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如何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15.51 KB
- 文档页数:1
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病理病因,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病因*一、病因:关于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病机制,在许多情况下较之对自身免疫抗体生成的机制有更多的了解。
在某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为细胞毒性(Ⅱ型)自身抗体所包被,于是补体系统像对待被同样包被抗体的异种粒子那样,与细胞表面抗原及抗体所形成的复合物相互作用,导致红细胞被吞噬和溶解。
自身免疫性肾损害可以是抗体介导(Ⅱ型)或免疫复合物(Ⅲ型)反应的结果。
抗体介导反应见于Goodpasture综合征,其肺和肾的疾病与抗基底膜抗体的存在有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有肾炎是人所皆知的与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有关的自身免疫损伤的最好例子。
另一例子是一种与含肾小管抗原的免疫复合物有关的膜性肾小球肾炎类型。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能部分是由于链球菌引致的交叉反应抗体所致。
但这种看法尚未证实。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其他一些系统性(与器官特异性相对而言)自身免疫病中,有各种各样的抗体生成。
血液有形成分的抗体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可能还与白细胞减少症有关;抗凝抗体可引起出血问题。
细胞核物质抗体使产生的免疫复合物不仅沉积于肾小球,也可沉积于血管组织和真皮与表皮结合处。
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可见凝聚的IgG类风湿因子(RF)与补体的复合物沉积于滑膜。
类风湿因子通常是一种对自身IgG 重链恒定区上的受体有特异性的IgM球蛋白(偶为IgG或IgA)。
IgG-RF-补体的聚合物也可见于中性粒细胞内,在该处引起溶酶体酶释放,从而导致关节炎症反应。
关节内出现大量浆细胞,并可合成抗IgG抗体。
T细胞和淋巴因子也可见于类风湿性关节内,可能也与炎症过程有关。
引致免疫变化的过程尚不清楚,有可能是细菌或病毒感染。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血清补体浓度的降低反映发生了广泛的免疫反应;而类风湿性关节炎则不同,血清补体正常但滑膜内补体浓度降低。
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引言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一类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由于机体过敏反应产生的免疫复合物在体内聚集,引起组织和器官的炎症反应。
这些炎症反应可以影响多个系统和器官,包括关节、肾脏、皮肤等。
为了明确诊断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
本文将讨论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常见的检查项目及其意义。
一、临床症状评估在确定是否进行进一步检查之前,医生首先会进行详细的临床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以下症状和体征:•关节炎: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
•肾脏病变:尿蛋白、血尿、水肿、高血压。
•皮肤病变:紫癜、皮疹、斑丘疹等。
如果患者有以上症状或体征,医生会进一步安排以下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帮助医生评估炎症程度和免疫系统功能。
具体内容包括:•白细胞计数:增多提示有炎症反应。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贫血可能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的。
•血小板计数:异常增高或减少可能与炎症和凝血异常有关。
2. 血生化检查血生化检查有助于评估肾脏功能、免疫系统状态和炎症程度。
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肾功能相关指标:血尿素氮(BUN)、肌酐等。
•免疫球蛋白检测:IgG、IgA、IgM等。
•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血沉等。
3. 尿液分析尿液分析是筛查肾脏损伤的重要方法。
医生会关注以下指标:•尿蛋白定量:标志着肾小球滤过膜的受损程度。
•尿红细胞计数:提示肾脏出血。
4. 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旨在评估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和免疫复合物水平。
常见的免疫学检查项目包括:•免疫球蛋白电泳:帮助判断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和类型。
•补体检测:C3、C4等。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关键步骤之一。
医生通常会采取以下方法:•皮肤活检:对于皮肤病变明显的患者,医生可采集皮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肾脏活检:对于肾脏受损的患者,肾脏活检有助于评估病变类型和程度。
三、Ⅲ型超敏反应的特点①由19S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②补体参与;•③以中性粒细胞浸润释放溶酶体酶为主要损伤机制;④有炎症介质参与;(二)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损伤和致病的机制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大多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可而不具有致病作用。
但如复合物的数量、结构、清除情况或局部功能的和解剖的特性等因素造成大量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时,则引起组织损伤和出现相关的免疫复合物病。
1.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结合补体被活化,释放出过敏毒素-C3a和C5a。
过敏毒素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胺、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介质从而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趋化因子吸引多形核细胞流动和汇集,多形核细胞将免疫复合物吞噬,中性蛋白水解酶和胶原酶等蛋白水解酶、激肽形成酶和阳离子从中性粒细胞中释放出,损伤局部组织和加重炎症反应。
活化的C567附着细胞表面并结合C8和C9,通过反应性溶解作用使损伤进一步加重。
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是Ⅲ型超敏反应中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最主要原因。
2.免疫复合物引起血小板聚合结果释放出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胺以及形成血栓,后者使血流滞或血管完全被堵导致局部组织缺血。
3.可溶性免疫复合物被Mφ吞噬后不易被消化,而成为一个持续的活化刺激动因,Mφ被激活释放出IL-1等细胞因子,加重了炎症反应。
三、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局部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所致的炎症损伤1.Arthus反应 Maurice Arthus用马血清皮内免疫家免几周后发理,再次重复注射同样血清后在注射局部均出现红肿反应,3~6小时的反应达高峰。
红肿程度随注射次数增加而加重,注射5~6次后,局部出现缺血性坏死,反应可自行消退或痊愈,此即Arthus反应。
其机制是所注射的抗原与血管内的抗体结合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并沉积在注射部位的小动脉壁上,引起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
补体活化后迅速产生的过敏毒素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
超敏反应的名词解释
超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如食物、吸入性颗粒、药物、酶类物质、血液等,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将其分为Ⅰ、Ⅱ、Ⅲ、Ⅳ型。
1、Ⅰ型超敏反应:特点为发生快,消退也快,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少部分可发生组织细胞损伤,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临床常见疾病为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以及皮肤过敏反应。
发生Ⅰ型超敏反应后要回避过敏原刺激,也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以及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阻断组胺受体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2、Ⅱ型超敏反应:发作较快,是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临床常见疾病为ABO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等,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补充血浆防止休克,并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及免疫抑制剂防止肾脏、脾脏等器官损伤。
如果是新生儿溶血症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必要时需进行换血治疗;
3、Ⅲ型超敏反应:可引起充血水肿、局部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临床常见于Arthus反应、血清病等。
通常情况下Arthus反应无需治疗;血清病需遵医嘱口服抗组胺类药物治疗,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配合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
4、Ⅳ型超敏反应:反应发生较慢,亦称迟发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等。
如果为接触性皮炎,患者应阻断过敏原刺激,然后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物及外用性药物治疗,如醋酸氟轻松乳膏等;特应性皮炎还需要使用局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引言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也被称为免疫复合物病,是一类由于机体过度产生或无法清除免疫复合物而引发的疾病。
由于此类疾病症状多样,临床表现不一,因此,为了准确诊断和评估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程度,进行一系列相关检查是必要的。
检查项目及解读1. 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是诊断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主要包括以下项目:•免疫球蛋白定量:对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G、IgM、IgA 等)进行定量测定,用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与HLA 基因型密切相关,通过HLA分型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有助于预测疾病发生的风险。
•自身抗体检测:包括ANA(抗核抗体)、ds-DNA(双链DNA 抗体)等。
这些抗体常在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中高度阳性,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
血清学检查是评估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炎症情况和病程变化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血清学检查项目有:•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其水平与炎症反应的程度相关,可以用于评估疾病的活动性和炎症的严重程度。
•血沉(ESR):血沉是一种间接反映炎症状态的指标,其增高通常与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炎症过程相关。
•免疫球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电泳是一种分离和定量血清中各种免疫球蛋白的方法,可以检测异常的免疫球蛋白产生。
3. 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明确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诊断的关键。
常用的组织学检查项目包括:•皮肤活检:对于疑似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患者,皮肤活检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
通过检查皮损组织的病理改变,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免疫复合物沉积和炎症反应。
•肾脏活检:由于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中以肾脏损害最为常见和严重,肾脏活检对于确诊和评估病情十分重要。
通过检查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可以确定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情况和炎症反应的程度。
除了上述的常规检查外,做一些其他辅助检查也能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综合评估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情况。
/
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最详细的介绍,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什
么?
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简介
Ⅲ型超敏反应的抗体虽与Ⅱ型超敏反应中的抗体相似,主要也是IgG和IgM 类抗体,但所不同之处是这些抗体与相应可溶性抗原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并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血管壁、皮肤或滑膜等组织中。
免疫复合物激活性补体系统,产生过敏毒素和吸引中性粒细胞在局部浸润;使血小板聚合,释放出血管活性胺或形成血栓;激活Mphi;使释放出IL-1等细胞因子。
结果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性反应和组织损伤,此型超敏反应亦称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基本知识
是否属于医保:否
发病部位:全身
传染性:无传染性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均可发病
相关症状: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类似荨麻疹的皮肤潮红斑块、红斑结节、呼吸困难
并发疾病:休克
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要去什么医院,怎么检查治疗
就诊科室:五官科、耳鼻喉科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治愈率:40-60%
治疗方法:过敏原免疫治疗
相关检查:血清补体旁路途径活性、速发型变态反应皮肤测试、5-羟色胺、沉淀反应
文章来自:39疾病百科 /sxcmfyxjb/jbzs/。
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如何治疗
*导读:无法回避变应原或有效地控制变应原以及药物不能缓解特应性疾病的症状可试行过敏原免疫治疗(也称为脱敏式减敏)。
即逐次增量地皮下注射变应原提取液。
虽然尚无种试验能反映临床的改善,但有些疗效。
……
无法回避变应原或有效地控制变应原以及药物不能缓解特应性疾病的症状可试行过敏原免疫治疗(也称为脱敏式减敏)。
即逐次增量地皮下注射变应原提取液。
虽然尚无种试验能反映临床的改善,但有些疗效。
IgG阻断(中和)抗体的滴度与所用脱敏药物剂量成比例地增高,有时,特别是病人能耐受大剂量花粉提取液时,血清IgE浓度会显著下降。
淋巴细胞对抗原的反应性增殖也会降低。
(责任编辑:王杨)
第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