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 格式:wps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历史背景、经过及影响辛亥革命作为近代史的著名事件,在考试当中常常出现,所以我们要掌握好这一部分内容。
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二、辛亥革命的兴起1、组织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0世纪初,又出现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但这些革命团体地域性很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于是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并不是革命团体的组合而是由那些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与部分留日学生组成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十六个字,这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先生将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
“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对应的是民族主义,指的是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创立民国”对应的是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对应的是民生主义,其目的在于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由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
2、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三、辛亥革命的高潮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
11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能够认识到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
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讲授中华民国的成立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中华民国成立的相关知识点。
补充:出示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公式。
2.教师出示图片:展示中华民国成立时的国旗——五色旗,孙中山手书《大总统誓词》,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教师讲解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的背景:为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共和,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便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2.教师讲述清朝统治的相关内容: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1921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
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接着袁世凯通电全国,拥护共和。
补充:教师出示溥仪幼年照片和溥仪退位诏书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清朝统治的结束。
过渡:教师出示袁世凯剪掉辫子表示“革命”的漫画和袁世凯玉玺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袁世凯是真革命吗?3.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述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相关史实。
提问:辛亥革命的果实为什么会落入袁世凯之手呢?提示:(1)帝国主义的支持;(2)革命派的妥协及对袁世凯认识不清;(3)旧官僚和立宪派对革命党施加压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教师出示图片:展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影印本的图片,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和教材,找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点。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及革命纲领、黄花岗、武昌等武装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等历史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
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体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追求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而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认识到先进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华民国成立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孙中山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情境体验分析法、多媒体教学等【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训练设计]一、选择题(1)王卿在她外公的自传里看到外公早年参加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可由于字迹模糊王卿无法看到这个政党的名称,你觉得可能是下面的哪一个()A.兴中会B.光复会C.同盟会D.华兴会(2)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中不包括()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武昌起义前,流行着这样的歌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田不纳粮。
”这首歌谣充分说明了人民对清政府的强烈厌弃情绪,表明清朝统治空前孤立,革命形势已经成熟。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陷入土崩瓦解的局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辛亥革命胜利了。
可最后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这说明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
请回答:(1)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
袁世凯怎么就成了冤大头端木赐香民国年间铸造的袁世凯头像银币,俗称“袁大头”,在货币收藏界被称为银元之宝,可我们河南帅哥袁世凯本人呢?由于诸多原因,普遍的中国民众并未读懂袁世凯,所谓的“袁大头”,实质上是个“冤大头”!革命话语系统下,一般的学者喜欢把袁世凯的出身定位为“地主官僚军阀世家”。
其实,袁家家风官风都挺好的。
即使袁世凯本人也算不上军阀,他梦想国家大一统,军队国家化,可惜梦未圆人已逝。
主流史家喜欢把袁世凯本人定位为纨袴子弟,动不动拿袁世凯的不喜读书说事。
以平常心论之,哪个正常的孩子喜欢读中国所谓的“书”——明清科举时候的书,还是现在应试教育的书?科举不利,袁世凯投笔从戎。
他投奔的是庆军统领、正在登州帮办海防的干爹吴长庆。
之后朝鲜发生事变,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袁世凯成了李鸿章在朝鲜的总代理,小伙子做事虎虎生风,人称虎头。
问题是李鸿章的外交乃是蛇尾。
于是清朝抗日援朝终成虎头蛇尾。
不过袁世凯个人还是有斩获的:一是朝野中人对他刮目相看;二是朝鲜乃他的实习基地,之后他在大清舞台上的成熟与干练即得益于此。
中日甲午之战的副产品之一就是刺激中国产生了民族主义,朝野上下有了耻感。
只不过反省半天,居然还是器物改革、练兵筹响两大端,袁世凯在一帮大佬的举荐下练上了新军。
可惜主流史家认定此乃军阀的肇始,还有人更进一步,把曾国藩称作“近代中国军阀的鼻祖”。
按他们的逻辑,岳飞更是特大军阀了。
甲午之战还刺激了康梁维新。
袁世凯当然也维新。
当时,稍具良知、稍具清醒意识的士大夫都在发出改革变法的呼声,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念与方式:孙中山是暴力革命,开天劈地换新颜;张之洞中体西用,是马体牛用或者牛体马用,驴唇不对马嘴;顽固派维旧,仅希望人心崭新一下,比如激发天良什么的;康梁有些狗急跳墙……总之,论稳健与实用,还数袁世凯。
一句话,维新理念与人不同,怎么能说是假维新?袁世凯能从康梁狗急跳墙般的政变中解脱出来是他的幸运。
诸多学者现在也论证政变的发生不是出于袁世凯告密,袁世凯是事后补告,只不过这种补告加重了政变的程度:一是光绪本人遭遇囚禁,差点被废;二是荣禄出于保护光绪的目的对六君子不审而斩,导致康的围园密谋终不被世人所知,加之康在海外大搞野狐禅,导致世人不识康真面目,把他认作进步维新的代表,袁世凯就只能是“反党反革命”分子了。
F o r p e r s o n a l u s e o n l y i n s t u d y a n d r e s e a r c h;n o t f o r c o m m e r c i a l u s e袁世凯是如何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①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②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方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镇压,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
③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④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以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
⑤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
⑥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②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
领导这次革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缺乏明确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
从同盟会到南京临时政府,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认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西方是会赞成的,孙中山不仅没有辨明对帝国主义的所谓“中立”的伪装,反而在《告各友邦书》中以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权益为代价,和帝国主义维持友好关系。
资产阶级的如此妥协,革命实难继续下去。
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
百年窃国大盗的罪名袁世凯是何许人也?在中国上至百岁老翁下至十岁顽童,恐怕大都知道袁世凯。
有人说他是一代枭雄,有人说他是窃国大盗;也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有人说他是卖国贼;还有人说他是爱国英雄,有人说他是卖友求荣的的小人等等。
为何对一个人的评价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几个人。
历史极为复杂,评价历史人物,很难用一个框框来简单地评其一生是非功过,也不能仅仅简单地根据他的动机如何,而应该根据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进步而定,我们只有事实求是地对历史人物从事活动的事实活动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得到或者基本上得到符合实际的论断。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中华帝国的皇帝,也是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他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还担任过大清帝国的首相、朝鲜王朝的总督。
他至今被自己的中国同胞骂作卖国贼与窃国大盗,虽然他也曾为中国立下了“几乎被健忘的中国人忘却了的”伟大功绩。
袁世凯被中国人骂了快100年了,在此我不想骂他,只想谈谈他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
要公正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要作到客观,这对一百年来一直具有革命造反思想的中国人来说确实不易。
但历史就是历史,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你可以掩盖它,不让人们知道,但却无法抹杀它的曾经存在,让所有人都不知道。
袁世凯出生在书香门第世代官宦的大家族,少年聪颖好学,性格刚毅,好武学。
青年从戎,胸有大志,他曾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随军入朝,锋芒初露,奠定了他的军事基础。
寻求自强之道,小站练兵,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底。
保境安民,创建警察部队。
他是推行新政的有力人物,力废科举,大办学校,创办中国近代公、检、法体系,创办商会,发展实业,加强金融管理,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顺应潮流,逼迫清帝退位,实行共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因促成共和有功,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被推举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的反动统治(1)专权①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②1913年11月,袁世凯制造“宋教仁案”,解散国民党;③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④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2)卖国①1915年5月,接受日本“二十一条”修正案,签订“中日民四条约”;(3)称帝①1915年10月,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②1915年12月,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③定年号“洪宪”,史称“洪宪帝制”;④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4)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影响原因: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影响: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2、护国战争(1)背景①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②袁世凯称帝的行径,更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过程:1915 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
(3)结果:①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②1916 年 3 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考点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府院之争”:1917 年 5 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2、张勋复辟:1917 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3、护法运动(1)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开始:1917 年 8 月,南下的 150 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
重评辛亥革命前期的袁世凯袁世凯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史学界对他的千秋功罪,在总体上已有所定论。
但是总体上的定论,并不能代替具体问题的分析和判断。
辛亥革命前期的袁世凯,是否罪大恶极,无功可言?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商榷,笔者略表管见,求正于同仁。
一、历史疑点武昌起义后短短半年,袁世凯由在野官吏,一变为清廷内阁总理,又一变成为民国总统。
这种戏剧性的变化给史学工作者带来了困惑,这颇似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大革命,让一个小丑坐上皇位一样,成为历史之“谜”。
法国的“谜”马克思解开了。
人们在解袁世凯之“谜”时,认为“谜”底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简略为“窃国”二字。
笔者认为这个结论太简单了把“窃国”结论与历史事实相对照,便会发现一些疑点。
第一,袁世凯如何成为清廷内阁总理的呢?1911年清王朝统治风雨飘摇,起用袁世凯的论调愈加高涨。
内阁总理奕劻、协理徐世昌和那桐9月上奏辞职,希望袁氏出山掌政:“其才胜臣等十倍,若蒙特予起用,必可宏济艰难。
”(《辛亥革命回忆录》(六),第325页。
)武昌起义后,更多的人要求“启用袁世凯统兵平乱”(《神州日报》,1911年10月14日。
)。
袁被当做清朝的救星,又致电又派人,催请他出山,清廷从10月14日到26日连发七道谕旨。
先任袁为湖广总督,再任命为钦差大臣,又任命为总理大臣。
相比之下,袁世凯却显得行动迟缓,先以“足疾未愈”辞,后提出山条件,直到10月30日才动身离开彰德。
迟缓并非仅仅为了讨价还价,更主要地是他“颇为踌躇不能自决”,有人记载袁“昼夜环室中,状类发狂,每阅一电,时而喜,时而怒,时而忧,虽家人莫测其意”(《袁世凯轶事续录》,上海文艺编译社,1916年版,第34—35页。
)。
最后在清廷一再催请下,在朋党一再敦促下,袁才决定出山,接受任命。
袁所以愿“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的是报复三年前被黜之辱,又可在争夺权利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袁所以能得到清政府大权,可以说是“时势”造就了这一“奸雄”。
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廖一中在考察中华民国建立这一历史篇章时,:公须承认,袁世凯倒向共和对于废除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不承认这一历史作用是不客观的。
综观袁氏之所以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错综复杂,有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它绝不是偶然性的表现,而是必然性的结果。
一、袁世凯具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毋庸讳言,袁世凯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具有颇高的威望。
他与列强政府、立宪派人.、清朝文武官员有着紧密的联系,得到他们的信任.与拥护,同时,也得到广大社会人士,包括革命党领袖孙中山、黄兴等人一定程度的拥护与信任,可以说,声誉赫赫,人心相向。
:待别是他控制着中国最精锐、最强大的北洋陆军,还有由他一手培植的具有雄厚实力的北洋官僚集团,他们掌握着军事、经济、内政、外交的关键部门,唯袁氏之命是从。
正是上述原因,造成他在政坛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袁世凯之所以获得这种声望和地位,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从他的政绩中检验出来的。
他的政绩体现了他的才干、志趣与抱负。
在清末重大历史事件中,他皆参予并且表现突出。
初出茅庐即出使朝鲜,果断干练,扑灭“壬午兵变”,挫败“甲申政变”,稳定朝鲜政局。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作为一个不大起重要作用的官员,褒多贬少。
他积极参加维新运动,博得维新之名。
戊戊告密一事曾使他声名狼藉,但到辛亥革命期间,时过境迁,哀又与梁启超言归于好,告密丑闻已不能再构成对他声誉的损害。
从小站练兵开始,他创建了中国近代化军队,博得了中外人士的普遍赞赏。
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他稳定山东局势,未遭战祸波及,参予“东南互保”,推动《辛丑条约》的谈判,在中外统治阶级中获得了很高的赞誉,被称为“强者”。
他推动晚清“新政”的发展,坚持废除科举制度,积极创办新式教育;回收利权,推动实业与近代交通的发展;建立巡警制度,把司法与行政分离,创前人之所未有。
继而他参予推行君主立宪活动,奏请派遣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率先办理地方自治(即县议会),力主改革官职,实行责任内阁制。
他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推行“新政”的有力人物,且收效显著。
这对于促进政治革新、社会前进是有益的,所以人们把他目为与日本明治维新之伊藤博文、大久保齐名的世界风云人物。
与此同时,他运用权力和官场权术,培植了…一个由他控制的、占据国家重要部门的北洋官僚集团。
袁氏就是凭藉政绩和北洋官僚集团的力量,取得了政坛上的实力地位,并赢得了威望。
1909年1月,摄政王载洋将袁氏削职回籍。
袁被罢官后的时期,恰恰是清廷日益腐朽,陷于灭亡的边缘的年代,这使袁的声望不仅不衰,反而形象更加高大,成为中外统治阶级最为关注的人物。
当时,哀在朝的党羽更是政无大小“毕报”,唯衰马一首是瞻。
总理大巨奕动、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曾联名辞职,推荐袁世凯出山执掌大权。
他的党羽和许多大臣异口同声地说,只有请袁出山,才能重整朝纲,挽救清王朝濒临灭亡的厄运。
列强也纷纷要求清廷起用袁世凯。
及至武昌首义后,奕助等高级官员和列强更是纷纷要求载洋起用衰世凯“平叛”。
袁氏东山再起后,就从革命军手中夺回了汉口、汉阳,如果不是南北议和停战的话,革命军也未必能守住武昌。
上述种种,就是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政治重心,通过南北谈判而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的一个主观因素。
革命党人对于袁世凯虽有贬抑的一面,但总的说来,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在南北和谈期间,黄兴在给袁的信中说:“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愿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三年以前满廷之内政、外交稍有起色者,皆明公之力也。
”(《黄兴集》第81、82页)这不是黄兴的客套话,确是他和同盟会其他领导人的看法。
当时,孙中山也后悔未能早点与袁…采取一致行动,。
直到袁已经担任临时总统的1912年下半年,孙中山当面和背后还一再表示,十年之内大总统非袁莫属,“今日之中国惟有交项城治理”(((革命文献》第6册2页)。
]913年2月间,正在选举正式大总统之际,孙中山还电告广东都督胡汉民,请其支持袁氏当选。
他说:“现任袁总统,雄才伟略,薄海同钦多就任以来,所有措施,中外慑服,请联南方各督抚共表同情。
一面怂恿国会赞成,务使人心一致,藉支危局。
”(《孙中山史事详录》第538页)在南北和谈期间,国外华侨团体和国内报刊纷纷表示:衰氏适宜充当总统。
如他反戈一击,当为共和国之第一任总统,不只国人感谢他,外国人也会景仰他(见《神州日报》1911年11月26日)。
立宪派首领张睿更是明确表示:“甲日满退,乙日拥公”(((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第150页)。
由此可见,当时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他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当是顺理成章的事。
与此同时,治理国家远非进行革命斗争可比,需要有一批治理国家的人马,就当时实际情况来说,革命党人难以胜任。
关于这一点,黄兴在1912年6月说得很清楚。
他说:“事情很清楚,没有行政工作阅历的青年人不能忽视那些(旧月的国务才干,尽管那是旧制度的才干;军队应该留下一批行家,尽管他们先前为清朝卖过命;外交方面需要在欧洲有影响的人物,尽管他们的活动与清朝有联系,无论制度破坏得怎样合理,我们没有旧制度有经验的官员却是不行的(姑且这样说吧1)。
”他还认为,袁世凯作为爱国者,能够拥护我们的主张(均见《黄兴同俄国驻汉口领事馆秘书沃兹涅斯基的谈话}},1912年6月8日,严昌洪译,张贯益校,手稿本)。
革命派需要借助旧官员来治理国家,就需要袁世凯及其党羽。
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凡属重大内政、外交措施,不得到列强的认可是难以行得通的。
武昌起义以后,列强紧跟形势发展,认识到在中国行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因而从支持清王朝迅速转变为赞成共和制。
但是,他们不是支持革命派来建立民主共和国,而是支持袁世凯搞共和。
他们的方针是压制革命党,支持哀世凯取代革命党。
他们公开宣称:只有袁世凯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因为他已经显示出治理国家的才能比当代中国任何政治家为高,任命象孙中山这样的领袖为民国总统,绝不能得到列强的早日承认(见《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册,第818页)。
因此,袁氏当选为临时大总统,也包括上述这种客观因素。
二、革命党力量相对不够强大同盟会发动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推翻清王朝,与其说是同盟会力量强大,毋宁说是由于清朝政府太腐朽无能。
同盟会虽然在东南各省有着一定的基础,但从全国范围来说,它的力量是微弱的。
它没有力量掌握革命的全过程,也没有力量掌管全国政权。
唯其如此,才被迫通过南北和谈,孙中山让位于袁。
当时,孙中山为了摆脱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窘境,并出兵北伐,乃谋求日本的支持,甚至不惜以“租让满洲”给日本作为条件,以取得日本在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即从日本筹得1500万元经费,“如仍无成功的希望,只好将政权一时让与袁世凯,除此,别无他策”以森烙致益田孝函》1912年2月8日,转引自杨天石《孙中山与“租让满洲”问题》)。
“租让满洲”谈判没有成功,这样,“孙先生方面既无打倒袁世凯的武器,又无资金”,“不得不含泪同意妥协,最终让位于袁世凯”(同上)。
总之,同盟会力量薄弱,难以掌握住局势,又未从本质上看清袁世凯,只得被迫让位于袁氏。
至于前述孙中山推举袁氏为临时大总统和拥护他为正式大总统,与上述被逼让位一事并不矛盾。
事实是,孙中山是在被逼让位的前提下,承认袁氏的实力和地位而予以推戴的。
同盟会人有理想,有热情,光明磊落,英勇拼搏。
但是,作为一个革命政党来说,它存在严重的弱点:社会基础不广泛;组织上松散,甚至闹派别争吵,认识上也不一致,革命军队大都是临时组织的,既未加训练,又严重缺乏军械与给养。
正值武昌起义后紧急关头,重要领导人章太炎就公开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消极口号,涣散人心,甚至和立宪派人组织政团,进行分裂活动。
诚然,他们对袁世凯搞个人专制的恶劣品质是有一定认识的,力求以临时约法、议会来约束他,防止他进行个人专制,丧失革命成果,然而,这只是主观愿望而已,不久,即化为泡影。
同时,袁党(北洋集团)虽无党之名而有党之实。
他们力量雄厚,执掌着军事、外交、内政和财政大权,步调一致,为袁氏拼死卖命。
相形之下,革命党与袁党较量,力量相对薄弱,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同盟会提出的“驱除糙虏”的反满、排满口号,曾为组织发动人民推翻清王朝起过积极的作用,、然而,它也存在致命的弱点,特别是武昌起义后更为显著。
它模糊了人民的视野,把斗争引向局限于满汉民族矛盾的狭隘方面去。
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仍然坚持这个口号而不思修正,以至造成仅仅因为某人是汉族督抚就拥戴他宣布独立,成为革命政府的重要成员的情况。
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同样具有这种心理。
“所谓今日满汉相持,其向背皆为中外所重者,当推汉人之袁世凯”。
革命党人还一再致函袁世凯,以满汉之别来鼓动袁反戈一击,总之,“袁氏适宜汉族总统”(均见《神州日报》1911年11月2、5日)。
这样,就泯灭了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界线,混淆了革命政权与旧政权、旧官僚之别,在汉族一家的旗帜下,导致袁氏以汉人血统而不是清王朝内阁总理大臣的面目出现,使他在区分满汉吵域这个夹缝中冒了出来。
革命党人对列强的态度过分软弱,也是促使袁上台的一个因素。
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中说:“国民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即解除大总统之职。
”(《辛亥苹命资料》第3页)革命党人认为:列强对于南北两方,“助汉则汉兴,助楚则楚兴,他们一日不承认,我一日不能释此祀忧”(《临时政府成立后之二大任务》,《民主报》191王年12月13日)。
在筹建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政府执政过程中,运动各国承认它,被革命党人列为第一要务。
但是,列强硬是不承认临时政府。
他们声称:只有袁世凯才能得到外国的信任,而孙巾山或黎元洪绝不能指望得到列强的承认(见《清末民初政情内幕》_!二,第8碍页)。
列强在各个方面,尤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极力遏抑革命党,在这种威吓面前,革命党望而却步,束手无策。
列强的不承认,使革命党人大为气馁,尤其害怕他们进行干涉,因而对袁氏的妥协退让日益加重。
从一封著名革命党人的意见书中就可充分地看出这一点。
由陈其关、纽永建、马君武、汪精卫、王宠惠、犷右任和立宪派人张警、赵凤昌等_人以“共和促进会”名义发表题为《共和统一意见书》说:“一旦列强干涉而军国之步调乱矣,假若为和平之干涉,尚有踌躇计划之余地,倘列强强制服从,继以兵力出师与提案并进,应当以如何之对策?斯则国人所当日夕思惟不容漠置,不容自讳者也;夫欲免受列强之干涉,莫利于速求革命之成功,欲使革命之成功,莫急于破旧政府之中决机关,而破旧政府之中央机关,又唯有举袁以逼宫,才能有利于速期革命之成功。
”(《神州日报》1911年12月26日)黄兴也说,只有举袁,才可避免列强意外之干涉(见《黄兴集》第94页)。
革命党人的上述弱点,是促使贵世凯顺利攫得临时大总统的原因之一。