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电子教案绪论
- 格式:pdf
- 大小:243.13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
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
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
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
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
古代汉语课则不然。
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是古代汉语课程的“开场白”,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是一门什么样性质的课程,即这门课主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培养的是什么能力,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作用与意义等。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并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
认识古代汉语的性质,明确学习目的要求,介绍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
它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例如唐宋禅宗语录、唐五代变文、宋元话本等。
古白话这种语体萌芽于汉魏,成熟于晚唐五代。
有系统的文字记载是从甲骨文开始的,至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随着古代汉语研究向纵深发展,人们对古代汉语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思考。
关于古代汉语的下限,目前的看法仍然有分歧。
一种看法认为,古代汉语的下限是“五四”以前,在“五四”以前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1]。
它既包括口语,也包括书面语。
江蓝生指出:“长期以来大学里教汉语只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分,把‘五四’时期以前的语言统称为古代汉语。
这种分期忽略了文言与白话的区别,没有正确反映汉语发展的历史阶段,因而是不太科学的。
”[2]另一种看法认为,古代汉语的下限应该在晚唐五代。
吕叔湘先生认为,古代汉语应该和近代汉语相衔接,而现代汉语应属近代汉语的一部分。
他说:“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期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
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
”[3]按照吕叔湘先生的汉语历史分期,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元话本等被认为是古代汉语另一系统的所谓“古白话”,不属于古代汉语,而属于近代汉语。
o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同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概括地说,古代汉语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具体地说,古代汉语是指“五四”运动以前的汉语,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远古、上古、近古等不同时期的汉语,又包括使用范围有广、狭之分的共同语和方言,还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
语言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关于语言产生的时间,北京大学的叶蜚声教授有个形象的比喻:科学界一般公认生物已有36亿年的历史,叶教授把36亿年缩成一年。
一年有360多天,所以:一天相当于一千万年一天24小时,每小时相当于42万年每分钟大约于7千年按照这三个缩小的尺度来回顾,那就是:1月1日开始出现生物12月1日恐龙才出现和死亡12月25日出现灵长目(哺乳动物)12月30日出现猿类12月31日出现人类和语言12月31日晚上11点,周口店猿人才开始用火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原始文化遗迹和文字,就是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分钟形成的。
由此说来,语言的产生至今已有近一千万年的历史。
文字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的文明程度才产生的一种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汉字的产生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甲骨文距今3300年。
根据汉语史的分期:远古汉语————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原始汉语)(公元三世纪以前)(公元四至十二世纪)(十三至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以后)汉字产生以前周秦两汉魏晋至唐五代宋元明清五四以后我们开设的古代汉语课,就时间范围来说,远古汉语、近古汉语不是我们主要讲解的范围,因为远古汉语指的是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汉民族语,也就是商代以前的原始汉语,由于那时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没有留下具体的材料,我们无从知道它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也就无从讲起。
近古汉语是指元明到“五四”之间的汉语。
这个时期的文言文虽然在书面语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已出现了像“变文”、语录、话本这样一些古白话,由于它们同现代汉语比较接近,比较容易懂,所以我们也不拿它们作为学习或讲解的对象。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书面语。
语言有口语的形式,也有书面语的形式。
口语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时,留于异地。
书面语可以借助文字等手段传下来。
古代没有留声机、录音机等设备,我们对古人口语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借助古书,我们可以知道古书面语的情况。
所以说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古代汉语主要是指书面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
一是六朝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古代汉语如何演变成现代汉语,古白话是很重要的资料。
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宋代的理学语录(如《朱子语录》)、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白话碑文(元代使用八思巴文,译为汉语一般就是白话),明清时期的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古白话也有不好懂的地方,如白居易诗:“长忧到老都无子,何况新生都是儿”。
这里的“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这诗就不通了。
实际上这里的“儿”是特指女孩子,唐代妇女也自称“儿”。
有些古白话如果没有深入研究,要清楚其含义还是相当困难的。
不过相较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
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那么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缩小到了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第一个系统: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从先秦到近代都有,现代还有一些浅近的文言文。
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唐宋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的古文,也是文言文。
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也都是文言文,这些都是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
总之,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即文言文。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是综合性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即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
该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
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
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
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
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
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
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
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
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由学生自学。
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
古代汉语教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緒論一、什麼是古代漢語古代漢語是古代漢民族使用的共同語。
古代漢語的書面語有兩個系統:一個是文言文,一個是古白話。
文言文是指在先秦口語基礎上形成起來的上古書面語以及漢代以後模仿這種書面語的語言,例如儒家著作的語言,諸子著作的語言,《史記》、《漢書》的語言,唐宋八大家作品的語言、明清文言作品的語言,等等。
文言文的使用一直延續到“五四”運動以前。
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差別較大,不學習便很難懂古代的典籍。
古白語是指六朝以後在北方口語基礎上形成的接近於當時口語的書面語,如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歌辭、唐代的曲子詞、演唱佛經故事的變文、禪宗語錄、宋元話本、元代雜劇和明清小說等。
古白話與現代漢語差別較小,比較容易看懂。
先秦兩漢時期的文言文接近于口語,東漢以後特別是唐代以後的文言文與口語發生了嚴重脫離。
唐以後的文言文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方面是模仿先秦兩漢文言文的色彩很濃厚,另一方面是不可避免地吸收了當時的口語成分,無論在語音、辭彙還是語法方面都是如此。
這就是說,唐以後的文言文和唐以前的文言文相比有着較大的差別,故不可將唐以後的文言文與先秦兩漢時期的文言文等同起來。
“古代漢語”課教學的內容是古代的文言文及相關的理論知識而不是古白話,重點是先秦兩漢的文言文而不是唐以後的文言文。
古白話容易看懂,故一般不作為教學內容。
唐宋以後的文言文固然也要學,但由於即非源頭,也相對好學,故不作為重點。
二、古代漢語課的性質“古代漢語”課是高等院校所開設的一門帶有工具性質的基礎課,它和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古代哲學等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繫,不僅是學習和研究漢語言文字學的基礎,也是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史等學科的工具。
我們祖國具有悠久文明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需要我們去學習、繼承和發揚光大,以便更好地為今天的四化建設服務,這既是歷史的責任,時代的要求,同時也是加強文化修養提高個人素質的需要。
完成這一重任,必須具備一定的古漢語知識,沒有一定的古漢語知識,讀不懂古代典籍,傳承古代歷史和文化的問題便會成為一句空話。
“古代漢語”這門課正是基於傳承祖國數千年優秀歷史文化這一目的而開設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如果把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知識比作一座寶庫的話,那么“古代漢語”課就是打開這座寶庫的鑰匙。
三、古代漢語課的教學目標“古代漢語”課的教學目標簡單地說,就是要培養學生閱讀古代典籍的基本能力。
學生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掌握古漢語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感性知識,能夠借助工具書比較順利地閱讀一般的古代典籍。
對於師範院校的學員來說,要具備勝任中學古文教學的能力,能夠正確分析中學古詩文中的文字、辭彙、語法等現象。
“古代漢語”是一門實踐性和規定性很強的課程,因此,要達到上述目標,學生必須完成一些最基本的指標,例如應至少背誦20—30篇古文,熟讀80—100篇古文,標點翻譯5—10篇古文,掌握漢字的基本理論和一些常見字的分析方法,熟悉古漢語語法的基本特點,懂得音韻、訓詁的基本常識,古代詩詞的一些規定,等等。
四、古代漢語課的教學理念、內容和教學手段根據“古代漢語”課的性質和教學目標,其教學設計的理念主要有二:1、突出教學內容的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2、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
突出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具体做法是:教材的設計要充分照顧到古代漢語的各個知識點,各知識點的安排基本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或者依照時代先後、相互配合的原則,各單元的基礎知識中均增加研究概況一節以深化教學內容,同時在單元之末附錄相關資料以供學員參考。
教學的內容和教材的設計基本相應。
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考慮到網絡學員的學習特點及困難,本課程視頻講授的內容相對全面、系統、細緻,例如對於詩詞格律的視頻均超過了課本的內容。
除了介紹一般必備的知識點外,視頻講授中還增加了對聯知識介紹、秦文字介紹、簡帛文字介紹等內容。
在文選的選取方面,本課程側重於先秦兩漢的文選,因為先秦兩漢的文章是源頭。
在附錄的設計方面,基本原則是豐富實用,幾乎每個單元都有附錄,部分單元的附錄甚至有多個。
附錄的內容和教學內容密切相關,便於教學實踐的實施,例如“同義詞辨析舉例”、“《文字蒙求》選”、“漢字結構分析舉例”、“齊晉鞌之戰示意圖”、“通假字舉例”、“《佩文詩韻釋要》選”、“詞譜選”,等等。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做法是:教学内容的設計包含文选和基础知识兩大部分,每一單元既有文選講解,又有基礎知識介紹,前者旨在增加感性知識,後者旨在加強理論知識。
兩者相互配合。
除此而外,加強課外教學實踐,每學期佈置作業不下於2次,內容既有一般的練習題,又有思考題和一定量的古體詩文習作題,旨在提高學員的操作技能和創造力。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總體來說是中國古代文選和古漢語基礎知識兩大塊。
文選的選取以先秦兩漢為主,既有文學方面的,又有歷史、文化、語言等方面的。
文選閱讀是學習古代漢語的基礎,閱讀的文選越多,對古代漢語的感性知識就越豐富。
學習古漢語和學習其他語言一樣,沒有較多的感性知識是不可能真正學好的。
感性知識越豐富、越具體、越多樣化,進步就會越快。
古漢語知識具體包括文字、辭彙、語法、音韻、訓詁、詩詞格律、修辭、文獻以及文體等方面。
基礎知識的設置旨在使學員瞭解古代漢語的理論知識,掌握古代漢語的基本特點和規律,以便舉一反三,加快學習速度。
教學內容是根據課程性質、教學目標和需要所設計的教學任務,具有科學、實用、系統、簡明等特點。
只有全面實施教學內容,才能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的實施,有些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去講授,所謂傳道受業解惑;有些則需要通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去理解,去掌握;還有些尚需要學生在課外去閱讀,去實踐。
所以,不要誤以為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必須在課堂上去解決。
那樣做既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有必要,反而會導致學生對教師、對課堂產生依賴性,不積極思考和動手,影響學習質量。
五、怎樣學習古代漢語“古代漢語”是一門難度相對較大的課程,其內容在語音、辭彙、語法等方面都和現代漢語存在着較大的差異,而且設有古代文選這一重要的部分。
所以,要想學好古漢語,必須端正學習態度,刻苦用功,講究學習方法。
(一)端正學習態度。
所謂端正學習態度,具體來說就是要充分認識到學習古漢語的重要性,充分估計到古漢語的難度,並且能從內心熱愛古漢語。
古漢語學習大則關乎到繼承祖國古代的優秀文化、保持民族傳統、搞好四化建設的問題,小則關乎到完善個人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發展的問題。
古代漢語是中華民族古代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是我們祖先思想和智慧的所在,我們的思想情操、文化心理、語言行為、審美情趣、傳統習慣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來自於古代漢語,故我們從感情上要熱愛它,維護它,尤其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熱愛古代漢語對於保持我們的民族傳統來說更有着特殊的意義。
很難設想,一個不熱愛古漢語的人能够將古漢語學得很好。
如果在津津樂道西方管理思想和科學技術時卻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不甚了了,那就是數典忘祖了。
古代語作為書面語雖然已成為歷史,但其中有許多詞語被現代漢語繼承了下來,在今天仍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成語的情況就是這樣。
古漢語突出的特點是典雅凝練,含蓄有致,其表現力用白話往往是無法代替的,適當運用,可以使文章增色,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
例如把“走馬上任”說成“乘車上任”、把“述職”說成“向主管部門彙報工作”,把“拂衣而喜,奮袖低昂”(楊惲《報孫會宗書》)說成“拍打一下衣服高興了,甩開袖子跳起舞來”,把“搏髀而歌”(李斯《諫逐客書》)說成“拍着大腿唱歌”,把“風馬牛不相及”(《左傳·僖公四年》)说成“毫无联系”,都會大為遜色,原話含蓄、凝練、典雅的色彩就沒有了。
(二)刻苦用功。
所謂刻苦用功是指在學習上投入了較多的時間。
刻苦用功的主要表現是自學意識很強。
根據文獻記載,清代國學大師趙翼十二岁能为制舉文,十五歲即繼父做私塾教師,王念孫年十歲即讀完了十三經,且旁及史書,黃侃年九歲即遍讀經書,劉師培年十二即讀完了四書五經,錢大昕年十八即能開館授徒,顯然他們的學問主要都是靠自學獲得的。
我們應該學習這些國學大師的精神,建立自學意識,勇於吃苦,“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孜孜以求,堅持不懈,必然能夠獲得成功。
(三)講究學習方法。
關於古漢語的學習方法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1、理論學習與文選閱讀並重,不可偏廢。
文選學習是基礎,萬不可忽視。
理論學習是加快學習速度的必由之路,絕不可放棄。
此舉一例理論學習的重要性。
前人發現漢語許多詞都有“音同義通”的特點,根據這一結論,我們就可以將一些聲符相同的字或字形完全不同而讀音相同的字聯繫起來,此舉一例:濃:露水多。
《說文》:“濃,露多也。
”穠:花木茂密。
《詩·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矣,唐棣之華。
”襛:衣多貌,盛裝貌。
《說文解字》:“襛,衣厚皃。
”醲:味厚的酒。
2、抓重點、多練習。
對於古漢語課來說,文字、音韻、辭彙、語法、古書的注解、詩詞格律、修辭等部分都是重點。
各部分內部又有輕重之分,例如文字中的六書理論、古今字、通假字、繁簡字等是重點,音韻中的基本概念、中古音的聲母和韻部、上古音的聲母和韻部、古書的讀音等是重點,辭彙中的古今詞義的異同、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本義的探求方法等是重點,語法中的詞類活用、詞序、判斷句、被動表示法、副詞、代詞、語氣詞等是重點,古書注解部分中的古注類型、體例、術語等是重點,詩詞格律部分中的平仄、押韻、基本概念等是重點,修辭部分中的引用、譬喻、代稱、並提、互文、倒置、委婉等都是重點。
3、多讀、多背、多翻譯。
多讀、多背、多翻譯是對文選學習而言的。
文言文的時間跨度從先秦直到晚清。
作為一門基礎課,“古代漢語”對每一時代的典範作品都可能涉及,但是學習的重點應放在先秦兩漢,特別是先秦。
因為先秦兩漢的作品是源頭,影響深遠,且文字艱深,學好先秦兩漢的作品,可以由源及流,一貫直下。
怎樣才能將文選學好,實在沒有捷徑可走,只能通過多讀、多背、多翻譯去解決。
所謂多讀,首先是要多讀教材中所列的文選,最好全部讀完。
其次是要將每篇文章多讀幾遍,其中重要的文章至少應讀十五至二十遍,像司馬遷《報任安書》這樣的文章不讀上十幾遍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再其次是要進一步擴大範圍,閱讀一些課外的古代文選或古書原著,例如《古文觀止》、《史記》、《論語》、《孟子》、《戰國策》、《左傳》等。
許多學習古漢語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即學一篇,會一篇;學十篇,會十篇;學百篇,會百篇。
百篇之後,如果遇到新的古文仍然讀不懂,其中主要原因還是閱讀量不夠。
百篇古文不為小數,但對於浩如煙海的古籍來說,不過是毫末之在馬體,渺滄海之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