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经筋
- 格式:rtf
- 大小:25.86 KB
- 文档页数:3
【经络大全】十二经筋【图文版】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正如《素问·痿论》所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等,针灸治疗多局部取穴而泻之。
十二经筋为经络分类名。
简称经筋。
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
指全身筋肉组织附属于十二经脉而分成十二个部分,也是十二经脉在躯体和四肢部与筋肉组织的相互联系。
以其分布部位及病候多在“筋肉”,故称“经筋”。
十二经筋都起于四肢,终于头身,且都走在较体表的层次,而不连结属接至内脏;故有些经筋气所到之处,并非经脉、经别所能到达的。
如行者皮肤表面经筋走到之处,痒痒难耐,此是经筋行走到之功能。
十二经筋的分布与十二经脉循行大致相同。
起于四肢末端爪甲,结于关节和骨骼,走向躯干,上起于颈项,终止于头面。
每遇骨节部位则结于或聚于此,遇胸腹壁或入胸腹腔则散于或布于该部而成片,但与脏腑无属络关系。
阳之筋分布在肢体外侧,阴之筋分布在肢体内侧,但都从四肢末端起始走向躯干,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阳之筋上走头面,阴之筋进入腹腔,但都不入内脏。
其中,手三阳经筋都结于额角(角),足三阳经筋都经缺盆上结于颧骨部(頄)和目周围,手三阴经筋并入胸中再结于胸膈部(贲),足三阴经筋都结于阴器。
十二经筋的循行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
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手足阳经经筋为主;柔(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手足阴经经筋为主。
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顺(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十二经筋的作用十二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完成运动关节和保护关节的功能。
手、足三阴阳经筋相结合处手三阴经筋(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由里侧循行至胸部相互结合;手三阳经筋(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由表侧循行至头角部相互结合;足三阴经筋(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由内侧循行至少腹部相互结合;足三阳经筋(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由外侧循行至面部相互结合。
十二经筋名词解释
十二经筋,又称经筋十二条,是中医经络学中的概念,指人体主要经络和筋脉的十二条。
这些经络和筋脉被认为是人体的“经脉”,贯穿于全身,与五脏六腑相连,调节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十二经筋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每个经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功能,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和组织器官。
例如,手太阴肺经主要负责呼吸和气道的功能,足太阳膀胱经则与泌尿系统紧密相关。
在中医临床中,十二经筋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通过按压和刺激经筋,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五行,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同时,经筋还可以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加速疾病的康复。
《何谓经筋?》经筋是人体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经筋具有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对于经筋,《黄帝内经·灵枢》里有专篇论述,其篇目为《经筋篇第十三》。
对于经筋篇的篇名,马莳在其《灵枢注证发微》里所云:“各经皆有筋,而筋又有病,及各有治法,故名篇。
”该篇主要论述十二经筋附属十二经脉,位于浅表部的筋肉间,和经脉相互关联。
各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的指爪,沿四肢上行于颈项,终结于头面部,并不与内脏相连。
另外该篇还简述了各经筋的发病特点是沿着循行的部位而发病;并指出“以知为度”、“以痛为俞”的针刺特点。
后世医家张介宾关于经筋有着如下描述:“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
虽经筋所盛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
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
”张介宾还对经筋的功能描述如下:“络缀形体,著藏经络、通行气血,沟通上下、内外,应天序、护脏腑,联属关节,主司运动。
”可见,张介宾认为经筋体现着生命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
现代概念认为,经筋是人体庞大的软组织结构平衡体,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一个大系统。
经筋内著藏经络、神经、血管、淋巴等系统;也就是说,经筋系统内部是一个大循环,由多系活性的、协控的微循环系统所组合成而的大系统,它与骨骼系统、脏腑器官等共同形成人体有机活性态整体巨系统结构。
所以如果其功能运作良好,则人体就能保持健康。
关于病理基础方面,经筋的病理基础主要是指人体经筋结构受创或慢性劳损后,则经筋组织出现保护性挛缩、扭转、牵拉或位移;或者经筋失去平衡时,经筋组织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挤压、挛缩、积聚、粘连、瘢痕等病理性改变,迫使经筋内循环系统产生阻碍,以致于筋路受阻、气血瘀滞、营养不良、神经传导不畅及紊乱,形成恶性循环等。
十二经筋图表赵竞按:我整理了经筋的资料,原貌呈现,不加评议,不涉诊疗操作。
络脉、经别,我也做了类似整理,链接如下:十二经别图表十六络脉图表十二经筋记载于《灵枢·经筋》篇(《说文解字》:“经,织从丝也”,“筋,肉之力也”。
),其循行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属络脏腑。
本文整理经筋的资料,把校注夹于原文,循行和病候标注到图上,附雅克·仁表先生《古典针灸入门》的相关表格,以备参考。
次序按《灵枢·经筋》排列,名称则改冠脏腑。
1膀胱、2胆、3胃,4脾、5肾、6肝,7小肠、8三焦、9大肠,10肺、11心包、12心。
经筋汇合穴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手三阴之筋到胸膈,足三阴之筋到阴部,《内经》仅言及部位,而《古典针灸入门》给出了具体腧穴。
经筋汇合穴足三阳汇颧髎,足三阴汇中极,手三阳汇本神,手三阴汇渊腋。
经筋痹证与月令《灵枢经》古代刊本的十二个月经筋痹证和月令对应,如下图。
手足三阳的同名经筋呈轴对称,足三阴和三阳的表里经筋亦呈轴对称,显然太阴、少阴的经筋排列不合规律。
杨上善对调了脾和肾的月份,象这样手足三阳、三阴的同名筋均成轴对称,春始、夏末均为少阳,秋始、冬末均为少阴,而太阳、太阴均居于四仲,阳明、厥阴介于季节交替。
《古典针灸入门》则对调肺和心的月份,手足三阴三阳的同名筋、手足的表里筋都构成轴对称。
歌诀(自拟)二胆三膀四胃春,五大六小七焦夏,八脾九肾十肝秋,岁末包心元肺冬。
1膀胱之经筋《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足:《太素》无“足”字,且与本篇各条之例不合。
指:趾,下同。
),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邪:通斜,下同。
张介宾曰:“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爪甲之侧,即足太阳经脉所止之处,至阴穴次也。
循足跗外侧上结于外踝昆仑之分,乃邪上跗阳而结于膝腘之分。
结,聚也。
凡后十二经筋所起所行之次,与十二经脉多相合。
其中有小异者,乃其支别,亦互相发明耳。
经筋名词解释
经筋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和头面部。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同时,经筋也是对现代解剖学中肌肉、韧带、滑膜等软组织生理特性的高度概括,起着约束骨骼,联络关节,维络周身的作用。
经筋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灵枢·经筋》对经筋做了系统地论述,详细描写了十二经筋的循行、所主症候及治疗方法。
经筋病即是所谓经筋受邪或损伤所导致的病变,在《灵枢·经筋》中概括为经筋分布区域“疼痛与“不用”两种临床表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任冲带阴阳维跷脉。
一源三歧:是指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
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歧”。
血海:由于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乃头、胸、腹、胫。
四海:是指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骨空。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该类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又简称“经穴”。
奇穴:是指即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末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又称“经外奇穴”。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10类。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为五输穴,简称“五输”。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第四章经络一、填空题1. 经络是经脉和( ) 的总称。
2. 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最早见于( ) 。
3. 最细小的络脉称为( ) 。
4. 同名的手足阳经在( ) 交接。
5. 除( ) 经外,阳经均行于四肢外侧或躯干的背面。
6.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 ) 开始。
7.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足少阴肾经下接( ) 经。
8. 十二经脉中,左右交叉于人中,并至对侧鼻旁的经脉是( ) 。
9. 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 ) 交接。
10. 十二经脉中,具有。
连舌本,散舌下”循行特点的经脉是( ) 。
11. 手厥阴心包经与( ) 经相表里。
12. 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 ) 。
13. 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的经脉是( ) 。
14. 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可用( ) 四个字概括。
15. 十二经脉各有一支别络,加上任脉、督脉的别络和( ) ,共称“十五别络”。
16. 冲、任、督三脉同起于( ) ,故有“一源三歧”之说。
17. 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 ) 。
18. 足少阴肾经起于( ) 。
19. 手太阳经属( ) 络( ) 。
20. 手三阴经从( ) 走向( ) 。
21. 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 ) 处交接。
22. 十二经脉的分布,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 ) 在前缘,( ) 在中线。
23.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 ) 、( ) 的体系。
24. 首次提出“十四经”命名的著作是( ) 。
25.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 ) 经的巾脉穴。
26. 阴阳维脉的主要功能是维系联络( ) 。
二、选择题( 一)A1 型题27. 奠定经络学说理论体系( )基础的古典医籍是( )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阴阳十一脉灸经》E. 《十四经发挥}28. 首创“奇经八脉。
一词的古典医籍是( )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阴阳十一脉灸经》E. 《针灸甲乙经}29. 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 奇经八脉B. 十二经别C. 别络D. 十二正经E. 十二经筋30. 经络系统中,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 奇经八脉B. 十二经别C. 十二正经D. 浮络E. 别络31. 在人体内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 )A. 浮络B. 皮部C. 经别D. 别络E. 孙络32. 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A. 心经D. 肺经C ,心包经D. 脾经E. 肝经33. 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循行于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A. 脾经B. 肝经C. 肾经D. 胃经E. 心包经34. 《灵枢·逆顺肥瘦》说:“足之三阳,( ) ”A. 从手走头B. 从足走腹C. 从头走足D. 从脏走手E. 从内走外35. 足、手阴经交接于( )A. 头B. 胸C. 腹D. 手E. 足36. 在头面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 )A. 头顶B. 头后C. 侧头部D ,面颊部E. 额部37. 十二经脉中,行于躯干胸腹面的阳经是( )A. 手太阳经B. 足少阳经C. 足太阳经D. 手阳明经E. 足阳明经38. 十二正经中,有两支别络的经脉是( )A. 足太阴经B. 足阳明经C. 足厥阴经D. 手阳明经E. 手厥阴经39. 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小肠经下接( )A. 膀胱经B. 胆经C. 心经D. 肾经E. 三焦经40.f ·二彪经中,“络肭”的经脉是( )A. 心经B. 肾经C. 肝经D. 膀胱经E. 胆经41. 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 )A. 足少阴经B. 足太阳经C. 足太阴经D. 足厥阴经E. 足少阳经42. 循行于“乳中线”的经脉是( )A. 肝经B. 胃经C. 胆经D. 脾经E. 肾经43. 十二正经中,既分布于目内眦,又分布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A. 手少阳三焦经B. 手太阳小肠经C. 足少阳胆经D. 手阳明大肠经E. 足太阳膀胱经44. 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A. 三焦经B. 小肠经C. 胆经D. 胃经E. 大肠经45. 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经脉是( )A. 督脉B. 冲脉C. 阴跷脉D. 阳维脉E. 阴维脉46. 任脉的终点在( )A. 目内眦B. 目眶下C. 上唇系带D. 咽喉E. 下颌部47. 奇经八脉中,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的经脉是( )A. 任脉B. 督脉C. 冲脉D. 阴维脉E. 阴跷脉48 ,有“眼睑合”功能的经脉是( )A. 跷脉H. 维脉C. 冲脉D. 任脉E. 督脉49. 分布于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 )A. 孙络B. 细络C. 别络D. 浮络E. 以上都不是50. 具有约束骨骼,( )主司关节运动功能的是( )A. 皮部B. 维脉C. 经筋D. 别络E. 督脉51. 十二正经中,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 )A. 足厥阴肝经B. 足少阴肾经C. 足太阴脾经D. 足阳明胃经E. 足太阳膀胱经52. 按循经诊断,在胸前“虚里”处疼痛,痛连左手臂及小指,应考虑( )A. 心脏疾病B. 肺脏疾病C. 肝胆疾病D. 脾胃疾病E. 肾脏疾病53. 创立“引经报使”理论的医家是( )A. 李呆B. 朱震亨C. 刘完素D. 寇宗奭E. 张元素54. 按分经诊断,下牙痛多在( )A. 足阳明胃经B. 手阳明大肠经C. 手太阳小肠经D. 足少阳胆经E. 手少阳三焦经55. 足少阳胆经与阳跷脉会于( )105A. 头顶B. 目内眦C. 项后D. 目外眦E. 以上都不是56. 具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A. 冲脉B. 督脉C. 带脉D. 任脉E. 阳跷脉57. 经与络的区别主要在于( )A. 经脉深而不见,络脉浮而常见B. 经脉较粗大,络脉较细小C. 经脉纵行,络脉纵横交错D. 经为主干,络为分支E. 以上都不是58. 以下不具有表里经关系的是( )A. 阳跷脉与阴跷脉B.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C.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D.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E.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 )59.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作用的是( )A. 别络B. 经别C. 皮部D. 奇经八脉E. 经筋60. 手太阴肺经的起点在( )A. 肺中;B. 中焦C. 胃中D. 膻中E. 手拇指桡侧端( 二)B1 型题A. 别络B. 经别C. 浮络D. 孙络E. 经筋61. 属经脉的是( )62. 属经络系统连属部分的是( )A. 心经B. 脾经C. 肺经D. 肝经E. 肾经63. 下肢内侧前缘的是( )64. 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 )A. 头顶部B. 头侧部C. 面颊部D. 额部E. 以上都不是65. 足阳明经行于( )66. 手太阴肺经行于( )A. 从脏走手B. 从手走头C. 从头走足D. 从足走腹E. 以上都不是67. 手少阳三焦经的走向是( )68. 足厥阴肝经的走向是( )A. 手阳明经B. 足阳明经C. 手太阴经D. 足少阳经E. 手太阳经69. 属大肠络肺的经脉是( )70. 下交于肝经的经脉是( )A. 胸中B. 心中C. 肺中D. 无名指端E. 以上都不是71. 足厥阴肝经和手太阴肺经交接于( )72. 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 )A. 任脉B. 督脉C. 冲脉D. 带脉E. 跷脉73. 有主胞胎作用的是( )74. 有主司妇女带下作用的是( )A. 经筋B. 经别C. 皮部D. 奇经八脉E. 别络75. 具有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联系作用的是( )76.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 )A. 皮部B. 经筋巴奇经八脉D. 经别E. 别络77. 对全身无数细小络脉起主导作用的是( )78. 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功能的是( )A. 颅内B. 缺盆C. 目内眦D. 气街E. 以上都不是79. 督脉循行经过( )80. 冲脉循行经过( )( 三)C 型题81. 经络是( )A. 人体结构重要组成部分B.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2. 连于目系的经脉是( )A. 心经B. 肝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3. 与肝经交接的经脉是( )A. 手太阴经B. 足少阳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4. 到达目内眦的是( )A. 任脉B. 冲脉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5. 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 )A. 躯干背部B. 下肢外侧后缘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6. 与胆经有联系的是( )A. 阳跷脉B. 阳维脉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7. 奇经八脉( )A. 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B. 上肢没有奇经的分布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8. 与督脉在头顶部交会的经脉是( )A. 足太阳经B. 足厥阴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9. 下列有别络分出的是( )A. 任脉B. 督脉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90. 在下肢内侧,既走中线又走前缘的经脉是( )A. 肝经B. 脾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 四)X 型题91. 与经络学说形成有关的因素是( )A. 古人长期医疗经验总结B. 古人在导引行气时的自我体悟C. 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D. 经络针灸教材的编写E. 古人对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92. 经络的生理功能有( )A. 调节作用B. 沟通联系作用C. 运输渗灌作用D. 感应作用E. 传导作用93. 足厥阴肝经循行过程中,联系的脏有( )A. 心B. 肺C. 胃D. 胆E. 肝94. 到达目内眦的经脉有( )A. 阳跷脉B. 膀胱经C. 肝经D. 阴跷脉E. 脾经95 ,环绕口唇的经脉有( )A. 任脉B. 胃经C. 冲脉D. 大肠经E. 肝经10796. 循行于肩膀及胸胛部的经脉有( )A. 胃经B. 大肠经C. 三焦经D. 小肠经E. 胆经97. 经过肺的经脉,除肺经外还有( )A. 脾经B. 心经C. 肾经D. 肝经E. 大肠经98. 足阳明经到达的部位有( )A. 足大趾B. 足二趾C. 足中趾D. 足四趾E. 足小趾99. 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的经脉是( )A. 手三阳经B. 足厥阴经C. 足三阳经D. 阳跷脉E. 阴维脉100. 手足太阳经在头面部分布于( )A. 头侧B. 面颊C. 耳前D. 头顶E. 头后101. 足少阴肾经到达的部位有( )A. 足跟B. 舌根C. 气街D. 小腿内侧后缘E. 腰部102. 行于脊柱内的经脉有( )A. 督脉B. 冲脉C. 足少阴肾经D. 足太阳膀胱经E. 足少阳胆经103. 进入耳中的经脉有( )A. 手少阳B. 手太阳C. 足少阳1). 足太刚E. 手阳明104. 下列属于肝经循行部位的是( )A. 胁肋部B. 足中趾C. 阴器D. 下肢内侧后缘E. 小腹105. 肾经联系的脏腑,除肾与膀胱外还有( ) A. 肺B. 肝C. 心D. 脾E. 心包106. 下列与牙齿有联系的经脉是( )A. 肾经B. 大肠经巴脾经D. 胃经E. 肝经107. 与女子的月经来潮有密切关系的经脉有( ) A. 跷脉B. 维脉.C. 任脉D. 心经E. 冲脉108. 下列“络脑”的经脉有( )A. 心经B. 胆经C. 肝经D. 膀胱经E. 督脉109. 与任脉交会的经脉有( )A. 足三阴经B. 阳维脉C. 阴跷脉D. 阴维脉E. 冲脉110. 不与任何脏腑相连的经脉有( ) A. 任脉B. 三焦经C. 冲脉D. 带脉E. 督脉111. 经脉循行过程中,人缺盆的有( ) A. 胃经B. 大肠经C.. 膀胱经D.. 胆经E. 小肠经112. 下列循行于躯干腹面的经脉是( ) A. 任脉B. 肾经C. 脾经D. 胃经E. 冲脉113. 经过“气街”的经脉有( )A. 冲脉B. 肝经C. 脾经D. 胃经E. 胆经114. 以下指冲脉的是( )A. 血海B. 气海C. 十二经脉之海D. 阴脉之海E. 五脏六腑之海115. 与胃相联系的正经有( )A. 小肠经B. 三焦经C. 胃经D. 肺经E. 脾经116. 与心相联系的正经有( )A. 足太阴B. 足少阴C. 手少阴D. 足厥阴E. 手太阳117. 任脉的主要功能是( )A. 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B. 主一身左右之阳C. 约束诸脉D. 主胞胎. E. 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118. 督脉到达的部位有( )A. 绕阴器B. 颅内C. 脐中央D. 上唇系带E. 下颌部119. 到达足大趾的经脉有( )A. 胃经真1. 脾经C. 肝经Ij. 胆经E. 冲脉120. 起于足外踝之下的经脉有( )A. 足太阳B. 阳维脉C. 足少阳D. 阳跷脉E. 足阳明三、名词术语解释121. 经络122. 经络学说123. 十二经脉124. 奇经八脉125. 浮络126. 孙络127. 一源三歧128. 别络129. 任主胞胎130. 血海131. 阳脉之海132. 阴脉之海133. 经别134. 头为诸阳之会135. 经筋136. 皮部137. 十二经脉之海138. 得气139. 属络140. 经气四、简答题141. 简述经络的主要功能。
中医学:经筋
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肢体外周的筋膜(肌腱、韧带)、肌肉体系。
依据十二经脉的分布,全身筋肉体系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作为经络的连属部分,其功能活动的正常维持,依赖经脉和络脉等渗灌气血以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
(一)生理功能
经筋的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
正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J同时,经筋还遍布于躯体和四肢的浅部,对周身各部分的脏腑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循行部位
经筋的分布,一般都在浅部,起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有的进入胸腹腔,但通常不属络脏腑。
经筋的分布,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循行走向不尽相同。
手、足三阳经的经筋分布于肢体的外侧;手、足三阴经的经筋分布于肢体的内侧,有的还进入胸廓和腹腔。
何谓经筋
明.张介宾提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
虽经筋所盛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
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
”
功能:络缀形体,著藏经络、通行气血,沟通上下、内外,应天序、护脏腑,联属关节,主司运动。
体现生命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
经筋是庞大的软组织结构平衡体,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一个大系统。
经筋内著藏经络、神经、血管、淋巴等系统(经筋系统内部是一个大循环,由多系活性的、协控的微循环系统所组合成的大系统。
与骨骼系统、脏腑器官等形成人体有机活性态整体巨系统结构。
);其功能运作良好,身体就能保持健康。
[编辑] 经筋病理基础
经筋病理基础主要论述经筋性结构受创或慢性劳损后,经筋性组织保护性挛缩、扭转、牵拉或位移,或失去平衡时,经筋性组织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挤压、挛缩、积聚、粘连、瘢痕等病理性改变;迫使经筋性内循环系统产生阻碍,致筋路受阻、气血瘀滞、营养不良、神经传导不畅及紊乱,形成恶性循环,是导致临床各类经筋性病症的主要因素。
古人有云:“有诸内,必行于外”、“病藏于内,证形于外”。
薛己《正体类要。
序》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说明形体内外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连系,相互协调;在病理上是相互转变,互以影响。
经筋性病症会影响内脏功能活动,内脏病变也会反应到体表经筋之上。
这就是筋性内脏病产生的重要机制。
治病也分外治法和内治法,内服外用务求达到全面治疗目的。
[编辑] 病因病机
内因:筋障→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
外因:外感、劳损伤→风寒湿邪经筋扭错
产生致痛基础:“津液涩渗”、“迫切而为沬”,“排分肉、肉裂而痛”[编辑] 何谓经筋疗法?
在经筋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经筋相关技术或方法,作用于经筋体治疗经筋相关疾病和保健身体的过程,称经筋疗法。
经筋疗法来源于临床实践,是临床实践性特强的治疗方法。
经筋(疗法)之理与易筋经之理,异曲同工。
易筋经,即是专论述易筋之经典。
易筋经认为事物无不可易,筋也然;通过对筋的锻链、理顺,使筋路涤畅排除内障。
古人云:但使五脏元真通畅,则百病不生(即无阻无障)。
经筋疗法就是通过训练有素的专业医师,在人体经筋体之上进行手法为主的操作,寻找疾病的根源──经筋病源体(筋障);并以经筋骨架整疗术等为主体的经筋疗法技术,以清除病源体(筋障)为目的的调整治疗,“理顺病筋、捺正错节”。
经筋是经筋疗法的直接作用对象,经筋治疗手段,以整全的理念,对经筋系统进行全面整体性的调理,使经筋性通路系统通畅,来达
到保健和治疗目的。
[编辑] 经筋医学是什么?
经筋医学是研究人体经筋与骨骼系统的整体形态结构的正常功能、分布与循行规律、病因病理、临床体征,以及应用于临床的检查手段、诊断和治疗。
并结合预防、康复和保健的一门专业学科。
经筋医学认为,人体具有本能强大的自然自愈力量,其发病原因主要为经筋通道受阻及骨架失稳后引致各类临床病症,只要消除经筋阻障及调整骨架(筋障),使气血、经络通畅,身体免疫机制就能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即可修复病灶、消除疾病,并恢复身体康健。
治疗方法包括:手法治疗、刺针治疗、综合治疗和运动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