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才画家-拉斐尔作品选(二)

天才画家-拉斐尔作品选(二)

拉斐尔作品欣赏

(二)(Raffaello Sanzio)

E-mail文化传播网https://www.doczj.com/doc/9e12010107.html,

View of the Stanza della Segnatura《署名室视图》壁画1510-1511 梵蒂冈博物馆的拉斐尔画室《雅典学院》

2/42

The School of Athens《雅典学院》

壁画1509 梵蒂冈博物馆的拉斐尔画室3/42

14

15

16

1

23456

7

891011

12

13

17

18

1920

21

1.?

2.伊壁鸠鲁-哲学家,现实中的战士

3.?

4.?

5.阿维洛伊-毕达哥拉斯后方头缠白巾者

6. 毕达哥拉斯-数学家

7.亚历山大大帝-军事家,希腊马其顿国王8.安提西尼-犬儒学派的创始人9. 希帕提娅-古希腊女数学家10.色诺芬-军事家与文史学家11.帕门尼德斯-存在论思惟家

12.苏格拉底-哲学三大奠基者之一

13.德谟克里特斯-哲学家,原子论开创人14.柏拉图-哲学三大奠基者之一15.亚里士多德-哲学三大奠基者之一16.第欧根尼-古希腊犬儒学派学者17.?

18.欧几里德-数学家

19.琐罗亚斯德-拜火教的创始人20.托勒密-手持地理仪者,天文学家

21.乌尔宾诺公爵-教皇的侄子,艺术喜好者《雅典学院》中的人物

4/42

1

6

2

4

3

5

《雅典学院》(细部分区)

点击编号直接看该细部5/42

《雅典学院》(细部1)

希帕提娅-古

希腊女数学家阿维洛伊

帕门尼德斯毕达哥拉斯

《雅典学院》(细部3)

《雅典学院》(细部4)

第欧根尼-古希腊犬儒学派学者

《雅典学院》(细部5)

《雅典学院》(细部6)

5

3

1

6

4

2

The Parnassus《帕耳那索斯山(诗坛)》

《博尔塞纳的弥撒》《利奥一世会面阿提拉》

View of the Stanza di Eliodoro《艾略多罗室视图》

The Meeting between Leo the Great and Attila《利奥一世会面阿提拉》

1

2

34

The Mass at Bolsena《博尔塞纳的弥撒》

《博尔塞纳的弥撒》

《将赫利奥多罗驱赶出神殿》

21

3

点击编号直

接看该细部

The Expulsion of Heliodorus from the Temple《将赫利奥多罗驱赶出神殿》

《圣餐的辩论》

《基本道德》

1

23

45 Disputation of the Holy Sacrament (La Disputa)《圣餐的辩论》

《圣餐的辩论》

(细部1)

29浅析文征明的山水画艺术特色

29 浅析文征明的山水画艺术特色 李晓/ 陈炜济南大学美术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济南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文征明是明中期著名的画家,是明四家之一。文征明书法成就颇高,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多种题材,尤以山水画见长,将文人画的发展推向高峰。他注重师法古人,更注重师造化,以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风格。本文通过分析文征明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等因素,探究文征明独特山水画风格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文征明;山水画;青绿 一、影响文征明艺术发展的因素 明代山水画的发展主要继承了宋元山水,明初戴进开创的浙派山水画师法宋代画家马远、夏圭,绘画以南宋的院体画风格为主,皴法主要为大斧劈皴,线条厚重。明中期在苏州兴起的吴门画派以沈周、文征明为代表,推崇北宋的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明晚期兴起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师法董源、巨然、倪瓒、黄公望,与吴门画派的绘画风格联系密切。 作为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并不似其他画家一样幼年成才。王世贞《文先生传》中说:“先生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他七岁才能站立,八九岁语言不顺畅,行动迟缓。文征明九岁时,其父文林就让他跟随吴宽学习古文,后来跟随父亲读书,十九岁因书法较差岁试三等。文征明因此下定决心苦练书法,大量临摹智永的《千字文》,每日临摹十本才肯睡觉,二十岁师从沈周习画,二十二岁拜李应祯为师父研习书法。文征明曾任翰林待诏,但日常工作只是给嘉靖皇帝讲解经传史鉴,这对文征明来说既感觉无所作为又被琐事影响,不能专心画画。五十七岁时,文征明决定告别仕途退隐山林,回到老家苏州过起了闲适、安逸的生活。 二、文征明各时期的山水画特点 文征明精通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其中他的山水画数量最多。文征明的山水画题材大多是家乡的自然风光,于山水画中饱含对家乡的眷恋。文征明山水画风韵独特,十分注重水墨和色彩的运用。文征明成就最高的是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如《万壑争流图》、《绿荫长话图》。 (1)早年绘画风格-古朴文雅 江南水乡秀丽的风景影响着文征明的绘画特点,他的青绿山水文雅且毫无匠气,《烟江叠嶂图》是文征明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作。这幅山水画采用平远的构图方法,描绘了烟峦起伏的景色,用强劲有力的线条表现山石树木,对于山川细心描绘,设色浅淡,很少使用浓墨。 文征明早期山水画中的人物和树石都取法赵孟頫,除此之外还学习黄公望、倪瓒、王蒙等画家山水画中浓密的苔点。文征明的山水画多是描绘具体的生活环境,在自然中提取景色描绘。因此在他的山水画中,大都有人物的存在,这也使得他的山水画多了一丝雅趣。 (2)中年绘画风格-色彩奔放 文征明中年时期绘画风格在设色上有所改变,不再是浅设色,而是更加浓郁,随着练习的日益精进,笔法更加老辣,画面体现着文人气韵,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是《惠山茶会图》。画面中文人雅士品茶吟诗,有人在林中散步,有人在亭中赏画,整体作品风格青绿重色,在画山石树木中融入了书法用笔,以行书的中锋笔法晕染,偶时用侧峰,对山石用石绿染色,对树干用赭石和藤黄晕染;画面中的人物采用工笔的形式,树石的形态勾勒细致,树木分布有高低、疏密之分,主次呼应,整幅画高雅精致、情景交融。 这种青绿画法是在赵孟頫、钱选的山水风格上的创新之作,装饰意味浓厚,对所描绘对象如松树、山石以写实的手法层次清晰,较少用皴擦,多反复渲染,色彩厚重。 (3)晚年绘画风格-率真野逸 文征明晚年的山水画更具内涵和深意,在构图上愈加复杂,用笔放松自如,表达内心感受的作品较多。他晚年的代表作品是《绿荫长话图》,这幅画中两人坐在绿荫树下闲聊,树旁的小路向山间隐去,耸立的松柏线条干枯淡雅,山石的勾勒细腻结实,在构图上具有深远和高远的特点。这幅图与青绿山水相比很少渲染,树木的用笔凝练,山石放松概括,近景的古树刻画精细,皴法细腻再加以晕染,中景的古松皴擦出了斑驳的树干,茂密的松针用利落有劲的线条显得整个古松越发挺拔。

明清绘画的主要流派及代表画家作品风格

1.明前期宫廷山水画(“浙派”) 院体与浙派山水的杰出代表是戴进与吴伟,极大了左右了院内外的职业画家的艺术追求,作为职业画家,他们不仅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区别,而且生平际遇也有所不同。(1)戴进:A.山水画:a.措景丰富,多生活实感,构图剪裁精当而境象恢弘,造型明快而富于质感,笔墨劲健而法度谨严,格调洒脱而清爽隽逸。b.山水实境中安排有情节的人物活动,粗看有气势,可“卧游”,细看又有情味,实质上是以山水为主的山水人物画:《春游晚归图》。B.追随其画风者极多,而以其籍贯,称这一派为“浙派”。(2)吴伟:A.山水画:a.用水更多,气魄更大,布景造型更简括整体,画山石用斧劈皴,横涂直抹,似若随意。 b.画中有较大人物,与山水结合,给人以简劲放纵,水墨淋漓,气势磅礴又不流于粗俗的印象,其实 是以山水为衬景的人物山水画:《柳下读书图》《梅下抚琴图》.B.以其籍贯将这派称之为“江夏派”。 2.明中期文人画与“吴门四家” “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1>吴门派画家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2>继承尚意趣,精笔墨,饶“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致力于宁静典雅,蕴藉风流的艺术风格,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是他们山水花鸟花的普遍特点。(1)吴门派兴于沈周,成于文徵明,是吴门派文人画的最突出的代表:A.他们以山水见长,山水画中以水墨以及水墨淡着色的作品更引人注意,并且有粗细两种面目。B.多描写江南风光或文人园林,凭借诗书画三位一体抒写情怀。<1>沈周:A.山水画:a.以粗笔为多,早期笔墨严谨细秀,晚年笔丰墨健,浑厚沉郁。b.作品构图平稳,境界宁静优雅,洋溢平和怡悦的气氛.c.尤能在温雅恬静的情调里表达恢弘的胸襟,丰富的想象与蓬勃的生命力,作品反映的审美情趣和笔墨意韵,代表了明代文人画的美学追求。B.粗笔作品《夜坐图》,细笔作品《庐山高图》:开创以山水画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2>文徵明:A.山水画:a. 以细笔为主要面目。b.作品情调娴静典雅,布景层叠而上缺少纵深空间表现,追求平面感.c.笔墨干枯中见秀润,设色清丽雅洁,有一股“士气”充溢其间,抒情意味更胜。B.细笔作品《绿荫清话图》《真赏斋图》。C.沈周与文徵明的花鸟画风格也有差异:a.沈周的花鸟画以水墨写意见长:《枯树八哥图》。 b.文徵明多画竹兰,优美秀雅,清润天然:《湘君湘夫人图》。(2)唐寅和仇英代表了融合院体与文人画 风的另外两种类型:A.体现了滥觞于此时的文人画家职业化与职业画家文人化。B.他们与沈,文有四个方面的不同:a.均出身下层社会.b.均以画为业.c.师承相近.d.均擅画人物。<1>唐寅:A.修养广博,才华横溢,题材范围宽广,形成以“院体”工细为主而兼具文人画笔墨的意趣与风格,尤能通过诗书画结合阐发不同寻常的立意。B.仕女画:富有时代特色,创造了细腰纤瘦,眼眉细小,樱桃小口,下巴尖尖的艺术形象。C.山水画:状物真实,抒情自然,作风沉郁潇洒:《落霞孤鹜图》。D.花鸟画:用水墨随意点染,更具秀逸,清新之趣:《古槎鸲鹆图》。<4>仇英:A.文化修养不博,画上只题名款,绘画题材较窄,专画传统题材,尤擅工笔重彩人物与青绿山水,在精丽秀美中闪现妍雅温润,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风格。 B.工笔人物画:《秋源猎骑图》《桃源仙境图》把青绿山水与工笔人物结合。 C.小写意人物画:《松溪高 士图》《蕉下弹琴图》。 3.明后期写意花鸟画(“白阳青藤”“勾花点叶体”) 明代中叶,在画史上并称为“白阳青藤”的陈淳,徐渭把写意花鸟画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1)陈淳:A. 号白阳山人,写意花鸟造型写实精当,严于剪裁.B.意境安适宁静,笔墨自由如意,也时作草书题诗,配合画意.C.画法已呈放逸,表达感情显得逸宕:《秋葵图》《山茶水仙图》。(2)周之冕:A.所画花卉,勾染点簇,设色鲜雅,逼真而富生意.B.画法兼工带写,以勾勒法画花朵,以墨色点染枝叶,被称为勾花点叶体:《芙蓉鸭图》。(3)徐渭:A.完成了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大家,号青藤,一生坎坷,形成狂傲不羁的个性。B.花鸟画:a.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赋予花卉以强烈的主观感情,直抒愤世嫉俗,激荡难平之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b.擅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洒,泼墨淋漓,在“似与不似之间” 的花木形象中着眼生韵的体现.c.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极高境界,把在生宣纸上充分发挥并随意控制笔墨的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杂

浅谈山水画学习的心得体会 -

【标题】浅谈山水画学习的心得体会 【作者】罗礼洪 【关键词】山水画学习方法写生艺术 【指导老师】陈文安 【专业】美术学 【正文】 引言 中国山水画从古到今流传几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山水画至今流芳百世,山水画的技法千奇百怪,变化多端。应从实践中去理解、去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写生才能形象地、真实而具体地深入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和提高形象思维。写生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再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写生的过程去学技法和规律,掌握一般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当然艺术决不是某一种事物的图解和说明,它是艺术家在深入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受。艺术也是要求对生活进行高度集中和概括,要求典型化、理想化、从而创造出比现实更美好,更富有诗意,更理想的艺术境界,创造出革命时代新的意境。 美术是创造性的工作,真正搞好是不容易的。路子要走正;还要下很大的苦功夫。“生而知之,不学而能”是没有用的,只有学而知之。对学画的人来说,天份是有高低区别,但也只是学习上有快慢之分,绘画本身应该说是很难的,因为它不仅是门学问,同时还要有很高的技能。因此我认为要了解很多学术知识。首先了解绘画基本功如下: 一、学习山水画的基本功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是一般的造型能力。绘画语言是以可视形象反映客观事物,造型能力不好等于没有绘画语言,造型能力,指对形象、轮廓、明暗、层次、透视等的描绘能力。即对客观事物的刻划要准确,提高一般的造型能力,是艺术发展首要的前提。 怎样对待素描?我认为学中国画,山水画学点素描是可以的,或者说是必要的,素描是研究形象的科学,它概括了绘画语言的基本法则和规律,素描的唯一目的,就是准确的反映客观形象。客观描绘的准确性、体面、明暗、层次。光线的科学道理,对中国画的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的一些前辈画家。特别是徐悲鸿把西洋素描的科学方法引进中国,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这是近代美术史上的一大功绩,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有人说:学中国画的学了素描有碍民族风格的发展,我是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学素描时间比较短,我曾有补习素描的打算,假若我的素描修养能再多些,对中国画创作会带来更大的好处,说西洋素描会影响发展民族风格,这是一种浅见。缺乏民族风格关键在于对民族传统的各个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把自己民族的东西放在主要地位,而不在于学了素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徐悲鸿先生在欧洲学习素描功力最深,造诣也最高,后来他画了大量的中国画,能说他失去民族风格了吗?我看不光没有失去,反而是促进了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使民族风格发出了新的光彩,中国是一个有高度发达的传统文化的国家,在中国美术史上,一些外来的文化传入,中国都有能力吸收消化,都曾变成为有益有滋养,促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中国山水画

浅谈中国山水画 【摘要】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人的性情。 【关键词】山水画中国底蕴文化古典 一、中国山水画的起源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追溯到三国时代,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中所叙述的《云台山图》证实了我国不但有山水画,而且起源于三国。顾恺之,字长康,江苏无锡人,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博学多才,艺术造诣很高,素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论画》极大的促进了隋代以后我国山水画的发展,而后而后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进一步的证实了我国的山水画的由来,且证实了山水画的素材来源于真山真水的写生,绝非人为臆造。

---《洛神赋图》之一,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 二、中国山水画的独立 隋朝的时候,由于政教的关系,因此绘画受到重视。隋朝绘画扔以人物或神仙故事为主,但山水画已发 展成独立的画科。展子 虔与董伯仁齐名,与东 晋顾恺之、南朝陆探微 及南朝梁张僧繇并称 前唐四大画家。展子虔历经北齐、北周与隋朝,曾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后任帐内都督。画过佛教画《法华经变》,风俗画《长安车马人物图》,但均没有传世。其山水画《游春图》,用勾勒刷法,著大青绿。空间透视安排合理,注意远近关系和山树人物的比例,能够于《游春图》-展子虔

咫尺之中,具备千里之趣。这证明了隋朝的山水画已经彻底解决“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空间处理问题,成为卷轴山水画兴起的代表作。 二、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体育、音乐、外交……的发展,山水画教育开始设科,学画的人越来越多,王维、李思训、李明道、吴道子、阎立木、张萱、张燥邓等是最有名望的画家。大诗人王维曾任尚书右承、安史之乱后隐居于陕西蓝田辋川。其材艺双全能诗能画。诗歌以山水见长名扬史册,绘画尤长水墨,他的《雪溪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雪山图》、《辋川图》等。被宋代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李思训出身于唐宗,他不仅是当代最有名的大画家,而且是屡建奇功的右武卫大将军。他受展子虔的影响,从形式上推动了山水画的主体,继承了六朝和隋代的山水画的技法。他的艺术实践使唐代的山水画得到了发展,也感染了许多精专山水画家。其子李昭道就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父子的青绿山水画同水

国外最著名的油画家——拉斐尔·桑西篇

【导语】拉斐尔(1483 —1520)意大利著名画家,也是“文艺复兴后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 1、《大公爵之圣母》没有任何背景,是一幅半身肖像画,圣母显得沉静和圣洁,一双低垂而略带慈祥的眼神,使画面充满着温馨与诗意。他用世俗化的描写方法处理圣母子的传统宗教题材,将圣母、圣子理想化,形象温柔拥淑,完全是一个生活中年轻的少妇,洋溢着幸福和欢乐,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大公爵的圣母》还有这样的传说:达斯卡公爵夫人因没有孩子而忧愁,后祈求这个圣母,不久果然就生了个漂亮的男孩。这幅画原属斯坎尼大公爵斐迪南三世所有,故有此画名。

2、《草地上的圣母》Madonna of the meadow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杰出代表之一,于1505年至1506年间创作。这副画受到了广泛研究的是它的结构。画中的三个人物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而圣母的头部则构成了三角形的顶端。圣母深红色的上衣和圆形的领口体现出拉斐尔作品的特点。两个孩子则是占据了画面的下部,稍稍偏左,圣母的左脚则侧向画面的右侧,弥补了前者造成的空间上的失衡。小圣约翰单膝跪地,手持十字仗,而小耶稣则是站着,右手拿着仗。画面中的人物画得令人赞叹不已,圣母俯视着两个孩子,她的表情使人难以忘怀。

3、拉斐尔这时期创作的圣母像,以《花园中的圣母》最有代表性。创作年代1507-1508年,122×80公分布面油画,存藏于巴黎卢浮宫藏。创作这幅画还有一段趣闻。一天,拉斐尔在花园中散步,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在花丛中剪枝,艺术家被她那富于魅力的形象所吸引,立即敏捷地将这位姑娘的形象速写下来。

小议沈周山水画构图艺术

小议沈周山水画构图艺术 沈周是明代吴门画派前期的领军人物,和文徵明,唐寅,仇英被列为明代四大家之一,对文徵明和唐寅的绘画艺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终生不仕,一生优游林下,淡泊名利。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明代画评家李日华曾经记述:沈周以临摹各家画风开始,中年独宗黄公望,晚年则“醉心”吴镇,并着意模仿。沈周师法过各家风格,但是并不墨守成规,是一个勇于创新,勇于打破成规的画家。在山水画的构图方面,画家的创新性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画家不墨守山水画构图的既有形式,总是能另辟蹊径,创作出一幅幅新意焕发的作品。本文即以沈周的山水画作品为例,赏析其山水画构图艺术。一.倒影式构图 本文所谓倒影式构图,是指沈周的一种极具巧思的构图形式,画家在画面中,使得画面的上半部和下半部相对应,就像是将上半部的物象成为下半部的倒影。这种构图形式是画家在早期比较喜爱的构图形式之一,体现了画家的对构图形式富有创意的开拓。 这幅《柳荫垂钓图》(见图1)表现的是画家们经常表现的文人树下垂钓的场景,构图简洁疏朗,意境清新,极富形式感。画面前景是呈三角形的石块,与远景最近处的三角形山石相呼应,而一个文人坐在岸边的平台上,这个平台也和远景处的平台相对应。近景倒“L”形的柳树,更是和远景中正“L”形的山体得到恰到好处的对应。这是一幅物象简单的图画,表现的主题也极为寻常,但是,画家巧妙的构思和匠心独运的安排景物的能力,使之成为一幅别具特色的倒映式山水,令人暗暗叫绝。 沈周的另一幅山水巨作《策杖图》(见图2)也是倒影式构图的绝佳范例。这幅画表现了一位文人策杖行走在山水间的小路上,整幅画大气开阔,气脉贯通,但是远景处山脊扭曲的走势给人一种不安定感。在构图上,这幅画以中景的近似于长方形的水面为中心,对近景和远景做了一个巧妙的倒影式表现。画面近景出有一条河流,自左下向左上方流去,这个走势与远景处由右下向右上方流去的河流相呼应。近景左边宽阔的石台,与远景处右边的高台地相呼应。近景右边弯曲的石堆和远景左边弯曲的山脊相呼应,似乎只是尺码不同,方向相反的石头。近景处几近水平的小径和远景中几近水平的石堆相互呼应。而近景和远景是通过八棵树木相联系沟通,统一在一个和谐的画面中。此图比上文中提到的《柳荫垂钓图》物象更为复杂,但是经过画家精心布局,繁而不乱,同样是有条不紊,和谐的倒影式构图。 二.截景式构图 截景式构图,并非沈周首创,在以前的册页和卷轴中,画家们也经常采用这种构图形式。但是,沈周将这种构图发挥的淋漓尽致,开拓了山水画的构图形式。这种截景式构图,就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切除不必要的内容,将画家所要着重表现的内容进行放大,从而拉近画面和观者的距离。 《千人石夜游图》(见图3)描述了画家某一次的游览经历。千人石是虎丘的中心,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七里处,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是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们送别宴会等雅集活动的首选之地。成化十五年四月,沈周行经虎丘,由于夜色已晚,就夜泊山下。沈周面对月色笼罩下的虎丘,不禁想去看看夜色朦胧下的虎丘适合景象。于是他走下船头,经过了一个个名胜景点,到达虎丘中心的千人石。这时候的虎丘,没有了白天的喧嚣,月色清明,境界开阔,让画家思绪飞扬,心灵得到了某种涤荡。后来,画家就根据记忆画下了千人石夜游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之美术学科—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之美术学科—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当时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在隋唐时期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接下来中公资深讲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宫殿壁画的大量涌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这时虽未出现山水画,但出现了表现山水的图画,如东汉时期的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山水图》。 二、起兴——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乱战,社会动荡不安,使得社会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名士们纷纷寄情山水以逃避现实,大量的山水诗、田园画的出现促使山水画的生成。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他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表现,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此时的山水画理论也已经基本成熟,而且讨论了空间的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 在南北朝后期山水画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并出现了戴逵、宗炳、萧绎等以山水画著名的画家。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 三、全盛——隋唐 隋唐结束了战乱状态,进入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山水画在南北朝时所显现的独立趋势,入隋以后渐渐明朗。初、盛唐之际,山水画已脱离人物故事而成独立的画科,到盛唐时,出现了画法工致、赋色浓丽和笔迹豪放、水墨减淡等不同流派,山水画由此启立门户,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山水画的发展,首先表现在隋唐兴建的大量宫廷和台阁上,他们在设计依山傍水的建筑时,先要绘画大量山水背景,从而促使了山水画的进步。这时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山水画大师。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开创了青绿山水画的端绪,并且初步探讨了“咫尺千里”的透视观。《游春图》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地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成熟,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唐代的山水画具有划时代意义,具体表现为青绿和水墨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立。一派是青绿山水,“大小李将军”——以李思训及其儿子李昭道为代表。二李的画法是以墨笔勾勒轮

沈周的绘画世界

沈周的绘画世界 (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10届李婷) 中文摘要:吴门画派的人数及及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影响是任何一个画派所不能比拟的,其画风基本上构成了明清三百年来绘画发展的主旋律,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沈周生平、绘画发展历程及其对后世影响的简单梳理,构建出沈周绘画世界的基本轮廓。 英文摘要: 关键词:沈周吴门画派山水画 一部中国绘画的历史,犹如一首抑扬顿挫的进行曲,时而奔放高昂,时而清婉平蓄,随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着风格面貌。明代的吴门画派则是这首行进曲中的高潮。吴门画派的人数及影响是任何一个画派所不能比拟的,其画风基本上构成了明清三百年来绘画发展的主旋律,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沈周即是这个画派的开创者。 一,沈周生平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煮石生,晚号白石翁。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二十一日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县(即今江苏省吴县)相城里。自小聪明过人,长于记忆,其知识深广,经史子集、医学卜卦、传奇小说,乃至佛教、老庄之学无不涉猎,尤以诗文、绘画著称于世,称为明代最大的诗画家。其绘画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均有很高成就,影响了文征明、唐寅等吴门一大批画人,明代的绘画由于他而进入了全盛时代。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贡献,确立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崇高地位。 每一位艺术大师的成功,均有着一定的有利因素。在沈周的成功之路

上,天资和勤奋是主要的,但社会与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引导沈周步入绘画艺术殿堂的就是其家庭。 沈周出身于书画世家。他的曾祖父沈良琛与“元四家”之一的王蒙交谊。他的祖父沈澄也爱好诗文书画,时常邀苏州的文人到相城宅第西庄雅集。沈周的父亲沈恒吉,工诗善画,他的老师是杜琼。他的伯父沈贞吉也“雅善山水”,师从山水画家沈遇,两兄弟画山水“并列神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沈周从小就喜欢看父亲和伯父作画,也随沈遇学画。后来又随苏州山水画名家杜琼学画。家学的另一重要影响是沈周的父亲恒吉与伯父贞吉还一起跟从翰林检讨陈继学习诗文。陈继的儿子陈宽,因与沈家为世交,成了沈周的老师。陈宽学问渊博,擅画山水,山水师承于祖父陈惟允和黄公望、王蒙。他的教导对沈周的诗文迅速提高有很大影响。 除杜琼、沈遇外,沈周在山水画上的重要业师是刘珏。刘珏与沈周父、伯父为年轻时代的朋友,曾一起从学于陈继。刘珏还常与沈周兄弟一起出游,吟诗作画。沈周非常欣赏刘珏的山水画,他在刘珏的多幅作品上题过诗。沈周的山水画倾向“元四家”,主要取法王蒙、吴镇,喜以游历山水生活为题作画,与刘珏的影响有莫大的关系。 成化三年,沈周在相城旧宅附近构筑了一处别墅,四处遍种竹林,环境十分优雅,因而取名为“有竹居”,在这里,他开始过着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在此优雅僻静之地,他既可以“自作朝云与暮烟”尽情创作山水画,又可与友人雅集,诗文书画交酬唱和。他的一些巨幅山水画名作,如《庐山高图》、《崇山修竹图》等,就作于此间。 二,沈周的绘画历程

浅谈唐寅绘画风格及艺术成就

浅谈唐寅绘画风格及艺术成就 2007-07-17 19:51:10|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作者:谭培.指导老师:帅伟钢 内容摘要:唐寅早期绘画,早期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唐寅兼其所长,在南宋风格中融元人笔法,一时突飞猛进,以至超越老师周臣,名声大振。唐寅足迹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同时他又参合了马远、夏圭的构图和笔墨技巧,并广泛地涉猎北宋李成、范宽、郭熙和元代的黄公望、王蒙诸大家的长处,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画面布局严谨整饬,造型真实生动,山势雄峻,石质坚峭,皴法斧劈,笔法劲健,墨色淋漓。晚年画风已脱出周臣的风范,自立门户。此时细笔山水居多。唐寅的细笔山水画大多受沈周的影响, 其中也掺杂一点周臣的南宋院画风格,但不明显。 唐寅的山水画之所以有这样大的艺术成就,一方面是由于他能打破门户之见,无论北方画派、江南画派,还是南宋的院体及元代文人山水画,近及沈周和周臣等名画师,他都认真学习,博采众长,革新创造.最后形成自己的画风。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对自然山川有着亲身的体察和真实感受,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山真水中汲取营养,从而对他的山水画创作起着重要的滋养作用。他的作品气魄雄伟壮阔,造型严谨准确,笔墨精湛高深,都超过了同时代的一些画家。 关键词:唐寅文人画小斧劈披麻尾皴 一、唐寅的绘画风格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于商人家庭,和文徵明同岁而略长数月。少有俊才,博雅多识。初学画于周臣,后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结交,人称“吴中四才子”。绘画上,他是一个取材广博的画家。山水多取法于南宋李唐、刘松年,一变斧劈皴为细长清劲线条皴法,并兼及元人法。画花鸟喜用水墨,清隽峭利,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与沈周、文 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 唐寅风骨清雅的山水画由于唐寅作画很少在画上注明年份,且他的画风变化也不很有规律,所以很难推测他作画的时间,也就难以按照时间来划分他的画风变化进程,不过他的画仍大致上可分为三种类 型。 1)与沈周文征明画风相近的文人山水画作品 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 唐寅早期绘画,早期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沈周和周臣都是当时苏州名画家,沈以元人画为宗,周则以南宋院画为师,这是明代两大画派,唐寅虽师周臣,却有胜蓝之誉。唐寅兼其所长,在南宋风格中融元人笔法,一时突飞猛进,以至超越老师周臣,名声大振。唐寅足迹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山路松声图》为唐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图采用高远法构图,前景是古松掩映、巨岸崚嶒,山涧间有曲桥相连,桥上一高士信步缓行,一童子抱琴随后。桥下瀑布自后景高山流泻而下,时隐时现,层层飞泉是全画的脉络,它将

山水画美术教案

五年级美术《山水画》教学设计 授课者:徐强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学习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画出一副表现近、中景和远景的中国山水画。 3、通过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笔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近景、中景和远景。 教学难点: 墨色的浓淡、虚实的变化,笔墨水分的控制,空间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师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旅游不仅可以增长见识,还可以愉悦身心,今天老师带大家进行一次特殊的旅游好吗?(生:好!)请看大屏幕。(播放PPT-1至7) 2、师:欣赏了祖国秀的山水风光,同学们你们开心吗?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呢?(生:想!)那么老师今天就来教大家学画中国山水画。(教师板书) 二、讲授新课: 1、了解中国山水画特点 师:课本上有一段关于中国山水画的文字描述,哪位同学给咱们读一读

呢?(教师指名读)师:是的,中国山水画不是简单描绘自然风光,而是借景抒情,表达画家对自然、艺术及人生的感悟。 2、欣赏明代沈周的《吴中山水图》,简介沈周。 师:这是一幅描绘吴中地区山水风光的画作,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整个画面给人感觉山势雄浑,树木苍劲,意境深远。作者沈周是明代杰出书画家,江苏苏州人。他一生不参加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 3、欣赏齐白石的《柳桥独步》,简介齐白石。 师:这幅山水画是齐白石老人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其笔墨率直、雄健、大胆,整个画面充满生机,齐白石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国画画家,十九至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擅长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衰年变法,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与张大千并称“南张北齐”。 4、布置学生欣赏《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分组讨论问题: (1)这两幅作品表现的是什么景色?远中近分别画了哪些景物? (2)两幅画中用用色、用墨的浓淡、虚实是如何变化的? (3)这两副作品你喜欢哪一副?说说喜欢的理由。 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并板书。 5、实践: (1)强调在浓墨中加水。 (2)强调水分多少与画面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3)强调笔上水分要少,才会控制自如。 (4)布置学生选择与近景不同的笔法和墨色画中景。 (5)把重墨再加一倍至两倍的清水调成淡墨,画远山或其他的景色。 六、学生创作 七、展示作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浅析现代山水画的特点

浅析现代山水画的特点—观首届山水画双年展有感 本文主要是把现代山水画同传统山水画从几个方面做比较,从而得出现代山水画的一些特点,现代山水画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时代在变,所以要求山水画在古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求山水画家能创作出更能代表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 论文关键词:表现形式;图示个性化;审美;创新 碧云晨风中的象山脚下,清涟滟滟的漓江之畔,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将徐徐拉起它的帷幕。对传统精华的现代阐释,创造植根于本土文化的绘画语汇,以具有古典情怀的感受指引观者去领悟那寄寓在画境中而又超越视觉表象的时代情境,这正是当代中国山水画取得的重要突破。 表现形式 现代山水画讲究结构,注重纯粹的形式美感表现。当代的中青年山水画家多受过西画的基础训练,自然吸收了西方艺术中的形式感,对自然环境中的一些纯粹形式美很敏感,并能较快地将其传统精神与形式美融会到作品之中。他们放弃了传统移步换景的构图法及惯用的“三远法”,更多地将焦点转向自然界中的一些纯粹的形式美,根据原型中点线面之间的对比、协调、节奏、变形等形式要素的组织,以形式法则为构架,进行结体。当然写实主义的惯性会使这种形式美的结体范式带有写实倾向,但是这并不妨碍其追求带有一定变形性、抽象性、合规律的和谐形式结构。形式美的表现使文人气质观念独霸山水的局面解体,使现代山水画家摆脱约束,在心理表现上更广泛自由,在艺术创作上更开放地选取自我表达的形式语言,来对物象加以构成组合。这就使得现代山水画不再按着“诗情画意”及“可居可游”的套路去完成任务,而是艺术家对自然美的捕捉及自身情感的表现,这样艺术创作有更大的自主性。 图式个性化 艺术讲究个性,没有个性,就不可能成为艺术品。山水画作为中国画艺术中的一员“它永远是个性的,它总是通过每一位画家个性化的表现而臻共性的丰富与充实。”山水画图式作为心灵的外显,是彰显个性的载体。所谓图式个性是指图式包含的造型、结构、笔墨、色彩、意境等上显现出的个性区别,强调捕捉独特视觉与心理认知,呈现视觉效果和心理状态的独特性。图式个性的确立,是一个画家得以立足的基础。山水画家的天赋和才情,就在于能通过感悟、想象甚或灵感,把现实的客观图像转化为心灵的主观图像,运用相对适当的新鲜独特的绘画语言,将心灵图像外化为能表达自我情感、释放精神意图的个性图式。山水画图式个性化的叱咤并行承载起共性的绿洲。 图式个性化有其独创性特点。图式个性贵在新鲜独特,匠心独运,其独创性是不容置疑的。由于山水画家拥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心理状况、思想观念、个性特征、审美理想等,势必会在创作中形成异于他人的各种图式个性。结合特有的地域差异来思考,代写毕业论文不同的地域有形态各异的山石结构,供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因为地域不同,于是生活习惯、审美情趣不同,从而文化基础、艺术形式不同。 山水画图式个性具有风格性,即所显示出来的格调和气派,可试分类。图式个性风格的分类,特指从图式个性给以人的心理感受角度出发,尝试将常见图式个性进行风格分类。我们应持

浅析沈周的艺术成就

浅析沈周的艺术成就 摘要:明代著名画家沈周,出身书画世家,一生专研书画,在山水上创造出工细的“细沈”和晚年苍劲的“粗沈”,其隐逸的家世和思想,令其极大的发展了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开创了“吴门画派”,影响了以文征明为首的一大批画家,在花鸟画和书法上,开创了写意花鸟画的新道路,为花鸟画和书法的发展做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 关键字:明代沈周山水花鸟书法特点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绘画在一些方面走向衰落而在另一些方面空前发展的时期。在明代统治的二百七十六年里,其绘画呈现出,山水、花鸟画盛行,文人画风靡,绘画流派林立,艺术创作良莠不齐的时代特色,主要表现在其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建朝之初,明朝的统治阶级推崇宫廷绘画,使得“院体”风靡,同时在院外还派生出“浙派”,与之并峙画坛;中期,朝廷政事腐败,一批士大夫文人无意仕途,潜心艺事,在商业经济繁荣的苏州地区,涌现出许多文人画家,形成了“吴门画派”,逐渐替代“院体”、“浙派”而成为花坛主流;到了明朝后期,王室日益衰败,官宦阶层中一些士大夫借画寄托情思,寻求“超脱”,出现了董其昌为首的诸多文人画派系,属于中下层的一些文人,则将不满现实、愤世嫉俗之情倾注于绘画,以标新立异、独抒性灵的画风,称誉画坛,其中当以徐渭、陈洪绶为代表。 一.沈周的生平 在这样一个流派林立、画家辈出的时代,诞生了一位对中国绘画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沈周。沈周,字启南,号石田、玉田翁、倚翠生等,今江苏苏州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书画世家。曾祖父沈良琛于元末画家王蒙相交甚好,祖父沈澄也爱好诗文,精于绘画,常与文人、画家聚集在一起,饮酒吟诗,以高隐为乐,其伯父沈贞、父亲沈恒,均工于诗词,擅长诗画,是当时闻名久远的画家。沈周从小聪慧,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祖父、伯父、父亲的亲授下,沈周自然从小爱好诗画,他敦厚随和,无论名士望族,还是步履凡夫,都争相找其求画,而他无论谁,都慷慨的为其作画。沈周为人仁慈孝顺,乐于交友,淡泊功利,这些性格使得他一生不仕,专心于诗文和书画,过着平稳、安定的生活,赋诗作画,游走在自然山水中。直至正德四年(1509)83岁逝世,沈周人品很高,《明史.隐逸》中有传,他的画像被铭刻在沧浪亭五百贤人石刻像之中。 二.沈周绘画的艺术特点 沈周画艺精博,擅长山水、花鸟、人物各科,是画坛中的全才;而且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是集大成的画家。他诗文从师于陈宽、赵同鲁,习得白居易、陆游等平易自然地格调,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书法上也师法陈宽,兼得黄庭坚的笔意。沈周的绘画才能主要集中在山水上,沈周的山水以粗笔的水墨和浅绛画法为主,恬静平和中具苍润雄浑气概,他每画一笔,落笔点苔,绝不苟且。花卉木石亦以水墨写意画法见长,其作品主要是以气势胜。沈周艺术融合众家之长,笔墨凝练厚重;融入自然,注重写生;形成了淳朴浑厚、沉酣郁茂独特的艺术特色。 三.沈周的艺术成就——沈周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

浅析吴镇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一、前言 中外艺术史上有许多的艺术家, 他们生前声名远播,为民众熟知,但死后却销声匿迹。也有这 样的艺术家,他们生前或由于其艺术的超前,或由性情的耿直孤高,而被排斥在艺术的圣殿 之外,但死后却被人传颂。元代画家吴镇就是后一类艺术家的典型。 吴镇,字仲圭,1280年生于浙江嘉兴魏塘镇。吴镇年青时,师从武进柳天骥学习易经, 研究“天人性命之学”。吴镇性情孤僻, 志行高洁,不喜欢接触达官贵显。他以梅花自比, 自号梅花道人、梅花和尚。他为学博大精深,研究理学,精通儒、佛、道三家之学,在他的言行中体现的 佛道精神尤重。他的画也被人称为“是有山僧道人气”,自云:“依村构草亭, 端方意匠宏。林深 禽鸟乐, 尘远竹松清泉石供延赏,琴书悦性情。何当谢凡近,任适慰平生”,因而他作画宁肯不为 人赏,也决不随俗。吴镇与同时代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合称“元四家”,在山水画上有卓越 的成就和极高的地位,尤其是对近古山水画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吴镇山水画的特点 2.1师法董巨,得其气韵 吴镇的山水画艺术博览众家,勤于钻研。但师承方面,董源、巨然所得最多。1]董源、巨然 是五代的山水画家,以水墨淡彩创造性地图绘出江南山川,江河纵横,草木丰茂,山峦明秀 的风光。他们的作品“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笔下的“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等景物,能使人观之有“寓目于其处”,产生身临其 境的感觉。董巨的这种画风正是宋代以后文人画家所追求的。元明以后,水墨点染带有抒情 意趣的董巨画法在山水画中占据主流地位,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等山水画大师无不 受到这一派的影响。北京故宫博物馆所藏巨然作品《秋山图》,上有董其昌题,曰:“僧巨然画,元时吴仲圭所藏,后归姚公绶,姚尝临此画,予并得之。”可知吴曾收藏过巨然真迹,受其影响是自然的。从吴镇传世墨迹看,吴镇主要继承了董、巨平远构图和披麻皴法。吴镇创 造性地发展了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并使之结合成为“近岸广水,旷阔遥山”的典型阔远构图,这种一水二岸式的构图,恰好符合元代文人平淡、与世无争的心境。吴镇皴法大多用披 麻皴,淡墨皴擦,浓墨点苔,显得清秀空灵。除此之外,山头多矾头、水纹的勾画均与董、 巨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作于1342年的《渔夫图》构图为三段式。最下端的近景,画平缓山丘,两株高树,山丘坳处,一个草亭,山丘后接几排水草,一条渔船,上坐隐者。中景为一片湖水,几近于一片空白。 远景画一片山丘和远峰,苍苍茫茫。画法以董、巨画风为主,用柔润的线条勾写,加以披麻皴,罩一层淡水墨,略分浓淡,以区分山石的凹凸向背。在吴镇那里,披麻皴是其基本的造 型手段,但在技法上,他比董源、巨然更胜一筹,因为他更注重笔墨的挥写以及意境的营造。吴镇除了师承董、巨之外,也注重博众家之长,在吴镇的传世作品中,有临荆浩《渔夫图》 16幅,也有类似马、夏的画风。如《松泉图》、《秋江渔隐图》,尤其是《芦滩钓艇图》为 典型的马、夏边角构图。晚年的吴镇似乎对南宋院体绘画产生了兴趣。北京故宫博物馆所藏《溪山高隐图》系吴镇晚年之作,画中山头采用横侧笔皴刷,明显接受了李唐的画法,这或 许是吴镇关于“南宋院体”的初步尝试。可以说吴镇是取董、巨之气韵,融众家之长,形成了 清淳、平实的艺术风格。 2.2题材上的渔夫情节

浅谈唐寅绘画风格

浅谈唐寅绘画风格 绘画是唐寅众多艺术造诣中最为突出的一种,总的来说他的画风既有吴门诗画家的柔美隽秀,又有其独特的雄浑之气。下面就分别从山水画、水墨花鸟画和人物画三方面来简单谈谈唐寅的绘画风格。 首先,山水画。早期时唐寅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他的绘画可谓“远攻李唐,近交沈周”。布局上多用“两段式”的前后结构,充分体现吴门画派风格,笔锋苍劲活泼,整体细润秀雅,代表作有《对竹图》。后期他拜周臣为师,他的山水画多表现雄伟险峻的崇山峻岭、楼阁溪桥,也有描绘四时朝暮的江山圣景,还有描绘亭榭园林和文人雅士悠闲生活的,代表作为《关山行旅图》、《行春桥图》等。画作中石质坚峭、笔法劲健、墨色淋漓。 其次,水墨花鸟画。总体上墨韵明净、生趣盎然。例如《雨竹图》,画作以两组浓叶为主枝,后出淡叶,叶片皆向下,好似雨打之势,充满灵动活泼之美。 再次,人物画。他的人物画体现了明代中叶社会文化的审美情趣,为绘画表现文人品格及情怀昭示了道路。主要以工细艳丽、色彩浓艳为主,代表作有《临韩溪载夜宴图》。后期重水墨写意,线条细景流畅、风格洒脱,并且注重人物神情描绘,代表作为《李端端图》、《孟蜀官姑图》、《仕女图》等,其中《李端端图》据说就是“唐伯虎点秋香”的原型。 唐寅晚年居于“桃花坞”,自称“桃花庵主”,此时的绘画以细笔山水居多,构图简洁明了,用笔细劲中锋,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刚柔并济。代表作有《山路松风图》、《春山伴侣图》等。 唐寅的绘画风格多变,且画作一般无时间标注,所以难以按时间划分其画风变化进程,但他的画作也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比如《关山行旅图》创作于他的亲人相继离世之后,枯萎暗淡的树枝盘结纠集在一起,似乎也预示着他内心的苦闷与哀伤。他波折的人生经历虽然使他郁郁不得志,但也激发了他艺术的创造力,为他的绘画注入了生命力。

拉斐尔的艺术风格

拉斐尔的艺术风格为秀美、典雅、和谐、明朗,美术史上尊称他为“画圣”。他既没有达·芬奇那样的丰富博学也没有米开朗琪罗那样的雄强伟健,虽只活了37岁,却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画家之一。 拉斐尔尤好塑造温柔秀美的圣母圣婴形象 在文艺复兴艺坛之三杰当中,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可谓精巧含蓄、恬静和谐,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作品是雄伟壮丽、充满动感,而拉斐尔的艺术作品泽是典雅和谐、秀美诱人。由此,后人评论说,拉斐尔的绘画则象征着理想,而拉斐尔是美的化身。 拉斐尔一生绝少塑造强悍有力的英雄人物。就是塑造英雄人物,他也把残酷的场面画的十分和谐。拉斐尔尤好塑造温柔秀美的圣母圣婴形象,他笔下的女性,都非常人性化,而且每一幅都不同。后人一致认为,他的圣母像聚集了意大利民间女性的魅力,有着人间最能感同身受的母爱情调,以至于欧洲各地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句赞美女人的话:“像拉斐尔的圣母一样。 ”拉斐尔塑造的女性,仿佛是天性的自然流露,其纯真优美、庄重自然、明快清晰、和谐简洁,后人望尘莫及。他生前生后被称作“画家的王子”。这一切都与拉斐尔温柔的性格有关系。 活得滋润,画得滋润 拉斐尔作画,既追求个人的独特风格,也能讨教皇百姓欢欣,可谓面面俱到。他的画作可以摆动在圣母与情人玛格丽特之间,也可以调和异教与基督教信仰,令所有人都为之倾倒。拉斐尔的画,也绝少探究人生的苦痛与信念,而是竭力塑造人生的情欲和欢乐、美的创造和拥有。 拉斐尔以画圣母圣婴而闻名于世,在他流传至今的300幅作品中,有近40多幅作品是专门画圣母圣婴的。在这里,拉斐尔所追求的境界,既不是达·芬奇似的母子精神团聚的投射,也不是米开朗琪罗似的自我分裂状态的完形,而是在追求一种人间真善美的心理整合。这里的心理整合,就是人们认知状态的高度协调与人格状态的高度完善———一种天堂的体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