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逻辑 第二章 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二章概念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什么是概念1.事物的属性:指一个事物的性质与关系(我们把一个事物的性质与关系,都叫做事物的属性。
)在客观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个别事物,它们之间又有各种各样的联系。
每一个个别事物都有许多的性质,一个个别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动作以及其他的较复杂的运动形态,都是它的性质。
例如,一个苹果就是一个个别事物,它有一定的形状,如圆形的;它也有一定的颜色,如红色的,它也有一定的气味,如香的……。
这些就是这个苹果的性质。
一个个别事物,除了有许多性质以外,还与另一些事物有一定的关系。
这个苹果大于那个苹果。
“大于”就是这个苹果与那个苹果之间的一种关系。
这个苹果在桌子上。
“在……上”就是这个苹果与桌子之间的一种关系。
人们喜欢吃苹果。
“喜欢吃”就是人们与苹果之间的一种关系。
,关系可以存在于两个事物之间,也可以存在于好几个事物之间。
老张送给老李一本好书,这里“送给”这种关系,就是老张、老李与这本好书这三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一个个别事物,总是有许许多多的性质和关系,我们把个事物的性质与关系,都叫做事物的属性。
事物与属性是不可分的,事物都是有属性的事物,属性也都是事物的属性,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同或相异。
也就是一个事物的属性与另一事物的属性的相同;或相异。
例如:书与本2.类由于事物属性的相同或相异,客观世界中就形成了许多不同的事物类。
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就形成一类,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就分别地形成不同的类。
苹果是一类事物,它是由许多具有相同属性的个别事物组成的。
梨也是一类事物,它也是由许多具有相同属性的个别事物组成的。
苹果和梨是两个不同I:匀类。
苹果这个类的共同属性是不同于梨这个类的共同属性的。
组成某类的那些个别事物,叫做某类的分子。
分子与类之间,有“属于”这种关系,即是说,某分子属于某类。
某事物,或者说属于某类的事物,是有许多属性的。
3.属性的种类某些事物,或者说属于某类的事物,具有许多属性,在这些属性中,有些是某类事物的特有属性,有些则是偶有属性。
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概念的种类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一、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印刷品。
种属性的概念,也叫肯定概念。
种属性的概念,也叫否定概念。
用范围。
或者说是正、负概念死亡具体事物,还是依附于事物的属的具体事物,故又称具体概念。
种性质或关系。
的概念究竟是实体概念还是属性概仿佛把严寒拒之门外,屋里洋溢着春的气息实体概念,两眼发花,可依然坚守在阵属性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的。
关系的方法。
人是律师。
国人。
洲人,两个法国人,五个商其中法国人不经商。
那么,单身名女人的反变关系:概念外延的大小外延就会随之缩小;相外延就会相应扩大。
即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二、概括和限制1.概念的概括: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由外延较小的种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属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例如:38号黑色无带的牛皮鞋——牛皮鞋——皮鞋——鞋我国的直辖市——我国的城市——城市概念概括的特点:在于概念外延的扩大,即使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数量增多。
三、定义问题:什么是电视机?弟弟:电视机就是有电视的机器。
哥哥:电视机是教育工具。
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学科学、学外语、学唱歌。
姐姐:电视机是文娱工具。
因为它经常播送音乐、电视、戏剧节日等。
妈妈:电视机是一种接收用黑白电视的设备。
奶奶:电视机不是收音机。
爷爷:电视机是小电影。
爸爸:电视机是用来接收电视广播的装置。
产品。
项的外延。
项的外延。
规则2被定义项。
定义项。
定义项。
概念的定义。
【Ds 就是Dp】。
)的概念。
规则4裂现象。
通过对此种现象的思通人遵守“底线伦理”。
底线伦理”的定义最合适?遵守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的行理就是该大厦的基础部分。
四、划分代的”。
还是戏剧等。
是按国别的,后者是按时代的。
第二章词项和概念第一节词项与概念的概述——概念是最小的思维形式,词项则是最小的思维逻辑形式。
一、词项:就是表达概念的语词。
二、概念▲概念的作用,在于区别不同种类的对象。
▲概念,就是反映某类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或者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三、概念和语词的关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
——概念和语词的差别:1.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能表示概念。
2.不同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3.同一语词可以充当不同的概念。
四、概念的发展和变化1.随着新事物、新科技的出现,在人类认识中形成新的概念。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旧概念也会有相应地增减新内容。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废除了一些虚假概念,修正了一些不恰当概念。
——不同的认识水平、不同的历史阶段,概念会发生变化。
这是概念不确定性的表现。
——但是,对某一个特定的认知阶段而言,概念的内容和所指也具有一种的相对稳定性,这是概念确定性的表现。
概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对立统一的。
五、概念要明确,用词要恰当▲首先,要正确地认识思维对象。
▲第二,要尽量地避免用词歧义。
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或者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的类的分子。
▲概念内涵和概念外延的反变关系反变关系:概念内涵和概念外延的反变关系: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也少;反之,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多。
第二节概念的种类——逻辑学讨论概念的分类,是一种抽象的讨论,不会考虑概念的具体内容。
——逻辑学对概念进行分类,依据的就是概念这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就是反映某一单个思维对象的概念。
▲普遍概念,就是反映某类思维对象的概念。
——依据:概念的外延是一个还是不止一个。
——单独概念的外延只有一个,它的指称对象是独一无二的;普遍概念的外延指称对象不止一个,至少两个,数量不限,直至无穷。
《形式逻辑》(金岳霖)课后习题目录《形式逻辑》(金岳霖)课后习题 0第二章概念 (5)1.01说明概念的特征和作用。
(5)1.02形式逻辑为明确概念和准确地使用概念提出了那些方法?明确概念和准确地使用概念要注意那些问题? (6)1.03说明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6)1.04为什么说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而不是事物特有属性本身? (6)1.05指出下列各概念的内涵和某些外延: (6)1.06指出下列各句中,括号里的话是由内涵方面或外延方面,来说明标有横线的概念的: (7)1.07对下列各概念进行一次限制和一次扩大: (7)1.08下列各组概念从前到后,作为连续的限制或扩大,是否正确,为什么? (7)1.09说明下列各句中带括号的概念是哪一种概念: (7)1.10什么是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概念之间的关系?说明下列各句子中带括号的概念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8)1.11指出下列各概念的矛盾概念和反对概念: (9)1.12什么是论域?下列各句中带括号的概念的论域是什么? (9)1.13说明真实定义和语词定义的区别和作用。
(9)1.14下列各句话表达了真实定义,还是语词定义? (10)1.15设下列各句话都表达真实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 (10)1.16根据下列各段文章的内容分别找出“片面性”和“革命”的定义,并说明这个定义是合乎定义规则的: (11)1.17设下列各句话都各表示一个划分。
作为划分,它们是否正确?为什么? (11)1.18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这是不是二分法?如果不是二分法,则把它改为二分法。
(11)1.19指出下列各段话明确了哪些概念,主要是用哪些方法明确的? (12)第三章判断 (12)2.04指出下到各判断是哪一种性质判断,并指出它们的主谓项。
(12)2.05 (14)2.06 (16)2.07什么叫做周延?为什么肯定判断的谓项不周延而否定判断的谓项周延? (18)2.08下列各关系是对称的或传递的吗? (18)2.09下列各组判断之间有什么真假关系? (19)2.10从关系的逻辑性质方面,指出下列两句话中的逻辑错误: (19)2.11断定了一个复合判断,是否必然地断定了它的肢判断,为什么? (20)2.12下列各判断是哪种复合判断,并指出它们的判断联项和肢判断。
第二章概念[学习提示]这一章介绍有关概念得知识。
通过本章得学习,要在理解概念得定义、概念得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概念得种类及概念间得关系等基本理论得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定义、划分、限制与概括等有关明确概念、运用概念得逻辑方法,以提高在思维过程中正确理解概念、准确使用概念得能力,防止进行判断、推理时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得逻辑错误。
第一节概念概述一、什么就是概念概念就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得思维形式。
1、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一切客观事物都可以就是人类认识与思维得对象,我们称之为思维对象。
概念可以反映一切思维对象。
概念就是通过反映思维对象得特有属性来反映思维对象得。
事物得属性包括事物得性质及事物得关系两方面。
如事物得形状、颜色、气味、动作、美丑、善恶、优劣、用途等都就是事物得性质。
大于、小于、压迫、反抗、朋友、热爱、同盟、矛盾等就是事物得关系。
事物得性质及事物得关系,在逻辑学中统称为事物得属性,任何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而任何属性又都就是属于某种事物得。
事物得属性有得就是特有属性,有得就是共有属性。
事物得特有属性就是指为一类事物所独有而别类事物所不具有得属性。
人们就就是通过事物得特有属性来区别与认识事物得。
如两足、无毛、直立行走、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与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等就是“人”得特有属性,从而将“人”与其她高等动物区分开。
而有五官、四肢,我们称为共有属性。
共有属性没有区别性。
在特有属性中,有些就是本质属性,有些就是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就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她事物得属性。
某事物固有得规定性与它与其她事物得区别性就是本质属性得两个特点。
本质属性一定就是特有属性,而特有属性不一定就是本质属性。
人类得认识就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化得,对事物本质属性得把握就是在认识发展与深化得过程中形成得,因此,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得反映也经历了一个由粗浅到深刻得过程。
如:人——“无羽毛而会直立行走得动物”→“能制造与使用生产工具、具有思维能力得动物”。
形式逻辑(普通逻辑)2:概念的分类及概念间的关系概念的分类根据概念外延的数量( 0 , 1 , n ),可以把该概念分为零概念、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零概念如“⽅的圆”,单独概念如 “ 中国 ” ,普遍概念如 “ 学⽣ ” 。
根据概念外延的性质(群体,⾮群体),可以分为集合概念和⾮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反映的是集合内所有分⼦在总体上所具有的属性,是该集合所具有的属性,⽽该集合内的分⼦不⼀定具有。
如 “ 森林 ” 、 “ 书籍 ” 、 “ 中国⼈ ” ;⾮集合概念的每个分⼦都具有同⼀个属性如 “ ⼈ ” 、 “ 犯罪 ” 。
集合概念和⾮集合概念是相对于普遍概念的内涵⾓度划分的,理解起来有点困难,⼀般说来集合概念前不可以⽤“所有”,“每个”等数量词进⾏修饰。
根据概念外延是实体还是属性,区分为实体概念(具体概念)和属性概念(抽象概念)。
实体概念是反映具体事物的概念,如 “ ⽕车 ” ;属性概念是反映事物某种属性的概念,如 “ 伟⼤ ” 。
根据概念内涵的判断⽅法,可以区分为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
肯定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 “ 红 ” 、 “ 机动车辆 ” ;否定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如 “ ⾮红 ” 、 “ ⾮机动车辆 ” 。
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是相对于⼀定论域⽽⾔的。
如 “ ⾮正义战争 ” 相对于 “ 战争 ” 。
概念间的关系概念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概念之间在外延上的关系。
相容关系:概念在外延上⾄少有⼀部分是重合的。
如 “ 青年⼈ ” 与 “ 学⽣ ” 等。
包括:交叉关系,两个概念只有部分外延重合,如 “ ⼯⼈ ” 与 “ 党员 ” 。
种属关系,⼜叫真包含于关系,如 “ 普通累犯 ” 与 “ 累犯 ” 。
( 外延⼤的叫 “ 属概念 ”)属种关系,⼜叫真包含关系,如 “ 宪法 ” 与 “ 中国宪法 ” 。
( 外延⼩的叫 “ 种概念 ”)种属关系和属种关统称包含关系。
全同关系,如 “ 北京 ” 与 “ 中华⼈民共和国⾸都 ” 。
第二章概念的本质、分类及相互关系第一节概念概述一、概念的本质1、概念的三种含义:一是指客观上存在的一种对象、一个东西(比如:我家门前有一棵树)以及对这种对象的主观把握,这属于哲学认识论的研究范围;二是指语言中的一个语词(比如“树”、”tree”等),树是一个木字和一个对字组成,树和数读音是一样的等等,这属于语言学研究的范围;三是指主观上的一个思维单位(比如:疼、心疼,心口疼,虚拟经济等。
一百个人的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逻辑学通过自然语言研究人们在使用概念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形式即第三种含义。
2、概念的逻辑特征:第一、概念是人们思维的最小单位。
第二、每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都有一定的范围(即外延)。
太阳、太阳系第三、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或特征。
概念是通过语词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事物的特有属性是该事务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孩子的特有属性是什么?生理上的、心理上的、认知上的以及社会化方面,既憋不住尿又憋不住话的是儿童、幼稚、成熟、衰老)。
3、概念的作用第一、概念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工具。
(认识的起点,对事物有个基本概念)第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思维把握事物的起点。
(明确概念是思维的逻辑起点,是头脑清楚的基本保证)关键词是我们反映事物、表达思想的重要抓手,所谓关键词就是基本概念。
比如:对北外的概念:外特精。
中国梦、北外梦、个人梦想。
二、概念与语词逻辑学是通过语词研究概念。
1、概念与语词不可分开(一枚硬币的两面),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语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概念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任何语词都要表达一定的概念。
2、概念和语词的不同第一、概念是思维的内容,语词是思维的形式,概念具有全人类性,语词往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第二、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语词来表达(即使同一种语言也是“一个意思,十种说法”)。
比如“爱人、老婆、婆姨、屋里的、糟糠”等等。
中国古代关于信的说法:锦书、锦笺、信札、笺札、惠书、便函、大示等。
第二章概念[学习提示]这一章介绍有关概念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概念的种类及概念间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定义、划分、限制与概括等有关明确概念、运用概念的逻辑方法,以提高在思维过程中正确理解概念、准确使用概念的能力,防止进行判断、推理时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第一节概念概述一、什么就是概念概念就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1、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一切客观事物都可以就是人类认识与思维的对象,我们称之为思维对象。
概念可以反映一切思维对象。
概念就是通过反映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来反映思维对象的。
事物的属性包括事物的性质及事物的关系两方面。
如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动作、美丑、善恶、优劣、用途等都就是事物的性质。
大于、小于、压迫、反抗、朋友、热爱、同盟、矛盾等就是事物的关系。
事物的性质及事物的关系,在逻辑学中统称为事物的属性,任何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而任何属性又都就是属于某种事物的。
事物的属性有的就是特有属性,有的就是共有属性。
事物的特有属性就是指为一类事物所独有而别类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
人们就就是通过事物的特有属性来区别与认识事物的。
如两足、无毛、直立行走、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与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等就是“人”的特有属性,从而将“人”与其她高等动物区分开。
而有五官、四肢,我们称为共有属性。
共有属性没有区别性。
在特有属性中,有些就是本质属性,有些就是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就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她事物的属性。
某事物固有的规定性与它与其她事物的区别性就是本质属性的两个特点。
本质属性一定就是特有属性,而特有属性不一定就是本质属性。
人类的认识就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把握就是在认识发展与深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也经历了一个由粗浅到深刻的过程。
如:人——“无羽毛而会直立行走的动物”→“能制造与使用生产工具、具有思维能力的动物”。
最初形成的概念就是浅层次的,浅层次的概念总就是先反映对象的非本质的特有属性,日常生活使用的概念多属于这一类,可称为初级概念。
进一步形成的深层次概念才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科学研究与科学论著所使用的概念多属于这一类概念,可称为“科学概念”。
概念的形成就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逐步舍掉具体的、现象的、感性的东西,最后只剩下一般的、本质的、理性的东西。
概念形成之后不就是固定不变的。
首先,概念就是要随着人的认识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其次,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也引起概念的发展变化。
概念就是发展变化的,但不能认为一个概念不能有确定的内容。
由于概念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就是确定的,因此,每一个概念在认识的一定阶段上有着确定的内容。
概念本身也体现了灵活性与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灵活性就是指概念内容就是发展变化的,而确定性则就是指概念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就是确定的。
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1、什么就是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就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
2、什么就是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就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即通常所谓概念的适用范围。
要注意区别“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本质属性”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的内涵与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有区别的。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的思想内容,就是被反映到主观思维中的概念的含义。
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独立于人的思维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概念反映的对象。
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并不能完全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有的就是一个单独事物,有的就是两个或更多的事物,有的就是无限量事物,有的就是空类。
虚概念也称空概念,就是反映空类的概念。
所谓空类就就是不包含任何一个现实分子的类。
“上帝”、“鬼”、“神”、“孙悟空”、“阿Q”。
这些概念反映的对象在现实世界中就是不存在的。
传统逻辑不讲虚概念,在性质判断(直言判断)推理中都就是预设了主项所反映对象的存在的。
3、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
从这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总就是确定的、不变的。
灵活性指在不同的条件下,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与人们认识的深化,概念的含义(内涵)与适用对象(外延)就是可以变化的。
如“太阳系的行星”的外延,开始时单凭人们的眼睛观察,认为只有六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后来靠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与冥王星。
(公认的九大行星)但随着2006年8月24日的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的表决,冥王星遭遇降级,又出现八大行星的说法。
使用概念要明确。
内涵反映对象的质,外延反映对象的量。
我们平时说的概念要明确,就就是指所使用的概念内涵就是什么,外延就是哪些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不明确,或者外延不明确,都就是概念不明确。
只有概念明确了,然后才能准确地使用它。
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三、概念与语词概念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相关认识,而这种认识必须借助于语言的形式——语词,才能传达与巩固下来。
因此,概念就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而语词就是概念所依赖的物质形式。
但就是,概念与语词又有区别。
(1)概念就是一种思维形式,语词就是一种语言形式。
不同民族的语词可以表达相同的概念。
(2)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不就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表达概念,虚词不表达概念。
(3)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西红柿——番茄。
(4)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概念。
“门”:家门——门板同一语词可表达不同概念,但在客观的语言环境与说话者的客观环境中,一个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必须就是确定的,而不得随意加以解释。
第二节概念的种类逻辑学对概念的分类与各门具体科学对概念的分类不同。
具体科学一般根据概念的不同科学内容来划分概念种类,如将概念划分为经济学概念、历史学概念、语言学概念等等。
逻辑学则就是以概念在内涵与外延方面逻辑特征为根据来对概念进行分类的。
一、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数量的多少(概念外延的数量)——独一无二与两个以上,分为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
1、单独概念单独概念就是反映某一个别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就是独一无二的具体事物。
一般用专有名词或限定摹状词来表达。
2、普遍概念普遍概念就是反映某一类对象的概念。
这种概念的外延所反映的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组成的类。
通常用普通名词或短语来表达。
二、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1、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指反映的对象就是集合体的概念。
集合体就是由若干个体事物组成的统一整体,其特点就是:个体与集合体不就是种属关系,集合体的属性个体不一定有,个体的属性集合体也不一定有,二者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非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指所反映的对象不就是集合体的概念。
它反映的就是一类对象(如“书”、“国家”等)或某一个别对象(如“泰山”、“月亮”),前者就是就是普遍概念,后者就是单独概念。
集合概念用集合名词来表达,非集合概念用普通名词或非集合的专用名词来表达。
一个语词就是否表达集合概念,除了瞧它就是否就是集合名词,还要瞧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实际意义来分辨。
三、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1、肯定概念肯定概念又叫正概念,它就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如“人”、“正义战争”。
2、否定概念否定概念也叫负概念,它就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如“非人”、“非正义战争”、“不合法”、“无礼貌”等。
否定概念一定要用带有“非”、“不”、“无”等否定词的短语来表达。
但就是,带有“非”、“不”、“无”等字样的词或短语不一定都表达否定概念。
“不丹”、“非洲”就是单纯词,不表达否定概念,其中的“不”、“非”不就是否定词素。
一个负概念总就是相对于某个特定范围而言,逻辑学将这个特定范围称为论域。
一个负概念的论域一般指这个负概念与与之对应的正概念共同的邻近的属概念。
如“非正义战争”指正义战争以外的战争,它的论域就是战争。
第三节 概念间的关系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所以,反映事物的概念之间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
普通逻辑不研究概念之间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具体关系,如“5”对于“3”的“大于关系”,而只就是从外延方面研究概念间的关系。
首先根据概念之间就是否有外延重合,将概念间的关系分为两大类:相容关系与不相容关系。
一、相容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的关系。
根据外延重合的多少,相容关系又可以分为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属种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与交叉关系。
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全部重合的关系就是全同关系。
即:S 与P 两个概念,如果凡S 都就是P,并且凡P 都就是S,那么,S 与P 两个概念就是全同关系(如图一)具有全同关系的两个概念,虽然其外延完全重合,内涵却不相同。
全同概念就是两个概念,它与“同物异名”,即不同语词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如“葵花”与“向阳花”表达的就是内涵与外延都相同的一个概念,而不能视为具有全同关系的两个概念。
在一篇文章中变换使用表达全同概念的语词,不仅可以从不同方面加深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同时也可以避免语句的简单重复,使语言生动多变,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2、真包含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
即:S 与P 两个概念,如果仅仅部分S 就是P,并且凡P 就是S,那么,S 与P 两个概念就是真包含关系(如图三)。
例如: 虚词 助词戏剧 多幕剧水生动物 鱼图三上述三对概念中,前一概念的外延大,后一概念的外延小,前一概念的外延包含了后一概念的全部外延。
3、真包含于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就是真包含于关系。
即:S 与P 两个概念,如果凡S 都就是P,并且仅仅有部分P 就是S,那么,S 与P 就是真包含于关系(如图二)。
例如: 古代文学 文学合同 应用文上述中每对概念之间,前一个概念的外延小,后一个概念的外延大,并且后一个概念包含了前一概念的外延,前一概念对后一概念的关系就就是真包含于关系,或者叫种属关系。
在传统逻辑中真包含于关系与真包含关系统称为种属关系或包含关系。
在语言表达上,种属关系的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否则,就会引起层次混乱。
如“展销会不仅接待国内与本市的用户,还欢迎世界各地贸易界人士光临。
”这个句子在逻辑上的错误就就是:把“国内用户”这个属概念与它的种概念“本市的用户”并列在一起,混淆了属种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