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机升降中医治病精髓

气机升降中医治病精髓

气机升降中医治病精髓
气机升降中医治病精髓

气机升降——中医治病精髓

导读以五行生、克、乘、侮,五脏呈五色,有诸内必行诸外为导向,再加上此气机运转理论,把一切病都归到运转失常,就能很容易找着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运转失灵。这时就可砭、可针、可灸、可药来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就能恢复健康。

气机升降---中医治病精髓

中医的理论很简单。人体五脏六腑上下分布,各脏腑在气机所引导下处于动态中的。

肾在最下面,属水的脏器。中医讲肾是水中有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性向上,火能生土,肾火向上走,使脾土温暖,脾把胃吸收的营养研磨,去粗取精,把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各处。脾的特性,也是向上的,有一部分营养要送到上面的肺脏,与吸入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再由肺向全身输布。脾气从左边向上升。

肾中的水,水生木,木气在水的滋养下得到营养,生发了,方向向上,肝之气也从左边往上升。随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的说法。所以,身体左边上升的腑脏有病,则应考虑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里有肺和心。木生火,火,五脏属心,火的特性是上炎,但,由于有肺脏

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属金,主肃降,气机就开始往下降。心火本是要上升,但因肺金在其上,肺降,心就跟着降,一直降到肾中去,温暖肾水,使得肾水不至于寒。而肾水随着肝木上上升而上升,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就叫着“水火既济”。

如果下降的过程被破坏,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就会上面热,不能交于下,下面就是寒的局面。心是恶热的,热,心就会有病,失眠多梦,口舌生疮,而下寒就会腹冷,下肢凉等。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食入胃,物向下行,所以胃气就下降。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胆汁下入十二指肠随胃物下行,顺应“胆随胃降”之说。胃有病了,就是因胃气不下行,不下行就会上逆,胆汁会反流,这是气机逆行的结果。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人体的属右边下行的腑脏有病,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气机下行遇到了问题。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肺气,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气机运转模式。脾胃一阴一阳在中,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轴来转的。

再依据五行生、克、乘、侮原理,及五脏呈五色的的“诊疗观”,以有诸内必行诸外为导向,就能用观望形体,五官面色,嗅、

闻、问、听、切按体脉,经络辨病,再加上此气机运转理论,很容易找着原因。

把一切病都归到运转失常,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运转失灵。这时就可砭、可针、可灸、可药来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就能恢复健康。从气机升降谈六经病的病机

气机升降的基本形式是阴升、阳降、阴出、阳入,并为以中土为枢轴,火、金、水、木为轮周的协调运转所体现。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是气机升降正常和异常的反映。因此,对《伤寒论》六经病的病机就可用这一理论为指导加以探讨。

1、太阳病是营卫出入之机的失调

太阳病主要指表证。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外应皮毛,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为太阳膀胱之气。”因此,首先应明了营卫出入之机。营在脉中为阴,卫在脉外为阳,营卫要协调,应当营出而卫入。如果营在内而不出,卫在外而不入,就是营卫不和,从而导致太阳病。

太阳中风,是病人外感风寒之邪而以风邪为主,风性主散,卫气外趋,不能固守营阴,营阴从卫气疏漏之处外泄,故发热恶风而必汗出。太阳伤寒,是病人外感风寒之邪而以寒邪为主,寒主收引,营卫之气郁闭,卫气不得内入,营阴不得外达,故发热恶寒而必无汗。

上述二证皆当调和营卫。对营卫相离因卫气外趋者,当引卫

入营,以桂枝汤治疗。对营卫相离因营卫郁闭者,当发表散寒,以麻黄汤治疗。

至于对“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为何仍要发汗,并“先其时发汗”,乃因本证卫气并非总浮于外,而是时或外浮,故时或自汗出。但此时是营阴从卫气疏漏处外泄,故虽汗出,营卫仍不相合,必借助药力,复发其汗,使营阴泛达于卫,阳得阴恋而能入,卫气即不再外浮。其“先其时发汗”,即选择未汗出时服药发汗,无非因此时营卫相距较近,营阴外达与卫气相合更为捷便而已,如此则药效易得,且汗出亦不会过多。徐灵胎所说“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之理,即在于此。

2、阳明病是阳土之气的不降

“胃家实”是阳明病的病机。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故“胃家实”即胃气因实邪阻滞而不降。胃为阳土,其气不降,多呈阳热之气亢而向上,向外之象。如胃热弥漫于阳明之经,充斥于表里内外,见高热、烦渴、大汗出、脉洪大等症,为阳明经证;如燥热相结,成燥屎阻结于胃肠,府气不降,见潮热、不大便、谵语、小便数、腹胀满、绕脐痛、脉沉实等症,为阳明府证。不论经证、府证,皆属阳土之气不降。阳明篇中最发人深思者,是“脾约”一证。原文为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对此条诸家多以胃强脾弱,脾被约束为解,

但说理不透,如以气机升降理论解释,即豁然开朗。本证发于太阳病发汗、泻下、利小便后,亡津液,胃中干燥,虽有胃肠燥热,但毕竟以胃阴虚为主。阳土之气无阴液携恋而不能降,故大便硬,由此又引起了阴土之气的不升。《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所谓“常守”,即升降出入四者互为因果,恋守勿失。脾胃同居中土,为气机升降的枢轴,当其旋转之时,如胃气不能从右而降,则脾气亦不能从左而升。本证即因胃气不降而约束脾气不升,故称为“脾约”证;但病本在胃,故列入阳明病。脾为胃行其津液,可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布于全身。今脾气不升,则胃中水谷津液逕由小肠偏渗膀胱,故小便数;津液亦不能还入胃中,故大便硬不得缓解。津液偏渗亦使脾脏自身阴液亏乏,故趺阳脉既因胃气不降而脉浮,复因脾气不升、脾阴不足而脉涩。胃气不降是病态的亢奋,故曰“浮则胃气强”;脾气不升而津液偏渗,故曰“涩则小便数”;究其原因是胃强不降致脾弱不升,故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可见,仲景在阳明篇论述脾约,是使读者体会脾胃在气机升降中的内在联系。

3、少阳病是气机升降道路的不畅

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通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对少阳病,不应仅仅理解为胆病,更主要的是三焦病。

《金匮要略》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凡在内的脏器,在外的皮、肉、脉、筋、骨,其中组织间隙,皆三焦通会元真之处,而为少阳所主,故章虚谷说:“凡表里之气莫不由三焦升降出入。”三焦为气、水之通道,邪入少阳,气机升降道路壅塞,必须表现阴出阳入与阴升阳降的失常。

少阳病提纲是“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此仅属少阳相火上炎,不足以反映少阳病病机,应援引小柴胡汤证分析。本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症状表现在周身表里上下,既有胆病,亦有三焦病。往来寒热是自觉恶寒与发热往复出现。腠理在皮肉营卫之间,邪阻三焦,入于腠理,外并于表则恶寒发热,内并于里则但热不寒,出入于表里之间,故恶寒与发热往复出现。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渴,腹中痛,胁下痞硬,多属胆病,由胆木之气不舒,或木火上炎,或胆木犯胃所致。胸中烦而不呕,咳嗽,心下悸、小便不利,不渴、身有微热,则多属三焦气道不利,气水升降失调所致。因此,条文在论述少阳病病机时指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把少阳统三焦而主腠理之理提示得一清二楚。

4、太阴病是阴土之气的不升

就《伤寒论》而言,太阴病以“脾家”即脾脏的病变为主。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其中最重要的症状是自利。“自利益甚”是言腹满而吐,食不下等一系列症状,每随下利之甚而愈如严重,足见下利是左右太阴病全局、决定病情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条文重申:“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由此推知,即使腹满而吐,食不下,但无自利一症,则是否属太阴虚寒证尚应斟酌。

就临床所见,腹满而吐,食不下,有属脾与属胃的不同,如阳明府实怔就有这类症状。两者除从这类症状的自身特点加以区别外,就是以是否兼见下利,并伴随下利而加重为辨证要点。此因脾为阴土,其气当升,脾气不升,则清气下陷,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胃同居中土,为气机升降的枢轴,脾土之气不从左升,则胃土之气亦不从右降,其理与胃土之气不降而后脾土之气不升相同。所以,太阴虚寒下利多伴腹满而吐,食不下的胃气不降之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浊气在上,则生?胀”即指胃气不降。《灵枢·阴阳清浊》篇说“阴清而阳浊”,胃为阳土,阳土之气不降,故曰浊气在上。

不过,太阴病的胃浊不降与阳明自病者有标本的不同,太阴虚寒证是清气不升为本,浊气不降为标,故腹满可时减(得温熨阳气暂通则减);虽吐,却非食已即吐;虽食不下,亦

只是食欲不振,而非不能纳谷。此外,腹痛亦必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得按痛减,而非痛无休止,得揉按更甚。可见,此证的关键不在主纳食之胃,而在主运化之脾,故条文说:“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显然,四逆辈概括了一切温运脾阳,升清以降浊的方剂。5、少阴病是水火升降的失常

心属火,肾属水,水升火降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根本。少阴病就是心肾水火升降的失常。其原因虽因水中之水火与火中之水火的偏盛偏衰,但本质上无非火衰与水衰两方面,其水盛或火盛是在火衰或水衰的基础上继发,故少阴病不外阳虚寒化证与阴虚热化证两种类型。

少阴寒化证,是由心肾阳衰,特别是肾阳衰微所致。“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是其基本病机。肾阳衰微,不能蒸腾肾水以达于上、达于外,则在下出现下利,小便色白”,在上出现口渴,故曰“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失此不治,在下阻凝不化,在上、在外阴液更为缺乏,则在上、在外的阳气由于失去阴液的携恋而不能下、不能入,反而上浮、外越,形成戴阳证、格阳证。

在上的脏器有心、肺、胃,心阳不降则烦,肺阳不降则咽痛,胃阳不降则干呕。上部的阳气不得降于下,甚则“面色赤”。肌表的阳气不得入于内,则发热,汗出,甚则“身反不恶寒”。治此当从本治,壮阳气,蒸津液为主,故皆以生附子、干姜为主药。轻证用四逆汤。格阳重证,方用通脉四逆汤,重用

生附子、干姜,并用炙甘草从中焦化生营血,则血脉可通,且脾为营之本,补脾生营,则在表的卫阳得营阴之恋而内入,反不恶寒的格阳证即愈。戴阳重证,方用白通汤,以葱白与生附子、干姜为伍,葱白色白而味甚辛烈,有辛润肾燥,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之功,即先引津液上达,则在上的阳气自能得恋而下降,与肾气相交通,面色赤的戴阳证即愈。

少阴热化证,是由肾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且心血不足,不能携恋心火下行所致。心火上炎,神不守舍,阳不入阴,故“心中烦,不得卧”。治此当补肾水,养心血为主,佐清心

降火之品,方用黄连阿胶汤。方中阿胶、白芍补阴养血,黄芩、黄连清心降火,更有鸡子黄滋养阴血,从中焦斡旋,发挥媒介作用,于是水升火降,诸症即愈。

6、厥阴病是气血升降的逆乱

厥阴病有寒证、热证,特别是有寒热错杂证。探讨这些证候产生的原因,是《伤寒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厥阴寒热错杂证,是在少阴虚寒证阳虚阴亦亏的基础上产生的。造成阴亏的原因有二:一是少阴阳衰,不能蒸化阴液,无阳则阴无以生;二是下利日久,阴液丧失过甚。少阴篇在论述虚寒证时多次强调指出“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利止脉不出”、“数更衣,反少”以及“利止亡血也”等一类阳损及阴,阳亡阴亦竭的症状,即为以后论述厥阴寒热错杂证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因阳虚必导致下寒,阴亏则导致上热。病至厥阴,虽相火不足(足则能御阴邪,不致发病),但阴尽却又有阳复之机,相火即可乘势得以伸张,因而又急需肾水上济以滋柔。恰在此时,肾阴严重亏虚,即肝血亦因肾阴亏虚而生化不足,从而造成阴不恋阳,水不济火,水不涵木,相火独亢,冲逆向上的局面。相火是厥阴气火,气为阳,血为阴,气火应降而反上逆,阴血应升而不上荣,故亦属阴不升而阳不降的气机逆乱。

本证下寒是本,阴血不足所致上热是由阳气虚衰继发而来,因而是标。治病求本,故应以温下寒为主。但阴液不足,单温下寒又恐更耗阴血,故应补阴、滋阴、坚阴。此时标热不除,又会下吸肾水,故又应清其上热。所以,总的治则应是温下寒、清上热、滋阴血。乌梅丸辛升、苦降、酸滋,三法合和成方,可供临床治疗这类证候时组方的参考。

厥阴寒证,有肝气虚、肝阳不足、浊阴上逆的吴茱萸汤证,又有血虚寒凝的当归四逆汤证。一偏在气,一偏在血:一偏在经脉,一偏在血脉。厥阴寒证亦有“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治同少阴格阳证。

厥阴热证,或因肝气郁久化热,或因阳复太过,皆易灼伤营血,上为咽痛喉痹,下为下利便脓血。

可见,厥阴病不论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皆属气血升降不调而引起的气机逆乱。

看了整体观的精髓,再看看大师讲得是不是更容易理解呢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 收藏人:彤彤2365 2014-08-29 | 阅:357 转:30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 ——人体小宇宙运动+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 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 黄元御解说内经、伤寒理论,归纳起来就是:人是一个小宇宙,它的循环运行就是一个圆圈。取象比类是中医的一个最常见又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医理论的创始多根据这种思维方式。故理解中医的理论,要回到肇始时的思维方式,否则就是对中医理论的曲解。后世牵强附会以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形似而神不似,没有起到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 中医取象比类人体这小宇宙,如同大宇宙一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地循环。对于人体小宇宙与天体大宇宙的取象比类,我是这样形象理解的,对否恭请同仁指教: 东方肝、西方胆象树木,南方心象阳光,西方肺象至高的青天,左中大地之土象脾,右中大地之土象胃,北方肾象地下水。膀胱是水库,三焦是水库的闸门,肝(主疏泄)是开启水库闸门(尿道口)、打开垃圾厂大门(肛门)的按钮,小肠是分拣精华与垃圾的清洁工,大肠是垃圾的运输车。 地下水要温,否则会寒凝结冰,所以说水中含火(温气),阴中含阳,阴抱阳根。所谓“壮火之主,以消阴霾”即是说地下水要温暖不能寒凝结冰,否则寒水凌心(地下结冰当然天上相应的是飘雪花了),心血管也会血瘀而阻塞。 东方树木吸取地下温水,太阳从东方升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水蒸汽上青天(清气升),大气圈里有水汽层湿润,可以阻隔阳光的过猛伤害大地,使大地不致于燥裂,使青天保持凉肃。肝脾要升就是此道理。阳光要含水汽,即是阳抱阴根,阳中有阴。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说水蒸汽要升华上青天湿润阳光,使天空的温度保持正常值。 太阳从西边落山,水汽上青天后经过凉肃,变成雾露下降于大地(浊气降),滋润西方树木,树木吸收雾露沿树根进入西方大地之土中,又变成地下水。肺胆胃要降就是此理。 当地下水寒冷时,东方木不能吸水蒸发,水汽滞留于土地中,这叫水寒肝陷脾湿。因为没有水汽上蒸,阳光过于猛烈,青天不能凉肃,这叫心火上炎。青天不能凉肃,心火刑克肺金,于是咳嗽痰饮吐衄血种种病生。这种情况下往往下寒而上热。 青天不能凉肃,雾露不降,西方树木和西方大地之土便燥热,这叫胆胃上逆,呕吐反胃噎膈消渴和相火上炎胆病生。青天上面的温气不能随雾露下降入地下水,便造成水寒,于是三焦失约,膀胱不温,淋癃遗泄之证生。 肝脾左升肺胃右降,脾胃土居中调度升降,肝胆居中运行升降,心肺居上,肾居下。这就是人体的小宇宙圆圈运动。 说起来也非常有趣。 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1.阴阳变化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 1.阴阳变化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转,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

气机升降与胃肠动力关系

气机升降与胃肠动力关系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气化)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其中,尤以气的升降运动在胃肠动力的调节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与反映,两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存在着生理与病理的密切联系。 1生理上的联系 气的升降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而胃肠运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生理机能,所以气机升降与胃肠运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无升降,则无正常的胃肠动力。 “人以水谷为本”(《素问·平人气象论》),水谷经仓禀之胃受纳、腐熟,下传小肠,其精微由脾气化而上升,其糟粕由小肠化而下降,继由大肠传导,变化而出,只有胃、脾、小肠及大肠之气的一系列功能正常,才使精微得化,糟粕能出,水谷更进。意即人体营养物质的摄取,需要胃肠道的正常运动功能来保证。“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平人绝谷》)气升以化精微,气降以除糟粕,气机升降实为胃肠协调运动的前提和条件。 胃肠运动与胃、脾、小肠及大肠之气机升降有直接的相关性。胃、小肠、大肠为腑,以通降为顺;脾为脏,以升为职。清代叶天士云:“纳食主胃……胃宜降则和。”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必须下行小肠。“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这种虚实更替是胃气下行作用的表现,也反映了胃肠的协调运动。小肠下输残渣功能,在《医贯·内经十二论》中即有阐述,小肠能将“滓秽之物,则转入大肠”,而大肠为传导之官,最终将糟粕化为粪便,排出体外。根据脏象学说,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是胃降浊作用的延伸。所以胃、小肠、大肠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作用可统以胃主通降来概述。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自进餐后,近端胃的张力即降低(胃在这种状态下即可接受食物),远端胃在开始几分钟呈无规律的时相性收缩后,即以每分钟3次的频率,自胃体至胃窦收缩蠕动,从而使食物逐渐从胃运送至十二指肠和小肠,通过小肠和结肠的推进、分节运动,经由肛门排出。这与中医学对胃肠运动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脾胃的升降与胃肠动力关系密切,脾气健旺,精微得运,始能升清,以助胃通降,正如程杏轩《医述》所谓:“食物入胃,有气有质……得脾气一呼,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出,幽门开而糟粕弃矣。”脾升是胃降的前提,胃降是脾升的保证,只有清气正常上升,浊气方得以更好的下降,而浊气之降更促使清气之上升,相得益彰。脾升胃降协调作用,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输布全部生理过程。 胃肠运动不仅与脾胃之气机升降直接相关,与肺气的肃降、肝(胆)木的疏泄亦有间接的相关性。肠中糟粕的得以排出,有赖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医经精义·脏腑之官》)。肺气下降,津液随肺气下润肠道,推动糟粕下行,促进肠道传导与排泄适度有时,即促进了代谢产物的输导排泄。肝的疏泄功能是通过影响脾胃的气机升降来调节胃肠运动的。肝气的疏泄正常,是脾胃气机升降协调的重要条件,故有“土得木则达”(《素问·保命全形论》)之说。肝气的升发不郁不亢,有利于条达脾土、大小肠,使其正常地发挥运化水谷、分清别浊、传导排泄的生理机能;胆之经脉下行,其气主降,胆气和降,助胃纳化,通利三焦,降泄而下;肝、脾为脏,胆胃属腑,相互协同共同促使脾升胃降的气机和谐,完成胃肠正常动力的生理功能。 2病理上的联系 1

调理气机升降,十大常用经方

伤寒论中十大常用调节人体 气机升降出入的方剂 经典就是经典,中医之经典无论怎样评,伤寒论都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世医家无不从中吸取营养。经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常读常新,越深入了解和学习,越是感到美不胜收。春节以来,坚持诵读伤寒,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可能有些理解还不一定正确,尚需要在临床中进一步求证和完善。现就学习伤寒论方剂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举世闻名。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能够流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觉,其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原因何在? 我认为,临床上至今常用的伤寒论方剂中最大特点是,这些方剂无一不是着眼于调节人体整体的气机升降出入着眼。现将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如下,供各位网友参考。 一、桂枝汤(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甘草(6克)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二、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及半表半里枢机)。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炙,三两(6g);半夏洗,半升(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 方解:(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杨巨成100039) 关键词:气机升降中医治疗指导作用 中医医学理论起源于我国古代哲学,在数千年与人类各种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创立了多种流派并存的理论学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它在造福中华民族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学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博大精深,其中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临床治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历代各家中医流派所推崇。我们今天的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认真学习并重温气机升降理论无疑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气机升降是人体脏腑功能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升和降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故《内经》指出:“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又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体患病,则可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反之,升降失调又可导致机体百病丛生。所以《内经》又指出“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而历代医家亦对气机升降极为重视,提出诸如“生死之机,升降而已”,“明乎脏腑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等经典论断。虽然升降失调所涉及的脏腑功能之间关系复杂,但中医脏腑功能升降理论认为,肝、脾、肾主升,心、肺、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均主降。它们之间的升降合作保持着人体机能的平衡协调。笔者认为临床上脏腑功能失调在气机升降方面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表现为气机升降不及。其中包括脾气虚(脾升不及);肺气虚(宣降无力);肝胃失和(肝气不升,胃气不降);六腑通降下行

功能失调,表现为便秘、癃闭、淋证、腹胀腹痛等证。 第二种形式表现为气机升降太过。其中包括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腑降太过,其中包括腹泻、便溏、遗尿等证。 第三种形式表现为气机升降反作。其中包括升之反作,例如脾气下陷之脱肛、久泻、白带过多;降之反作,例如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胆火上逆等证。 其中,脾胃升降理论是中医脏腑气机升降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因为脾胃共处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升,方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胃气降,方能受纳、腐熟水谷,传送糟粕于体外。中医理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另外,脾气上行则肝气随之上升;胃气下行则胆火随之下降。在临床上脾胃升降失常病机为脾阳不升,胃气不降。其证候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困倦无力、食不知味、纳减便溏等,治宜补气升阳益胃,即所谓“脾宜升则健”,“太阴湿土,得阳始运”。代表方剂如张锡纯创立的“培脾升肝汤”以及李东垣创立的“升阳益胃汤”等等。在临床上常见的“浊阴不降”病证则多由脾胃阳气不足,升清降浊功能障碍导致,临床表现为胸闷、腹胀、便溏、厌食、呕吐等,治法上取“胃宜降则和”,代表方剂连苏饮(黄连、苏叶、吴萸、白豆蔻)加减治疗,以上这些病证表现均可见于现代医学之慢性胃炎、上消化道溃疡以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病。笔者在急诊科临床从事内科工作十余年来尝试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等病,在现代医学中以免疫力低下合并感染为生理病理学基础,特点为反复发

气机升降思想治疗肿瘤的理论研究

气机升降思想治疗肿瘤的理论研究 发表时间:2014-08-01T16:57:59.8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1期供稿作者:汪莉杨桂华丁金芝[导读] 现代中医对于肿瘤类疾病的认识,多认为是在“虚”、“毒”、“痰”、“瘀”的基础上互相影响产生。汪莉杨桂华丁金芝 (辽宁省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16000) 【摘要】气机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尤其在中医学中,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更是讲究。肿瘤的治疗亦提倡重视后天脾胃功能及气机升降的作用,清代著名医者黄元御在此颇有研究,现本文就根据黄元御的升降中医理论为根本对肿瘤治疗进行研究。【关键词】气机升降肿瘤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1-0056-01 一、保护阳气 阳气旺盛,则化生阴精,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阳气旺盛,生机振奋,神安体健,则百病不染。阳气若伤,群阴即起,则百病皆作。黄氏认为:“阳性动而阴性止,动则运而止则郁;阳盛而生病者千百之一,阴盛而生病者尽人皆是”;“人之衰也,火渐衰而水渐长,燥日减而湿日增,阳不胜阴,自然之理…扶阳抑阴为不易之道”。基于这种崇阳的思想,黄氏临证多从阳衰、水寒、土湿、木郁而立论,治疗从扶阳抑阴入手,处处顾护阳气,用药喜温热而远苦寒,擅用甘草、干姜、桂枝、茯苓、半夏。《四圣心源》载方140首,其中107方用甘草,78方用茯苓,70方用桂枝,39方用干姜。 肿瘤的发病目前多基于“内虚”学说。如张景岳认为“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其内虚分阴虚和阳虚,然临床多见阳虚之证。如孙秉严即认为肿瘤发病时内虚以阳虚寒凝为主,并通过甲印、腮印、舌印验之临床,用药多以温阳散寒之品。李可临证亦多用附子等大热之品,以去除体内沉寒固疴。从临床治疗来看,除却放疗,因外来热毒之邪损伤人体,多表现为阴虚热毒症状之外,手术、化疗等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都表现为人体元气的损害,尤其以脾肾之气损害多见,故而多见阳虚症状。临床治疗肿瘤时,需注意时时不忘顾护脾肾之阳气,辨证加用附子、干姜、杜仲、续断、菟丝子等温补脾肾阳气之品。另外,黄氏注重阳气取其“动”的特点,认为阳气的周流非常重要,临证不以大热之品纯补,而注意运化阳气,阳气化则不壅,故能温煦振奋、行气利水,发挥其生理功能。 二、气血升降 古代对于肿瘤的认识以“积聚”为主。黄氏认为:“积聚者,气血之凝瘀也。血积为癥,气积为瘕。”并且从中气升降的角度阐述积聚产生的原因“溯其原本,总原于土。己土不升,则木陷而血积。戊土不降,则金逆而气聚。中气健运而金木旋转,积聚不生,癥瘕弗病也。积聚之病,不过气血…气不得血则不行,血不得气则不运,气聚者,血无有不积,血积者,气无有不聚,但有微甚之分耳。”具体到肿瘤的产生,类似于肝癌的“鼓胀”,黄氏认为“中气之败也”,“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而为水胀,而其根,总因土湿而阳败。湿土不运,则金木郁而升降窒故也。”对于“噎膈”,黄氏认为“阳衰土湿,上下之窍俱闭也”,“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是故便结而溺癃,饮碍而食格也。”而且因上窍不开“雾气堙瘀,化生痰涎”出现呕吐涎沫的症状。对于类似于胃癌的“反胃”,认为主因“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也。”对于积聚产生的下寒而上热的病机,认为“气聚则金水失其收藏,阳不下蛰,是以寒生。坎阳左升,而化木火,及其成火,而又含阴精,故上焦不热,血积则木火失其生长,阴不上根,是以热作。”颇似肿瘤病人临床常见的癌性发热。而对于积聚的治疗,黄氏认为“其内在脏腑者,可以丸愈,外在经络者,以膏药消之。”并且左积者,血多而气少,加鳖甲、牡蛎,右聚者,气多而血少,加枳实、厚朴。 现代中医对于肿瘤类疾病的认识,多认为是在“虚”、“毒”、“痰”、“瘀”的基础上互相影响产生。临床除应用扶正培本之法补虚培元之外,多兼以活血化瘀、燥湿化痰、解毒攻下之法。脾胃为生痰之源,因此燥湿化痰之本在于脾胃的调治,脾喜燥而恶湿,脾运则痰湿自除。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在临床上目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根源多因气滞血瘀,即黄氏所谓的气血升降失调,瘀滞而成。而解毒攻下法多用清热解毒,通腑泄下之法,主要以降为主。因此,根据黄氏的理论,立定中土,以气血升降为主线,灵活应用扶正、解毒、祛痰、化瘀之法,即可使中气轮转,四维周流,使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恢复正常,达到减轻病症甚至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崇阳温补 黄氏因受仲景学术思想的影响及中气升降学说的运用,临证处方多以崇阳温补为主。其书中根据自己的学说自创方剂多首,用药多以甘草、干姜、桂枝、茯苓、半夏等为主。而且黄氏对于药性的理解,也以自己构建的中气为主的脏腑气机运动理论为基础,将药物分为土、木、金、水火四类,从而在理法方药上保持一致。如黄氏将甘草放于诸药之首,将其功效总结为:“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并进一步指出“脾胃者,精神气血之中皇,凡调剂气血,交媾精神,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可也。”而且认为前人谓呕家和中满者忌甘草不可一概而论。对于附子的论述,黄氏认为其“沉重下生,走太阴而暖脾土,入少阴而温肾水,肾水温则君火归根,上热自清。也是从中气为主的角度,认为附子温脾,待脾气温则水火自然交融,可治水火不交之病。在积聚相关病症的治疗中。黄氏对“噎膈”的治疗,认为“庸工以为阴虚燥旺,用地黄、牛乳滋润之药。更可诛者,至用大黄,噎病之人,百不一生。尚可寿及一年者,若服汤药,则数月死矣。”自创苓桂半夏汤,方用茯苓、泽泻、甘草、桂枝三钱、半夏、干姜、生姜、芍药。对于“反胃”,则以姜苓半夏汤补中降逆而润肠燥,方用人参、半夏、干姜、茯苓及白蜜。临床所见,晚期肿瘤患者及手术、化疗后的患者,均不同程度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偏溏这类脾虚湿盛的证候,临证以四君子汤或理中汤加减,每每获效。而黄氏所创各种方剂,亦以温中燥土为主,对于此类脾虚湿盛的证候,理法方药均颇为符合。 四、结语 黄氏中气升降学说,从生理、病理、治则及遣方用药均以此为核心,疗效显著。因其注重扶阳抑阴,如用之不当,则易导致虚火上炎,不符合中医“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法则,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所诟病。然而目前清热解毒寒凉之药大行其道,尤其在肿瘤的治疗中,解毒抗癌之品多为大寒大凉,极易损伤人体阳气。另外,西医手术、化疗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其临床副作用亦多表现为阳虚症状。因此,临床辨证应用其学说,可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洽熙.黄元御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2]孙其新.养正消积治肿瘤—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三[J].中医药通报,2010.

调理气机升降-十大常用经方

调理气机升降-十大常用经方

伤寒论中十大常用调节人体 气机升降出入的方剂 经典就是经典,中医之经典无论怎样评,伤寒论都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世医家无不从中吸取营养。经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常读常新,越深入了解和学习,越是感到美不胜收。春节以来,坚持诵读伤寒,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可能有些理解还不一定正确,尚需要在临床中进一步求证和完善。现就学习伤寒论方剂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举世闻名。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能够流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觉,其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原因何在? 我认为,临床上至今常用的伤寒论方剂中最大特

点是,这些方剂无一不是着眼于调节人体整体的气机升降出入着眼。现将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如下,供各位网友参考。 一、桂枝汤(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甘草(6克)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

气机升降中医治病精髓

气机升降——中医治病精髓 导读以五行生、克、乘、侮,五脏呈五色,有诸内必行诸外为导向,再加上此气机运转理论,把一切病都归到运转失常,就能很容易找着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运转失灵。这时就可砭、可针、可灸、可药来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就能恢复健康。 气机升降---中医治病精髓 中医的理论很简单。人体五脏六腑上下分布,各脏腑在气机所引导下处于动态中的。 肾在最下面,属水的脏器。中医讲肾是水中有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性向上,火能生土,肾火向上走,使脾土温暖,脾把胃吸收的营养研磨,去粗取精,把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各处。脾的特性,也是向上的,有一部分营养要送到上面的肺脏,与吸入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再由肺向全身输布。脾气从左边向上升。 肾中的水,水生木,木气在水的滋养下得到营养,生发了,方向向上,肝之气也从左边往上升。随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的说法。所以,身体左边上升的腑脏有病,则应考虑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里有肺和心。木生火,火,五脏属心,火的特性是上炎,但,由于有肺脏

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属金,主肃降,气机就开始往下降。心火本是要上升,但因肺金在其上,肺降,心就跟着降,一直降到肾中去,温暖肾水,使得肾水不至于寒。而肾水随着肝木上上升而上升,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就叫着“水火既济”。 如果下降的过程被破坏,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就会上面热,不能交于下,下面就是寒的局面。心是恶热的,热,心就会有病,失眠多梦,口舌生疮,而下寒就会腹冷,下肢凉等。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食入胃,物向下行,所以胃气就下降。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胆汁下入十二指肠随胃物下行,顺应“胆随胃降”之说。胃有病了,就是因胃气不下行,不下行就会上逆,胆汁会反流,这是气机逆行的结果。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人体的属右边下行的腑脏有病,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气机下行遇到了问题。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肺气,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气机运转模式。脾胃一阴一阳在中,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轴来转的。 再依据五行生、克、乘、侮原理,及五脏呈五色的的“诊疗观”,以有诸内必行诸外为导向,就能用观望形体,五官面色,嗅、

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初探

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初探 五脏气机各有升降之偏胜,独脾主中州,升清降浊居中土之位,故脾胃气机之升降,攸关全身气血之畅通与否.是以仲景学说常强调要顾护胃气,东垣一派更是以胃气为本.现代社会争分竞秒,饮食常无定时,或劳倦过饥,或闲逸过饱,使脾欲升时不得饮食,胃欲降时积滞不通,是以胃乳之使用量节节上升,几为所有药物使用量之冠.故脾胃气机之升降理论,宜予阐明,令一般大众皆知保养之道,西医习一味使用胃乳,造成症状掩盖作用而延误病情,中医能够更精确地辨证论治精确用药.西医近年渐研究消化道动力学,但所用primperan一药有锥体外路径之副作用,不及於中医脾胃论远矣!故宜阐明是理. 壹:气,气化,与人体气机升降 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出之.故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运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风云得以施,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说明了广义的气,包括天地之外宇宙的气,天地之内大自然运动变化的气,和人体内生理的气.在人体的气中,有宗气,营气,卫气,大气……等等名称,在(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曰「气合而有形,因变而成名.」充分地说明了气之为物一也,其变化故而衍生出了种种的名称,正如(素问:调经论)中所说: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说明人体的基本构成元素中「气」是一种概念的总称,所以在《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道气在人体构成上的重要性,所以《孟子:公孙丑篇》中说「气者,体之充也.」由这些认知,现代学者对人体的气形成一种看法,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体之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的运动促进了生命活动,它流行全身,无处不到.」指出气的物质性和功能性,它的功能作用称为气化作用,所谓气化就是「通过气的运动变化对体内物质进行一连串复杂的加工和处理过程,以人体物质代谢为特徵则表现为同化和异化作用」气的物质性须通过功能性的表现才能产生作用,气的物质性正如易理中无极,而其功能性正如负阴而抱阳的太极,由太极演化出来的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甚至其中种种的爻变,均象徵著人体的气经由功能性的变化衍生出如先天之气,後天之气,脏腑经络之气,宗气,营气,卫气,三焦之气…等等,种属繁多,又有个别特性,又有互相关联的物质性气种,故除了「气」之一字外,其它各种加在气字前的字词,都在标明此气的功能特性和种属关系,如「脾气」一词,标示它的物质性是先天原气和後天胃气藏於「脾」的器官中的精微物质,它的功能性显示出有帮助消化的作用故说脾主运化,又有升发的作用所以说脾气主升,又有运输精微物质的作用所以说脾气散精,又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所以说脾统血,它的种属关系是脏腑气的一种. 76 气化作用的表现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机体元气,营血,精,津液等靠气化功能以互相转化.如内经中所说的「气生形」,「气生血」,「化生精」,「精化为气」.景岳全书所云「阳旺则气化,而水即为精;阳衰则气不化,而精即为水.」代谢物质的产生和排泄也离不开气化,如津化汗,津液化溺,化涕,化唾,化目等.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靠气化得到滋养.如以三焦为例论之,上焦以肺为契机,推动气的运行分布,如内经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以脾为契机,担负磨消水谷和转输津液的使命,如内经云「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後,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为血,以奉此身,莫贵於此.」下焦以肾为契机,疏瀹水液的决渎,且内寄肝肾,乙癸同源,能蒸腾,生化阳气和阴精,以供养全身.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记载:「故水谷者,常并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脏腑功能靠气化来实现.叶天士谓:「肺胃右降则阴生,肝脾左升则阳生.」精微物质通过脏腑气化运动 1

_金元四家_对气机升降理论的认识_刘瑞_鲍艳举_花宝金

DOI?10.13192/j.issn.1000-1719.2014.02.017 “金元四家”对气机升降理论的认识 刘瑞1,2,鲍艳举1,花宝金 1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北京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摘 要: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奠定了气机升降理论的学术思想,《伤寒论》将升 降理论思想贯穿于六经辨证, 而对升降学说从理论阐发,当从金元诸家开始,其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了升降学说,如刘完素之玄府水火升降观、张从正之攻邪升降观、李杲之脾胃为升降枢纽观、朱丹溪之五脏气血升降观,均对后世气机升降 理论学说阐发影响较大。 关键词:金元四家;气机升降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1719(2014)02-0241-02The Academic Opinion of the Four Famous Doctors in Jin and Yuan era on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qi LIU Rui ,BAO Yan ju ,HUA Bao jin (Oncology department of Guang'a 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Abstract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qi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Huang Di Nei Jing ”established academic thoughts of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qi.“Shang Hai Lun ”goes through it in “Liu J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elucidating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qi from “Jin and Yuan era ” .Further enrich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qi from different angles ,for instance ,Liu Wansu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xuan fu and shui huo ”,Zhang Congzheng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gong xie ”,Li Gao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hub ”,Zhu Dan xi “the theory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five viscera qi and blood ”.These are had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theory expounded for later generations. Key words :the four famous doctors in Jin and Yuan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qi 收稿日期:2013-06-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73718) 作者简介:刘瑞(1985-),男,山西运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 药防治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通讯作者:花宝金(1964-),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治肿瘤复发转移, E -mail :huabaojin@sohu.com 。金元时期,随着儒学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学术思想活跃起来,可谓是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卓有成就的著名医家辈出,尤其是金元四家(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竞相著书立说,鼎新革故,他们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和地理环境中,认真总结临床经验,创立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治法,并且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而金元四家对升降理论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本文就金元四家对升降理论的认识作一概况分析,不妥之处,敬请同行指正。1 刘完素之玄府水火升降观 刘完素从理论角度阐发升降学说,十分重视玄府气机的开阖出入 ,《素问病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指出:“皮肤之汗孔着,谓泄气液之孔窍也,……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也”。因而,气机通达,升降出入才得以归于正常气化。反之,气机 郁闭,升降出入失常,则气化失常,百病丛生。刘完素认为“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齿腐,毛发堕落,皮肤不仁,肠不能渗泄者,悉由热气怫郁, 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察病之轻重也”(《素问病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因而其十分重视运用升降学说指导的开郁散结法。 刘氏亦重视心肾水火之升降,故言:“夫水火用法象也,坎离言交变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 ),并指出“心为君主之官得所养,则血脉之气旺而不衰,生之本无得而摇也,神之变无得而测也;肾为作强之官得所养,则骨髓之气荣而不枯,蛰封藏之本无得而倾也。精之处无得而夺也,夫一身之间,心居而守正,肾下而立始”。因而水火升降,坎离相交,即为相济,是健康之本。刘完素以“火热论”著称,但对水火升降理论结合临床发挥,治疗上善用汗、下两法及双解之剂,寓意之中包含着玄府得通,水升火降之理。2 张从正之攻邪升降观 张从正的基本思想来源于刘完素“寒凉学说”,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理论,力主攻邪,认为治病当先攻邪,邪去正自安,成为攻邪派的代表,其丰富和

第八章升降学说

第八章升降学说 升降学说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时之有,而贵常守。”该书中还用升降出入理论阐发自然界的运动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言天地之气升降。又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此言人体之升降出入。《素问·阴阳离合论》云:“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此言一年四季之气的升降出入。《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此言水液在人体消化吸收之升降出入。《素问·阴阳离合论》又云:“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主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

阖,少阴为枢。”是言三阴三阳之出入。《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此又言脏腑生理上升降出入之特性。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臏胀。”则又是用升降出入失常理论来解释病机。至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结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下之”等等,又表明在治则治法上升降出入理论的指导作用。以上可见,在《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出升降学说,然其散在于各篇章之文字中,确存在着升降出入学术理论,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 成内容之一。 一、理论探讨 升降学说运用于临床,时代较早。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就有体现,仲景太阳病治以汗法,是太阳主开的理论指导;阳明病用下法治疗,是阳明主阖理论的应用;少阳用小柴胡汤和解之法,是少阳为枢理论的体现。他如治疗痞证的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之法,治疗太阳中风的调和营卫桂枝汤等,都是结合临床运用升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