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居民点详细规划简要说明

农村居民点详细规划简要说明

农村居民点详细规划简要说明
农村居民点详细规划简要说明

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农村集中居住区

修建性详细规划

简要说明

(一)项目概述

规划地块位于桃益公路沿线,由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的10个农民集中居住区。用地交通便捷、配套完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理想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二)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50096-1999】

3. 桃江县城总体规划(优化)

4.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总体规划

5.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6.设计任务书

7.相关地形图(1:1000)

(三)规划目标

按照统筹城乡、“五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部署,以现代花卉苗木产业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发展为重点,坚持以田园城市理念推进农村区域的新型城市化,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城乡全面现代化的综合性示范区。

(四)规划原则

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

节约集约利用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综合效益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

(五)规划设计理念

1. 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本地人们的生活方式, 形成一种富含绿意、贴近自然、追求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

2. 以建设高品质的住宅为标准, 并根据规划设计要求, 协调规划区相关内

外部环境条件, 规划建设水平高, 功能全, 环境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居住区。

3. 规划设计具有适度的超前性、先导性, 以求达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施工及高标准管理的最大创造性, 具有真正整体居住景观环境意义上的新农村居住区。

4. 人车关系和谐, 住区环境与城市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5. 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以建设生态型居住空间环境为规划目标, 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创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独具魅力的新型居住区。

6. 规划设计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与效益原则, 力求塑造一个具有优雅环境、文化内涵、经济效益和鲜明个性的湖湘民居式生活居住空间。

7. 注重以科技为先导,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合理化规划, 注重社区服务与

安全保卫, 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六)总体布局

01株木潭村白泥庄片区(解放庄小区)

片区位于株木潭村、S308南侧。益阳进入桃江的第一个小区,真正意义上的“门户”之地。小区内有10余户水泥砖加工作坊,规划拟将水泥砖加工区集中于公路北侧,居住小区位于公路南侧,背靠青山,依山就势新建沿山公路,小区民房处山、路之间,沿路植迎客松若干,寓意“山路弯弯”迎宾客。规划保留现有水塘,并布置小游园形成公共活动休闲中心。

片区植物配置以桃花、梨花等本地树种为主,小品设置以集中展示桃花文化、美女文化为主题。规划净用地约1.2公顷,容积率0.8,总户数52户,其中保留21户,安置31户。

02株木潭村株木潭片区(算盘州小区)

片区位于株木潭村、S308南侧,区域内两条主干道桃益一级公路与株桃公路交汇处,交通方便,民居甚多,且多以编制竹凉席为主业。除对现有民房进行改造提质外,栋与栋之间两两相对,利于小区居民从事竹凉席编制、加工、批发、零售,小区地名取“算盘一响,黄金万两”之意。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自然山水环境,采用因借、渗透的手法,将村落周边

景观引入内部观赏视线内。注重运用“生态位和植物他敢作用”的原理。对流经小区的河道进行拓宽改造,以生态驳岸方式处理,建设沿河风光带,河道上建设木质步行拱桥数座,寓意“小桥流水”人家。

规划总用地面积6.4公顷,净用地约5.6公顷,容积率0.95,总户数251户,其中保留44户,安置207户。

03株木潭村下高桥片区(下高桥小区)

片区位于株木潭村、S308北侧。规划净用地约3.3公顷,容积率1.0,总户数167户,其中保留38户,安置129户。选址于两座小山丘所夹之处,旁边规划12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小区居民部分从事竹凉席编制,部分从事蔬菜种植,经济自给自足,地势相对封闭,两边山岳广植桃树,寓意“印象桃源”人家。

规划在中心地带规划一条景观水系,与南侧现有水系相通。结合中心水系布置居住区活动室,形成景观中心。充分利用既有地形和自然资源,以村民小组为聚居单元布局,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构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聚落式农民永久性居住环境。

04株木潭村石岭片区(石岭小区)

片区位于株木潭村、S308南侧,地块呈狭长形,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距离桃益公路距离为1000米左右,背靠青山,山谷为一小型水库,风光秀丽,沿山建路,沿路建房,主要为旧房改造,房前为大片流转土地,建设花卉苗木基地,寓意“山水田园”人家。

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7公顷,净用地约4.3公顷,容积率0.65,总户数118户,其中保留20户,安置98户。

户型方面,让人们有合理舒适的内部空间,本次规划有三个户型,满足人们不同的基本需求。

交通方面,规划一横两纵的道路网,将狭长的地块自然分成三段。内部用小路自然衔接,出行方便,满足人们与外部交流的精神需要。

环境方面,从规划范围内来看,地块自然分成三个组团,每个组团内有个景观中心,从西至东依次为以绿化为中心的绿地景观中心,以广场结合自然水域的主要景观中心,以绿化点缀广场的小型集散中心,三个中心自然和谐共生;从规划地块周边环境来看,前平后山,平地内种植花卉苗木,山体拥有自然风景,将

农村的绿色景观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整幅画面让人们觉得生活在画中。

05株木潭村潭家桥片区(潭家桥小区)

小区紧靠桃益一级公路,大部分人家散布于一座海拔120米左右的小山坡,是核心区内绿化最好、风光最好的居民小区,小区内修建观景台,登高望远,核心区全景尽收眼底。民房采用依山就势分散布局,每一户均为接待游客的农家乐,小区内广植各种竹类,寓意“竹乡人家”。

规划充分保护片区的生态环境和形态,建筑从北至南由低至高形成三个台级布置,同时以竹、林木为基础,布局院落空间,将建筑有机融入自然环境。空间布局上注重开放空间与私密性空间共存,优化村落用地功能结构。结合规划环山路,新组织两条自由的半环状道路,改善区内居民的出行条件。

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4公顷,净用地约3.5公顷,容积率0.89,总户数155户,其中保留62户,安置93户。

06石高桥片区(石高桥小区)

规划片区位于石高桥村,S308道从地块当中贯穿而过,规划片区内,地势较为平整,局部地区地势高差较大,规划方案本着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原则,采用依山就势的布局方式,使得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规划地块内利用保留的陡坎布置文化景观墙,展现着当地的历史文化风貌。

规划区内大部分民房为新建的复古风格江南民居。核心区两条河流在小区内交汇,水景为本小区独有,同时背靠竹山,故寓意“竹香水韵”人家。

规划总用地7.71公顷,净用地面积6.63公顷,容积率1.18,总户数281,其中保留29户,规划252户。

07崆峒村牛形山片区(牛形山小区)

片区位于崆峒村、S308北侧,地形自北向南浅丘状。规划依山就势布局,退台式户型与乡间田园景观形成呼应相得益彰,中央保留水塘,并布置小游园和活动室形成公共活动休闲中心。植物配置以楠竹为主,间栽桃花、梨花等本地树种,小品设置以集中展示竹文化、农耕文化为主题。

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9公顷,净用地约3.6公顷,容积率0.9,总户数117户,其中保留14户,安置103户。

08崆峒村学堂湾片区(学堂港小区)

片区位于崆峒村、S308北侧,地形较为平坦,东西呈狭长形。规划依山就势布局,北部利用山谷用地布置蔬菜瓜果园,南部主入口利用道路关系布置公共绿地和健身场地。植物配置以楠竹为主,间栽桃花、梨花等本地树种,小品设置以集中展示竹文化、农耕文化为主题。

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公顷,净用地约2公顷,容积率0.94,总户数71户,其中保留24户,安置47户。

09崆峒村石洞冲片区(石洞冲小区)

片区位于崆峒村、S308南侧,地形自南向北浅丘状,东西呈狭长形。规划充分引入竹林景观和花卉苗木基地景观,留出南北渗透的绿化景观带,设置游路通向竹林山体公园。东西两片各设水景绿化和健身用地,共设一处活动中心。植物配置以楠竹为主,房前屋后种果木、蔬菜,小品设置以集中展示竹文化、农耕文化为主题,使整个片区形成自然、和谐、富有新农村风貌特色的集中居住区。

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9公顷,净用地约3.4公顷,容积率0.86,总户数105户,其中保留31户,安置74户。

上述的牛形山小区、学堂港小区、石洞冲小区三个小区均背靠青山,牛形山小区、学堂港小区居公路北侧,居中有一已建成营业的五星级休闲农庄新桃缘山庄,石洞冲小区居公路南侧,两排民房相对而居,中有小河、公路及生态景观带和花卉基地数百亩,竹香、花香俱闻,流水潺潺而过,故三个小区共同命名为“江岸春风”人家。

10崆峒村拱门片区(拱门小区)

规划总用地面积约9公顷,净用地约6公顷,容积率0.9,总户数187户,其中保留19户,安置187户。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号召地方财主捐献财产,用于缓解多年战乱后面临崩溃的朝廷财政紧张形势。益阳县崆峒村布衣莫仰轩积极响应朝廷号召,捐献财物若干,被敕封建“拱门”一座。小区面对国家4A级景区桃花江竹海,内有小河一条,规划扩大蓄水面积,建成小型水库,水边建设风光带,两边新建民房各一排,水库前面重建明代敕建“拱门”,面对海拔400多米的桃花江竹海,竹香飘拂,高山仰止,缅怀先祖,壮怀激烈,故命名为“布衣拱门”人家。

1)总体布局

规划结合地块自身地形,规划一横两纵的道路网,自然分隔区域内平地,山体,保护自然山体,并分区域安置三种不同类型户型,形成三大居住组团,分别是北侧及西侧连排式农居房组团、山地周边独栋农居房组团以及东南侧多层居住组团。连排式组团注重建筑间的空间围合,突出表现农家田园风光;独栋农居房组团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突出表现与山体自然形态之交融;多层居住组团突出体现两型社区特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结合广场安置居民活动室,提供观赏、娱乐、休闲、集会、居住、交流等活动场所。在区域内至高点修建莫氏祠堂与观竹亭,集中体现桃江莫氏一族君子品德,并在祠堂前置三座拱门,题字“修身”“齐家”“治国”(取自《礼记·大学》),既是对古时莫家先人忠贞为国的赞誉,也是对居住拱门后人品德修养的训诫。

2)景观格局

本次规划景观设计汲取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立足人与自然共生的核心观念,挖掘当地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具体来说,规划地块内以多处公共开敞空间与景观节点,形成双轴多点的景观格局,双轴是指自东北角入口至区域内山丘景观轴,依次规划桃花广场(体现桃文化)——荷花塘(水文化)——竹艺广场(竹文化)——莫氏祠堂(宗族文化),形成从自结合自然的人文观景的景观轴线。另一景观轴线指从商业街至山顶观竹亭,依次规划商业广场,休闲广场以及景观廊道,形成集休闲娱乐与自然观光景观轴线。

(六)空间组织及景观规划

(七)竖向与地面排水规划

竖向规划原则为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减少土石方工作量,满足排水、交通、景观、建构筑均安全与稳固性要求。充分利竖向变化条件,创造特色校园景观。

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高差,设台地、挡士墙及坡地。建筑利用高差建设,争取更多的便利空间,减少土方量。体育场地建于较平整处。不同高程道路及场地之间利用室内外坡道、台阶、梯楼连接。

(八)建筑设计总体原则

1.合理的功能布局

主卧室、父母卧室、子女卧室、起居室、厨卫空间、餐厅、学习房等区域有机、有效的结合,以满足家庭生活舒适、温暖、安全的要求。室外为独立自用前后院,前院做生活院,后院做家务院。

2.富有内涵的建筑造型

设计手法引入院落空间、坡屋面等建筑元素,通过屋顶高度的变化和室内空能的变化,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3.庭院式的空间设计

农村生活需要充满活力的室外空间,借助建筑空间的层次化、复合化,将园林绿化、室外活动、沼气池和停车空间等融会贯通。

4.经济的技术手法

以经济性指导整个技术设计过程,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在设计中强调太阳能集热技术和沼气的推广应用,以改善农村一些传统的生活面貌。

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s Vol.26No.1Jan.,2012 第26卷第1期2012年1月收稿日期:2011-08-20 修稿日期:2011-12-22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住宅土地利用分区管制技术研究”(2008BAJ08B03)。第一作者:徐保根(1963-),男,河南焦作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E-mail:xubaogen@zufe.edu.cn Feasibility Assessment on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Types in the Land Use Planning at Village-level XUBao-gen,ZHAOJian-qiang,XUEJi-bin,GUHui-na,FANGAi-jun,DONGChuan-de(InstituteofRealEstate,Zhejiang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assessthefeasibilityofruralresidentiallanduseinordertoprovidesufficientreferencesforlanduseplanningatvillagelevelandruralresidentiallandreconsolidation.Methodsusedincludedliteraturereview,expertconsultation,comparativeanalysis,andsumofweights.Theresultsindicatedthatruralresidentiallandusetypesinnewresettlementareascouldbedividedintothreebasicones,i.e.,urban-type,town-typeandcentral-villagetype.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werethestructureoffarmers’employment,theeconomiccapacitiesoffarmers,villagecollectivesandthetownandcitythevillagelocates,etc.HuoyutangVillageandXichengVillageinYiwuweretheurban-type;HenggangvillageandBailianVillageinHaiyanwerethetown-typeruralresidentialareas.Itwasconcludedthattheindexsystemandmethodforthesuitabilityassessmentofruralresidentialareashadcertainvalueofapplicationandcouldguidetheruralresidentiallandreconsolidationandlanduseplanningatvillagelevel. Key words:landadminstration;ruralresidentialland;usetypes;suitabilityassessment 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 徐保根,赵建强,薛继斌,顾慧娜,方爱军,董传德 (浙江财经学院不动产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研究目的: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对比分析、权重和法。研究结果:新安置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可分为城镇型、集镇型、中心村型三种基本类型,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农民就业结构、农民经济实力、村集体经济实力、村所在乡镇和县市的经济实力等;义乌市活鱼塘村和西澄村可建成城镇型农村居民点,海盐县横港村和百联村可建成集镇型农村居民点。研究结论:建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及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土地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类型;适宜性评价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2)01-0027-05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 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 2.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2.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2.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

农村居民点整理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农村居民点整理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0-06-23 | 作者:张勇| 来源:资源网| 【大中小】【打印】【关闭】 1 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目标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同时也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生产发展是手段,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目的,管理民主是制度保证。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已成为我国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提高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及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大力实施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村容整洁”的要求,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有效路径。2008年8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纲要》)。《纲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从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提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同时,《纲要》还明确了“加强农村居民点管理”、“严格执行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责任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在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各地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过程中尤其是在修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与地位进行准确定位,坚持走内涵挖潜、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保护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之路,从严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及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安排专项资金编制乡(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通过充分发挥村庄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统筹安排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整合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和用地规模,从而有计划、有步骤、有特色地改善农村生活和村容村貌,最终实现农村的村容整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 2 现行规划实施中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由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村庄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居民点整理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摘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事关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是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抓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求,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缓解建设用地矛盾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做好此项工作,既能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又能促进和改善农村环境,同时还可以缓解用地矛盾。拟就农村居民点整理含义、特点、问题、模式及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居民点整理;问题;模式;措施 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5)农民住房安置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种住房安置措施。一是把农民统一安置到建好的居民区,根据城镇用地标准以及原先宅基地房屋情况,给予每户面积不等的住房一套。二是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 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问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问题 提要本文在深入分析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规模、布局现状及其历史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从规划、融资、政策等方面,提出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巢湖市;农村居民点;措施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国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的理念,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否合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现状 1、农村居民点数量与用地规模。2005年末,巢湖市土地总面积939,367.47公顷,全市有1,518个农村居民点,平均密度16个/百km2。全市乡村户数101.24万户,乡村人口312.60万人,农村居民点平均人口规模为667户/个和2,059人/个。 2、农村居民点用地区域差异。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72,363.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0%,占建设用地比重的66.34%。户均用地714.7m2,人均用地231.5m2。全市四县一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庐江县>无为县>居巢区>和县>含山县。 对全市5个地域单元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状况进行分析,从含山县的196.7m2/人到庐江县的253.8m2/人不等,大部分县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在200~250m2/人之间。总体上巢湖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大,人均用地较多。 3、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情况。1996~2005年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体上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1998~1999年由于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农村居民点面积有所减少,1999~2003年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最高值为72,673.30公顷,2003以后逐年减少;2003~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从72,673.30公顷减少到了72,363.16公顷。 二、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中的问题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研究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研究 摘要:人多地少、国土资源非常紧缺是我国人地关系的主要特点。根据现有国家政策来看,国家将土地作为尤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着手实施“紧缩地根”政策。从土地市场来讲,既保证经济发展,又同时保证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需要有赖于改善土地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价值。上升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看则需要“开源”和“节流”并行,各类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缓解和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而农村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土地资源;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 1我国居民点的概念、类型 居民点是人们定居的场所,是配置各类建筑群、街道网、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社会公共设施、绿化系统等的综合地类,也是工商企业、文化教育事业单位集中的地方、劳动力集中的场所。 1.1 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农村居民向城镇集聚并改变其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但其绝不就是放开让农民涌进城。他是以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发展为基础的,从而生产、生活方式、观念向城市文明的转变。城市化的真正含义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他实际上是一个工业、人口集聚过程。 1.2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 ①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评价。主要有三种类型:大体合适;稍微滞后型;隐性超城市化型严重滞后型。在这其中片面倾斜重工业的发展模式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长期形成的城乡户籍制度城乡隔离政策限制人口向城市转移。②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在目前学术界对城市化道路分类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大城市重点论“龙头战略”,中等城市重点论“中间凸起战略“,小城镇重点论“遍地开花战略”。在这些理论当中,都对小城镇的作用予以了肯定,小城镇就是3万人以上尚未设市建制的县城和镇。他能够实现农业产业化,连接城乡两个市场,吸收农业劳动力。小城镇发展模式是一个金字塔型的。文章认为我国城市化道路应该走优化布局,改

沁阳市农村居民点规划

沁阳市农村居民点规划 来源:日期:2007-05-09 责任编辑:点击 421次 沁阳市农村居民点规划 (2006-2020) 总则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贯彻“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合理整并”的方针,以规划为先导,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配套建设,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深化新农村建设内容,优化村庄布局,构建合理的村庄等级结构,以村镇体系建设规划为前提,重点建设中心村,控制保留基层村,引导部分村庄搬迁整合,构建有序的现代化村庄网络。结合《沁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8-2020年)》,编制农村居民点近、远期发展规划,逐步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规划期内安排王召乡、西向镇等8乡镇33个行政村进行拆并,缩减农村居民点规模400公顷。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背景及形势 (一)地理位置 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属焦作市所辖的县级市。地处北纬34°58′~35°18′和东经112°43′~113°02′之间,南北长36.80公里,东西宽29.30公里。东以丹河为界与博爱县相望,南与孟州市和温县二市县毗邻,西连济源市,北倚太行山与山西省晋城市接壤,全市土地总面积595.89平方公里。 境内有太澳、济焦新两条高速公路,常付、冢沁、林邓三条省道,焦枝、候月两条铁路穿境而过,太洛、紫黄公路贯穿全境,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二)地形地貌 沁阳市地处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地貌类型。北部山区多为林地,土层浅薄,适宜发展林果牧业;丘陵北接山地至太行山南部边缘洪积扇顶部,南至焦克公路,呈东西带状分布,植被覆盖较差,地表冲沟和砾石较多,除少数园地、人工造田外,多为荒地;平原区分沁北倾斜平原和沁南冲积平原两块,沁北平原地面开阔、地势平坦,是全

第七章 居民点用地规划

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 【内容提要】部门用地规划是在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国民经济主要用地部门用地进行现状分析,需求预测,供需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对各部门的用地在时间、空间上作出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其关键是确定各部门的用地土规模,用地位置,用地时间,做到定性定量,定位,是贯穿整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过程的一项核心工作,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终成果的体现。本章主要介绍居民点用地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居民点用地问题、城镇体系、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居民点用地布局等。 【重点内容】掌握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布局的基本理论方法。 【教学要求】认识和掌握居民点用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居民点用地规划的理论依据,掌握居民点用地规模的确定和结构布局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华中农视频) 一、居民点 (一)居民点的形成 居民点,或称“聚落”,是指居民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点。 它是由建筑群、道路网、绿化系统以及其它设施等物质要素所组成的综合体。 居民点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劳动分工的加剧,都对居民点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原始游牧狩猎村落城市城镇体系

2.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 城市是由乡村演化而来的。两者的本质区别是高度集中与相对分散。 乡村是广袤的面 城市是散布其间的一些人口高度密集的点 3.居民点的发展:人类住区 人类住区:指人类拥有的一切由自然和人工因素所组成的人类聚居实体。 人类住区:强调外在形式

人类聚居:重视本质内容 居住区:指某一具体的,仅用于日常起居或家居式生活的建筑物群体。 农村居民点: 日本农村居民点 日本农民都是散居的 农民住宅风貌依旧保持原有的形态,在旧有的建筑基础上配备现代化生活设施。 村落中农户的比例日渐缩小,1970年为48%,2000年仅占11%。 韩国“新村” 韩国1970年开始新村运动。 从1970年11月起的8个月里,韩国政府为全国每个村庄免费提供300袋水泥,要求用于村里的公共事业。 到70年代后期,农村全部通车,农户都用上了电灯和自来水。 韩国农民都是散居的。 一个村庄平均有20至40户。

农村居民点详细规划简要说明

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农村集中居住区 修建性详细规划 简要说明 (一)项目概述 规划地块位于桃益公路沿线,由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的10个农民集中居住区。用地交通便捷、配套完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理想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二)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50096-1999】 3. 桃江县城总体规划(优化) 4.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总体规划 5.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6.设计任务书 7.相关地形图(1:1000) (三)规划目标 按照统筹城乡、“五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部署,以现代花卉苗木产业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发展为重点,坚持以田园城市理念推进农村区域的新型城市化,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城乡全面现代化的综合性示范区。 (四)规划原则 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 节约集约利用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综合效益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 (五)规划设计理念 1. 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本地人们的生活方式, 形成一种富含绿意、贴近自然、追求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

2. 以建设高品质的住宅为标准, 并根据规划设计要求, 协调规划区相关内 外部环境条件, 规划建设水平高, 功能全, 环境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居住区。 3. 规划设计具有适度的超前性、先导性, 以求达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施工及高标准管理的最大创造性, 具有真正整体居住景观环境意义上的新农村居住区。 4. 人车关系和谐, 住区环境与城市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5. 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以建设生态型居住空间环境为规划目标, 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创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独具魅力的新型居住区。 6. 规划设计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与效益原则, 力求塑造一个具有优雅环境、文化内涵、经济效益和鲜明个性的湖湘民居式生活居住空间。 7. 注重以科技为先导,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合理化规划, 注重社区服务与 安全保卫, 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六)总体布局 01株木潭村白泥庄片区(解放庄小区) 片区位于株木潭村、S308南侧。益阳进入桃江的第一个小区,真正意义上的“门户”之地。小区内有10余户水泥砖加工作坊,规划拟将水泥砖加工区集中于公路北侧,居住小区位于公路南侧,背靠青山,依山就势新建沿山公路,小区民房处山、路之间,沿路植迎客松若干,寓意“山路弯弯”迎宾客。规划保留现有水塘,并布置小游园形成公共活动休闲中心。 片区植物配置以桃花、梨花等本地树种为主,小品设置以集中展示桃花文化、美女文化为主题。规划净用地约1.2公顷,容积率0.8,总户数52户,其中保留21户,安置31户。 02株木潭村株木潭片区(算盘州小区) 片区位于株木潭村、S308南侧,区域内两条主干道桃益一级公路与株桃公路交汇处,交通方便,民居甚多,且多以编制竹凉席为主业。除对现有民房进行改造提质外,栋与栋之间两两相对,利于小区居民从事竹凉席编制、加工、批发、零售,小区地名取“算盘一响,黄金万两”之意。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自然山水环境,采用因借、渗透的手法,将村落周边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与整理措施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与整理措施 刘喜广刘朝晖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主要是运用工程技术及土地产权调整,通过村庄改造、归并和再利用,使农村建设逐步集中、集约,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和现代乡村社区的必然选择。 一、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地规模大,空置、闲置多 农村居民点建设分散,用地超标。按国家总体规划,200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用的规模1 366万公顷,但实际上到1990年底就达到了1 613万公顷。全国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高达191m2,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标准(150m2)27%多,而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超过300m2,内蒙古甚至超过400m2。由于地广人稀,村中出现大片空闲地,人们将其形容成“空心村”。据河北省调查,全省村庄内空闲土地达3.3万公顷。 2.农村居民点缺乏有效管理 在实际生活中,农民对农村宅基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普遍存在一种观念上的偏差,认为宅基地可以祖祖辈辈继承下来,是一种私有财产,自己不使用,也不准别人使用,即使闲置、抛荒,别人也无权过问,宅基地主人拥有使用的权利,却没有合理利用的义务,同时对于农村宅基地的合理流转,又缺乏制度规定和政策指导,也没有相关法律条文来限制农村宅基地的闲置、抛荒。因此,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不健全,不仅导致大量旧宅基地的闲置、抛荒,同时为农村宅基地流转、城乡土地置换增加了难度。 3.农村居民点扩张无序 长期以来,农民建房占地多,质量好。随着农业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建房需求量增大,且农民已不满足于“砖瓦房”的居住条件,纷纷迁到村外,建起了讲面积、讲排场、讲方便的“乡村别墅”。尤其在农村城镇化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借家庭人口的增多,纷纷向村庄外扩张。 4.农村居民点利用效率低,布局散乱,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农村居民住宅绝大多数以低层建筑为主,尤其以独居小院为主,占地面积大,建筑容积率低,所占土地多是地势平坦向阳、水源条件好、交通方便、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的优质土地。加之传统的住房观念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住宅仍然沿袭着“有天有地,单门独户”的模式,土地利用率低,布局散乱。因而,村内水、电、气、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不完善,建筑物单体面积差异大,使用功能混杂,不仅导致村庄的居住环境质量差,而且给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严重影响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5.规划滞后,布局不合理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点建设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农户建房选址比较随意,用地规模不受控制。近些年,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农户建房的管理,但由于忽视村镇建设规划,因此,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建房热的掀起,规划滞后所造成的后果日益显露出来,布局零星分散,内部功能布局混乱,整体档次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庄沿公路两侧发展,用地见缝插针,既影响交通和群众生活,又不利于集约用地。 二、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势性 1.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助于增加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资源极其稀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发展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我国耕地资源日益减少。 同时,由于城镇化的结果,大量的农业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造成大批农村居民点用地空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途径探析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途径探析 ———以山西省潞城市为例 学生姓名:刘静指导老师:贾宇平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用地需求日趋紧张,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耕地资源有限,后备资源不足,“三农”问题一直被看作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我国农村居民点由于缺乏各种管理监督体制,布局混乱分散,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大,土地浪费现象严重。为了提高我国土地的集约利用率,有效保护耕地,实现土地的持续利用,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对我国农村居民点进行用地整理成了必要而且重要的一项举措。鉴于不同的居民点有不同的自然和经济条件,所以用地整理要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采取当地适宜的整理模式和组织方式,保证用地整理工作顺利地进行。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组织复杂、投资大的工程,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从整体利益出发,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本文将从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入手,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上,对山西省潞城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潜力进行分析和思考,并确定当地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方法和模式。论文共包括研究意义和背景、相关理论和概念和研究地区实例分析三个部分。 关键字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整理模式,潞城市 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有限,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土地利用的一个显著特点,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约0.1公顷,在世界上排在126位以后,还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导致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这不仅会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为此,我国政府提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 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率为53.4%,“三农”问题一直被作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他们对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许多农民放弃村中旧房在城镇购买新房或者重新置办宅基地甚至占用路边地、耕地重盖新房,村内一户多宅、大量宅基地闲置不用破烂不堪现象普遍,出现所谓的“空心村”【2】。这不仅破坏了农村居民点的整体面貌美观而且极大地降低了土地集约利用率,导致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矛盾突出。 我国的农村居民点在形成过程中基本上处于自发性发展,在长期发展中缺乏统一的约束、监督和管理、规划机制,所以形成了数量多,布局散,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村庄规划混乱等现象。由于缺乏统筹规划,许多村庄用地结构松散,空置率高,人均占有面积大,有很大的用地整理潜力。 1.2研究意义 (1)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改善我国土地利用现状的客观要求,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举措。我国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大,开展用地整理可以有

关于加强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的提案

关于加强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00264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加强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办理 提案人:台盟中央 主题词:农村,规划 提案形式:党派 内容: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积极的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通过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建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的节约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引导农民建设经济适用的住房,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影响,重城轻乡的倾向尚未根本扭转,各级政府履行村庄规划职能不到位,公共财政未能覆盖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绝大部分村的村容村貌还比较落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村庄建设缺少规划,无序建设普遍存在。村庄和居民点建设缺少布局规划和统一规划管理,村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 二是土地浪费严重,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造成土地等紧缺资源的大量消耗。 三是房屋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资金浪费严重。 四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环境质量差。 五是农民观念滞后,建筑质量隐患大。 为此,我们建议: 1、依法行政、坚持标准,强化统筹规划。 建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认真按照《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要求,全面落实2008年3月颁布的《村庄整治技术规范》,并在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一般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分别建立一定数量的适应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省级、县级新农村样板居民点,全面推广达到村庄整治技术规范要求的国家标准,并要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严格依法行政、严格贯彻相关国家标准、严格推行整治技术规范。各地政府应统筹协调农村居民点自身经济发展与县域经济的关系,通过规划,整合农村社区区位、交通、资源、环境等优势条件,从宏观层面为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定位定性,同时,应加强其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并将其逐项落实到空间规划之中。 2、科学决策,同新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 产业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农村居民点的空间规划要从区域范围着手进而分析其产业发展的前景,包括农业及其他第一产业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第二、

居民点规划

xx居民点规划、 进山道路沿线及居民点风貌改造设计 说明书 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 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12地震 后,清泉村房屋大面积损毁,其新农村建设变得更加迫切,同时由于九龙镇清泉路为九龙山旅游的 主要进山道路,其沿线景观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9年4月,我们受九龙镇政府的委托共同编制《九龙镇清泉村巩家院子居民点规划、进山道 路沿线及居民点风貌改造方案》。 我们于2009年4月组建项目组进场,在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和反复交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 规划初审稿。2009年4月底进行了初步交流,形成了以下规划方案说明书。 我们在编制该方案的过程中,得到九龙镇政府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谨于此表示 由衷的感谢!

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区位及现状概况 一、区位 二、现状概况 第二章规划背景与规划依据 一、规划背景 二、规划依据 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二、规划原则 第四章规划发展目标与规模 一、规划目标 二、规划范围 第五章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空间布局 第六章巩家院子居民点规划 一、总体构思 二、景观规划 三、公共设施规划 第七章清泉路沿线及居民点风貌改造 一、总体构思 二、景观规划 三、建筑风貌改造 第八章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 2009年5月

2009年5月 2 第一章 区位及现状概况 一. 区位 九龙镇地处四川省绵竹市西北,东南与东北镇接壤,东北与汉王镇毗邻,北接天池乡,西靠金花镇,距离绵竹市区约6.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53.6平方公里,辖九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 二.现状概况 九龙镇属半山半坝镇,其中山区占三分之一。境内最高点白云峰海拔2303米,最低点双石村高庙子海拔637.9米,境内气候,平坝与山区有一定差异,平坝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七月份平均气温24.8℃,一月份平均气温4.5℃。年降雨量平均为1196.7毫米。 清泉村地处沿山,耕地少,坡地多,与九龙场镇由清泉路相连,清泉路为进山主要道路。 现状环境质量评价 全村在“5.12地震”中受灾严重,房屋大面积损毁,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现清泉村巩家院子及清泉路沿线新建房屋已基本完工,但居民点环境仍需较大改善。沿路建筑退道路距离不够,建筑特色不明显,街景呆板、单调,乡村特色不突出,无空间层次。 第二章 规划背景与规划依据 一、 规划背景 (1)、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是重大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清泉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2)、清泉村灾后重建,必须以人为本的为本村村民建立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起到示范作用。 (3)、“5.12地震”的灾后重建困难重重,因此必须考虑清泉村百姓生活质量的恢复和提高,及旅游产业恢复的道路和措施。 二、 规划依据 1、国家法规政策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第146号令 (三)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第116号 (四) 《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五)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修订) (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订) (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2、省、市地方政策、法规、规划 (一)《四川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2004修正) (二) 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川委发〔2000〕48号文件,2000年11月) (三)《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3]19号文件,2003年6月) (四)《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2020) (五)《四川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12月)。 (六)《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第526号令) (七)《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 (八)《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 (九)《九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等国家规范标准 (十一)政府正式发布的灾害范围评估报告、灾害损失评估报告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报告等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各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挂钩,作为缓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关键之一,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在于如何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关键词】土地供需矛盾;土地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引言 研究综述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空间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乡镇招商引资及集镇发展无用地指标可用;而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方式粗放”。乡镇及农村建设用地缺乏规划思想的指导,建设无规划或先行于规划,布局混乱;或与规划思想不相协调,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较低。时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简称“增减挂钩”)政策的推行,一则使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提高,二则有力地缓解了发展无地可用的僵局,为城镇发展赢得了空间。但是,土地供需矛盾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能因为城镇发展寻得空间就忽视农民的利益,影响农村的稳定。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农村居民点布局类型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农村居民点或新村规划布局,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 (1)以公社或场所在地为中心,建立完全集中式居民点(大集中)。 (2)虽有公社或大队所在地的集中式居民点,周围再分布有较小的集中式居民点(大集中+小集中)。 (3)以一个生产队为中心,建立小型集中式居民点(小集中)。 (4)沿用原有村落,就地改建进行改造。 (5)自发形成的小村落。

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成果要点

XX县(市)域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 说明书主要内容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二、规划目的 三、规划原则 四、规划依据 五、规划期限 六、规划范围 第二章县(市)域现状概况及发展条件分析 第一节县(市)域现状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环境 三、自然资源 四、历史沿革 五、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第二节镇村居民点现状概况 一、镇村居民点发展建设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发展”侧重于人口劳动力、社会民生、经济等方面,建设侧重于镇村面貌、基础设施等方面) 二、镇村居民点布局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布局”强调

时间空间层面) 第三节发展和建设条件分析 一、优势条件分析 二、限制条件分析 第三章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发展战略 一、总体战略 二、战略目标 第四章县(市)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一节人口及城镇化现状特征 第二节总人口预测 第三节农村人口转移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五章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 第一节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原则 第二节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 一、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依据及标准 二、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第三节镇村居民点布局空间结构规划 第四节镇村居民点布局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第五节镇村居民点布局职能结构规划 第六节镇村居民点整治分类管理策略(支持发展型、引导发展型、控制发展型、禁止发展型) 第七节土地整理规划及产生效益分析

第六章场地共建规划 一、规划原则 二、规划重点 第七章重点城镇发展指引 第一节中心城区发展指引 第二节重点城镇发展指引 第三节典型村屯居民点发展指引 第八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交通发展规划 第二节给水工程规划 第三节排水工程规划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 第六节广播电视规划 第九章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一节教育设施规划 第二节文化体育设施规划(含文物) 第三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第十章村镇防灾减灾规划 第一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第二节防洪规划 第三节消防规划

沁阳市农村居民点规划(2006-2020)

沁阳市农村居民点规划(2006-2020) 第一章总则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贯彻“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合理整并”的方针,以规划为先导,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配套建设,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深化新农村建设内容,优化村庄布局,构建合理的村庄等级结构,以村镇体系建设规划为前提,重点建设中心村,控制保留基层村,引导部分村庄搬迁整合,构建有序的现代化村庄网络。结合《沁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8-2020年)》,编制农村居民点近、远期发展规划,逐步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规划期内安排王召乡、西向镇等8乡镇33个行政村进行拆并,缩减农村居民点规模400公顷。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背景及形势 (一)地理位置 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属焦作市所辖的县级市。地处北纬34°58′~35°18′和东经112°43′~113°02′之间,南北长36.80公里,东西宽29.30公里。东以丹河为界与博爱县相望,南与孟州市和温县二市县毗邻,西连济源市,北倚太行山与山西省晋城市接壤,全市土地总面积595.89平方公里。 境内有太澳、济焦新两条高速公路,常付、冢沁、林邓三条省道,焦枝、候月两条铁路穿境而过,太洛、紫黄公路贯穿全境,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二)地形地貌 沁阳市地处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地貌类型。北部山区多为林地,土层浅薄,适宜发展林果牧业;丘陵北接山地至太行山南部边缘洪积扇顶部,南至焦克公路,呈东西带状分布,植被覆盖较差,地表冲沟和砾石较多,除少数园地、人工造田外,多为荒地;平原区分沁北倾斜平原和沁南冲积平原两块,沁北平原地面开阔、地势平坦,是全市农作物高产地区,沁南平原土地肥沃,水利设施完备,是沁阳市粮棉油的集中产区。 (三)气候土壤 沁阳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干燥,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