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名称的由来及其所属管辖的变迁
- 格式:docx
- 大小:19.18 KB
- 文档页数:4
景德镇名称的由来及其所属管辖的变迁班级:09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班学号:200910330114 姓名:付瑞明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
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曾有过好几个名称:新平镇、昌南镇、陶阳镇。
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窒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而当时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影青瓷)这时更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
由于这里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甜,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
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到现在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
这件事在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系》中说得很清楚。
以瓷都闻名天下的景德镇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毗邻浙江、安徽,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景德镇同时也位于“五山两湖”(黄山、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九华山、千岛湖、鄱阳湖)风景区的中心,是我国的王牌旅游景点之一。
不过,景德镇以瓷器著称,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其名称来历与瓷器息息相关: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由于该地烧制的精美御瓷获真宗赞赏,瓷器上底款书“景德年制”,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景德镇由此得名,并且名扬天下。
千百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成为中国和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这是景德镇瓷器的真实写照。
历史上,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是根据宫廷画家设计好的画面、图案或根据民间沿袭下来的优秀图案,由专门的画工将其复制在胚胎瓷器上再经过烧制而成。
由于品质佳,在唐、宋、元、明、清,景德镇便是皇宫用瓷的生产基地。
瓷器从一产生便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尤其到了明代,景德镇便已成为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所产瓷器不仅受到国人的青睐,而且还远涉重洋到了海外,同样受到热烈欢迎。
调查报告我爱我的家乡———景德镇市变化的调查报告姓名:刘曼瑶班级:环艺0901学号0912010108调查时间:2011年5月21日调查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调查对象:景德镇市一、景德镇简介:我的家乡景德镇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秀美江南的青山绿水之间,风景如画,山峦环抱,河流纵横,美丽富庶。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辖一市一县二区,即乐平市、浮梁县、昌江区、珠山区。
辖区面积5200平方公里,人口148万,市区含昌江、珠山两区,面积为124平方公里,人口48万。
“中国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景德镇瓷器天下闻名,其精湛的工艺、优美的造型、独特的风格为世人所称道。
景德镇陶瓷始于汉,起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
景德镇的制瓷已有1700多年历史。
景德镇原名昌南,宋代景德年间,因其烧制的精美瓷器得到皇家赏识而赐名景德镇。
昌南由此改称景德镇。
昌南——China,China——瓷器,China——中国。
景德镇因瓷器世界闻名。
景德镇的瓷器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闻名于世,价比黄金。
景德镇和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镇。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的陶瓷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日用瓷、工艺瓷、高科技陶瓷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我国陶瓷产业教育、科研、生产等门类最全的城市。
景德镇还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汽车、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建材、食品等产业迅速崛起。
人均GDP、工业化率、城市化率都高于全省水平,同时也高于全国水平。
景德镇交通便利,皖赣铁路、九景衢铁路(在建)、九景高速公路、景鹰高速公路、景德镇机场、昌河水运构成了现代化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建设朝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一座特色鲜明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已经形成。
今天的景德镇以富民兴市为已任,以跨越发展为目标,以实干亲民为向导,着力实施扩大开放主战略,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速城市化发展。
除了陶瓷,景德镇市浮梁县的茶叶也非常有名,白居易《琵琶行》诗句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说的就是景德镇的茶叶,其品质获得过巴拿马食品博览会金奖。
景德镇名称由来的描述景德镇,一个富有历史的古城,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以南的景德镇市。
景德镇是中国陶瓷之都,因其悠久的陶瓷文化和良好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但是,不知道的人可能不知道景德镇这个名称的由来。
下面我将探讨景德镇名称的由来。
最初,景德镇被称为“官窑”。
这是由于当时历代帝王在这儿烧制瓷器,它也是对这个地方炉窑管理工程的一种称呼。
但是,景德镇在明代宣德年间修建的窑口和瓷器更广为人知。
由于这个原因,俗称省府窑。
因此,“景德”这个名称是从明代宣德年间开始的,由于该朝代和景德镇建造的瓷器质量非常高,因此得名“景德”。
景德镇市还有一些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些有关背景影响了名称的起源。
例如,在唐代,该地区曾经是一个从事制瓷业的小镇。
到了宋代,由于商业的发展,景德镇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瓷器生产中心。
在这个时期,景德镇先后建立了大批的陶瓷制造厂和窑户,在陶器领域取得了重大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瓷器从景德镇出口到世界各地,景德镇成为了国内外闻名的瓷器之都。
除了景德镇的瓷器产业,该市还有大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在名称的起源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例如,景德镇在唐代就有“梅岭福地”之称。
这是因为该地区的气候和环境非常适合梅树的生长,并且景区内有一座非常著名的梅花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地区的名称逐渐演变成了“景德”。
后来,随着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的崛起,该区域的名称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景德镇”。
总的来说,景德镇名称的由来是内容广泛的。
从始至终,该名称都受到了该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以及发展的影响。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可以看到这个名称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
它不仅是景德镇的标志,也代表了景德镇富有历史、文化和良好自然环境的多方面特征。
景德镇冷知识一、你知道吗?景德镇的名字来源超有趣景德镇啊,以前叫昌南镇呢。
那为啥后来叫景德镇了呢?这就得说到宋朝的皇帝宋真宗啦。
当时昌南镇的瓷器那可是相当出名,宋真宗特别喜欢这里的瓷器,就把年号景德赐给了这个镇,从那以后,这里就叫做景德镇啦。
这名字就像是被皇帝老儿钦点过一样,带着满满的荣耀呢。
二、景德镇的瓷器颜色有秘密景德镇的瓷器颜色超级丰富。
像那种青花瓷的蓝色,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烧出来的。
这蓝色的颜料啊,是从一种特殊的矿石里提炼出来的。
而且烧制的时候,温度稍微有点偏差,颜色就不对啦。
还有那种红色的瓷器,烧制难度可大了,就像一个调皮的小精灵,很难被工匠们完美地捕捉到。
在景德镇,每一种颜色的瓷器背后都有无数工匠的心血和秘密配方。
三、景德镇的工匠超有个性景德镇的工匠们那可都是有真本事的。
他们就像一群艺术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有的工匠做的瓷器造型特别奇特,可能是他晚上做梦梦到的一个奇怪形状,第二天就把它做出来了。
而且这些工匠们都很固执呢,为了追求瓷器的完美,一点点瑕疵都不能忍。
他们可以花好几天的时间,就为了在一个小小的瓷器上画上最精致的图案。
四、景德镇的瓷器和茶叶有特殊缘分在景德镇,瓷器和茶叶可是好伙伴。
你想啊,那么精美的瓷器,用来装茶叶简直是绝配。
而且啊,以前景德镇的瓷器可是茶叶出口的重要包装呢。
那些外国商人看到景德镇的瓷器里装着中国的茶叶,眼睛都放光了。
这就像是一个组合套餐,瓷器和茶叶一起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五、景德镇的窑口各有千秋景德镇有好多窑口,像什么柴窑、气窑之类的。
柴窑烧出来的瓷器啊,有一种特别的韵味,就像是被大自然亲吻过一样,因为它是用柴火来烧的,柴火的温度不均匀,反而让瓷器有了一种独特的质感。
气窑呢,相对来说温度比较好控制,烧出来的瓷器更加规整。
不同的窑口就像是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菜”(瓷器)味道都不一样呢。
六、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工序复杂到超乎想象从最开始的选土,那土可得是最适合做瓷器的高岭土,就像选食材一样,得精挑细选。
瓷都景德镇景德镇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与安徽省接壤.东晋时景德镇称新平镇,据史书记载:"东晋立新平镇于昌南",遂改昌南为新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新平镇在昌江之南,就改称昌南镇.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浮梁县,据县志说:"有民众在溪伐木为梁"因此得名。
.景德镇的名称始于宋景德元年.北宋时期,昌南镇的瓷器得到宋真宗皇帝的赏识,便将昌南镇改为景德镇."景德"正是宋真宗五个建年号之一,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用皇帝的建年号命名城镇,说明当时宋皇对这个地方的重视,而这个名称能保留到现在,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1949年景德镇解放,单独建市.同年5月5日成立景德镇市人民政府.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直辖市.现在,全市共有二县二区,市区面积为3274.44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2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约62万.城市人口31万人.1982年,景德镇被批准为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景德镇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763.6毫米,最高气温为41.8度,最低温度10.9度,年平均气温17度左右.由于季风的影响,冬春多偏北风,春夏之交梅雨绵绵,夏秋之际晴热天多.这种气候对农业和瓷业生产有利.景德镇能长期存在和发展,有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景德镇处于鄱阳湖水域的昌江之滨.昌江上溯安徽祁门,下接波阳,全长182公里,市境内长度为96.9公里.江水穿城而过,还有南河环城东南,西河贯穿西岸,形成三水环城之势.以昌江为主流的大小河流,给景德镇的瓷业带来了许多方便.其一是确保瓷业用水,"造瓷首需泥土掏炼,尤在精纯".其二是提供了水上运输.载量大安全节省运费.景德镇的河流还有一个作为动力的特殊作用.古代制瓷矿石全靠人工粉刷,所耗人力甚多.本地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天然水流落差的动力,在一些支流上安装起水轮车和水锥,用以粉碎瓷石.据资料统计,昌江之上水椎最盛时超过六千支.每当春夏水发,车轮旋转,水椎翻腾,响声隆隆,真是"重重水椎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 这种粉碎制作瓷料的方式,省人,省事,省钱,可称得上是一大奇观.瓷器是中国三大发明之一,景德镇是千年不断的窑火产瓷胜地.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有"火焰城"之称,山环水绕,中央一洲,瓷窑林立,火焰照天.无怪伟大的文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来景德镇考察时写下"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名句.瓷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是古代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瓷器源于陶器又精于陶器.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就需要器,在原始社会,由于雷电常引起森林大火,大火烧过的土显得很硬.据说就是这个现象给人以启示,用粘土在火中烧烤,得到不易透水的容器,这就是最早的陶器.我国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发明了陶器,到了东汗时期(公元25---220年),我国最早的容器已经脱胎而出.瓷器与陶器不同,它有优于陶器的硬度,透明度和光泽度,吸水率大大低于陶器.它比陶器坚固耐用,造型美观;又比铜器,漆器造价低廉;瓷器以瓷矿石为原料,陶则以陶土为原料;瓷烧成温度在1300度左右,而陶在800度左右.传说在古代,中国瓷器第一次传到欧洲时,那美妙坚硬的器具令外国人惊讶,不知道它叫什么,只知道来自于神秘的东方中国,于是就称它为CHINA.这就是为什么"瓷器"又是中国国名的另一种解释.对于景德镇瓷器的起源与发展,史书上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述.宋以来,有蒋祁的<<陶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一般文献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汗室",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但从现已经发掘的古窑址来看,最早的兴烧年代在唐末五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根据出土瓷片检测分析,这时的制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造成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的分裂局面.当时,在南方战祸较少,北方人民大量南逃,江南人口剧增,经济发展一片繁荣,促使景德镇瓷业展现出"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兴烧景象.在众多的窑址中,以湖田古窑址最为著名,现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公元960---1279年赵宋统一了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瓷业生产显著进步,景德镇也因独创青白瓷而名扬天下.宋代造瓷在釉色方面崇尚青色为贵,对釉色有诗为证"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宋代是我国瓷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有河北定窑,河南汝窑,京都官窑,龙泉哥窑,禹州均窑,并称五大名窑。
【传统文化】景德镇名字的由来中国唯一用皇帝年号命名的城市【传统文化】景德镇名字的由来-中国唯一用皇帝年号命名的城市中国有一座以皇帝年命名的非常著名的城市,是国内外著名的瓷都——江西省景德镇市。
这也是中国唯一一座以皇帝年命名的城市。
景德镇的制瓷历史有1700多年,中华誉为陶瓷之国,景德镇历称陶瓷之都。
景德镇原名新平镇,又因坐落在美丽的昌江之南而得名昌南镇,当时隶属饶洲浮梁县。
这里自古就是制瓷之地。
远在东汉时,便有人在这里烧制陶瓷。
到唐朝时,便能造出一种像玉一般晶莹润滑的青瓷和白瓷。
那时,外国人还不会制造瓷器,看到中国这种精美无比的瓷器,感到非常神奇。
尤其对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外国人更是喜爱无比,视为奇珍异宝。
有一年普鲁士皇帝选皇后,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和讨皇后欢悦,竟不惜用600名骑兵与邻邦君主换取中国景德镇的这种瓷器。
波斯的哲学家爱尔托西甚至神秘地说中国景德镇的青瓷餐具可以使有毒的食物变得无毒。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
对景德镇来说,宋代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王朝。
宋代以前,景德镇有几个名字:新平镇、常南镇和桃阳镇。
在宋代,有许多著名的窑在北方和南方,包括汝,关,葛,军和丁。
当时,景德镇瓷器生产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产量和生产技术都超过了上一代。
尤其是在宋代,被誉为“冰肉玉骨”的青花瓷(又称影青瓷)被成功烧制,深受宋振宗的喜爱。
宋景德年间(1004-1007),真宗皇帝赵恒下令长南镇烧制御用瓷器,并将其年号“景德”赐给长南镇作为地名,长南镇更名为景德镇。
从那时起,它被称为“景德镇”,它的名字已经被使用了近1000年。
景德镇陶瓷部门对此有明确规定。
景德镇的制瓷。
景德镇市情简介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历史上与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下辖乐平市、浮梁县、昌江区和珠山区,全市土地面积5256平方公里,总人口150.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9.6万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
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陶瓷之都“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景德镇是中国瓷器最杰出的代表。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早在1700年前的东汉晚期,这里就有了一定规模的瓷业生产。
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因所制御瓷为宋真宗皇帝所喜爱而赐名为景德镇。
元朝开始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明朝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专门从事宫廷用瓷的烧造。
随着御窑的设立,“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迅速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
无数精美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开创了中国海上陶瓷的“丝绸之路”。
英文单词CHINA,既是中国,也是瓷器。
因为瓷业的发展,景德镇成为中国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城市之一,被西方国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手工业城市。
景德镇陶瓷产业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现在已形成了日用陶瓷、陈设艺术陶瓷、工业技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电子陶瓷和特种陶瓷等门类齐全的大陶瓷格局以及包括原辅材料、陶瓷生产、内外贸易、科研设计和教育等配套完整的陶瓷产业体系。
近年来,景德镇加快了陶瓷产业发展振兴的步伐。
国家科技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区域创新体系,国家陶瓷工程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商务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每年一度共同举办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为中外陶瓷文化交流、技术合作、经贸洽谈等搭建了高层次平台;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筑巢引凤”,吸引了海畅、乐华、金意陶、欧胜诺、特地、东璟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陶瓷企业入园发展,景德镇“天下窑器汇聚”的繁荣盛景已经在新的世纪重现。
景德镇是人文气息的艺术殿堂弥足珍贵的陶瓷遗迹、精湛奇妙的陶瓷技艺、流光溢彩的陶瓷精品、风格独特的陶瓷习俗,使景德镇成为中国独有的充满陶瓷文化艺术气息的城市。
景德镇名字由来—面积人口—历史沿革—地位—介绍四大瓷—价值—制作工艺—运输—如何选择认识china从这里开始。
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
景德镇是中外闻名的千年瓷都,提到瓷器就不得不提到景德镇。
新品冶陶,始于汉世。
景德镇做陶瓷从汉代就开始了,而真正做瓷器距今也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景德镇以前一直是归浮梁县管辖,后来由于人口增多,面积增大在建国之后就设了景德镇市,属省直辖。
现在浮梁县归景德镇管辖了,除此之外还有乐平市,昌江区和珠山区,面积一共是5256平方公里,人口大约一百六十万。
景德镇这个名字就很特别了,中国仅有两个以年号命名的地方,一个是浙江绍兴是在宋高宗的时候命名的绍兴,另一个就是景德镇了。
宋真宗景德年的时候,影青瓷是当时的一大发明,在海内外影响深远,朝廷非常看中影青瓷的烧制产地,就特别把景德镇设为官窑瓷,命令这里做一批朝廷用的瓷器,这批瓷器做的非常精美,瓷器底部都刻有景德年制,世人都统称这批瓷器为景德瓷。
当时宋真宗就特别给这里改名为景德镇。
从元代开始至明清,各代皇帝的御用瓷都是由景德镇烧制。
康雍乾三朝是景德镇制瓷的鼎盛时期,大批瓷器外运出口。
景德镇是当之无愧的千年瓷都,2006年的时候就是景德镇更名一千年整。
景德镇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无数灿烂的瓷文化。
郭沫若曾经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来称赞景德镇的瓷器。
景德镇的瓷器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四大特点。
上海APEC 亚太经合组织用瓷,毛泽东7501水滴桃花瓷,蒋介石在庐山的专用瓷蒋瓷都是出自景德镇。
政府首脑出访他国,也多把景德镇的瓷器做为国礼送给外国领导人。
景德镇作为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在一千多年的制瓷历史中遗存了很多很先进的文化。
中国产瓷的地方有很多,福建德化,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广东佛山也都是产瓷的大户。
景德镇景德镇,位于中国江西省中部,是中国著名的陶瓷之都。
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陶瓷艺术。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详细介绍景德镇的历史、陶瓷文化以及该城市的魅力。
景德镇得名于北宋时期的一个著名建筑师景德兴,他是当时负责筑造饮水官窑的官员。
景德兴选址在江西省北部,而后得名为景德镇。
这个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先后经历了汉、唐、宋等朝代的繁荣与兴衰。
作为陶瓷制作的重要基地,景德镇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在唐朝时期,景德镇已经成为著名的陶瓷产地。
启动进口中国的元代,景德镇的瓷器出口迅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声誉。
明朝以后,景德镇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瓷都之一,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是其独特的特色之一。
在这座城市,您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陶瓷艺术品。
从古代的青花瓷到现代的陶瓷艺术品,每一件作品都展示了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
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景德镇的陶瓷作品一直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品之一。
景德镇的景点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最著名的是龙虎山,它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这里您可以领略到壮观的自然美景和佛教文化。
此外,晶都国际陶瓷博览会也是景德镇的一大亮点。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陶瓷爱好者和专家都会聚集在这里,展示他们的独特作品和交流陶瓷制作技巧。
除了陶瓷文化,景德镇还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景德镇的烧土鸡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种传统制作食物的方法已经有近一千年的历史。
此外,景德镇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景德镇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
如今,这座城市不仅拥有丰富的陶瓷资源和文化底蕴,还注重创新和发展。
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驱动力。
总的来说,景德镇作为中国的陶瓷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陶瓷文化。
其独特的陶瓷艺术品和景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而今,景德镇正在致力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的发展相结合,为世界展示更多精美的陶瓷作品。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 866更新时间:2006-4-27一、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素有“瓷器之国”之称。
景德镇是我国陶瓷主要产地之一,制瓷历史悠久,闻名中外,享有瓷都之誉。
郭沫若1965年在一首诗中写道:“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景德镇春秋时属楚地,秦统一中国后属九江郡,汉改属豫章郡,三国时属吴;东晋荆州剌史陶侃曾“擒江东寇于昌南”,遂于此地设镇,曰新平镇,意为新近平安之地。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改镇置县曰新昌县。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为“浮梁”。
据《郡县释名》:“以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也”,故称浮梁。
因镇治所在昌江之南,又称昌南镇;又因此地镇民多以陶为业,故又称陶阳镇。
景德镇一名始于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
“北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器,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
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瓷器。
”(《景德镇陶录》卷五)景德镇由此得名。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官方瓷业机构,专门负责烧造官府用瓷及官办贸易所需瓷器。
瓷局代表朝廷,集中了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多种优势,这对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景德镇制瓷业在元代进入了一个创新时期,首先是制胎原料,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烧造出颇有气势的大型器皿;其次是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然后是颜色釉的成功,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釉、蓝釉,是熟练掌握了各种呈色剂的标志,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单一的影青釉和单一的刻划花装饰的局面。
明代初期,景德镇设御窑厂,专门烧造官府用瓷。
为了保证御窑厂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官府把在战乱中失散的工匠又重新集中起来,使景德镇制瓷工匠的队伍和瓷业生产规模都空前庞大起来,“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正是当时极好的写照。
世界公认的唯一瓷都“景德镇”的历代变迁景德镇是江西省东北部一个市镇,地方不大,但名声很大,无论古今中外,都知道景德镇以产“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而成为举世瞩目的瓷城。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这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对景德镇的高度评价,景德镇也当之无愧。
景德镇的形成阶段景德镇在东晋叫新平镇,唐武德四年改镇为县,仍叫新平。
因其雄居昌江南岸,又叫昌南镇。
北宋真宗时(公元1004--1007年)改名为景德镇。
当时,景德镇烧制的瓷器光致茂美,名扬海内,真宗皇帝赵恒派官员到镇督造瓷器,贡奉朝廷,并命陶工在瓷器底部写上“景德年制”四字。
景德是真宗年号,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就改名为景德镇,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景德镇瓷器名闻天下,但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制造瓷器的,目前尚无定论,据史书记载:景德镇陶瓷业是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即东汉时代开始的;经过三国、魏晋到公元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的陈朝,它的瓷业生产已较有名气了;唐代景德镇产的瓷器被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廷,”名震天下。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和实物,在这个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窑址及瓷片,均为五代时期。
在没有找到新的实物证据前,只能把五代作为景德镇瓷业的开始。
五代景德镇五代时,景德镇瓷业已初具规模。
当时,景德镇制瓷还没有使用高岭土作瓷坯原料,仅用瓷石作原料。
这种单一的原料制胎,史称“一元配方”。
用瓷石制成的坯,在高温下易变形。
为减少变形,陶瓷工就把底足加厚加重,以承受上面的压力,这样瓷器的造型风格受到一定影响。
五代时,景德镇的主要产品是青瓷和白瓷。
青瓷,胎呈灰色,与当时名噪南方的浙江越窑制品风格相近,其质量上乘的制品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
白瓷较精,白瓷胎致密坚实,吸水率低,色调纯正,与北方白瓷接近,但透光度更好。
五代景德镇烧制白瓷的成就,对于该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明清时期彩瓷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景德镇也是南方最早生产白瓷的地方,它开始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
景德镇概况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去的地方就是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的景德镇同时被称为世界瓷都,那么他在1982年国务院公布全国首批2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景德镇是其中唯一一座以单一传统手工业著称的一个城市.所以说去景德镇后大家不管是看到的也好,听到的也好,玩到的也好都离不开这个瓷器.我们从这里出发到达景德镇大约需要3个半小时左右.景德镇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全市有150万人口,面积5248平方公里,现具一市一县两区,分别为乐清市,浮梁县,五朱山区,昌江区.那么有没有人知道“景德镇”这个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呢?对了,他是根据年号而得名的.据手在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皇帝赵恒非常看好这里,他下令这里瓷工烧制宫廷用瓷.在工人门的精心制作下这批瓷器显得非常精美,而且它们在瓷器的底部刻上了的字样.于是人们就把这瓷器称为.朝廷便把产瓷地称为“景德镇”,景德镇1953年改为省辖市,当时在讨论名称的时候有人建议改为景德市,但后来考虑到“景德镇”三个字是历史形成的被全世界认可所以最后还是定名为“景德镇”象这样的名称是很少看到的,其实在古代这里还有很多的称谓.早在东晋时这里称为“新平镇”取“新近平安”之意.唐时命名为“浮梁县”取水多木多之意,大家都读过白居易的《琵琶行》吧,在这里面就提到了“浮梁”二字.原文是这样的“商人重业轻别离,前业浮梁买茶去”这也充分说明在那个时期这里就已经非常有名气了.那么是什么现象给人类启示,让人们想到要制作瓷器呢?据说在原始社会由于雷电经常引起森林大火,而大火烧过的土却显得很硬,于是人们就根据这种现象用粘土加水涂抹在篮子上,待其干透后便得到了一个不易透水的容器,这也就是最早的陶器,而瓷器就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瓷器是以瓷矿石为原料经过13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而而陶器则是以陶土为原料经过不到10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而成所以说与陶器相比瓷器更为细腻,光滑.在古代,中国瓷器第一次传到欧洲时那美妙的器型使人惊叹,大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更不知道该如何去称呼它,只知道它来源与中国,于是就称这些东西为china,而其本意就是中国.在1965年郭沫先生字景德镇考察时写下了一首诗,他的前两句是这样的“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那么这也就说明景德镇享有世界瓷都之称,在外国的很多博览会上都可看到我们景德镇的瓷器而且在中央二套的《鉴宝》栏目当中也经常看到景德镇瓷器的介绍.所以说景德镇的瓷器不仅影响全国甚至影响全世界.为什么历尽千年的景德镇瓷都会有着永盛不衰的盛名呢?而且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呢:是因为这里的水路运输非常方便.在景德镇有一条母亲河称为昌江(它发源于安徽祁门县),在以前没有铁路而旱路运瓷又容易破损,唯有靠水路运输,而昌江在这里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景德镇的瓷器可以通过这条河流一路自鄱阳湖进赣至赣州转广东:另一路自鄱阳湖至九江转长江流域各个城市,这样一来景德镇制造的瓷器就能够很方便的运输到全国各地了.其次呢,是因为这里的资源丰富.首先是富有的制瓷原料.在景德镇群山中蕴藏着40多种陶瓷原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高岭土.它最早出自景德镇的一个叫高岭村的地方,这种土质含有三氧化二铝成分,把它们按一定的比例和瓷矿石掺和在一起,会使瓷胎更致密一些(如果说是单一的瓷矿石在高温烧瓷时就容易坍塌变形),所以说高岭土的发现和运用在制瓷业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869年,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尔来到高岭村考察后,把这种土质称为“kaolin”从此高岭土便成为世界的制瓷原料的专用名称了.据1986年的资料经批准的生产控制储量和已经探明的近处储量有3434万吨,按1983年瓷土耗用量计算还能用400年左右吧,所以说可以就近取材方便还有一个就是木材资源.那么在古代景德镇传统烧炼瓷器主要木材,而景德镇的森林资源很丰富,有足够的木材.而在以前他们主要是用松材和杂材特别是松木油脂多,火焰长,耐久燃.景德镇的窑材就是将松树锯成二三十厘米的木段,然后劈开成块,用他来烧炼瓷器的窑叫柴窑.还有松树的树枝和灌木茅草等来烧炼的窑叫槎窑.那么由于长期耗用到了明清两代都到其他县市采伐了,那么为了环保现在制瓷的燃料已经改为煤.油.电.气,森林植被已经得到了恢复.还有第三个方面,就是他独有制瓷技术.那么有两个方面可体现.壹个在十二世纪,宋室南迁,北方瓷工纷纷来到了南方,来到了景德镇,他们同样把制瓷的技术也带了过来,在与当地瓷工技术相互切搓的烧瓷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
景德镇历史与瓷器文化江西与景德镇的历史:景德镇隶属于江西省。
回首往昔,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江西,亦或是南方的地位一直处于变化中。
1先秦与秦汉时代:在中国的先秦时代,江西省地域属于楚国。
如果各位对于历史地图有印象,整个的长江流域都属于楚国。
楚国在疆域上是当时最大的国家,但并不意味着最强大。
为什么呢?提到江南,人们普遍想到富庶,特别是长江下游沿海地区。
但在当时的中国,气温普遍比较高,江南又多水,最先让人想到到的不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而是蛇虫鼠蚁的肆虐。
而多山、多水、多沼泽,不利于农业发展,故而那时候的长江流域颇为贫穷,故而楚国虽然疆域大,但最终落败。
到了秦汉时代,江南依然是一片落后。
当时的江西隶属于九江郡与豫章郡管辖,其中的今天景德镇地区也默默无闻。
整个江南的发展,从那时候算起至繁荣可能要经过一千年的时间。
经过东汉末年及江南六朝的发展,再到隋代大运河的疏通,才开始呈现出今天的模样。
2唐宋唐代的景德镇还未取得这个名字,当时的景德镇隶属于浮梁县下,称为“昌南镇”。
敏感的朋友可能意识到了,这个词“昌南”与中国的外语名“China”相近。
两者是否有什么联系呢?有一种说法就认为正是昌南镇给当时的外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故而随后昌南镇的一种特产代表了中国,那就是瓷器。
宋真宗景德年间,昌南的瓷器崭露头角——当然那时候还没有青花瓷——宋真宗便将“景德”这个年号给与此地。
景德镇与瓷器的情缘便从此开始。
在讲述宋以后瓷器的历史之前,先简单讲述下中国的瓷器文化。
人多讲“陶瓷”连称,其实这是不严谨的,这毕竟是两样事物,但其中也有联系。
何谓“陶器”?简单说就是用泥土揉成形状,再用火烘烤成型的器具。
这种器具的使用各文明之间都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
“瓷器”简单说就是在陶器表面涂上一层物质,在烧制后就会显得透亮,这种东西就叫做“釉”。
所以瓷器给与人的印象就是通透、明亮、光洁。
有人称宋代的瓷器为:“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可谓是总结出了瓷器的最大特点。
景德镇名称的由来及其所属管辖的变迁
09电子(一)班 200910330129 周林华
摘要:景德镇作为我国的“瓷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名称的由来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名字从古代的新平镇到唐代的新平县、新昌县再到后来北宋时期的景德镇。
景德镇的每一次的改名及其所属管辖的变迁都有着很大的历史意义
关键字:新平镇新昌县景德镇
景德镇是江西省第三大城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组成,也是国家重要的山水生态历史文化名城。
上饶市北部偏西。
景德镇由于制瓷历史悠久,瓷器产品质地精良,对外影响大,“瓷都”两字成了景德镇的称号。
2011年景德镇市总人口为158.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67万人。
景德镇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而它的名称由来也是同样的历史悠久。
这个地方汉代时称为“新平”,东晋时设镇,叫作“新平镇”。
后又叫作“昌南镇”,隋唐时曾一度为“陶阳镇”。
北宋赵恒景德年间易名为“景德镇”,沿用至今已有900多年。
1953年,定为江西省辖市。
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
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曾有过好几个名称:新平镇、昌南镇、陶阳镇。
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窒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而当时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影青瓷)这时更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
由于这里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
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到现在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
一设新平镇
在古代,景德镇一直属于古番地。
春秋时,为楚国东部边境。
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吴王阖闾伐楚,取番地,景德镇地区属吴国。
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景德镇地区又归属越国。
约在公元前306年(周赧王九年),越又被楚所灭,景德镇地区又重新归属楚国。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赢政二十六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景德镇为番县的一部分,属九江郡。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义,景德镇又再次属于楚。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景德镇属于汉朝设置的豫章郡鄱阳县。
三国时期,吴国一直统治这一地区,属扬州管辖。
公元291年(晋惠帝元康元年),以荆、扬两州所属十郡设置江州,鄱阳郡为其中之一。
自此,景德镇开始属于江州。
自远古至晋代,景德镇一直属于番地——秦称番县,汉以后称鄱阳县。
在景德镇这块土地上设镇,是从东晋时开始的。
东晋时期这一地区比较偏远,距鄱阳县城80公里,成为农民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活跃场所。
当时陶侃率领官军在昌江以南地区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后,在这一地区设置“新平镇”,意为新近平定的地方,以炫耀他的“政绩”,但新平镇仍属鄱阳县管辖。
“镇”,在宋代以前,是封建统治者为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设镇驻守军事上的意思;在宋代以后,则在工商业比较繁荣的中小集市设镇管理,这种镇才是人们今天理解的市镇贸易之镇。
二唐代置县三易名
从东晋至唐初的300年间,新平地区的经济、文化,尤其是陶瓷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唐高祖正式设置新平县,从鄱阳县分离出来,新平县与鄱阳县同属饶州管辖。
这是这一地区设县的开始,也是这一地区发展的一个标志。
新平县治,并不设置在原来的新平镇所在地,而是设置在新平镇以北50余公里的新定、化鹏两乡之间的地方,即现今的江村乡沽演村一带,这里四周环山,丘陵起伏,中间一块较为开阔的小盆地,为产茶中心。
新平县范围较大,包括了今安徽省祁门县的部分。
公元765年(唐永泰元年),新平县北部地区划出,与黟县南部合
为祁门县,新平县县境缩小。
在此之前约五十年,即公元716年(唐开元四年),已将县冶迁至新昌江口(现在旧城的东南岸),并更县名为新昌县。
昌江水源丰沛,溪流纵横,支系极多,易于泛滥,群众伐木为排,浮江而下,新迁的县治,也常遭水淹。
公元742年,唐玄宗下诏,将新昌更名“浮梁”。
“浮梁”两字,颇为形象地概括了这个县水多木多的特征。
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观察使裴勘鉴于县治水患频繁,决定将县治由昌江南岸迁至北岸,靠近地势比较高的孔阜山南麓,这才免于水患。
浮梁县治在这里固定下来,延续了一千多年,直至民国时期。
三宋代始称景德镇
从唐代至清代,景德镇仅仅是浮梁县管辖下的一个市镇。
距离县治10多公里。
东晋时称新平镇,因地处昌江之南,又称昌南镇,隋唐时也曾叫着陶阳镇。
昌南镇因瓷业兴盛,在唐代已很负盛名。
所制瓷器精美,釉色已接近珍贵的玉器,当时被称赞为“假玉器”。
自唐高祖武德年问下诏“制器进御”起,对景德镇的征调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且设置监务所督理陶务。
到了北宋赵恒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朝廷命令当时还称昌南的景德镇造御瓷进献。
这批瓷器光致茂美,质量空前,器底都书“景德年制”四字,因“天下成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由此,昌南镇就逐渐被“景德镇”替代。
景德镇瓷业发达,明清时期已成为世界上瓷都,出现了“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崭新局面。
但景德镇一直在浮梁县的管辖之下。
那时,浮梁县的行政区划,是全县共分为10个乡,每个乡又分为若干都或里。
四元朝
元朝时期一直沿用着宋朝的命名也没有什么大的变迁,景德镇一直在浮梁县的管辖之下。
五清朝
在清初,全县共56个都,景德镇仅有兴西乡的里仁、镇市两都。
清乾隆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现明显萎缩状态。
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战事频繁,政局动荡,外贸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生产业受到了严重摧残。
延续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厂也寿终正寝。
六近代
民国五年(1916),浮梁县从旧城迁至景德镇。
1927年到1929年景德镇曾一度建市,称景德镇市。
1930年到1934年中国共产党曾在景德镇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组织。
1935年,江西省第五行政取督察专员公署从鄱阳县迁至景德镇,景德镇成为赣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称第二次中日战争),国民党和共产党重新合作于1938年在景德镇设有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办事处这个事实,北部山区的瑶里设有留守处。
充分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工商业都市的极度轻视和贬低。
1916年,当时的政府因感到镇大县小,不便统治和管理,才将县治移到景德镇,但仍称浮梁县。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获得解放,5月5日,从浮梁县分出,置景德镇市。
1953年6月15年升为省辖市,浮梁县治移回旧城,镇县分离。
1960年,浮粱县并入景德镇市,成为市郊区。
1988年恢复浮梁县建置,管辖远郊的两个区,属于景德镇的市管县。
1992年9月,乐平县撤县建市(市级县)。
2009年,景德镇管辖乐平市、浮梁县和珠山、昌江两区。
以瓷都闻名天下的景德镇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毗邻浙江、安徽,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景德镇同时也位于“五山两湖”(黄山、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九华山、千岛湖、鄱阳湖)风景区的中心,是我国的王牌旅游景点之一。
不过,景德镇以瓷器著称,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其名称来历与瓷器息息相关: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由于该地烧制的精美御瓷获真宗赞赏,瓷器上底款书“景德年制”,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景德镇由此得名,并且名扬天下。
千百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成为中国和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