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驱动生物探究式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堂中的运用PBL(问题驱动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生物化学课堂中,PBL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在PBL教学法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动力。
在生物化学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DNA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为什么人们会患上遗传性疾病?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兴趣。
在PBL教学法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方式来掌握知识。
在生物化学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实验观察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DNA的提取和酶的活性实验,通过实践探究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深入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
在PBL教学法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知识。
在生物化学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可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对某些食物过敏?通过分析食物过敏的原因和机制,学生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避免食用过敏原等。
通过PBL教学法,学生可以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化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探究、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来解决问题。
在分析DNA的结构和功能时,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比对来推断DNA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驱动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摘要】问题驱动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本文从问题驱动法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入手,分析了在实施方式、实验课程、理论课程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并探讨了其在教学中的优势和挑战。
总结问题驱动法对生物教学的启示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问题驱动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未来的生物教学中,问题驱动法有望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生物教学、问题驱动法、应用、具体实施方式、实验课程、理论课程、优势、挑战、启示、未来发展1. 引言1.1 问题驱动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的重要性问题驱动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引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问题驱动法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他们的综合思考和创造力发展。
在问题驱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跨学科、跨知识领域来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还能够增加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2 问题驱动法在生物教学中的意义问题驱动法在生物教学中的意义非常重要。
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生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在生物学这门学科中,问题驱动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驱动法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
问题驱动法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问题驱动的生物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论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驱动”模式的应用作者:田蕾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4期【摘要】“问题驱动”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问题驱动模式”,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置教学悬念,适时提出课后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问题驱动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生物科学不仅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而且特别突出以问题驱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把传统的教学过程转化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谈谈问题驱动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问题驱动式”教学定义“问题驱动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启发和鼓励学生,依据问题,提出设想,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验证;要以问题制造困惑,在问题的驱动下激发思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以目标导引解决困惑。
2.“问题驱动式”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作用“问题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问题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各种具体的“问题”着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具体来说,“问题驱动”教学在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生物课的许多教学内容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是很容易走神的。
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在一上课时,能够为学生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思维活跃,那么教学目标也就容易实现了。
问题驱动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驱动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的临床案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运用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问题驱动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问题驱动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问题驱动法在生物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传统的生物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生物学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思考。
而问题驱动法则是通过引入生物学领域的真实问题或案例,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引入一个关于遗传疾病的临床案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遗传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学习欲望。
通过问题驱动法,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生物学知识的主动学习者,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生物学教学中来。
问题驱动法在生物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往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而问题驱动法则是通过引入真实的生物学问题或案例,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问题,获取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进行推理和思考,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生物学知识,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问题驱动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问题驱动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研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创建高效课堂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生物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1]。
近年来,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驱动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
由此可见,研究基于问题驱动的生物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非常重要。
一、对问题驱动教学方式含义及作用的论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全面掌握问题驱动的要点,紧抓核心,将其优势体现出来,从而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问题驱动教学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完善学生个体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构建相关的系统结构,以提高科学素养[2]。
在相关问题的驱动下,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指导,摒弃以往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构建高效的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包含多个方面。
第一,创建情境教学模式,即教师需要提出和本章节有联系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采取实验方式获取答案[3]。
第二,教师对问题进行优化,把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合作式学习,相互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生物学学习。
第三,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
第四,总结、归纳知识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教师根据每章的知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相关习题,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4]。
二、基于问题驱动的生物学高效课堂的设计方式及要点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课前教学设计方式及良好的思路是关键。
问题驱动策略是在初中生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要求教师在生物课堂上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认真探究[5]。
问题中包含很多教学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使学生将问题当作学习的一个突破口。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该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下面将结合生物课堂教学实际,介绍问题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可以在生物课堂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在生物进化的教学中,可以提出“为什么某些动物适应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有些动物没有发生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种在环境选择、遗传突变和适应变异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进化上的差异。
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进化的原理和机制。
问题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对于一些生物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主动地探索和学习。
在细胞的教学中,可以提出“为什么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并思考细胞是如何完成生命活动的。
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
问题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同时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遗传的教学中,可以提出“为什么诞生的婴儿有时会有遗传疾病?”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遗传疾病的成因和传递方式。
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分析和推理,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教学法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
在植物生长的实验中,可以提出“为什么植物在光照条件下会进行光合作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问题驱动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驱动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
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生物教学中,问题驱动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领域
中的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领域的知识内容较为生动,而问题驱动法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加投入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大象拥有那
么长的鼻子?”、“蒟蒻为什么可以治疗癌症?”这些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
生主动了解有关知识,并深入探究。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问题驱动法的引导下,学生需要自主查找信息,进行实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知识,顺便提高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三、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在传统生物课堂上,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的。
但问题驱动法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可以让学生认识
到自主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动物的体温是如
何维持的?”学生需要自主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实验,从而了解动物体温调节的机理。
这
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知识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收获收获成长。
综上所述,问题驱动法对于生物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都
有着积极影响。
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解决问题,从
而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堂中的运用PBL教学法(问题驱动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化学课堂中,PBL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下面我将从问题设计、学生角色与担责、讨论和研究、问题解决和评价等方面探讨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堂中的运用。
问题设计是PBL教学法的关键,教师可以针对生物化学的核心概念和实际应用,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研究。
“生物体内的酶是如何催化反应的?”,“DNA复制是如何保证准确无误的?”等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接下来,学生在PBL教学法中扮演着主导角色。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辅助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
学生在进行探究和研究时要有明确的担责,例如分工合作、时间管理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讨论和研究阶段,学生可以自主提出问题、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和实验技术进行探究和研究,鼓励学生提出独立见解并进行深入讨论。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展示和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问题解决阶段,学生需要整合所学知识和实验数据,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引导学生合理推理和创新思维。
学生可以以口头报告、书面报告或小组展示的方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问题解决和评价是PBL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这些能力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表现、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展示材料,以及进行学生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堂中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通过问题驱动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化学的核心概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例谈问题驱动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生物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问题驱动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如“生物体内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等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逐步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进行巩固和深化。
其次,问题驱动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怎样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等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问题驱动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学生们可以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互相帮助和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培养自己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意。
总之,问题驱动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物教学模式。
- 1 -。
通过问题驱动式探究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作者:高赢虞桂琴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1期【摘要】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如何探究并解决问题?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正是以问题为驱动,驱使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关键词】问题驱动探究教学生物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160-022018年新高考“6选3”模式将会在全国铺展开来,高中生物新大纲着重强调的“发展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将为今后的高考命题指明方向。
生物学核心素养由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组成,自2003年颁布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来,国家生物课程中心始终要求教师要把探究教学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主要是以问题为出发点,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的一般思维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可见科学探究的本质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生物学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如何探究与解决问题?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正是以问题为驱动,驱使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解决问题,从而深层次地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知识,实现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
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实施策略:一、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摘要:高中生物的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和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相比,基于“问题”驱动的生物教学模式构建,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
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高中生物教师应当以“问题情境”的方式优化课堂导入、突破重难点,巧设“答疑”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构建高效的生物教学课堂。
关键词:高中生物;问题驱动;应用对策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中生物教学,有助于改变过去接受学习、接受训练的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习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驱动下,如今的高考生物,考点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很多生物考点以社会热点话题为基础,强化学生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的考核。
由此可见,传统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生物教学模式,已然已经难以适应生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生物的需要。
普通高中生物教师通过构建“问题驱动”的生物教育模式,以“问题”为核心引领学生会分析和思考,在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综合分析能力的同时实现生物教学改革创新的目标。
一、“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概述1、“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涵为了充分解读“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涵,笔者查阅了《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依托“中国知网”平台查阅了相关的研究文献资料。
研究发现:不同学者对“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解读有所差异,但细究下来,大同小异。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归纳,笔者将“问题驱动”教学法理解为: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核心的、基于“学情”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并引领学生分析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通过问题引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以问题的解决实现教学目标。
2、“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有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首先,以“问题”为主线。
“问题驱动”作为一种以“问题”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是该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
问题驱动,促进生物高效课堂摘要:新课改教育教学背景下,问题驱动新型课堂的构建,俨然已成为各学科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向,通过以问题为核心,研究问题的切入点,构建问题情境,设疑引导深入思考,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以高中生物为例,以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生物思维,提升教育效果。
关键词:问题驱动;高中生物;教学策略前言问题驱动型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围绕问题设计教学,用问题驱动学生学习,驱动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学科的本质,开展探究活动,不断构建和完善自我认知,从而能够形成以问题为纽带的生物课堂,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由低阶思维朝着高阶思维前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基于此,本文就问题驱动背景下,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构建的教育策略进行探究,以此为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问题在问题驱动型课堂创设的过程中,首先可通过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帮助引出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式探究课堂,让学生置身于情境的同时,能够发现情境当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生物思维,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能够达到深度学习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比如人教版必修1《6.2 细胞的分化》教学过程中,便可以通过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介绍白血病的病因、以及骨髓移植的治疗白血病的方法和机理,即“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血细胞”,并给出三类血细胞的比较表的图片,提出问题“三类血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有何差异?”通过提出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和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1]。
而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处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当中,将细胞分化的知识,同实际生活中的白血病相关联,以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培养问题意识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以问题驱动生物探究式教学
【摘要】问题教学,任务探究,探究式教学这三者的有机整合能够有效促进
新型交互式师生关系的形成,提高教学效率、效益,更有助于创新教学模式、创
造性使用教材,同时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问题教学;任务探究;探究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
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
化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任务探究,即为学生设计任务,以任
务驱动探究,进而让学生通过探究事物、现象和观点而自主地获得科学知识并形
成探究技能和探究态度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驱动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
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一般程序是:依据教学进
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
→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生物学
知识的“再发现”。这三者的有机整合能够有效促进新型交互式师生关系的形成,
提高教学效率、效益,更有助于创新教学模式、创造性使用教材,同时发展学生
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问题哪里来?又如何以“问题”来驱动
生物学的探究式教学?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1.把基本问题作为学生思考的出发点
正是在基本问题引导下,基础知识才得以形成和发展。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
材,恰当地提出适宜于学生的基本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这样做不仅可以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更为下一步的学习探索指明了方向。
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激趣促思,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南宋教育家朱熹曾
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课堂教学
中,常有一些学生在读书学习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疑问。在学生具备了
敢于提问的心理后,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
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提问。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
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
大。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应该利用语言、实验、教具等各种教学手段,
创造一种符合学生需要的情境。”现行教材中“光合作用”的发现就是一个典型例
子。教材通过几个经典实验来编排该部分教学内容,其中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
粉”的实验,是一个诱导学生提问的绝好素材。该实验从遮光、光照、脱色到检
验淀粉存在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一种科学探索过程,展示了一种科学探究思想。
因此,在组织本实验教学时,不妨作以下两方面的探索:第一、改验证型实验为
探索性实验;第二、实验的准备过程积极吸收学生参加,如遮光和光照,让学生
充分感知探索经历。待到课上实验结束,“为什么要把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
夜?”“为什么叶子的一部分要用黑纸夹好,然后在实验前放到阳光下照射4小
时?”“为什么叶片放入酒精后要隔水加热?”等问题,一定会从学生脑中呼之欲
出,肯定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第二阶段:探寻研讨,交流总结,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在学生进入积极
的思维状态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时,要
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思维时间和思维空间,同时让他们在群
体因素的影响下,通过积极讨论,在探究过程中对于生物学知识进行建构。如,
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节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过程学习生长素的发现与
功能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可以将教材内容进一步拓展转化,给
学生如下信息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植物向光性生长
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学者在对向光性生
长的某些植物器官向光面和背光面生长素含量进行精确测定后,发现两者并没有
差别,如萝卜的下胚轴、黄花燕麦胚芽鞘等。同学们想一想,植物向光性现象的
出现还会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吗?能否提出一个合理的假设?通过上述教学过程,
学生会利用求异思维思考、讨论,他们的思维会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既拓展了
思维的空间,又得到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第三阶段:理解深化,引伸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学习是创造的基
础,而创造是学习发展高级阶段。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最高表现,而创造的起点是
质疑,所以必须精心扶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有根据地
“标新立异”,让他们的思维发散于不同方向,从而对同一研究对象产生分解能力,
于是形成所谓的“求异思维”。
如,在学习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
题,能不能利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理测定一种洋葱鳞叶表皮细胞液的
浓度?我们便因势利导,趁机提出: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测量一种洋葱鳞叶表皮细
胞液的浓度,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应如何设计?如果让你去做记录,
请设计一个记录表格。这只是一个作业,布置给各个小组去完成,等学生设计完
成后让每个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方案,全体学生评价和完善,然后筛选
出最佳方案后让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开放实验室进行。
2.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作为立足点
生物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
度去探索、揭开知识的奥秘。在问题情境设计、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都
是要立足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这样才能使得教法充满活力。如在“植物的运动”
教学中,学生对于含羞草的感震运动、植物的向光性运动和猪笼草的捕食性运动
等很感兴趣,提出很多问题,我便可以给学生介绍了常见的丝瓜卷须的向触性弯
曲现象,提出问题:“丝瓜卷须的向触性弯曲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对此兴
趣较浓,很容易引发他们的思考与猜测,于是我们又趁机提出探究性实验课题:
验证丝瓜卷须向触性弯曲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了如下
过程:发现问题→思考和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操作→分析实验
现象→得出结论。整个过程都是在老师启发下,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真正成为
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使他们的思维得
到了开发,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3.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终结点
以问题驱动生物课探究式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让学生在老师的不断提“问题”
的引导下自己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学习新课尝试解决问题,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思
考的状态,思维受到很好训练,教师抓住重点讲解,学生通过样例学习和尝试学
习,高效率地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解题能力肯定得到提高。由此,也提
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
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常常
标志着一项新的发明,新的创造。”在提倡探究性学习的今天,教师只有摈弃传
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做到民主教学,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努力创
设问题情境,以问题驱动使学生敞开问题意识之门。
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是一
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师生之间的不断努力。需知“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造的起点,以问题驱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在不断地努力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创造力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3
[2]徐学福.探究教学研究.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3-34
[3]马志成.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比较教育研究:2004,170(7):23-26
[4]刘本举、李新梅.应用探索性实验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生物学通
报:1998,33(10):36-37
[5]刘本举、李新梅.研究性学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及学科能力影响的研
究.生物学通报:2005,40(5):32-33
[6]邱新.教学课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上海教学研究》2000年第
6期
来稿日期:201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