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居民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宅基地整理的模式分析摘要:我国的建设发展都是围绕着城市,而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由于多种原因一直处于无序发展状态下,缺少相应的规划和有效管理。
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我国比较普通的6种农村宅基地整理模式。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整理模式分析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很多因素都对其有较大影响。
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关切科学发展观土地利用由粗放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是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开展农村宅基地(居民点)土地整理,一是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来看,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有利于实现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促进小城镇发展,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共资源配置的问题;二是从耕地保护来看,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有利于保住18亿耕地不减少,节约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从地方发展来看,加强农村宅基地整理有利于促进城乡土地统筹利用,缓解城市用地压力。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运动的不断深入,许多地方农村宅基地整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一套农村宅基地整理模式,总结起来,我国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模式主要有以下类型:1 迁村并点型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村落的形成往往是为方便耕作而自然形成的聚居和散局。
一般情况,聚居规模的大小都与当地自然地貌、耕作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在平原地区,聚居规模通常较大,而在西部山区,聚居规模则较小。
但是如果在适合聚居地区的规模较小的话,一方面不利于行政管理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基础设施配套。
因此对于这些规模过小的自然村,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向中心村缩并,同时对小村旧址进行复垦还耕。
所谓迁村并点型农村宅基地整理就是根据一定地区内现有村庄的发展现状,规划出相应的中心村;然后将规模小、用地大、基础设施落后的自然村居民迁入中心村或集镇,并将原来的自然村农村宅基地整理为耕地,从而促进农村居民的集中居住和耕地的连片集中,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和农用地的规模经营程度。
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点的要点分析摘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产业和空间布局的调整,逐步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
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住宅用地紧张的矛盾,以实现宅基地减量化、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目标。
集中居住点是以相对较少的土地资源实现了较多农民相对较高水平的生活条件。
本文结合有效理论和实际经验对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点的要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农村;集中居住点;要点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适度集中、合理布局”为原则进行农村集中居住点的建设,同时也要将分散农民转移到相对集中的居民点进行生活。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探究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针对一系列有关问题,及时制定策略寻求解决方法,改善现状刻不容缓。
一、进行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的意义在“三农”问题中,农业是基础,农村是保障,农民是根本,国家要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
而目前广大农村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住房改善和土地流转力度不够。
进行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首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响应群众需求可以有效的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其次,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可以使农民进行集中居住,从而改善其生活环境,有利于实现集中居住地区农民群众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
最后,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可以增加可利用土地资源,缓解土地紧张状况;同时也可以促进城镇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
二、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现状(一)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取得的成效在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中,各级政府本着“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实行“四公开”制度,即项目建设要公开、项目安排要公开、补助标准要公开、资金使用和分配情况要公开。
农村集中居住点的规划设计以“节约资源、集约发展”为原则,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
新农村居民点建设简介范文朋友们!今天来给大家唠唠咱村的新农村居民点建设,那可真是一件特别酷的事儿。
咱这个村啊,以前居住环境就像个没整理过的大杂烩。
房子这儿一间、那儿一间,道路也是七拐八拐的,就像一团乱麻。
而且很多老房子年久失修,居住起来不仅不舒适,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呢。
现在可大不一样啦!就像给咱村来了个超级大变身。
先说说这规划,那可是请了专业的人员,就像请了一群魔法大师一样。
他们把整个居民点规划得井井有条。
一排排崭新的房子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就像训练有素的士兵。
每栋房子的设计既考虑到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又保留了咱村的传统特色。
比如说,房子的外观有着咱们本地独特的建筑元素,像屋顶的样式、墙上的花纹,看着就特别亲切,但房子里面呢,那可都是现代化的设施,什么干净的卫生间、宽敞的厨房,还有舒适的卧室,一应俱全。
再看看基础设施建设。
以前的土路一下雨就变成泥巴乐园,现在全是宽敞平坦的水泥路或者柏油路,汽车跑起来都稳稳当当的。
路两边还种上了各种各样的树,夏天走在路上,那阴凉别提有多舒服了。
村里还建了大大的广场,就像城市里的公园一样。
广场上有健身器材,老人们可以在这儿锻炼身体,小孩们放学后就在这儿玩耍嬉戏,妇女们也会在晚上聚在这儿跳广场舞,可热闹了。
还有水电供应方面,以前老是停水停电的,可把大家折腾得够呛。
现在呢,水电供应特别稳定,就像忠诚的小伙伴一样,一直陪伴着大家,不管啥时候都不会掉链子。
说到环保,这也是咱们居民点建设的一个亮点。
以前垃圾到处乱扔,污水乱排,整个村子看起来乱糟糟的,还臭烘烘的。
现在可不一样啦,每家每户都有专门的垃圾桶,村里还有垃圾收集车定时来收垃圾。
污水也有专门的处理系统,就像给村子的环境卫生请了个超级清洁工,让咱村的环境变得干净又整洁。
为了丰富大家的生活,居民点还配套建设了一些公共设施。
像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无论是种地的知识,还是孩子们学习的课本,都能找到。
还有一个社区活动室,村民们要是遇上红白喜事,或者是想开个小会啥的,都可以在这儿进行。
【关键字】精品农村居民点布局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
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2.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2.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2.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
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
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摘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事关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是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抓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求,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缓解建设用地矛盾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做好此项工作,既能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又能促进和改善农村环境,同时还可以缓解用地矛盾。
拟就农村居民点整理含义、特点、问题、模式及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居民点整理;问题;模式;措施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
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所存在的问题(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
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
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5)农民住房安置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种住房安置措施。
一是把农民统一安置到建好的居民区,根据城镇用地标准以及原先宅基地房屋情况,给予每户面积不等的住房一套。
二是对原先农民宅基地房屋进行评估,发放补偿费用,由农民自己在政府划定的区域建房。
给予农民补偿款的方法可能导致农民建不到房。
原因有二,一是农民获得的补偿款不足以到市场上买房或者自己建房;二是由于农民储蓄较少,而用钱的地方较多,所以容易导致农民把补偿款挪做它用,最终则无钱建房。
(6)责任田再分配的问题。
农村居民点整理后,农民迁移到中心村或城镇,这就涉及责任田的再分配的问题。
对于居所到田地距离较远的农民则面临交通成本的问题,这些费用由谁承担则是问题之一。
有些地方把整理出的田地由政府统一经营,成立农业生态园区。
园区管委会每年向农民交纳租金或一次性付给农民集体补偿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农民的利益则是问题之二。
(7)耕地复垦数量、质量的问题。
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整理的数量以外,还需特别注重整理为耕地后,耕地质量的高低。
过去,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就因为只注重耕地的数量而没有过多强调复垦后耕地的质量,而造成了“占好地、补劣地”现象时有发生,给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带来了一些影响。
所以,现阶段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整理出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做好与建设用地指标挂钩的工作。
3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模式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要求,以中心村、生态村整治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以下模式和方法进行整理。
3.1 规划调整型对于城镇建设发展或有关项目的建设以及城镇规划区范围所涉及的村庄,应与城镇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项目的安排密切衔接,相互协调,结合规划布局的要求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置或改造。
3.2 集中合并型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条件好、限制条件少的村庄,规划长期保留同时接纳其他搬迁村庄;或多个行政村已经自然地聚集成更大规模的聚落;或人口规模不大,但交通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优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村庄,鼓励并引导其他村庄的迁入,增强人口在此类村庄的集聚。
3.3 保留改善型对于村庄自身发展条件较好,但由于城市发展整体利益的需求对其发展进行限制的村庄;或村庄自身发展条件一般,但由于村庄人口较多或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等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能迁入到其他村庄中去的村庄,进行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为主的整治工作。
3.4 搬迁撤并型对于现状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条件较差,现有人口规模过小的村庄,原则上予以适当,逐步引导人口向其他人口规模较大、基础设施相对较齐全、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其他村庄转移;对位于矿产品储藏区或者踩空区等禁止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对受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缩减用地规模,逐步进行搬迁撤并。
通过合理布局新农村居民点,进行村庄整治和退宅还耕,使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迁并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和耕地保护相结合,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紧密结合,农村居民点的退宅还耕与农田的整理复垦紧密结合,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4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主要措施4.1 充分尊重集体土地产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首先,农村居民点整理要充分尊重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不得侵犯农民的产权。
其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居民点整理的重大意义,并保证整理项目的透明和公开,随时接受农民的监督。
第三,在整理过程中,要给予农民实惠,注重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并保证农民生活质量不降低,对于整理过程中对农民造成的损失要给予公平的补偿。
政府在安置农民时应以统一安置到建造好的居民小区为主,这样大规模的安置,一方面能保证农民有房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政府和农民节省房屋建造的开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征求农民的意见,扩大宣传力度,争取大部分农民的认可,并保证农民住房条件不降低。
对于确想自己建房的农户可以发放补偿款,让其自建房屋。
同时,政府只发放房屋的内部必要的装潢费用以及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住房面积减少所带来的补偿费用等。
对于责任田的再分配,地方应该考虑农民田地位置变化做带来的交通成本,并给以必要的补偿。
对于由政府统一经营农业园区的,我们认为政府应该按照租赁农民土地或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让农民获得稳定的补偿,这样既可以获得因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入,也可以避免因通货膨胀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从而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2 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置换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城镇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
应建立并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耕地质量评价系统,合理运作、科学评价,做到建设用地指标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
地方政府应该对复垦后的质量进行评估,对于高于平均水平或复垦耕地质量很高的,可以给予奖励或赋予“质量系数”,即置换比复垦面积更大的建设用地使用指标。
4.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涉及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精神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保护耕地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重土壤的改良。
土地作为自然的产物,其质量的提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必须充分考虑土地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考虑系统内各生态因素间的相互平衡以及土地生态系统与其他各相关环境系统间的相互关系;②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不适合作物耕种的土地,要做好退耕还林还湖工作,维护农村生态系统;③按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容纳能力的原则实施各项土地整理的生物和工程技术措施。
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的同时要有人文精神,要注意有选择地保留民族、民俗等文化遗产和建筑,做到土地整理与文化建设相统一。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一些典型模式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适时创新和探索一些新的模式。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的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应该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不能靠侵害农民的权益来发展经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以后,应充分抓住这个机会,把农民的权益和经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土地可持续利用之路。
参考文献[1] 郭述恒,张颖.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及措施[J].中国信息界,2009,(06):58 59.王富山.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现实潜力初探[J].华北国土资源,2008,(02):30 32.赵珂.农村居民用地整理问题再探讨[J].农业经济,2008,(05):56 57.黄河清,姚晓祥.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问题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08,(06):21 22.林坚,李尧.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1):58 65.国土资源部公布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