate vitrectomy and of intravenous antibi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bacterial endophthalmitis.Endophthalmitis Vitrectomy Study Group 19958.汪复;张婴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20089.杨培增临床葡萄膜炎 200410.薄井纪夫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更新2005 20051.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中国青光眼临床工作指南》(2005)公布[期刊论文]-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2)2.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期刊论文]-中华眼科杂志2008,44(9)3.颜华.陈松.张静楷.于金国.韩金栋.YAN Hua.CHEN Song.ZHANG Jing-kai.YU Jin-guo.HAN Jin-dong白内障术后眼内炎保留人工晶状体的治疗[期刊论文]-中华眼科杂志2009,45(8)4.刘奕志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的精准性[期刊论文]-中华眼科杂志2010,46(8)5.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学组第12届全国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学术会议纪要[期刊论文]-中华眼科杂志2010,46(8)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yk201008023.aspx。
感染性结膜炎临床眼科防控专家共识上海市突发急性眼部疾病公共卫生应急防控和管理专家组*摘 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和沙眼等感染性结膜炎是威胁人们眼健康的眼科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这些传染病一直是我国眼公共卫生的重点内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警示我们,除了传统的眼科传染病以外,一些呼吸道传染病也可能伴发结膜炎,因此,对于感染性结膜炎有必要形成临床眼科防控的专家共识,以满足新的公共卫生安全要求。
全文为专家共识,立足于上海市突发急性眼部疾病公共卫生防控的实践,介绍了感染性结膜炎的病原学、临床表现以及流行病学特征,提出了临床眼科防控的措施和建议,不仅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眼科对感染性结膜炎进行防控和应急处置,也为各地组织实施突发急性眼部疾病公共卫生应急防控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感染性结膜炎;眼部疾病;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中图分类号:R 77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1)02-0003-06Expert consensus on clinical ophthalmolog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conjunctivitisExpert Group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Preven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Sudden Acute Eye DiseasesABSTRACT 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epidemic keratoconjunctivitis, trachoma, etc. are ophthalmolog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that threaten the population’s eye health.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se disease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ophthalmic public health in China. The COVID-19 epidemic warns us that in addition to ophthalmolog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some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may also be associated with conjunctiviti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update the expert consensus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response to these new public health request. This expert consensus i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ophthalmic public health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Shanghai, and introduces the eti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epidemiology of infectious conjunctivitis, and propo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the clinical ophthalmology department. The expert consensus is not only suitable for clinical ophthalmology department of various institutions to carry ou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emergency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conjunctivitis, bu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organizations to implement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sudden acute eye diseases in various regions.KEY WORDS infectious conjunctivitis; ey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xpert consensus结膜是由眼睑缘间部末端开始,覆盖于眼睑后和眼球前的一层半透明黏膜组织,由睑结膜、穹隆部结膜和球结膜三部分构成。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真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是致病性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致盲性角膜病,在我国居感染性角膜病致盲率的首位[1]。
该病主要与植物外伤有关,近年来其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角膜感染的主要真菌菌属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
兴旺国家及气候较寒冷地区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念珠菌属;我国主要以镰刀菌属(占70%~80%)和曲霉菌属(占10%)为主心[2]。
本病有明显的致病危险因素,多与植物性眼外伤、配戴角膜接触镜、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以及患慢性眼表损伤性疾病有关[2]。
真菌感染的发生,取决于真菌毒力和宿主防御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角膜上皮损伤后,真菌的孢子或菌丝通过黏附进入角膜基质,在毒素和水解酶的作用下向角膜基质侵袭性生长。
不同种属真菌感染所致角膜炎的临床表现不同,这主要与其毒力强弱、菌丝在角膜的生长方式及机体免疫状况有关。
研究发现镰刀菌属的菌丝在角膜主要呈水平生长,曲霉菌属菌丝和念珠菌属的假菌丝主要呈垂直生长[3]。
严重感染时,真菌的菌丝可穿透角膜后弹力层进入眼,引发真菌性眼炎。
二、临床表现感染早期眼部刺激病症一般较轻,病变开展较细菌性角膜炎缓慢,与细菌混合感染时,病情可迅速加重。
眼部可出现明显的异物感或刺痛、视物模糊等病症,伴有少量分泌物。
典型体征可有菌丝苔被、伪足、免疫环、皮斑、卫星灶和前房积脓等。
(1)菌丝苔被:表现为角膜病灶处灰白色轻度隆起,外观较枯燥,无光泽,与下方炎症反响组织严密相连。
(2)伪足:在角膜感染病灶边缘呈树枝状浸润,也称为毛刺。
(3)卫星灶:位于角膜主要感染灶周围,与主病灶之间看似没有直接联系的、小的浸润或溃疡灶。
(4)免疫环:在角膜感染灶周围的环形致密浸润,与感染灶之间有一模糊的透明带。
(5)皮斑:位于角膜皮面的圆形或不规那么形斑,常见于病灶下方或周围。
(6)前房积脓:是判断角膜感染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多发生于感染已达角膜深基质层,或菌丝已穿透角膜后弹力层进入前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