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

  • 格式:ppt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2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临证用药多崇阳温补,喜用甘草、 干姜、桂枝、茯苓与半夏
《四圣心源》中载方140首,其中107首方有甘草, 78首方有茯苓,70首方有桂枝,39首方有干姜, 32首方有半夏。 黄元御注重阳气,崇阳温补,突出的是阳气 “动”的特点。认为阳气的周流非常重要,临证不 以大热之品纯补,而是强调运化阳气,阳气化则不 壅,故能温煦振奋、行气利水,发挥其生理功能。
——《四圣心源卷四· 劳伤解· 阳虚》
2.3、阳衰土湿水寒是致病之源
黄元御将阳衰、土湿、水寒作为一切外感杂病 发生的主要根源: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 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 莫不由此” ——《四圣心源卷四· 劳伤解· 中气》 “百病之生,悉由土湿,是以多有痰证,而鼓胀、 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之家更甚。原 因土湿阳虚、气滞津凝” ——《四圣心源· 卷五· 杂
1.2、注重中气,强调气机升降
黄元御对阴阳学说的理解重在“气化”层面
黄氏认为:中气为阴阳五行之本,而阴阳五行又 是万物生化之源。他提出的中气升降论秉承《内 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理论,视人为一 “器”。以升降为机,出入为用。“枢轴运动, 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 ——《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 阴阳变化》)
1.3、人体生理机能的运行模式 即脾胃升降机制: 前面提到的黄氏“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的理论结构,演化气机“左升右降”机制来阐述 人体脏腑生理病理变化。 《四圣心源卷四· 劳伤解· 精神》提到“培养中气, 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 则精密而神安矣”
二、病理观念上的基本理论 2.1、提出阳气虚衰是疾病发生的病机关键:
“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 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 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
——《四圣心源卷四· 劳伤解· 中气》
黄氏所说的“扶阳”之阳、“补火”之“火”, 系指脾阳,“泄水”之“水”、“抑阴”之“阴” 是指水湿之邪。常用甘草、人参培土健中,扶阳 升清;干姜、附子暖脾温肾,助中气温升;茯苓、 泽泻培土而泄湿、利水;半夏降胃逆,使胃气下 行;桂枝、干姜温肝以达木郁。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离不开肝胆之气的生 发疏泄协调来实现,一般医家多注重肝胆的疏泄 而忽略肝胆的生发功能;所以用桂枝、干姜达木 扶阳,有助于中气的左旋升清。肝木不郁,水湿 输布、代谢正常,一气周流而清浊复位,对脾胃 病的治疗获益更多。
五、结语
黄元御创立以中气升降理论为核心的“一气周 流”学说,从生理、病理、治则及临证遣方用 药均以此为核心,在临床应用中亦多有取效, 近年来已经有较多的文献报道。 学习黄氏的理论对以气机升降失调为主的脾胃 疾病,运用“一气周流”“土枢四象”“左升 右降”的中气升降理论来指导临证辨证施治, 必将有助于完善和丰富脾胃病的理论体系,拓 展治疗的思路,对提高临床疗效有极大的指导 意义。
与《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云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是一 致的。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 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 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 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卷一· 天人解· 阴阳变化》
“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百病之来,湿居十 九,悉缘于太阴脾土之阳衰也” —《四圣心源卷
四· 劳伤解》
黄氏认为人身立命,阳气为本。阳气受损, 群阴即起,则百病作也,而阳虚证的关键是脾土 虚。阳衰中气枢轴失常致土湿、水寒是致病之根 源,而其基点无不系于中气之升降。
“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 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 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 此古今之大祸也”。
谢谢聆听!
“一气周流”在不同位置、不同状态、不同时间段 有不同名字
“土枢四象”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 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 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 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 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 为肺,降于下,则为肾。” ——《卷一· 天人解· 藏府生成》
病解上》
“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 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 太阴湿土》。 “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
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 。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 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
• 黄氏认为阴阳是气的不断运动变化中产生 的,升则为阳,降则为阴;是两种运动中 的趋势,不是具体的物质。
“天人合一”、“一气周流”
• “天人合一”是在气的层次上理解: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 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 则为阴,……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 阳升降之枢纽,所谓土也。枢轴运动,清气左旋, 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一气周流) ——《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
一生著作
• • • • •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 《难经悬解》、《伤寒悬解》、 《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 《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等11部专著。
《四圣心源》
全书分十卷。前四卷谈基础理论,后六卷谈具体疾病,包 括杂病,七窍、五官、外科疮疡、妇科经产等。 黄元御的学术特点: “天人合一,一气周流” 提出从本气为病的角度去认识疾病发生,创立“一气周流, 土枢四象”理论来阐述人体结构模式,用“左升右降”理 论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病机。 临床十分重视阳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崇尚脾土,对脾 胃升降理论在临床应用有更加独特认识。
• “人身十二脏腑之经气,行于身之上下左右, 左升右降,如轮一般。中气在人身胸之下 脐之上,居中枢之地,如轮之轴一般。中 轴左旋右转,轮即左升右降。”
——彭氏把中气四维轴轮互运成圆运动理论 进一步发展为:中气如轴,脏腑之经气如 轮,中气与经气轴轮互运成圆运动。
《四圣心源》的理论在脾胃 升降理论的应用
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在脾胃病 应用的浅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 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罗树星
生平简介
• 黄元御(1705-1758),名玉璐,字元御, 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 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家,曾为乾隆 御医。 • 30岁时偶患目疾,为庸工所误,导致左目 失明,遂放弃仕途,转而潜心研悟岐黄之 术。他在二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精研古 圣经典,致力深而识悟彻,深得先圣遗旨。
——《四圣心源卷四· 劳伤解· 阳虚》
• 黄元御提出的:“中气(脾胃)——四维 (肝心肺肾)”的框架模式,创立“一气 周流,土枢四象”理论模式:即中气脾胃 的升降构成一气周流的中心(即枢),带 动肝心肺肾四维的升降浮沉;中气(脾胃) 失健则导致四维(肝心肺肾)之病。
三、治疗上重视扶阳抑阴,崇尚 中焦气化,升脾阳
——《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 太阴湿土》
临证强调“扶阳抑阴为不易之道”。治疗上首重 顾护或恢复中气的升降健运,用药喜温热而远苦 寒。对贵阴贱阳,滥用寒凉的流弊深恶痛绝。
黄芽汤
针对中气虚衰,黄元御创立黄芽汤。 方中以人参、干姜崇阳补火,茯苓、甘草培土泻 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 加减: 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 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疏肝; 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作为黄元御的代表方剂黄芽汤充分体现其扶阳抑 阴,中气脾阳健运的理念。
“阳盛则壮,阴虚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 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
—— 《四圣心源卷四· 劳伤解· 阳虚》
黄氏认为,阳气在生理上的重要地位决定了阳 气虚衰乃病机关键。阳气若伤,阴霾弥漫,百 病由生。在《四圣心源》中所载病证,绝大多 数是因阳衰所致。
wk.baidu.com
2.2、阳微火衰的原因必责之于脾
“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不升,木 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 病阳虚。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脾土之弱…… 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
一、生理观念上的基本理论 1.1、主张人身立命,以阳为本
“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 阳虚者,尽人皆是也”。 “人之衰也,火渐衰而水渐长,燥日减而湿日增,阳不 胜阴,自然之理…扶阳抑阴为不易之道”。——《四圣 心源卷四· 劳伤解· 阳虚》 黄氏临证治疗上处处顾护阳气,用药喜温热而远苦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