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99.50 KB
- 文档页数:11
经筋理论治疗治疗颈肩腰腿痛薛立功教授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经筋病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筋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多年。
薛教授通过对肌肉、韧带、骨关节疾病深入探讨和研究,最终确立经筋理论体系。
对临床疼痛机制与痛证论治提出新的理论,发掘整理出“长圆针疗法”,对中医经筋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贡献卓著。
一、经筋概念薛教授认为《黄帝内经·灵枢》专立“经筋”篇,其与“经脉”篇相映对举,其在书写风格、主病、治则诸方面均分别对应描述,充分体现了“经筋”与“经脉”的独立地位和各自的相应学术体系和应用范围。
《内经》时代以后,对经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是不够的,尤其是与经脉理论的研究相比较,就更显欠缺。
然而经筋痹痛是多发病、常见病。
经筋痹痛有其特殊的发病机制和发生、发展、传变规律。
经筋理论终将成为中医学辩证论治体系的一门新学科。
中医经筋可作如下的表达: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其中十二经筋系统包括: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心主(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
经筋分布特点概括有五:向心性、不入脏腑、结聚关节、中无有孔、伏行经脉。
(一)经筋与肌学(1)经筋的“筋”字是一个惯用的会意字,分析它的部首可以推断出它的解剖学的组织学内容。
筋字从竹、从力、从月(肉)旁。
竹者节也,说明为筋之物可以有竹节样的外形变化。
从力,指出了随着筋出现竹节样外形变化的同时,可以产生力量。
从月肉旁者,则更明确了筋是肉性组织。
在人体中,筋可随人的意志伸缩变形并产生力量,有牵拉肢体产生相应活动的组织,毫无疑问,就是现代医学所指的骨骼肌。
(2)在肌组织中,受到主动收缩力或被动牵拉力时,其应力点基本在肌的起止点(即肌在骨骼的附丽点,《灵枢》经称“尽筋”处,可称作筋结点。
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经筋理论是中医学术中,研究经筋的分布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康复的理论,是中医学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
软组织疼痛是一种人们熟知但难以治疗的世界性疾病。
在软组织疼痛的研究中,人们对这类疾病的本质缺乏整体认识,至今还未掌握可靠的检查手段和诊断技术。
临床上颈肩腰腿痛为常见病、多发病,医学界历来将该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归纳“骨伤科”范畴。
我们临床治疗观察应属于“软组织损伤”范畴。
经筋理论即软组织损伤与肌筋膜解剖、腱性筋膜劳损是运动糸统主要劳损之一,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肌筋膜劳损病理机制,对软组织急、慢性劳损病理提供了现代解剖学依据,同时印证祖国医学“经筋理论”有现代解剖学的基础,是沿用千年有效而不衰的中医软组织损伤的经典。
1、概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筋肉损伤,通过简单地处理,依靠其自愈能力,可使部分轻型损伤得以缓解。
但是,绝大部分筋肉损伤,尤其是与生活,劳动相关的慢性劳损性疾病(职业病),常常不能完全恢复并留有后遗症。
以手按压祛痛已难于解决那些深在或己形成顽固病灶的筋性疾病。
经筋损伤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难于避免的疾病,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时代古医家就认识了从手、肘、膝、趾,几乎遍及四肢关节的各种经筋疾病,对筋性损伤的认识已十分深刻。
随着医疗工具的发明改进,更使诊治经筋疾病的广度与深度讯速展开。
总结出外伤,外感,劳损等诸多因素。
在病理方面提出“风寒湿邪杂至”和“横络盛加于大络之上”的两种病机。
指出了因此而产生“津液涩渗”迫切而为沬“的致痛基础,和“排分肉,肉裂而痛”的病理。
在治疗针具上,提出用圆针以治分肉之疾,长针治疗骨解间筋性损伤性疾病。
在治疗原则方面提出“针至病所”的原则。
在操作方面提出了“关刺、恢刺、短刺、输刺、燔针劫刺”等“解结”之法。
但是在《内经》时代以后,对经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是不够的。
尤其是与经脉理论的研究相比较,就更显欠缺。
经脉理论应用在针灸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占居了主导地位,后世医家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经脉研究而致,由于医治经络之病,可采用纤细的毫针,容易被人接受,而治疗经筋疾病,则需要针身粗挺,针未锋利的长针,因其创伤较大,反应重,不易被人接受所致。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标签:十二经筋;作用意义;经络辨证;临床运用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着重于“筋肉”,所以称为“经筋”。
1十二经筋的特点1.1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
它与十二经脉或内或外;十二经别之着重内部脏腑的循行方式,均不相同。
1.2经筋的分布特点,可概括为“结聚散络”。
“结”,是指经筋的结合,多在关节、肌肉部位。
“聚”,是指经筋的聚拢,主要指肌腱部位。
“散”,是指经筋的散布,主要指肌肉纹理部位。
“络”,是指经筋的联缀作用,约束四肢百骸,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经筋的循行分布规律是都起于四肢末端,盘旋而结聚于腕、肘、腋、肩、踝、膝、髀等关节处,而后布于胸背,终于头身。
1.3按《灵枢·经脉》篇记载,十二经筋的排列次序是:足三阳,足三阴,手三阳,手三阴。
这说明经与经之间,不仅有整体循环与阴阳表里等关系,而且在三阳经与三阴经之间,还存在着经筋之间的联络关系,这就是由经筋组成的“四结”:①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頄(面颧部);②足三阴经筋,结合于阴器(生殖器);③手三阳经筋,结合于角(侧头部);④手三阴经筋,结合于贲(胸膈部);经筋的循行分布方式,既不同于十二经脉以阴阳手足传注而成循环整体;也有异于十二经别以表里两经的出入离合;经筋以它独特的结聚散络分布方式,构成经络统中的筋肉体系。
2十二经筋的作用2.1经筋的作用其一,有联系百骸维系周身的功能。
人体有刚柔筋肉的区分,刚筋都分布在四肢项背骨骼附近,坚强而有力,可以联缀四肢百骸;柔筋分布在胸腹头面,柔而纤细,有相互维系的作用,手足三阳之筋行于外,刚者较多;手足三阴之筋行于内,柔者较多。
十二经筋概括了肌肉、肌腱筋膜等功能,组成经络系统中着重循行浅表的连属部分。
2.2经筋的作用其二,对周身各部分的组织脏器起着保护作用,《灵枢·经脉》篇说:“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
经筋推拿一经筋理论经筋是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十二经筋是属于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调控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它包括人体的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腱鞘、韧带等软组织。
筋,《说文》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之本”。
《灵枢·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灵枢·大惑论》曰:“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
”由此可见,经筋与经脉是构成经络系统完整性的内容,经筋与经脉同源共史,筋与脉并为系,二者密切联系,不可绝然分割,经筋为经脉提供“着床”其地,保护经脉,相随并行,同道交织,无处不达,是机体生存与活动能力来源之根本。
经筋是庞大的软组织结构平衡体,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络缀形体,著藏经络、通行气血,沟通上下、内外,应天序、护脏腑,联属关节,主司运动等生理功能。
经筋内著藏经络、神经、血管、淋巴等系统(经筋系统内部是一个大循环,由多系活性的、协控的微循环系统所组合成的大系统。
与骨骼系统、脏腑器官等形成人体有机活性态整体巨系统结构。
);其功能运作良好,身体就能保持健康。
外界环境之六淫,尤其风、寒、湿邪易致肌筋收缩,发生“筋”性疼痛;外力如挫、擦、撞、击等作用于机体筋肉,导致不同程度肌筋受伤,古人有云:“病藏于内,证形于外”。
薛己《正体类要.序》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形体内外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连系,相互协调;在病理上是相互转变,互以影响。
经筋性病症会影响内脏功能活动,内脏病变也会反应到体表经筋之上。
这就是筋性内脏病产生的重要机制。
二全净通经筋按摩简介全净通经筋按摩是国家职业技能专家委员会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推拿按摩界泰斗王国顺教授灵活运用经筋学说,总结传统按摩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最新创出的一套新型推拿按摩术,其手法经络与经筋并重,运用舒经拨筋等十五种手法,修复经筋性组织内部一系列挛缩、积聚、粘连、结节等病变;促进经筋内经络、神经、血管、淋巴性内循环系统良好运行,改善由于外感风寒湿邪或内伤脏腑所致的筋路受阻、气血瘀滞、营养不良、神经传导不畅及紊乱,调整人身上下左右一身阴阳平衡,从而达到人体气血通畅,去病强身的目的。
2023《基于傣医临床实践经筋理论研究》•经筋理论概述•经筋理论在傣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基于经筋理论的傣医临床实践案例分析•基于经筋理论的傣医临床实践前景展望•基于经筋理论的傣医临床实践总结与展望目录01经筋理论概述经筋理论是傣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体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进行分类、归纳和定位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筋理论主要涉及人体骨骼肌、支持带、经络等组织的形态、功能及其与人体各部位的关系,以及其病变时的诊断和治疗。
经筋理论定义经筋理论的发展历程经筋理论是傣医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其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傣族社会,当时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对人体形态、功能的观察和探索,逐渐形成了经筋理论。
傣医经筋理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成为傣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傣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经筋理论的重要性经筋理论对于傣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指导傣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同时也是傣医药学教育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
经筋理论在傣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依据。
经筋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对于傣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动傣医药学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02经筋理论在傣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经筋理论在傣医诊断中的应用疾病定性经筋理论能够协助傣医对疾病进行定性,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阴阳等属性,为治疗提供指导。
疾病发展趋势判断经筋理论能够协助傣医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预测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为治疗提供参考。
疾病定位经筋理论能够协助傣医对疾病进行定位,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为治疗提供参考。
1经筋理论在傣医治疗中的应用23经筋理论能够为傣医确定治疗方法提供参考,针对不同的疾病和证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确定经筋理论在针灸疗法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能够指导针灸取穴和针刺方法的选择,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疗法应用经筋理论能够指导药物疗法的应用,针对不同的经筋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