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及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280.27 KB
- 文档页数:10
第四课探究世界【温故知新】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哪些重要理论成果?【目标导航】高考考点:※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自主探究】: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
相信你一定行!1.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2.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4.什么是物质?1.什么是运动?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3.什么是静止?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什么是规律?2.什么是规律的客观性?什么是规律的普遍性?3.为什么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首先,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谈不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万事万物都只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它们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其次,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物质的具体形态各有其属性与特征,而哲学上所说的物质那么舍弃了这些具体属性与特征,它只成认物质的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哲学上讲的物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可能是看得见的、暂时的、可以消灭的。
2、想一想:否认运动会导致什么错误?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什么错误?只成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成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狡辩论。
3、议一议:人在规律面前应该怎么办?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和把握规律,并在此根底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误区点拨:1、理解物质概念时应把握的要点:①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它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只有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优秀学案优秀资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目题(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为什么自然界是物质的?(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如何理解物质概念?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什么关系?(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北京高考)人们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辨析: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认识、改造自然需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顺应自然节律,认为人征服自然的观点是对自然界客观性的否定。
2.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物质现象。
(×)辨析:判断某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不是以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为依据,而是根据物质的含义来判断。
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象就是物质现象,如生产关系、电场、磁场等都是物质现象。
3.因为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物质是不可认识的。
(×)辨析: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既说明物质是客观实在性,又说明物质具有可知性。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础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正确理解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含义(2)明确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特别提醒]人能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识为转移(1)人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只是改变了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由一种物质的东西变成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2)人在制造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时,必然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必须利用自然物固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人们不能凭空或者随心所欲地制造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
2019-2020年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一、高考考点。
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通性。
二、知识梳理。
1、物质。
(1)物质的含义:(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3)世界是_______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_______2、运动。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规律。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特点。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总结:整个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利用、把握规律。
三、[例题精析]例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据此回答1~2题。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例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人脑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⑤国家⑥辩证唯物主义A.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例3.“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问断的变化之中”。
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例4.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这说明()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决定的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例5、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深度撞击”号经过170多天的飞行,成功地在距地球1亿多千米外准确命中坦普尔1号彗星内核。
高二政治必修4《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预习导读】
(一)、基本问题:(请做到作业本上)
1、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
★2、什么是物质?
★3、什么是运动以及规律?
★4、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是什么?(2点)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什么?(3点)
★6、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内容是什么?
★7、如何处理人与规律的关系?(2点)
(二)、判断并改正(做在讲义上)
1、哲学上的物质即是指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
2、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规律性。
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7、“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说明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8、“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指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9、人们可以认识、利用和改变规律。
10、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知识准备: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的含义、3、运动和静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例题示范:渔夫的誓言古时候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
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切实际,一次次碰壁也将错就错,死不回头。
这年春天,听说市场上墨鱼的价格很高,于是他便立下誓言:这个次出海只捕捞墨鱼。
但是,此次鱼汛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好空手而归。
上岸后,他才得知,现在市场上螃蟹的价格最高。
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全身注意力全放到了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全是墨鱼,他只好空手而归。
晚上,渔夫躺在床上,十分懊悔。
于是,他发誓:无论是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捕捞。
可第三次出海,墨鱼、螃蟹,渔夫都没有遇到,他遇到的只是马鲛鱼。
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
渔夫没有赶上第四次出海,就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离开了人世。
点评:(看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故事中的渔夫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死守着誓言,而不会变通,结果只能与希望擦肩而过,身败名裂。
模拟练习:长身药从前,有一个国王,生了一个女儿。
国王非常希望自己的女儿立刻张大,便对一个医生说:“替我给女儿一种药吧,让她吃了之后会立刻长大。
”医生回答说:“尊敬的国王,我可以给她一种良药,能使她吃了后立刻长大。
但是现在没有这种药,必须去寻找。
在我找药的短时间内,请国王不要去看她。
等我给她吃了药,就带她来见国王。
”国王答应了医生的要求。
于是,医生便到远方采药去了。
转眼过了12年。
医生回来了,把药拿给国王的女儿,叫她吃了,便带她去见国王。
国王看到自己的女儿长大了,十分欢喜,说:“真是一位良医,拿药给我女儿一吃,就能使她突然长大。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概述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同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实际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围绕上述问题,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第四课和第五课主要讲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第六课主要讲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综合探究主要讲党的思想路线。
基本结构是: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
附:单元知识结构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二课时主要分析论证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出发点。
教学重点1.世界的物质性。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以及方法论要求。
教学难点1.物质的含义。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分析说明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列举实际事例分析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也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其现象的能力。
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考纲条目考点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考纲解读(1)物质是不依赖于,并能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有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特质形态。
题型示例【例】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有。
这里的“客观存有”是指(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一切客观存有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自然界中能够直接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命题立意】识记/再认哲学的基本概念【试题分析】本题以物质的概念为切入点,考查客观存有的含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对客观存有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准确答案未B。
【答案】 B考点2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考纲解读(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已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________。
(2)总来说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有、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________。
题型示例【例】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该诗所蕴涵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世界上只有尚未理解之物,而没有不可理解之物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有和发展是客观的【命题立意】理解/能够依据所学知识对一些观点作出初步判断【试题分析】本题以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为切入点,考查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有和发展是客观的。
哲学生活知识结构
、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
的关系
意识的内容(反映什么)是客观的,形式(怎么反映)是主观的(因人而异,受立场、知识结构、世界观等
人不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意识的指导作用不同
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
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
: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的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
②真理
历史的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④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