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四)生活与哲学
- 格式:pptx
- 大小:1016.26 KB
- 文档页数:55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思维导图1.《生活与哲学》的古语或名人名言的解释说明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说明世界本来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谦受益,满招损"说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确性是:说明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片面是性:忽视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设的,也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客观条件制约着人们的认识。
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唯物论角度说明物质决定意识,辨证法角度说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性制约。
6、做任何事情应采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态度。
说明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与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还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8、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说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明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
1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12、《孙子兵法》:"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
"说明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13、"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
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说明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道理。
09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生活与哲学(考点背诵+ 易错易混知识+精选习题)专题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考点知识背诵部分唯物论(辩证唯物论)部分:1.正确的自然观2.为什么人类社会是客观物质的?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4.规律的含义、规律客观性、普遍性的含义?5.规律客观性原理、主观能动性原理(合在一起也叫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6.为什么意识依赖于物质?7.意识的作用?8.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么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解实事求是四个字的分析?9.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0.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合在一起称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论部分:1.实践的含义、特征、分类?为什么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分别是什么?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②③④;认识能反作用实践)4.真理的含义?真理客观性的理解?真理是有条件的理解?真理是具体的理解?5.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6.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二、易错易混知识部分1.哲学中的“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 )3.运动是指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 × )4.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 √ )5.离开物质谈运动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唯心主义,因而都是错误的。
( × )6.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 × )7.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精品文档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
只能是学问)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和哲学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二.产生: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根本) 2、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思考。
三.哲学的任务:真正(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地改造世界)①任务: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和功能②功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1、哲学与世界观:(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2)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方法论的关系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指导。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包括:学六.哲学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生活与哲学》重点哲理(必背)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把握、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坚持求真务实精神,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丧失斗志。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4)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过程原理及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将认识向前推移。
(6)真理原理及方法论: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
(7)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2、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①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②实质与核心——矛盾观(1)联系观原理及方法论:①联系具有普遍性(3句)、客观性(2句)、多样性,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分析和把握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生活与哲学本课程从《生活与哲学》知识主题的分析提炼入手,根据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分析,根据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出现频率高的考点归纳为九个知识主题。
课程中,分析每个主题体现在不同章节中的知识的联系,分析每个主题在近几年高考中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能力要求。
理清这些主题,可以帮助我们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根据各种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从不同角度调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全国课标卷高考大纲中,规定的考点共77个。
每个考点复习要熟知考点内容、理清考点外延、知道考点价值。
主要知识主题有: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观、实践观、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的否定观、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知识主题复习要把全书内容打通,把握内在联系。
【主题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不同。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思维各种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的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功能:哲学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哲学。
其基本特征是: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是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不要怕得不到,勇敢地去面对,努力地付出。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又叫辩证唯物论)唯物论共有8个哲学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6、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活与哲学》专题二题组11.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一个人的工作,究竟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必须有个根本的估计。
如果是七分成绩,那么就应对他的工作基本上加以肯定。
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
”从唯物辩证法看,这里强调的是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无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不能正确认识矛盾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转化④在认识矛盾时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图3漫画《学习先进经验》讽刺了一些人不懂得图3《学习先进经验》(赵汀阳,《读书》)①学习他人经验就能更好的发展自己②先进经验通过实践能够转化为现实的东西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④事物的表面联系与本质联系的区别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在谈到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时,习近平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
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①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基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道路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③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能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④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题组21.传统石油钻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泥浆,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某油气田采用“泥浆不落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将废弃泥浆制成免烧砖等,既有效消除了钻井污染隐患,又节约了土地、水泥等资源,钻井废弃泥浆的资源利用佐证了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④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