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27
超敏反应一、单选题1.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的? CA. 巨噬细胞B. 单核细胞C. 肥大细胞D. B细胞E. 中性粒细胞2.介导I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BA. 组胺B. 白三烯C. 肝素D. 腺苷酸环化酶E. 前列腺素3.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I? DA.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C.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4.介导I型超敏反应即刻反应的最主要介质是AA. 组胺B. 白三烯C. 肝素D. 腺苷酸环化酶E. 血小板活化因子5.重组可溶性IL-4受体能够治疗I型超敏反应的可能机制是:EA. 降低Th1型细胞的活性B.升高Th2型细胞的活性C.减少IgG4的产生D.减少组胺酶的产生E. 降低IgE抗体的产生6.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CA. IgGB. IgDC. IgED. IgME. IgA7.T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是DA. I型超敏反应B. Ⅱ型超敏反应C. Ⅲ型超敏反应D. Ⅳ型超敏反应E. 以上都不是8.下列哪项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 BA.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B.肥大细胞脱颗粒C. IC沉积激活补体D. CD4+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E.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性9、下列哪一项属于Ⅳ型超敏反应?DA. 过敏性休克B. 血清病C. 类风湿性关节炎D.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E. 系统性红斑狼疮10、下列哪一项疾病属于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DA. 过敏性休克B. 特应性皮炎C. 新生儿溶血症D.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E.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11、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EA. 细胞因子B. 单核吞噬细胞C. 补体D. 免疫球蛋白E. 免疫复合物12.属于Ⅰ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EA. 新生儿溶血症B.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C. 接触性皮炎D. 自身免疫性疾病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13.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A. 新生儿溶血症B. 系统性红斑狼疮C. 血清病D. 接触性皮炎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14.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CA. 新生儿溶血症B. 输血反应C. 血清病D. 接触性皮炎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15.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DA. 新生儿溶血症B. 支气管哮喘C. 血清病D. 接触性皮炎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16.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BA.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C. Ⅰ、Ⅲ、Ⅳ型超敏反应D. Ⅱ、Ⅲ、Ⅳ型超敏反应E. Ⅱ、Ⅲ型超敏反应17.下列哪一种疾病的变应原是半抗原? C A. 系统性红斑狼疮B. 农民肺C. 青霉素治疗后发生溶血性贫血D. 风湿性关节炎E. 对移植肾的排斥反应18、脱敏治疗可用于EA. 冷空气过敏B. 食物过敏C. 血清病D. 接触性皮炎E. 血清过敏症19.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EA. 组胺和白三烯的释放B. 攻膜复合体的形成C. 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D. 细胞因子的作用E. 多形核白细胞溶酶体酶的作用20.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CA. Mφ直接吞噬靶细胞B. 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C.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D.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E. 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ADCC21.青霉素可以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DA. Ⅰ、Ⅱ型超敏反应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C. Ⅱ、Ⅳ型超敏反应D. 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E.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22、引起Arthus反应的主要原因是 EA. TDTH释放的淋巴因子的作用B. 单个核细胞浸润引起的炎症C. 肥大细胞脱颗粒D. IgE抗体大量产生E. IC引起的补体活化23.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组织损伤的主要细胞是DA. MφB. 血小板C. 淋巴细胞D. 嗜中性粒细胞E. NK细胞24、一般不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 AA.豕草花粉B.油漆C.化妆品D.青霉素E.结核菌素25、下列哪一种物质与I型超敏反应无关?BA.组胺B.备解素C.激肽D.白三稀E.前列腺素26.Ⅲ型超敏反应的重要病理学特征是DA.巨噬细胞浸润B.淋巴细胞浸润C.嗜酸性粒细胞浸润D.中性粒细胞浸润E.红细胞浸润二、多选题1、Ⅲ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中,导致清除免疫复合物能力降低和沉积的因素有ABCDEA. 免疫复合物的量过大B. 吞噬细胞缺陷C. 血管通透性增加D. 血管内高压E. 血管内形成涡流2、抗毒素脱敏疗法的机制是ABCDA. 小剂量变应原只引起微量的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B. 少量介质迅速被灭活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C. 短期内小剂量、多次注射逐渐消耗肥大细胞上的IgED. IgE耗尽,机体处于暂时脱敏状态E. 此时接受大量变应原,不引起超敏反应3、有IgE抗体参与的免疫过程是:CDEA.血清病B.Arthus反应C.过敏性鼻炎D.食物变态反应E.支气管哮喘4、参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细胞和分子是:ABCEA. 血小板B. IgG和IgM类抗体C. 补体D. NK细胞E. 中性粒细胞5、与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发病有关的因素是ABDEA. 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B. 沉积的IC激活补体C. 吞噬细胞释放过敏毒素D. 中等大小循环IC的形成E. 可通过攻膜复合体加重组织损伤6、能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ABCDEA. 破伤风抗毒素B. 青霉素C. 屋尘D. 牛奶E. 豕草花粉7、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BEA. 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症B. 支气管哮喘C. 接触性皮炎D. 初次注射血清病E. 青霉素过敏症8.以下哪些疾病属于免疫复合物病B CA.甲状腺功能亢进B.链球菌感染的肾小球性肾炎C.系统性红斑狼疮D.变应性鼻炎E.传染性变态反应9、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细胞与分子是ABCDEA. 补体B. 巨噬细胞C. NK细胞D. IgGE. IgMA10、T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结果可以是 ABCDEA. 肉芽肿形成B. 皮肤局部红肿、硬结C. 移植排斥反应D. 剥脱性皮炎E. 结核病人肺空洞形成。
超敏反应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超敏反应的本质是A.特殊的免疫应答 B.异常的免疫应答 C.正常的免疫应答D.非特异免疫应答 E.回忆应答2.不能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A.螨 B.花粉 C.同种异型抗原 D.某些药物 E.鸡蛋 3.下列属I型超敏反应性的疾病:A.接触性皮炎 B.寻麻疹 C.职业性皮肤病D.系统性红斑狼疮 E.昆虫叮咬性皮疹4.预防超敏反应最有效的措施A.皮肤试验 B.脱敏注射 C.注射拮抗药物D.避免接触变应原 E.激素治疗5.I型超敏反应目前最好的诊断方法A.皮肤试验 B.特异性IgE测定 C.血清总IgE测定D.吸入物变应原过筛试验 E.皮内试验+特异性IgE 测定6.RAST用于检测I型超敏反应的A.特异性IgE B.特异性IgG C.非特异性IgED.非特异性IgG E.特异性IgE和特异性IgG7.RIST用于检测I型超敏反应的A.特异性IgE B.特异性IgG C.非特异性IgED.非特异性IgG E.特异性IgE和非特异性IgE8.支气管激发试验中常用的非特异性吸入物A.组胺或花粉 B.甲基胆碱或花粉 C.花粉或屋尘D.组胺或甲基胆碱 E.动物皮屑或花粉9.导致新生儿溶血症的不完全抗原A.Rh抗原 B.药物半抗原 C.HLA抗原 D.分化抗原 E.ABO抗原 10.利用聚乙二醇沉淀法检测CIC时,聚乙二醇的最终浓度A.1%2% B.2%3% C.3%4% D.4%5% E.5%6%11.聚乙二醇沉淀法检测CIC的特点A.简便、特异,但易受温度影响 B.简便、特异,不易受温度影响C.简便、特异性差,不易受温度影响 D.繁琐,特异性差,易受温度影响E.简便、特异性差,易受温度影响12.下列何种情况可不必做皮试A.食物过敏 B.支气管哮喘 C.寻麻疹D.注射青霉素 E.注射异种抗血清13.皮内试验出现假阳性时,可能是由于A.皮试液浓度过高 B.皮试液剂量小 C.皮肤反应性差D.使用抗组胺药 E.抗原注入太深14.嗜酸粒细胞释放的芳基硫酸酯酶可灭活A.组织胺 B.白三烯 C.缓激肽 D.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 E.PAF 15.肥大细胞活化后释放的介质不包括A.组胺 B.缓激肽 C.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D.白三烯 E.血小板活化因子16.能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持续痉挛的介质A.激肽原酶 B.组胺 C.血小板活化因子D.白三烯 E.前列腺素17.下列哪种超敏反应疾病的发生与致敏淋巴细胞或补体无关A.过敏性休克 B.传染性超敏反应 C.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D.Arthus反应 E.接触性皮炎18.抗体参与的超敏反应为A.I型超敏反应 B.I、II、III型超敏反应 C.I、II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 E.I、Ⅳ型超敏反应19.下列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 I ?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C.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D.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 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20.皮肤试验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A.免疫复合物沉积 B.肥大细胞脱颗粒 C.特异性TDTH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D.补体的大量形成 E.CTL特异性杀伤作用21.关于Rh血型不合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症,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引起溶血的抗体为新生儿体内IgM抗体 B.引起溶血的抗体为母体IgG抗体C.补体参与发病 D.分娩后72h内产妇注射抗Rh免疫血清可预防本病E.母亲在孕育第2胎Rh + 胎儿时发生22.关于新生儿ABO溶血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母亲为O型血,新生儿为A或B型血 B.发生率高于Rh血型不合,但症状较轻C.为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D.进入胎儿体内的抗体为IgME.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23.新生儿溶血症可能发生于A.Rh + 母亲初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 B.Rh - 母亲初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C.Rh + 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 D.Rh - 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E.Rh - 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24.能使胎儿或新生儿Rh + 红细胞溶解破坏的抗体A.免疫抗体IgM B.免疫抗体IgG C.亲细胞抗体IgED.天然抗体IgM E.天然抗体IgG25.下列哪一项是检测I型超敏反应的试验A.抗球蛋白试验 B.Raji细胞试验 C.冷凝集试验D.放射性变应原吸附试验 E.胶固素结合试验26.可以寻找过敏原并从嗜碱粒细胞水平研究I型超敏反应的试验A.皮肤试验 B.放射免疫吸附试验 C.RAST D.PhadiatopE.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27.CIC检测中常用的参考标准品A.IgG B.IgA C.IgM D.IgE E.HAHG28.C1q 结合试验可检测A.IgG抗体与抗原形成的IC B.IgA抗体与抗原形成的IC C.抗原特异的ICD.已结合补体的IC E.局部组织沉积的IC29.单克隆的RF可从下列何类疾病患者的血清中提取A.高脂血症 B.冷球蛋白血症 C.贫血 D.骨髓瘤E.类风湿关节炎30.关于Raji细胞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A.是体外培养的B细胞株 B.是体外培养的T细胞株 C.表面有补体受体D.表面有Fc受体 E.可用于检测以结合的IC31.C1q 结合试验检测CIC的特点是A.灵敏度高,重复性差,不易精制 B.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易精制C.灵敏度高,重复性差,纯品稳定 D.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纯品不稳定E.待测血清不需处理可直接用于检测32. “OT”试验临床上常用于A.判断卡介苗接种后个体的效果 B.判断个体细胞免疫功能 C.判断个体特异性抗体产生 D.判断免疫缺陷病 E.具有A和B的作用(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1. 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A. 发作迅速B.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素质C. 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D. 常引起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E. 发作可分为速发相和迟发相2. 速发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的表现及介导细胞A. 一般在20min内出现B. 由于单核细胞浸润而出现寻麻疹C. 皮肤出现红晕、红斑D. 由肥大细胞介导释放活性介质引起E. T细胞介导的细胞因子所致3. 用尘螨抗原进行放射性变应原吸附试验的特点A. 患者的血清首先与放射性核素标记的IgE混合B. 患者的血清首先与固相载体上吸附的变应原混合 C. 患者的血清首先与固相载体上吸附的抗IgE抗体混合 D. 只有针对尘螨变应原特异的IgE抗体可以被检测 E. 待测血清中有相同特异性IgG时可干扰结果4. I型超敏反应的非特异性诊断试验包括A. 皮肤试验B.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C.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D. 总IgE测定E. 特异性IgE测定5. I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诊断试验包括A. 皮肤试验B. 支气管激发试验C. 放射免疫吸附试验D. 放射性变应原吸附试验E. 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测定6. 关于CAP system的描述,正确的是A. 是全自动荧光固相免疫检测系统B. 是全自动酶标固相免疫检测系统C. 其CAP上结合有抗IgE抗体D. 其CAP上结合有变应原E. CAP是具有弹性、多孔性和亲水性的纤维素粒 7. 与II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成分A. 补体B. NK细胞C. 效应淋巴细胞D. 肥大细胞E. IgG和 IgM8. I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A. 发生快B. 一般无组织损伤C. T细胞介导D. 抗原在细胞膜上E. 细胞溶解9. II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A. IgG和 IgM介导B. 补体参与C. 效应淋巴细胞参与D. 可发生于全身E. 最易发生在肾小球基底膜10.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A.反应发生迅速B.反应发生迟缓C.IgG和 IgM参与D.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为基础E.为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11.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A.花粉B.尘螨C.鱼、虾D.同种异型抗原E.结核菌素12.急性肾小球肾炎可由哪些型超敏反应引起A.I型超敏反应B.II型超敏反应C.III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E.V型超敏反应13.属于II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A.类风湿关节炎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血清病D.全身性红斑狼疮E.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14.属于II型超敏反应的病症是A.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B.甲状腺功能亢进C.溶血性输血反应D.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5.下列哪些条件下易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A.可溶性抗原B.颗粒性抗原C.IgG类抗体D.抗原高度过剩E.抗原略过剩16.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介质可引起的效应A.毛细血管扩张B.血管壁通透性增加C.平滑肌收缩D.黏膜腺体分泌增加E.趋化作用17.II型超敏反应组织细胞损伤的机制是由于A.CTL杀伤靶细胞B.ADCCC.激活补体D.调理作用E.刺激或阻断靶细胞受体功能18.下列哪些超敏反应疾病的发生与致敏淋巴细胞和补体有关?A.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B.接触性皮炎C.过敏性休克D.血清病E.移植排斥反应19.下列试验中可用于确定变应原的有A.放射性变应原吸附试验B.吸入物变应原过筛试验C.CAP systemD.皮肤试验E.支气管激发试验二、填空题1.超敏反应是一种 免疫应答。
I型超敏(速发型超敏反应)●特征:①特异性IgE介导②出现快,消退快③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不出现组织细胞损害④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①抗原(变应原)②抗体IgE③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致敏阶段:机体初次接触变应原(青霉素),部分病人体内载体蛋白与之结合,诱导机体产生IgE类抗体,由于IgE类抗体产生晚和细胞亲嗜性,IgE与肥大cell等结合—产生致敏;●激发阶段:机体再次接触变应原(青霉素),具IgE类抗体的肥大CELL等与变应原结合,产生FCR交联被激活,分泌生物活性介质:组胺、白三烯、激肽等(炎症介质)●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发挥效应,导致组织功能紊乱,其效应包括:①小血管、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内容物大量进入组织间隙,如果是在局部,局部水肿,如果是全身,血容量降低,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休克(青霉素、血清过敏性休克机制);②平滑肌收缩,长时间平滑肌收缩会导致平滑肌痉挛,消化道脏器(胃,肠)——胃肠道痉挛,胃肠内压升高(胃肠炎),如果呼吸道(中小支气管管壁)——呼吸道阻力增加——影响通换气(哮喘);③腺体分泌增加,消化道——大量腺体分泌,电解质丢失,分泌性腹泻,呼吸道——上呼吸道是导致频繁喷嚏,清水样鼻涕,支气管分泌物粘稠——痰栓堵塞呼吸道(哮喘)。
●常见疾病1.过敏性休克2.过敏性鼻炎、哮喘3.过敏性肠胃炎4.湿疹、荨麻疹●防治原则1.查找变应原,避免接触:询问过敏史、接触史、用药史;皮试;2.脱敏疗法-稳定肥大细胞膜:小剂量,长/短时间间隔,多次注射;(青霉素等不适用)3.药物治疗:生物活性介质抑制剂、拮抗剂以及改善脏器功能的药物。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首选肾上腺素(原因:1.肾上腺素强心升血压,抗休克2.肾上腺素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改善脏器功能,抗过敏。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首选肾上腺素(原因:1.肾上腺素强心升血压,抗休克2.肾上腺素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改善脏器功能,抗过敏。
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掌握:1、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2、Ⅰ﹑Ⅱ﹑Ⅲ、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其常见疾病。
分类: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抗体介导);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抗体介导);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抗体介导);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细胞介导)。
一、I型超敏反应:相同抗原入侵后,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发生交联,导致脱颗粒和活性介质的释放,数分钟内出现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等反应。
特点:①由IgE抗体介导,无补体参与;②反应发生快、消退快,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③具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和个体差异。
二、II型超敏反应: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作用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2、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同种异型抗原引起: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2.由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引起: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3.由自身抗原引起:肺肾综合征、肾小球肾炎;4.由自身受体抗体引起:毒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三、III型超敏反应: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四、IV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h出现。
五、超敏反应的特点:1.I、Ⅱ和Ⅲ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介导。
2.补体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Ⅲ型超敏反应。
3.同一变应原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
4.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
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5.有时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引起。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亦称变态反应(allergy),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免疫反应的四种类型
免疫反应有I型、II型、III型和IV型反应:
1.I型免疫反应
它被称为过敏反应或速发型超敏反应。
这种免疫反应的特点是反应快,消退快,但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每个患者的表现也不一样。
其后代很可能出现过敏反应,一般只引起生理功能障碍,不会造成严重的组织器官损伤。
常见类型有过敏性休克、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引起的皮疹等。
2.II型免疫反应
又称溶细胞或细胞毒性超敏反应,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等多种细胞的参与下,会引起病理反应,主要是溶细胞或组织损伤。
常见的类型有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的药物性溶血等。
3.III型免疫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产物反应,中等大小的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上,通过补体和中性粒细胞的参与,导致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组织损伤。
常见的类型有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肾小球肾炎、外源性哮喘等。
4.IV型免疫反应
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是免疫细胞介导的病理表现。
常见的类型有肺结核、梅毒、器官移植引起的排斥反应等。
根据上述免疫反应的特点,可分为上述四种类型。
根据不同类型,其治疗方法也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来判断。
i型超敏反应过程
【导读】【导读】生活中一些比较敏感的人会因为接触到一些物品而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也有很多种,一些人是特定对一种物质过敏,而一些人是对多种物质过敏且常常因为不明因素而发生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那么i型超敏反应过程有哪些?
i型超敏反应过程
在生活中人们会因为一些物质而过敏,比如说一些人吃了芒果会皮肤过敏,而一些人因为接触了花粉或者动物毛发而发生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的种类有很多,而且不同的过敏反应有不同的症状。i型超敏反应是很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那么i型超敏反应过程有哪些呢?
1、过敏原进入机体
变态反应一般都会有过敏原,过敏原进入机体属于致敏阶段。这时候人体内的B细胞会产生lgE抗原,这种物质一旦与靶细胞结合的话机体就会出现过敏反应,这之后机体的免疫功能很快被激发。
2、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
这个属于激发阶段,因为机体内已经产生了这种过敏原的抗体,所以一旦过敏原再次进入到机体的话,机体就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从而发生各类的特异性反应。所以但凡能导致机体lgE抗体迅速产生的物质都会引起机体的i型过敏反应。
3、效应阶段
如果生物活性物质能够引起超敏反应的发生的话,都是属于效应阶段。这个主要是由于活性物质的生理效应引起的,现在未知子残余超敏反应的活性介质已经达到50多种,这是防治超敏反应的关键。
什么是速发型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在生活中很常见,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哮喘病、荨麻疹、湿疹这类的疾病都有可能是因为过敏而产生的。i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有很多,常常表面在消化道、呼吸道、皮肤上面,如果发生了i型超敏反应的话需要及时治疗。那么什么是速发型超敏反应呢?
i型超敏反应是由于机体已经接触到过敏原,并且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当再次接触到过敏原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来也快去也快
的症状反应,这种超敏反应对身体的伤害不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但是也容易导致患者的生理功能紊乱。
而速发型超敏反应是i型超敏反应中的一种,这是根据发生反应的速度而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区分开来的。速发型超敏反应在再次接触过敏原之后短短的数十秒钟或者数分钟之类就会发病,一般是由于生物活性介质功能发病的,而这种超敏反应消退也很快,几个小时之后就会消失,过敏性休克常属于速发型超敏反应,很容易引起死亡。而且速发型超敏反应也是i型超敏反应最常见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