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有特征”揭示人类本来面目
- 格式:pdf
- 大小:345.22 KB
- 文档页数:4
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作者:王帅来源:《人间》2016年第15期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之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解析是以实践作为基础,并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进行批判,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同费尔巴哈哲学的分野,开始进入科学的历史观的大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开始转向唯物主义,从而摆脱唯心主义思想的桎梏。
关键字:马克思;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实践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68-0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这一提纲式的笔记是1845年被迫迁移到布鲁塞尔的背景下所写,这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第一篇标志马克思的思想与费尔巴哈思想相区别的文章,标志着马克思成熟的思想。
《提纲》虽然简短,但彻底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并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进行彻底地“清算”,形成自己完备的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的本质作正确的界定。
因此,全面的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需要正确理解费尔巴哈如何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以及马克思在《提纲》中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批判。
一、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费尔巴哈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思想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
”费尔巴哈把人提升到上帝、理性的高度,由此可见,其对人的关注。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通过对宗教以及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并试图用感性存在的人代替抽象的理性天国中虚幻的人。
“黑格尔在纯思辨的基础上,彻底的把人的本质精神化,将自我意识看成人的本质。
而费尔巴哈主张彻底的抛弃以外化精神的原则来化约人的本质的做法,认为哲学就应当使人自身成为哲学的首要原则,即使是神圣的上帝的形象也不过是人的自我形象在天空的投影”②。
第九章人的本质、作用和发展第一节人的本质和价值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克服了以往哲学在人的本质、人性等问题上的种种片面性认识,揭示了现实的人的本质。
一、人的本质1、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索可以说,早在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了有关自身的奥秘与意义的思考。
因此在各民族的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中,几乎都有关于人类起源及其在世界中地位的传说,中国关于伏羲与女娲的神话传说,西方亚当与夏娃的传说是我们都比较熟悉、也较具代表性的两个。
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人类不仅要求摆脱自然束缚,而且要进一步摆脱社会压迫;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人类自我意识的要求更加强烈,使这一问题日益成为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重要内容。
在古代,人们一般只局限于从人的直接存在即“人性”上,把人性同物性直观地区分出来。
认为物有物性,人有人性,只要找到人性是什么,“人”也就自然而然地确定了。
而在物性的区分上又主要把人与动物加以区别。
春秋时期,我国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孔子就提出“仁者,人也”,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懂得“礼义廉耻”,即是说,人是“伦理的生物”。
在这之后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就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
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论”。
他在《孟子·告子上》写道:“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就是说,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善的,就好像水总是往低处流淌一样。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开头这两句,说明性善论已深入到民众之中。
与“性善论”相对立的是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性恶》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
”意思是说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
另外告子“无善无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论、扬雄的“善恶混合”论、李翱的“性善情恶”论,在古代影响也不小。
在古代欧洲,与中国的孔子处于大约同一时期,在中西方文化中也与孔子处于同等重要位置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是“理性的生物”,这就开创了与中国截然不同的人性论传统。
以人为本,科学认识人的本性与本质马克思人本思想解读内容提要:科学认识人的本性与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的立论基础。
笔者在通读《马克思恩格恩全集》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解读,认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因与内在意向——“自我实现欲”,是人类本性之本源,也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本原性区别;人的本性与人的本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辩证统一体,其中,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是前者的集中表现。
科学认识人的本性与本质,目的在于逐步创建最无愧于人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是从动物进化、分离提升出来的。
因而人作为人存在时,已不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而是双重的存在物,既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又是一种社会的族类存在物。
人作为一种族类存在物,显然与纯粹自然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我们始终不可忘记人类的老祖宗始于动物、源于动物,一定的动物遗传基因将跟随人类终身。
人类与动物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和共通的特征。
人类从动物向人的进化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艰难岁月,人类从野蛮人向文明人、向真正的人过渡同样也必将经历漫长的无数代人的艰难而痛苦的进化过程。
因而以人为本,我们只能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本。
不仅要看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也要看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不仅要看到两者之间的相异性,也要看到两者之间的相通性;不仅要看到我们人类有强大的理性与自觉,也要看到人类也常会出现动物的疯狂与茫茫然。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 [1](P24)有生命的个人生物体是人的一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的现实载体,这是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现代生物科学研究已充分证实了一点:绝大部份人类性状(如身高、体重、智力等)和行为都是由多个不同的人类基因所控制并且是可遗传的。
马克思是怎样科学揭示人的本质的【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人和对待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我们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都特别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关心人,而且十分重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不是一般的人的观念,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认识同以往思想家对人的认识的重要区别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从现实的人出发,而不是像以前的思想家那样,总是从抽象的人、从他们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人出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之所以不能建立起科学的人的本质理论,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科学的,特别是社会历史观,无一例外地都是唯心主义的。
要创立科学的人的本质理论,必须首先实现世界观的革命,创立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和在清算自己信仰的过程中做到了这一点。
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把辩证法同唯物主义两者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又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同社会历史观结合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由于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使得对人的本质的理论有可能达到科学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不是神、上帝创造的,而是由动物进化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人是怎样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呢?不是像以往思想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什么理性或意识,而是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劳动。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这是因为必须先有生活资料的生产,然后才有人的存在,才有所谓人的理性和意识。
由此不难看出:确定人之为人的真正的本质不是别的,正是劳动。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________的总和。
”A.家庭关系B.工作关系C.社会关系D.人际关系正确答案: C2.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必须以___________为指导。
A.马克思主义B.唯物辩证法C.历史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正确答案: A3.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身的研究方法,哲学的方法显示出以下哪几个典型特征?A.抽象性、反思性、逻辑性B.抽象性、逻辑性、批判性C.逻辑性、形象性、批判性D.抽象性、反思性、批判性正确答案: D4.通常认为的“古希腊三贤”是________。
A.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B.苏格拉底、柏拉图、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D.苏格拉底、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正确答案: C5.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界定为人类文明时期的“________”。
A.轴心时代B.萌芽时代C.黄金时代D.关键时代正确答案: A6.现代意义上的“历史”一词通常认为是从_______传入中国的。
A.印度B.日本C.新加坡D.马来西亚正确答案: B7._________ 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在古罗马时代,他被誉为“历史之父”。
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希罗多德正确答案: D8.在西方世界,勒内·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合著的《________》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末,20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经典文学理论著作和高校教材,被誉为“打开经典的经典”。
A.西方文学史B.全球文学史C.文学理论D.文学概论正确答案: C9.我国南朝时期刘勰的《________》,体系严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巨著。
A.淮南鸿烈B.文心雕龙C.五灯会元D.世说新语正确答案: B10.在文学理论中,苏联卓越的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提出的“________”理论也很值得重视。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3)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4)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2.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
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唯心主义形式叙述)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3.英国古典经济学:17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初。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最主要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些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4.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
(1)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2)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体系,它能正确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做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3)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2.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在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11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从泰勒斯到智者学派1.哲学的诞生:大约公元前7世纪在古希腊最早的哲学产生,哲学本意就是“爱智慧”,哲学家是“热爱智慧的人”。
2.泰勒斯(1)自然哲学(希腊最早的哲学):即对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与人生没有关系。
(2)代表人物:泰勒斯是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
(3)主要观点:万物皆由水而生成,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4)影响:自然哲学家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而不是依赖传统宗教解释,这是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智者学派(1)背景: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
(2)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3)主要观点: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4)影响:他们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温馨提示] 人文精神:也称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其思想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二、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1.哲学观点(1)要关注对人自身的探讨,认识人自己。
(2)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3)把知识和道德合二为一。
2.影响(1)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之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其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1.哲学观点:认为真理高于一切,“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2.最大的哲学贡献是创立逻辑学。
3.影响:亚里士多德学识渊博,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把握思维的微妙高二政治教学◇识记:(1)意识的含义(2)意识的作用◇理解:(1)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意义的哲学依据(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注意的问题◇分析:(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现实中的重大问题(2)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并联系现实,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的重要性(3)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4)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1)运用根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分清框题中的层次(4)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习,从理论上提高理解能力,从实践上提高分析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提高对哲学的学习运用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1、意识的本质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们将进一步理解意识的根本概念,认识到人不仅能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读教材,概括出意识的含义、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2)深入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3)结合"是先有电脑,还是先有人们电脑的设计"的讨论,说明意识能正地认识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课堂探究:想一想,无生命物质的反响特性、生物的反响形式同人的意识是关系?◇探究提示:无生命物质的反响特性,是物质的或者化学的反响;生命物质包括和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动物还具有感觉的能力,—但这些反响都属于它们的本能;而人的意识活动那么是自觉的,无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的反响有着本质区别。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从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两个层面,客观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所谓类本质,也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个体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的本质就是个体本质和类本质的辩证统一。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超越,包括对抽象人性论和以往人的本质论的超越,并对人性的善恶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本质;人的类本质;人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当代人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是什么即人的本质问题作了系统化的阐释。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反对一切抽象的人性理论,他主张和坚持的是具体人性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本质是劳动,将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实践基础上从两个不同角度客观辩证全面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即人的类本质和人的个体本质两方面内容,而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为我们正确的认识人和对待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实践基础上的“内涵”揭示对于人是什么这个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几千年来众多哲学家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却并没有得出一个站得住脚的理论。
大部分学者以唯物辩证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充分尊重客观之间的前提下,对过去的有关于人的本质的概括进行了大胆的借鉴和创新,从两个角度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内涵。
人的类本质,就是人区别于其他非人类的独特的固有属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地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从上面的话中,正是说明了人和动物的区别。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物种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而与所处环境产生形式各异的反应,人类与“非人类”的本质差异在于,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客观环境进行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改造。
也只有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方能真正揭示出人的本质,这种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包括:1. 对自然的解释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通常持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具有自己的物质基础,例如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等等。
这种观点认为自然现象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于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2. 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解释古代人们也倾向于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社会和人类行为。
他们相信人类的举止和行为是受物质条件和环境影响的,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
古代人们把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理解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都是由物质因素决定的。
3. 对生命和意识的解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也涉及对生命和意识的解释。
人们相信生命和意识都是由物质基础产生的,生命是有机体内部物质代谢的结果,意识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古代人们把生命和意识看作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一种表现,这种观点也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
4. 对宇宙和存在的看法在古代,人们对宇宙和存在也持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他们相信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一切存在都有物质基础。
人们把宇宙和存在看作是物质世界的体现,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来解释和理解。
5. 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还涉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人们相信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现象都遵循着自己固有的规律,这些规律是由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人们在探索和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也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特征。
结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人们认识自然、社会、生命、意识、宇宙和存在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挑战和质疑。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并结合当代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的认识体系,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对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挑战和质疑也在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