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建伟教授从瘀论治怪病五则
- 格式:pdf
- 大小:168.27 KB
- 文档页数:2
连建伟治疗脾胃病验案6则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生命之本。
脾胃若病,常可导致各种疾病。
吾师连建伟教授,治疗脾胃诸种疾患,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从整体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方剂加减治疗。
今总结6则验案与同道共享。
小柴胡汤治不欲饮食案患者某,女, 67岁。
2007年4月6日初诊。
不欲饮食 1月余,畏寒发热,口苦,心烦欲呕,小溲少,左关弦,右脉缓,舌苔薄黄边有白涎。
西医诊断:消化不良。
中医诊断:不欲食。
中医证型:少阳病。
治以调和少阳、理气和胃,拟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0g,黄芩12g,制半夏12g,党参15g,炙甘草5g,大枣15g,茯苓15g,丹参15g,制香附10g,广郁金10g,浙贝母10g,炒陈皮6g,炒枳壳6g,姜竹茹10g。
7剂。
水煎服,每日1剂。
2007年4月13日二诊。
处方:服前方1剂发热即退,饮食有增,已能食大半碗(原先仅食一调羹),现仍面色萎黄,泛恶,倦怠乏力,左关虚弦细,右脉缓,舌苔薄白。
治拟归芍六君以善其后。
处方:党参25g,炒白术10g,茯苓12g,炙草5g,炒陈皮6g,炒当归10g,炒白芍12g,炒枣仁12g,淮小麦30g,大枣30g,佛手片 6g。
14剂。
水煎服,每日1剂。
2007年4月27日三诊:已能食一碗饭,仍有泛恶,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右脉细,左关弦,舌苔薄白,拟前法加味。
上方加制半夏10g。
14剂。
水煎服,每日1剂。
2007年5月电话随访,患者胃口已复常,心中甚是喜悦。
按:“不欲食” 一症,其病机多端。
如少阳证之“默默不欲饮食” ,厥阴之为病“饥而不欲食” 。
本案患者,其左关脉弦,病位在肝。
口苦、心烦乃心胆过旺,右关脉缓乃木旺克土,脾运被制,故不欲饮食。
寒热往来乃少阳枢机不利也,张仲景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1] 。
故治从少阳枢机着手,方以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减。
以小柴胡汤以和少阳,温胆汤以清胆和胃,更加丹参以清心,浙贝母、香附以解郁。
连建伟教授运用王氏逐瘀方验案举隅
毛军民;李如辉;连建伟
【期刊名称】《中医药信息》
【年(卷),期】2005(022)001
【摘要】清代王清任所撰的《医林改错》中,2/3以上方剂均为活血化瘀的。
其中临床应用广泛的著名方剂有六首: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身痛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等,而其他如解毒活血汤、通经活血汤、会厌逐瘀汤等则在临床上应用较少。
全国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连建伟教授师从王氏法,善用逐瘀方,屡有效验。
总结连建伟教授临床验案及用方经验,与医林同道共飨。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毛军民;李如辉;连建伟
【作者单位】解放军杭州疗养院,浙江,杭州,310007;浙江中医学院,浙江,杭
州,310053;解放军杭州疗养院,浙江,杭州,3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32.93
【相关文献】
1.连建伟教授运用龙骨验案举隅 [J], 吴小明;连建伟
2.王氏逐瘀三方在不孕症治疗中的应用 [J], 华宙佳;丁彩飞
3.连建伟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验案举隅 [J], 吕国光
4.张琪教授运用王清任逐瘀汤方辨治杂病医案赏析 [J], 吕波;李淑菊;刘娜;王立范;张佩青
5.连建伟教授运用石膏验案举隅 [J], 吴小明;连;连建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跟师笔记:连建伟“血不利则为水”“血不利”为血脉不通,血行不畅之意,即血瘀。
血不利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因跌扑损伤或热迫血行于脉外,积于脏腑组织及其间隙,为离经之血,为“败血”、“恶血”;二是气虚血少,血少则脉道不充,气虚则不能帅血,血行不畅;三是寒邪凝滞脉道,闭塞而不通。
“为水”即患水气病,体内水液停聚,少则聚于脏腑经络,多则泛溢肌表则为水肿,溢于头面则面目浮肿,目窠上微拥,溢于四肢则四肢肿,杳之不起,溢于胸腹则腹大如鼓,严重者全身浮肿,常伴小便不利等症。
针对“血不利”而采用“利水”之法是治疗水气病的一大方法。
连师在临床上亦用活血化瘀之法治疗水肿病。
一、理论基础虽然于《素问·汤液酪醴》中就已经提出“去菀陈莝”之法治疗水肿。
但对于“去菀陈莝”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说是通大便之法,另一说活血祛瘀之法。
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明确提出并广泛运用活血以利水之法,即“血不利则为水”,阐明了血水互病的观点,成为后世血水同治,以水治血,以血治水的理论基础。
二、血水同病《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津液与血同源,皆化之于营气,出自于水谷之精气,津液奉心化赤而为血。
“血不利”则营气不能注脉、化血,津液生成输布必然受到影响,若血少则津液满溢而为水患,若血瘀,脉道闭塞不畅则气机阻滞,导致津液集聚而为水病。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肿胀》中提出:“水肿以精血皆为水。
”《血证论》中提出了瘀血积血化水的观点,“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又言:“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
”反之,水邪亦可阻滞气机,津不化血,致使血行不畅,日久必形成瘀血。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云:“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先瘀血闭阻而后患水病者,属血分证;先患水病而后致瘀血者,属水分证。
此条文明确的说明了瘀血与水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的关系。
名中医连建伟的养生经一颗平和心一世健康身作者:暂无来源:《健康博览》 2016年第1期文/柴悦颖本刊特邀记者通讯员/汤婕摄影/张之冰要采访国家级名中医连建伟并不容易,每周五上午,连教授都会在杭州市庆春路上的浙江名中医馆三楼名中医工作室坐诊。
每到这天,慕名前来的病人太多,纷纷要求加号,连教授总是笑呵呵,从不拒绝。
周五下午2点,当我们按约定时间来到医院时,果然,连教授的门口还有不少病人等候。
看到我们,连教授连连抱歉,说上午的病人还没看完。
下午3点,送走最后一位病人时,终于能稍稍休息一下。
问他从医苦不苦,连教授笑着说:“能来找我,都是缘分。
做人要保持慈悲心。
我常和病人说,不开心会生病,我自己养生,也是保持一颗平和心。
”熟悉连教授的人都知道,他几十年如一日,天天雷打不动6点起床。
早起后先在床上练习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保健按摩操),然后再起身洗脸刷牙。
这个习惯,要追溯到连教授16岁那年。
“16岁时,我买了一本保健按摩的书,里面刚好写到了‘床上八段锦’。
我看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因此从那年开始,我每天早起,会从头到脚按摩15到20分钟。
”连教授说,过于劳累,损伤脾胃之气:过于安逸,则影响气血流通,也会生病,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修身养性,积极地养生。
而练习八段锦,有理气活血的作用,也是对内脏的按摩。
“晚上临睡前,我还会用热水泡脚,然后再分别按摩双脚涌泉穴81下,搓到脚心发烫。
这样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工作。
”天天早起,那么连教授是不是也很早睡觉呢?连教授连连摇头。
“睡眠时间最好保证8小时,但我太忙,很难做到。
每天都要到半夜十一二点才上床。
不过我一般躺下后,几分钟就能睡着。
”在连教授看来,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间更重要,没有心事,自然就能睡好。
“过去的已经过去,既往则不追,我们要抓住当下,过好每一天。
做完就放下,这是我做人的心态。
不过我熬夜最晚不会超过凌晨1点。
第二天中午能睡就睡一会儿,没时间睡就在午饭后打个坐,精神养好了就能继续迎接病人。
五大“逐瘀汤”五大“逐瘀汤”一、血府逐瘀汤方歌: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枳壳膝芎饶。
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痨。
组成:桃仁四钱;赤芍、枳壳、甘草各二钱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三钱川芎、桔梗各一钱半;柴胡一钱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本方主治诸症皆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
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
胸中为气之所宗,血之所聚,肝经循行之分野。
血瘀胸中,气机阻滞,清阳郁遏不升,则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且有定处;胸中血瘀,影响及胃,胃气上逆,故呃逆干呕,甚则水入即呛;瘀久化热,则内热瞀闷,入暮潮热;瘀热扰心,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郁滞日久,肝失条达,故急躁易怒;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征象。
治宜活血化瘀,兼以行气止痛。
君: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
臣: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入血分,性善下行,可去瘀血,通血脉,并引血下行,共为臣药。
佐: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以上均为佐药。
使:桔梗并能载药上行,兼有使药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诸药合用:一为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二是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三为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
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症可愈,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临床运用:王氏认为,“隔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府”。
血府逐瘀汤是为血府血瘀而立,因瘀血阻碍,致气血循环、交换发生障碍,影响心行血、肺行气功能,故可见“胸痛、胸任重物、胸不任重物、瞀闷、夜不安、心跳心忙”等症状,而这些症状与现代冠心病、心律失常、慢阻肺等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的症状很相似。
连建伟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九窍不利证验案浅析胡正刚;徐宇杰;连建伟【摘要】Purpose] This paper aims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using Buzhong Yiqi Decoction to treat the obstructed nine orifices. [Approach] After explaining Li Dongyuan’s theory that those obstructed nine orifices reflecting headaches and tinnitus are caused by intestines and stomach diseases,which is in his Suwen On Deficiency and Excess and analyzing several simple cases of using buzhong yiqi decoction to treat the obstructed nine orifices,this paper tries to trace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Prof. Lian’s practice and present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flexible usage of Buzhong Yiqi Decoction. [Result] The outcome of several patients under treatment shows that the short-and-mid-term treatment is very effective. [Conclusion] Prof. Lian’s philosoph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flects his attitude that “those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insufficiency of primordial Qi and clear Yang failing to distribute”or“clear Yang coming out of stomach”ask for strengthenin g the spleen and stomach so their stomach recovers to the healthy state. As a result,their Yang Qi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the spleen and stomach in the middle energizer have returned to their original place,reaching the autonomous regulation of the nine orifices,which has shed some light on the usefulness of Buzhong Yiqi on treatment diseases other than those of spleen and stomach.%[目的]总结连建伟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法调理后天脾胃治疗九窍不利证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