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回归
- 格式:pdf
- 大小:27.66 KB
- 文档页数:2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05.09.08•【文号】国资发产权[2005]246号•【施行日期】2005.09.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有资产监管正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5]24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各中央企业:为深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工作,促进上市公司发展,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3号)及《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证监发[2005]80号)等文件精神,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股权分置改革中涉及的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上市公司国有股股东要进一步认识股权分置改革对解决证券市场制度缺陷、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重要意义,从改革大局出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中央企业要按照“积极、稳妥、有序”的基本原则,认真制订本地区或本企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总体规划,加强对国有股股东的分类指导,并注意把股权分置改革与维护证券市场稳定有机结合起来,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市场的可承受程度,成熟一家,推出一家。
对于条件暂不成熟的上市公司,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探索有效改革方式。
三、上市公司国有控股股东应当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股权分置改革的有关规定,在广泛征求其他非流通股股东和A股市场流通股股东意见基础上,研究制订符合上市公司及自身实际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并自行或聘请财务顾问对方案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
股权分置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一、股权分置的背景与意义股权分置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建立初期。
当时,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制度安排,中国存在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划分。
这种划分导致了市场功能的不完善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非流通股的大量存在,使得市场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同时也限制了者对公司治理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股权分置的实施,旨在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实现股权的全流通,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这一不仅对上市公司、者,乃至整个经济体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股权分置的主要内容与实施过程股权分置的核心是将原本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的非流通股转变为流通股,实现股权的全流通。
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方案的制定:各上市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方案,包括非流通股的流通方式、时间表、价格机制等。
2. 股东大会的表决:方案需提交股东大会表决,获得通过后方可实施。
3. 非流通股的流通:通过现金补偿、换股、增发等方式,实现非流通股向流通股的转变。
4. 市场监管与政策支持:政府和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涉及众多上市公司和者的利益,需要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
从2005年正式启动,到2007年基本完成,股权分置历时两年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股权分置对中国的影响分析股权分置对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提高市场流动性:使得原本不能流通的股份得以流通,大大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了交易活跃度。
2. 优化资源配置:全流通的市场环境有利于资本的自由流动,促进了资源向更有效率的领域和企业集中,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3. 增强市场定价功能:后,股票价格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市场定价功能得到加强。
4. 改善公司治理:全流通的实现,使得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更加一致,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表 1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与业绩增长率每股股利 0.1420.1490.1470.1540.16113.38%一、引言股利政策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三大决策之一, 它决定了公司盈余在投资者和公司之间的分配, 再投资的资金数量, 还能够起到向投资者传递关于公司经营业绩的信息的作用。
股利政策主要包括股利支付方式、股利支付率以及股利分配类型的选择等三方面内容。
由于我国一直存在股权分置造成的“ 价格分置” 和“ 利益分置” , 使我国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短期行为严重, 主观随意性较大, 忽视股利政策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2005年4月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股权分置改革办法, 拉开了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序幕。
其目的是为消除股份流通中的不平等性, 形成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础,使全体股东的长远利益均取决于公司市场价值即股价的最大化, 从根本上使上市公司大小股东利益趋同。
这次改革对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文以2005年宣告股改方案为分界, 以其前后各两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来分析股改前后的股利变化。
二、股利分配倾向对比分析为了帮助上市公司在公开市场上筹集大众资金而建立了股票市场, 投资者购买股票后满足了上市公司对资金的需求, 但对投资者而言更重要的是渴望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然而从图1可以看出各年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占所有上市公司的比例, 2004年相对于 2003年而言, 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比例增长了将近5%, 而2005年的比例则是大幅下降,紧接着2006和2007年两年宣告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比例连续两年几乎呈直线增长。
通过分析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制度政策不难发现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2003年到2004年分配股利上市公司比例的不断上升主要是因为从2000年末开始,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配股行为, 证监会颁布关于上市公司申请配股或增发必须满足近三年现金分配条件的规定, 把支付现金股利作为上市公司配股的必要条件了, 从而使股利分配的比例呈现大幅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