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从瘀论治
- 格式:pdf
- 大小:292.44 KB
- 文档页数:2
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眩晕临床体会瘀血是老年眩晕的重要因素,风、火、痰、虚、外伤等皆可导致瘀血。
瘀血阻络,气血逆乱,瘀阻脑窍或脑窍失于濡养均可发病。
故老年眩晕应重视瘀血这一病理因素,临证以活血化瘀治之常常能取得好的疗效,本文主要介绍从瘀论治眩晕临床体会。
标签:眩晕病;瘀血;活血化瘀;老年人1 瘀血致眩的认识宋·杨仁斋首先指出瘀血可导致眩晕的观点。
后明·虞抟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血瘀致眩”之论,并认识到内因、外因所致瘀血皆可致眩晕。
清·王清任开血瘀证专题研究的先河,并独创通窍活血汤治疗血瘀之眩晕。
近代医家林沛湘[1]认为外伤、气滞、血寒、血热、湿热、痰火阻遏等皆可致瘀,导致清阳不展,脑失所养,导致眩晕。
沈智理等[2]认为瘀血在众多病理因素中起关键作用,临证治疗擅用活血化瘀法。
李芳[3]认为“无瘀不作眩”,主张从瘀论治眩晕。
2 虚实夹杂,多兼瘀血为患老年眩晕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其本为肝脾肾亏虚,常夹风、痰、瘀、火为患。
而老年患者正气不足,无力祛邪,故病情反复难愈,多转为慢性,久病多瘀,因此老年眩晕常夹瘀血为患。
通过临床观察可以发现,老年眩晕患者大多有面色暗淡无华,舌有瘀斑,脉涩等瘀血表现。
老年患者,脾土本虚,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均可导致土失健运,水湿聚而成痰,阻滞脉络,血行不畅而为瘀,故痰瘀常相兼为患。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血瘀阻其清阳上充神之府而为眩;或肝郁日久化火,肝火上炎,气血逆乱,容易生瘀致眩;老年患者,肝脾肾亏虚,虚则容易生瘀。
血赖气以行,气虚故生瘀;血喜温而恶寒,阳虚则寒,寒则涩而不流,易生瘀;阴血亏虚,加之脾虚气血化生不足,故脉道血液变得粘稠,也容易生瘀,导致眩晕。
老年患者常肾虚骨软,容易跌倒损伤,易致气血凝结不得消散而致眩晕。
可见老年眩晕多与瘀血相关。
3 标本兼治,以活血化瘀为要眩晕瘀证治以活血化瘀,血脉通畅,气血调和,清窍得养,眩晕自解。
眩晕瘀证根据病因的不同又可分为:气虚血瘀、血虚血瘀、阳虚血瘀,气滞血瘀,阳亢血瘀,肝热血瘀,痰浊血瘀,外伤血瘀。
中医关于“眩晕”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眩晕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疾病。
头晕是指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目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仆倒等症状。
西医学中的良性位置性眩晕、脑缺血、梅尼埃病等可归属本病范畴,高血压病等以眩晕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眩晕”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称眩晕为“眩冒”“眩”,对其病因病机有较多的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认为眩晕属肝之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
”《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灵枢·大惑论》云:“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认为痰饮是眩晕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为后世医家“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3.宋金元时期,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认识进一步深化。
宋·严用和《济生方·眩晕门》曰:“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
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所致。
”提出六淫、七情可致眩晕。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眩运》曰:“淤滞不行,皆能眩运。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言:“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主张眩晕应从风火立论。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头眩》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有兼气虚、痰湿、痰火之别,又与感邪、七情及宿病诱发有关4.明清时期,对于眩晕的发病又有了新的认识。
眩晕1.风痰上扰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辩证分析:头晕伴摇晃漂浮感,风性主动,故为风象,脾胃不健则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故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脾胃不健故少食,痰浊蒙蔽清窍故思睡;舌质淡红,苔润腻,脉弦滑,均为痰浊中阻之象;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0g 茯苓15g 生姜3g 橘红6g 大枣2枚2.阴虚阳亢症状: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辩证分析: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则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内热扰动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则津亏,故目涩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 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 先煎生白芍15g 元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3.肝火上炎症状:头晕胀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辩证分析:肝阳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且胀,火现于面则面红目赤,火化味为苦,故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上炎之象;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川牛膝12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4.气血亏虚症状: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辩证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晄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明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胖嫩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6g 黄芪10g 当归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川芎6g 熟地黄15g 生白芍10g 肉桂3g 枸杞子10g 怀牛膝6g 炙甘草6g5.肾精不足症状: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齿摇耳鸣,或有遗精滑泄,发枯脱落,颧红形瘦,咽干,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辩证分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则髓海不足,上下俱虚,故头晕而空,脑为元神之府,髓海空虚则精神萎靡,失眠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故耳鸣,偏阴虚则形瘦咽干,偏阳虚则形寒肢冷,舌嫩红脉细为肾虚之象;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15g 龟甲30g 黄柏15g 杜仲12g 怀牛膝15g 天冬15g 生地30g 麦冬15g 党参15g 茯苓15g6.痰瘀阻窍症状:眩晕而头重昏蒙,神疲气短,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辩证分析:饮食伤脾,脾失健运则湿聚生痰,痰阻则气滞,气滞则血瘀,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加之瘀血阻窍故头晕,头重昏蒙;痰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唇甲紫绀,肌肤甲错为血瘀之征,舌有瘀斑脉滑为痰瘀阻窍之象;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方药:涤痰汤和通窍活血汤;胆南星10g 枳壳10g 茯苓15g 川连6g 水蛭10g 陈皮10g 石菖蒲10g 竹茹10g 红花30g 丹参30g 麝香冲服,或白芷10~15克代石决明25g 赤芍15g 桃仁15g 川芎10g 菊花10g 牛膝10g 葱3根姜3片大枣3枚。
(文君然播讲)血一通,病全走!陈亦人的医案故事,化瘀血治头晕(以下文字,曾经在前几天推送过。
作为以上音频的文字内容,贴在这里,供您对照收听。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跟你聊聊,血的价值。
没错。
就是我们身体里,那些鲜红的液体。
我告诉你啊,我们人,能活多久,能活多好,不是天注定的,不是人注定的,一切皆是这些红色液体决定的。
一句话:血为阳气之母。
血通,人不病。
来,我给你讲个故事,特别有意思。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陈亦人。
这个人生于1924年,卒于2004年。
他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陈师最大的成就,是建立了江苏省的重点学科,伤寒论教研室。
他对于古中医、经方的研究造诣,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渡舟齐名,被业界称为“南陈北刘”。
有一次,陈师接待一个患者。
这个人是女性,年47岁。
什么毛病呢?就是最近这两周以来啊,脑袋迷糊。
其实,她这个脑袋迷糊,早就有了。
迄今为止都五六年了。
但是,从前一直在忍,现在忍不了了。
为啥忍不了?因为晕得太离谱!别人脑袋迷糊,往往都是站起来迷糊、走几步迷糊,迷糊时候赶紧坐下来,或者躺下来,就好点。
这个人不这样。
她是一躺下就迷糊,站起来、走起来还好受点。
你说这奇怪不?可是,人不可能一天到晚总站着、总走路啊,到了晚上必须得休息。
可是她怕的,就是入夜休息。
只要一躺下,立刻就晕。
晕起来的时候,眼前屋子里的东西,都在翻跟头。
怎么办啊?有人说,你这个可能是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肝风一吹,你就迷糊。
但是,通过平肝潜阳之法治疗,无效。
有人说,你这个可能是有痰湿。
无痰不作眩嘛!痰湿多了,脑袋就迷糊。
但是,通过化痰之法治疗,无效。
也有人说,你这个是中气不足,气顶不到头上去,所以迷糊。
但是通过补中益气法治疗,还是不行。
后来,她没办法了,几经辗转,找到了陈亦人教授。
刻诊,见患者脉涩,舌暗红,苔薄。
一开始,陈师也觉得奇怪。
为啥平肝、化痰、补气之法,都不好使呢?中医治疗眩晕,一般就是这么几招啊。
后来,陈师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会不会是血瘀所致?毕竟,患者脉涩。
头昏中医辨证及治疗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常常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及治疗方法。
头昏的辨证中医认为头昏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辨证类型:1.虚证:头昏伴有头晕、乏力、神疲等症状,脉象弱缓。
可能是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补益气血、健脾益胃。
2.实证:头昏伴有头痛、目眩、发热等症状,脉象有力。
可能是风热、湿热等实质性病理因素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清热解毒、祛风散寒。
3.痰湿证:头昏伴有头沉重、目眩、口苦、胃脘不舒等症状,脉象滑数。
可能是痰湿阻滞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利湿化痰、健脾化湿。
4.血瘀证:头昏伴有头重、眩晕、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脉象涩紧。
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中医治疗方法根据具体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治疗方法来缓解头昏症状:1.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头昏症状。
2.艾灸:使用艾叶熏热穴位,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昏症状。
3.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类型,使用具有补益、清热、利湿、活血等功效的中药,调理身体,改善头昏症状。
4.饮食调理: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辨证类型,合理搭配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注意事项在寻求中医治疗头昏症状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确保医生具有合法的执业证书。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剂量,不随意更改或停止药物治疗。
如果头昏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寻求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请注意合理的生活调理,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结论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缓解头昏症状。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取针灸、艾灸、中药内服和饮食调理等治疗方法。
寻求中医治疗时,应注意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眩晕从瘀论治
发表时间:2016-07-27T13:35:06.73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作者:刘云[导读] 考前贤对因瘀致眩晕,较少专题论述。
元•朱丹溪只于眩晕切脉中述及,谓:“头眩,……脉涩有死血。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乡卫生院 810100
自《内经》以降,下迄河间、丹溪、景岳诸前贤,论眩晕者,多主风、火、痰、虚之说。
临床所见,因瘀致眩晕者,亦复不少:(1)眩晕多伴有头昏重感,甚或两耳时感屏气,头痛如锥刺,及肢体麻木,或兼见健忘等症。
(2)望诊多见面色晦暗,甚或黧黑,眼眶周围黑晕,唇色暗红或紫,舌质暗淡或紫暗,或有瘀点、瘀斑;切脉多呈弦涩或细涩。
(3)或有头部外伤病史。
(4)久病入络,眩晕多为久病不愈,或反复发作,且经多种方法治疗少数或无效。
现将眩晕从瘀证治,略论于下。
1、文献溯源
考前贤对因瘀致眩晕,较少专题论述。
元•朱丹溪只于眩晕切脉中述及,谓:“头眩,……脉涩有死血。
”明确提出瘀滞致眩晕者,始倡于明•杨仁斋《直指方》,其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同时代的汪机《医读》中载养血活血方剂:“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桃仁四物。
”到了清代,瘀血眩晕因证脉治渐趋成熟,如潘楫注释的《医灯续焰》对病机、证候颇多阐述:“眩晕者多属诸风,……有因于死血者,……血死则脉凝泣,脉凝则上注之力薄矣。
薄则上虚而眩晕生焉。
其脉必涩,涩为滞涩,征死血之不流行也;或兼见胁痛、善忘、目黄、便难等症。
又为枯涩,征死血之不充足也,谓之血虚眩晕亦可。
”李用粹《证治汇补》重视脉诊鉴别:“肝脉溢大必弦,若风浮寒紧,涩细暑虚,痰弦而滑,瘀芤而涩,数为火邪,濡大虚极。
”王清任《医林改错》书中特“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
唐宗海认为,瘀血攻心之头晕等症的治疗,应“急降其血,而保其心,用归芎失笑散加琥珀、朱砂、麝香治之;或归芎汤调血竭、乳香,亦佳”(《血证论》)。
眩晕瘀证虽属实证范畴,但致瘀之因有虚实之分,且瘀久又耗精血,形成虚实夹杂复杂局面,这是眩晕反复发作民,久延不已的重要因素。
2、疏调气血为要
眩晕瘀证的基本治则是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法具有调畅血行,疏通血络,祛除瘀滞的作用。
临证应用本法,常须根椐气血相关理论,结合致瘀的不同病因,分别配以补气、行气等法,意在“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兹将临床常见证治方法分述于下。
2.1气虚血瘀
证候特点是眩晕劳后加剧,伴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失眠多梦,易汗出,面色萎黄而晦暗不荣,唇甲暗淡,舌质淡暗或紫、苔薄,脉细涩。
治宜益气活血,常用补阳还五汤加葛根、丹参等药。
病案:刘××,男,64岁。
宿患心悸,近年来时感头昏目眩,甚至昏倒。
曾在某医院做相关检查,拟诊为“冠心病”、“脑供血不足”。
诊见头昏目眩,伴心悸、胸闷,甚则憋气,神疲少气,指麻,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细涩、参伍不调。
证由气虚运血无权,清阳不升,脑失所养。
治宗“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明训,拟方益气升清,活血化瘀。
处方:生黄芪、葛根各30克,当归、川芎各10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红花6克,瓜蒌、枳实、丹参各15克,5剂。
药后头昏目眩较前好转,心悸稍平,而脉尚细涩。
守方继服,并加服岳美中老师验方人参三七散(红参30克、三七15克,研粉,每次服2克,1日1次)。
共服20剂,诸症明显好转。
遂停汤剂,继服人参三七散,调治1月,精神转佳,眩晕未见复发。
2.2气滞血瘀
始见情志抑郁或恼怒,胸胁胀痛,善叹息,继而头晕目眩,时轻时重,常伴头痛,如针刺感,或抽掣感,面色晦暗,眼眶周围多现黑晕,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涩。
证属气滞血瘀,治宜怡心疏肝,理气化瘀,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病案:韩××,女,40岁。
1年前因精神刺激,郁郁寡欢,始觉周身晃动,站立不稳。
继而觉周身景物旋转,反复发作。
发时两耳偶感屏气,但无耳鸣,不呕不吐,面部时感有蛛丝缠绕,头部如带箍紧缩,伴心悸,健忘。
经事尚调,量一般,色紫红夹有瘀块。
曾在某医院作脑血流图、心电图等检查民,未见异常,拟诊为“神经官能症”。
诊其脉弦细涩,舌苔薄白、舌质红、间有瘀斑。
证由情志失调,气滞血瘀,清灵被阻,神失所用。
处方:柴胡6克,当归、川芎各10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红花6克,瓜蒌、枳实、丹参各15克,桔梗6克,川牛膝10克,珍珠母、磁石各15克(先煎),5剂。
复诊时眩晕较前好转,面部尚有蛛丝缠绕,头部亦仍有紧缩感,舌脉较前好转。
原方去珍、磁,加百合30克,生地15克。
续服5剂后,眩晕诸症渐平。
后以原方进退,调治半月安。
2.3外伤血瘀
有头部外伤史。
症见头晕,或胀或痛,视物昏花,或伴恶心,善忘,舌苔薄白,质暗,有紫斑,脉多细涩。
治宜活血通络,常用通窍活血汤加三七、丹参等,甚者加用水蛭等逐瘀之品。
病案:张××,男,35岁。
1年前因起居不慎,外伤头部,流血甚多,经缝合后出血方止。
1年来苦于头晕目眩,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差,精神恍惚。
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脑外伤后综合征”,服用镇脑宁,脑乐静等未效。
查脑电图,血脂分析等未见异常。
脉诊细缓,舌质暗红。
证由外伤脑部,瘀血阻络。
处方:丹参15克,红花6克,三七粉3克(冲),茯神、骨碎补、续断、菊花各12克,钩藤18克(后下),甘草3克,地龙10克,珍珠母30克(先煎),酸枣仁15克。
5剂后,头晕目眩诸症明显好转,后以上方随症加减,续服25剂,诸症若失。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程士德.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