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总统详细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300.71 KB
- 文档页数:16
2021年第11期文史春秋历史回眸● 倪良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各省相继宣告独立。
1911年12月2日,东南重镇南京光复。
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从武汉移驻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同年4月1日正式辞职。
在履行大总统职权的3个月里,他时刻践行三民主义,把“民族、民权、民生”作为履职的原则和内容,无论是新政策的制定执行,还是自身举动,都以民为本,身体力行。
其言其行,万民敬仰,执政风格与亲民风范堪为后世从政者楷模。
宣誓就职 颁布新政1912年1月1日上午,孙中山与汤尔和、王宠惠、胡汉民、宋耀如,英文秘书宋霭龄和军事顾问荷马李等,从哈同花园乘马车直驱上海北站。
抵站,万余民众欢送孙中山赴宁。
孙中山同沪军都督陈其美、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李平书以及前来送行的驻沪各军队、上海各团体代表合影后,健步登上列车。
上午11时,列车启动,欢送队伍鸣炮示庆,热烈欢送。
列车沿沪宁铁路北行,军民聚集各站,热情迎送。
“共和万岁”之声不绝于耳,热烈、隆重、简朴的迎送场面蔚为壮观。
苏州、常州、镇江等站迎送者逾万,人们欢欣鼓舞。
站立列车窗口的孙中山,微笑着频频挥手向人群致意。
火车于下午5时许驶抵南京下关车站,顿时,军乐队奏响铿锵雄壮的乐曲,长江江面的军舰、江岸炮台各鸣礼炮21响,江浙联军各部举枪致敬。
各省代表、文武官员、绅商学子、工人市民等5万多人齐集车站,欢迎孙中山的到来。
孙中山走下火车,驻南京各国领事上前与他握手、问候,表示欢迎。
接着,载着孙中山一行的小火车驶往城东两江总督署箭道车站,沿途街面店铺张灯结彩,机关团体彩旗飘扬,市民夹道,争相一睹大总统风采。
步出小火车的孙中山,向云集车站的民众频频挥手,点头致谢。
他登上蓝色丝绸绣花马车,由军乐队前导直驱两江总督署衙门。
两江总督署门前广场上华灯高照,明光灿烂,红色彩绸与苍松翠柏交相辉映。
手持礼帽、面含笑容的孙中山从容走下马车,向迎候的人们点头示谢。
大韩民国各任总统序号姓名在任时间1 李承晚1948. 5.10 ~ 1960. 42 张勉1960. 8 ~ 1961. 5.163 朴正熙1963 ~ 1979.104 崔圭夏1979.10 ~ 1980. 85 全斗焕1980. 8 ~ 19876 卢泰愚1987 ~ 19927 金泳三1992 ~ 19978 金大中1997 ~ 20039 卢武铉2003. 2. 25韩国历史序号历史阶段主要事件1 史前(古朝鲜时期)与三国时代z公元前2333年,檀君建立古朝鲜z高句丽(公元前37-公元668):鸭绿江中游,最先建国。
z百济(公元前18~公元660):位于今天的汉城附近汉江南面的一个小城邦发展而成的类似高句丽的部落联盟王国。
近肖古王(346-375在位)统治时期发展成为一个由贵族统治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z新罗王国(公元前57-公元935):位于韩半岛最南端,最初是三国中最弱小、最落后的国家。
2 渤海与统一的新罗王朝z6世纪中叶,新罗王国征服了邻近的伽亻耶王国(从1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在韩半岛南部地区发展起来的一批城邦国家)并与中国唐朝结成军事同盟,征服了高句丽和百济王国。
当中国唐朝后来暴露出要将高句丽和百济纳入其帝国版图时,新罗便以武力相抗。
公元676年,新罗将中国人逐出韩半岛。
新罗在公元668年统一了韩半岛,并在8世纪中叶进入繁荣强大的鼎盛时期。
新罗一直想建立一个理想的佛教国家,佛国寺就是在统一的新罗时期所建立的。
但因王公贵族沉溺于安逸奢侈的生活,王国对佛教的崇尚开始衰落。
此外,和被占领的高句丽和百济声称有统治权的地区领袖间产生了冲突。
公元935年,新罗国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丽王朝投降。
z公元698年,居住在满洲中南部地区的前高句丽人建立了渤海王国。
渤海王国不仅有高句丽人,还有众多的革末革曷族人。
渤海王国按高句丽王国的行政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五京政权体系。
渤海王国有着源于高句丽文化的先进文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千万大洋图一乐:荒唐曹锟贿选终成民国大总统导语:曹锟,人称“曹三爷”,直隶天津人,出身贫困,家有五兄弟。
曹锟发迹后,他的兄弟们也跟着鸡犬升天,其中四弟曹锐做了直隶省长,六弟曹锳做曹锟,人称“曹三爷”,直隶天津人,出身贫困,家有五兄弟。
曹锟发迹后,他的兄弟们也跟着鸡犬升天,其中四弟曹锐做了直隶省长,六弟曹锳做了天津镇守使。
曹锟早年读过一点书,有些悟性和志气,因而长大后不愿当农民而自告奋勇地去保定贩布。
曹锟性情爽直,年轻时好酒贪杯,经常是喝醉了便席地而卧,街上的顽童趁机把他的钱偷走,他也不当回事,只是一笑了之。
当别人告诉他是谁谁谁拿了你的钱时,也不去追讨。
别人问为什么,他笑道:“我喝酒,图一乐耳;别人拿我的钱,也是图一乐耳,何苦再去追拿?”由此,曹锟当时便有了“曹三傻子”的绰号——图一乐耳!李鸿章在直隶招收新兵编成练军的时候,曹锟抛弃了他的贩布事业应征入伍。
数年后,天津武备学堂成立,曹锟得以进入学习,由此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袁世凯小站练兵后,曹锟前去投奔并当上了右翼步队第一营的帮带。
据北洋系的早期元老唐绍仪说,曹锟加入北洋还有这么个典故,说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时,一日静坐幕中,听到外边有人贩布走售,呼卖声甚为洪壮,袁世凯听后觉得此人不是常人,于是让人呼入,此即曹锟。
袁世凯见曹锟的相貌雄伟厚重,于是劝其入小站投军,并屡蒙不次之擢。
由于曹锟的性格宽厚,喜怒不形于色,从来不与人争权夺利,因此在小站时其实并不算特别出名,而且提升并不算快。
事实上,直到同他一起练兵的那些同袍基本上都做过镇统制了,曹锟才在1908年混上第三镇的统制。
据《民国官场现形记》说,曹锟为人豪爽,平时又喜生活常识分享。
“民国总统”——“不是东西”
袁世凯死了以后,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京政府,大总统一个接一个。
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琨[kūn],还有没当上总统,却握有实权的段祺瑞、张作霖,吴佩孚等,就跟走马灯似的,轮换掌权,争权夺势,连年混战,遭殃倒霉的可是老百姓。
每换一次总统,还要下令让全国各地挂旗子来庆祝。
有人气愤的写了一副对联,斥骂那些祸国殃民的“大总统”们:
民犹此也,国犹此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是个嵌字联,上下联里嵌上了“民国总统不是东西”八个字。
对联是说,不管南方还是北方,老百姓还是这样痛苦,国家还是这样混乱;你们这些作威作福的民国“大总统”们,不管换多少个——没一个是好东西!。
在线投稿分析袁世凯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国内背景3篇在线投稿分析袁世凯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国内背景1袁世凯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事件。
其背后的国内背景十分错综复杂,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清末政治危机在清朝晚期,政治危机愈演愈烈。
八国联军的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庚子赔款的迫切负担等等,这些事件对于清朝政权的冲击是巨大的。
此时国家面临着外部压力和内部混乱的重重困境,政府的机构和效率也日渐低下。
政治市场混乱,各省的权力纷争激烈,各种派系和流派蜂拥而出。
这种政局的混乱、腐败和虚弱,使得清朝政权愈加难以维持,越来越发生问题。
二、北洋军阀的崛起北洋军阀指的是清末和民国初期在中国北方的各个军阀组织,他们在军事、政治和经济领域均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影响力最大、实力最强的是北京政府的领袖——袁世凯。
在此之前,袁世凯曾在光绪政变、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担任过很多小江湖的头子,在谋权夺利的过程中逐渐逐步扩大影响和势力范围。
北洋军阀的崛起,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众多军阀共和制的正式确立,同时也为袁世凯成为民国政治首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在清末民初期间,中国的经济系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强权外交使中国被迫开放沿海城市,随之而来的是大量西方商人的涌入,形成了新的经济秩序。
随之而来的是,海外华侨资本的介入,大举进入金融、矿业、铁路等行业,资本主义风格逐渐渗透到中国的工商业中。
这种新的经济模式的出现,尤其是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让中国的经济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四、巨额外债的迫切负担中国不断接受外国帝国主义国家的赔款和贷款,也不断向外国交纳巨额的外债、赎款和息金。
清朝开始笃信摆脱巨额外债与外援的禁欲主义,蔡锷领导农民政权拒绝交白银(也就是湖南起义时的“交不出去”)。
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借款方案,但是大部分资金都流到了国外,其中利滚利的债务被指责为掠夺国家财富。
文张 程曹锟 被诱惑的民国总统乱世为底层人群的跃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民国初期的军阀,除了袁世凯尚有家庭背景可资炫耀外,其他人都是毫无家世背景可言的平常子弟。
很多人从赤贫的最底层,蜕变成叱咤风云的大人物。
直系军阀首脑曹锟的崛起,就是一个草根神话。
他出身贫寒,没有什么才能、学识,扎根近代军队,耕耘几十年,终成民初的顶级军阀。
曹吴联手发迹军营曹锟,1862年(同治元年)生于天津大沽口贫民家庭。
家里有兄弟姊妹7人,曹锟是三子,因此被北洋系统尊为“三哥”,和冯国璋的“四哥”相似。
“四哥”、“三哥”先后为直系的领袖,却是四哥冯国璋在前,三哥曹锟在后。
因为家境贫寒又人口众多,曹锟16岁就开始推车卖布于津沽之间,当了名布贩子。
曹锟人长得呆头呆脑的,不是做生意的料,在财务上糊里糊涂的,又有酗酒的坏毛病,常常醉卧天津街头身上钱财被人洗劫一空,人称“曹傻子”。
曹锟听到了,一笑了之。
有一天,曹锟推车卖布,一个算命先生拉住他打量了半天,说“你面相甚贵,日后必作县长。
”曹锟认为算命先生故意讽刺自己,挥拳将他暴打了一顿。
最后曹锟卖布经营失败,连小贩也做不了了,可并没有进入绝境等死。
他还有最后一条路可以走:当兵去。
年纪不小的曹锟丢下卖布车,进入了天津武备学堂学习,毕业后做了清军的哨官,曾随部参加了1894年的朝鲜战争。
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曹锟在小站陆军草创时期,转投袁世凯门下,扛好了枪站好了队。
当时曹锟已经33岁了。
(也有说法是曹锟在天津欠下赌债和风流债,难以立足,干脆跑到小站当兵避祸。
)曹锟在小站新军中训练成绩不好,做人老实巴交,常常受人欺负。
这些缺点在袁世凯眼中,却是优点。
在势力起步时期,袁世凯恰恰需要曹锟这样老实听话、埋头干活的人,很快就注意到了曹锟这个低级军官。
对袁世凯,曹锟又敬又怕,每次谒见都军容整齐,站得笔直,从不敢坐;对曹锟,袁世凯毫不掩饰情绪,想骂就骂,而且骂得很凶。
外人看起来,觉得袁世凯不喜欢傻傻的曹锟。
其实,亲疏有别,只有关系亲近的人,领导才会不假辞色地言辞训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大总统冯国璋多贪财中南海的鱼都要往外卖
导语:当上代总统后,冯国璋住进了中南海。
有一次饭后散步,他见三海里有很多漂亮的大鱼,就问身边的人:“这都是些什么鱼啊?” “回总统,什么
当上代总统后,冯国璋住进了中南海。
有一次饭后散步,他见三海里有很多漂亮的大鱼,就问身边的人:“这都是些什么鱼啊?”
“回总统,什么鱼都有,都是珍稀品种。
”随侍人员连忙回道,“您看那几条,是袁大人执政时,河南进贡的黄河大鲤鱼。
”
“哎呦,这条红色的鱼,足有三尺长吧!”冯国璋突然指着面前一条鱼问。
“是的,总统,这里面还有一条名贵的鲫鱼,据说已经活了六七百年,大约重40多斤。
您找找看,这条鲫鱼脖子上系了两道金圈,上面挂了两块金牌,应该不难找。
”随侍人员见总统对这些鱼饶有兴趣,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自明朝嘉靖以来,中南海的每一个主人都会在活鱼翅上插御字金牌,然后鱼放入水中,其中大的鱼有上百斤重呢!”
“恩,不错,把这些鱼卖了肯定能得不少钱吧?
当时,随侍人员以为总统只是说笑,却没想到,第二天冯国璋就派人把这些鱼全部打捞上来,以高价卖出。
一时间,北京的饭馆里争相竞卖“总统鱼”。
冯国璋去世后,有人曾写下挽联:“南海鱼何在?北洋狗已无!”
冯国璋做代总统时,不仅对中南海里的鱼儿下手,对家乡河间县历代遗留下来的名木古树也不放过,竟将它们全部砍伐,运到天津高价卖出,激起很大的民愤。
后来冯国璋站出来解释说:“树龄过老容易腐烂,所以我派人将它们砍掉,是为了种植新树。
这种新树的全部费用,由我全部负担。
”但当老百姓种植新树后,找总统报销费用时,冯国璋
生活常识分享。
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利国无能但能利身作者:王学斌来源:《百家讲坛》2011年第17期“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在其《续洪宪记事诗补注》中有这么一首诗:“利国无能但利身,虚名开济两朝臣。
笑他药性如甘草,却负黄花号菊人。
”此诗揶揄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曾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
张氏之意,徐身为清末显宦,一味利己,利国不足,徒具两朝重臣之虚誉。
更为可笑的是,徐之性情本似中药之甘草,“其圆滑机变,当过于长乐老”,却偏偏给自己起了个“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菊人”雅号,实在是沽名钓誉,自作清高,“有负黄花矣”。
诗写得不免有些刻薄,实情又如何呢?一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祖籍浙江鄞县,落籍直隶天津卫,出生于河南卫辉府。
据其家谱记载,徐世昌呱呱坠地之际,“其状貌端秀,头角峥嵘,长老皆许为大器”。
然而,徐的脑子却不灵光,尤其是应试能力较差,科考每每积极参与,成绩却次次名落孙山。
转眼徐世昌已近而立之年,入阁拜相的理想仍遥遥无期。
一次,徐乡试结束,几位挚友相邀聚于相国寺。
酒过三巡,有人问徐世昌将来有何志向,徐醉眼迷离,举杯苦笑道:“他日或大祧,或议叙,或幸成进士为即用令,若分省得河南,除杞县、太康,必师孟尝君广纳食客。
”河南旧有“金杞县、银太康”之称,堪为各州县中之上等肥缺。
可见徐世昌此时颇为务实,在他看来,能管辖一县、衣食无忧已实属难得,什么声名显赫、位极人臣之类是绝对不敢奢望的。
徐穷困潦倒之际,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为人充当幕宾,这时,他生命中的贵人袁世凯不期而至。
一次,徐赴陈州谋职,恰袁世凯亦居于此地。
袁世凯当时非常倾慕徐世昌的才气,而徐世昌则认为袁世凯是一个有大志的人,相互倾慕之下,二人遂结为金兰之好。
从此,富家公子与穷酸书生惺惺相惜,联手将清末政局搅了个天翻地覆。
相识不久,徐又要赴京赶考,但苦无川资。
身为“富二代”,袁世凯自然不能坐视不理,遂慷慨解囊,二人也不得不依依惜别,这一别竟是16年!此后二人天各一方,情形迥异。
民国哪位总统手无兵权在位时间却仅次于袁世凯本文摘自凤凰卫视6月2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陈晓楠:1917年7月段祺瑞打败了张勋,再造共和,又一次出任国务总理,但是他废约法,毁国会,于是“护法运动”爆发,“护法运动”当中南北双方除了武力斗争之外,还有一种对抗方式,那就是政治斗争,于是1917年7月,孙中山汇拢了南下的旧国会议员,在广州组织了“非常国会”,1917年11月,段祺瑞组织各省代表在北京成立了临时参议院,准备进行国会大选,1918年8月12日,由段祺瑞操纵的临时参议院制定一部新的《国会组织法》,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国会选举。
解说:1918年8月20日,国会选举正式开始,众议院议员406名,选举安福系领袖王揖唐为众议院议长,第三天也就是8月22日,参议院议员168名,选举旧交通系领袖梁士诒为参议院议长,参众两院组成新一届国会,史成“新国会”,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安福国会”。
原来早在1918年3月,为实现“合法倒冯”的目标,段祺瑞已经着手操纵未来的国会选举,他授意心腹操盘手徐树铮、王揖唐精心谋划,网罗各类政客官僚成立了“安福俱乐部”,包办国会议员的选举。
张北根(北京科技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到了1918年10月9号的时候,冯国璋他这个任期要到期了,在这个之前,段祺瑞已经下定决心,要把冯国璋把他拉下台,不让他继续当这个总统了,那段祺瑞很精明,他想了一个办法,他想了什么样的办法呢?首先他就把日本人给他的借款里面,他拿出80万元,然后收买政客官僚,他成立了一个“安福俱乐部”。
解说:在新国会选举中,安福俱乐部秉承段祺瑞的旨意,极尽威逼利诱之能事,在574个国会议员席位中,安福系成员竟然占到90%以上,因此人们把这一届完全由段祺瑞操纵的国会起名叫“安福国会”。
1918年9月4日,安福国会正式选举徐世昌为中华民国大总统,接替了代总统冯国璋,同时段祺瑞还想推选曹锟为副总统,但遭到了国会内部反对派系的抵制,副总统选举因法定人数不足而流产。
1912年1月1日首任临时大总统在任4个月:孙中山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
生于广东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2]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1]1912年3月10日次任临时大总统首任正式大总统在任3年: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汉族,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
早年在朝鲜驻军,击败日军。
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
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
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统一国家,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
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
[1]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袁世凯后来效仿同一时期部分世界列强的政治体制,准备建立相较于中国历代君主专制制度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原定于1916年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但未能成功。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
同年8月24日袁世凯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市。
黎元洪黎元洪(1864年-1928年)字宋卿,汉族,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人,人称“黎黄陂”,中国北洋政府总统。
世居湖北黄陂西乡、县城、东乡与北乡,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906年擢升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
武昌起义时,任革命军湖北军政府都督。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当选为副总统。
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
后段祺瑞利用张勋将其驱走,由冯国璋代理大总统。
晚年投资实业。
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都督,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
冯国璋[féng guó zhāng]冯国璋,直系军阀。
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曾任北洋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
1903年中央练兵处任军学司正使。
后历任统制和第一军总统。
其为人亦尾亦首,但聪明好学、勤奋刻苦。
辛亥革命时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
曾奉命率军进攻南京,镇压“二次革命”。
后出任江苏都督,坐镇东南。
袁世凯称帝后曾任命他为参谋总长,后来又让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总司令,他均未上任。
并联合五将军发出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的通电。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经过国会补选冯为副总统,在南京办公。
后黎元洪与段祺瑞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
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任代理总统,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
1918年10月10日第二任大总统在任4年: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为官居,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府城曹营街寓所。
前清举人,后中进士。
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为袁世凯的谋士,并为盟友,一文一武,互为同道;1905年曾任军机大臣。
徐世昌深谋远虑,颇得袁世凯的器重;但他又能与袁保持距离,进退有度,在袁称帝时以沉默远离之。
辞掉总统职务后,多次拒绝日本人的劝诱,不供伪职。
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不但著书立言,而且研习书法,工于山水松竹,被称为“文治总统”。
1922年6月2日国务院摄行在任9天周自齐(1869(己巳年)—1923(癸亥年)) 字子廙,单城镇牌坊街人,出身达官世家。
其曾祖父周鸣銮清嘉庆己巳恩科进士,后任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祖父周毓桂,清道光丙戌科进士,后任广东雷州知府。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他应京兆试,科顺天乡试副榜。
历任驻美公使馆参赞、领事,外务部右丞、左丞,山东都督兼民政长、中国银行总裁、交通总长、陆军总长、财政总长、农商总长。
1922年3月,署理国务总理。
1922年6月2日,摄行大总统职务,是月11日,黎元洪复职大总统,周退出政界[1]。
1923年10月21日,病故于上海。
1922年6月11日复任大总统在任1年:元洪(1864年-1928年)字宋卿,汉族,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人,人称“黎黄陂”,中国北洋政府总统。
世居湖北黄陂西乡、县城、东乡与北乡,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906年擢升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
武昌起义时,任革命军湖北军政府都督。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当选为副总统。
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
后段祺瑞利用张勋将其驱走,由冯国璋代理大总统。
晚年投资实业。
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都督,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
1923年6月14日国务院摄行在任4个月:高凌霨(1868年-1939年),字泽畲,晚年别号苍桧,天津人,光绪甲午(1894年)科举人。
为中国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人物,曾任国务总理,并一度以内务总长兼代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他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同乡和嫡系。
七七事变后,出任伪天津市长、伪河北省长等职。
1923年10月10日第三任大总统在任1个月:曹锟(1862-1938),字仲珊,出生于天津大沽口,是中华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曾靠贿选而被选举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卢沟桥事变后拒绝日本所请出面组织新政府,保持了民族气节,1938年5月17日病逝,1939年12月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黄郛1924年11月2日国务院摄行在任22天:黄郛(1880-1936)浙江绍兴上虞百官镇人。
原名绍麟,字膺白,号昭甫,别字天生,笔名以太。
曾到日本留学从而结识蒋介石、张群等人,日后跟随蒋介石等人搞革命。
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外交署长、教育署长、上海市市长等要职。
1928年5月,日军炮轰济南,制造五三惨案,时任外长的黄郛事后被蒋介石免职顶罪。
1933年秉承蒋介石授意,在华北推行对日本帝国主义屈辱妥协的外交方针,后遭到全国民意所指而被迫辞职。
1935年托病避入莫干山所谓“读书学佛”的“隐居”生活。
1936年9月,复任国民政府委员,同年12月6日,因肝癌病逝上海。
1924年11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在任1年半:段祺瑞(1865—1936),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民国时期政治家,北洋三杰”之一。
皖系军阀首领。
他帮助袁世凯练北洋军,而后以此纵横政坛十五载,一手主导了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
有“三造共和”的美誉,后来因宠信徐树铮,迷信武力统一,为直系击败而下野,曾借助和张作霖和孙中山的三角同盟而短暂复出。
但因失去实际权力而成为摆设。
一生清正耿介,颇具人格魅力,号称“六不理总理”,他还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
担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
1926年4月20日国务院摄行在任1个月:胡惟德,字馨吾,浙江吴兴人。
少年入上海广方言馆就读。
1888年戊子科以算学中举人。
1890年随薛福成出国,任驻英国使馆翻译学生,继升随员,三年期满后任驻美国使馆参赞。
1896年任驻俄国使馆参赞。
1902年2月,任代办使事;同年7月以三品卿衔派充出使俄国钦差大臣。
1907年9月,内调外务部右丞。
1908年3月任使日本钦差大臣。
1910年派兼任海牙国际法院中国委员;5月再度内调升外务部右侍郎;7月迁左侍郎,兼税务大臣帮办。
1911年10月,任袁世凯内阁外务部大臣兼帮办税务大臣。
1912年3月底,北京政府任命为税务处督办,唐绍仪内阁外交部次长;1912年11月任驻法国公使兼驻西班牙、葡萄牙全权公使。
1914年起,专任驻法国公使。
1920年9月,任驻日本公使。
1922年6月,免职回国待命,改派为毛革改良会会长,三个月后改任外交部太平洋会议善后委员会理事。
1926年3月,出任贾德耀内阁外交部总长,兼关税特别会议全权代表;4月兼署国务总理并摄行临时执政。
1927年1月任顾维钧内阁内务部总长;6月代理国务总理;11月任平政院院长及高等文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
1918-1928年四次连任海牙国际法院常设仲裁法院仲裁员。
1933年11月24日病逝于北平。
终年70岁。
1926年5月13日国务院摄行在任1个月:1926年6月23日国务院摄行在任4个月:杜锡珪(1874-1933),字慎丞、慎臣,号石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
民国海军将领、政治家、军事家,直系军阀。
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曾率海军舰队镇压武昌起义,后来率领舰队在九江起义,投靠革命军。
1923年,出任海军总司令,封将军府瀛威将军。
1925年,出任海军总长。
1926年,曾代理国务总理并摄行大总统职,后又出任福州海军学校校长。
北伐开始后,归附南方国民革命军。
1931年,授海军上将衔。
1933年11月,在上海病逝。
1926年10月1日国务院摄行在任8个月:1927年6月18日陆海军大元帅在任1年: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小洼村(现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人。
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
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
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
1928年6月4日发生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