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与设计教案
实验名称:细胞膜的半透性探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细胞膜的半透性特性,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材料:鸡蛋、盐水、糖水、水杯、玻璃容器、天平、刀具、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1.准备鸡蛋,并将鸡蛋浸泡在盐水、糖水和清水中,分别浸泡一段时间。
2.取出浸泡后的鸡蛋,用刀具小心切开鸡蛋,观察鸡蛋内部的变化。
3.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并使用显微镜观察鸡蛋细胞的情况。
实验设计:
1.对比不同溶液对鸡蛋的影响,可以观察出细胞膜的半透性特性。
盐水会导致鸡蛋变硬,糖水会导致鸡蛋变软,而清水则不会对鸡蛋产生影响。
2.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总结与讨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细胞膜的半透性特性,即只允许某些物质通过,而阻止其他物质通过。
细胞膜的半透性是细胞生存和正常功能的重要保障,对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进一步探究细胞的生命活动奠定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实验,深化对细胞膜的理解,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关于高中生物实验教案6篇关于高中生物实验教案6篇学习并非只关乎应付考试和获取高分,更重要的是打开你们的思维,增强你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实验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中生物实验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人类遗传病》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3节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人类遗传病及其病例(2)什么是遗传病及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3)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4)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2能力目标: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难点:(1)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
(2)近亲结婚的含义及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几种遗传病,教材前几章已经出现伴性遗传病和常染色体遗传病,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定基础。
另外“人类遗传病的类型”是了解水平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学习目的。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数量,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使由此发育成的个体患先天性遗传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却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学生分组讨论1什么是遗传病?举例?2怎样做到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3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什么是遗传病问:感冒发热是不是遗传病?为什么?教师讲述:遗传病是由于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人类遗传性疾病,而感冒发热是由感冒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温度、pH的变化对酶活性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④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③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动手能力2.难点:影响酶活性因素的探究。
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动手能力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雕牌加酶洗衣粉”的广告视频,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加酶洗衣粉的蛋白污渍去污能力比国家标准高了2倍,这主要是和什么有关?酶(确切的说是和酶的活性有关)。
细胞中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来催化的,那么环境条件的改变能否影响到酶的活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什么是酶的活性呢?(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
酶活性越高,催化效率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雕牌洗衣粉包装袋背面的洗衣说明,在这个说明中你有什么疑问呢?加酶的洗衣粉的使用说明中为什么强调对温度的要求?二、师生互动探讨新课(1)展示资料:资料一:①洗前浸泡三十分钟,效果更佳②若衣服太脏,可适当增加用量③用温水浸泡效果更好,但水温不要超过60℃,实验证明:用加酶洗衣粉时,温水的洗涤效果要比冷水好资料二:当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进入胃中以后,不再具有催化淀粉分解的功能。
胃中的蛋白酶随食糜进入小肠后也不再具有催化功能。
资料分析:资料一:洗衣粉的去污效果主要是和酶的活性有关,资料1中提到(不超过60摄氏度)说明酶的活性可能与温度有关。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资料,从资料2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酶需要不同的PH条件,说明酶的活性还可能与PH有关。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
1. 实验植物:例如豌豆等叶绿体含量较高的植物
2. 高亮度光源
3. 测量器具:例如光合速率测定仪、光合速率计算器等
实验步骤:
1. 将实验植物置于高亮度光源下进行预光合作用恢复,确保植物处于健康状态。
2. 选取植物叶片进行实验。
用割刀在叶片上切除一小片叶片,并将其置于光合速率测定仪中。
3. 将测定仪调整到适当的光照条件下,记录初始光合速率。
4. 在测定仪中逐渐减少光照强度,记录相应的光合速率。
5. 分析测定结果,得出实验结果。
实验设计:
1. 实验要求选择叶绿素含量较高的植物进行实验,以便更好地观察叶绿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 实验过程中要确保植物处于健康状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要选取相同生长状态的叶片进行实验,以控制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4.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光照条件的稳定性,以减少实验误差的影响。
实验结果分析:
1. 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叶绿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规律。
2. 可通过统计数据计算出植物叶片中的光合速率,进一步了解植物对光合作用的适应性和生长特点。
3. 实验结果可为植物生长及光合作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生物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这次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优秀10篇生物实验教案1教案名称:观察植物光合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重要性。
2. 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2. 实验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 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各环节的联系。
2. 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葱等)、光源(如日光灯、白炽灯等)、试管、橡皮塞、玻璃棒、酒精灯、火柴。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
3. 实验试剂:碘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 介绍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实验内容。
二、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4-5人,分工明确。
2.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a. 将水生植物放入试管中,加入足够的水,使植物充分吸水。
b. 将试管放在光源下,使植物充分接受光照。
c. 每隔一段时间,用橡皮塞封住试管口,取出一部分气体,用酒精灯点燃,观察火焰颜色。
d. 将取出的气体滴在载玻片上,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3.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实验结果分析1. 学生观察火焰颜色,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观察载玻片上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氧气和淀粉的结论。
四、实验总结1.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教师点评。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强调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1.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学生了解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重要性。
2. 学生掌握了实验方法,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生物实验教案2一、实验名称: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二、实验目的:1.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2. 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3. 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三、实验原理: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导致质壁分离;反之,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复原。
GDJ Y当我拿出我制作的示范作品时,学生们都很好奇,并赞叹道:这些都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我引导他们观摩制作步骤:第一步,选好一块三合板,最好是用颜色均匀的一面;第二步,在板上轻勾设计好的图案;第三步,在图案边线涂上白乳胶,再用选好的稻秆贴外形,然后用力压一压,最好用重一点的物体来压住几分钟;第四步,半干后,再根据图案一段段地剪贴、弯折、卷曲;第五步,完成后自己编织稻杆辫子或把稻杆剪成一段段来装裱画框,并根据画面涂好颜色,待干后,上光油。
除了这些拼贴,我们还可以利用稻杆的韧性拓展延伸到其他立体造型,如房子、风车、飞行器等等。
3.实践制作、启发思维在创作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多观察、多交流、多动脑,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多质疑多问自己它们像什么,还可以制成什么?学生通过交流经验,丰富了自身的创意,通过吸收、借鉴别人的技巧设想来完善自己的创作构思。
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反复强调了创作思路可以是千姿百态的,不一定按老师教的方法思路去创作,其间我用多媒体展示从网上下载的稻杆作品图片给学生参考,鼓励他们比一比,看谁的想象力和表现最出色。
在模仿中学习,在质疑中创新,在协作交流中,同学们创作了《小房子》《游乐场》《风车屋》《荷花图》《花卉》等造型精美的作品。
4.适时指导,开拓创新有个别学生贴到一半时就怕困难畏缩不前,这时更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引导,我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及时帮助并出主意,为其指点具体的制作方法,发扬了互助精神,进而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有些作品就是这样诞生的,如《猴子》《长城》《懒熊狗》等。
有些学生的思维方式非常特别,善于想出、发现别人想不到的技巧,其中,《少女》的作者为了让背景更生动,在涂光油时趁油还没干马上洒了一些金银粉,气质高贵,美丽极了。
我肯定了她的好办法,并要求其他学生也可以仿照创新。
另外一位同学完成主体画面后,用稻杆编成辫子作椰树的叶子,直接用稻杆装裱边框,既朴素又富有艺术感。
四、展示主体,肯定成绩刚好学校每年一度的艺术节活动到了,我把这些作品展示出来,让它们接受全校师生、家长、外界的参与评价和观赏。
高三生物实验与探究教案(5篇)高三生物实验与探究教案(5篇)高三生物实验与探究教案新课程中强调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本模块每项教学任务时,除了创造实验条件和参与学生讨论外,应适当补充相应资料或引导学生自己搜集相应资料,引导学生相对系统地完成有关的学习内容,而不仅仅是完成几个互不关联的实验的操作。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技意识的主要途径。
为切实搞好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特制订实验计划如下:一、联系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强化学生的科技意识。
二、认真安排实验,按要求及时把实验通知单送达实验老师。
三、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室纪律、安全、卫生方面的教育,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册,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存在问题,及时改进。
五、与实验老师密切配合,相互合作,共同辅导学生实验,确保实验教学顺利完成。
六、本学期实验进度安排表:周次、材料、教材年级、备注;第二周、发酵瓶,纱布,榨汁机,葡萄,酵母菌,醋酸菌,恒温箱,重铬酸钾,烧杯果酒和果醋的制作、选修1、高二年级、学生实验第三周、小桶2个,两种不同颜色的彩球20个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必修2、高一年级、演示实验第四周、豆腐,电热干燥箱,粽叶,保鲜膜,平盘,盐,广口玻璃瓶,黄酒米酒和各种香辛料,高压锅,泡菜坛,各种蔬菜1、腐乳的制作2、泡菜的制作、选修1、高二年级、学生实验第八周、高压蒸汽灭菌锅,无菌室,接种仪器,MS培养基原料,培养皿,酒精灯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选修1、高二年级、学生实验第十周、无菌室,超净工作台,接种箱,酒精灯,高压锅,枪状镊,组培用具。
菊花的组织培养胡萝卜的组织培养、选修1、高二年级、学生实验第十一周、榨汁机,漏斗,滤纸,恒温箱,苹果,果胶酶,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面布,植物油,烧杯,玻璃棒,小型洗衣机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选修1、学生实验第十二周、烧杯,玻璃棒,漏斗,纱布,离心机,镊子,鸡血,柠檬酸钠,二苯胺,蒸馏水,NaCl溶液DNA的粗提取和鉴定、选修1、学生实验第十三周、烘箱,圆底烧瓶,蒸馏装置,压榨机,吹风机,萃取回流装置,大烧杯,石油醚,新鲜胡萝卜,胡萝卜素的提取、选修1、学生实验第十四周、洋葱,培养皿,滤纸,纱布,烧杯,镊子,剪刀,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冰箱,卡诺氏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15﹪盐酸,95﹪酒精,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必修2、高一年级、学生实验高三生物实验与探究教案一、指导思想1、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实验材料:
1. 显微镜
2. 玻璃平板
3. 盐水
4. 細胞標本
实验步骤:
1. 将一滴盐水滴在玻璃平板上。
2. 取一小块细胞标本放在盐水中。
3. 将盐水和细胞标本放在显微镜下。
4. 调节显微镜镜头,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5. 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并描述其形态和功能。
实验探究:
1. 你观察到的细胞有哪些结构?这些结构有何作用?
2. 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有何不同之处?
3. 通过观察细胞结构,你能得出什么关于细胞的功能和组成的结论?
4. 你认为如何利用细胞结构的知识来解释细胞的生存和功能?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对细胞的生存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和功能影响着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细胞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探究水的功能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水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2. 探究水在植物和动物生长、生活过程中的作用3. 能够用实验方法验证水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教学重点:1. 探究水在生物体内的作用2. 实验方法的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1. 水在生物体内的作用2. 水对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性3. 实验:验证水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课题,让学生讨论水对生物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提出水在生物体内的作用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水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包括:细胞代谢、营养运输、体温调节等方面3. 实验设计(10分钟)- 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来验证水在生物体内的作用,重点关注植物和动物生长、生活过程中的作用4. 实验实施(30分钟)- 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5. 实验讨论(1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结果,结合课上知识,讨论水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总结实验结果并提出结论6. 总结(5分钟)- 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水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更多关于水的功能和作用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玻璃容器、植物、动物模型等2. 实验药材:水、食盐、酒精等3. 实验记录:实验记录表、笔记本等评价标准:1. 能够理解水在生物体内的作用2. 能够设计并实施实验来验证水在生物体内的作用3. 能够通过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提出合理的结论拓展练习:1. 进一步探究水在植物和动物身体内的作用机制2. 理解水的循环和资源保护问题教学反思:1. 在导入环节要引发学生对水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水功能探究的积极性2. 实验设计要能贴近生活、贴近实践,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乐趣3. 实验实施过程要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合理分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生物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案例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主题,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使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学会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3)掌握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观察分析。
2. 教学难点: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你们知道植物细胞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 实验准备(1)实验器材: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刀片、剪刀、镊子、显微镜、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清水、碘液等。
(2)实验材料:洋葱鳞片叶、胡萝卜、土豆等。
3. 实验步骤(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①取洋葱鳞片叶,用刀片切下薄薄的片;②用镊子将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③滴加适量清水,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④用盖玻片轻轻盖在切片上,避免产生气泡;⑤用碘液染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碘液。
(2)观察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①将制作好的临时装片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②每隔一定时间,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变化,记录数据;③重复实验,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 数据处理与分析(1)观察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记录数据;(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高中生物学趣味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改变不同光照强度下的条件,观察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实验材料:
- 5株水稻幼苗
- 5个透明玻璃瓶或试管
- 5个带刻度的水桶
- 水
- 酒精灯或手电筒
- 直尺
- 计时器
实验步骤:
1. 将5株水稻幼苗分别放入5个透明玻璃瓶或试管中,确保每株水稻幼苗接触水。
2. 将5个玻璃瓶或试管放入5个带刻度的水桶中,保持水平摆放。
3. 将带刻度的水桶放置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例如在阳光下、阴影处、室内强光处等。
4. 分别在每个光照强度下,用酒精灯或手电筒照射到水稻幼苗上,启动光合作用。
5. 记录下每个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速率,通过观察每单位时间内氧气气泡的数量来判断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高低。
6. 重复实验几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光照强度下水稻幼苗的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
一般来说,光照强度越高,光合作用速率也会越高,因为植物需要光能来进行光合作用。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操作时要小心轻放,避免水稻幼苗受到伤害。
2. 各个条件下的实验要保持一致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用具,避免造成污染。
拓展延伸:
可以尝试改变光照强度的时间长短,观察植物在不同时间段内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
也可以尝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是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好素材。
本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通过对不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探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同时通过实验的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科学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通过对探究光合作用科学史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原理;基本熟悉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欲望比较强,但是缺乏独立探究能力。
本实验包括全过程的探究活动,是个开放度较高的实验,除教材提出的参考案例外,还可以联系光合作用原理和过程从各种环境因素进行思考分析,设计实浓度、光质等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因此对学生实验设验探究温度、CO2计和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及学业质量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学会在真实情境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组实施及结果分析等步骤,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发展科学思维。
(2)能够科学控制变量,观察检测因变量,通过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3)通过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探讨在生产生活中如何使作物增产,形成社会责任感。
二、教材实验的局限性教材给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的参考案例,但教材提供的装置和操作方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影响实验课效果。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1.真空渗水法抽气次数不好把握2.吹气获得富含CO2的溶液不利于变量的控制3.检测指标只能定性分析为此,需要优化实验装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以此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发展科学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及其案例分析摘要:生物教学模式考察学生的思维模式、观察能力和独自完成任务的能力。
而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课堂信息建立学生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及时的阐述问题,构建问题和反馈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自身的学习思维模式,以及达到更佳的现实问题处理模式,通过学习高中的生物知识,以及建立高效的问题解答和反馈机制,通过课堂的及时反馈来构建探究式问题处理机制,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式模式;设计;案例引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习过程中是无法及时地建立学习模式和问题反馈机制。
而这在高中的教学模式中是不利于高中生发展其实验性学科的学习。
只有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问题及时的反馈,建立灵活性的课堂氛围和思维模式,才可以在高中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得到更佳的学习效果。
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稳步地提升教学机制中的学习效率,建立学习机制的同时,深化问题的管理模式,完成新模式下的教学任务。
一、建立高中生探究式生物学习模式生物学习重视实验效果,通过生物实验阐述生物实例、教学内容和观点。
开展生物实验,还可以在探究生物教学模式过程中,不断地研发新的生物教学模式,以及发散式学习思维。
例如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光合作用原理的解释,就可以通过实验模式,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现有的实验模式来不断地完善实验数据,建立实验反馈机制。
通过不断地提问和反馈,建立实验过程后的数据和教学内容的反馈机制。
而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拓展教学思维,落实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发散思维能力。
以实验的过程为探究内容,不断地落实相关的管理办法,以及建立实验的变量,通过改变变量和相关的实验数据来探究实验的基本教学原理。
建立自身的生物思维模式过程中,深化实验的对照量以及相关的实验原理,不断地进行教学复盘。
进而更好地实现对光合作用教学原理的阐述。
以教学过程中的现时反馈机制,以及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更好地落实教学内容,达到更为明确的教学内容管理[1]。
高中生物有趣实验课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探究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
1. 同一种植物幼苗(例如小白菜)
2. 三个小花盆
3. 盆土
4. 浇水壶
5. 三个小灯泡或手电筒
实验步骤:
1. 将盆土填满三个小花盆,并在每个花盆中种植一株幼苗。
2. 将三个小花盆分别放置在不同的位置:
- 花盆A放在充足阳光的地方;
- 花盆B放在光线较弱的地方;
- 花盆C放在没有光线的地方。
3. 每天定时给植物浇水,并记录每株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颜色、生长速度等。
4. 在观察一周后,对比三个花盆中植物的生长情况,分析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
1. 植物需要定时浇水,确保盆土湿润但不过湿。
2. 注意保持三个花盆中植物的种植条件相同,除了光照条件。
3. 在安全的情况下使用灯泡或手电筒模拟不同光照条件。
实验结果分析:
1. 充足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生长较好,叶片绿色鲜亮,生长速度快;
2. 光线较弱的植物生长相对滞后,叶片颜色较浅,生长速度较慢;
3. 没有光线的植物生长受到极大影响,叶片发黄、枯萎。
结论:光照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充足的光照条件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合理调整植物的光照条件来促进植物生长。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人教版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必修1)》的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素材。
本实验以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知识点进行探究,重在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以及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条件等问题。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重在做好引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体验实验的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过程。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能理解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并能说出在什么情况下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②学生理解植物细胞发生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条件。
(2)能力目标:①学生获得植物生命活动需要水这个生命观,以及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与其结构密切相关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②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批判性思维品质;能提出科学问题,寻求证据、合理解释;在探究过程中能与人良好地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学生在实验操作和现象分析中具有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理解科学的本质。
②学生在对农作物浇水和施肥的实际例子中体现出愿意并能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解释生命现象,做出合理的决策,关注生物学与社会的关系。
3、重点难点(1)重点:①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
(2)难点:①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②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交流。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学习了渗透作用的条件和原理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分析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经验(例如:农业生产中植物的“烧苗”现象等)已获得了一些直观的认识,但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基本原理、所需要的条件,缺乏感性认识。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探究创新和设计实验能力较为薄弱。
通过本节课引导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和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实验,尝试提高创新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教学探究性教案主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b. 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作用;c. 熟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d. 掌握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命活动。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实验、图像等方式观察细胞的结构;b.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c. 培养学生合作、实验、观察等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b. 培养学生对细胞的尊重和理解;c.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a. 细胞膜的结构和作用;b.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c. 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命活动。
2. 实验内容a. 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b. 制作模型展示细胞的结构;c. 进行细胞膜透性实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细胞的存在及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
2. 学习活动a. 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b. 学生制作细胞结构模型;c. 学生进行细胞膜透性实验。
3. 总结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交流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4. 作业布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复习作业。
四、教学评估1. 学生表现a. 实验操作是否规范;b.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c. 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教师评价a. 学生表现情况;b. 学生有效参与程度;c. 学生对细胞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根据学生反馈和实验结果,评估教学效果,做好教学反思。
2. 教学改进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拓展延伸1. 细胞生物学知识的深入探讨;2. 生物技术在细胞研究中的应用;3. 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性实验教学教学设计分析: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探究模式: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进行探究→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得出结论→交流并反思。
1、探究的问题提出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所用的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紫色洋葱鳞片叶是作为观察材料,当滴加0.3g/mL的蔗糖溶液时,细胞就会渗透失水,从而发生质壁分离;几分钟后滴加清水,细胞又会渗透吸水,从而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针对这个实验,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确定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问题:蔗糖溶液的浓度为什么0.3g/mL是呢?能否用其它浓度的蔗糖溶液代替呢?作为探究的
2、实验方案设计及探究思路
方案:针对“能否用其它浓度的蔗糖溶液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第一组对照实验:
表1 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影响实验记录表
在这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材料为紫色洋葱鳞片叶、蔗糖溶液,只是将蔗糖溶液的浓度改换了一下。
为了使现象区分较为明显,我们所用的溶液浓度差别较大,分别为0.1g/mL、0.3g/mL、0.5g/mL、0.7g/mL,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结论。
材料准备:新鲜洋葱、0.1g/mL蔗糖溶液、0.3g/mL蔗糖溶液、0.5g/mL 蔗糖溶液、0.7g/mL蔗糖溶液、清水、显微镜、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
3、研究过程及其实验方法
根据能否用其它浓度的蔗糖溶液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我们选择了0.1g/mL、0.3g/mL、0.5g/mL、0.7g/mL的四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用0.1g/mL的蔗糖溶液时,细胞发生轻微的质壁分离,但现象不明显,几
实验结论:为了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不可以采用0.5g/mL或0.7g/mL 的蔗糖溶液,而0.1g/mL的溶液分离现象不明显,且用时太长,所以最好选用0.3g/mL的蔗糖溶液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4、分析并反思
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学生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这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从案例中我们发现,探究式教学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实验、观察、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