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理论及临床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503.50 KB
- 文档页数:85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作者:管傲然管薇薇丁丽玲等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第08期关键词:十二经筋;作用意义;经络辨证;临床运用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53-03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着重于“筋肉”,所以称为“经筋”。
1十二经筋的特点1.1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
它与十二经脉或内或外;十二经别之着重内部脏腑的循行方式,均不相同。
1.2经筋的分布特点,可概括为“结聚散络”。
“结”,是指经筋的结合,多在关节、肌肉部位。
“聚”,是指经筋的聚拢,主要指肌腱部位。
“散”,是指经筋的散布,主要指肌肉纹理部位。
“络”,是指经筋的联缀作用,约束四肢百骸,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经筋的循行分布规律是都起于四肢末端,盘旋而结聚于腕、肘、腋、肩、踝、膝、髀等关节处,而后布于胸背,终于头身。
1.3按《灵枢·经脉》篇记载,十二经筋的排列次序是:足三阳,足三阴,手三阳,手三阴。
这说明经与经之间,不仅有整体循环与阴阳表里等关系,而且在三阳经与三阴经之间,还存在着经筋之间的联络关系,这就是由经筋组成的“四结”:①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頄(面颧部);②足三阴经筋,结合于阴器(生殖器);③手三阳经筋,结合于角(侧头部);④手三阴经筋,结合于贲(胸膈部);经筋的循行分布方式,既不同于十二经脉以阴阳手足传注而成循环整体;也有异于十二经别以表里两经的出入离合;经筋以它独特的结聚散络分布方式,构成经络统中的筋肉体系。
2十二经筋的作用2.1经筋的作用其一,有联系百骸维系周身的功能。
人体有刚柔筋肉的区分,刚筋都分布在四肢项背骨骼附近,坚强而有力,可以联缀四肢百骸;柔筋分布在胸腹头面,柔而纤细,有相互维系的作用,手足三阳之筋行于外,刚者较多;手足三阴之筋行于内,柔者较多。
经筋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经筋疗法是一种中医疗法,其原理基于中医学的经络理论。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有一套经脉,这些经脉贯穿全身,类似于一个网络系统,通过这些经脉,气血可以流动。
经筋疗法认为,当人体的经络系统发生堵塞、疲劳、扭曲等问题时,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病症。
经筋疗法的目的就是通过刺激和调节经络,使气血恢复正常的流动。
它主要通过按摩、推拿、拔罐、针灸等手法来刺激经络和相应的穴位,以增强血液循环、舒缓肌肉、调整身体的能量平衡。
此外,经筋疗法还认为,人体的筋络与经络密切相关,筋是人体腱肌的主要成分,与经络相通。
经筋疗法还可以通过调整筋与经络的关系,来治疗肌肉和骨骼系统的疾病。
总之,经筋疗法通过刺激和调节人体经络和筋络系统,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调整身体的能量平衡,达到治疗病症和保护健康的目的。
经筋理论治疗治疗颈肩腰腿痛薛立功教授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经筋病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筋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多年。
薛教授通过对肌肉、韧带、骨关节疾病深入探讨和研究,最终确立经筋理论体系。
对临床疼痛机制与痛证论治提出新的理论,发掘整理出“长圆针疗法”,对中医经筋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贡献卓著。
一、经筋概念薛教授认为《黄帝内经·灵枢》专立“经筋”篇,其与“经脉”篇相映对举,其在书写风格、主病、治则诸方面均分别对应描述,充分体现了“经筋”与“经脉”的独立地位和各自的相应学术体系和应用范围。
《内经》时代以后,对经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是不够的,尤其是与经脉理论的研究相比较,就更显欠缺。
然而经筋痹痛是多发病、常见病。
经筋痹痛有其特殊的发病机制和发生、发展、传变规律。
经筋理论终将成为中医学辩证论治体系的一门新学科。
中医经筋可作如下的表达: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其中十二经筋系统包括: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心主(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
经筋分布特点概括有五:向心性、不入脏腑、结聚关节、中无有孔、伏行经脉。
(一)经筋与肌学(1)经筋的“筋”字是一个惯用的会意字,分析它的部首可以推断出它的解剖学的组织学内容。
筋字从竹、从力、从月(肉)旁。
竹者节也,说明为筋之物可以有竹节样的外形变化。
从力,指出了随着筋出现竹节样外形变化的同时,可以产生力量。
从月肉旁者,则更明确了筋是肉性组织。
在人体中,筋可随人的意志伸缩变形并产生力量,有牵拉肢体产生相应活动的组织,毫无疑问,就是现代医学所指的骨骼肌。
(2)在肌组织中,受到主动收缩力或被动牵拉力时,其应力点基本在肌的起止点(即肌在骨骼的附丽点,《灵枢》经称“尽筋”处,可称作筋结点。
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经筋理论是中医学术中,研究经筋的分布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康复的理论,是中医学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
软组织疼痛是一种人们熟知但难以治疗的世界性疾病。
在软组织疼痛的研究中,人们对这类疾病的本质缺乏整体认识,至今还未掌握可靠的检查手段和诊断技术。
临床上颈肩腰腿痛为常见病、多发病,医学界历来将该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归纳“骨伤科”范畴。
我们临床治疗观察应属于“软组织损伤”范畴。
经筋理论即软组织损伤与肌筋膜解剖、腱性筋膜劳损是运动糸统主要劳损之一,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肌筋膜劳损病理机制,对软组织急、慢性劳损病理提供了现代解剖学依据,同时印证祖国医学“经筋理论”有现代解剖学的基础,是沿用千年有效而不衰的中医软组织损伤的经典。
1、概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筋肉损伤,通过简单地处理,依靠其自愈能力,可使部分轻型损伤得以缓解。
但是,绝大部分筋肉损伤,尤其是与生活,劳动相关的慢性劳损性疾病(职业病),常常不能完全恢复并留有后遗症。
以手按压祛痛已难于解决那些深在或己形成顽固病灶的筋性疾病。
经筋损伤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难于避免的疾病,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时代古医家就认识了从手、肘、膝、趾,几乎遍及四肢关节的各种经筋疾病,对筋性损伤的认识已十分深刻。
随着医疗工具的发明改进,更使诊治经筋疾病的广度与深度讯速展开。
总结出外伤,外感,劳损等诸多因素。
在病理方面提出“风寒湿邪杂至”和“横络盛加于大络之上”的两种病机。
指出了因此而产生“津液涩渗”迫切而为沬“的致痛基础,和“排分肉,肉裂而痛”的病理。
在治疗针具上,提出用圆针以治分肉之疾,长针治疗骨解间筋性损伤性疾病。
在治疗原则方面提出“针至病所”的原则。
在操作方面提出了“关刺、恢刺、短刺、输刺、燔针劫刺”等“解结”之法。
但是在《内经》时代以后,对经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是不够的。
尤其是与经脉理论的研究相比较,就更显欠缺。
经脉理论应用在针灸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占居了主导地位,后世医家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经脉研究而致,由于医治经络之病,可采用纤细的毫针,容易被人接受,而治疗经筋疾病,则需要针身粗挺,针未锋利的长针,因其创伤较大,反应重,不易被人接受所致。
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标签:十二经筋;作用意义;经络辨证;临床运用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着重于“筋肉”,所以称为“经筋”。
1十二经筋的特点1.1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
它与十二经脉或内或外;十二经别之着重内部脏腑的循行方式,均不相同。
1.2经筋的分布特点,可概括为“结聚散络”。
“结”,是指经筋的结合,多在关节、肌肉部位。
“聚”,是指经筋的聚拢,主要指肌腱部位。
“散”,是指经筋的散布,主要指肌肉纹理部位。
“络”,是指经筋的联缀作用,约束四肢百骸,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经筋的循行分布规律是都起于四肢末端,盘旋而结聚于腕、肘、腋、肩、踝、膝、髀等关节处,而后布于胸背,终于头身。
1.3按《灵枢·经脉》篇记载,十二经筋的排列次序是:足三阳,足三阴,手三阳,手三阴。
这说明经与经之间,不仅有整体循环与阴阳表里等关系,而且在三阳经与三阴经之间,还存在着经筋之间的联络关系,这就是由经筋组成的“四结”:①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頄(面颧部);②足三阴经筋,结合于阴器(生殖器);③手三阳经筋,结合于角(侧头部);④手三阴经筋,结合于贲(胸膈部);经筋的循行分布方式,既不同于十二经脉以阴阳手足传注而成循环整体;也有异于十二经别以表里两经的出入离合;经筋以它独特的结聚散络分布方式,构成经络统中的筋肉体系。
2十二经筋的作用2.1经筋的作用其一,有联系百骸维系周身的功能。
人体有刚柔筋肉的区分,刚筋都分布在四肢项背骨骼附近,坚强而有力,可以联缀四肢百骸;柔筋分布在胸腹头面,柔而纤细,有相互维系的作用,手足三阳之筋行于外,刚者较多;手足三阴之筋行于内,柔者较多。
十二经筋概括了肌肉、肌腱筋膜等功能,组成经络系统中着重循行浅表的连属部分。
2.2经筋的作用其二,对周身各部分的组织脏器起着保护作用,《灵枢·经脉》篇说:“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
经筋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侯春福,韦嵩(广州军区总医院,广东广州510010)[关键词]经筋理论;经筋疗法[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49(2013)16-1819-04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内经·灵枢》中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筋的走行、病因病机、病理特点和治疗。
经筋理论指导经筋疗法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使经筋理论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掌握经筋理论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各位医家对经筋的实质、经筋病候及对经筋病的治疗方法有着不同的看法,为更好地理解及应用经筋理论,本文将现代学者对经筋的渊源、走行、经筋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的认识进行了粗略的总结。
1经筋理论源流经筋理论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人们主要靠自己的临床经验对针刺有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就奠定了经筋理论的形成。
《说文解字》中说:“筋,肉之力也;腱,筋之本,附着于骨”,这是这个时期对经筋的最早的认识。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筋体系的成熟,该书论述了十二经筋循行、生理、经筋病的特点与治法。
此后经筋理论在后世医家的深入研究中不断完善与成熟,张仲景提出“阳证宜针,阴证宜灸”对筋伤疼痛的辨证论治及针药并举的学术思想,丰富了经筋理论。
魏晋时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补充与发展了《内经》对经筋论述的不足。
唐代孙思邈独创“阿是穴”,阿是穴是内经“以痛为输”理论的发展。
《医学纲目》明确提出了“诸筋病者皆属于节”的观点,扩展了前人对经筋病病位的观点。
2经筋的实质经筋最早见于《内经》,对于经筋的实质阐述,历代医学争论不休,张介宾认为:“愚按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
现代医家主要有2种认识。
一种解释认为经筋是肌肉、肌腱、韧带等肌肉的附属结构,如《中医筋伤学》认为“筋”相当于解剖学中四肢与躯干部位的软组织,主要指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等软组织[1]。
《黄帝内经》--十二经筋《黄帝内经》--十二经筋中医学认为:经筋,即人体筋肉系统之统称。
同经脉名称相对应,含义近似。
包含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及十二皮部。
以十二经筋为核心,它是总括人体全身皮肤、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的有机联体结构,并与经脉结城“筋与脉并为系”的有机联体,是机体的生物活性的庞大器官。
发挥“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着藏经脉”,维护机体形体整体统一,护脏固腑,保持躯体正常“趋翔”活动等功能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经筋是指人体骨骼之间相联系的束状、带状的韧性极大的组织,称之为韧带、筋膜等。
现代意义的解释为:人体内具有一定走向及循行路线韧性极大的连系周身骨骼的组织。
十二经筋主要病症的临床表现一、手太阳经筋主病:1、手小指牵引肘内侧肱骨后缘疼痛;2、臂内侧及腋下作痛;3、绕肩胛而引颈部疼痛,耳中鸣响;4、痛势牵引颈部,影响眼部;5、颈筋拘急,致颈部发冷发热,颈部肿胀。
二、手少阳经筋主病:1、上肢外侧肌肉痉挛疼痛;2、牵引肩部、颈部及颊部疼痛;3、引起舌卷等。
三、手阳明经筋主病:1、食指、桡骨外侧、上臂外侧、肩前、颈侧、面颊部等处肌肉痉挛、疼痛;2、肩周炎,肩不能上举;3、颈部强直不能左右转动等。
四、手太阴经筋主病:1、拇指、尺骨内侧、上臂内前侧疼痛;2、肩前等处痉挛抽筋;3、胸前痛甚则为胃气上逆或横膈肌及纵隔肌痉挛以致吐血。
五、手少阴经筋主病:1、胸内痉挛,心下积块如有压迫感;2、肘关节屈伸不利;3、上肢内侧肌肉痉挛疼痛。
六、手厥阴经筋主病:1、中指、前臂内侧疼痛;2、上臂内侧面等处痉挛或胀痛,3、连及胸部肌肉紧张作痛或绞痛。
七、足太阴经筋主病:1、足大趾酸胀不适,牵引内踝痛,抽筋痛,膝内侧骨痛,2、大腿内侧牵引股部痛,阴器扭转痛;3、牵引脐、腹、两胁、胸两旁及脊柱痛。
八、足少阴经筋主病:1、主痉症、痫症。
2、足底痉挛;3膝内侧及会阴部经筋结聚处痉挛。
4、若筋病在背侧,身体不能前俯,5、筋病在胸腹侧,不能后仰。
经筋疗法显奇效一经筋疗法显奇效(摘录转摘)一经筋和经脉治疗的起源极早。
《灵枢经》之《经脉第十》、《经筋第十三》有比较完整的描述。
而更早的记载,则出现于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之中,虽然还不是很完善,但已可见其梗概。
实践证明,经筋在临床运用中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经筋和经脉关系极为密切。
人体的十二正经,都有其对应的经筋,循行的路径大致相同。
相对而言,经脉的循行大致是呈线状或者说网状分布。
而经筋的面积则要大很多,呈带状分布。
经筋需要靠经脉所转输的气血来濡养,而经筋则为经络提供了屏障和支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经脉可比喻为铁轨,而经筋则是路基。
因此经脉不通,可以导致经筋为病;而经筋异常,也可以导致经脉瘀阻。
因此,直接找到经脉和筋经上的异常点,并通过按摩等手法,或者温灸,针刺等方法疏通之,是最直接的治疗。
其次,由于经筋既系连关节,又连接肌肉,因此筋经异常,既可以导致骨病,也可以表现为肌肉的病变。
所以既可以“骨病治筋”,又可以“筋病治肉”,适应范围极广,灵活变通,存乎一心。
临床常见的很多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网球肘等都可以通过调整相应的筋经来治疗。
另外,从藏象上讲,肝主筋。
而胆与肝相表里,二者关系密切,胆配合肝,一起实现“主筋”之功能。
肝为阴中之少阳,胆为少阳,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之“柔”,正是少阳。
凡肝胆经之病,从筋经治疗皆有效果。
由于肝与情志有很密切的关系,很多情志疾病,如多怒,抑郁,紧张,失眠,焦虑等,都可以通过经筋的锻炼及按摩等得到缓解和治疗。
从三阴三阳开合枢的关系来论,少阳为枢,主人体阳气之升发。
凡枢机不利,阳气升发不足或太过的病变,只要辨证准确,治疗无误,利用经筋,皆有显效。
由于经筋与经脉、藏象的密切关系,筋经还可以用作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凡五脏六腑之疾病,大多数在其对应的经络、经筋上都能够反映出来。
通过经筋循行区域的色泽是否正常,肌肉松紧是否合适,是否有结节或者硬块,相应穴位是否有压痛等,可以对很多种疾病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