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炎
- 格式:ppt
- 大小:621.50 KB
- 文档页数:10
一、预案背景眼内炎是一种严重的眼部感染性疾病,可能由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引起。
手术后病人由于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发生眼内炎。
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救治效率,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的1. 及时发现和诊断眼内炎患者,降低死亡率。
2. 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 最大限度地减少眼内炎对患者的视力影响。
三、预案组织机构1. 成立眼内炎应急处理小组,负责预案的组织实施和协调。
2. 眼科主任担任组长,眼科医师、护士、院感科、药剂科等相关科室人员为成员。
四、预案内容1. 早期发现与诊断(1)对手术后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发现眼部红、肿、痛、热、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立即通知眼科医生。
(2)医生对疑似眼内炎患者进行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查。
2. 报告与通知(1)一经确诊为眼内炎,立即向医院感染科、药剂科等相关科室报告。
(2)通知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及治疗方案。
3. 治疗措施(1)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2)必要时进行眼内药物注射、玻璃体切割等手术治疗。
(3)加强眼部护理,保持眼部清洁,防止感染扩散。
4. 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程,预防手术感染。
(2)加强术后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眼部并发症。
(3)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对眼内炎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5. 应急救援(1)发生眼内炎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2)组织救援队伍,进行现场救援,包括患者转运、药物供应、设备保障等。
(3)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五、预案实施与评估1. 定期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其适应实际需求。
2. 定期开展预案培训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眼内炎的能力。
3. 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救治水平。
六、预案终止1. 眼内炎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病情稳定,无复发风险。
2. 相关科室恢复正常工作秩序,无其他突发事件。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眼内炎和全眼球炎的诊疗及护理
眼内炎和全眼球炎,是指致病微生物进入眼内引起眼组织化脓性感染,称为眼内炎。
同时有眶内组织化脓性炎症者,称为全眼球炎。
引起本病的原因,多为穿孔性眼外伤。
【主要表现】
(1)病史:常有穿孔性眼外伤史。
(2)症状:患者发病急骤,患侧眼睛剧烈疼痛,视物不清。
(3)体征:检查眼睑发红,眼球结膜充血,角膜浑浊、水肿,重者视力仅有光感,前房可见炎性渗出物或积脓,玻璃体反黄光。
全眼球炎时眼球突出,可有全身发热、头痛等症状。
(4)辅助检查:血常规检验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治疗与护理】
(1)抗感染治疗: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可给予青霉素,成人剂量400万~600万单位/次,加人生理盐水100毫升内,2次/日,静脉滴注;小儿剂量2.5万~5万单位/千克体重/日,分2~4次给药,静脉滴注,每次应在1小时内滴完。
也可选用头孢曲松钠,成人剂量2~4克/日,静脉滴注;小儿剂量20~80毫克/千克体重/日,分2次静脉滴注。
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成人剂量0.9~1.2克/次,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内,1次/日,缓慢静脉滴注。
(2)散瞳药治疗:可用阿托品滴眼液,滴眼,3次/日。
(3)糖皮质激素治疗:在大剂量抗生素应用的基础上,可适当应用
糖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
(4)手术治疗:发病2~3日内,可进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
(5)护理措施:①卧床休息,避免一切用力动作,保持安静,防止眼部压力增高。
②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时用力努挣。
③避免局部热敷。
一、目的为了提高员工对眼内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发生眼内炎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急措施,减少损失,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演练方案。
二、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员工,以及公司所属范围内的所有可能接触到眼内炎病原体的环境和场所。
三、组织机构1. 演练领导小组:负责演练的全面组织和协调。
2. 演练指挥组:负责演练的具体实施和现场指挥。
3. 演练实施组:负责演练场景的模拟和应急处置。
4. 医疗救护组:负责现场伤员的急救和转送。
5. 后勤保障组:负责演练物资的准备和保障。
四、演练内容1. 眼内炎疫情报告。
2. 应急响应启动。
3. 现场处置和隔离。
4. 人员疏散和安置。
5. 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6. 演练总结和评估。
五、演练流程1. 眼内炎疫情报告(1)发现疑似眼内炎病例,立即向演练领导小组报告。
(2)演练领导小组确认疫情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应急响应启动(1)演练指挥组发布应急响应指令,各小组迅速到位。
(2)医疗救护组立即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和救治。
3. 现场处置和隔离(1)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隔离,避免病原体扩散。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排查,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
(3)对污染区域进行消毒处理。
4. 人员疏散和安置(1)根据疫情情况,对受影响区域进行人员疏散。
(2)对疏散人员进行安置,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
5. 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1)演练领导小组负责对外发布疫情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2)通过多种渠道,对员工进行舆论引导,稳定情绪。
6. 演练总结和评估(1)演练结束后,各小组进行总结,分析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演练领导小组对演练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
六、演练时间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内炎应急演练。
七、注意事项1. 演练过程中,务必确保参演人员的安全。
2. 演练场景要尽量模拟真实情况,提高演练效果。
3. 演练结束后,要对参演人员进行心理疏导,确保其身心健康。
一、演练背景某医院眼科病房发生一起眼内炎病例,患者病情危急,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同时防止疫情扩散。
二、演练目的1. 检验医院眼内炎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 提高医护人员对眼内炎的识别、诊断和救治能力。
3. 增强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
4. 提高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三、演练组织1. 演练总指挥:医院院长2. 演练副总指挥:眼科主任、感染科主任3. 演练小组:包括眼科、感染科、急诊科、护理部、公共卫生科、信息科等相关部门人员4. 演练场景:医院眼科病房四、演练流程(一)应急响应阶段1. 情景设定:患者因眼部不适来院就诊,眼科医生初步诊断为眼内炎,立即报告值班护士。
2. 护士接到报告后,立即通知眼科主任。
3. 眼科主任判断病情严重性,决定启动眼内炎应急预案。
(二)应急处理阶段1. 感染科医生立即赶赴眼科病房,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和会诊。
2. 根据病情,紧急采取以下措施:- 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 采集患者血液、眼分泌物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通知手术室做好手术准备;- 通知公共卫生科进行疫情报告和防控;- 通知护理部做好患者护理工作;- 通知信息科启动应急预案信息发布系统。
3. 患者病情稳定后,安排进行手术,手术由感染科和眼科医生共同完成。
(三)疫情控制阶段1. 公共卫生科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评估疫情风险,制定防控措施。
2. 医院各部门按照防控措施,加强患者管理、消毒隔离、信息报告等工作。
3.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四)总结评估阶段1. 演练结束后,召开总结评估会议,分析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各部门根据总结评估结果,完善应急预案和各项措施。
3.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五、演练脚本(一)情景设定1. 患者张三,男性,45岁,因眼部不适来院就诊。
2. 眼科医生初步诊断为眼内炎,立即报告值班护士。
65764 临床医学论文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感染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0.13%[1],虽然并不常见,但是一旦发生,便是最严重且对视力具有破坏性的并发症,最轻者经治疗可保存部分视力,重者往往必须摘除眼球,预后极差,甚至危及生命后果严重。
所以医护人员积极预防眼内炎的发生,非常重要。
1 相关危险因素1.1环境因素:因白内障手术属于相对的无菌的内眼手术,如果同病房的患者属于感染患者并具有传染性,患者术后因身体抵抗力低极易出现交叉感染。
1.2患者的卫生习惯:因个人的生活卫生习惯,不能做到用清洁的流动的水洗脸、洗手,直接用脏手或脏毛巾擦、揉眼睛等,容易造成感染。
1.3患者自身因素:术眼睑缘炎、结膜炎、泪小管泪囊炎、泪道阻塞、配戴角膜接触镜等是引起感染的局部主要因素。
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是引起感染的全身因素。
有研究认为,年龄、性别和种族与眼内炎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澳大利亚的研究表明:年龄>90岁术后眼内炎的发病率提高1.83倍,年龄>80岁可使眼内炎的发病率升高。
[2]1.4术前准备:眼结膜囊处于开放状态,并有大量的睑板腺及泪腺的开口。
据文献报道,约2/3正常人结膜囊有正常菌群存在。
患者结膜囊和眼附属器被认为是最常见的感染源。
如果术前没有严格进行冲洗结膜囊,是引起眼内炎的原因之一。
1.5预防性抗菌药的不规范使用:术前未用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或使用时间过短是引起术后眼内炎的重要原因之一。
1.6 洗手:护士点眼药前没有洗手,或给多名患者点眼药之间没有进行手消毒,致使患者间出现交叉感染。
1.7手术器械: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集中连台手术,术中消毒不充分,器械耗材等的连续使用,极大的增加了眼内炎爆发的危险,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1.8术中医护人员:有些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强,在繁忙的治疗、护理工作中,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无菌原则,造成手或器械的污染,也成为眼内炎的感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