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及答案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及答案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及答案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及答案

德州市第九中学导学案

班级:姓名:

课题《恐龙无处不有》

课型主备董卓鑫审核林霖

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学习文章缜密的说明思路。

2.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的写法。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学习

重难点

学习应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并学习文章缜密的说明思路。

导学过程

一、作者作品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遗骸.()骨骼.()褶.皱()两栖.()

陨.石()追溯.()地壳.()潮汐.()

2解释词语的意思

遗骸:

不解之谜:

天衣无缝:

三、整体感知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做旁批)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做旁批)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做旁批)

4.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我们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四、理清结构

1.全文15段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每部分写的什么内容?

2.本课的说明顺序是?

五、品味语言

1找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3)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六、拓展延伸

以《恐龙无处不有》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七、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答案

二、检查预习

1.hái ɡé zhě qī yǔn sù qiào xī

2.遗骸:指弃置而暴露的尸体。遗体;骸骨。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团。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三、整体感知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做旁批)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我们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四、理清结构

1.全文15段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每部分写的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

3.本课的说明顺序是?

逻辑顺序

五、品味语言

1.举例子

2.打比方

3.作比较

六、以《恐龙无处不有》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

些创造性的思维。

参考:(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

伶官传序导学案答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抑扬 顿挫的文气。 2、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 证方法。 3、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明确写作主旨。 学习重点、难点: 1.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文章的议论思路。 【课前准备】 1、知人: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涩。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3、关于序:序,是文体的一种,有文序和赠序之分,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书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如《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正字音: 李存勖xù盛衰之理 shèng 盛以锦囊 chéng 及仇雠已灭ch óu 契丹qì三矢shǐ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组欤(yú)二、研习课文 分析第一段 重点词语:盛衰之理 (道理 ) 原(推究)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

《中国园林的风格》导学案

《中国园林的风格》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2、能学以致用,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 3、学习引用等说明方法,能体会典雅凝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2、学习引用等说明方法,能体会典雅凝练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给加点字注音。 笨拙.()山蹊.()幽篁.()模.拟()雕塑.()跻.攀()钓矶.()曲.折()穿凿.()渊.博()弦.外之音()盎.然而生() 2、解释下列词语。 顾名思义: 弦外之音:息息相通: 穿凿附会: 二、释题 1、走进作者 陈从周(1918-2000):中国著名园林学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擅长文学、戏曲、绘画、书法。主要著作有:《苏州园林》《园林丛谈》《扬州园林》《说园》《书带集》《青苔集》《帘青集》《山湖处处》等。 2、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拙政园。 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面积约4万平方米, 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它以水景著称(水面占全园的3/5), 主要建筑均濒水而立, 朴素明朗, 自然雅致, 风格独具, 誉为“园中精华”。 3、识记说明文体 ⑴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⑵分类

《伶官传序》导学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和名言名句。 2、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难点:积累文言知识。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文坛领袖。 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2、解题:《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伶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喜好音乐戏曲,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3.背景介绍: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预习自测】(课前预习——完成下列题目——课上检查、订正)

醉翁亭记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一、易考实词梳理 1. 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_________今义:意思 (2)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_________ 今义:散发 (3)佳木秀.而繁阴 古义:_________ 今义:秀气,好看 (4)山间之四时.也[F] 古义:_________ 今义:时间 (5)非丝.非竹. ①丝:古义:_________ 今义:丝线 ②竹:古义:_________ 今义:竹子 (6)游人去.而禽鸟乐也[F] 古义:_________ 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2.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山.行六七里山[F]: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杂然而前.陈者前[F]:____________________(2)名词作动词 ①名.之者谁2016.16A,2009.16(1)名[F]: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自号.曰醉翁也号[F]: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重点实词 (1)环.滁皆山也环:_____________________2017.14D (2)望之蔚然 ..者蔚然:___________________..而深秀 深:_____________________ 秀:_____________________(3)峰回.路转回: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_____________________(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霏: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云归.而岩穴暝 ...归: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穴:___________________

鲁教版语文七下《苏州园林》word学案

13.苏州园林 (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掌握“轩榭、丘壑、嶙峋、镂空、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2)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3)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4)揣摩语言,体会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5)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搜集整理资料,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 (2)学生鉴赏品味,研讨探究,教师点拨引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1.理解中国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能懂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通读课文2—3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轩.榭()丘壑.()嶙峋.()栏.杆()叠嶂.() 池zhǎo()zhēn()酌lòu()空jiàn()赏qiáng()薇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工.细(精巧,精致)珠光宝.气(宝石) B轩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重峦叠嶂.(形状像屏障的山峰) C池沼.(人工修造的小池子)因地制宜.(适当) D上品.(等级,品级)别具匠心 ..(精巧的心思) 3.根据课文,辨析词义,选择填空。 (1)谁如果要(鉴别鉴赏欣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放过。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好完美美好)的图画。 (3)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靠依傍依赖)的,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加深了景致的深度。 (4)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魔方砖,浅灰色和白色 (对比对衬对称)。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池沼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

201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导学案之六

28醉翁亭记1(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及一些虚词的读法。 2. 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预学导航(学情检测) (一)资料助读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自主学习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生疑问(归纳整理学生的主要问题): 二.共学助行(活动设计) 一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滁(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答案要点: 学法指导:(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2)小组内交流,互纠字音。 二读课文:准确流利的诵读课文 请学生个别诵读。 学法指导: (1)注意朗读节奏,特别是整句与散句的停顿。 (2)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

苏州园林导学案

《苏州园林》导学案 包庄中学秦海兰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同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里?(学生纷纷发言)是啊,神州大地,幅员辽阔,江山如画,老师也很喜欢旅游,不过很遗憾,老师今天不能带领大家去旅游,但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请欣赏:(幻灯片展示图片) 谁能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你喜欢的画面?(学生纷纷发言)其实,这就是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称的苏州的名胜之一——苏州园林。现在我们就跟随叶老的足迹走进苏州园林。 那么叶老是谁呢? 二、走近作者叶圣陶: 学生根据自己对作者的了解,介绍作者(学生相互补充后,幻灯片展示补充) 三、自主阅读课文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这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比较全面的接触说明文,应该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这样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做到以下几点: ①读准字音,标出自然的序号。 ②找出概括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 四、合作探究课文: 1、作者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的? 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学生先以小组讨论,然后在办经济发言交流) 老师点播:整体——局部——细部,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2、局部主细部说明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说明对象。) 教师:可见,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小结:作者笔下苏州园林变成一幅幅大小错落,千姿百态的图画,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导学案及答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设计人:杨惠珍审核人:八级语文备课组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而”的作用,“然”的意义。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知识链接】 1、再说“记”。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 2、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3、写作背景。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

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 39 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4、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一起来总结: (1)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全篇熔于一炉,表面上句句记山水,实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作者把自己的之情,含蓄巧妙地蕴藏在。 (2)全文以“”字贯穿始终,各部分都紧扣主旨,层层深化,逐步推进。 (3)文章结尾,作者用“”画龙点睛,点明“醉”与“乐”的统一关系,从而完成了文章主旨的表达。文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你认为“醉翁之意”在乎,更在乎。作者的乐,真谛在于。 (4)本文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5)、如果给每一段加上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中都有一个“亭”字:点出亭────── 如果小标题中含有“乐”字,该怎样归纳呢? ──────醉归之乐 阅读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伶官传序》导学案设计

《伶官传序》导学案 一、基础积累: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永叔,晚年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门下。 2、读课文,正字音: 伶()官盛()衰之理盛()以锦囊()仇雠()契()丹三矢()逸豫()函()梁君臣之首 系()燕父子以组困于所溺()为()天下笑 二、课文解析及内容总结 1. 第一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推究)庄宗之所以(…… 翻译划线的句子: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 段意: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第二段:世言(世人传言)晋王之将终(临死)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为兄弟,(1)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遗留的仇恨)也。(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 志!”庄宗受(接)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祭祀)庙,请 段意:论证中心论点。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第三段:(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仇敌)已灭,天下已定,(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匆忙)东出,未及(没有等到)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多么)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4)满招损,谦得益。”(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翻译划线句子: (1)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 (2)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 (3)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4)“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 (5)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段意: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第四段:故方(当)其盛也,举(全)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被)天下笑(讥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的事物困扰, 段意: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2.结构总结: 三、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⑴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名作动,订立盟约)⑵而告以成功(动作名,成就了的功业) ⑶函梁君臣之首(名作动,用匣子装)⑷一夫夜呼(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 盛衰由于人事 忧劳可以兴国 后唐庄宗失天下总 起 提出论点: 分 说 正面 后唐庄宗得天下分 说 反面 逸豫可以亡身 启 示 满招损,谦受益 总 结 得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掌握本课中的难解字词。 2、体会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二.阅读扩展文章 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三.简介作者 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四.重点引领 课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望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课文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高气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苏州园林》导学案(含答案)

大同中学2016—2017学年初二(上)语文校本作业 课题:13 《苏州园林》课型:讲读 班级姓名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说明事物的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画意美。【学习重难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采用适当的说明顺序来突出这个特征的。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自主预习】 ■作者介绍:叶圣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 ■作品介绍:《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应香港一家出版社准备出版的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所写的序言。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作者采用了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按照拼音写汉字。 池沼.()嶙峋 ..()着.眼()琢.磨() 丘hè()轩xiè()相间.()对称.() 2.根据下列语句的意思判断相应词语。 ⑴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⑵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⑶根据不同地点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方案。() ⑷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⑸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性构思)。() ⑹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思考: 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设计者和匠师们是从从,,, 四方面下功夫来体现以上特点。 【课后巩固】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4.作者在描绘苏州园林的美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每种说明方法举一个例句) 5.第一段中,哪个词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导学案《醉翁亭记》.doc

《醉翁亭记》复习课导学案 导学案——课前热身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0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与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 /志O 2.欧阳修,字,号,又号, 朝代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解词 蔚然:翼然: 林霏:晦明: 秀:繁阴: 涂:低偻: 提携:山肴: 野簌:射: 觥筹交错:筹: 翳: 三、原文填空 1.能够表明四季变化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2?点明作者情趣所在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描写琅琲山朝暮景物变化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5.文中描绘众宾欢快饮酒场面的成语:觥筹交错 导学案——整体把握

1.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情感。 2.结构(板书): . 路线:环滁——m山一酿泉一醉翁亭 二.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 景) 三. 风俗:滁人游一—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醉 人) 四. 心情:禽鸟乐一一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 (醉 情) 导学案——复习重点及典型题 (-)各段重点 第一段内容: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重点: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大处起笔,引人入胜。同时,乂将下文的游览路线交代清楚,为下文写人的活动设置了具体环境。 典型问题 1.作者为醉翁亭作记,起笔先写滁州之山,你认为这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大处起笔,由远及近,层层深入,托出主景, 这种空间变换的手法,使文章富有变化的动态感,富有韵味。 2 .给醉翁亭作记为什么还要写山和泉? 由山引出泉,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乂为写亭做了自然铺垫,也为下文写纵情山水做铺垫。 3.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句有何作用? 全文的核心命意旬,交代醉翁的意趣在于欣赏山水的快乐,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遣谪居的抑郁,为下文的写景打情定下感情基调。 第二段内容:描摹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重点:使用排偶句,词语运用准确生动。打发了作者陶醉于美景的欢乐心情。典型问题 1.文章第二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季景物的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野花树木风霜水石或答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霜高洁,冬天水落石出。 2 .第二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醉翁亭记导学案及答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及答案 【篇一:醉翁亭记导学案及答案(示范课)】 强不息☆ 榆林八中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班级组号姓名☆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 【篇二:28、--醉翁亭记-导学案答案】 标】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琅琊山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味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1007—1072),字,号(),晚年又号(),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 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文章极其生动 地描写了醉 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 乐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欧阳修 写本文时不 过三十九岁,其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3、醉翁亭的由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 饮酒抒 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 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 这座亭子命名,这便是醉翁亭的由来。 【字斟句酌】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林壑()琅琊()()潺潺()辄()......暝(). 伛偻()()携()酒洌()野蔌()觥筹()()....... 翳()晦明()颓然()...3、解释下列加点字或划线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饮少辄醉: (4)醉翁之意不在酒: .. (5)得之心而寓之酒:(6)云归而岩穴暝:.... (7)野芳发而幽香:(8)佳木秀而繁阴:.. (9)伛偻提携:(10)觥筹交错: .... (11)颓然乎期间:(12)阴翳:... (13)而不知太守乐其乐:(14)太守自谓也:... 3.文章出现了大量的“而”字,它具有表示并列、顺承、修饰、转折 等关系 的作用,请判断下列语句中“而”字所表示的关系。 (1)溪深而鱼肥:(2)杂然而前陈者: (3)日出而林霏开:(4)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 (5)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4.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 酒也: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 不知太守 之乐其乐也: 5、成语积累。 《醉翁亭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流传至今。例如形容饮宴 尽欢的 ();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的();比喻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的();比喻事情真相大白的()。 【整体感知】 1、根据作者的描述,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醉翁亭的位置。 2、醉翁游亭的目的 【合作探究】

伶官传序导学案

高三《伶官传序》复习学案 2016.10 一、知识要点: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则遣从事以一少近牢告庙() 4、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5、君臣相顾() 6、至于誓天断发() 7、抑本其成败之迹() 8、满招损,谦得益()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0、夫祸患常积于忽微()11、举天下之豪杰() 二、一词多义 1、与: ①与尔三矢()②求!无乃尔是过与()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⑤原庄宗这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得之者,可以知之矣() 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归: 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秦以归梁()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也() ③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④若水之归下也()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易: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以乱易整,不武()④天下事有难易乎() 4、告: 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三、词类活用 1、函:函梁君臣之首() 2、夜:一夫夜呼() 3、东:仓皇东出() 4、兴、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五、难句翻译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18 苏州园林有答案

18 苏州园林 课题苏州园林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明 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 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 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 文。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 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 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 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对语文 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 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 石像》等,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百科知

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略有删节。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便邀请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圣陶欣然允诺。后因故摄影集未出版,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这正是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 读准字音轩榭 ..(xuān xiè)池沼.(zhǎo)丘壑.(hè)模.样(mú) 相间.(jiàn)嶙峋 ..(lín xún)庸.俗(yōnɡ)镂.空(lòu) 蔷.薇(qiánɡ)斟酌 ..(zhēn zhuó)重峦叠嶂.(zhànɡ)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败笔: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阅历:由亲自体验、经历而得来的知识。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俯仰生姿: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 设计人:审核人: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一、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豁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 二、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四、教法与学法 反复诵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背景资料 六、教学过程 【目标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整体感知】 一、放录音,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感情。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洌( )

二、教师指导学生多形式的反复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别强调读出层次. 三、以小组为单位,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1、结合注释翻译第1自然段。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饮少辄醉:辄,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环绕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边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间飞泻下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很少就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而寄托在酒罢了。 6、学生自译,然后抽查。 2、结合注释翻译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风高霜洁,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3、结合注释翻译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 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 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

《伶官传序》导学案 (1)

备课时间:2017年12月25日授课时间:2017年12月25日 《伶官传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抑扬顿挫的文气。 2、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3、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明确写作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1.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文章的议论思路。 难点: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课前准备 1、知人:欧阳修(1007—1072)字,号,谥号,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涩。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解题: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3、时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

第13课《苏州园林》导学案(教师)

第13课《苏州园林》导学案(教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词。 2、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能说出本文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能描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能说出本文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能描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一)导入新课 (二)苏州园林的介绍:1997年12月,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二)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池沼()相间()着眼() 2、解释词语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分段落 2、分析苏州园林的特点 (1)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文章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3、说明顺序是?(由总到分) 4、文章结尾写什么?有何特点? 文章结尾告诉人们苏州园林值得介绍的还很多,文中所介绍说明的仅仅一些方面。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无穷。 (六)小结 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罗曼·罗兰 过关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jiàn()赏②téng()萝 ③丘hè()④重峦()叠嶂() ⑤lín xún()()⑥镂()空 ⑦无所依傍()⑧màn yán()() ⑨jì mò()()⑩琢()磨 2.选出无错别字的一项 [ ] A.倘若标本完美因地制宜 B.讲究配和败笔自出心载 C.对称屈曲盘曲重峦叠障 D.嶙峋镂空闲适别具匠新3.选出下列词语的准确解释。 ①“蔓延”的准确解释是 [ ] A.蔓草向周围扩展。 B.形容象蔓草一样持续向周围扩充。 C.形容象蔓草一样向周围生长。 D.慢慢地向周围扩展。 ②“自出心裁”的准确解释是 [ ] A.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B.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C.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D.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主 意。 ③“败笔”中的“败”宇的准确解释是 [ ] A.搞坏 B.坏的 C.失败 D.破旧、腐烂4.选择词语填空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 ①谁如果要________(a鉴赏、b欣赏、c鉴别)我国的园林,苏州园 林就不该错过。 ②综合起来看,谁都要_______(a赞叹、b赞颂、c赞赏)这是高度 的图案美。 ③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________(a完好、b完美、 c完整)的图画。 ④有墙壁隔着,有廓子界着,层次多了,________(a景色、b景物、 c景致)就见得深了。 ⑤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______(a依赖、b依靠、c依傍)的,实际是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A.①b②a③b④c⑤a B.①a②a③c④b⑤b C.①b②c③b④a⑤b D.①a②a③b④c⑤c 5.下面各句使用的表达方式依次排列准确的一项是[ ] ①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绝大部 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③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