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

第一节概念的特征

1.概念是通过反映客观对象的特有属性来指称对象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构成判断并进而联结成为推理的基本要素,是思维的最小单位。

2.概念的表现形式相当于语言中的词或词组

3.所谓对象的特有属性,就是仅仅为被指称的那类对象共同具有、而其他对象都不具有的那种属性,因而也是该概念指称的那类对象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基本特征。

4.概念的物质载体就是语词或词组。

5.在判断中出现的,作为判断组成成分的概念,叫词项。词项是语词和概念的结合体。

6.概念同语词的区别

首先,概念必须通过语词表达,但是并非所有语词都表达概念。二者分别属于不同的科学范畴。一般来说,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则有的表达概念,有的不表达概念。助词、叹词因其无独立的思想意义,不表达概念。介词、连词虽然不像实词表达的概念那样有其所指,但在逻辑方面却有其重要意义,因而也被视为表达了概念,并称之为逻辑概念。

其次,概念同语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并非某个概念只能由某个语词来表达,某个语词也不一定只能表达某个概念。一般地说,某个语词究竟表达什么样的概念,同它出现的语境有关。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7.法律是全社会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法律概念、法律命题主要是靠概念、命题的基本含义,而不是靠语言的感情色彩表达统治阶级意志的。因此,法律概念、命题,特别是法律常用概念、命题呈现出中性化倾向,对感情色彩过浓的语词采取排斥的态度。大多数法律概念具有技术性语言的特点,具有语义的单一性。法律概念一经形成,便不可用其他语言随意替代,不能随意改变、拆分。

8.法律规范中的每一个命题,每一个概念,其含义都是固定的,不能也不应该产生歧义。即使表达法律规范的命题中出现多义词,由于它使用的特定语境、特定场合,一般也不会产生歧义。

9.法律概念,是指法律规范中出现的用以指称那些属于法律规范调整的事件或行为的概念,亦称“法律专门术语”。法律概念的主要特点是客观性与规定性的统一

10.运用法律概念应当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理解或陈述法律文件中语词表达的概念,在内容方面必须体现它的法律规定性,不能凭自己的理解作任意解释

第二,运用语词表达法律概念时,也必须体现它的法律规定性。

第二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概念的内涵,就是包容于概念中的被指称的那类对象具有的特有属性。

2.概念的外延,就是客观世界中具有内涵反映的特有属性的每一个对象。

3.指出下列各段话是从内涵方面还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标有横线的词项的(1)宪法是规定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家机构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的根本大法。

从内涵方面来说明“宪法”这一词项

(2)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从外延方面来说明“近亲属”这一词项

(3)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证据有下列七种:(1)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6)勘验、检查笔录;(7)视听资料。

前一句从内涵方面来说明“证据”这一词项

后一句从外延方面来说明“证据”这一词项

(4)毒品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从外延方面来说明“毒品”这一词项。

(5)诉讼代理人是指以当事人的名义,在一定权限内,代理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诉讼代理人可以是法定代理人,可以是指定代理人,也可以是委托代理人。

前一句从内涵方面来说明“诉讼代理人”这一词项,后一句从外延方面来说明“诉讼代理人”这一词项。

(6)所谓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从内涵方面来说明“商业秘密”这一词项

4.概念的内涵包括认识性内涵与规定性内涵,几乎所有法律概念的内涵都是通过规定方式确立的。

5.认识性内涵,其构成性质是通过对象间性质的比较而确立的,它是人们关于概念所指称的那类对象认识的成果。认识性内涵的构成性质是通过对象间性质的比较而确立的,认识性内涵是人们关于概念所指称的那

类对象认识的成果,认识性内涵的构成性质是对象本身客观地区别于其他对象的性质,认识性内涵不能因人认识的需要而改变,也不能听凭人主观任意地增加或减少,认识性内涵随着人的认识的发展深化而发展变化

6.规定性内涵,是人们根据实践需要,通过人为规定方式加以确立的内涵。规定性内涵,是人们根据实践需要,通过人为规定方式加以确立的内涵。在法学领域,几乎所有的法律概念,其内涵都是通过规定方式确立的。究竟抽取对象的哪些性质作为规定性内涵的构成性质,由人在特定领域的需要来决定,也将随着实践的需要而改变法律概念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情形,特别明显、突出。

7.概念的外延及其边缘的模糊性

一个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该概念内涵方面构成性质的那些对象,也就是可用该概念来指称的所有被指称者。概念外延中的每个对象,都是可用该概念来指称的对象,都是该概念的被指称者。概念的外延,可以是一个或若干个对象类,也可以是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个体。概念的外延,可以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也可以是从各种实体中抽象出的某种属性。

8.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范围,是由其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决定的,概念内涵的构成性质有所改变,必然导致概念的外延相应发生变化,概念内涵清晰、明确,是概念外延清晰、明确的关键,也是正确运用概念以准确指称对象的基础,归类活动是指确定某个或某类具体对象属于或不属于某个概念外延的思维活动,日常思维中的归类活动,一般来说凭直觉便可完成,归类之所以会遇到困难,原因就在于概念外延边缘的模糊性,概念外延边缘的模糊性是一种普遍现象

9.规则的确定性和模糊性

构成规则的日常语言既有“意思中心” ,也有“开放结构” 。“意思中心”是指语言的外延涵盖具有明确的中心区域。在这个区域中,人们不会就某物是否为一词所指之物产生争论。“开放结构”是指语言的外延涵盖具有不肯定的边缘区域。当存在“开放结构”时,人们会争论语言的意思、内容或范围。语言的空缺结构是有限度的,立法语言尽管是空缺的结构,毕竟提供了限度,而且有很多技术可以弥补或调节空缺,因此规则怀疑论是错误的,裁量的一定自由总在限度之内。

第三节准确运用概念的逻辑基础

一、概念的分类

(一)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

分类标准:概念反映的对象数量的不同

单独概念就是外延只有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对象不确定的不是单独概念,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如果表达普遍概念的哪个语词,足以使人确认它所指的就是某个特定对象,就成为单独概念了

普遍概念就是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乃至无穷多个对象的概念。普遍概念分为有限的普遍概念、无限的普遍概念。对普遍概念指称的对象作出断定,必须考虑到断定的是否是该概念的全部外延,否则就会导致判断不当。法律中的概念都是普遍概念,法律不是专为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个行为制定,它是普遍适用于全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反复适用的。

下列各语句中标有横线的词项是单独词项还是普遍词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单独词项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普遍词项。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单独词项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召开一次。

普遍词项

5.《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单独词项

6.到会的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份《人民日报》。

普遍词项

7.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尊重别国的主权。

普遍

8.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宪法第5条)

单独

9.《红楼梦》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

单独

10.这家书店今年售出的《红楼梦》就有一百多部。

普遍

11.《广州日报》是广州市的地方性报纸。

单独

12.最近几天的《广州日报》上都没有你说的那篇文章。

普遍

13.有一个二班的学生反映张老师不关心学生。

普遍

14.有一个二班的学生,尽管个头最高,但是表现最不好。

单独

(二)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分类标准: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是否由若干个相同个体聚合而成的集合体

集合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都是集合体,非集合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则不是集合体,而是各个个体或个体具有的某种性质

仅从外延看,无法区分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必须从内涵关系上区分

集合体是指由若干相同个体聚合而成的群体,也叫聚合概念或群体概念集合概念只适用于指称群体,而不能用以指称组成该群体的个体

集合概念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仅仅为它所指称的各个群体具有,组成该群体的个体并不具有

各个个体具有的性质,也不必为它们聚合而成的群体所具有

某些语词既可表达集合概念,也可表达非集合概念

下列各语句中标有横线的词项,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集合

2.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

非集合

3.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集合

4 .书不可不读,报不可不看

集合

5 人民警察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集合

6 人民警察应该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

非集合

7 北京大学的学生多数是本科生。

非集合

8 北京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集合

9 这堆苹果至少有200斤。

集合

10、这堆苹果都是红富士。

非集合

(三)简单概念与复合概念

简单概念就是不能对之加以分解的概念:一是该概念的表达式本身只是一个词,不可能分解;二是如果对之分解,语词含义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复合概念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结合而成的概念。这样的结合不是任意两个概念的拼凑,而是有着某种联系的。其联系就表现为可以缩小原有概念的外延,直至缩小为单独概念。

简单概念与复合概念的区别不是绝对的,给概念下定义以及定义的方法就涉及简单概念与复合概念的转化问题。

(四)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

分类标准: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还是依赖于实体而显现出的某种属性

所有属性概念都是普遍概念,并且都是非集合概念。

(五)正概念与负概念(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

分类标准:

其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是以某种性质为特征还是以缺乏某种性质为特征一般来说,正、负概念的区别是相对的,并且,在任何一个概念的基础上都可以形成一个相应的负概念。

多项选择题

1."红的物体"这一概念是()。

?A普遍概念

?B肯定概念

?C实体概念

?D属性概念

?E单独概念

?ABC

?2.“不聪明”这个概念是()。

?A单独概念

?B普遍概念

?C实体概念

?D属性概念E负概念

?BDE

?3.在下列概念中,既是单独概念、又是集合概念的有()。

?A大兴安岭森林

?B丛书

?C澎湖列岛

?D犯罪集团E高等学校

?AC

二、概念间关系的知识及其应用

概念间的关系是指两个不同概念在外延方面的逻辑关系,亦即它们外延指称的对象是否完全相同而形成的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可表示为一个圆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外延关系,也就可以表示为相应多个的圆圈关系。这种用圆圈来表示概念外延关系的方法,称作欧拉图表示法。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真包含于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相同

真包含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相同

真包含关系与真包含于关系中所说的“真”,是为了表明它有别于全同关系那样的相互包含,并且,这种包含是相互对逆的,因此,这两种关系可合称为从属关系。在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中,外延大的那个概念,叫属概念;外延小的那个概念,叫种概念。真包含关系又叫属种关系,真包含于关系则叫种属关系。

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不同于反映对象整体的概念同反映该对象的某个部分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之间,属概念的外延中包含了种概念的全部外延,而种概念的内涵中又包含了属概念的内涵;反映整体与反映部分的两个概念之间,却不具有这样的关系。

由于属概念与种概念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因此,在表达中一般不宜并列使用。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仅仅只有一部分相同

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一般不并列使用

与"医生"构成交叉关系的概念有

A中年人

B青年

C军人

D深圳人E先进工作者

ABCDE

全异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指出下列各语句中标有横线的词项外延之间的关系

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亦即属概念与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1.正确思维要求概念具有确定性。概念是否具有确定性的标志,在于概念是否明确。

2.所谓概念明确,就是指概念的内涵、外延要明确,亦即对使用的概念,既能清楚地了解它所指称的那类对象的根本特征,又能准确识别和把握它指称的有哪些对象。

3.概念的确定性,是对所使用的概念本身的要求,不同于概念外延边缘的模糊性。概念外延边缘的模糊性是因客观对象存在的两可情形所决定,并非概念使用者主观努力所能克服的。

4.为什么追求严密精确的法律概念也存在着外延边缘的模糊性?

(1)法律概念外延边缘的模糊性产生于概念自身的性质。

(2)外延边缘的模糊性产生于法律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归纳这种认识方法取得的。

不确定性法律概念通常出现在法律的一般原则中,但在法律规则中也会出现

5.概念明确,最基本的是概念内涵明确。

6.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或表达式叫定义。从广义上说,凡是对某个概念含义作出解说,都可以称作定义。解说某个概念的含义,可以通过揭示其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说明或规定语词意义的方法完成。因此,定义可以分为实质定义和语词定义。语词定义可分为说明的语词定义和规定的语词定义。前者是对某个语词本来意义的说明,后者是用词者对所使用的某个语词作出的约定性解说,它只在特定领域有效。由于语词定义只是“以词释词”,它虽然可以使人们通过较熟悉的语词的含义去理解被定义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明确概念的作用,但是,它本身并未显现出被定义项的内涵,因而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定义,所以语词定义也称为名义定义。

7.定义的作用

通过提供一个代号或共识来把被定义的词转换成其他易懂的用语

通过揭示该词所涉及的事物的特征来划定它的范围

8.实质定义通常是采用种差加属的方法作出的

被定义项=种差+属概念

9.如何选择属概念?

要看下定义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应选择被定义概念最邻近的属概念。

10.由于许多概念都是种概念,凡是种概念都可以用属加种差的方法下定义,因而属加种差是最常用的定义方法。

11.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集合概念概括为非集合概念,或把一个非集合概念概括为集合概念,否则会造成思维混乱。因为反映集合体的集合概念与反映个体事物的非集合概念在外延方面也不构成从属关系。

12.所谓概念的概括,就是由种概念过渡为它的属概念,从而扩大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概念的概括只能在具有种属关系的概念间进行,概念的极限是外延最大的哲学范畴。

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去被概括概念内涵方面的某项构成性质来实现的,其语词表现形式,通常是减去被概括概念的某部分限制词,也可以换用另一个表达包含它的、外延更大的概念的语词。

13.所谓概念的限制,就是由属概念过渡为它的某一个种概念,从而缩小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对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来实现的。

在语词表现形式上,概念的限制通常就表现为在某个语词前面附加可缩小概念外延的限制词,形成一个复合概念的表达式;若时间需要,可以

连续限制到单独概念。

14.逻辑上所说的对概念的概括或限制,是关于概念外延的扩大或缩小的一种逻辑方法,是在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

15.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相等

定义过宽:若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表明该定义并没有把被定义项指称的对象,同别的概念指称的对象区别开来。

定义过窄:若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的外延,表明定义项反映的性质仅仅具有被定义项指称的部分对象具有的性质,并非被定义项指称的全部对象都具有。

(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同语反复就是直接地用被定义项作为定义项,通常表现为只是改变了被定义项的语词表达性质。

循环定义的特点,是定义项要依赖被定义项来揭示,实际上就是在定义项中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

(3)定义项一般不能用否定概念

如果被定义项是否定概念,本身就是以缺乏某种属性为特征,则定义项既可以是否定概念,也可以是肯定概念

(4)定义项必须是清楚确切的科学概念,否则会犯含混定义和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16.分析下列定义有何错误

1.法院是国家的司法机关。

定义过宽

2.国际法不是国内法。

否定定义

3.失败是成功之母。

比喻定义

4.懒汉是不从事生产的人

定义过宽

17.明确概念的内涵是明确概念的关键,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当概念的内涵难以清晰揭示,或者当实践更需了解概念指称的对象范围的时候,明确概念的外延就显得特别必要。

18.所谓列举,就是通过逐一列出概念指称的每个对象来明确概念外延的方法。列出的只是个体对象,而不是关于对象的分类;列出个体对象时,有多少就列多少,不存在列举的根据,但一般应考虑到排列的先后

顺序,虽然排列顺序并不关系到明确概念外延的问题,但是,在法学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却不可忽略;列出的个体对象,并不一定都是互相排斥的。

19.所谓划分,就是按照一定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分成若干小类,也就是把一个属概念分成为若干个种概念,以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根据(标准):列出子项时所依据的属性

划分时刻选取被划分概念不同的属性作为划分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划分的标准不同,列出的子项也就不同。

划分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连续性的。

划分通常是多项类的分类列举,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二分法。

母项与子项之间的关系,只能是属概念与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20.分解是把某个概念指称的那个对象,分解成为它的若干组成部分。

21.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恰好等于母项外延,否则会犯划分过宽或划分过窄的逻辑错误;同一次划分中必须依据同一个划分标准,否则会犯多标准划分的逻辑错误;各子项的外延必须互相排斥,相互构成全异关系,如果划分中没有坚持同一个划分标准,则必然出现“子项相容”

22.从逻辑规则上指出下列划分的错误:

①法律可分为宪法、刑法、民法和诉讼法。

划分不全

②法院可分为刑庭、民庭、经济庭等。

分解

③犯罪可分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和意外事件。

划分过宽

④国家可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亚洲国家、欧洲国家。多标准划分

⑤刑罚可分为主刑、罚金和剥夺政治权利。

子项不全

23.下述陈述在逻辑上犯了哪项错误?

我最爱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英国的、法国的、古典的,我都爱读。

A.划分外国文学作品的标准混乱,前者的按国别的,后者的按时代的。

B.外国文学作品,没有分是诗歌、小说还是戏剧等。

C.没有说最喜好什么。

D.没有说是外文原版还是翻译本。

A

逻辑学基本知识

逻辑学基本知识 对以下列出的基本逻辑知识要求掌握;而对于其余的知识点,只需作为背景知识浏览一下,有个大致的了解即可。 ㈠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概念间的关系按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 概念间的相容关系有: (1)同一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这两个概念就是同一关系; (2)从属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比如,“教师”和“教授”这两个概念,前者的外延就包含着后者的全部外延; (3)交叉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比如,“企业家”和“青年”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就具有交叉关系。 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有: (1)矛盾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构成了它们所属概念的全部外延。例如:“男人”和“女人”,“生”和“死”; (2)反对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不能构成它们所属概念的全部外延。例如“白色”和“黑色”。 ㈡常见的逻辑错误 1、偷换概念 2、因果倒置 3、以偏概全 4、自相矛盾 5、循环论证 6、同语反复

7、循环定义 8、转移论题 ㈢性质命题(直言命题) 性质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性质命题也叫直言命题,可分为六种基本类型: (1)全称肯定判断。其逻辑形式是“所有S都是P”; 例如:所有的金属都是导体。 (2)全称否定判断。其逻辑形式是“所有S都不是P”; 例如:所有的非金属都不是导体。 (3)特称肯定判断。其逻辑形式是“有S是P”; 例如:有的金属是液态。 (4)特称否定判断。其逻辑形式是“有S不是P”; 例如:有的化妆品不是液态。 (5)单称肯定判断。其逻辑形式是“某个S是P”; 例如: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6)单称否定判断。其逻辑形式是“某个S不是P”; 例如:小王不是老师。 由于单称判断对反映某一单独对象的概念的全部外延作了断定,从逻辑性质上说,单称判断可以看作是特殊的全称判断。这样,性质命题就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基本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 日常语言中的直言判断在表达上可能是不严密的,在逻辑题中应先整理成规范形式。㈣三段论及其结构 三段论,是由两个含有一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推理过程。例如: 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 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形式逻辑学 第四版(华东师大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练习答案 第一章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意义 (P13-14) 一、1、逻辑学;客观规律。 2、思维规律。 3、客观规律。 4、某种理论、观点、看法。 二、1、(b)。2、(b) 第二章概念 (P43-49) 二.(1)单独、集合;(2)普遍、非集合; (3)普遍、集合;(4)普遍、非集合; (5)普遍、非集合;(6)普遍、集合。 三.字母ABCD分别表示先后出现的概念(见下页) 六.全部错误。理由: 1、使用了否定; 2、循环定义; 3、定义过窄; 4、循环定义; 5、隐喻; 6、定义过宽; 7、定义过窄;8、定义过宽。 1、2、3、 4、5、6、 7、8、 or A B B D D C A B C D A A B C C A B B

C D A C B A B C A A B C 七、全部错误。理由: 1、是分解; 2、混淆根据、子项相容; 3、不是划分; 4、子项相容、划分不全、混淆根据; 5、混淆根据、子项相容; 6、是分解; 7、多出子项; 8、划分不全。 九、1、内涵、外延。2、交叉、反对。3、不相容(全异)、同一。4、(略)。5、定义过窄。 6、真包含(同一)、不相容(全异)。 7、限制、概括。 8、多出子项、划分不全。 十、a c d d(c) c d a c 第三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上)(P77-81) 一、(3)、(5)直接表达判断。 二、A A A E O I A(a) E 三、1、不能,能。2、能,能。3、(略) 六、(3)正确。 七、1、SOP。2、真包含于。3、全同、真包含于。4、真假不定。5、特称、肯定。6、SI P 真。 八、c d d d c d 九、de de bc bc 十、SIP、SOP取值为真,SIP可换位:SIP PIS。 十一、推导一:ABC三句话分别是性质命题SAP、SaP、SEP,a与E是反对关系,必有一假,所以根据题意SAP必真,所有学生懂计算机,班长必然懂计算机。 推导二:A句与C句是反对关系,不可同真,必有一假,所以B句真,B句真则C句假,所以A句亦真,所有学生懂计算机,班长必然懂计算机。 十二、推导:SIP与SOP是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所以POS必假,P真包含于S或与S全同,即S真包含P或与P全同,而前者使AB两句话均真,不合题意,所以S 与P全同。 十三、分析:“该来的(人)不(是)来(的人)”可推出“来(的人)不(是)该来的(人)”(SEP PES)。“不该走的(人是)走了(的人)”可推出“不走(的人是)该走的(人)

组合逻辑电路基础知识、分析方法

组合逻辑电路基础知识、分析方法 电工电子教研组徐超明 一.教学目标: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及基本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点:组合逻辑电路分析法 三.教学难点: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错误!链接无效。 四.教学方法:新课复习相结合,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重点突出,方法多样,反复训练。 组合逻辑电路的基础知识 一、组合逻辑电路的概念 [展示逻辑电路图]分析得出组合逻辑电路的概念:若干个门电路组合起来实现不同逻辑功能的电路。 复习:学过的门电路: 名称符号表达式 基本门电路与门Y = AB 或门Y = A+B 非门Y =A 复合门电 与非门Y = AB 或非门Y = B A+ 与或非门Y = CD AB+ 异或门 Y = A⊕B =B A B A+

路 同或门 Y = A ⊙B =B A AB [展示逻辑电路图] 分析得出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和能解决的两类问题: 二、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 任一时刻的稳定输出状态,只决定于该时刻输入信号的状态,而与输入信号作用前电路原来所处的状态无关。不具有记忆功能。 三、组合逻辑电路的两类问题: 1.给定的逻辑电路图,分析确定电路能完成的逻辑功能。 →分析电路 2.给定实际的逻辑问题,求出实现其逻辑功能的逻辑电路。→设计电路 14.1.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一、 分析的目的:根据给定的逻辑电路图,经过分析确定电路能完成的逻辑功能。 二、 分析的一般步骤: 1. 根据给定的组合逻辑电路,逐级写出逻辑函数表达式; 2. 化简得到最简表达式; 3. 列出电路的真值表; 4. 确定电路能完成的逻辑功能。 口诀: 逐级写出表达式, 化简得到与或式。 真值表真直观, 分析功能作用大。 三、 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举例 例1:分析下列逻辑电路。 解: (1)逐级写出表达式: Y 1=B A , Y 2=BC , 组合逻辑电路 表达式 化简 真值表 简述逻辑功能

2能让你一天就看懂的逻辑推理基础知识

能让你一天就看懂的逻辑推理基础知识(摆渡公益版第二部分)Part4 推理规则 三段论 在逻辑中最最基本的推理规则,就是三段论。 什么叫三段论?三段论就是三句话,两个前提推一个结论 讲一个故事让大家轻松一下 从前,有一位哲学家叫苏格拉底 有一天,有个人找他说话:“大师,我很崇拜您,向您求教几个问 题,您能回答我对或者不对吗?” 苏格拉底:“能。” 那人说:“所有人都会死,这句话对不对?” 苏格拉底:“对。” 那人说:“大师您是人,对不对?” 苏格拉底:“对。” 那人说:“于是,大师您会死,对不对?” 苏格拉底:“……%¥……#¥……%¥……#%¥……”

以上就是三段论,嘿嘿 哈哈,回到正题,给几个三段论的公式(有兴趣的童鞋可以自己试试把上面的故事转换一下,看看是符合1234中的哪一个 哦!) 比如: 1.所有A是B,所有B是C,于是,所有A是C(两个前提,都是肯定句,则结论必是肯定句) 2.有些A是B,所有B是C,于是,有些A是C 3.有些A是B,所有B非C,于是,有些A非C (两个前提,一肯一否,则结论必是否定句) 4.有些A非B,所有C是B,于是,有些A非C 三段论推理传递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传递推理的那个前提是所有开头的 要注意的一点是,两个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所有”,否则推理不能传递,比如 有些A是B,有些B是C,像这种条件,我们什么也推不出来的!

伸个懒腰,我们来做道综合点的题吧~ 复习复习前几个部分的内容,嘿嘿~ 例8.世界上最漂亮的猫中有一些是波斯猫,然而,人们必须承认,所有的波斯猫都是自负的,并且所有自负的波斯猫总是让人生气。如果上面的陈述正确,下面的每一个基于上述的陈述也必然是正确的,除了: A.世界上最漂亮的猫中有一些是让人生气的(有些a是d)B.一些让人生气的波斯猫是最漂亮的猫(有些d是a) C.任何不让人生气的猫不是波斯猫(因为有任何,这里我们用的是逆否命题同真假来做非d=>非b 等价于b=>d) D.一些让人生气且最漂亮的猫不是波斯猫(D项看起来比较复杂,你们晕了没有?知道关键在哪里么?有疑问的翻回 Part2!仔细看看例2,弄错的,打自己PP!简化来说直接就是,有些最漂亮的猫不是波斯猫,从“有些最漂亮的猫是波斯猫” 是不可以直接推出“有些最漂亮的猫不是波斯猫”的!解释见例2去) 题面:有些最漂亮的猫是波斯猫(1.有些a是b),所有波斯猫都自负(2.所有b是c),所有自负的波斯猫让人生气(3.所有c

形式逻辑 第二章 概念 (2)

第二章概念 [学习提示]这一章介绍有关概念的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及概念间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等有关明确概念、运用概念的逻辑方法,以提高在思维过程中正确理解概念、准确使用概念的能力,防止进行判断、推理时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第一节概念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1、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 一切客观事物都可以是人类认识和思维的对象,我们称之为思维对象。概念可以反映一切思维对象。 概念是通过反映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来反映思维对象的。事物的属性包括事物的性质及事物的关系两方面.如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动作、美丑、善恶、优劣、用途等都是事物的性质。大于、小于、压迫、反抗、朋友、热爱、同盟、矛盾等是事物的关系。事物的性质及事物的关系,在逻辑学中统称为事物的属性,任何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而任何属性又都是属于某种事物的. 事物的属性有的是特有属性,有的是共有属性。事物的特有属性是指为一类事物所独有而别类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人们就是通过事物的特有属性来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如两足、无毛、直立行走、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等是“人”的特有属性,从而将“人”与其他高等动物区分开。而有五官、四肢,我们称为共有属性。共有属性没有区别性。 在特有属性中,有些是本质属性,有些是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某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和它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是本质属性的两个特点。本质属性一定是特有属性,而特有属性不一定是本质属性。 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把握是在认识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也经历了一个由粗浅到深刻的过程.如:人--“无羽毛而会直立行走的动物”→“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具有思维能力的动物"。 最初形成的概念是浅层次的,浅层次的概念总是先反映对象的非本质的特有属性,日常生活使用的概念多属于这一类,可称为初级概念。进一步形成的深层次概念才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著所使用的概念多属于这一类概念,可称为“科学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逐步舍掉具体的、现象的、感性的东西,最后只剩下一般的、本质的、理性的东西. 概念形成之后不是固定不变的.首先,概念是要随着人的认识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其

自动化逻辑图基本知识

单点课教程 题目Theme: 自动化逻辑图基本知识部门Department: 自动化维护制作人Prepared by:张涛 类别Sort: 基础知识改善事例 故障处理六源寻找编号Code:审批人Checked by: 日期Date:2011/6/13 自动化维护过程中,我们得学会怎么看逻辑图,下面我对经常碰到的符号做一下简单的说明,谈一下自己自己理解: 首先我们看一下图,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逻辑图,其中有很多符号,都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符号联系起来会组成什么样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知道,图中符号的意思,这样组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常见的符号有: 一、常见的符号有: 其中表示硬接线结点,即现场接线.或符号 结点符号 与符号与非符号脉冲符号 流向符号

" "与符号,一般最少有两个输入值,都是0或1信号。 " "或符号,一般最少有两个输入值,都是0或1信号。 " "表示脉冲符,即从0到1或从1到0变化的过程。 " "表示指令方向,即逻辑值的流向。 还有我们在分析逻辑中经常见到的" "与非符号,""表示或非符号,这是我们常用的几种逻辑指令,下面我们具体说明一下每种符号的逻辑运算。 常见符号的计算: 我们在进行逻辑运算的时候,都是用0或1表示,真表示1,假表示0,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进制数字来进行逻辑运算。 ""或符号:表示只要有一个信号为1,即为真,则计算出来的值为1,用逻辑运算来表示为:A+A=A,A+A(非)=1,直观的表示出来为:1+1=1,1+0=1,0+1=1,0+0=0,也只有这有4种运算。 “”与符号:表示只要有一个信号为0,即为假,则计算出来的值为0.用逻辑运算来表示为:A*A=A,A*A(非)=0,直观的表示出来为:1*1=1,1*0=0,0*1=0,0*0=0,只有这4种运算。 看下图几个例子: " "和" "与非和或非,表示与的结果或或的结果取反值,直观的表示出来:0(非)=1,1(非)=0。 " "脉冲符号,表示给出的0或1信号,比如,远程开关井,给开的信号表示1,给关的信号表示0。也可以说是我们给出的信号。 " "逻辑值传递符号,表示把逻辑运算的结果传递到下一阶段。 看实例如下图: 图中所表示的意思: 当出现压降速率过快或PALL 的时候,有报警声响,同时把逻辑信号传给逻辑编辑程序。 逻辑编辑程序描述: 先把报警传递的逻辑信号与联锁抽入信号做与操作,如果压力正常,则下传的信号为0否则为1,如果联锁投入则信号为1否则为0。同时把与逻辑运算的结果下传。 联锁不投入的情况,出现的结果只有一种情况,结果为1. 联锁投入的情况,出现的结果有两种:压力正常结果为0,否则为1. 正常情况下联锁一般都为投入状态。 11 1 10 1 1 0 0 0 11 100 0 0

逻辑基本知识—逻辑基本规律

八、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的根本假定,也是理性的交流的必要条件。主要的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一)同一律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 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违反同一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有: ①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比如,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姑娘的上述答话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比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述这样一段话: “我以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这就是一种混淆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下面再举例说明。 ■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给了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他劈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青年当然回答说,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于是这个智者就向这个青年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你认识字母么?” “我认识。” “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 “是的。” “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 “是的。” “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吗?” “是的。” “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识字母的人在学吧!” “不,我也在学。” “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就是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 “是的。” “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

逻辑基础知识BYIF

一.逻辑上的两个最基本概念 1.开语句 所谓开语句,定义是无法确定真假,无法判断错误的语句。如“明天会下雨”,这就是一个开语句,因为明天还没到来(这里必须先假设天气预报不一定准确),所以这个判断是对是错是不知道的。 2.命题 相对于开语句而言,可以判断出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二.三个基本逻辑联系词 1.逻辑“且”:一般形式:“p且q”,它为真的条件是p,q同时为真 2.逻辑“或”:一般形式:“p或q”,它为真的条件是p,q同至少一个为真 3.逻辑“非”:一般形式:“非p”,它为真的条件是p为假(可见,p和非p是矛盾的) 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它们都是对于一个命题而言的,对于命题“如果p,那么q”,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概括起来讲,条件是结论的充分条件,结论是条件的必要条件。(注意: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一个命题里面总是成对同时出现的,找到了充分条件,倒过来就是必要条件) 四.四种基本命题 1.原命题 最初的那个命题叫做原命题,这个在推理前可以随意规定,不过规定好了下面就不能再改了,因为下面的三种命题都是基于原命题的,一般我们写作“如果p,那么q”,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结合用实际的例子,p,q太过于抽象,现在假设p=“明天下雨”,q=“明天出门要打伞”,那么原命题变成“如果明天下雨,那么明天出门要打伞”。 2.逆命题 把原命题直接倒过来就是逆命题。“如果q,那么p”,这里就是“如果明天出门要打伞,那么明天下雨” 3.否命题 把原命题中的前提和结论都否定叫否命题。“如果非p,那么非q”,这里就是“如果明天不下 雨,那么明天出门不要打伞”。 (补充说明:命题的否定形式,前提不变,否定结论的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定形式。“如果p,那么非q”。这里就是“如果明天下雨,那么明天出门不要打伞”。)

逻辑学基本内容

逻辑学 第二章性质命题 一性质命题的四种形式 1 全称肯定判断 形式:所有S是P,写作SAP,简称A判断 2 全称否定判断 形式:所有S不是P,写作SEP 简称E判断 3 特称肯定判断 形式:有些S是P,写作SIP,简称I判断。 4 特称否定判断 形式:有些S不是P,写作SOP ,简称O判断 三词项的周延性:主谓项概念外延数量的断定情况 1、周延性是对主谓项外延情况的形式断定,而非实际存在情况的断定。单称命题的 周延性与全称命题同。 2 、“是”P 则P不周延,“不是P”,则P周延 主词相同和谓词相同称同素材性质命题。 同素材性质命题的全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和特称否定命题之间存在着某种真假关系,这种关系亦称对当关系。 二同素材性质命题的逻辑方阵 刻画“对当关系”的图示,俗称“逻辑方阵”,逻辑方阵假词主词对象是存在的。 四性质命题的变形推理 1 换质法:换质不换位,谓项正负反 换位法:换位不换质,主谓莫扩展 是通过调换主谓词项的位置得到一新命题。换位不改变命题的质。 根据源命题和换位命题的量项是否相同可把换位法区分为单纯换位和限量换位两种。 1 单纯换位:换位命题和原命题的量项相同的换位法,为单纯换位 (1)所有S不是P 换位所有P不是S SEP PES (2)有的S是P, 换位:有的P是S SIP PIS 2 限量换位:改变原命题的量的换位法 (1)所有S是P,换位:有的P是S SAP PIS (2)SAP PAS (3)SOP命题不能换位 SOP POS 3 换质位法:先换质后换位,也可先换位后换质 有的S是P,换质为有的S不是非P ,这SOP 不能换位 换位法是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特点是若前提是真的,推出的结论也应该是真的。

逻辑基本知识—概念

GCT新奇迹逻辑应试教程 第一部分:应试基础 鉴于逻辑科目的特殊性,即绝大多数考生都没有系统学过逻辑课程,为帮助非逻辑背景的考生更快地入门和更好地进行复习备考,本部分作为开篇,首先讲解逻辑应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一章逻辑基本知识 逻辑考试的目的是考核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推理及类比等日常逻辑思维能力,而并不考核逻辑学的专门知识。由于GCT考的是“逻辑推理”,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逻辑学”,因此,考生应辨证地看待形式逻辑学在GCT考试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世界的领悟通过内化而形成了各自的潜在逻辑,因此,正如不学语法和修辞也能说话写文章一样,不学逻辑也能大致正确地论证和推理。但是,也正如学了语法和修辞能够更好地说话写文章一样,学习逻辑并经过适当的强化训练必然有助于更正确、更快捷地论证和推理。即如果具有一定的逻辑学知识,特别是掌握好与GCT逻辑直接有关的几个基本逻辑知识点,是有助于对逻辑应用型考题的迅速、准确地解答的,同时也有利于对一些考题的正确理解。 对多数考生来说,我们只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重要的概念,比如说逻辑规律中的矛盾律、排中律,直言命题、模态命题的对当关系,复合命题推理,三段论等几个基本的知识点,而对于其余的大部分逻辑学知识体系,考生只需作为背景知识浏览一下,只要求有个大致的了解即可。逻辑推理应试的重点在于实际解题演练,培养快速准确解题的能力,而绝不是对逻辑知识的死记硬背。 其实逻辑考试涉及到的知识点并不多,在一个星期之内就可以掌握。熟悉这些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功是解题的基础,考试中部分试题会直接考核这些知识点。基本知识掌握牢固,在判断出题目的考点后,立即可以运用这些知识找出正确答案,有的时候连题目的内容都不必全看完。在复杂一些的题目中,熟练掌握基本概念能够明显的提高解题速度。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主流题型的逻辑推理题一般不需直接套用逻辑学知识,大部分逻辑试题总体上将结合题目内容来进行,注重的是题干和选项、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语义关联。也就是说,逻辑考试的发展趋势是逻辑知识的隐蔽化、潜在化,很少出现一般形式逻辑学意义上的考题,大量的考题只与逻辑学知识有间接的联系,凭直觉和经验就能解出来。因此,复习备考的关键是做题,并在实践中得到解题的感觉。 一、概念 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要研究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推理的要素。 概念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本质;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一个个、一类类的事物。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 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规定了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也影响着概念的内涵。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即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越多),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少(即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的数量就越少);反之,如果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多。 概念间的关系按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 概念的相容关系有:(1)同一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这两个概念就是同一关系的概念。(2)从属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教师”和“教授”这两个概念,前者的外延就包含着后者的全部外延。(3)交叉关系,是指外延有且只有一

逻辑基础知识

逻辑题题目类型 1、削弱题:针对内容进行削弱 2、预设题 3、加强题 4、解释题 5、逻辑技法题:针对逻辑形式解题 6、评价题 7、推断题 8、比较题 9、结论题 10、数学题 上述排序是按重要程度大致进行的。 逻辑准备方法: 1、做专项练习 2、做综合模拟试题 开始做专项练习不要追求速度,通过题目掌握知识,训练解题技巧。 后期解决速度问题。 常见的逻辑常项及判断形式 直言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模态判断 假言判断、负判断 逻辑知识重要性:负判断第一,假言判断第二。 一、直言判断 全称肯定判断:所有的S都是P。全称否定判断:所有的S都不是P。特称肯定判断:有的S是P。 特称否定判断:有的S不是P。 P 真真 假假 有的S是P 有的S不是P 上反对关系:对上天不能太轻信,必有一假。(至少一假,可能有两假)[同假不同真,至少有一假] 下反对关系:对人间不能太失望,必有一真。(至少一真,可能有两真)[] 对角线关系: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不能同真。 纵向向下关系:真向下传。(上级有真向下传) 纵向向上关系:假向上报。(下级带假向上报) 二、联言判断P且Q 三、选言判断 1、相容选言判断:或者P,或者Q。 2、不相容选言判断:要么P,要么Q。 推理: 二元相容选言判断,只能进行否定式推理,即否定一个就要肯定另外一个,但是肯定其中一个,不能必然肯定或否定另外一个。要想肯定一个,就必须先否定一个。 或者P,或者Q。既然非P,所以Q。(成立) 或者P,或者Q。既然P,所以非Q。(不成立) 二元不相容选言判断,肯定一个就要否定另外一个。(二者必居其一。) 要么P,要么Q。既然P,所以Q。(成立) 要么P,要么Q。既然非P,所以Q。(成立) 对于多元不相容选言判断来说,肯定一个选言肢,就可以否定其它所有选言肢。而否定一个选言肢,无法肯定别的哪一个具体选言肢。 四、模态判断 必然P;必然非P;可能P;可能非P。 必然P 必然非P 真真 假假可能P 可能P 上反对关系:对上天不能太轻信,必有一假。(至少一假,可能有两假) 下反对关系:对人间不能太失望,必有一真。(至少一真,可能有两真) 对角线关系: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不能同真。 纵向向下关系:真向下传。(上级有真向下传) 纵向向上关系:假向上报。(下级带假往上报) 五、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如果P,那么Q。 例:1、水涨船高2、物极必反

逻辑学基本知识

逻辑学基本知识 一、概念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他是一个学生。 学生:在学校读书的人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概念用语词来表达 概念与语词有区别: 首先,概念和语词的本质不同。 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具有全人类性和共同性; 语词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带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其次,概念和语词并非一一对应,有三种情况 (1)同一语词有时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他在上课----------------听课和讲课 (2)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偷”与“盗” “诉讼”与“打官司”多词一义 “妈妈”与“母亲” 外宾宴会上的什锦汤,客人看着里面洁白、光滑、滚圆的鸡蛋,就问这是什么? “这是公鸡夫人的孩子” 巧用概念的这个特点,可以用来写文章,文章生动。可以据此鉴赏文章,赏析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判定逻辑推理是否正确。 (3)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实词表达概念,虚词不表达概念。 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包括:介词、副词、感叹词。 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内涵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说明对象是什么样的; 外延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范围,说明对象有多少。 学生内涵是“在学校读书的人”;外延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 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已满18岁”的内涵是指实足年龄,应以日计算,即过了18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才认为是已满18岁。 “已满18岁”的外延是所有已经过了18周岁生日的人。 本案被告人是在18周岁生日这一天作案的,不在“已满18周岁”的外延之内,所以不适用死刑。 练一:以下是从内涵还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 1.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有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之分。 三、概念的种类 (一)据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具体事物,分为: 1、实体概念如饭、菜、铜钱 2、属性概念如香味、声音等 一天阿凡提外出,路过一穷人家。穷人见到阿凡提,就请他帮助。巴依说我闻了他饭店里饭菜的香味,叫我付钱。你能去帮我说几句公道话吗?” 阿凡提把钱袋放在老板面前摇一摇,钱声摇一摇,走了。 “闻了饭菜的香味,要付钱,听了钱袋里钱的响声,收到钱了。” 逻辑问题:他们混淆了概念的种类,把实体概念混为属性概念。(有意混淆的叫“偷换概念”)(二)据所反映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分为: 1、集合概念(反映由一定数量思维对象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概念) 如联合国、第三世界、共产党、陪审团、中华民族

形式逻辑金岳霖课后习题答案

《形式逻辑》(金岳霖)课后习题 目录 《形式逻辑》(金岳霖)课后习题 0 第二章概念 (2) 1.01说明概念的特征和作用。 (2) 1.02形式逻辑为明确概念和准确地使用概念提出了那些方法?明确概念和准确地 使用概念要注意那些问题? (3) 1.03说明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3) 1.04为什么说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而不是事物特有属性本身?3 1.05指出下列各概念的内涵和某些外延: (3) 1.06指出下列各句中,括号里的话是由内涵方面或外延方面,来说明标有横线的概 念的: (3) 1.07对下列各概念进行一次限制和一次扩大: (4) 1.08下列各组概念从前到后,作为连续的限制或扩大,是否正确,为什么? (4) 1.09说明下列各句中带括号的概念是哪一种概念: (4) 1.10什么是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概念之间的关系?说明下列各句子中带括号的概念 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5) 1.11指出下列各概念的矛盾概念和反对概念: (5) 1.12什么是论域?下列各句中带括号的概念的论域是什么? (5) 1.13说明真实定义和语词定义的区别和作用。 (5) 1.14下列各句话表达了真实定义,还是语词定义? (6) 1.15设下列各句话都表达真实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 (6) 1.16根据下列各段文章的内容分别找出“片面性”和“革命”的定义,并说明这个 定义是合乎定义规则的: (7) 1.17设下列各句话都各表示一个划分。作为划分,它们是否正确?为什么? (7) 1.18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这是不是二分法?如果不是二分法,则把它改为二分法。 (7) 1.19指出下列各段话明确了哪些概念,主要是用哪些方法明确的? (7) 第三章判断 (8) 2.04指出下到各判断是哪一种性质判断,并指出它们的主谓项。 (8) 2.05 (9) 2.06 (10) 2.07什么叫做周延?为什么肯定判断的谓项不周延而否定判断的谓项周延? (11) 2.08下列各关系是对称的或传递的吗? (11) 2.09下列各组判断之间有什么真假关系? (11) 2.10从关系的逻辑性质方面,指出下列两句话中的逻辑错误: (12) 2.11断定了一个复合判断,是否必然地断定了它的肢判断,为什么? (12) 2.12下列各判断是哪种复合判断,并指出它们的判断联项和肢判断。 (12) 2.13分析下列各判断的形式(不必分析到判断的内部结构,即主项、谓项等):.. 13

形式逻辑第一第二张答案

《形式逻辑》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指出“逻辑”的涵义 1.逻辑学;理论观点 2.思维规律 3.客观规律 4.理论观点 二、单项选择题 1. b 2.b【注:由于S和P本质上是括号,所以“所有S是P”与“有的S不 是P”中的S和P就可能不分别表示相同词项。但是,如果说,例如, “对于任意S和P,所有S是P或者有的S不是P”,那么由于“所有S 是P”与“有的S不是P”之中的S和P已经被“对于任意S和P”所 限定,所以其中的S和P分别是相同的。】 第二章概念 一、在下列句子中,哪些语词或语句是标有横线的概念的内涵或外延? 1.内涵:通过塑造形象,具体的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一定思想感情的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外延: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2.内涵:无比众多的运动着的物质,存在于无限的空间之中。 外延:分散的物质,即星际物质;集中的物质,即天体,包括恒星、卫星、彗星、流星、星云。 3.内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 外延:各种各样的国家,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4.内涵: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所必需具有的物质资料。 外延:土地、森林、水流、矿源、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交通工具。 5.内涵: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一种社会形态,通过概 念、定义、公理等逻辑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 外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 6.内涵:国家根本法,规定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社会制度、国家制度、 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实现阶级统 治的重要工具。 外延: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 二、下列句子中标有横线的语词表达何种概念? 1.集合概念

逻辑基础知识练习题

基础知识练习题 一、绪论部分 1、各种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 A、逻辑变项 B、逻辑常项 C、思维内容 D、语言表达形式 2、整理出下列文字中的逻辑结构形式。 凡是共产党员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你是共产党员,所以,你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概念部分 1、“基础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是在揭示“基础科学”这一概念的()。 2、“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文字;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语言。”这一语句是在揭示“文字”这个概念的(),“语言”这个概念的()。 3、在“非司机开汽车要处以罚金。”的语句中,“非司机”这一概念,根据概念外延的大小,其属于()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其属于()概念。 4、在“中国工人阶级是大公无私的。”的语句中,“中国工人阶级”这一概念,根据概念外延的大小,其属于()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是否是集合体,其属于()概念。 5、在“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中的“长江”和“我国最大的河流”两个概念是()关系。 A、矛盾 B、属种 C、同一 D、交叉 6、将“历史科学”这一概念过度到“中国历史科学”是对“历史科学”这一概念的();过度到“社会科学”是对“历史科学”这一概念的()。 7、“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书”这个概念的定义,违反了()规则。 A、定义项不得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 B、定义相称 C、定义必须用科学术语 D、定义不得用否定语词 8、“长方形就是四角相等的四边形。”这一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 9、“树可以分为树枝、树干、树根等。”作为“树”这个概念的划分,是()。 A、错误的 B、不定 C、不是划分 D、正确的 10、“江南三大著名楼阁是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这是“江南三大著名楼阁”这个概念的()定义。 A、属加种差 B、描述 C、规定性语词 D、说明性语词 11、“如A概念是属加种差定义中的被定义项,则A概念通常不能是()。 A. 普遍概念 B. 单独概念 C. 正概念 D. 负概念” 12、“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这个划分属于()。 A、连续划分 B、二分法 C、分解 D、多项划分 13、“城镇居民分为汉族、少数民族、外国侨民、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等。”这一划分是否正确,为什么? 14、用欧拉图表示下列各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⑴大学生(a)、三好学生(b)、文艺骨干(c)、共青团员(d)。 ⑵联合国(a)、中国(b)、天津市(c)、天津市和平区(d)。 ⑶语词(a)、褒义词(b)、形容词(c)。 15、请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逻辑错误。 “商店出售的商品有进口商品、高档商品以及日用商品。” 三、判断、推理部分 1、根据同素材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已知SAP假,可推知E (),I(),O()。 2、在下列性质判断中,谓项周延的判断是()。 A、SAP B、SEP C、SIP D、SOP 3、把“这家商店出售的商品有些不是家用电器。”进行换质推理,可推出(),进行换质位推理,可推出()。 4、“凡是绿色植物都是要通过光合作用进行新陈代谢的,珊瑚不是通过光合作用进行新陈代谢的,所以,珊瑚不是绿色植物。”属于三段论第()格和()式。 5、 P()M S O M ———————— S()P MOP ()()() S()P 在空格内填上相应的判断形式,使之成为正确的三段论形式。 6、一有效三段论的小前提是S O M,其大前提应是()。 A. M A P B. M E P C. P A M D. P I M 7、“李杨是优秀律师,因为,优秀律师都精通法律,李杨精通法律。”这一三段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8、证明当一个三段论的大前提为MAP时,结论只能是肯定判断。 9、如果甲事物和乙事物之间具有R这种关系,并且乙事物和甲事物之间也具有R这种关系,R这种关系是()。 A、对称 B、反对称 C、非对称 D、传递 10、将“只有自觉地遵守纪律,才能做到守法。”转换为等值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为();转换为矛盾关系的联言判断为()。 11、正确的联言推理形式有()式。 A、否定 B、肯定否定 C、分解 D、合成 E、肯定 12、“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就不会克服自己的缺点。”这是()判断。 A、性质 B、假言 C、简单 D、复合

形式逻辑期末复习-第二章-蔡倩雯

形式逻辑期末复习 第二章:判断 一.什么是判断?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判断的逻辑特征: 1.首要逻辑特征: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 2.另一基本逻辑特征:任何一个判断都是或真或假的。 三.判断的语句表达:一般陈述句都直接表达判断。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一般不表达判 断。 (判断和语句关系: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 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 四.判断的逻辑类别: 全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直言判断特称肯定判断 (性质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简单判断 非模态判断关系判断:对称性关系判断,传递性关系判断 复合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负判断 判断 真值模态判断 模态判断 规范模态判断

五.性质判断的理解与运用 1.性质判断的概念:是断定客观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2.性质判断的结构:由主项,谓项,联项,量项四部分组成。 主项:指在判断中被反映或被断定对象的概念。(用S表示) 谓项:指在判断中对被反映对象或被断定对象所具有或不具有的某种性质的概念。(用P 表示) 联项:指在判断中联结主项和谓项的概念“是”和“不是” (判断的质:判断的肯定或否定)全称量项 量项:指在判断中表示主项范围或数量的概念特称量项 单称量项 3.性质判断的类型 (1)全称肯定判断(包括单称肯定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全称肯定判断) 逻辑形式:SAP或A (2)全称否定判断(包括单称否定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全称否定判断) 逻辑形式:SEP或E (3)特称肯定判断 逻辑形式:SIP或I (4)特称否定判断 逻辑形式:SOP或O 4.性质判断中项的周延性 性质判断类型主项谓项 SAP 周延不周延 SEP 周延周延 SIP 不周延不周延 SOP 不周延周延 5.同素材四种性质判断间的真假制约关系 (1)反对关系:指的是全称肯定判断(A)与全称否定判断(E)之间的关系。 (当一个判断为真时,另一个必定为假的,当一个为假时,另一个真假不定。简而言之,两者可以同假,不能同真。) 举个例子:a.这次考试所有的同学都是及格的。b.这次老师所有同学都是不及格的。 如果说a是真的,则b是假的;如果说b是真的,则a是假的。 如果是a是假的,则可以推出“这次考试有人不及格”,但不能推出“这次考试所有同学都不及格”。所以可以得出b真假不知,会分两种情况。如果b是假的,同上推理。(2)下反对关系:指的是特称肯定判断(I)与特称否定判断(O)之间的关系。 (当一个判断为真的,另一个真假不定,简而言之,两者可以同真,不能同假。) 举个例子:a.有的警察是缉私警察。b.有的警察不是缉私警察。 譬如所有警察都是缉私警察的话,如果说a是真的,则b是假的。 但如果警察除了缉私警察外还有其他警察,如果a是真的,则b是真的。 因此说当a是真的话,b真假不定。 (3)矛盾关系:指的是全称肯定判断(A)与特称否定判断(O),全称否定判断(E)与特称肯定判断(I)之间的关系。 (当一个判断为真时,另一个判断必定为假;当一个判断为假时,另一个判断必定为真。简而言之,两者必定一个为真一个为假,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举例省略。

公务员考试逻辑推理基础知识归纳.doc

能让你一天就看懂的逻辑推理基础知识 本帖中我讲的逻辑基础是必然性推理,(可能性推理,比如最加强,最削弱等等问题,比较复杂,这帖子里就先不讲了……)不过兔子个人认为必然性推理是逻辑里面最简单最好掌握的,所以拿出来分享*^_^* 在行测中一道逻辑分值肯定大于0.7,一般在0.8~0.9之间,省考题少的话有可能一道一分,如果你逻辑强,速度快,是非常合算的。 补充一点,兔子很啰嗦,废话可能有点多,讲得很细,觉得浅了点的大人们可以直接从Part4开始看不过Part1必看! 逻辑的东西真的不多,现在给个目录 Part1啥是逻辑 Part2关键词(基础的基础) Part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逆否命题 Part4推理规则 Part5矛盾关系 Part6 反对关系 Part1啥是逻辑 请问我们讲的是什么题?逻辑推理题!OK,既然是逻辑推理,那么一定要记住的一点是,题目中说对的都是对的,题目中说错的就是错的,题目中没说的我们都不知道!千万不能用言语理解的思维来做逻辑推理,否则吃亏吃大了,一方面影响做题,另一方面很容易掉进出题人挖的陷阱里去,第三就是,会浪费时间。 讲一个超级变态的例子来加深大家的印象:这是一道逻辑推理题 例1.有一群人,里面有15个非男人,有16个非女人,男女一共25人,问,男人有几人,女人有几人? 笑了吧笑了吧?按常识,非男人,不就是女人嘛!可是一加,就不对了吧? 为什么?因为这是逻辑推理!题目没说非男人就是女人吧?没说,那你就不能凭自己常识来做题! 那怎么解? 非男人+男人=总数1。 15+男=总 非女人+女人=总数2。 16+女=总 3。男人+女人=25 1。+2。=4。 4。 15+16+男+女=2总 于是 15+16+(男+女)=2总 总=(15+16+25)/2 可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