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
- 格式:ppt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25
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浅识陈赐慧;花宝金【摘要】黄元御为清代名医,其学术特点以中气升降为主,贯穿于理法方药之中.肿瘤的治疗亦提倡重视后天脾胃功能及气机升降的作用,与黄氏学说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浅述黄氏的思想及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2(040)005【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黄元御;学术思想;肿瘤【作者】陈赐慧;花宝金【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清代医家黄元御(1705-1758),又名玉璐,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山东昌邑人。
黄元御碑文评:“先生少负奇才,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
”三十岁时因目疾为庸医误治,使左目失明,悲痛之余,发奋学医,自述[1]“纵观古今医学数百种”,“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声心渺虑,思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道,三载而悟”。
后世医家评述他“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
乾隆曾亲题“妙悟岐黄”赐匾。
学术上推崇黄帝、岐伯、秦越人和张仲景并称“四圣”,因其著作“争光日月”。
黄氏十分重视阳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崇尚脾土。
主要著作有《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等十一种。
其中尤以《四圣心源》为代表。
黄元御对于肿瘤的治疗著述不多,散见于《四圣心源》劳伤解、鼓胀根原、噎膈根原、积聚根原诸篇。
然其思想对于肿瘤治疗临证颇有助益,试述如下。
1 保护阳气为立命之本黄元御因其年轻时被庸医大剂寒凉药所误而致失明,再加之金元之后“刘完素为泻火之说,朱彦修作补阴之法…纷纭扰乱以至于今,而古法荡然矣。
”故对“贵阴贱阳”、滥用寒凉之流深恶痛绝。
黄氏宗《素问》“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学说,并受张景岳“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影响,认为人身立命,阳气为本。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收藏人:彤彤23652014-08-29 | 阅:357 转:30黄元御气机升降图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黄元御解说内经、伤寒理论,归纳起来就是:人是一个小宇宙,它的循环运行就是一个圆圈。
取象比类是中医的一个最常见又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医理论的创始多根据这种思维方式。
故理解中医的理论,要回到肇始时的思维方式,否则就是对中医理论的曲解。
后世牵强附会以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形似而神不似,没有起到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
中医取象比类人体这小宇宙,如同大宇宙一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地循环。
对于人体小宇宙与天体大宇宙的取象比类,我是这样形象理解的,对否恭请同仁指教:东方肝、西方胆象树木,南方心象阳光,西方肺象至高的青天,左中大地之土象脾,右中大地之土象胃,北方肾象地下水。
膀胱是水库,三焦是水库的闸门,肝(主疏泄)是开启水库闸门(尿道口)、打开垃圾厂大门(肛门)的按钮,小肠是分拣精华与垃圾的清洁工,大肠是垃圾的运输车。
地下水要温,否则会寒凝结冰,所以说水中含火(温气),阴中含阳,阴抱阳根。
所谓“壮火之主,以消阴霾”即是说地下水要温暖不能寒凝结冰,否则寒水凌心(地下结冰当然天上相应的是飘雪花了),心血管也会血瘀而阻塞。
东方树木吸取地下温水,太阳从东方升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水蒸汽上青天(清气升),大气圈里有水汽层湿润,可以阻隔阳光的过猛伤害大地,使大地不致于燥裂,使青天保持凉肃。
肝脾要升就是此道理。
阳光要含水汽,即是阳抱阴根,阳中有阴。
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说水蒸汽要升华上青天湿润阳光,使天空的温度保持正常值。
太阳从西边落山,水汽上青天后经过凉肃,变成雾露下降于大地(浊气降),滋润西方树木,树木吸收雾露沿树根进入西方大地之土中,又变成地下水。
肺胆胃要降就是此理。
当地下水寒冷时,东方木不能吸水蒸发,水汽滞留于土地中,这叫水寒肝陷脾湿。
气机升降论----黄元御先介绍一下清代名医黄元御,首先说他的内容,就要先介绍一下黄元御这个人,至少咱的了解一下吧!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
代表著作共是一本:《黄元御医学全书》收录了《四库全书》著录的黄氏存世医书11种,即《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说意》《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凡101卷。
本文要说的气机图就是出自《四圣心源》中的,内容介绍: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
黄氏在此书中提出“枢轴运动”(圆运动)之观点,并详加阐释,崇尚气化,首重中气(脾胃),兼及四维(心、肺、肝、肾)。
方旨彰显,遣药简洁,配伍精当,符合临床。
此书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文笔精炼、风格独特,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堪称黄氏诸书之精华。
清代冯承熙对黄元御及其著作给予高度评价:“向读黄坤载先生《素灵微蕴》《四圣心源》诸书,奥析天人,妙烛幽隐,每谓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
”本次整理,增加“黄元御轶事数则”及“方剂索引”,丰富原书内容且方便学习及临床使用。
这个图研究一下其实特别有意思,而且还不是那么难懂,下面截取一段四圣心源的天人解中关于阴阳的文章,有喜欢这个理论的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如果觉得不好理解的话可以先看看之前提到的一本书,古中医学的圆运动这本书,可以作为入门。
阴阳变化《四圣心源》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
一张人体气机升降图,简单看懂中医“圆圈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中我们了解到,气在人体的运动形式分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脾气升胃气降,肝气升肺气降,心肾相交,是脏腑之气的升降规律。
下图是一张人体气机升降图,是由清代医家黄元御发明的“圆圈理论”。
他认为人体的气机运转离不开图中这个圆圈运动,当圆圈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这个圆圈就转不动了,人就会生病。
当我们了解过中医基础理论后,就可以很简单地看懂这张图,下面就给大家详细描述一下。
这幅图中,心肺在上,宜降;肝肾在下,宜升;脾胃在中间,是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
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即左升右降。
以脾胃为轴心,脾气左升,肝肾之气随脾气上升;胃气右降,心肺胆气随胃气下降。
从下往上看,肾阳蒸腾肾水上济心阴(心肾相交),不至于心火过亢;同时肾阳温煦脾土,使脾气上升,不至于脾虚湿困;肝随脾升,脾气升了,肝气随着脾气一起上升。
肝脾肾之气升到上面,到了心和肺。
在上者宜降,心火往下降温煦肾阴;胃气降,胆气也随着胃气一起降;肺在最上面,主肃降,肺气也得降,才能帮助心、胃、胆气往下降。
如果气机按照这幅图这样运转,人体就不会出问题。
如果生病了,不妨参照症状对照着看一下,就可以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黄元御的医案中就有很多根据这幅图来诊断的病例,举其中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
一位病人患了一种叫“齁喘”的病,有点类似哮喘;犯病的时候张口抬肩上不来气,喉咙发出刺耳的声音。
这位病人容易在秋冬季节和阴雨天还有吃多的情况下犯病,先是打喷嚏接着流鼻涕,再然后就喉咙堵着喘不过气来。
起因是十几年前一天吃饭时,被一只从房檐上掉下来的猫吓了一跳,后来就作病了,短则两三天,长则十几二十天。
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是一个肺气上逆会有的症状,就是这幅图中的肺气不降。
黄元御继续了解后得知,这个病人还有腹胀,呕吐的症状。
所以他肺气不降的诱因是脾土被水湿困住,脾主运化,脾气不升不运化就会导致食物堵在胃里就会腹胀,胃气上逆就会呕吐。
黄元御“中气学说”探析
杨震;郝建梅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年(卷),期】2024(34)5
【摘要】黄元御(1705-1758),清代乾隆年间御医,著名医学家,名玉路,字元御,又字
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
出身书香名门,少年博极群书,抱负高远。
盛
壮之年,偶患目疾为庸医所误,左目失明。
遂弃举子业,志向“良相之心为良医”,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因给乾隆皇帝诊病数剂而愈,遂考授御医,御赐亲题“妙悟岐黄”匾额。
先后写成《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素灵微蕴》、《玉楸药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医著11部,《道德悬解》和《周易悬象》哲学著作两部。
【总页数】3页(P434-436)
【作者】杨震;郝建梅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6
【相关文献】
1.基于黄元御中气理论探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病机及防治
2.黄元御中气理论治疗消渴病的探析
3.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收藏人:彤彤23652014-08-29 | 阅:357 转:30黄元御气机升降图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黄元御解说内经、伤寒理论,归纳起来就是:人是一个小宇宙,它的循环运行就是一个圆圈。
取象比类是中医的一个最常见又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医理论的创始多根据这种思维方式。
故理解中医的理论,要回到肇始时的思维方式,否则就是对中医理论的曲解。
后世牵强附会以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形似而神不似,没有起到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
中医取象比类人体这小宇宙,如同大宇宙一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地循环。
对于人体小宇宙与天体大宇宙的取象比类,我是这样形象理解的,对否恭请同仁指教:东方肝、西方胆象树木,南方心象阳光,西方肺象至高的青天,左中大地之土象脾,右中大地之土象胃,北方肾象地下水。
膀胱是水库,三焦是水库的闸门,肝(主疏泄)是开启水库闸门(尿道口)、打开垃圾厂大门(肛门)的按钮,小肠是分拣精华与垃圾的清洁工,大肠是垃圾的运输车。
地下水要温,否则会寒凝结冰,所以说水中含火(温气),阴中含阳,阴抱阳根。
所谓“壮火之主,以消阴霾”即是说地下水要温暖不能寒凝结冰,否则寒水凌心(地下结冰当然天上相应的是飘雪花了),心血管也会血瘀而阻塞。
东方树木吸取地下温水,太阳从东方升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水蒸汽上青天(清气升),大气圈里有水汽层湿润,可以阻隔阳光的过猛伤害大地,使大地不致于燥裂,使青天保持凉肃。
肝脾要升就是此道理。
阳光要含水汽,即是阳抱阴根,阳中有阴。
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说水蒸汽要升华上青天湿润阳光,使天空的温度保持正常值。
太阳从西边落山,水汽上青天后经过凉肃,变成雾露下降于大地(浊气降),滋润西方树木,树木吸收雾露沿树根进入西方大地之土中,又变成地下水。
肺胆胃要降就是此理。
当地下水寒冷时,东方木不能吸水蒸发,水汽滞留于土地中,这叫水寒肝陷脾湿。
中医理论的核心中医的理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而天地之间无非一气而已。
黄元御先生在《四圣心源》中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简洁而完美地阐释了天人合一理念的精髓,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中医大家。
黄元御先生提出的“左升右降,中气斡旋,一气周流”的理论模型,并非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模型,它是一种真实的境界,是一气周流的真实写照,是天人合一的真实描述。
这种境界,心神静笃的时候,是可以直观地感受得到的。
当然,“一气周流”是有很多层次的,也就是《内经》“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意思,然而这所有的层次,又都是相似的,完全可以概括合一,成为一个简洁统一的“一气周流”体系。
开则林林总总,合则不过一气。
因此“一气周流”理论,既是概括的,又是具体的,真实完美地阐述了天地间的一气“如环无端,周流不息”的运行状态。
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与《内》《难》《伤寒》等经典著作一脉相承,从最本质的气的层次,来阐述天地人身之气的运行,因此它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可谓由源到流,高屋建瓴。
黄元御对中医理论的认识高度和深度,仲景而后,无出其右者。
张琦在《四圣心源后序》中盛赞黄元御“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非自尊也。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确立了经典中医理论的框架结构,树立起了中医理论的标准。
中医绝非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东西,凡艺或可殊途,惟医必归一致,各家中医学派殊途同归的源头,就是黄元御先生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
以此为准绳,则历代医家流派的是非优劣,一目了然。
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其实都是讲了“一气周流”理论的某一个方面,各有所长亦各有所偏,但都可以纳入“一气周流”的体系当中,成为“一气周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彭子益先生学习了《四圣心源》中的“一气周流”理论,并在一年二十四节气这个层次上进行具体化的阐述,提出了通俗易懂的圆运动理论。
圆运动医学的源头,其实就是《四圣心源》。
彭子益的圆运动理论,只是黄元御先生“一气周流”理论的一个层次,相当于“一气周流”理论的简化普及版本。
清·黄元御:“左升右降,中气斡旋,一气周流”图解
此图根据清代医家黄元御《素灵微蕴》、《灵枢悬解》、《四圣心源》、《长沙药解》等医学著作整理而成。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男女交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中气左旋,遂有太阴己土脾,脾以纯阴而含阳气,此阳气即太极图黑中之白者也;中气右转,遂有阳明戊土胃。
胃以纯阳而含阴气,此阴气即太极图中白中之黑者也。
1.左升右降:阳升阴降。
2.中气斡旋:土气清阳浮升、浊阴沉降,左旋右转,化生木、火、金、水之四象。
3.一气周流:木、火、土、金、水之五气,皆源于祖气阴阳之间之中气,故谓之一气;“五气皆备,形成而体具矣”。
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五形以阴阳立,阴阳以太极立。
太极者,阴阳未判之混茫也,张载《正蒙·太和》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五行生克》中说:“五行之理,有生有克。
……。
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五行之生克流布之机理,暗合洛书、后天八卦,生生不息,以中气即土气为枢轴,流转升降沉浮不息,故谓之周流。
黄元御的“脾胃论黄元御的“脾胃论”说:人体的后天之本是脾胃,脾胃之气左升右降,阴阳相交是为中气,脾胃不和,脾湿过旺使胃气敌不过,该升不升,该降不降会造成很多疾病。
肝随脾升,肝气升血流畅,脾气升,肝肾就不会有病,有点病对证吃药很快能好。
胆随胃降,胃气降,心肺胆气都降,这样,胆肺心不容易有病。
肝血流畅,心脏有充足的血液供养。
脾能上清,胃能降浊,肺气降气顺畅。
正常下降,这样,心气在下,肾气在上,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心肾相交,水火济济。
胃能吃,脾能消化,运送精微物质到达小肠,糟泊排送到大肠,营养人体百骸五脏,肺气下降,肝肾的功能都能正常运转,这就是健康的人。
什么叫顺藤摸瓜找病根比如肝病要从调整脾胃入手,是先不治肝,是先治它病根在脾胃,是因为脾胃有病,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所以有许多庸医不懂这个道理,开错药。
书中详细论述了许多病是怎么得的,应该吃什么药来医治和调理。
中医讲的五行对应人体五脏,不是单指某个器官,而是指整个经络和它的功能。
学好经络是治病的基础,肝经上反映的病,肝病、眼病都是因为脾气生不上去,胃气不能下降的结果。
但病根在于脾湿气过旺,使吃的东西不能消化,在胃里产生痰。
使肝气不能上升,所以医生开药,不能只使肝气下降。
这使我想到祥康节目说的,按摩太冲到行间穴,这样是错误的,应该是按摩行间到太冲穴。
这样,肝气不舒的问题才能解决。
所以只讲经络按摩,不讲怎么按摩,穴位按摩也应该遵守人体左生右降的规律,比如治疗肝经病,肝随脾气左升,所以肝气不能右泻。
许多心脏疾病,比如:口腔溃疡、心火旺、心脏病、血脉的病等是因为心气不能下降,是胃气不能下降的影响。
还是脾胃的问题。
许多胆病、胆囊炎等,也是胃气不能下降导致的。
许多人盲目的摘除手术,但是胆管炎症没有消除,饮食习惯没有改变,还是有复发的机会。
许多肾病、男科病、女子不孕症、肾司二便,大小便的病是肾虚的结果等都是因为心火不下降,肾水不能上升,肺气不能肃降,根在脾胃。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 分类:医道求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收藏人:彤彤23652014-08-29 | 阅:357 转:30黄元御气机升降图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黄元御解说内经、伤寒理论,归纳起来就是:人是一个小宇宙,它的循环运行就是一个圆圈。
取象比类是中医的一个最常见又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医理论的创始多根据这种思维方式。
故理解中医的理论,要回到肇始时的思维方式,否则就是对中医理论的曲解。
后世牵强附会以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形似而神不似,没有起到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
中医取象比类人体这小宇宙,如同大宇宙一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地循环。
对于人体小宇宙与天体大宇宙的取象比类,我是这样形象理解的,对否恭请同仁指教:东方肝、西方胆象树木,南方心象阳光,西方肺象至高的青天,左中大地之土象脾,右中大地之土象胃,北方肾象地下水。
膀胱是水库,三焦是水库的闸门,肝(主疏泄)是开启水库闸门(尿道口)、打开垃圾厂大门(肛门)的按钮,小肠是分拣精华与垃圾的清洁工,大肠是垃圾的运输车。
地下水要温,否则会寒凝结冰,所以说水中含火(温气),阴中含阳,阴抱阳根。
所谓“壮火之主,以消阴霾”即是说地下水要温暖不能寒凝结冰,否则寒水凌心(地下结冰当然天上相应的是飘雪花了),心血管也会血瘀而阻塞。
东方树木吸取地下温水,太阳从东方升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水蒸汽上青天(清气升),大气圈里有水汽层湿润,可以阻隔阳光的过猛伤害大地,使大地不致于燥裂,使青天保持凉肃。
肝脾要升就是此道理。
阳光要含水汽,即是阳抱阴根,阳中有阴。
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说水蒸汽要升华上青天湿润阳光,使天空的温度保持正常值。
太阳从西边落山,水汽上青天后经过凉肃,变成雾露下降于大地(浊气降),滋润西方树木,树木吸收雾露沿树根进入西方大地之土中,又变成地下水。
肺胆胃要降就是此理。
当地下水寒冷时,东方木不能吸水蒸发,水汽滞留于土地中,这叫水寒肝陷脾湿。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收藏人:彤彤23652014-08-29 | 阅:357 转:30黄元御气机升降图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黄元御解说内经、伤寒理论,归纳起来就是:人是一个小宇宙,它的循环运行就是一个圆圈。
取象比类是中医的一个最常见又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医理论的创始多根据这种思维方式。
故理解中医的理论,要回到肇始时的思维方式,否则就是对中医理论的曲解。
后世牵强附会以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形似而神不似,没有起到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
中医取象比类人体这小宇宙,如同大宇宙一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地循环。
对于人体小宇宙与天体大宇宙的取象比类,我是这样形象理解的,对否恭请同仁指教:东方肝、西方胆象树木,南方心象阳光,西方肺象至高的青天,左中大地之土象脾,右中大地之土象胃,北方肾象地下水。
膀胱是水库,三焦是水库的闸门,肝(主疏泄)是开启水库闸门(尿道口)、打开垃圾厂大门(肛门)的按钮,小肠是分拣精华与垃圾的清洁工,大肠是垃圾的运输车。
地下水要温,否则会寒凝结冰,所以说水中含火(温气),阴中含阳,阴抱阳根。
所谓“壮火之主,以消阴霾”即是说地下水要温暖不能寒凝结冰,否则寒水凌心(地下结冰当然天上相应的是飘雪花了),心血管也会血瘀而阻塞。
东方树木吸取地下温水,太阳从东方升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水蒸汽上青天(清气升),大气圈里有水汽层湿润,可以阻隔阳光的过猛伤害大地,使大地不致于燥裂,使青天保持凉肃。
肝脾要升就是此道理。
阳光要含水汽,即是阳抱阴根,阳中有阴。
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说水蒸汽要升华上青天湿润阳光,使天空的温度保持正常值。
太阳从西边落山,水汽上青天后经过凉肃,变成雾露下降于大地(浊气降),滋润西方树木,树木吸收雾露沿树根进入西方大地之土中,又变成地下水。
肺胆胃要降就是此理。
当地下水寒冷时,东方木不能吸水蒸发,水汽滞留于土地中,这叫水寒肝陷脾湿。
黄元御中医升降理论的精髓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
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
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
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道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
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
随着脾土之气上升,道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道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
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
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
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
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指导气血证治黄元御认为,中气在脾土升清的作用下,自左路化为清阳上升,为肝木渐而为心火,然后在胃土降浊的作用下,自右路化为浊阴下降,为肺金渐而为肾水,故只有中气升降功能正常,阴阳才能各归其位,气机才能周流顺畅。
《四圣心源》针对性提出:“升降之权,在阴阳之间,是谓中气……脾升则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火金不滞。
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
平人下温而上清,以中气之善运。
”因此,对气血瘀滞的证治,黄元御恒以燮理中气升降、环顾四维为法,采取全局性的诊疗方案,灵活变通.“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强调百病皆因中气不运,升降反作而起。
然中气不运之由,黄元御责之水寒土湿,“胃气不降之原,则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之旺……脾陷之由,全由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故临证强调“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
综上,黄元御的“中气升降”理论已蕴“中气”圆运动之雏形,其神韵在于: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行轴灵;轴旋转于内、轮升降于外,是为人之生理;轴不旋转、轮不升降,是为人之病理;运动轴的旋转去运动轮的升降、运动轮的升降去运动轴的旋转,是为人之医理[。
黄元御认为,“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
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肝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肺金。
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
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
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原。
对此,《四圣心源》进一步释曰:“阴生于上,胃以纯阳而含阴气,有阴则降,浊阴下降,是以清虚而善容纳。
阳生于下,脾以纯阴而含阳气,有阳则升,清阳上升,是以温暖而善消磨。
水谷入胃,脾阳磨化,渣滓下传,而为粪溺,精华上奉,而变气血。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收藏人:彤彤23652014-08-29 | 阅:357 转:30黄元御气机升降图黄元御气机升降图+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形象理解黄元御圆圈——人体小宇宙运动黄元御解说内经、伤寒理论,归纳起来就是:人是一个小宇宙,它的循环运行就是一个圆圈。
取象比类是中医的一个最常见又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医理论的创始多根据这种思维方式。
故理解中医的理论,要回到肇始时的思维方式,否则就是对中医理论的曲解。
后世牵强附会以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形似而神不似,没有起到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
中医取象比类人体这小宇宙,如同大宇宙一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地循环。
对于人体小宇宙与天体大宇宙的取象比类,我是这样形象理解的,对否恭请同仁指教:东方肝、西方胆象树木,南方心象阳光,西方肺象至高的青天,左中大地之土象脾,右中大地之土象胃,北方肾象地下水。
膀胱是水库,三焦是水库的闸门,肝(主疏泄)是开启水库闸门(尿道口)、打开垃圾厂大门(肛门)的按钮,小肠是分拣精华与垃圾的清洁工,大肠是垃圾的运输车。
地下水要温,否则会寒凝结冰,所以说水中含火(温气),阴中含阳,阴抱阳根。
所谓“壮火之主,以消阴霾”即是说地下水要温暖不能寒凝结冰,否则寒水凌心(地下结冰当然天上相应的是飘雪花了),心血管也会血瘀而阻塞。
东方树木吸取地下温水,太阳从东方升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水蒸汽上青天(清气升),大气圈里有水汽层湿润,可以阻隔阳光的过猛伤害大地,使大地不致于燥裂,使青天保持凉肃。
肝脾要升就是此道理。
阳光要含水汽,即是阳抱阴根,阳中有阴。
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说水蒸汽要升华上青天湿润阳光,使天空的温度保持正常值。
太阳从西边落山,水汽上青天后经过凉肃,变成雾露下降于大地(浊气降),滋润西方树木,树木吸收雾露沿树根进入西方大地之土中,又变成地下水。
肺胆胃要降就是此理。
当地下水寒冷时,东方木不能吸水蒸发,水汽滞留于土地中,这叫水寒肝陷脾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