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5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脾胃是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脏腑。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水谷。
脾胃的功能特点是升降和转化。
升降,指脾胃气机上提下降;转化,指脾胃气机转输水谷。
对于脾胃升降的调节,是中医临床上非常重要的治疗思路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技术手段来调节脾胃升降,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生活作息等方面来进行干预。
本文将围绕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治疗参考。
一、脾胃升降失常的临床表现在中医理论中,脾胃升降失常会表现为脘闷、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这些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引起其他脏腑失调,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二、运用药物调节脾胃升降药物治疗是中医调节脾胃升降的重要手段。
中医药物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理气和胃、和中止痛等功效,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调节脾胃的升降功能。
常用的药物包括香附、半夏、枳壳、厚朴、陈皮等。
这些药物具有宽中理气、健脾和胃、燥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脾胃升降失常引起的脘闷、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
三、针灸调节脾胃升降针灸是中医调节脾胃升降的常用手段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脾胃的升降功能,达到治疗脾胃升降失常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中脘、足三里、关元、梁门等。
通过按摩、灸或针刺这些穴位,可以促进脾胃气机的升降转运,起到调节脾胃功能的作用。
四、运用食疗调节脾胃升降食疗是中医调节脾胃升降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食疗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和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合理的饮食结构对调节脾胃升降功能十分重要。
对于脾胃升降失常的患者,可以通过合理的食疗来调节脾胃功能。
脘闷、食欲不振的患者宜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腻食物;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的患者宜食用健脾和胃的食物,如山药、白萝卜等。
通过食疗调节脾胃升降,可以有效缓解脾胃升降失常引起的症状。
五、调整生活作息调节脾胃升降生活作息是影响脾胃升降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9年1月,16(1)·29·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理论探微谭方李晓君+周蕾(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关键词:脏腑;气机;升降出入中图分类号:R223.1气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物质的存在在于它1.2升降出入在气、血、津液的生成、转化、代谢过的运动,而升降出入则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藏象程中的体现理论与升降出入理论的结合,为动态地阐述人体功气、血、津液的生成、转化、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能活动变化奠定了独特的理论基础。
脏腑之气的升行,依赖于脏腑各自功能以及脏腑间功能的相互协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气化的根本枢纽,正是由调,即脏腑间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平衡。
首先是升于脏腑之气不断地升降出入才保证了人体生命活降出入在呼吸活动中的体现。
就升降而言.肺主肃动的正常进行[tl。
故了解脏腑的升降出入在临床治降,肝主升发;就出入而言,如清·叶霖的《难经正疗疾病中具有指导意义。
义·四难》f2l所言“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呼吸之1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理论渊源气正因肝肺之一升一降使其升降有序。
心肺肝肾的《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说:“升降出入,无器不一呼一纳使浊气出而清气入。
从而呼吸均匀自然.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各脏腑功能活动正常。
其次是升降出入在水液代谢不出入,无不升降。
”所以脏腑之气皆有升降出入。
及饮食消化吸收中的体现。
如《素问·经脉别论篇》升降出入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本形式。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以生长化收藏。
”反之.如果升降出入停止,人的生行。
”即饮食进人人体,通过胃、脾、肺、心等的升降命活动即告终结.即“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出入运动,化为气、血、津液并使之布散。
气立孤危”。
脾升胃降得平衡:脾胃升降是脏腑气机升降的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只有二者的功能协调才能保证我们所吃的东西能够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无论脾胃升降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消化吸收乃至全身的病变。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个气是什么?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像我们说的元气就是气中最重要的一种气。
气的运动在中医里我们称之为“气机”。
在人体内部,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比如说,营卫的运行、经络的贯通、清浊的分出、津液的输布,无不以升降形式在运动。
气的这种升降运动是我们生命活动的根本,这种运动一旦被停止,我们的生命也就终结了。
气机升降运动体现在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取营养、排出所弃,各脏腑组织在这种运动中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活动;而且各脏腑组织之间气机升降又相互配合、相互联系、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出入不已、升降不止,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种升降运动维护了人体的动态平衡,使生命活动按正常顺序运行。
脾胃是维持我们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其升降运动构成了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我们知道,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这个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呢?就是靠脾升胃降完成的。
脾气上升,不仅可以帮助胃进一步消化,而且能吸收、转输水谷的精微和水液;同时,还能统摄、升提内脏,不使下陷,以保持诸脏各安其位。
胃气下降,不仅能使饮食得以下行,而且能将初步消化后的水谷精微物质移交小肠而供给脾以运化转输,上奉于心肺,布散周身,心、肺、肝、肾都依赖其水谷之精气以供养。
因此,我们说胃气宜降不宜升,脾气宜升不宜降,这一过
程既受纳又排泄,一升一降,升降相宜,互为因果,以取得相对的平衡与协调,使得人体气机生生不息。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脾胃为中医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脏腑,它不仅仅负责消化吸收食物的功能,还有着转化水谷为气血的重要作用。
调节脾胃升降法是中医在治疗脾胃疾病时重要的临床思路,本文将就此深入探讨。
一、脾胃升降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脾胃具有升降的特性,即由于脾胃气机调和而引导水谷精微向上升发或向下归于中焦,完成营养过程及余废排泄的重要功能。
脾胃升降的调节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如果出现失调,则会出现一系列的疾病。
1. 调节升降:运用温阳化气,通导升降的方法来治疗脾胃失调疾病。
例如中医经典方剂保和丸,具有温中益气、调和胃气的作用。
又如木香顺气丸,能调中理气、宽中和胃,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少腹胀。
2. 调节运化:运用化湿祛浊、理气和血、化痰止咳的方法来调节脾胃运化功能。
例如葛根汤,能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发汗解表,适用于脾胃湿滞症、脾胃不和等疾病。
又如苓桂术甘汤,能利水健脾、调理气血、疏肝理气,适用于胸胁疼痛、腹胀便滞等症。
3. 调节上升与下降:运用益气固表、抑制运动、止泻,调节脾胃气机上升下降的方法来治疗失调的疾病。
例如大建中汤,能益气固表、化痰清热、调中理脾,适用于脾胃气虚、脾胃失调等疾病。
1. 消化系统疾病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脾胃功能失调是较为常见的原因。
例如脾胃气虚、胃痛、胃下垂、胃酸过多、慢性胃炎等疾病。
针对这些疾病,中医医生常常采用调节脾胃升降的方法来治疗,以调节脾胃功能失调的问题,达到缓解疾病的目的。
脾胃失调也会影响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转,导致内分泌的失调。
例如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等生活方式不当的年轻人,常见内分泌失调的症状。
针对这些问题,中医医生会采用调节脾胃升降的方法来治疗,提升脾胃功能,从而改善内分泌失调症状。
在免疫系统疾病中,脾胃功能失调常常是导致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季节变化、劳累过度等因素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
针对这些问题,中医医生会采用调节脾胃升降的方法来治疗,并以此帮助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居于中焦,为气...(理论透彻)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胃主降,大肠以通降为顺。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储浩然认为,气机升降失常在脾胃病中主要表现为升降
不及、升降反作、升降失调三个方面。
就脾而言,有不升和不升反下陷两种情况,脾气不升则不能运化精微营养物质,从而出现痞满
腹胀、困倦、乏力、腹泻等症;脾气不升反降则中气下陷而发生脱肛、内脏下垂、大便滑脱不
禁、便血、久泻等症。
就胃而言,也有不降和不降反上逆两种情况。胃气不降则糟粕不能下传,而出现脘腹胀满、疼
痛、嘈杂、便秘等症;胃气不降反上逆则发生呕吐、呃逆、嗳气、反胃、吐血等症。
胃与大肠在主降的功能方面是互相配合、协调完成的,如大肠气机阻滞不通,则胃气难以通
降,胃气不降则大肠传导功能也不能完成。临床常见的大肠气机阻滞,实际上是大肠气机失于
通降的结果。寒、热、湿、痰等邪气阻滞于肠道,亦可使大肠主降的功能失常出现腹痛、腹
胀、便秘、痢疾、泄泻等。
因此,升降失司是脾胃病的主要病机特点,治疗脾胃病应针对此病机特点,恢复“脾升”“胃降”的
状态。例如,张仲景为“心下痞”所设的几个“泻心汤”,就是采用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之剂,恢复
脾胃气机升降的典型代表。
脾胃一脏一腑,共同完成对饮食的受纳、腐熟、运化传输,将浊气排出体外,清气输布全身以
供机体运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脾胃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脏腑之一,被誉为“后天之本”。
脾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
调节脾胃的升降功能,是中医临床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进行探讨。
脾胃的升降功能是指脾升和胃降两个方面的功能。
脾升主升发清阳之气,能够将胃中的营养物质上升到肺脏输送给全身,也能够将腐败废物下降到大肠排出体外。
胃降主降腐败浊阴之气,能够将饮食物质下降到小肠进行消化吸收,并将废物排出体外。
脾胃的升降功能受到脾气虚弱、肺气不通、胃气无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调节脾胃升降的临床思路首先是调理脾胃的气机。
中医认为脾胃的升降功能与气机的调节密切相关。
脾胃气机调畅,消化吸收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要通过调理脾胃气机来恢复升降功能。
常用的方法包括艾灸、按摩、针灸等,以促进脾胃气机的协调运行。
其次是调理脾胃的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脾胃的健康需要阴阳两方面的平衡。
脾胃的升降功能受到阳气的推动和阴气的沉降的共同作用。
如果脾胃阳气亢盛,会导致消化过度,腹胀、口渴等症状;如果脾胃阴气不足,会导致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在调节脾胃升降时,需要注意调理脾胃的阴阳平衡,使之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达到健康平衡的状态。
还要注意调整脾胃的升降节律。
脾胃的升降功能具有一定的节律性,例如正常的脾升胃降功能主要在早晨达到最高峰,而晚上相对较低。
在临床应用时,也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时间段来进行调节,使脾胃的升降功能与人体的生物钟相吻合,更加有效地恢复脾胃的健康功能。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的气机、阴阳平衡和升降节律来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
这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脾胃相关疾病的症状,还可以提高脾胃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对人体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调节脾胃升降的方法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计划,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张锡纯的“气机升降论”张锡纯的“气机升降论”升降理论是论述人体气机运动形式为主要内容的理论。
芬余氏《医源》云:“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
这一理论植根于阴阳学说,依附于人体的脏腑功能,阐明了人的生理、病理,运用于疾病的治疗和遣方用药等等方面。
升降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1]等自然现象和《素问·六微旨大论》“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升降运动的基本过程的论述。
通过取类比象,进一步引申到人体来阐明人体气机的升降变化。
从自然界的升降出入运动化生了万物,类比到人体的气血化生,脏腑功能活动产生了生理和病理变化等等。
《素问·六微旨大论》又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化有大小,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3]。
进一步探讨升降出入理论在人体生理和病理方面的重要性。
其中“化之大小,期之近远,常守之贵,反常之害”是后世医家对升降出入理论发挥的重点所在。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了升降理论,结合“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左为阳,右为阴”之说,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升降理论形成了系统的学说。
如唐代王冰专述了升降理论在人体中应用。
提出“升无所不降,降无所不生”的道理。
应用于人体谓“出入谓喘息也,升降谓化气也”说明了呼吸出入、升降气化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李东垣围绕脾胃说明升降运动的作用,后世医家提出了“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4]”的精辟论断。
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引导着肝的升发、肺的宣发、肾水上升;胃主降,引导着心火下降、肺气肃降、肾的纳气,这些方向相反的矛盾性运动,将人体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脾升胃降,相因相制,气机平衡,神志正常[4]。
浅探《脾胃论》气机升降理论及其源流
曹雅楠;杨锡燕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7(036)003
【摘要】李东垣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痛论》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脾胃生理、病理的认识著成《脾胃论》一书,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脾胃学说.李氏认为中焦脾胃是人体气机的枢纽,如同自然界一样不断进行着升降浮沉运动,脾升胃降,运化水谷,灌溉四旁.在中焦气机升降问题上,先生特别强调生长和升发的一面,认为只有脾气升发,谷气周布,元气才能充沛,秽浊难以生成,反之则百病丛生,故用药上尤其重视补益脾胃与升发阳气.后世医家叶天士提出滋胃阴以降胃气观点,补充了东垣脾胃学说中的不足;黄元御、彭子益创立“圆运动”理论模型,推动了脾胃气机升降理论的发展.
【总页数】2页(P160-161)
【作者】曹雅楠;杨锡燕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天津3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脾胃论》用药特点浅探 [J], 王玉超
2.《四圣心源》从脾胃论治妊娠病学术思想浅探 [J], 胡玲娟;董伦燕
3.现代符号学理论源流浅探 [J], 周祯祥
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流浅探 [J], 李兴耕
5.脾胃气机升降对肺系疾病的影响浅探 [J], 王旭光;杨大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体气机升降理论研究(附病案例一则)“人活一口气”,气机则专指气的运行机制。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机活动主要为升降出入,一旦升降出入功能紊乱,人体的生命和健康状态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古人对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视可以从《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看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气机升降理论源自《内经》,是中医学基本理论之一。
本文从空间结构对全身脏腑的整体气机升降模式作一探讨。
1、气化是阴阳二气升降相因的结果气化,是指在气的推动下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的过程。
谈气化,必谈阴阳,因气化是阴阳升降相因,矛盾运动的结果。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各从其化也。
”“阴气内化,阳气外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阳化气阴成形。
”故阴阳二气相因运动是气化发生的内在机理,而阴阳二气相因运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升降出入。
为什么只有一升一降、一出一入这样的矛盾运动,才能发生气化?早在《国语·郑语》中就已认识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运动形式的和谐作用。
“同”是指简单的、相同的运动方式合而为一。
即相反的和谐才能产生新的运动形式,而简单的相同相加是没有意义的。
可见,气机的升降学说是气化学说的根本。
2、升降相因,构成斡漩,斡漩是气化的核心《素问·五常政大论》言:“阳舒阴布,五化宣平。
”就是说气化功能在人体内外不断运动,其运动形式为左升右降,循环不已。
若研究人整体的气化模式,则每个脏系作为个体形式存在,以个体形式运动的。
在脏腑内部不同层次里有本质不同的运动规律,即表现为阴阳、升降特性的偏嗜。
然这些偏嗜并不是无节制的,以他平他谓之和。
中医论气机之左升右降人体的大多数经络都是对称的,同名的穴位往往左、右两侧各有一个。
取左边或者右边的穴位在养生治病方面有区别。
中医常讲“左升右降”,这个说法其实也适用于经络,比方说,如果人肝气不足(肝气虚),就要刺激肝经左边的穴位补肝;如果肝气过盛,肝火旺,就要刺激右边肝经的穴位泻肝火。
这就意味着,每个穴位都同时兼有补和泻的功能,在左边的穴位上敷药,能补充脏腑的精气;在右边的穴位上敷药,能泻掉脏腑的一部分精气。
论气机之'左升右降'生命现象源于气机的出入升降运动。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
升降是气机主要的运动形式之一,是人体内里气之间的变化联系。
升降相宜,是维持人体内环境动态平街的保证。
五脏的气机以升降为主: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斡旋中焦,为升降之枢纽。
“上者右行,下者左行”(《素问·五运行大论》)。
即所谓左升右降:脾气左升,则肝肾随之上交;胃气右降,心肺随之下降。
这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总趋势。
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上升;肾为水脏,主藏精,肾上一升,上济干心,方使心陽不亢;肝属风木,疏散条达,体陰而用陽,此三脏皆以升为用。
肺金主肃降,布散精微津液下行,以降为顺;心为火脏,主血脉,出神明,其位在上,心火下济于肾,而使肾水不寒,以降为主;胃主纳食,以降为和。
故在临床中要顺其性而调之,否则会气机逆乱而致病。
《医方考·医门》曰:“气变则物易,气乱则物病。
”而脏与腑之间,又是脏主升而腑主降的关系:脏属陰而腑属陽,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陰左而升,陽右而降,即左升右降。
脏与腑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如脾气运化水谷需要胃气腐熟功能的支持;膀胱排尿需要肾气的蒸腾气化;肝气的疏通条达有赖于胆气排泄胆汁配合……在病理上也密切相关,如王孟英《王氏医案释注》中肺气不清,胃气不降。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调节脾胃升降法作为中医药传统疗法之一,在临床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脾胃为中医药理论中枢,被视为人体消化吸收和营养转化的重要器官。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水谷精微,两者共同构成了“脾胃转化”功能。
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人体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调节脾胃升降法成为了中医药临床中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脾胃失调的情况,如消化不良、胃痛、腹胀等。
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脾胃失调多是因为脾胃升降失常所致。
调节脾胃升降法通过调整脾胃的升降运化,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从而调理身体,治疗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调节脾胃升降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关于调节脾胃升降法的应用和效果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围绕调节脾胃升降法展开研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
1.2 研究意义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器官,脾主运化水谷之精,胃主受纳水谷之精。
脾胃升降法是中医中一个重要的调节方法,通过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运行,来维持人体内外平衡。
在临床实践中,调节脾胃升降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病症的治疗和预防。
对于调节脾胃功能的恢复和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很多疾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腹胀等。
通过调节脾胃升降法可以改善这些症状,促进消化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体质。
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中,调节脾胃升降法也能起到辅助作用,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深入研究和探讨调节脾胃升降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加深中医医师对于脾胃调节的认识,提高临床实践水平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调节脾胃升降法的基本理论调节脾胃升降法是中医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理论包括脾胃的生理功能、升降的概念和调节方法等方面。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五脏之首,主管水谷之事,其功能主要包括运化水谷、吸收营养、输送精微等。
今日分享:脾与胃之气机升降机能
脾胃居于中焦,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相反相成。
脾气升则肾气、肝气皆升,胃气降则心气、肺气皆降,故为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脾气上升,将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向上输布,有助于胃气之通降;胃气通降,将受纳之水谷、食糜及食物残渣通降下行,也有助于脾气之升运。
脾胃之气升降相因,既保证了饮食纳运的正常进行,又维护着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病理上,若脾虚气陷,可导致胃失和降而上逆;而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气升运机能;均可产生脘腹坠胀、头晕目眩、泄泻不止,呕吐呃逆,或内脏下垂等!即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中医理论中,有关脾升胃降的奥秘中医理论中,有关脾升胃降的奥秘应用升降法,论治脾胃病升降之论,临床应用最多,亦最关紧要。
《素问·六微旨大论》有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这是就自然界的升降出入为言。
李东垣指出:“夫人之身,亦有四时,天地之气,不可止认在外,人亦体同天地也。
”(《兰室秘藏·妇人门》)所以,在临床上有从心肾言升降的,探讨水火之既济未济问题;有从肺肾论升降的,研究真气之上下出纳问题;有从肝肺阐述升降的,说明左右为阴阳之道路问题;有从脾胃论证升降的,追本清浊之气的在阴在阳问题。
今就应用升降法论治脾胃病谈个人临床体会。
脾气上升,胃气下行,升降相同,则一身通泰;否则反顺为逆,清气在阴,浊气在阳,上逆与下陷,都能成病,而脾气之上升,需要少阳甲胆为之升清;胃气之下行,亦需要庚金大肠为之泄浊。
临床所见,如胃痛、泄泻、妇女崩漏等,往往以此法治之,能够获效。
一、胃气宜下行1.胃痛病,例如肝胃气痛,一般治法是,疏肝和胃止痛,用柴胡疏肝散,对有些无效病例,究其因,大都是重于疏理气滞,而略于和降胃气,有失“升降相因”之妙。
刘某,女,40岁,工人。
胃脘痛已六年。
病起情绪失畅,厌其专业,渐致脘痛时作,胁肋胀,欲得嗳与矢气,饮食乏味,大便不顺,月经愆期。
经用疏肝和胃止痛方药,初颇见效,以后屡用此法,反见胀痛更甚,恶心兀兀,胸部燥热,烦不安寐,口涩便艰。
脉弦,舌红,苔薄黄腻。
证属肝胃不和,气滞挟以胃逆。
前医诊断无误。
治不见效,分析其因有:①升散之药用之过多过久,致耗气伤阴;②徒求止痛,亦违“痛随利减”之义;③虽屡更方,用药总是升多降少,乖于升降相因之宜。
拟用疏泄通降方法,改以黄连温胆汤为主,顺降胃气,所谓“逆者折之”、“上者下之”,首先挽转逆上之势。
加薄荷叶伍黄连,疏泄心肝之火,亦寓“实则泻子”之意。
再用桃仁、蒌仁(玄明粉5克同打)、旋覆花、白芍、枳实和肝之络,敛气之逆,以咸苦寒之药,补救辛香过多之弊,且能润大肠而泄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